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猜想
更新时间:2023-03-19 12:13:01 阅读量: 人文社科 文档下载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猜想
微博时代,你孤独吗?
阅读下面的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2012年3月18日,一个叫“走饭”的女孩儿在新浪上发了一条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有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翻阅她过去的博客,你会发现,她一直在微博上求救,只是我们没有“听到”而已。
技术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一样。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当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的时候。独处与冥思是对自我的探索,以获得自我的完整性。网络时代的价值观是“我分享故我在”——我们并不想在真正亲密的意义上靠近一个人。但一旦断开连接,切断分享,自我也随之消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标题,自定立意,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脱离材料蕴含的意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近两年发展迅猛。有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面对“微时代”,有人欢欣鼓舞,有人大加挞伐,有人沉思不语 而当今的中学生显然也是网络时代中一支不小的力量,他们身处网络前线,一定对微博时代林林总总的现象有自己的认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也有不少与本题异曲同工,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出题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2010年山东卷的“光明与阴影”的材料可作为“微时代”两面性的思考基点;2011年江西卷“君子三乐”的题目可以联系到人际交往的正确途径上来;2012湖北卷的话题“科技的利与弊”则是直接击中本题;江苏卷的“忧与爱”可反映出对新时代新生活方式的纠结:而广东卷的“你想生活的时代”则令人反思未来科技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对接
因此,这个作文题既切合时代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生活热点,可作解读的切口较多,能让学生透过现象进入事物的本质,产生理性的思考。
解题方向
方向一
【名师支招】
“微时代”的来临,契合现代人空闲时间零散的需求。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微时代”其实是快餐文化新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带给公众更多的浮躁。对于普通人,在享受“微时代”便利的同时,也在唾手可得的便利中日益懒惰。在具体写作中,可重点谈“利”或“弊”中的某一方面,也可着眼整体,谈对“微时代”来临的整体认识。
>【备考片段】
在“微观念”的大肆蔓延下,人们渐渐失去理性、辨知能力和价值取向。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某大学做演讲时曾说到“美国的教育是一团糟”,很快,被断章取义后的这句话风行网络。且不谈受批评者的满腹委屈,网民们这种盲目跟风的作法实在让人生畏。不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不知具体情境,只知这句话爆出后惊人的轰动效果、火爆程度。一阵热闹后,
留下的又是什么,很少有人思考。仿佛好戏散场之后,各自走各自的路一浮浅的“微时代”让人的心灵毫无方向地漂荡。
模拟点评:文段立意鲜明,观点尖锐犀利,素材援引和议论分析颇有“合金量”。全段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特别是以客观的笔调解开了读者对北大校长周其凤一次演讲热点的困惑,颇具匠心。
方向二
>【名师支招】
微博交流的世界里,对方可能远在天涯,也可能近在咫尺。对于网络而言,这个世界是缺乏情感的。握着鼠标不如去握着你的手,这样才能让逐渐疏远的人际关系不断拉近。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去表现微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一个具体特例去展示,如对网络依赖现象的避让等。可以从个人心理的角度表现人与人相处应相互面对,打开心扉,学会理解与沟通,也可从自身角度出发,谈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方法。
【备考片段】
身处一室之内的人还需要用QQ进行对话,当家庭聚会时各人捧着各人的手机刷微博,一到家就打开电脑聊天而从不去邻里串门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削弱与退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而且网络上浮萍似的虚拟生活,也使人无法在人际关系上轻易扎根,不容易也不愿意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所以现代人对其他人感情上的“投资”显得较冷淡稀疏,并非事属偶然。虚拟社交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彰显魅力的同时,更容易降低人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闭。而随着心理的封闭,便更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社交,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表面看似乎减少了人的孤独感,联络了感情,实际上却让人更加封闭与压抑。
模拟点评:本段主要从反面着手,以网络时代常见的一些生活方式为素材,对此进行论述。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令读者反思,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作者的分析也是客观的,他把虚拟社交比作“双刃剑”,主要意图是唤醒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正确地在新时代进行社交,从冷漠中走出来,不断改变自我。
方向三
【名师支招】
孤独感是弱者的杀手。要做强者,你就得学会孤独。孤独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冷清凄凉,是“标新立异二月花”的不同凡俗,是摒弃浮华留下来的沉思,是经历痛苦砥励形成的独立人格。孤独是网络时代人类普遍的情感,文章既可写自己,又可以写他人,既可以写现代人,也可以写古人古事,尤其关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文化人的生活经历。当然,从分析孤独的利弊角度入手的话,可以认为孤独是一种美丽,赞美孤独,享受孤独;也可以认为孤独是一种痛苦,批判孤独,远离孤独。
【备考片段】
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它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而孤独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停地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朗。
模拟点评:文段紧紧抓住“孤单”与“孤独”的不同,先谈“孤单”,再论“孤独”,最后两相对照,在条理清晰的论述中让我们明白了两者的差别,充分领略了“孤独”高贵的特质。素材上运用了梭罗在瓦尔登湖上的写意,富有超脱的意境之美。
素材仓库
虚拟社交“刺痛”现实交往
据《广州日报》报道,“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聊聊天,说说家常。可是今年我发现,大家一样聚在一起,却被手机、iPad给搅和了。孩子闹着要玩游戏,大人却时不时要刷一下微博,似乎人人都在埋头戳屏幕,把年迈的父母给撇在一边了。”谈起今年家庭聚会的感受,白领张先生颇显无奈。社会学人士称,智能手机、iPad等数码产品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玩家吃饭、睡觉及看电影都受到打扰,人际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受损,甚至影响婚姻或亲子互动。有网友提议,聚会时拒绝玩手机。
遭遇微博传播的“逆淘汰”
一位音乐人的微博,引起了风波。他从老家“抵制”拆迁归来,发了一条微博:“回到北京的第一天,就是清查一些人近期的微博 没有声援的一律销光,划清界限,仍然没被销的主儿愿好自为之 不要说最起码的原则与判断,给你一次做人的机会都不要,从内心蔑视你!”此举让很多人反感。“既没关注,也没转发,主动和你划清界限”之类的评语中,夹杂着谩骂。像惯常类似的事件一样,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很快“打”成一片。支持皆朋友,反对皆敌人——常见的“帮派”之争,又一次爆发。好在当事人意识到了问题,随后致歉:“今早我发表了下面的微博,话糙理不糙,但言辞偏激,跟我这个人一样。这话只针对我的一些私人朋友,在微博吐槽很不合适,造成了很大误会 我向你们道歉!”
