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14 1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提出对策类题分为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公教育专家就常规型对策题做一技巧点拨
一、基础理论
常规型对策题是提出对策类试题的基础题型,它的作答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明确问题
作答对策题,先要明确对策所针对的问题,即对策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存在的。 部分题目会直接给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题目较为简单,主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炼对策
获取对策一般有四种方法:引用材料中的对策、根据问题推出对策、根据原因得到对策和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
1.引用材料中的对策
有的材料直接谈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思路、办法。例如“某某人建议”、“某某专家提出”、“某某负责人指出”,或者“一要??,二要??”、“应该??”、“必须??”,这些词语之后提出的观点、意见,都是材料直接提出对策的关键信息。
2.根据问题推出对策
给定资料会反映一些具体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反向推出对策。 3.根据原因得到对策
一些材料会揭示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原因,得出对策。 4.根据经验或教训总结对策
给定资料中一般会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考生可以从中总结对策。 (三)加工对策
通过上述四种方法从材料中提取出对策后,我们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对这些对策进行加工整理。这种整理主要涉及单条对策结构的整理和整体对策结构的整理。
1.单条对策结构
主旨句+具体阐述(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
1
主旨句指位于单条对策最前端的概括性句子,其目的为明确答案要点,方便阅卷人快速提取答案信息。
具体阐述是对主旨句的扩展,主要包括主体、手段或内容、客体、目的。 2.整体对策结构
从近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情况来看,结构分已逐渐成为申论考试的重要评分依据,考生要加强对提出对策题结构问题的关注。
(1)对策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对策应当包括铺垫、展开两部分。 ①对策的铺垫
对策的铺垫是写在对策主体部分之前的话,主要包括对策针对的问题、对策主体、对策原则以及对策数量等内容,起到铺垫、总述的作用。
(2)对策的排序
常见的对策排序有三种:按对策的重要性排列、按工作流程排列、并列式排列。 ①按对策的重要性排列
即要求按照对策的重要性进行降序排列,先写对解决问题有根本意义的对策,再写次要的对策。
②按工作流程排列
有些问题的解决有其特定的工作流程,考生在作答这类对策题时要结合给定资料,按照其工作流程来提出对策。
③并列式排列
适用于重要性相同或没有时间次序的对策排列,如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提出的对策,只需罗列即可。
二、示例解读 【示例】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
2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中公解读】 1.明确问题
通过阅读题干,可以看到本题的作答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二是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2.提炼对策
首先,根据原因得到对策。其次,根据问题推出对策。 3.加工对策
考生只要罗列各条对策,并适当加工补充,使对策更加具体即可。
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预测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仍以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三大题型为主。逻辑填空主要考查结合语境选词的能力,同时要根据语句前后的逻辑性判断所选词语的正确性;语句表达主要考查句子填空和句子排序两大题型;片段阅读主要考查根据不同材料总结作者观点、总结主要内容的能力。
一、逻辑填空
所谓逻辑填空中的“逻辑”并非考查逻辑相关知识,而是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它与选词填空一脉相承,都是要选择合适的词语。不同之处在于特别提出对语境进行辨析,由此看来,逻辑填空题目凸显两大特点:一是对语境的正确判断,二是对词语进行辨析。
预测点1——关注语境中的呼应对象
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选词填空题要求根据语境的不同特点适当选词。内部语境较为直接,外部语境较为间接,近几年考题中多为根据语境的词语和表述,或者文段所描述的对象来选词。
例:(2011年国考真题)互联网怎样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这看上去好像是
个 的话题,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但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细致,说出点儿新意,说出点儿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3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见仁见智 理由 B.众说纷纭 道理 C.历久弥新 独见 D.老生常谈 妙处
中公解析:“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呼应“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老生常谈”,“可意会不可言传”呼应“妙处”。选D。
预测点2——考查范围锁定高频词语和高频成语
词语部分多考大家较为熟悉的词语,考生需要学会区分近义词,比如常考的辨析词语的角度有搭配对象、语义轻重、词义范围、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等。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近几年国考中考查的成语特点也表现为熟悉的词,但总会有相近意思的成语混杂在题目当中,难以抉择。因此,区分近义成语比较重要。例如“门可罗雀、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三个形容少的成语。或是形容多的成语“比比皆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浩如烟海”等。
预测点3——题干材料内容增加,字数增多,空处增多
逻辑填空的材料内容越来越像小型的片段阅读,字数增加是一个显性的表现,同时给出的空处也会增加,原有一段一空的题目越来越少,一段三空成为常态。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在做逻辑填空题目时首先要读好题干。
二、语句表达
预测点1——句子数量增多,难度加大
句子排序一般给出5个句子,由于考题整体题量的增加,所给句子也会增加2-3个。另外,难度加大。句子排序题会考查到无明显连接性标志词的句子,句子填空题在判断所选句子与语境是否一致中会设置难度,除了考查话题、句式、色彩的一致性外,还需要根据材料的整体意思来选句。
预测点2——句子间结构联系的多样化
句子排序和句子填空都需要考虑句子间的结构,而近些年考题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体来说,除了明显的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及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结构外,还有一些无明显结构联系,比如其中几个句子可以通过显性的标志词连接在一起,而剩下几个句子却无明显的关联词提示,但实际上这几个句子在语义上呈现转折、递进等关系。句子填空要求所选句子和文段一定要契合,不仅是形式上一致,还要内容上保持一致。如对事理逻辑性的考查,说明文中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使之合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或某种工艺过程的先后程序。
