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治高考经济整理资料(书本笔记)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1:47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前言部分

1、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2、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3、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

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3)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

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4、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教材9-10页)

? (1)以人为本 ? (2)全面发展 ? (3)协调发展 ? (4)可持续发展 6、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均GDP3000美元,2020年)

7、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经济发展,其他的目标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建设的目标,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最终目标。

2008-2-22

经济常识基础知识

前言部分

经济生活 经济知识与经济眼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以经济建设为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

1、 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⑴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目的:消费。

⑵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市场经济)

⑶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大、小、初次、再次)

按劳、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 ⑷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生产最终目的)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经济建设

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 3、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政,胡锦涛:“扭”住经济建设中心)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一切建设事业,都必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无论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外开放,让我们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主要靠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4、怎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

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 (2)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3)要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既是我国先

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又有力地促进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时政: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粗放型,集中型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说明,坚持进一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教材9-10页)

? (1)以人为本: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2)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

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 (3)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 (4)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资源、环

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7、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均GDP3000美元,2020年) 8、如何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离开了经济发展,其他的目标都会变成一句空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只是一个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建设的目标,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最终目标。 9、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点 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4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⑶坚持科教兴国的主战略

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知识网络:

社新型工 会业化道 生 源泉 道路 路 产 社会经济发展 (财富增长) 社 经济增长统会 积 源泉 指标 计指标------- (GDP) 累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考点1)

1、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始终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2、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含义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劳动者 生产力 劳动工具

生产对象

反作用 决定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生产关系 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地位及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生产关系就需要变革和调整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举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满足人民需要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关系: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调整以适合 社会保障制度

生产力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二、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考点2)

社会生产过程必须有许多要素的参与,任何一种要素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社会生产的进行。

1、劳动者的劳动

(1)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1)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2)特点: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任何一个行业和部门,其生产必须借助于土地才能进行。社会生产的一切物质实体,都可以追朔到土地。

3、资本

(1)包括 货币形态、实物形态和商品形态 (2)特点: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4、经营管理

(1)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对其他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

(2)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5、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约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进行。 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日益突出,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劳动 资源 资本 经营管理 科学技术 最基本、最活跃/直接关系社会财富创造 不可或缺(自然/人力) 必不可少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和质量 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决定性 联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 各种要素只有合理而有效地搭配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的社会生产。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考点3)

1、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提出背景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我国在全面分析自己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总结,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大趋势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2、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和特征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信息化的含义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4、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国民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交融在一起。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都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

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为我国高起点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可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相互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四、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GDP(考点4)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总值。一个国家的GDP,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被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GDP 人均GDP GDP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比例变化 反映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反映人们的富裕程度 反映经济结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2、统计范围:国土法/三大产业/有形产品,无形劳动 3、统计方法:增加值法/最终产品/不变价格 4、缺陷和不足:

无法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法反映生活质量等 5、绿色GDP:

含义: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即在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结算结果,称之为“绿色GDP”。

意义: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民经济核算新体系,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同时,采用绿色GDP这一总量指标,也有助于更准确地测算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生产能力。

最新时政:2008年2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股份公司进行上市或者上市公司进 行再融资必须通过环境评估,否则不予上市和再融资。

涉及的知识点:

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 新型工业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绿色GDP/生态文明/与国际接轨/

五、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考点5)

社会主义目的: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是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

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依靠一套内部因素(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和外部条件(健全的法律和完备的制度)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使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社会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积累就是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去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也才会有力量去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可见,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②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 第一,政府的财政渠道。 第二,企业的利润留成。

第三,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最新时政: ,

2008年1月,发生在南方各省的雪灾,对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紧急调拨物资、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抗灾救灾。 ·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回答:

(1)抗灾救灾的资金采源于哪部分基金? (2)国家对这部分基金使用的重大意义。

要素投入(科技) 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

要求结构:投资,消费,出口

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共同运用经济增长

第二课 适度消费和合理消费

知识网络:

消费结构

合理消费

健康消费心理

考点解析:

一、倡导适度消费(考点1)

1、可支配收入

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消费 消费水平 提高生活质量 适度消费 消费者合法权益 提倡艰苦朴素 (1)含义:在总收入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余下的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2)公式: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

(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预期未来收入提高时,在当期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在预期未来收入减少时,则在当期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3)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适度消费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适度消费的含义: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重点)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①促进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适度消费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适度消费体现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适度消费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生活质量和发扬艰苦朴素作风(考点2)

