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更新时间:2023-11-08 02: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毕 业 论 文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生姓名: 你大爷 准考证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
010912800072 2014
年2月
目 录
(一) 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1
(二)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2
(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遇之恩”的悲剧美??????????3
(四) 绝望的胜利--才智的悲剧美??????????????????5
(五) 总结?????????????????????????????6
参考文献?????????????????????????????7
后记???????????????????????????????8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 周寿春
[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
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市民至位高权重的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可以说,诸葛亮的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感人的悲剧。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刘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这个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刘亦枉然”的遗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诸葛亮的悲剧历史中,特别是他那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令后世敬仰,作者试图从诸葛亮的伦理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其形象的悲剧美。 [关键词]: 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刘备军师,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谥号忠武侯。
回顾诸葛亮一生,取得成果无数: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至五丈原病死。所有这些都无法掩去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美。
(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
“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他期待着自己心中的明主,他知道,心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刘备的“三顾”之恩促使其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隐入仕也开始了他悲剧而又完美的人生历程。
诸葛亮身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民不聊生,当时许多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德才兼备
忠贞报国
鞠
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是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十分的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悲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己的才学与天命一比高下,壮志难酬也在所不惜,其美也在于此。为了维护传统道德的“完善”及他们信奉的伦理观,为了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实现个人的人格理想,为了“匡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
司马徽曾赞诸葛亮之才:“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但也说过“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倒一丝慰藉,更慨叹了他多舛的命运。
“不得其时”反映古人所执迷的“天命观”,“运数观”,也就是此强有力的制约着诸葛亮的事业和生命,依据“天命观”当时汉室已末,天不归蜀,即使象诸葛亮这样一位“千古奇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英雄人物也根本无法“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如一百三回,上方各火烧司马懿,眼看就要成功,忽然天降滂沱大雨,使之功败垂成,连诸葛亮也不得不叹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从他的言语中也暗示以蜀国的偏安去伐强魏是何等的艰难,况且他有天助,也预示诸葛亮与“天命”抗衡的无奈,但他没有因为天命脉不可违而放弃自己的意志力量和远大的政治理想,没有放弃“匡复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
安居”的思想动机和历史责任。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与“天命”抗衡。他的悲壮,他的美就是这顽强不息的意志力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一堪伯仲间”道出了后世对诸葛亮武侯的敬仰。
诸葛亮知道事业难成,仍要坚持,与他的政治理想分不开,在他看来,个人的道德完善应以“仁、义、忠、信”为本,然后才是才能与功业的建树。继而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④所以诸葛亮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把道德放在第一位,成败则是次要的,按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死不愧于“知遇之恩”的仁君,亦不愧于自己的意志及做人的原则。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说:“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宁正恶习邪,务使泽其当时,名留后世”。正因为他不仅忠君而且爱国的政治理想才促成了他“不可为而为之”的可贵精神。
百折不挠的意志及坚定不移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使诸葛亮在几出祁山北伐都失败的情况下,并未产生消极思想,他坚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生奋斗不已,即不畏难,也不避嫌,而全心全意地进行恢复中原,重兴汉室的事业,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体现了孔子世界观中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艰难境况下要有所建树是非常艰难的,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时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他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决不会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正如张法说的:“护礼之‘礼’却是一个已定的标准”要坚定信心,就可以去誓死捍卫,因此,中国政治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⑤诸葛亮为了“维护”而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这种不懈的韧劲和义无反顾让后人感受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英雄气魄的悲壮,就连第一百三回,诸葛亮临终前发出“再不能计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的哀叹也让世人感受到这个杰出人物内心所深藏的时代孤寂感和死不瞑目的恨憾。世人为他的“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人至深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遇之恩”的悲剧美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
