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析

更新时间:2024-05-23 06: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解

析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地里钻出的竹笋 B.恐龙蛋化石 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D.珊瑚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物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3.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

4.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的技能,深受人们欣赏和喜爱,按鹦鹉的用途应将其归为( )

A.植物 B.动物 C.陆生生物 D.宠物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体现了( ) A.生物能适应一定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相互影响

6.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松树)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7.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9.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10.人类在生物圈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的表面 D.任何地方

11.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 B.缺水干旱 C.植被被破坏 D.食物链被破坏

12.要将显微镜视野内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什么方向移动玻片( )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13.已知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如下,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显微镜是( )

A.10×、10× B.10×、40× C.5×、40× D.5×、10× 14.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光线进入眼睛的正确途径是( ) A.反光镜→通光孔→物镜→目镜 B.反光镜→通光孔→目镜→物镜 C.通光孔→反光镜→物镜→目镜 D.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15.医院的化验员用患者的血液制成玻璃标本,进行化验观察,这种标本属于( ) A.永久玻片 B.涂片 C.装片 D.切片

16.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看到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核 D.叶绿体

17.“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阳光

18.制作临时装片时,可临时代替洋葱的材料是( ) A.大蒜蒜瓣膜 B.一片树叶 C.塑料薄膜 D.一棵小草

19.显微镜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呈“p”型的图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的物像是( ) A.“p”型 B.“b”型 C.“d”型 D.“q”型

20.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21.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 A.10千米 B.20千米

C.整个地球 D.海平面上下150米

22.植物细胞中,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核 23.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看到了一个大而圆且带黑边的物像,这个物像可能是( )

A.植物细胞 B.气泡 C.细胞核 D.污物 24.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昆虫 B.松鼠吃蘑菇 C.蛇捕食青蛙 D.兔吃草

25.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载玻片和转动目镜,污点都不移动,则说明污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载玻片上 D.反光镜上

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50分) 26.(6分)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显微镜的镜筒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应转动[ ] . (2)观察时如果需要镜筒下降,两眼应看着[ ].

(3)目镜上刻有“15×”字样,表示 .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了 倍.

27.(6分)如图为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功能的是[ ] .

(2)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

(3)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 ] 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28.(8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必须添加的成分是 和 . (2)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3)跟鼠有关的食物链有 条.

(4)蜘蛛和青蛙之间是 和 关系. (5)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

(6)在生物学上,把空气、草、狐等影响兔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9.(3分)使用显微镜时,为了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应略微调节 ;当周围环境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反光镜的 面和遮光器的较 光圈. 30.(1分)用显微镜观察时,材料必须要 ,使光线能够透过. 31.要将图中的甲转换为乙,应转动 ,换用 观察.

32.(1分)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最清楚的细胞结构是 . 33.(7分)请你根据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的体会,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这样做的原因是 . (2)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有 个,是 .

(3)如果要探究“水分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则应该设计出 和 的对照实验,这时的实验变量是 .

(4)实验结束后对鼠妇的处理方法是 . 34.(5分)请仔细阅读资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水丰草美草菇鲜,银鹤凌霄浪里翻”黑龙江不仅有广袤的黑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此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写出上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此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 的体内积累最多.

(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有多种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35.(6分)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至少答出两项).

36.(5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两片相隔较远的A田和B田中水稻上的稻螟虫和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如下,分析后回答: 日期 A田 B田 螟虫 青蛙 螟虫 青蛙 106 8 98 9 5月10日 5月15日 喷杀虫剂 未喷杀虫剂 3 0 86 8 5月18日 226 1 58 9 6月10日 (1)把农田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时,其生物组成部分中的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 (2)5月18日A田中螟虫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 ,此时B田则 . (3)从5月10日到6月10日的调查情况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七年级(上)期中生物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地里钻出的竹笋 B.恐龙蛋化石 C.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D.珊瑚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地里钻出的竹笋是竹笋的生长现象,竹笋属于植物;恐龙蛋化石、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物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考点】生物的特征.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顽强的野草具有生命周期,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 【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

【分析】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观察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调查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实验对象和目的来确定.

【解答】解: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资料收集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的观测;

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该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故选:A.

【点评】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4.鹦鹉以其美丽无比的羽毛,善学人语的技能,深受人们欣赏和喜爱,按鹦鹉的用途应将其归为( )

A.植物 B.动物 C.陆生生物 D.宠物 【考点】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分析】生物归类的方法很多: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生活环境可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等.

【解答】解:按生物的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等.由分析可知,鹦鹉按其用途应归为宠物. 故选:D.