1、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多少和好坏,反映的是消费水平的高低,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但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有关。受教育、听音乐、看电影、社会交往、游山玩水等等,都属于精神消费。

(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闲暇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它是消费者享用自己的收入和进行文化、娱乐和交往活动的时间。

(3)与生活环境有关。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所以,改善生活,不能只注意增加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还应当努力提升生活质量。学会正确消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应当努力使我们的消费做到既是适度的,又是合理的,因为它直接关系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2、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消费。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提倡艰苦朴素:

(1)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2)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提倡艰苦朴素,在生活中要注意克服不良的消费倾向。例如: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等。我们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做起,努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观点辨析:

流行在大学生中的顺口溜:“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千三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你如何看待呢?

A、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体现时尚的消费潮流 B、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潇洒”消费无可非议 C、攀比消费、奢侈消费不利于健康发展

D、超前消费有利于实现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

三、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恩格尔系数(考点3)

1、消费结构及其分类

(1)含义: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 (2)分类:

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和服务消费; 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2、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3、恩格尔系数

(1)公式: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X100%。

(2)意义:由于恩格尔系数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四、学会合理消费(考点4)

1、含义:

合理消费也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效益。要学会合理消费,就要顺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在消费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相应调整消费项目,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消费效益。

2、如何进行合理消费?

(1)合理安排不同的消费项目,了解消费需求的弹性和刚性。

(2)保证刚性消费,合理安排弹性较大的消费项目,提高消费的整体效益。

(3)学习消费知识,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要学习有关消费的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五、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考点5)

1、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支配。

2、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1)含义

(2)主要内容: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

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出动消费;缺乏自制力;把购物作为宣泄情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六、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考点6)

1、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相互制约

2、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信息不对称: 多——少 (2)地位处于弱势:强——弱 3、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双赢”。也就是说,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仅对消费者自己有利,对尊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营者也是有利的。

4、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1)安全权 (2)知情权 (3)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受尊重权 (6)获得赔偿权 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传播媒介反映;并享有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知识的权利,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消费者维权必须依法。

5、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维权途径 与经营者 特点 最普遍 优点 及时、方便、经济、友好相处。 耗时耗精力少,经济负担轻。 同上(相关部门有行政处罚权) 缺点 可以反悔 是否具有是否为必法律效力 经程序 否 否 协商 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服务免费 可以反悔 否 否 调解 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同上 可以反悔 否 否 申诉 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 一经做出,不得再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 经营者不履行可以申请法院 强制执行。 不可以反悔 是 否 仲裁 向人民法院提起 最具权威性 最终途径 诉讼

时间、费用、精力等负担比较重。 是 是 第三课 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

知识网络: 三基础 第一产业 大 产主导 第二产业 业

重要特征 第三产业

就 第一进入二三 业

结 第二进入第三 构

第三大幅上升

考点解析

一、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考点1)

1、三大产业

产业 结构 产业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比重下降 工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上升 巩固加强第一 调整提高第二 积极发展第三 (1)三大产业的产生和划分

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各业的性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近代社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部门,他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2)三大产业的关系

第一产业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劳动力;为第三产业提供重要市场、劳动力。 第二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第三产业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各种服务,吸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促进各经济部门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发展,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农业

(基础) 原料 重要市场 重要市场、 劳动力 劳动力 物质技术装备 能源动力 服务业工业 大量的原材料 (标志) (主导)

吸纳劳动力就业 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科技信息 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

2、第一产业(农业)

(1)含义: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地位和作用:(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3)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不仅解决吃饭问题,还提供大量的副食品。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水平。

(4)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相关时政:

(1)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巩固农业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效益农业。

(2)雪灾过后农产品价格上涨。猪肉涨价、农副产品涨价等,都说明了农业问题的重要性。

3、第二产业(工业)

(1)含义: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地位和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①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以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作用最为重要。

②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③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国防的巩固,都离不开工业。

相关时政:思考

我国实现工业化需要走什么道路?为什么? 新型工业化道路。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等

3、第三产业(服务业)

(1)含义: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行各业的总称。

(2)特点:一般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因此,也被称为广义的服务业,也被称为劳务,也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统计进国内生产总值。(GDP)

(3)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意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①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时政: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意义。

二、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考点2)

1、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的变化的。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崛起,并在各部门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3%以下。

随着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畜产品的总量迅速增加,但是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下降。(P85)

(2)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30%以下。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P86)

(3)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发达国家:60%以上。

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P86)

