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更新时间:2024-07-03 0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3、感受孟子的“雄辩”风采。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对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孟子“仁政“思想及“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学点拨法 3、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提问导入:“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哪四书? 明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就是出自四书之一的《论语》,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叫做《寡人之于国也》,同样出自四书之一的《孟子》。

2、请学生回忆自己所记住的孟子的名言警句 初中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1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4、孟子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成年后,“休妻受训”:孟子妻独居(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踞(张开腿坐,像个簸箕,这是不礼貌的,因为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就是跪坐),孟子进来看见了,跑去对母亲说他要休妻,孟母问他原因,他说妻子无礼,孟母问他怎么知道,他说他进去的时候看到,孟母说:“媳妇没有无礼,无礼的是你,人家自己在屋子里,你一声不响跑进去,而没有让她事先知晓,这是你的错”

5、孟子的“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 “性善说”

7、全班齐读课文

8、正字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a)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ɡ)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ɡ)序之教 然而不王(wànɡ)者 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9、解题:

寡人:君主的自称, 可表示“我”的意思的词语有哪些?

(一美国仔居然和中国人辩论说英语比中文难!就拿一\我\字来说.男可用爷,女用老娘,皇帝用朕 、孤,皇后用哀家,百姓用鄙人,老人用老夫,青年用小生,和尚用贫僧,道士用贫道,粗人用俺咱,文人用小可,豪放可称洒家,婉约可以叫不才,对上称在下,对下称本座,平民称草民.你们就一个I,)

“朕”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称,屈原的离骚里就有许多处“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以后就为历代一直沿用。“孤”“寡”在秦前是周王、诸侯等的自称,但也许秦始皇要体现自己的功高盖世而标新立异吧。

10、全班自由读

11、请学生背诵课文。

12、梳理文章结构大意

2

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找出最能体现对话发展的三个句子 :“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13、全班齐背诵课文

14、学生参考课后注释理解课文。

15、全班齐读第一段,请同学翻译 重点字词:

于:对于 焉、耳、矣:都是语气词,语气词连用表强调

河内:黄河以北 凶: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 亦然:也是这样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加 何也:为什么呢

问: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是由梁惠王提出疑问开始的,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啊? 明确:“民不加多,何也?”

问:在这之前梁惠王自诩自己“于国尽心焉耳矣”,他做了些什么? 明确:“移民移粟”

梁惠王之所以觉得他的国民应该增加啊?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相互攻伐,导致民不聊生,兵员缺乏,劳动力也缺乏,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很珍贵,所以梁惠王认为自己“移民移粟”的做法应该很得民心,大家都来投靠他才对。这就是上位者满目的自信,当然现实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所以他才来找孟子求救。

16、齐读2、3、4自然段,看孟子怎样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请学生翻译 重点字词: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拟声词,形容鼓声 鼓:敲鼓,名词作动词 之:音节助词 既接:已经接触

曵:拖着 而:连词,表修饰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 何如:怎么样 直:只是,不过 耳:罢了 ,语气助词 是:这 无:同“毋“,不要 于:介词,比

问: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他是怎么讲的啊? 这里就是体现孟子论辩的能力了,“请以战喻”,讲个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给梁惠王下了个套,果不其然,梁惠王上当了。他对孟子的问题说什么啊,“不可”。孟子就说啊,梁惠王你的移民移粟的行为只是一些小恩小惠的举动,实际上你的政治主张与邻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3

问:“五十步笑百步”怎样理解?

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17、齐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翻译 重点词语: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谷:粮食的总称 胜:尽 数罟:网眼很密的渔网 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 以时:按照一定的季节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埋葬死者 憾:遗憾 王道: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统治方式

问:到现在为止,孟子已经针对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分析了原因,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解决问题了。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王道之始”

问: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不可胜用也”

问:这么做之后有什么效果呢?我们来看下一自然段的内容。

18、齐读第六段,翻译第六段 重点字词:

树:名词作动词,栽种 衣帛:穿丝织品,衣,穿,动词

鸡豚狗彘之蓄:畜,喂养 ;之,助词 夺:错过,失去 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庠、序,学校;

申:反复(告诉)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颁白者:颁通“斑” 然:这样 王:统一天下,作动词 问:这段采用了四组排比句来说明“王道之始”后的效果,前面三组是养民之道,后面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子在这四组排比句中,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环环相扣,从而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孟子的雄辩气势。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仁政”思想。

19、翻译第七段 重点词语:

食人食:前一个“食”,吃,作动词;后一个“食”,食物,名词 检:约束 涂:通“途”,路途 殍:饿死的人 发:这里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收成

4

罪:归罪 斯:则,那么 至:到,归顺 焉:句末语气词,了

问:这段孟子还是像前面那样从正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吗? 明确;:从反面例子来辅助论证“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认为,只有做到了“王之道”,“王无罪岁”才能有“王道之成”——“天下之民至焉”。

20、总结文言知识、练习。

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0.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