青海的建筑结构特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1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青海的建筑结构特色

孟瑶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10土木3班)

摘要:青海的建筑特色,主要由于各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其主要代表性建筑有,牧区住居——“帐房”、“包房”,青南民居——“碉房”、“碉院”农业区民居──“庄窠”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等。

关键词:青海;建筑特色

1.引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包括汉、藏 、土、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名族,但是汉、藏、回族的传统和文化艺术对她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特色影响最深,在各民族间又经过相互学习、吸收、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建筑之中。那么下面我就一一介绍下就以青海各种具有名族特色的建筑。

2.各代表性建筑

2.1 牧区住居——“帐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质量、规模、形式和装饰都有新的改进。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中间开口,长约1米左右,宽20公分,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房内面积一般为12—20平方米不等,其下四周用草泥或土坯块、个别帐房用石块砌成高约50公分的矮墙,沿矮墙堆放青稞、酥油袋及牛粪燃料等。帐房较矮,净高一般只有1米5至1米8左右,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帐房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

除了居住帐房之外,还有经堂帐房、接待帐房、议事帐房、学校帐房等。其状有人字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长方形等,其活动面积可容十余人至五六十人,最大可容纳近百人。帐四面白布之上饰以宗教意义的图案,如金鹿法轮、梵文及云纹等,制作精细,非常考究。室内陈设华丽、古朴。部分居住帐房和经堂房前设各色布幡,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2.2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80-100公分,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

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楼上住人,房内把最好的一间作为佛堂,其旁是卧室和厨房,有个别小的碉房是厨房和卧室同一间。门窗小排列不整齐,室内采光差。屋顶为平顶,草泥面用石磙压光,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顶,形成顶点,示为塔状。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住居,以示威严,有至高无上之感。

2.3农业区民居──“庄窠”

在青海东部盛产小麦、蚕豆、土豆等农作物的田野中,在笔直的白杨树丛中,点缀着疏落的农民住居——“庄窠”。那朴实的外形,碧绿的树木,翻起的麦浪,交织的水渠,黄土的小径,相互衬托、渗透,构成了青海农村特有的风光。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4至5米高、50-80公分厚的板筑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环境幽雅、安静。藏民庄窠在室内增加小佛堂,房顶的四角和门前布置各色布幡;土族庄窠的庄墙高大,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撒拉族庄窠,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平面以凹廊形式为多,房子进深较大,檐口木作精细,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外露木作多为本色。

“庄窠”以平房居多,具有中国一般民居的特点,极少数是平楼结合的,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屋面坡度平缓,不易被雨水冲刷,晴日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也是户外活动场所。但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墙面感到粗犷闭塞,外形简单、朴实。有的入门砖砌雕饰,造型精美,房屋梁枋雀替,木刻精细,前廊或凹廊造型丰富,雅朴大方。同时,它还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因庄窠有避风沙、保温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点,所以至今仍被当地农民泛采用。

2.4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青海—— 塔尔寺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著名于世。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民族建筑事

业的发展。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尽管所建地址不同,年代不同,所受藏传佛教派别影响不同,所处的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各异,但仍许多共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大都不同程度地受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汉式殿宇建筑艺术的影响,多为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称之为藏汉式建筑。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选址,除了个别寺院有一定宗教意义之外,大都选在安静幽雅的山坡或依山的丛林之中,依山就势,靠水邻壑,高低错落,重迭而上,突出顶点,不强调群体轴线对称。建筑疏密结合,平坡交替,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形成多种空间,具有地方自然景色。

寺院建筑的造型,多采取汉式歇山顶和藏式平顶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在坡顶正脊之上安装宝塔、火焰掌,四角安套兽、铜铃,筒瓦或琉璃瓦屋面,斗拱悬挑,飞椽出檐,四角起翘,明快轻盈。平顶之上布以金幢、金鹿法轮、宝塔、宝伞、布幡等装饰,琳琅满目,光彩耀人。

2.5伊斯兰教建筑

西宁东关大寺

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如西宁、化隆、民和、大通、门源、循化等地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很多,几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个村镇,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式样的清真寺。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扩建、改建,形成了较固定的内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清真寺的布局形成的了严格的制度,它的组成由聚礼堂、“米那罗”(召唤楼,变称邦克楼)、浴室、诵经堂组成。大的清真寺还设有教室、办公室及阿訇居室等。

聚礼堂是清真寺的主体,平面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凸形等。堂内清洁、幽雅、安静。堂内容纳礼拜者少则几十人,多则四五百人。聚礼堂前部分有较宽的前廊或檐廊,用木栏相隔。堂的前面有较大的院落或天井,两旁有配房;主殿堂居中高大宏伟,其屋顶多为单层歇山式大屋顶,青筒瓦面,有的用月牙瓦面或琉璃瓦面,屋脊之上装宝瓶、宝剑、新月等。整体为砖木结构,内部为木构架,前廊为卷棚架,四周墙壁用青砖或土坯砌筑,堂内或前廊两侧多用青砖雕饰。砖雕为浮雕,少数为镂空雕;雕刻精美,构图新颖,作工细腻,饰以树木、花卉、云纹及阿拉伯文字花纹、山水等;造型生动,形态优美,图案多样,多为规格化,拼装化,接近大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这是回族建筑中特有的艺术成就,它多是吸取了甘肃“河州砖雕”的传统艺术和手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结语

幅员辽阔的青海高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她的地域特点成就她不可磨灭的辉煌文化。 其建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名色特色建筑艺术造诣很深,能运用统一、平衡、对比、韵

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

参考文献

[1] 陈耀东 著 《中国藏族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

[2]杨嘉铭 著 《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 青海人民出版社.书号: 9787225022413.发行时间: 2003年10月1日

[3]刘先觉先生的《建筑艺术世界》当代青年科普文库,江苏科技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s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