备考佳作
微博孤独症
有些东西,玩着玩着,就失去了最初的纯粹。它在时间中像果实一样,由青涩走向成熟时,如果没有被采摘得以适当贮存,难免会有腐烂坠地的结局。
我已很久没有更新微博。冷眼观望着粉丝数微小波动着,一天多几个,过几天又少几个。不过是些流动的投机者,想获取你的关注,无论你是否投桃报李,他们最后都会自动消失。这些人的目的,只在于增加自己的粉丝数,而非真正关注别人。这在微博流行初期,是不曾发生过的。后来微博普及到凡上网者皆有一个时,大家的粉丝数反而不增反减。以至于有个女孩,苦于没有粉丝,拿了一沓百元钞票,贴上自己的微博地址,上街遇人就发,小区里的邮筒也被“贿赂”。
人类原本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发展结束了原始集体群居的状况。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人们各自蜗居在水泥丛林密密麻麻的房屋里,却多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咫尺天涯的现实人际关系,反不如互联网天涯若比邻的虚拟关系热络。而微博的诞生,简直等同于网络群居时代的开始。
你感兴趣的人、与你有关系的人、推荐给你的人,以此类推,微博服务的能量,足以使全中国的人都产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彼此关注的人,曾经彼此心有灵犀的人,微博更新不再同步,互动也不再频繁。十天半月不发一言已成常态。但名字在那儿,头像没变,每天都看见,每天都沉默而过。唯有一些不相干的微博喧哗着,却与你的情感、心灵,无关。
微博没有院墙,没有门窗,大家毫不设防地群居在同一个广场。你可随时随地收听任何人的声音。在这一片纷扰里,又有几人与你息息相关,关注你的喜怒哀乐?万花丛中过,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来得更加强烈。
你想与这个世界谈谈,你想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想拥有粉丝,于是你开了微博,混迹于亿万人海里,你却只能自说自话,连一个听众也没有。孤独是可耻的,是不欲使人同情的,所以没有多少人会像那个女孩,用钱来邀请听众。
你整天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幕,身心基本奉献给了网络,连吃个饭也忙着发图,食不知味的你,总是不知觉间忽略了身边最近的人。这种只关注自己无视他人感受的自私一样被带进了微博世界,每个人都只盯着自己的粉丝数与个人悲喜得失,却希望获得别人真心的倾听,这注定是个肤浅的梦;也让微博,变成了一种越来越使人感到孤独的生活方式。
微博的产生和流行,商人看到了商机,政客看到了舆论监控,明星看到了粉丝团,我却看到了赤裸裸的孤独:它是那么简洁、有力,轻易便横跨了960万平方公里。
名师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不蔓不枝。开头以诗意的语言引出微博的话题,列举了女孩花钱找粉丝的典型素材;接着由现象到本质,冷静地思考了微博时代所带来的利与弊,流露出来的是对生活方式变化的担忧;在文末,作者虽没有直点旨意,却通过“赤裸裸的孤独”形象地表明了观点,那就是“适度远离虚拟网络,投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去”。令人如梦初醒。 亮点揭示:思考缜密、结合现实、素材典型
2013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传承”导写及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全部采用“拼装”工艺连接起来,伦敦奥运会结束后,该体育场被拆卸成一个供市民使用的活动场所。
有人疑惑地问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伦敦碗”被“打碎”,本届奥运会的遗产不是少了许多了吗?鲍里斯·约翰逊说,最好的遗产不是保留,而是将一种精神和快乐传承下去,让它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在人们心中开花结果。
请以“传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本文的写作需要思辨三个问题:一是传承什么?它可以是“实化”的什物、遗产等,也可以是“虚化”的精神、品质等。但从构思的角度来讲,对前者你需要由“实”升华到“虚”,以提升立意的高度;对后者你需要把“虚”化为“实”的人、事、物,以增强内涵的可感性。二是为什么要传承?无论是世界的文明史,还是华夏的文明史,都是一部世代相传的历史,传承是发展的前提,有“传承”才能“接力”,有“接力”才能更加“给力”。三是怎样传承?既要“古为今用”,在对前代的传承中充实、壮大、发展自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又要“与时俱进”,在对前代的更新、开拓、超越中锐意前行,走扬弃升级之路。只有将这三个问题先想透理顺,我们的文章才能写出应有的高度、厚度和亮度。
【佳作示例】
传 承
徐慧君
老王一直经营着一个裁缝铺,起早贪黑,但他从来不觉得累,因为只要一想到他那宝贝女儿,身中便会生出无穷的劲头。
阿娇刚出生没多久,她的母亲便因感染风寒去世了,这可苦了老王,又当爹又当娘,家中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操持。
阿娇十分乖巧,洗衣做饭样样都会,且生得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小嘴巴,美人胚子一个。老王越看这个女儿越是喜欢,什么家务活都舍不得让她做,生怕伤了她那双玉手。
每次老王在灯下熬夜做衣服时,阿娇就坐在旁边,不吵不闹,还不时地为老王续一杯茶,往灯里添一点油。老王累了一天,阿娇便会上去帮他捶捶肩,老王顿时觉得什么疲劳都没有了。睡觉前,阿娇便会端来一盆洗脚水,老王心中更是乐开了花。
一晃十八年过去了,阿娇也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由于老王做衣服的手艺好,人品又好,每个在他这儿做过衣服的人都是他的回头客,更加上女儿十分漂亮,上门提亲的人简直要把门槛踏破了。
经过千挑万选,阿娇最终嫁给了镇上一户开粮店人家的儿子。大喜之日,鞭炮一响,老王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他在心中犯难:人都说勤快妈妈懒女儿,我这虽是爸爸,但也从未让她十指沾水,这到婆家被人嫌弃怎么得了?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每次有人从镇上回来,他都会打听女儿的消息,一提到他那女儿,人们便会赞不绝口:“你那女儿啊,真传代,一家大小,男女老少,谁身上没有她做的衣服啊!”“你那女儿啊,可得她公公婆婆的欢喜咧,人家简直把她当自家女儿疼,又精明,又能干,家中大事小事,无论有多难,到她那儿便全都给解决了 ”
老王还是不放心,便借买布料路过为由到女儿家走了一圈,只见家中被女儿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儿的婆婆满是感激地对老王说:“能娶到你家女儿是我儿子的福分,我们老两口也决定了,将家中的账簿交给她,粮库的钥匙也由她保管。”在一旁许多时未开口的公公说:“你女儿不仅传了你的手艺,而且还传了你的为人,晓得疼人。”
“真的传了我的代吗?”老王心中这么想着,眼里却觉得湿润润的,心中暖乎乎的。
[点评]
本文的情节设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家十指不沾水的阿娇到婆家不仅没有被嫌弃,而且还深得信赖和赞誉,这实在出乎意料之外。如果说从镇上回来的人的传话还让老王将信将疑的话,到婆家的现场考察,使老王一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但读者心中的“疑”并未消除——这可能吗?再细读前文,你就茅塞顿开了:她有“力”,会家务,“阿娇十分乖巧,洗衣做饭样样都会”;她有“智”,会手艺,“每次老王在灯下熬夜做衣服时,阿娇就坐在旁边,不吵不闹”,这是阿娇在用一颗慧心偷偷地学着手艺;更重要的是她有“心”,会疼人,在家时常为爹续茶、添油、捶背、端洗脚水。她之所以在家时十指不沾水,非“不能”也,而是老王疼爱女儿,不让她“为”也。有此三层铺垫,下文情节的突转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这一对父女手艺和为人的传承,靠的不是“言”,而是“行”,此乃“身教重于言教”也。
传 承
戴莹莹
雨,细腻地在江南下着,下了千年万年。巷子里的青石板被那细腻的雨洗礼了千载万载,也变得光滑了。细雨是江南小镇的精灵,它在娓娓讲述着江南小镇的前世今生。
清晨,姑娘们个个端着木盆,提着棒槌,在河岸边敲打着衣服,潺潺的水声与那棒槌的敲击声合奏成绝美的旋律。纯朴的姑娘们在河边浣着衣衫,时不时传来一阵笑声。旭日渐渐升起,巷子里传来了自行车铃铛的声音。巷子口,有一位中年妇女正卖着刚出笼的包子,她纯朴的笑容为每一个路人都送去了一份温暖。是啊,在这儿,在这江南小镇,散发着的是那现代都市久违的乡土气息,它是江南特有的文化,它就传承在那一张张纯朴的笑脸上。 中午,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似乎江南和雨是分不开的!空气里是熟悉的炊烟的味道,还夹杂着泥土与雨水的腥香。漫步在这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粉墙,黑瓦,是江南的主体,它掩映出的是一份宁静,一份让人不忍心去打破的宁静。撑起一把油纸伞在巷子里慢慢地走着,走过每家每户的门口,倾听每家每户的故事。江南的人家是热情的,是没有一丝企图的,他们可以为你一个外乡人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与你拉上一夜的家常。穿过了一条小巷,便会觉得恍若隔世,经历了千年一般。江南的雨依旧在细腻地下着,它传承着江南最淳美的文化。