例: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三、片段阅读
4
片段阅读题目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材料部分、提问方式部分和选项部分,这其中以材料为核心,一方面考生要面对各种提问方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读懂每个材料,灵活地应对各种材料。
预测点1——特殊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方面:由于考题多为主观型题目,提问方式多为介绍、概括、说明、主旨、意在说明、强调、告诉之类,此外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的提问方式,如“关键词”。这种提问方式也属于主观型题目,应对上还要对材料建立敏感性,抓出体现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的关键词。
例:五十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代,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收音机),是进国营厂或穿上军装;八十年代是“万元户”;九十年代是有房有车;新世纪的幸福感呢,则和总理最近提出的“尊严”息息相关。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
A.新世纪 B.幸福 C.尊严 D.幸福感
中公解析: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在谈幸福,而到了新时代幸福则和“尊严”相关,作者要说明的内容就在于“尊严”二字。
预测点2——特殊提问角度
例:(2010年国考真题)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老人说“你开错了窗户”是想要告诉小女孩:
A.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也会不同 B.环境对人的情绪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C.通过转换视角,能摆脱失败和痛苦 D.人应该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中公解析:这道题很多同学会选择A选项。注意本题的提问方式,如果直接问“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肯定要选择A。但是此处问的是“你开错了窗”是想告诉小女孩什么,那就是D。是“开窗”的问题,即相当于换角度的问题,并不涉及换角度之后会带来什么结果。
预测点3——材料体裁典型化
材料的体裁中曾出现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其中以记叙文和议论文居多。而记叙文中除去一般性的记叙事件外,寓言故事、名人轶事和散文之类的体裁会呈现增加的趋势。
5
同时,在体裁稳定的前提下,材料结构也会有侧重,关联词结构是一大特点。除去常考的转折、递进、因果、并列等关联结构外,还会增加条件、选择、解说等关联结构。另外,行文脉络上也会有变化,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结构基础上会增加铺垫式、对比式、引用式等脉络特点。更多信息考生可参考中公白皮书——2012国考全预测。
例:有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工人在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忙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墙”,第二个说:“我在建一幢大楼”,第三个回答:“我在建一座城市”。多年以后,第一个工人仍是工人,第二个工人成为工程师,第三个工人成为城市管理者。同一种工作,因为从事者的心态不同,结果迥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由良好心态、较高境界决定的。
中公解析:这个故事的启示就是积极的心态。
纵观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会发现命题人会越来越重视考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无论是逻辑填空还是片段阅读都要在会读、读好、读懂的基础上去做题。只有这样,考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周
复习任务:熟练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基础知识。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把所涉及的小题型、方法、技巧等内容整体复习一遍,并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方法:对照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教材进行学习。
复习重点:牢记逻辑填空、片段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技巧。(例如逻辑填空涉及到的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是看语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相对关系、解释关系比较重要,判断出语境的关系,答案自然会出现。)
真题演练:
1、人只有和人在一起时,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喜欢安静,常倾向于______;现在,我宁可选择______,而不要孤寂。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闭 群居 B.离群 合群 C.孤寂 喧嚣 D.独处 热闹
【答案】D。中公解析:第一空中所要填的词语应与“安静”对应,“自闭”与“离群”通常用来表示人性格上的障碍和缺陷,排除A和B。“孤寂”在后文已出现,一般在前文不会再次出现,排除C。“独处”与“喜欢安静”对应,表示“我”的选择。故正确答案是D。
第二周
6
复习任务:在全面了解了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片段阅读相关题型的基础上,彻底掌握国考近4年真题的特点。
复习方法:对历年国考真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读。研究历年的变化趋势和出题的侧重点。比如,白皮书中提到,逻辑填空部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更鲜明了,通过分析语境来选择答案的题型在逐年增加。
复习重点:重点突破选词填空的语境分析和片段阅读的主观题。 真题演练: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逻辑填空类)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答案】A。中公解析:由“日积月累、不断求知”可知,该空呼应的应为“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其他各项不符合题意。
2.过去25年中,尽管经历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始终没有减退,背后最主要的推力就是个人信贷业的异常 。尽管个别客户可能破产,但总体上,个人消费信贷是 的。(语句表达类)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节节攀升 B.频繁 安然元虞 C.繁荣 有利可图 C.发达 高枕无忧
【答案】A。中公解析:节节攀升:职位地位等不断上升。有利可图:有利益可谋求。安然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根据句意,先看第二空,应选与“减退”意思相反的词语,故“节节攀升”贴切。从“异常”本意来看,语意较重,“活跃”比“繁荣”语气重。故正确答案是A。