【点评】生物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理解和掌握.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体现了( ) A.生物能适应一定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相互影响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6.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 ) 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 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 C.根系发达、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松树) 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分析】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生物都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解答】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沙漠干旱缺水,温度较高,植物的蒸腾作用非常旺盛.因此沙漠植物必须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提高吸水能力;矮小丛生的灌木,一方面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另一方面矮小丛生的灌木可以适应多风的环境,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7.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考点】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

【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葱长在土壤以上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因而是白色的,影响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颜色差异的环境因素是光照.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知道光是形成叶绿素的重要条件.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B.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

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D.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解: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A错误;

B、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B错误;

C、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是植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如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点评】生态系统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结合题意答题.

9.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

【解答】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全部捕杀狼群会使鹿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点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10.人类在生物圈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的表面 D.任何地方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大部分水圈都有生物生存.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有昆虫、鸟类、翼手类、漂浮在空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这一圈层内,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以及大量的细菌、真菌.岩石圈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以及各个圈层里的生物.

11.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 B.缺水干旱 C.植被被破坏 D.食物链被破坏 【考点】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解答】解:在牧草留种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造成牧草留种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食物链被破坏. 故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人为的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势必会起到反作用.

12.要将显微镜视野内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什么方向移动玻片( )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

【解答】解:要将显微镜视野内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此时视野中的物像移动的方向是左下方.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

13.已知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如下,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显微镜是( )

A.10×、10× B.10×、40× C.5×、40× D.5×、10×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要想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的一组目镜和物镜. 【解答】解:A、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放大倍数不是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B、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放大倍数最大,故符合题意; C、放大倍数为:5×40=200(倍),放大倍数不是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D、放大倍数为:5×10=50(倍),放大倍数最小,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这类题目比较简单,但却容易做错.原因就是一看简单,没有认真读题.所以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14.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光线进入眼睛的正确途径是( ) A.反光镜→通光孔→物镜→目镜 B.反光镜→通光孔→目镜→物镜 C.通光孔→反光镜→物镜→目镜 D.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答】解: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显微镜的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反光镜反射的光线才能依次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眼睛. 故选:A.

【点评】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严谨、规范的操作有利于提高实验效率,保护显微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5.医院的化验员用患者的血液制成玻璃标本,进行化验观察,这种标本属于( ) A.永久玻片 B.涂片 C.装片 D.切片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切片、涂片和装片.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涂片是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的.装片是用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 【解答】解:医院的化验员用患者的血液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化验观察,这种标本属于涂片. 故选:B

【点评】正确理解玻片标本的三种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看到的细胞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核 D.叶绿体 【考点】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分析】此题主考查植物细胞的结构,叶绿体在植物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解答】解: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的特有结构,动物细胞没有,这也是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叶绿体,例如,蓝藻等原核生物就不含叶绿体.再者,含有叶绿体的植物中,并不是每个结构都有,叶绿体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哪些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长久以来叶绿体会退化,比如根尖分生区细胞,筛管细胞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才有叶绿体,比如叶肉细胞,幼嫩茎的表皮细胞,还有叶表皮的保卫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没有叶绿体. 故选:D

【点评】关键点: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叶绿体.

17.“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阳光

【考点】水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解答】解: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将里面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8.制作临时装片时,可临时代替洋葱的材料是( ) A.大蒜蒜瓣膜 B.一片树叶 C.塑料薄膜 D.一棵小草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时所选用的材料的特点是薄而透明.

【解答】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是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选项A大蒜蒜瓣膜符合要求.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19.显微镜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工具,呈“p”型的图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的物像是( ) A.“p”型 B.“b”型 C.“d”型 D.“q”型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

【解答】解: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由于物像和实际物体是相反的,因此,实物与物像即上下颠倒,又左右颠倒.把“p”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得“d”. 故选:C

【点评】做此类题的技巧,就是把这个“p”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顺时针旋转180度再看就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图象了.

20.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光圈的大小改变了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观的使用包括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个步骤,对光是观察前的重要环节,它决定能否看清物象.

【解答】解:用显微镜观察标本之前,首先要对光,对光时,先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关镜,使光线正好反射到镜筒内,到达我们的眼睛,直到看清明亮的视野为止.对好光之后,就不能再移动显微镜,如果移动显微镜,射入的光线就会发生改变,导致看不清物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对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

21.生物圈的厚度约为( ) A.10千米 B.20千米

C.整个地球 D.海平面上下150米 【考点】生物圈的范围.