傍晚,细雨笼罩着江南,河岸边杨柳扶风,轻柔地舒展着身姿。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搬进了屋里,渐渐地可以看见,窗户里慢慢有了一圈黄晕。天渐渐黑了,万家灯火,四周一片静谧,河畔有时还会传来一阵摇橹声。独步小桥,河水潺湲,这时你可以想见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了!小桥,流水,人家。夜晚的江南就是这么恬美,这么安详,带给人无尽的遐思。河水是江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它将江南安闲的情韵从古流到了今。
在这物欲横流的尘世间,你是否也应该卸下包袱,漫步这江南的小镇,心如止水地感受一下传承千年的闲适。
河面上又荡起了那一阵阵橹声,它荡过了万斛天光,从遥远的秦汉而来,传承着那一份份最质朴的文化!
[点评]
“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抽象概念,作者的机智就在于:既能化虚为实,使之有触手可及的质感;又能由实及虚,使之有回味绵长的内韵。文章凝千年于一日,伴随着旭日西沉,在粉墙、黑瓦、细雨的背景上,铺展开浣衣、留客、摇橹等一幅幅传承千年的、富含着江南情韵的民俗画卷,将纯朴、淳美、安闲的江南文化点染得摇曳生姿,颇得戴望舒《雨巷》的况味。篇末顺势点出:江南小镇那纯朴的风情、闲适的生活正是抚慰“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时代病的一帖良药。这一笔看似兴之所至,实则匠心独运,它在前文点染江南文化所传承的独特内蕴的基础上,将这一传承的重要性、必要性巧妙地生发了出来,颇有“四两拨千钧”之功力。
命题作文“架一座心灵之桥”写作指导及例文
「命题形式」
请以“架一座心灵之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
“桥”的作用是连通双方,使两岸的交往不再存在障碍:“心桥”连通的则是两颗心灵,使心与心达到交流、理解和沟通。
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一座沟通的桥,我们也太需要一座沟通的桥,来拉近我们心灵之间的距离。我们渴望沟通、交流、理解,渴望拆除心灵的围墙!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思路突破」
思路设计一:架一座心灵之桥,能减少冷漠、猜疑,增加理解、交流,形成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人际关系。
思路设计二:架一座心灵之桥,能消除歧见、误解,保持健康的心态。
思路设计三:架一座心灵之桥,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起创造的灵感。只要双方敞开心扉,让各自不同的见解或主张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思路设计四:架一座心灵之桥,需要双方以平等和真诚赢得尊重和信赖。
思路设计五:架一座心灵之桥,需要以宽容和包容达到心灵的默契。
思路设计六:架一座心灵之桥,要善于倾听和表达。善于倾听,能够提升交流的质量;善于表达,能使陌生人不再疏远,使朋友更加亲密。
「素材积累」
名言警句类:
1、美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2、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
3、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英 萧伯纳)
4、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人的胸怀。 (法 雨果)
5、就是在最好的、最友善的、最单纯的人际关系中,称赞和赞许也是必要的,正如油滑对轮子是必要的,可以使轮子转得快。 (俄 托尔斯泰)
典型事例类:
1、有一对毗邻的兄弟因纠纷而发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弟弟在两个庄园之间挖了一道一丈深的沟,以示永不往来。哥哥立马雇来一个工匠,让工匠为他打造一堵高3米的墙,以示永不相见。但是,当哥哥外出干活回来时,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的眼前并不是什么墙,而是一座美丽的小桥,小桥穿过沟渠连通了两座庄园。这时弟弟也回来了,见状便从桥那边跑过来,抱住哥哥说:“您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您的事之后,您还建了一座美丽的小桥。”于是两兄弟握手言和。当他们转身要向铁匠致谢时,铁匠已不见踪影了。
2、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3、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长发凌乱,身材瘦小,落落寡欢,不修边幅,而且说话如此神经兮兮,就以为他脑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讽地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海子无奈地耸了耸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馆,同时也走进了更深的寂寞。
「优秀例文」
架一座心灵之桥
桥,是沟通两岸的媒介。因为有了桥,人们可以跨过障碍,到达彼岸。——题记
每个人,彼此交流,需要一座沟通双方的桥梁。这座桥,需要双方同时动手,从两边建起。那么,为建造一座心灵之桥,我们该怎么做呢?
用善良来架一座心灵之桥。
善良,我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构建和谐。1990年夏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退休女工邵美玲,上街买菜时见路旁有位大娘吃力地搬着东西,便上前帮忙。交谈中得知这位78岁的刘淑贞是个五保户。从此邵美玲便常来帮老人料理家务,照顾她的起居。邵美玲的善良使得她与老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世事就是这样的奇妙,这位老人正是自己的母亲,当年由于生活所迫,老人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了别人。母女相认,自是其乐融融。
试想如果不是邵美玲的善良,不去帮助她,没有和她交流,又怎能打开尘封多年的往事,成就一度人生的佳话呢。善良,确实能在人与人之间架一座心灵之桥。
用真诚架一座心灵之桥。
真诚的人总是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彼此敞开心扉。
孔子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汉朝人季布以真诚而闻名。他跟随项羽战败,被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掩护他,使他安全渡过难关。后来因为季布的真诚,受到了汉王朝的重用。季布,用真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使得他与人交往中少了障碍。 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出现了重大的误会,心灵没有办法得到沟通,弄不好会危机到赵国的安全。是蔺相如用自己的真诚化解了一场矛盾,使得两个成为“刎颈之交”。架起的心灵之桥直通两个人的内心,再没有了沙漠,有的只是共同为国家出力。
用宽容架一座心灵之桥。
宽容是消除隔阂、误解的良药,是化解矛盾积怨的法宝,是融合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婉主持朝政,他的下属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辞。蒋琬与他说话,他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和蒋琬说:“杨戏这个人对你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他坦然一笑说:“人嘛,各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了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宽容,就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共同维护着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让我们彼此敞开心扉,架一座心灵之桥,让世界再没有隔膜,让世界和谐美好!