3、美国著名学者伊顿曾预言:“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自然资源。”伊顿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金融危机、能源和矿产资源价格急剧上涨,世界经济滞涨风险苗头显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片段阅读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力资源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7
B.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将逐步降低 C.国家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D.国民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C。中公解析:原文伊顿的预言“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最后一句“伊顿预言实现,国民的创新能力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C项更符合原文的主旨。
第三周
复习任务:真题模拟加题目细致分析
复习方法:做模拟题。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强调模拟题一定要选择有口碑的,针对性强的,同时难度适中的。这周做题不要盲目,不要只强调速度不管质量,还是要以质量为主兼顾时间,一套模拟题做完之后,一定要细致的分析,并重复进行错题分析。
复习重点:彻底突破误区。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彻底弄清楚弄明白。 真题演练:
1. 传统经济学习惯铺陈宏大的说辞,在人性的细节方面,总是 。被抽空了细节的经济学,虽 ,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却还原和解读不了世界的真实。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语焉不详 高屋建瓴 B.闪烁其词 博大精深 C.含糊其辞 鞭辟入里 D.捉襟见肘 天马行空
【答案】A。中公解析:先看第一空,句中是说传统经济学在细节方面关注不够。“闪烁其词”是指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捉襟见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据词义可排除B、D。再看第二空,“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鞭辟入里”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由句中“拥有如庙堂般巍峨的气势”可知,这里侧重的是气势的巍峨,故应选“高屋建瓴”。
第四周
复习任务:进行速度和心态的实战性模拟训练,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双丰收。
复习方法:模拟卷的选择依然重要,可选择难度和上周相比持平或简单一些的模拟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做题,对错误的题目进行简单的分析即可,不要死抠一道题目,钻牛角尖。
复习重点:全面总结,为考试做好心理、生理、知识储备等全方位的准备。
8
真题演练:
1、越来越多的人表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产品,但医疗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没有与需求保持 。因为消费者并不单是从开支管理角度来考虑,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 ,他们真正寻求的是一种心理安定,这往往是销售者所 的。
A.一致 左右 关注 B.协调 干扰 利用 C.同步 驱动 忽视 D.统一 暗示 追求
【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的突破口在第三空。题干大意是:越来越多人愿意购买医疗保险,而医疗保险的销售情况却没有因此而出现相应的提升,究其原因,人们在购买保险时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心理安定,而销售者没有意识到或重视这一点。故第三空不能填“关注”、“利用”、“追求”,排除A、B、D。
2.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答案】D。中公解析:A项,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由此不能推出“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故错误。B项,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国北方种稻少,故“不产水稻”的说法有误。C项,文段讲“到宋代,稻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这一结论,故也错误。D项可由文段推出。 3. 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9
【答案】D。中公解析:“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数量关系考点预测
在整个行测卷面中,数量关系部分的题目占了很大比例,相对难度也比较大,是很多考生相对最容易失分的题型。一般我们说得数学者得行测、得行测者得公考,数学部分在公考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其中数学运算题型基本可以说是整个行测卷面上最难的题目。
数字推理
数量关系之一的数字推理部分在2012年国考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公教育专家还是建议考生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数字推理中的等差数列变式、多次方变式以及分式数列这三种题型一定要做好熟练,一旦考到数字推理,这三种出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数学运算
数量关系之二的数学运算是必考部分。还是以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容斥问题以及极值问题等作为考察重点。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近两年数学运算十分注重整除法、代入排除法、特值法、比例法和十字交叉法等方法结合题型本身特征来考察。例如2011年国考数学运算部分的第一题第二题都是行程问题的题目结合特值和比例来考察。第四题和第七题两道利润问题的题目结合十字交叉法来考察。
预测点1——利润利率问题
题型中极容易考的利润问题一般会结合特值法来考察。例如:
赢利的百分数=【(卖出价—买入价)/买入价】 ×100%,某电子产品去年按定价的80%出售,能获得20%的赢利,由于今年买入价降低,按同样定价的75%出售,却能获得25%的赢利,那么今年的买入价/去年的买入价=( )
A. 7:10 B. 18:25 C.9:10 D.1:2
中公解析:对于这道题目就可以根据定价不变,把定价看作“1”,则去年买入价为1×80%÷(1+20%)=2/3;今年买入价为1×75%÷(1+25%)=3/5。所以今年买入价:去年买入价=3/5:2/3=9:10
预测点2——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也是今年的重点,考察点还会像2011年第6、7题。
10
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他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时。问小王跑步从A城到B城需要多少分钟?
A.45 B.48 C.56 D.60
中公解析:本身是行程问题的题目,我们却应该用整除加特值法比例法的思路解决。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设小王步行的速度为1,则跑步的速度是2,骑车的速度是4。行进路程都是AB两城的距离,所以本题存在路程相等下的比例关系,时间之比等于速度的反比。步行和骑车的速度是1:4的关系,时间自然是4:1的关系,总路程相当于4,即小王骑车从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用5份时间,对应120分钟,那么他跑步走4的路程将用2份的时间对应48分钟。答案为B.
