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舆论学

更新时间:2023-10-28 0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讲 舆论学

一、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 1、“公意”与“众意”:卢梭把舆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公意,一部分叫众意 众意 公意 定义 指原始的舆论—所有人的议论 众意中多数人赞同的意见 高于“众意”、神圣不可侵犯,人人都性质 个别意志的总和 要遵守 出发点 着眼于私人利益 着眼于公共利益 公意高于众意的集体意志,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要迫使他服从地位 公意 危害 “多数人的暴虐” 2、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如果人数比例超过总体的三分之一这种意见才能说是舆论(因此网上的意见不能叫舆论)? 3、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二、舆论的八要素 1、舆论的主体:公众

① 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相近看法的人群。

②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标志: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有共同或相近的观点);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自愿参与,具有自主性)

③ 各种社会团体、党派、企业、学校和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接待部门和公关部门,发布本单位关于方针政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组织信息,不是舆论

④ 由法定社会组织成员形成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群体,是对公众的模拟,称为“模拟公众”(一些单位或有组织的团体发出些意见信息来冒充舆论;官方观点不是舆论,除非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2、舆论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① 舆论的客体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是有“争议”的

② 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

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① 信念: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而作出接受(相信)或拒绝的反应。信念是深层次的舆论

② 意见的背后是态度,态度的背后是信念 4、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

① 舆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持,不够一定数量就不是舆论

② 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数量达到三分之一,那么这种意见就变成了舆论;如果达到三分之二,就不是一般的舆论,是占统治地位的舆论

③ 舆论是一个严肃的概念,一旦使用“舆论”这个概念说明问题,意味着手里有根据,这种意见代表了相当多的人对社会某些问题的看法 5、舆论的强烈程度

① 凡是被视为舆论的群体,应该有一定的强烈程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同或反对

② 舆论的强烈程度与公众对舆论客体的知晓程度有关。了解得越清楚,所有体验,对表达的意见倾向信心越强,意见强度也就越大 6、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又称“舆论的韧性”。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时间就会较长

7、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的客体。这是舆论是否存在的标志之一,人们发出的集合性意见,对这件事多少得造成一定的影响

8、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舆论是自在的主体的一种意见形态,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以上八个要素中,前七个是构成舆论的必要要素,任何一种舆论都不能缺少其中一项。最后一项不是必要要素,即使舆论质量很低,依然是一种舆论

三、舆论的形成过程 1、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① 社会发生较大的变动,或者积累了一些问题,大家对周围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纷纷议论。这时候的意见形态是较为分散的多样化个人意见

② 多样化的个人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舆论领袖。所谓舆论领袖,是指在人群中有一定号召力或发表意见有一定权威性的人(可能没有官方头衔)。通过舆论领袖或者有组织的团体、群体出面发表意见,原来的多样化意见转变为集中意见,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三分之一,就标志着舆论形成了。舆论往往是集中比较主要的意,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见

③ 权力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媒促成所希望的舆论

在整个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文化与道德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舆论形成的过程。 2、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分析舆论的形成

1) 宏观上,舆论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总体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它会在空间上影

响个人意见,而在同一时期无数个人意见中,有能量的意见也会对宏观层次上的舆论产生一定影响,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2) 潘忠党和麦利德的影响图式:

① 这里存在着上下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是社会系统的舆论的变化和发展 ,微观层次是个人意见的变化发展

② 同时还有宏观与微观层次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着的相互关系,个人意见不断汇集成为舆论,现实舆论时刻影响着个人意见的形成和表达;

③ 个人意见与舆论在时空的互动过程中,整个社会的进程、各种社团组织的发展和历史上形成的传统道德习俗,同时对发展着的个人意见和舆论都在产生着影响

图中道出了四种联系:

a. 社会系统过去的舆论向现在的舆论发展变化 b. 个人层次的过去意见向现在意见的发展变化 c. 过去的个人意见与过去的舆论之间的互动联系 d. 现在的个人意见与现在的舆论之间的互动联系

3、形成舆论的一种条件:舆论场效应。场是指舆论形成和存在的空间,这个空间存在一定的观念和人群。舆论场形成的三个条件:

① 一定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相邻密度越大、交往频率越高,形成舆论的可能越大

② 空间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大,控制力度越小,形成舆论的可能性越大

③ 空间的感染力度和诱惑程度。感染力度就是大家有着带有共同利益趋向的话题;诱惑程度指问题具有的诱惑力(如金钱)

4、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社会动员带来的舆论问题

① 经济发展达不到进行动员时的许诺,就会引发冲突,人们会产生一种社会挫败感。社会挫败感是一种舆论表现形态

② 亨廷顿的公式: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败感 5、消除传闻。

1) 由于信息没有及时沟通,就会出现传闻,传闻是舆论的一种畸形表现形态,

是非正常状态下的舆论现象。

2) 图式:传闻 ≈ (重要性 ×模糊度)÷批判能力

① 重要性 ×模糊度:事情越重要,同时相关信息越不清晰,传播的可能性也越大

② 批判能力: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传闻的传布越少

③ 三个因素中,重要性不可改变;模糊度可以改变,如果传媒及时发出信息说明这个事实是怎么回事,就会减少传闻的传播;传媒提供批判性的材料(科学知识和新的信息),提高公众的批判能力,也能减少传闻的传播(传媒的两个责任)

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媒在哪些方面引导舆论

① 把财富的贪欲冲动、单纯的牟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 把投机风气和追求虚幻的泡沫经济意识,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不能把报道重心集中在商业流通领域和经济投机领域)

③ 把你死我活、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经济交往观念,转变为互惠互利的经济交往观念,营造互惠互利的竞争与合作的经济氛围

④ 把对财富的挥霍和单纯的享乐意识,转变为对文明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这就给传媒提出一个具体的任务:赋予享受和娱乐以一定的人文内涵和健康的价值取向

⑤ 把对自然资源的单纯占用和消耗,转变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识。(报道环保问题)

四、舆论监督

1) 定义:舆论通过自在的存在,对社会发生的事件、问题产生影响(通常是一

种精神压力)

2) 渠道:主要渠道是大众传媒及互联网

3) 方式:不仅是批判,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

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

4) 应达到的客观效果:保证公共权力和社会权力的正确行使、促成并维护以法

治国的社会机制、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5) 舆论监督的两种方式:

① 社会上已经出现关于某个事件、问题的舆论,传媒报道了这方面的舆论,对当事人和组织形成影响

② 传媒通过报道和评论引起公众的讨论和参与,形成舆论,对当事人和组织形成影响

6)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影响力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7)舆论监督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公众能够全面获知各方面的客观信息,特别是政务信息

8)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渠道进行,因而传媒的监察经常被理解为舆论监督,但是在理念上,传媒的监察≠舆论监督

9)舆论监督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观念,其他国家虽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但是大众传媒为了公共利益揭露、批评权力组织和公众人物,被视为传媒的职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qe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