「点评」本文多题目的理解是准确的,因为所写的内容是切合题意的!采用并列式的结构模式,全文结构清晰,选用的例子恰当,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较好的论证了中心论点。写切题文,写清晰文,写充实文,写流畅文,应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架一座心桥
“故事的小黄花 ”周杰伦的《晴天》轻柔优扬,我不禁忘我地跟唱了起来。这后果不堪设想——“口平!”妈妈撞开门,怒发冲冠地拉下我的耳机,一下子把我飘荡的心拉回了现实。我总认为她老人家真是不懂得潮流,别人都在谈当代新星的歌,她呢,竞哼起了80年代的陈腔老调,扫兴!
“我说你怎么成绩大退,原来如此!要是再被我发现,我非把这破机子摔烂不可!”妈妈的骂声可谓余音绕梁,我心惊胆颤地收好CD机,乖乖地做起了那些整日整夜折磨得我记
忆力衰退的课外练习题。“你看看,别人燕西多认真,要是这次期中考你落下来了,叫我们怎么好意思出去见人!”我血涌上脑:“你每次把我和燕西比较,想过我的感受吗?我是不如燕西勤奋,不如她刻苦,可你比掉了我的自信、自尊,一切都是为了你那所谓的老脸?!”但我没有失去理智吼出这番话,因为毕竟她是我母亲。
妈妈的怒气大概也消了,看我默默地做着作业,便悄悄退出我的房间。书桌上那一大堆妈妈买回来的练习似乎在密谋什么:“我们这些高智能题可不能亏待她”、“我们得让她时刻都不离开”、“没错,毕竟我们是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可不能图有虚名”。我满脸痛苦地望着窗外,万籁俱寂,泪很自然地流下来。看着燕西家灯光映出的光亮,想着妈妈刚才说的,我就像个被遗失在旷野上的孩子,找不着回家的路,不知所措。我伸出手,拼命想抓住母亲当年的温和慈爱,但是那一切似乎都已灰飞烟灭了。我忍不住掩卷痛哭。“其实,我和妈妈就像两条平行的河岸,凶猛、愤怒的河水浩浩荡荡,常年从我们中间流过,我们遥遥相望却默默无语 ”我任泪水肆无忌惮地涌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一切。
“这是给你买的《数学培优设计》,有很多经典 ”爸爸边推门进来边说,但当他看见我千方百计想要藏走的日记本和擦干了却掩盖不了的泪痕时,突然哑了。我看着父亲惊慌失措的迅速消失的身影,心中突然涌起一阵内疚
几天后,当我再次打开日记本时,却发现了母亲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妈妈给你施加的压力太大了吧?请原谅做妈妈的望女成凤心切好吗?看到你所写的日记,妈妈才明白,我禁锢了你的自由太久,从现在开始(应该不晚吧),让我们彼此之间都坦诚一些,让这本日记本成为我们沟通的桥梁,好吗?另外,请原谅妈妈看了你的日记。”泪,夺眶而出。刹那间,儿时的记忆铺天盖地涌来,母亲的温存让我不再感到孤独。
母亲啊,我有什么理由不原谅您呢?您那份真挚而执着的母爱是世上最美的乐曲,感动了那条名叫“代沟”的河,在我们的心间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原来,只要有爱,“两条平行的河岸”也会有相会的一天。
作文“教育与人才”写作导引
[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发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根据上面的文字,以“教育与人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启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4.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教育为本”主题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破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定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人才”。人才哪里来?当然从教育中来,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呼唤杰出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写作导引]
话题作文,是针对一种现象或事物,自由命题进行作文。这类作文题面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由选材。“教育与人才”,这个话题针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思考。作文时,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感受等。
就此话题而言,构思立意时应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要善于“化大为小”。“教育与人才”这个话题和其他话题作文一样,写作范围十分宽泛,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出现内容空泛、文意散漫的现象。所以,写好这个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干言,离题万里”的毛病。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自己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教育就类别而言,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就内容而言,又可以分为道德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立意,都可以深入下去,让话题更“小”些,当然行文时,要与“人才”联系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其二,要善于“写出新意”。高考“考试说明”中“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要达到这—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教育与人才”这个话题,对于当今学生最熟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作为选材的重点范围。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选陈题旧话。
写好这篇文章,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在文章的构思和表达上,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独具匠心,不要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要做到独辟蹊径,有特别的感悟,不人云亦云,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语气上要有独特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教育与人才”这个话题,可以多用对比论证,让人在比较中鉴别真伪,在对比中明辨是非。
[素材链接]
1.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对自己的孩子要求是:事业上永无止境,思想上谦虚诚实。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你的弹琴成绩,叫我们高兴。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同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把人家的赞美报告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检讨自己的缺陷。这样你写的信就不会显得过火;而且这种自我批评的功夫也好比一面镜子,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与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的印象深刻。你觉得我这段话对不对?”
2.1978年,新中国向美国公派第一批50名留学生。2009年,约10万名中国学子在美国大专院校求学。2010年前十个月仅成都就有11564名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交流签证。
3.法国思想家圣西门有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假如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作家、50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 法国马上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第二个假设:假如法国失去了国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参事、议员、主教、元帅、省长,并不会给国家带来不幸,因为他们并没有给国家带来进步。美国作家房龙则有个更耸人听闻的说法广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对我们国家发展的根本贡献大于18世纪后半期和19世纪前半期所有的政治家、将军、银行家和政客加起来的总和。”
教育是什么?杜威说:“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夸荚纽斯则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业。没有教育,社会生活就无法延续。没有教育,社会就不会进步。没有教育,人类的智能就不会发展。没有教育,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那么,如何理解“教”“育”这两个字呢?