预测点3——极值问题
极值问题也一直是国考的常考题型,从1999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极值问题每一年都会考到,2012年也不会例外。最有可能会考“和一定求定值”,但是会进行简单的变形。
例如:12个队参加一次足球比赛,每两个队比赛一场,每场比赛中,胜队得3分,负队得0分,平局则各得1分。比赛完毕后,获得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两个队的得分最多可以相差多少分?
A.20 B.21 C.22 D.23
中公解析:这道题目的实质就是和一定求极值问题,假设甲乙丙是前三名。要使得第三名与第四名的得分相差最多,那么第三名的得分要尽量多同时第四名的得分尽量少。第三名在后面九名选手比赛时全胜得分较多,但他的得分最多不超过第二名,也就是说第三名与第一、二名并列时得分最高。此时他们之间的三场比赛应该是各胜一场:甲胜乙、乙胜丙、丙胜甲。前三名的得分均为3+9×3=30分。第四名的得分最少不少于第五名,那么第四名与后面所有的选手并列时得分最少,此时他们之间的比赛全为平局。各得8分。 所以第三名与第四名之间最多相差30-8=22分。
预测点4——几何问题
从国考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几何问题考察趋势已经从平面考到了立体,2011年的几何题就是以正四面体为背景的考察。弧长和扇形的考察在省考中出现几次,在国考中没有出现,所以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今年要注意一下。
总之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时,一定要有基础同时要重技巧,才能在考场时有好的发挥。
数量关系复习计划
第一周
复习任务: 全面了解国考关于数量关系的具体题型。
复习方法:通过对近五年国考真题的整理和总结,详细记录每一种题型及考法。
11
复习重点:数字推理,图形推理 真题演练:
1、3, 2, 11, 14, ( ), 34 A.18 B.21 C.24 D.27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培养数字和数列敏感性,牢固记忆常考数字和数列,并能够快速辨认数字和数列的变形。例如:自然数列,以及在自然数列基础上追加质数列得到的新数列如下,2,4,7,10,15,18
12
(2)培养单一图形和多个图形敏感性,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当给出一个平面单一图形时,可以训练诸如点、线、面、体、色各个方面。立体图形要训练空间想象能力,复习之余可以接触各种常见的拆开图形,训练不同视角的观察力。
(3)把历年真题中关于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的题目进行反复练习,最少每年题目的练习次数在3遍之上,熟练掌握历年真题的考试题型和考试趋势,也可以锻炼敏感性。
(4)学习数学运算常见题型。五大类题型(同素分堆问题,多次相遇问题,交替工作,利润利率,和定最值问题)要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例如交替工作,有多少种考试类型,每一种类型的易错点都要有所掌握。
第二周
复习任务:牢固掌握数学运算常用思想以及必考题型。
复习方法:通过历年真题进行把握,详细记录每一种题型及考法,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分析近五年国考的真题,也可以透析省考真题有助于接触更过题型拓展思路。
复习重点:数学运算常见思想 真题演练:
1、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A.329 B.350 C.371 D.504
【答案】A。中公解析:由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可知男员工数为去年的94%也就是47/50,代入选项发现只有329是47的倍数,答案选A。
2、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13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常用五大思想要能够深入了解,看见一种题目就要能够快速反应出这种题型要使用怎样的思想,比如当一个题目中出现分数时可以先考虑整除思想,当出现了计算公式为M=A×B的计算公式时要考虑是否可以使用比例思想等等。通过反复锻炼,培养敏感性找出突破口。
2、国考真题练笔。分析近五年真题进行练习,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每个题目采用第一反应进行解答,第二步,同样的题目采用常考思想进行解答,第三步,对于一套真题进行归类,具体思想进行整合同时按照题型进行归类。
3、每一种思想灵活运用。例如整除思想掌握了怎样判断整除还要能够逆向推理。一个正整数能够被12整除的判断方法是即能够被3整除又能够被4整除,那么当题目要求寻找一个被3除余1,被4除也余1的数,就需要很快反应出这样的数和12之间的关
第三周
复习任务:数量关系总体复习
复习方法:整体温习,同时查漏补缺分清次重点。 复习重点:自身强项重点练习,弱项适当提升。
14
真题演练:
1、某高校对一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准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有63人,准备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有89人,准备参加计算机考试的有47人,三种考试都准备参加的有24人,准备选择两种考试参加的有46人,不参加其中任何一种考试的有15人。问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A.120 B.144 C.177 D.192
【答案】A。中公解析:利用图示法解题。
图中,黑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两种考试的学生,灰色部分是准备参加三种考试的学生。计算总人数时,黑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一次,灰色部分重复计算了两次,所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有63+89+47-24×2-46+15=120人。
2、某机关20人参加百分制的普法考试,及格线为60分,20人的平均成绩为88分,及格率为95%。所有人得分均为整数,且彼此得分不同。问成绩排名第十的人最低考了多少分?