【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

22.植物细胞中,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线粒体 C.叶绿体 D.细胞核 【考点】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种能量转换器.

【分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线粒体,有的还有叶绿体.据此解答.

【解答】解: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气.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当燃料,使这些有机物与氧结合,经过复杂的过程,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释放的能量供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线粒体被称为细胞能量的“动力站”.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某同学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看到了一个大而圆且带黑边的物像,这个物像可能是( )

A.植物细胞 B.气泡 C.细胞核 D.污物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有的同学对气泡和液泡难以区分,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中央亮、四周黑,液泡在显微镜下不会像气泡那么大那么规则. 【解答】解:视野中出现黑色圆圈(外面一圈是黑色,中间发亮)即是气泡,细胞、细胞核和污物不具有此特征.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最明显的是气泡有黑色的边框,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会变形或移动,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临时装时,如何区分气泡、污物以及细胞,重点抓住气泡的特征:大而圆形或椭圆形且带黑边,而液泡较小.

24.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 )

A.青蛙捕食昆虫 B.松鼠吃蘑菇 C.蛇捕食青蛙 D.兔吃草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答:A、青蛙和昆虫都是动物为消费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B、松鼠是动物为消费者,蘑菇是真菌为分解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C、蛇和青蛙是动物为消费者,不符合题意为错误项.

D、兔是动物为消费者,草是植物为生产者,符合题意为正确项. 故选:D

【点评】正确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为解题的关键.

25.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载玻片和转动目镜,污点都不移动,则说明污点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载玻片上 D.反光镜上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1)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2)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解: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移动载玻片和转动目镜,污点都不移动,表明污点不在载玻片和目镜,则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判断视野中污点位置的方法.

二、解答题(共11小题,满分50分)

26.如图为显微镜的结构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显微镜的镜筒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应转动[ 6 ] 粗准焦螺旋 . (2)观察时如果需要镜筒下降,两眼应看着[ 4 ].

(3)目镜上刻有“15×”字样,表示 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倍 .若使用这一目镜,同时使用10×物镜,则被观察物体被放大了 150 倍.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图中的1是目镜,接近人眼的镜头;2是镜筒,上面安装目镜,下面安装物镜;3为转换器,4是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放大作用;5反光镜,6是粗准焦螺旋,7是细准焦螺旋,8镜臂. 【解答】解:(1)要使显微镜的镜筒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应转动粗准焦螺旋,观察时如果需要镜筒下降,两眼应看着物镜.

(2)下降镜筒时,两眼要看着物镜,避免物镜碰破玻片.

(3)目镜上刻有“15×”字样,表示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倍.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跟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目镜是15×,物镜是10×,则视野中物体被放大了150×. 故答案为:(1)6;粗准焦螺旋 (2)4

(3)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5倍;150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显微镜的结构以及使用方法.

27.如图为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功能的是[ 3 ] 细胞壁 .

(2)绿色植物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6 ] 叶绿体 .

(3)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 5 ] 液泡 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考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分析】图中1细胞核,2细胞质,3细胞壁,4细胞膜,5液泡,6叶绿体. 【解答】解:(1)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作用的是3细胞壁. (2)许多植物呈现绿色是因为细胞内含有6叶绿体.

(3)在西瓜的细胞质里有5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因为在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故西瓜甘甜可口. 故答案为: (1)3;细胞壁 (2)叶绿体 (3)5;液泡

【点评】熟练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8.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必须添加的成分是 非生物部分 和 分解者 . (2)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草 . (3)跟鼠有关的食物链有 3 条.

(4)蜘蛛和青蛙之间是 竞争 和 捕食 关系. (5)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太阳 .

(6)在生物学上,把空气、草、狐等影响兔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生态因素 .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解:(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必须添加的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位于食物链始端的生产者数量最多;在一个食物网中,正常情况下,数量最多的生物就是生产者﹣﹣草.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草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共有9条,分别是:草→兔→狐,草→兔→猫头鹰,草→鼠→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其中跟鼠有关的食物链有3条,分别是:草→鼠→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

(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蜘蛛和青蛙都吃食草昆虫,是竞争关系,而青蛙又吃蜘蛛,是捕食关系.

(5)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

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的能量.

(6)“在生物学上”,把空气、草、弧等影响兔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 故答案为:(1)非生物部分;分解者; (2)草; (3)3;

(4)竞争;捕食; (5)太阳; (6)生态因素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等知识.