[名家作品选读]
谢冕:永远的校园
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子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一生中最神圣的一个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会一味的幸福欢愉,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我的校园是永远的。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命运的契机。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实际起来。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飘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暑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充满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战烟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一层光环。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的观念:从未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铜像到民主广场。或者说,北大人的校园观念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精魂。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及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一个预示着解放的早春降临了,万物因严冬的解冻而萌动。北大校园内传染着悄悄的激动,年轻的心预感于富有历史性转折时期的可能到来而不安和兴奋。白天连着夜晚,关于中国前途和命运、关于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辩论,在课堂、在宿舍、在湖滨,也在大、小膳厅、广场上激烈地进行。这时有着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勇敢抗争。
那些富有历史预见和进取的思想,在那个迷蒙的时刻发出了动人的微光。作为时代的骄傲,它体现北大师生最敏感、也最有锐气的品质。与此同时,观念的束缚、疑惧的心态,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的彷徨,更有年轻的心因沉重的负荷而暗中流血。随后而来的狂热的夏季,多雨而湿闷。轰然而至的雷电袭击着这座校园,花木为风雨所摧折。激烈的呼喊静寂以后,蒙难的血泪默默唤醒沉睡的灵魂。他们在静默中迎接肃杀的秋季和苍白而漫长的冬日。 那颗偶然落下的种子不会长成树木,但因特殊的条件被催化而成熟。都过去了,湖畔走不到头的花阴曲径;都过去了,宿舍水房灯下午夜不眠的沉思,还有轻率的许诺,天真的轻
信。告别青春,告别单纯,从此心甘情愿地跋涉于泥泞的长途而不怨尤。也许即在此时,忧患与我们同在,我们背上了沉重的人生十字架。曼妙的幻想,节日的狂欢,天真的虔诚,随着无可弥补的缺憾而远逝。我们有自己的青春祭。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校园与我们青春的希望与失望相连,它永远。燕园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单纯。就我们每个人说,我们把青春时代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幻灭,投入并消融于燕园,它是我们永远的记忆。未名湖秀丽的波光与长鸣的钟声,民主广场上悲壮的呐喊,混成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校园记忆。
一种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的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校园的魅力多半产生于上述那些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的合成。燕园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总是少有闲暇的急匆匆的脚步,总是思考着的皱着的眉宇,总是这样没完没了的严肃和沉郁。当然也不尽然,广告牌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招贴,间或也露出某些诙谐和轻松,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令人震惊的举动,更体现出北大自由灵魂的机智和聪慧。北大又是洒脱和充满了活力的。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这更是一种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学与民主是未经确认却是事实上的北大校训。二者作为刚柔结合的象征,构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这座校园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现象加以考察,便可发现科学民主作为北大精神支柱无所不在的影响。正是它,生发了北大恒久长存的对于人类自由境界和社会民主的渴望与追求。
这里是我的永远的校园,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阴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里行进着一些衣饰朴素的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们步履稳健、仪态从容,一切都如这座北方古城那样质朴平常。但此刻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当然,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有更多他们的学生,作为自由思想的继承者,他们默默地接受并奔涌着前辈学者身上的血液——作为精神品质不可见却实际拥有的伟力。这圣地绵延着不会熄灭的火种。它不同于父母的繁衍后代,但却较那种繁衍更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生活在燕园里的人都会把握到这种恒远同时又是不具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种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这种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北大永存的灵魂。
北大学生以最高分录取,往往带来了优越感和才子气。与表层现象的骄傲和自负相联系的,往往是北大学生心理上潜在的社会精英意识: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个人顿时便具有被选择的庄严感。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青春曼妙的青年男女一旦进入这座校园,便因这种献身精神和使命感而变得沉稳起来。这是一片自由的乡土。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陆,这校园中青春的精魂曾为之点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者,从这里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审度漫漫的封建长夜,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
近百年来这种奋斗无一例外地受到阻遏。这里生生不息地爆发抗争。北大人的呐喊举世闻名。这呐喊代表了民众的心声。阻遏使北大人遗传了沉重的忧患。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总有一种悲壮和忧愤。北大魂——中国魂在这里生长,这校园是永远
的。怀着神圣的皈依感,一颗偶然吹落的种子终于不再移动。它期待并期许一种奉献,以补偿青春的遗憾,并至诚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国魂永远绵延。
[报刊时文阅读]
小乔: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一个接一个的大师,都到了蓝天白云,斯人已去,绝响谁继?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在世界历史上罕见,却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迄今已有八位华人获诺贝尔奖,但在13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怎样才能出学术大师?“钱学森之问”令我们苦苦求解。 ‘
中国数干年的文化底蕴到哪里去了?这样的质疑与担忧,本身就说明这个时代复兴传统文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有学者认为,在原创匮乏的今天,我们能做的只是文化的阐释,通过再度阐释来达到文化的复兴。但同是阐释,也有高明和平庸之分。明代王阳明以其“心学”对传统儒学作出了全新的阐释,而今天的阐释典型如易中天、于丹,只是以说书人的表演在赢得普遍的掌声。尤其是,知识分子在如今公共事件的关注讨论中集体缺席,自我弱化,更成为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病痛之一。没有内部的文化崛起,又谈十可弘扬中国文化?又谈十可继续产生影响时代影响世界的学术大师?
回答“钱学森之问”,除了关注时代之痛外,自然绕不过备受诟病的现行教育体制。不仅有高校科研机构的假论文假大师盛行、一心评职称捞钱的浮躁,而且关涉到我们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功利。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客户牵着鼻子走,目光为金钱的光芒所迷。他们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思考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忘记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欠缺了高瞻远瞩的目光,欠缺了超越时代的超前意识,欠缺了独特的办学思想。
政府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投入在大幅增长,但却事与愿违收效甚微。且不论世界上尚没有经验表明,政府的大量投入能够产生这样那样的大师,至少这样的结果应该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现存的文化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被人诟病为不重鼓励创新而重于控制,因而容易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思潮和形式,作出过分敏感的其他解读,难免将可能的文他rJ造扼杀在本能和直觉的状态中,从而造成文化界“‘收就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尴尬局面。 清明之际,怀想大师。如杜鹃啼血,声声呼唤文化的早日复兴。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选自《羊城晚报》)
[赏析]怎样回答“钱学森之问”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疑问:“斯人已去,绝、响谁继?”掷地有声,发人深思。然后通过对比表明虽然中国大陆人口众多,但是“却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进一步强化了问题的严重性。接着,文章从文化崛起和现行教育体制等角度分析了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原因,既点明问题所在,又指陈弊端。最后引用泰戈尔的诗句结束全文,彰显了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是“黑暗之际”,但同时给人希望,“感觉到了光明”。文章就此收束,给人余音绕梁、意味无穷之感。
[学生佳作示例]
“教”?“育”?