A.88 B.89 C.90 D.91
【答案】B。中公解析:20人的总分是20×88=1760,不及格的人数为20×(1-95%)=1人,则他的分数最高为59分;前9名的总分最多是100+99+??+92=864分,所以剩下10人的分数之和是1760-59-864=837分。
当第10名分数是88分时,剩余10人总分最多是88+87+??+79=835分,不能满足题意。
中公白皮书提供以下重点内容突破途径:
(1)若某种题型为强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把此种题型所有情况做到举一反三,每一种变形都要熟悉。诸如多次相遇问题既是近几年考试难点也是高频高点,那么对于多次
15
总之,积极备考,有的放矢,一定能在资料分析部分用最少的时候做对更多的题目,得到理想的分数。
资料分析复习计划
第一周 复习任务:
熟知资料分析常考的概念,并对每个概念的考察方式和列式进行练习,做到3-10秒钟列出式子。
复习方法: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首先系统学习资料分析中常考的概念,对每个概念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把一个概念的多种考察方式做到精确掌握,并能快速反应列出式子。
范例介绍:
例如增长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考察形式很多样。
首先,增长本身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据进行比较时存在的一个概念,只有比较才会存在。最简单的就是如果2009年的数值是a,2010年的数值是b,当b>a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b-a得到2010年比2009年增长的数量,如若b
其次,增长的另外一种考察方式是增长率。增长率=增长的数量/增后的数量×100%,在考试中,有时候直接问这个增长率的数值,有时候可能进行变化。比如告诉2009年粮食产量比2008年增长了100万吨,并且已知2009年的粮食产量是6785万吨,那么通过增长率的基本概念可以得知100/(6785-100)×100%可以得到2009年比2008年增长的百分比。类似的变化要了然于胸。
第三,关于增长有很多种描述的方式,比如2008年同比增长3%,2008年5月环比增长17%,这种关于增长的基本表述的含义要非常清楚,以便知晓可以求解什么量,以及如何求解。比如2008年的花生产量是8759万吨,同比增长25%,那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增长率25%指的就是2008年比2007年增长了25%,从而借助增长率的基本公式可以求解2007年的数值。
第四,关于增长最直接的考点要胸有成竹,知道必考的是什么。
这里还是举例说明:告知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0067,同比增长8.9%,根据这句话首先最常考的就是计算200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公式30067/(1+8.9%),其次是计算2009
21
年比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数量,式子是30067÷(1+8.9%)×8.9%,这两个式子以及减少的情况如何求解都是必考考点,一定要通过对复习资料的学习掌握扎实。
根据以上方法步骤,对资料分析中经常考的其它概念进行学习,就能首先掌握住基本知识,同时在学习中要学会把多个概念串联起来,一道题目中可能同时需要理解几个概念才能把式子准确快捷地列出来。
如果想要在起跑线上就胜人一筹的话,那么我们还要在第一周的复习中进行考点的分析和列式训练,这种训练既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又可以把多个概念有效地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找到数据并且快速列式,真正做到3-10秒把式子准确列出。
练习方法很简单,比如:
资料: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
根据这段资料,我们要学会分析可以有哪些考点,以及如何去列式子。 考点提炼
(1)2002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是多少?
【答案】975.5-159.3,975.5÷(1+19.5%),159.3÷19.5% (2)2002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是?【答案】639.9÷(1+25.2%) (3)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是?【答案】335.6÷(1+10%)
(4)2003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比去年增长了?【答案】①159.3亿元,②19.5% (5)2003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比上一年增长了? 【答案】 ①25.2%,②639.9÷(1+25.2%)×25.2% (6)2003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比上一年增长了? 【答案】①10%,②335.6÷(1+10%)×10%
(7)2003年国家财政支出是?【答案】975.5÷4.0% (8)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是?【答案】639.9÷8.6% (9)2003年地方财政支出是?【答案】335.6÷1.9%
22
(10)2003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与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之比为?【答案】335.6÷639.9 (11)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与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之比为? 【答案】335.6÷(1+10%)/639.9÷(1+25.2%) (12)2003年地方财政支出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为? 【答案】(335.6÷1.9%)÷( 639.9÷8.6%)
(13)2003年中央/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拨款的比重为? 【答案】639.9÷975.5 /335.6÷975.5
(14)2002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拨款的比重为? 【答案】639.9÷(1+25.2%)/975.5÷(1+19.5%) (15)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拨款的比重为? 【答案】335.6÷(1+10%)/975.5÷(1+19.5%)
如果坚持练习这种列式能力,那么我们面对所有的题目都会感到异常简单,因为我们对一则资料出现之后的把握能力一定会随着练习不断提高。
第二周
计算是资料分析解题的第二关键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本周首先要系统地学习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书籍或者听课学习计算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巧和方法,但是首先要注意的是即使能够懂得使用计算方法和技巧,如果计算能力有所欠缺那也会直接影响我们巧算、估算的速度,所以计算的基本能力需要我们在这一阶段重点加强,不要求算的太快,但是要求计算的感觉存在,并且要计算的流畅。
复习任务:
学习计算方法,提高计算基本能力,做到快速估算。 复习方法:
每天进行随机的基本计算练习。例如四位数的除法运算,第一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精准度和速度;第二,由于这些四位数字是我们随机写出的,所以可以观察这些四位数有没有特点。如果有特点,抓住这些数的特点在计算的过程中去估计,然后与我们精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能力和对估算精确度的判断能力;
