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更新时间:2023-09-02 03: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

二O一一年一月

第一篇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二章指导思想...................................................4

第三章发展目标...................................................6

第二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9

第四章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9

第五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13

第六章提升能源保障能力..........................................16

第七章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9

第三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

第八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1

第九章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22

第十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5第十一章

第四篇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五篇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六篇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29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30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1加快现代新村建设........................................33努力增加农民收入........................................35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36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39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41加快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43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45增强科技创新能力.....................................48加快教育改革发展.....................................49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0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39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48

第二十三章

第七篇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八篇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九篇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十篇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十一篇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推进人才强省建设.....................................52积极扩大就业.........................................54调整收入分配关系.....................................5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6提高人民健康水平.....................................58全面做好人口工作.....................................6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62推进民主法制建设.......................................65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67提高社会文明程度......................................68繁荣文化事业..........................................68发展文化产业..........................................69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70深化体制改革..........................................71扩大对外开放..........................................74加强区域合作..........................................77推进生态建设..........................................78加强环境保护...........................................81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8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6促进灾区民生改善.....................................88加快产业发展振兴.....................................89加强灾区生态环境修复.................................89加强政策引导.........................................91完善规划实施机制.....................................93

3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54加快文化强省建设.............................................67深化改革扩大开放.............................................70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78推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88第十二篇规划实施...................................................91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

—1—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抗震救灾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专栏1

指“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标2005年实际

7385.1

8721

480

3478

47.0

43.5

33

1.3

7.7

8386

2803

27

8750

48.5

4.6

1638

556

28.98

1.602010年规划目标120001400075058341005038291100037503089005252000600331.282010年预计实现情况1690020500156113582188.55640.31.5915461514030.2*890054.9*4.14224686034.821.28“十一五”年均增长13.7%14.4%26.6%31.3%33%[12.5]1.460.04[1.3]13%12.9%[3.2]3.6‰[6.4]—[608][304][5.84][-2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城镇化率(%)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全省总人口(万人)非农就业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人)森林覆盖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2—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其中:

化学需氧量(COD)(万吨)

氨氮(万吨)

二氧化硫(SO2)(万吨)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256978.36.7129.9599.62007574.46.2114.4572.91357574.46.2114.4594.8-15.8%[6]——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是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②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③[]内为五年累计数。④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现状值为2008年值。⑤加注“*”的数据为2009年数。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指标按老口径统计,仅包括企业参保职工。⑦年均增长值为负是指年均下降。⑧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采用等价值法测算。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国家把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3—

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机遇,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我省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我省最大的问题。我省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十二五”时期发展应坚持和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扶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5—

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2015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6—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2:50.8:39,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5.6‰以内,总人口控制在9200万以内。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持续改善。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森林蓄积量等指标达到国家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明显提高。城乡环境综合

—7—

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初步建成。

专栏2

类别

经济

发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10年预计1690034.6

40.3

90.7

76

1.5

0.62

594.8

*

0.41

28

4.4

*2015年规划30000394893.7852.01.24——0.4531——年均增长(%)12[4.4][7.7][3][9][0.5][0.62]达到国家要求达到国家要求[0.04]>[3]达到国家要求达到国家要求属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化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科技教育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耕地保有量(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

放降低(%)

化学需氧量主要污

染物排二氧化硫

放减少氨氮

(%)氮氧化物

森林覆盖率(%)森林增森林蓄积量(亿长立方米)

全省总人口(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

数(万人)资源环境*34.8216.589004.1475.441301.4—36—92004.5851754达到国家要求[1.18]达到国家要求5.6‰—[400][452.6]约束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约束性生活

—8—

类别指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

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10年预计90251546151402015年规划93—273009000年均增长(%)—[131]1212属性约束性约束性预期性预期性

注:①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2010年价格,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②[]内为五年累计数。③三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④加注“*”的规划指标,暂无统计数据。

第二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四章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初步建成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以进出川大通道为纽带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

加快客运专线、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航道建设,积极融入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形成畅通周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快捷运输通道。积极开辟新的航线,架设内陆对外开放的空中桥梁。

铁路。加快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建设,力争建成西安至成都、绵

—9—

阳至成都至乐山、成都至贵阳、成都至重庆客专以及成都至雅安、成昆铁路扩能成都至峨眉段、兰州至重庆等项目。加快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新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铁路、成昆铁路扩能峨眉至广通段、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铁路、川青铁路成都至马尔康段等项目。加快川藏铁路康定至拉萨段、川青铁路马尔康至格尔木段、成都至西宁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规划期内开工建设。五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2700公里以上,运营总里程达到6250公里,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

公路。加快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建成广元至陕西界、广元至甘肃界、宜宾至泸州至重庆高速公路等项目,适时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等项目。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6350公里,形成18条高速公路进出川大通道。