相关时政:

我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例题:2006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经济持续发展,产业比重不断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B)

A、农业经济效益下降 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 D、服务业已经取得主导地位

三、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考点3)

1、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工业的内部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措施: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产业结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劳动就业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者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3、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四、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考点4)

1、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

(1)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是人民获得物质成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2)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3)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人们前途和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

(4)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成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就业的含义、途径、方式

(1)含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60,女16—55)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2)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国家机关、各种企事业单位就业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就是就业。

(3)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有精神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4、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就业和创业密不可分。人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创业,也可以在创业过程中就业。

劳动者作为就业的主体,要有自强自立、开拓进取,脚踏实地,为自己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

实践表明: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五、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考点5)

1、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1)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的义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职业道德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劳动者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2)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

六、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考点6)

1、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在劳动关系中,一方当事人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当事人是劳动者。双方虽然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可是在事实上往往并不平等,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处于优势,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劳动关系中常会出现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有的是因为生产经营状况恶化而牺牲劳动者利益,有的是因为牟取暴利而严重的侵害劳动者利益,有的因为野蛮管理而粗暴的侵犯劳动者的人身权利,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社会所不允许的。

2、劳动者要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用工制度。

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依法处理劳动争议

①含义:在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常常会因为劳动权利和义务问题产生矛盾引起争议。

②方式: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协商: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协商只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一种选择程序,而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以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在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支持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用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争议。调解方式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也不是必经程序,当事人一方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与于调解不成后再申请仲裁。

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实行公断与裁决。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最重要的环节,是法定必经程序。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实行一裁终裁,不服仲裁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后,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劳动争议的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重程序。

附表:劳动争议处理方式

方式 程序性质 解决机构 原则 自愿平等 民主协商 依法仲裁 依法审理 程序性质 选择程序 法定程序 法定程序 法定程序 是否要选择 效率 协商 调解 仲裁 诉讼 选择程序 选择程序 最重要 最终程序 当事人双方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人民法院 非必经程序 非必经程序 必经程序 最重要的环节 最终程序 没有法律效力 一裁终裁 两审终审 第四课 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知识网络 强制性 税收 收取之于民 特无偿性 国有资产 入 用之于民 征 相对固定性 债务收入 依法促进经济发展 纳税人的义务 纳税促进科教文卫发展 纳税人的权利 财税 财政收入的 是公促进生活水平提高 依法纳税 政 收 基本形式 民的巩固国防物质保障 提倡诚信纳税 基本 义务 1、 经济建设支出 2、 科教文卫支出 经济社会要 支1、 纳税人 3、 行政管理支出 等的发展 素 出 2、 征税对象 4、 国防支出 3、 税率

考点解析

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相关概念(考点1)

1、什么是财政? 是指国家 收入

支出————的活动。

2、国家为什么要组织财政?

(1)财政是国家实现和履行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2)国家要履行它的职能,完成它的任务,必定要有财力上的保证。国家如果不通过财政集中必要的财力,国家职能的实现也将得不到保证。

3、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税收

国有资产收入 债务收入。

4、财政支出及主要形式有哪些? 经济建设支出;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5、国家财政是如何实现的?

通过预算和决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被称为国家预算。(全国人大批准国家预算是人大行使最高决定权)对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的总结被称为决算。(全国人大审议批准国家决算报告是行使最高监督权)这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财政工作的监督。

6、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是什么? 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收只能少支。 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7、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有哪些?

(1)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2)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可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支出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收入(财政赤字),或者财政收入过多地超出了财政支出(财政盈余),都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的收支的基本平衡,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8、经济发展和财政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积极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发展经济——财政收入

二、财政的重要作用(考点2) 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而要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联系实际应用思考: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与此同时,国家用于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支出也同步增长。这说明

A、财政应保持大量节余 B、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目的

C、合理的财政支出能够增加财政收入 D、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材料一:2008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

材料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同时,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请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

(1)材料一说明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国家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说明: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积极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2)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3)也说明了财政收支的基本原则是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可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防止过多的财政赤字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保证国家财政的收支的基本平衡,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只有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考点3) 1、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行使税收的主体是政府,征税的对象是社会成员,征税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2、税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纳税人:纳税义务人,单位和个人。例如: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2)征税对象: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行为。例如:工厂生产的冰箱,买卖股票交易。 (3)税率:可以分为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例如:累进税:个人收入所得税

定额税:汽油或柴油按照每升不涉及价格进行征税。

其中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方向。

四、税收的种类和基本特征(考点4) 1、主要税种: 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 营业税 印花税 关税 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 个人 单位 单位或个人 单位或个人 单位或个人 单位 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 经营增值额 营业额 经济活动中的书据凭证 进出口货物 经营所得收入 税率 比例税 比例税 比例税 比例税 比例税 举例 冰箱 超市 股票 出口 利润 累进税率 工资薪金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强制性:税收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位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3)相对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等,非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五、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考点5)

1、为什么说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之于民的?