牢记每一种计算方法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比如特征数字法,这种方法包涵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于比较接近整数的特征数字,比如在一个运算过程中遇到3002、4998,我们一
23
般直接取3000、5000来参与运算,这些普通的具有与整数接近的特征数据我们用起来非常简单,相信大家也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在近似的过程中是使结果放大还是缩小就行;第二种特征数字是一些百分数,我们在资料分析中经常遇到百分数参与运算,那么对于一个复杂的百分数如果能快速的转换成简单的分数参与运算,然后注意一下放大缩小就会使计算既简单又精确。
范例介绍:
随机在纸上写下3245,9872,3482,8770,2391.接下来进行计算,可以每两个数一组进行除法运算,比如3482÷3245=1.073,完毕之后开始观察数据特征,比如发现3245与3333相差不多,那么3482÷3245=0.3482÷0.3245≈0.3482÷0.3333=0.3482×3=1.0446,真实值会比这个值大,如有选项,我们选择比我计算的结果大的即可。同时对比发现,近似的结果与真实值1.073相差0.038,大约是3.8%,误差范围就可以大概确定了。这种练习有助于我们根据选项的间隔来确定取舍或者放大缩小某一数据的程度。这种简单的练习在提高我们计算能力的同时,也让我们估算的把握得到提高。
比如10963÷(1+12.5%)×12.5%,这个式子中,12.5%=1/8,那就可以把原式化为10963÷9,进行简单计算即可得到答案,那么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就是因为对12.5%这个数据我们进行了快速的转化,把它变成分数很容易把一个复杂的乘除法运算转变成简单的一位或者两位数的乘除法,在这个运算中因为12.5%=1/8,是没有进行放缩的,所以结果也是精确的。当无法精确地转化时就存在放大缩小问题,比如10963÷(1+12.4%)×12.4%,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同样可以把12.4%近似为12.5%=1/8,但是计算的结果就会比真实值要偏大,如果计算10963÷(1+12.6%)×12.6%,一样可以换成10963÷9进行计算,但是结果会比真实值偏小,所以在面对选项进行选择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又精确地得到答案。
运算方法的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我们的运算速度,同时运算方法也不是那么快就能掌握得非常好并且运用得非常精准的。所以这部分需要反复的练习,认真的思考,只有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才能真正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性,从而精准把握题目的计算过程。当然,每道题都不可能限定一定用哪种方法去解决,基本上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所以在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对题目多加思索,对数据多加观察,尽量找数据特征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计算所得结果与真实答案的误差,从而把方法适用得灵活,那么在考试中我们不用再做那么多分析就可以快速决定计算的过程,并保证答案的准确
第三周 复习目标:
能把列式和计算结合起来,快速解题 复习方法:
1、首先回顾之前学的概念和方法,再次翻阅一遍,做到熟悉。注意把握前段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即可,一可以节约时间,二重点才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24
2、接下来对列式和计算的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最好做真题,可以把近3年的国考真题以及近3年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省考真题进行练习,比如浙江省考和最近两年的省考题目,要对已有的真题进行列式和计算练习,在做题过程中重点把前面学的内容进行运用,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改善。由于我们开始对真题的考点分析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做真题分析一下考试重点和经常用什么方法计算,这样总体把握才能更加清晰的确定我们复习的重点和找到自己的弱点进行补足。
例如对2011年国考真题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文字资料依然是一个必考内容,但是同时综合性资料越来越占据了主要位置,考点上来说,关于增长的最基本问题依然在考。
资料:2010年上半年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963万吨,同比增长12.5%。 问:2010年上半年,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加了约多少万吨? A.1009 B.1218 C.1370 D.1787 解题思路:根据当年的数值和增长率求增长量
资料: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量158.7万吨,进出口总额4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29.0%。其中,出口量67.1万吨,出口额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24.9%
问: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同期约增长了多少亿美元? A.5.3 B.7.0 C.9.2 D.21.2 解题思路:根据当年的数值和增长率求解增长量
出现两道题目,并且都是运用方法之后在20秒之内列式计算都能完成的题目,这相当于在送分给我们,但是考过并非全都考得非常难,一定有具体的简单题目,所以希望要重视起来最基本的考点,不能忽略题目的快速计算,因为如果这些题目存在那就一定存在比较难的题目,花费我们时间比较长的题目,比如
资料: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为9848万吨,同比增长5.3%,上年同期为下降1%
问:2010年上半年全国原油产量比2008年同期约增长了: A.1.8% B.4.2% C.6.3% D.9.6%
两次增长率利用,之前考题都是连续两年的计算比较问题,本次出现跨过一年求解,如果对基础掌握不好这道题着实要花费点功夫,但是一旦基础知识点熟悉,这道题就是特别简单的题目。
25
问:2000年,表中所列四国玉米的最高产量约是最低产量的多少倍? A.11 B.16 C.21 D.26
这道题不仅要做一个复杂的运算,在运算之前还要首先做一个判断,要先知道美国2000年的数值最大,印度2000年的数值最小,然后再球倍数,是一道把倍数和增长率结合在一起的考题,可以说复杂度更大,由于参与运算的数据比较大,同时选项间隔小,计算难度较大,如果对于计算方法掌握灵活,那也会变成一道特别简单的题目
所以做真题找自己计算或者列式或者分析上还存在哪些漏洞,真正做到列式计算都可以快速准确是这一阶段必须做到的一件重要的事,尽心尽力资料分析会给你很大的成就感。
第四周 复习任务:
明确经常出现的题目陷阱及其特点,避开陷阱、抓住特点,快速解题,限定时间做题 复习方法:
26
根据总结分析,发现自己平时不注意的,或者没有思考过的一些命题陷阱,在做题的过程中多加注意,就能及时的避开这些陷阱,比如在做文字题目或者一些综合判断题目的时候,注意语言的表达。
例如2010年国考中就出现了文字表达的考点。 真题演练:
资料:2008年,某省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出口额为5。02亿美元,增长22。1%??