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的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是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第一百三回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通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毛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描述了诸葛亮临死不忘军事,而忧心重重的感慨。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如果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就是八顾茅芦之恩,诸葛亮也决不会出山辅佐,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超出了单纯的“愚忠”的范围,这样“知遇之恩,死而后已”有爱国爱民的思想成分,刘备是仁君,能任人唯贤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也符合封建社会当时人民群众的某些愿望和要求,所以诸葛亮才能流传千古。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郭沫若在《蜀道奇》中写道:“鞠躬尽瘁兮,诸蒙武侯诚哉武;全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也对诸葛亮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肯定。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四)绝望的胜利——才智的悲剧美
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未出山就预见天下三分的战略策略,
初步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的才智,智谋是不必说的,更重要的是决策英明。他已分析出:当时曹操地广人多占“天时”,东吴孙权据天险占“地利”,所以刘备要取得成功就得占“人和”,而刘备在这方面似乎确实强于另二者,所以诸葛亮企图用他的才略,施展自身的才华尽“人谋”以达“人和”来实现辅佐刘备匡复汉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在“人谋”方面,三国时代,无论荀彧,郭嘉等文臣谋士,还是周瑜,司马懿等武将都不及他,如第三十六回,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之才,盖天下一人也!”。从他人之口就可能看出诸葛亮是无人比及的,“人谋”应占一绝。在“人和”方面,从表面上看,在魏蜀吴三国中,蜀汉不言而喻最得“人和”:刘备是“仁君”,使人心归有,诸葛亮是“贤相”,即有卓越的才智,忠贞品格,又有崇高的威信,主持谋划一切,刘备对其言听计从,群臣都服从指挥。蜀汉似乎是一个高度“人和”的集团。但是,蜀汉中不少主要人物都并不能与他真正配合到底,他的智慧不得完全发挥,没有能很好的做“人和”,那么诸葛亮再有“人谋”也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了。就如以下事例: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千叮万嘱:“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表示“军师之言,当为肺腑”,实际上转身即忘,当东吴举旗不定与谁和好而提出与关羽的和亲的计划,关羽一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大喝,把东吴推到了敌国。彻底破坏了诸葛亮的“东和”大计而置荆州于四面受敌的困境,其结果关羽败走麦城失荆州,使《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再追溯蜀国副军师庞统,他与诸葛亮齐名,“伏龙凤雏”,理应与诸葛亮“人和”,如果如此一个守荆州,一人占益州,占胜“天时”、“地利”未可知矣,但他在取益州时,冒险轻进,不听诸葛亮的忠告,反疑心诸葛亮妒忌他独建大功,导致在“落凤坡”被箭射死。使刘备失去一臂,诸葛亮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就是做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虽倚仗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时刻他偏不听诸葛亮的话,还背诸葛亮的大计,最典型就是他为“义”而不顾“国”,他说:“朕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刘备重“义”令人钦佩,但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却完全违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大计。结果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而临大敌,仍由诸葛亮用策一一化解,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人和”名存实亡,单靠诸葛亮个人的“人谋”独支大厦,“匡复汉室”何其难矣!另一方面,蜀汉每遇大事,小事多由诸葛亮授以“锦囊献计”而解决,诸臣难以发挥潜能,缺少锻炼,以至成了诸葛亮一人苦撑危局。也就预示他以劳苦取得的胜利也只能昙花一现,一但他倒下,将无人继承,来保汉业,所以诸葛亮的才智无论如何,事业难成,再多的胜利也只是绝望。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在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当时名士就已断言,暗示出即使诸葛亮尽展平生之学,尽超凡之智,因不得时使他的事业,
理想付之东流,难以实现的命运。诸葛亮的真正悲剧就在于此。
(五)总结
写到此,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千万读者也已以泪洗面,真真切切的为罗贯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所感动“悲剧人物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正如他的遭到破坏的伦理理想的力量使我们感到恐惧一样,只有真实的内容意蕴才能打动高尚心灵的深处。”诸葛亮正是德、才、智兼备,他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总之,本文展示的诸葛亮那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无不为世人怀念,他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将永远闪耀着光辉。
参 考 文 献:
[1]清· 张人龙诗:《丞相祠》
[2]张法《中本美学与文化精神》102页 北京大学出
[3]《论语·雍也》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 商务印书馆版
[5]书中引用原文《三国演义》 金城出版社
[6]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7]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8]易中天主讲CCTV10《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2006年
[9]吴金华《三国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周思源主讲CCTV10《百家讲坛--正说三国演义第一主人公诸葛亮》,2005年
后 记
本人在接到撰写论文的要求后,积极同幼儿师范指导老师联系,精心选题,然后在书店、图书室、上网查参考文献十多本,仔细钻研,领悟期中重点,再结合自己的认识,数易其稿而成。中间有很多疏漏的地方,幸有幼儿师范老师细心发现和悉心指导,才能完稿,在此特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敬请各位专家给予多多指教。
正在阅读: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11-08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01-29
孤儿学生帮扶计划07-04
邮政便民服务平台管理办法11-12
美丽的西双版纳03-10
有机合成206-12
组织生活会领导发言材料精选5篇07-30
《换个角度想一想》教案204-08
浅析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09-16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04-0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三国演义
- 诸葛亮
- 形象
- 人物
-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上)化学月考(四)(word版有答案)
- 海洋管理学
- 国土资源部2016年第二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单位甲级资质换证审批公告-国家规范性文件
-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亚洲觉醒”的先驱(含答案与解析)
- 2011MPA级公共管理专题研究复习提纲
- 铸造中合金元素分析
- 工程力学习题及答案(一)
- 建筑综合体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中国P2P行业研究报告
- 电工技术基础复习题汇总 - 图文
- 自动排课分析
- 35kV变电站初步设计说明书
- 高中牛津英语Module 1 Unit1 School Life单词短语及试题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次段考试题11
- 地质实习报告 - 5
- 电磁炉原理分析与讲解(多图基础教程)
- 2016北京高考海淀区二模作文范文(一)
- A320常见故障可重置断路器及 - 各种放行标准手册(R2) - 图文
- 欣赏教案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01综述
- 压力容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