国家的税收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直接受益者。因此,我国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2、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为什么说税收是国家财政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税收是如何调节国家的经济的?

国家以税收为手段,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对税种、税率的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意图)

例: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目的(见分析)

我国对企业节约能源给与税收优惠(鼓励节约能源,有利于两型社会)

我国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减少农民负担,增加收入,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提高实木地板等的税率(引导生产和消费,有利于环境保护等) (3)税收是国家实行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国家是如何通过税收对经济进行监督的?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组

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称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B 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消极的影响,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机遇 (1)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

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为在中国建立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巨大机遇,使我们能够更

全面、更概括地了解世界市场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3)为我国引进技术、输出劳务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挑战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新的贸易壁垒不断产生。经济

和金融风险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的动荡将成为常态。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对我

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不仅控制着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现有的国际机构,

而且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借此输出它们的价值观,以求从根本上确立其长期的竞争优势,推行其所谓的文化全球化,建立文化霸权。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方向,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做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学会趋利避害,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坚决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B 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产生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一些能够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世贸组织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各成员国(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地区)间实行的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

它是各成员国(地区)间平等地进行贸易的主要保证,也是避免贸易歧视、贸易摩擦的重要基础。

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的标准是外国人和本国人的待遇相同,国民待遇原则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和延伸。

透明度原则

它要求各成员的经济政策、法令及条例都必须公布,是实现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保证。

公平竞争原则

主要是指反倾销和反补贴

(4)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它较大幅度降低了世界各国(地区)进口关税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

②它规定了国际贸易的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③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并在其宗旨中明确规定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得到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份额,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这既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①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利益。

②有利于平等地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我国将在国际贸易事务中享有更多的权利,获得国家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卖艺自由化的便利。

③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

④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我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通过与外商的合资与合作,加快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增强竞争能力。

⑤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

四、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生产社会化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广泛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和信息交

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脱离这种密切的世界联系,再回到闭关自守的状态下搞建设。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方式,必须主动、积极地面向市场。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客观上要求打开国门,使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联成一体,以此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实行对外开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的困难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落后。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引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A

1、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2、我国实行经济上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对外贸易,是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对外贸易是一般用外汇结算,即外贸出口可以换得外汇,外贸进口需要支付外汇。一国的外贸情况经常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在我国对外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劳务出口、国际旅游和“三来一补”。

(2)利用外资,包括吸收直接投资和吸收国外间接投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加速本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外资要始终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特别重视经济效益,保证稳定可靠的偿还能力。

(3)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优质材料、专用产品设计、材料配方、管理方法、以及派出人员接受培训和聘请技术专家等。积极地开展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和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既是科学技术本省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技术落后国家争取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C

1、相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引进来”提高“走出去”的实力,“走出去”则使“引进来”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相得益彰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实施二者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1)“走出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国国内资源的不足;才能把我国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才能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迪斯尼世

界的经济发展,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

(2)“走出去”具体措施

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记者的迫切需要。

七、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B 1、我国只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即不允许通过对外掠夺来发展本国经济,也决不能把自己的国民经济建立在依赖外国经济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的各种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 2、我国对外开放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①必要性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实行的。实行对外开放之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因为: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才能在发展对外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关系,实现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现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力。我们实行的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对外开放,其目的是要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①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和联系日趋加强,从而加剧了各国经济安全的敏感度。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各国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②具体措施

我们要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首先,要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没有发展,才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

其次,还要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我们要抓紧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机制,保障国家产业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要加快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WTO规则,依法保护国内产业,有效保护国内经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

(3)我们要学会争取认识和对待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做出丝毫有损于人格和国格的事情。

总之,我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增强涉外经济事务中的经济安全意识;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八、对外经济交往中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

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在实行对外交往中,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的观点,又要反对盲目崇外、一切依靠外国的思想;既要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别国的长处,虚心学习别国对我们有用的东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又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自尊、自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做出丝毫有损于人格和国格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