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2008年,该省蔬菜的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B.2008年,该省出口日本的农产品总额接近8000万美元 C.2008年,该省的粮食出口额比上年有所增长
D.2007年,该省对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这道题中的B选项,根据我们平时的语言理解,接近8000万基本上就意味着8000万左右,实际上,接近8000万的真实含义是“刚刚不到8000万”,经过简单观察,计算结果应该是大约8000万的,所以这道题中B选项是错误的。如果对“接近”这个词的真实含义不理解或者轻率的判断就有可能把一道简单问题做错。
而且在资料分析的语言表述中还有一系列的语言表述陷阱需要我们通过学习来补充,比如“逐渐和逐年的含义”,可以看书或者通过课程了解这些常见的陷阱。
总之,类似语言表述细节这样的陷阱题目都是简单但是易错的,计算量也很小,只要我们稍加总结和复习都能够应对。
27
由于临近考试,不能不提到模拟,资料分析题型在整个行测考试中属于比较简单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大家方法不得当等原因经常是将资料分析放到最后作答,导致做不完或者完全不做的情况发生,中公教育专家在这里给大家提一些建议。
首先,资料分析放在最后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需要我们专下心来进行简单计算和综合分析,所以最好是放在中间或者中间偏后一点的时间里。在时间安排上,资料分析15道题,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每次考试都存在1-3道比较难的题目,做一个适当的取舍是可行的,毕竟少做一道特别难的题目可能节约的是3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把这3分钟放到其他部分或者这部分的简单题目上效率就要高很多了。在临近考试这段时间,尽量保证做整套题,结合自身复习情况和答题习惯安排作答顺序,将时间利用率最大化。
申论
一、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法为镜,可以断曲直。”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能形成公正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二、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来促进材料中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三、 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任何问题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总是带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有助于我们清楚认识到我们在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处理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对于我们来说反面是一个完善自己,完善社会相关体制机制的一个机会。
四、1、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和发展蔓延,值得我们去沉思和探讨。2、从材料中所反映的情况来年,目前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3、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五、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 ,在完善相关法律体制的同时,各级有关部门和机关 应当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发解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对该问题的有关解决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民群众自发去预防和解决该问题,节省法律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法律的实际执行成本。
申论万用句型、模板 题目
立论法:确定资料主题,表述中心论点: 提高劳动者能力拓展就业渠道、让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先打造节约型政府 、加强反腐倡廉 构建和谐社会、诚信,不仅仅是私事 、加强安全生产建设 推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段:开篇语
开篇点题,陈述现象和相应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28
★ 近些年来, 。。。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现象,政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的改革却明显落后,(后面引出材料反映问题) 第二段:原因分析
★检视。。。面临的窘境,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问题已经解决。当前及今后依然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的。。。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正面临着并将长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我国的。。。。。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以及与面临的国际新形势发展要求不向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三段:提出对策 衔接句的写法:
★。。。,关键在于。有鉴于此,我国。。。。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改革,要从。。和制度的改革做文章;观念、意识、思想要开放,要确立。。。全新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树立,解决,。。。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与保障,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的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的工作基本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采取果断措施遏制重大事故的同时,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文化、。。法制,。。科技,。。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实现我国。。。的明显好转。 ★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社会深刻变革和问题的反映,有的是改革开放中伴发并生的问题,有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积极予以解决。 ★要解决。。。问题,必须确保。。。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力度,在。。。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结束段的写法: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效解决。。。问题/建立。。。社会,对推动我国经
29
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题目]
1、 简明扼要,抓住材料的主旨 2、 从小切入,切忌假、大、空 3、 长短合适,最好不要加副标题
比较好的题目[例]“处处留意皆民生”、“圆城市低收入家庭安居梦”、 治理网吧既要治“吧”也要治“网”、 “献礼工程”当休矣、网上扫黄要建立长效机制。
比较差的题目[例]“加快县域经济创新步伐”、“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正文]
★开头方法: 开篇点题,陈述现象、阐明危害和解决好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问题主要表现
在………………..;……………………….;…………………..;……………….。(说问题时最好用分号间隔)
目前产生的。。。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妥善地解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进而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套话要因情况而定) 文章第二部分
★第二段主要叙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从材料给出的现象从中分析就能得出结论,下面就近期热点问题为例加以说明,不外乎根据材料从以下角度进行展开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政策体制不完善,。。(结合材料)
其次,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结合材料) 再次,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结合材料) 最后,社会重视程度不够,。。。(结合材料)
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和群众必需性,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以药养医,药厂和医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医疗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医疗服务市场化,利益驱动;医风医德有待提高;群众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欠发达,投入不够,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城乡二元化的历史原因;农民与城镇居民待遇不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到农民;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三难为题在农村体现尤为突出;农民工流动频繁,职业不稳定,收入相对较低,文化素质、