水运。全面实施“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大力改善长江川境段、嘉陵江川境段、岷江、渠江等航道的通航条件,提升“一横二纵六线”水运航道通过能力。加快建设泸州、宜宾、乐山和广元、南充、广安两大港口群,加快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全省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544公里,集装箱总吞吐能力达到250万标箱。

航空。加快成都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及新

—10—

航站楼,加快成都第二机场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加快支线机场建设。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和货运航空,进一步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全省通航机场达到14个,全省机场直接通航城市108个,航线150条。

专栏3

铁路重点项目示意图

—11—

专栏4

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重点项目示意图

第二节交通枢纽建设

强化成都主枢纽。建设铁路、公路、航空、地铁等多种运输方式融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和多式联运的货运枢纽,实现客货运输的便捷换乘、高效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强市区地铁与市郊铁路、城际铁路的衔接,形成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加强成都铁路调度中心和区域空管中心建

—12—

设,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最大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次级交通枢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建设泸州、宜宾、乐山、南充等水陆联运次级枢纽,遂宁、内江、自贡、雅安等物流配送次级枢纽,攀枝花、广元、达州、广安等省界次级枢纽,大力加强绵阳、德阳、巴中、资阳、眉山、西昌、康定、马尔康等重要交通节点建设,扩大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间的有效衔接。专栏5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建成成绵乐、西成、成渝客专、兰渝、成雅、成贵、巴中至达州、叙永至大村等项目,加快成兰铁路建设。新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成昆扩能峨眉至广通段、川青铁路成都至马尔康段、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绵遂内自宜城际,加快川藏铁路康定至拉萨段、川青铁路马尔康至格尔木段、成都至西宁铁路、乐山至自贡至泸州、宜宾至泸州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加快成都地铁建设。

成什绵、绵遂绵阳段、雅乐、映汶、成自泸赤、成安渝、成德南、达万、丽攀、巴陕、巴达、遂资眉、南大梁、乐自、成都二绕、绵阳绕城等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仁寿至沐川、绵阳至九寨沟、汶川经川主寺至川甘界等项目。

水运。加快长江川境段、岷江、嘉陵江和渠江航道整治,加快建设泸州港二期续建工程、宜宾港和广安港,开工建设乐山、广元、南充港。

航空。加快九寨黄龙三期、西昌机场扩建,新开工南充机场扩建和阿坝红原、稻城亚丁、乐山机场建设,迁建宜宾、泸州、达州机场,加快成都第二机场、甘孜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争取开工建设。

第三节完善内部交通网络

完善省内交通网络,实现进出川运输大通道与枢纽和节点城市的紧密连接,基本建成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货运输系统,

—13—

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和水平。加快城际快速铁路和重要支线铁路建设,完善铁路内部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高速公路网基本框架。大力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着力提高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

第五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大中小微并举的原则,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重点改善老旱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用水条件,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一节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和灌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调蓄水量的作用,切实增强抗御旱洪灾害的能力。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小井沟水利工程、二郎庙水库、白岩滩水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向家坝灌区一期和红鱼洞水库、开茂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积极推进泥溪水库、通江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五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9亿立方米。

第二节加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加快建设关门石水库、惠泽水库等在建项目的渠系配套工程,

—14—

大力实施都江堰等已成灌区的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进一步加强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已成水利工程效益,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灌区建设,加快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五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6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0万亩。

第三节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加快实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加强渠江防洪控制性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加强重点河道整治和地震灾区堰塞湖的疏浚,提高行洪能力。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专栏6水利设施重点项目

大中型水利工程。建成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水库、小井沟水利工程、二郎庙水库、大竹河水库、白岩滩水库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红鱼洞、开茂、关刀桥、寨子河、七一、九龙等大中型水库和武引二期、毗河一期、升钟二期、向家坝一期、大桥二期、亭子口一期、铜头引水等大中型灌区工程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关门石水库、惠泽水库等在建项目的渠系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都江堰、玉溪河等11个大型灌区和8000多个中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加强渠江等主要江河防洪控制性工程,基本完成“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重点河段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完善水文、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15—

第六章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加快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一节加快能源基地建设

加强水电、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夯实能源供应基础。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和大中型流域水电集群建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推进筠连、古叙等矿区综合开发,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和加工转化水平。在重点矿区建设坑口电厂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结合省外煤源和运输条件规划建设路口电厂,解决电力丰枯矛盾。加快川东北和川西地区天然气开发,建成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和转化利用基地。在负荷中心和天然气资源地合理布局燃气电厂,增强调峰能力。千方百计增加石油供应,加快炼油厂建设,提高成品油自给保障能力。到2015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6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约7000万千瓦),煤炭产能8900万吨,盆地天然气产能400亿立方米。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的比重。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发展核电,适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b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