沈佳丹
教育,由“教”与“育”组成,“教”是“教授,传道、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连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合成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
数千年,有不少人误解了这两个字,有时将其单纯理解为“教授知识”,而有时却将其理解为“培养品德”。“教授知识”能提升人的知识内涵,若单纯只有“教”,那即使错教,杂教甚至乱教,也似乎无可厚非。“培养品德”是用尽一切方法将人发展成无损国家、无损人民的人,可是如果这个社会的人都只会喊空口号,毫无才干,毫无专长,那么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
从古到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育人才。在孔子之前,教育被官方垄断了,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孔子开始到今,私学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自隋之后,科举创的出现,教育的意义似乎有了显现,无论民间还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来;为国效力。不过也有很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光是“教”或“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今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一群原本活泼的青少年稚嫩的肩头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快被压得喘不过气未了。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永远不能回答钱学森先生的问题。
[点评]升格部分:“从孔子开始到今 ‘人才’。”修改前是:从孔子开始到今,私学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可那些培育出来的人才却无用武之地。在隋之前,有才干的人被摒弃在外。自隋之后,科举制的出现,教育的意义真正显现,无论民间还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来,为国效力。而当时的教育很随便,你可以去私塾读书,也可以在家自学。
升格理由:材料扣题不严,“教育”与“人才”的关系不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 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作文“结”写作导引
【生活话题】
出示话题,引发思考
结
审题训练:
什么叫“结”
提示:
结: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2. 关键,如: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3.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如: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我的见解】
讨论话题,表明见解
立意训练:
【文章阅读】
链接话题,初步提升
情结可有,心结不宜
刘欣宇
摔门、挠头、跺脚、拍大腿,女排输球时,电视机前的几位同事便是这般表现,与看男篮、男排时的平静截然相反。焦急,相信不仅是我的同事,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情,也同时反映出国人的女排情结——必胜!也难怪,毕竟三大球里只有这里最有戏。可事与愿违,0∶3的比分定格时,失望就写满在每个人的脸上,这时让我看到的是大家情结背后的那个心结。 结,名词之意为疙瘩,动词之意为系疙瘩。总而言之,都有疙瘩的意思。其实,早在奥运会开幕前的女排大奖赛上,怀着女排感情疙瘩(情结)的人们就已看到了失利,但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认定只是阴沟翻船。小组赛接连败在古巴、美国手下时,仍执拗地认为陈忠和是在放烟雾弹。待到3∶0干脆地赢下俄罗斯时,感情疙瘩空前放大,直等“和平大战”时欣赏前输后赢,直等笑到最后。其实,中国女排不具备争金的绝对实力是不争的事实,从女排大奖赛时就表现得很明晰了,可惜大小媒体都在做出“保存实力、调整状态”的分析;女排实力逊于巴西已是事实,但在全国上下“女排必胜”的情结支配下,大家宁愿只想着胜利。赛后女排姑娘们没有痛哭失声,懊悔不已,说明自知真是实力不济而非临场失常。可叹国人情结至此,已成心结。
我们往往受困于心结。心结会令人去想达不到的目标而无法释然,会令人去做力不能及的事而难幡然醒悟。心结不同于不懈追求,因为心结已脱离了实际。这就好比人人都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幸福最适合自己。非要把自身幸福定位在花不完的金钱、最豪华的汽车、每个房间走一遍就得喘的豪宅上,距离实际就太远了。所以,城市里不只有无数被生活逼成的房奴,还有无数为豪宅心甘情愿献身的房奴,也有一身名牌啃馒头咸菜的所谓金领。无他,皆因一个面子心结作崇。再如,每人都该有个奋斗目标,但不是非把目标定成当多大官不可。可是,当官心结之下,就有人拉关系、走后门、送金银地去钻营,相信他们也知道有悖道德,怎奈心结至此,难以自持。
女排早有自知之明,比赛也的确足够努力,结果面前没留遗憾,但心结之下的观众却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于是上演一出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戏。
情结可有,心结不宜。
阅读练习
1、作者为什么说“情结可有,心结不宜”?
参考答案:
作者认为“结,名词之意为疙瘩,动词之意为系疙瘩”。因为女排多次为国争光,大多数的中国人对女排怀有深厚的情感,也对其充满了信心,渴望其能够一如既往的取得胜利,这就在中国人的心中系上了一个情感的疙瘩。
而“心结”是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大家不从实际出发,了解分析中国女排的实力,而是狂热的寄予希望,从而出现女排失败了,却无法接受现实的情绪。
人生在世对某人、某事寄予情感,并向往之、追求之,是一种积极地、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一旦不切实际的陷入其中,便使“情结”变成了“心结”,令人去想达不到的目标而无法释然,会令人去做力不能及的事而难幡然醒悟。
所以作者认为“情结可有,心结不宜”。
结
肖肖
现在,林强已经是市里有名的摄影师了。这些年,他走南闯北的,风光无限,还被几所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可这些年,他一直心存感激和不安,一直在寻找一位好心的恩人。 林强家里很穷,从小失去双亲,靠村里一个五保户拉扯大。这个五保户养父生性暴虐、嗜酒如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哪天不喝得烂醉如泥的。五保户一喝醉就拿他出气,取笑他是个没爹没娘的野孩子,小林强每次都被打得遍体鳞伤。自打小林强记事起,几乎没有一天能躲过养父的辱骂和毒打。
林强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长大了做一名摄影师。林强小的时候就在电影里看到了摄影师的威风,村子里偶尔也会来一两个摄影师,他们肩上挂着相机,就像一个大将军,人们都很崇拜他们。
林强有时候也把这个愿望告诉养父听,可每次得到的却是无休止的嘲笑和挖苦。因此,林强在心里非常恨养父。
十五岁那年,林强再也无法容忍养父对他的虐待了,决定一个人出去闯世界,即使在外面做乞丐也不再回来。可养父发现了他出走的行踪,在半路把林强拦下来,拖回家里打了个半死,差点打断了腿。从此,林强就被养父锁在了家里。林强很伤心,他恨不得一刀把养父杀了。
第二次,林强终于逃出了家里,他跑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可在城里无依无靠,举目无亲,林强差点就饿死了。后来幸亏被一个老乡救了。这个老乡在城里开玩具厂,看林强可怜,就收留了他。老乡对林强很好,林强也知道感激老乡。
林强在老乡的厂里呆了两年,觉得该走了。他想去学摄影。老乡好言相劝,希望他留下来,可林强去意已决,老乡执拗不过,只好随他去了。临行前,老乡说:“林强,其实我一直把你当自己的亲儿子看待,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就是。”
林强流着泪叩了三个响头,走了。
林强找到一家摄影器材店打工,起初在仓库做搬运工,后来居然做上了商店售货员。这些年,他一直在自学摄影,他做梦都想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可他手头没钱,买不起。他只好利用自己站柜台卖相机的机会,偷偷地摸上几回相机,这让他觉得很满足。
一天,林强拿着店里刚进货回的新式相机居然不肯放手了,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还把它端起来,学着摄影师的姿势拍照。正当他如痴如醉的时候,老板从门外进来了。这下他可慌了手脚,慌乱之中相机应声落地,把镜头摔破了。这下可惨了,老板进来就给了他两巴掌,要他赔相机,还当场把他给辞退了。林强急哭了,他上哪去找那么多钱啊?就是把自己卖了也赔不起啊。老板限他三天之内把钱赔清楚,不然就送派出所。
林强丢了工作,还欠下一大笔赔款,穷得连饭都吃不起,晚上只能露宿街头,成了一个小乞丐。他想去找那位老乡,可想想自己跟他非亲非故,最后还是没去。
三天后,林强被关进了派出所。