29.使用显微镜时,为了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应略微调节 细准焦螺旋 ;当周围环境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反光镜的 凹 面和遮光器的较 大 光圈.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首先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解答】解:使用显微镜时,为了使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应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当周围环境光线较暗时,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和遮光器的较大光圈. 故答案为:细准焦螺旋;凹;大

【点评】显微镜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显微镜的图示掌握.

30.用显微镜观察时,材料必须要 薄而透明 ,使光线能够透过.

【考点】水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厚薄均匀的.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使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在视野中成像.所以,用显微镜观察的标本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这是因为光线能透过材料.

故答案为:薄而透明

【点评】解此题关键是理解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31.要将图中的甲转换为乙,应转动 转换器 ,换用 高倍物镜 观察.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先用低倍物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转换器.转换器上装有高物倍镜和低倍物镜. 【解答】解: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图乙中像比图甲变大了,可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了,换用不同倍数的物镜应该用转换器转换. 故答案为:转换器;高倍物镜

【点评】有关显微镜使用方面的题都很重要.要想做好此类题目,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熟能生巧.

32.染色后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最清楚的细胞结构是 细胞核 .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如下:

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解: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是容易被碱性染料如碘液染成深色的物质,因此观察经过染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各部分结构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因此在视野中看的最清楚. 故答案为:细胞核.

【点评】细胞结构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33.请你根据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的体会,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这样做的原因是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

(2)探究过程中,实验变量应该始终保持有 1 个,是 光照 .

(3)如果要探究“水分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则应该设计出 干燥 和 潮湿 的对照实验,这时的实验变量是 水分 .

(4)实验结束后对鼠妇的处理方法是 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 【考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实验中,鼠妇的数量不宜过少,而且最后要统计,取全部的平均值,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2)该实验的题目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

(3)如果要探究“水分是否影响鼠妇的生活”,就要以水分为变量设置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的对照实验.

(4)要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2)1;光照;

(3)干燥;潮湿;水分;

(4)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评】在设计探究式,常用到对照实验的设计,要注意惟一变量即所要探究的条件.

34.请仔细阅读资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水丰草美草菇鲜,银鹤凌霄浪里翻”黑龙江不仅有广袤的黑土地,而且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此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地球之肾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写出上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植物→虾→鱼→候鸟 .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此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 候鸟 的体内积累最多.

(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有多种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某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1)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所有生物的家,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1)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当含有有毒物质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有毒物质和杂质的沉淀和排除,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因此湿地具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湿地还是天然的“海绵”,具有蓄洪抗旱的作用,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所以湿地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上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虾→鱼→候鸟.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湿地中营养级最高的是候鸟,因此“如果此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候鸟的体内积累最多.

(4)“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有多种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故答案为:(1)地球之肾 (2)植物→虾→鱼→候鸟

(3)自动调节 (4)候鸟;生物圈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B 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 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生存环境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减少、甚至灭绝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等 (至少答出两项).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时可以从生物影响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狐为了适应环境减少热量的散失,因此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沙漠温度高,为了散失热量降低体温,因此沙漠狐耳朵大、长.故图B是北极狐.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 故答案为:

(1)B;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减少甚至灭绝;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6.某探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两片相隔较远的A田和B田中水稻上的稻螟虫和其天敌青蛙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记录如下,分析后回答: 日期 A田 B田 螟虫 青蛙 螟虫 青蛙 106 8 98 9 5月10日 5月15日 喷杀虫剂 未喷杀虫剂 3 0 86 8 5月18日 226 1 58 9 6月10日 (1)把农田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时,其生物组成部分中的生产者是 水稻 ,消费者是 螟虫、青蛙 . (2)5月18日A田中螟虫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 杀虫剂杀死螟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青蛙 ,此时B田则 螟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青蛙数量逐渐增加 . (3)从5月10日到6月10日的调查情况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所有的非生物成分,即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 【解答】解:(1)水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照制造有机物,因此生物组成部分中的生产者是水稻,螟虫、青蛙是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水稻,因此消费者是螟虫、青蛙.

(2)青蛙常以水稻上稻螟虫为食,它可以对害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使用杀虫剂防治螟虫,在杀灭螟虫,同时也把其天敌青蛙杀死了,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对照说明:5月18日后,A区施用了杀虫剂,但不久螟虫增长至比施药前还多,原因是杀虫剂杀死了很多青蛙.B区螟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青蛙数量逐渐增加.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优于药物防治. 故答案为:(1)水稻;螟虫、青蛙;

(2)杀虫剂杀死螟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多青蛙;螟虫逐渐减少的原因是青蛙数量逐渐增加;

(3)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优于药物防治.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等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q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