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

更新时间:2024-06-02 0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办法”是指( )

A.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由题干信息“最简捷、迅速、直接”可以看出,苏俄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符合这一特点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实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

3.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B.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市场和商品交换,故A项错误;苏俄时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和农业集体化运动都是在苏联时期,不是在苏俄时期,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强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市场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导学号:07182197】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A [由“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

- 1 -

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D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排除。]

5.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导学号:07182198】

A.采取余粮收集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C [材料反映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实行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才能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与题意相符。]

6.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07182199】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D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国家为了累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大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7.“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 D.凯恩斯主义

C [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故选C项。]

8.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A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

9.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 2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钢(万 吨) 425.1 1 831.7 330.08 煤炭(万 吨) 3 551 16 592.3 367.25 棉织物 (亿平 方米) 18.21 27.15 49.09 谷物(万 吨) 7 330 9 564 30.48 年份 1928年 1940年 增幅(%)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解析】 第(1)问,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表格的数据和材料三“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得出使苏联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粉碎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

- 3 -

构”得出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市场调节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首先要重视工业化,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国民经济的比例要协调发展。

【答案】 (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积极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

[冲A挑战练]

1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C [A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意见,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11.“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D [由“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分析可知,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

12.“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 4 -

【导学号:07182200】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严格的配给制,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3.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导学号:07182201】

A.总体上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深刻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在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由此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选C项。此题涉及的是“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评价的重点是苏联工业化成就,也没有深刻地批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排除A、D两项。]

14.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斯大林模式”所起的作用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7182202】

材料一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促使怎样的经济体制形成?

- 5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解析】 第(1)问,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材料二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与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非常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的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 (2)材料二: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了苏联的现代化,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 6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

(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

【解析】 第(1)问,联系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等知识回答“非常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行政办法”促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包括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等。第(2)问,分析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材料二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与不足,联系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 (1)“非常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的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 (2)材料二: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了苏联的现代化,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 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q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