奇怪的是,几天后林强又被放了出来。回到那家摄影器材店才知道,有人给他寄来了3000块钱,这些钱不仅能赔清损失费,而且还能买下店里任何一台相机。可奇怪的是那张汇款单上没有汇款人地址和姓名,只有一个本城的邮戳。林强觉得纳闷,莫非是坏人设下的陷阱?他不敢去动那笔钱。可老板逼得紧,他一咬牙,去邮局把那笔钱取了出来。赔了损失费,还买下了一台相机。
很多年过去了,林强开起了自己的照相馆,先后在市里、省里的摄影大赛中拿了大奖,成了一名在圈内小有名气的青年摄影家。可这些年,他一直不知道那笔“巨款”是谁寄来的。他后来去问了老乡,老乡摇摇头,说不是自己。可在这个城市里,除了老乡他几乎没有别的朋友了呀。林强心里认定就是老乡干的,只是老乡不愿让他感到受之有愧,不想因此影响他的前程罢了。打那以后,林强把老乡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老乡病了,他亲自煎药熬汤,端屎端尿,孝顺得不得了。老乡临终的时候,把林强叫到床前,交代了两件事:一、当年寄钱的人不是他,他嘱咐林强一定要找到真正的恩人。二、他的家产全部归林强所有。
老乡死后,林强按照遗嘱继承了老乡的家产,可那位真正的恩人一直没有找到,这也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林强离家已经多年了,这些年一直没有回家,他还在心里恨着养父,他不想再见到他。 可随着事业的不断成功,他觉得还是要回家看看养父,毕竟他养了他那么多年,自己可不能忘恩负义。林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来了。进村里一打听,五保户已经死去多年。村长陪他到坟头去扫墓,养父的坟头上已经长满了杂草。
村长告诉他:“自从你离家出走后,你爹就再也没喝过一回酒,人家请他喝他也不喝了。他每隔半个月就进一趟城,也不知道他去城里做什么。”
林强叹了口气,说:“我恨他,即使他戒了酒我也不会原谅他。今天我来看他,是看在当年的情面上,要是他还活着我才懒得理他。”
“你爹是挨汽车撞死的,在城里的十字路口。我们把他送到医院的时候,他已经没气了。哦,对了,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这个本本,他走的那天,还取走了3000块钱,可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不知道他拿那些钱干什么去了。有人说,是阎王爷盯上他了,不然他也不会取那么多钱。”
林强胸口猛地一怔,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村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存折,林强一把抢过来,打开一看,上面工工整整印着一行字:1998年3月7日,支取3000元。这一天,刚好是那张匿名汇款单上邮戳的时间! 林强又仔细看了看,只见存折余款还剩下0.15元。
阅读练习
1、这篇文章为什么以“结”为题?
参考答案:
林强渴望成为一名摄影师,而总是遭到养父的挖苦和嘲笑,并且他还经常被养父虐待,所以他在心里恨养父。这种恨郁积在林强的心中,其实就是一个“结”。
林强因打坏店里的照相机而被关进了派出所,有人给他寄了三千块钱,使他渡过了难关,并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他心存感激,却不知恩人是谁。这种渴望找到恩人,并报恩的心情一直在他的心中。这种心情其实也是一个结。
最后,林强回到村里,知道了这个恩人原来就是养父,这个结果一方面让他解开了报恩的心结,另一方面也让他解开了恨养父的心结。
这篇文章的选材叙述都暗合一个“结”字,分别写了“结”的形成和“结”的解开,连贯自然。
【归纳扩展】
归纳扩展 优作交流
一、归纳
在“文章阅读”板块,我们通过文本阅读后获得了以下启迪:
1.有形的结,是手系的;无形的结,是心系的。
2.“结”是一种情感的郁积,越积越深,越不容易解开。
3.结一个“结”易,解一个“结”难。
4.过于执着,会使情结变成心结,一个心结就是一个心魔。
5.因为恨和怨而成结,因为爱和宽容而得解。
6.情结可有,心结不宜。
7.解一个结,需要回到原点,观望只会使结越来越紧。
8.心结不同于不懈追求,因为心结已脱离了实际。
二、补充
(一)关于“结”的部分名言
1.一些想要又不敢要,想获得又得不到,以及某些对自己的不满,想改善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对自己生气,郁结在心,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结。(汤繁英)
2.若是自己知道自己心中藏着的情结,那么,这些结还不算深、不算紧,这就如同一个人越了解自己的弱点,所受的伤害越小一样。(汤繁英)
3.冤家易结不易解。(谚语)
4.人世上有许多这样的结,而大部分的结,都是由自己在无意中系上的。(星竹)
5.人生之难,在于“心有千千结”,人间万事都为结,这实在不在于我们如何地解,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地去系。(星竹)
6.心结需要心来解。(谚语)
7.一个人心中结满了仇恨或烦恼,就如同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又怎么能快乐地生活呢?。(樊富庄)
8.心结是放不下的人或事,在心里打了结,系了个铃。心结因人或事而形成,却并非因人或事就可以轻易打开。(白雪)
(二)关于“结”,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进一步思考,确立出新的观点,比如:
1.在心里打一个美丽的蝴蝶结。
2.“心如结兮”,这个“结”代表着一种坚定、坚贞不贰。
3.多结善缘,不结仇怨。
4.让心中郁积的结,开出一朵色彩鲜艳的花。
5.“结”何尝不是“劫”。
6.一个结,是一份回忆,人生因为一个个结而变得充实。
7.和恶人结是仇,和好人结是友。
8.解开一个“结”,许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三、练习
1、熟读美文。(美文周周读)
2、选背老师提供的名句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美句背记用)
3、你怎样看待“结”?请联系生活实际,以“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四、优作交流
情结
春风吹散了嫣红翠绿,却扯不断对祖国的绵绵依惜,岁月斑驳了朱门高墙,却带不走对故土的款款深情。这种依惜、这种深情就如同一根根细线,最后织成一个个结,将我们与祖国紧紧扣在一起了。
这种情结,是李白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夜徘徊,是巴金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的人生表白。而在游子踏尽每一寸土地走向与故土背离的未知彼岸时,这种情结犹显深重。波兰的钢琴家肖邦在他39岁的生命中,最后18年是在法国度过的。他在离开祖国波兰之际,随身带走一只盒子,盒子中仅装有一抔黄土。后来他葬身异国,留下遗嘱,嘱托后人将他的心脏运回祖国,而他的骨灰就与那抔黄土一同装在那只盒子里。他用的他的行动表达了他的爱国情结,他的心脏在波兰——那一片他所挚爱的的土地上永久的跳动着,而他的身躯则和故乡的泥土紧紧相依。
这种情结,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是陈辉“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的无畏精神。抗日英雄杨靖宇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他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寇曾派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他因弹尽粮绝而壮烈牺牲。敌人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在他的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杨靖宇用他的生命为爱国情结涂抹上最壮美的颜色,使我们在永远的仰视之中,也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的人生系进那一个“结”中。
这个“结”不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松动,不因为死亡的威胁而朽弃。有人带着“结”远赴重洋,结的一端是长江黄河的澎湃,一端是明月当空的辉映;有人带着“结”舍生忘死,结的一端是无私的奉献,一端是身心无休无止的煎熬。
一名台湾人曾说:要是哪一天孙儿问我,哪儿是我的故乡,我该要怎么回答。我是如此深爱着大陆,我要怎么回答,哪儿才是我们的故乡。我们都知道台湾同胞都在殷切的期盼着团圆。这种深深的情结一方面让大陆和台湾维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另一方面也让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努力献身,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制定,到通邮、通航、通商,我们看到曾经的疏远已逐渐淡化,曾经的距离逐渐变成两岸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就是爱国情结的力量所在。
是啊,因为这深重的爱国情结,所以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因为这深重的爱国情结,所以赵博生说“我死国生,虽死犹荣”。
因为这深重的爱国情结,所以陈毅说“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因为这深重的爱国情结,一种无形的力量将祖国与你我他紧密的扣在一起,从此以后再不相离相弃。
【简评】