30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农村公共服务缺乏,农业受气候影响极大,收益难以实现保障,入不敷出;
贫富差距:区域性差异、行业性差异、城乡间差异、个体间差异;宏观政策、市场机制、法律体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导致;不公平现象
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安全监督工作不彻底、执法检查工作走形式;重效益轻安全;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设备落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钱权交易;权利寻租
房价调控:土地审批、调控政策失衡;政府操盘;地方政府以扩大建设为政绩,为开发商充当保护伞,开发商无规划搞开发;信贷体系松懈;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房价上涨使一部分人以购房为投资导致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炒房团 生态保护:水、大气污染;草皮、林区沙化;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淡水资源锐减;自然灾害造成巨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均资源不足; 节约型社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能源需求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耗能、低效率、污染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现象严重;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和谐社会:城乡不和谐;地域不和谐;阶层不和谐;城乡二元化;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公平现象;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资源与经济增速矛盾所决定的;生产力发展造成对生态破坏,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灾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弱势群体:自身条件所致;社会条件限制;经济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欠合理;保障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到位;监督监管不落实
循环经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必然要求;节能降耗(可参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文章第三部分
★第三段可参考以下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注意要以对应第二段提出的分析为主,以外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高度,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建设,并建立和完善引咎辞职制度建立健全领导问责制度,严格责任落实。
2、要做好。。文章,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机制的平稳运行
3、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和处罚,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于。。。行为予以一票否决。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查处和惩处责任人发现问题即使纠正,对顶风违纪的行为从严查处,绝不姑息。
5、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加强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
新闻媒体要对。。。行为大胆揭露,公开曝光,使。。。无藏身之地, 要把。。。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31
医疗体制改革:医、药行业分开,降低药价;院务公开,采取监督、举报措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提高与思想道德建设并重;加大政府投入,以农村为重点;建立一个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卫生常识宣传力度,动员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三农问题:摆脱户籍制度束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收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包括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在外谋生和生活的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适时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之中,
贫富差距: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高保低;税收杠杆调节;
公平分配;公平竞争;消除贪污腐败现象;消除不公平现象;完善监管制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安全生产: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普及安全常识和技术知识;规范生产单位生产行为;规范相关行业(安全评价、咨询、检验检测等)行为;执法监督;定期与不定期检查、专项治理整顿;舆论监督;安全保障制度;安全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房价调控:严格审批土地征用,控制土地一次性出让规模;提高信贷利率;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抑制高价位住房开发;对房产开发、保有和交易环节提高税率;杜绝形象工程;提高房产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房产市场整顿监管,清理建设相关乱收费项目;控制建筑成本;规范销售行为;信息引导;价格检测调控
生态保护:人口管理;资源管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监督管理;退耕还林;畜牧业采取游牧方式;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节约型社会: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抓住薄弱环节,,依靠技术进步,推进系统优化,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不合格、超标行业加强清理整顿;加强监督管理;法律保障;建立完善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能耗标准纳入其中; 和谐社会:制度创新;调整社会结构;利用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和谐;实现阶层间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口和资源管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兼顾环保;环保与个人利益冲突;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弱势群体: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构;监督监管;法律保障;社区扶持作用;经济杠杆调整分配比例;缩小分配差距;建立稳定、发展、和谐的发展机制;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宣传力度;相关知识普及;科技投入;全民动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文章第四部分
该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结合材料,表表决心)
32
33
正在阅读:
提出对策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材料中涉及的某个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思路或解决方案12-14
环发〔2013〕98号附件1:“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运行考核实施细则11-06
同济大学课程考核试卷(B卷开卷)07-21
改过自新的小猪作文300字06-26
常州市全日制劳动合同(常州市人社局范本)11-22
书是我最亲密的玩伴作文500字06-30
LC直接调频 - 图文01-0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5篇07-31
描写秋雨的作文300字07-03
土地转让协议书【通用6篇】03-27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对策
- 提出
- 材料
- 问题
- 考生
- 试题
- 思路
- 某个
- 反映
- 针对
- 涉及
- 具体
- 解决方案
- 一般
- 主要
-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