卞雅洁同学的这篇文章以“情结”为题,最终落实到“爱国”之上。首段用诗意化的语言,写祖国与我们之间有“结”的存在,然后分两个层次展开论述:第一个层次讲这种情结是对祖国的忠诚、思念,是从感情的角度来写;第二个层次讲这种情结是对祖国的无私奉献,是从行动的角度来写。紧接着选择海峡两岸的关系为例,也就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进一步深化“爱国情结”这一主题。
【拓展阅读】
课外阅读,交流提升
故乡情结
陈殷文
乡关何处?自古至今,无数人提出过这样一个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对故乡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每一位游子离乡多年便总会有这种感叹。故乡在这些游子心中打下了一个结——故乡情结。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小时候我能把它背出来,而现在却只记得最后两句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只记得这两句,是因为这两句给我的印象最深;之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是因为我想只有这两句才真正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感情。什么感情?是一种思乡的感情,是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中国,人人知道李白,也几乎人人读过他写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今诗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千余年来它照耀着我们这片神州大地,至今仍熠熠生辉,而它所表现的,也正是中华儿女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一位华裔老人,幼年到外国留学,奋斗多年后,功成名就,子孙满堂。可是到了老年,日日牵挂的却总是那片故土。于是他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或归心似箭却客死他乡。其中有喜有悲,但总离不开他们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记得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萧乾写的《枣核》,读来令人感动。它写了一位美籍华裔老人身在美国,心在故土,他多次设法托老友带了几颗枣核,几颗故乡的枣核到美国去,了却了自己的一点心愿。还记得有一位留学生,在飞离祖国前,抓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边,让它日夜伴着自己,仿佛自己还在故乡。这份思乡之情,也就是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日本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名叫《望乡》,我虽没看过,却也时常听别人提起。其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在东南亚,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立着几百个日本女子的墓碑,而这些墓碑竟都是背向着北方——她们祖国的方向。虽然由于身世的特殊,她们都自觉无颜再见祖国家乡的父老乡亲,然而在这一层深深的愧疚之心的深处,不也还是那一份至死未逾的恋乡之情么?由此看来,民族虽有不同,感情却能相通。世界上的人们都共同拥有的,恐怕就是心中的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了。
故乡的山很美,故乡的水很甜,故乡的人很亲,故乡的情很深 有人说,中国人是属于故乡的。这并不完全正确。中国人之所以属于故乡,是因为中国人属于中国;世世代代的远方游子思恋故乡,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
长长的,长长的故乡情结,只有祖国母亲才能解开!
提取新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新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新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的“结”
叶纤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根长长的绳索,一边是你;一边是生命的尽头,而绳索之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结,便是人生的炊坷。”
这些大划、小的结存在于绳索的各个角落,有的是漂亮的蝴蝶结,人们总不忍心去解开它,因为它总是人生中意外的礼物。当你与一位陌生人因误会不期而遇,两人囱误会误打误撞,成为朋友,等到你们双方都明白事情的真相,知道当初是—场误会。此时的你们却不愿去解开那个绚丽的蝴蝶结,宁愿让它永远存在于你们的记忆中。
有的是人们心中那一个个心结。这样的结总是让人坐立不安,辗转难眠。人们用尽了千万种办法却还是劳而无功;这样的结解除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是谁为您系上了那个心结就要谁来解。朋友间一点小小的误会,只要大家能够面对面地把误会解释清楚,用彼此互相信任的心情来体谅对方,这个心结便可以解开。母女之间因不同意见发生的小小分歧,由此产生心灵上的膈膜,这就在双方心里都系上了一个小小的结。这样的结说来难解,但只要母亲用那宽容的母爱融化孩子幼小的心,孩子用那纯真美好的话语轻抚妈妈慈爱的脸颊,心中那层膈膜便会不攻自破,而那个小小的结也会随之迎刃而解。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短短的祝福,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其作用却是超乎想象的。它们足以让沉封在人们心中多年的结在弹指间解除。以宽容对待友人,以和善对待群众,你会感到快乐。人生有些结早巳打上了死扣,是怎么用力也解不开的。譬如失去的机遇,迷失的青春,破碎的家庭,虚度的年华。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逝去的幸福,时光不可能倒流,不可能再让你选择一次。悔恨是人生最难熬的痛苦,也是人生最典型的一个死结。它是给予那些不珍惜时光人的惩罚。
我们不能渴求上天赐予幸福,但至少对于眼前的结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碌碌无为,随波逐流地等待时光过去,勇敢地面对才是明智的选择。
人生就像一条奔流而下的河流,不管喜不喜欢,人生的道路却只能往前不能退后。河流中的小石块会阻碍河流的前进,但如果没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河流又如何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那样的人生将会是二潭死水,毫无生机。
提取新识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新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新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作文“莲的魅力”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要求】
1.技法方向:学会衬托对比
2.作文题目:莲的魅力
以衬托出彩 用对比显旨
【习作要求】
正在阅读: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猜想03-19
我们都是木头人作文400字06-20
第七章时序逻辑电路05-14
乐在其中作文500字07-04
竞赛辅导计划.11xls08-09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08-23
英文版汽车构造08-11
感恩老师的好句好段02-08
山洪灾害风险区的划分研究06-12
-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 论文范文(包括统一封面和内容的格式)
- 经典解题方法
- 综合部后勤办公用品管理办法+领用表
- 学生宿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16秋浙大《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在线作业
- 四分比丘尼戒本(诵戒专用)
- 浙江财经大学高财题库第一章习题
- 九大员岗位职责(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造价员、机管员)
- 旅游财务管理习题(学生版)
- 德阳外国语高二秋期入学考试题
- 投资学 精要版 第九版 第11章 期权市场
- 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认识
- bl03海运提单3国际贸易答案
- 2010-201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
- VB程序填空改错设计题库全
- 教师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 年轻班主任的心理困惑
- 民间借贷司法解释溯及力是否适用?
- 三联书店推荐的100本好书
- 《化工原理》(第三版)复习思考题及解答
- 江苏
- 猜想
- 作文
- 高考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