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复习思考题
更新时间:2023-10-27 17: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对中国历史的思考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名词解释
淞沪会战:亦称上海抗战。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和侵华日军在淞沪地区进行的一次大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党驻军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会战中日军以松井石根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海空军、特种部队30余万人的兵力。国民党军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共投入70余个师70余万兵力,在上海各界群众的支持下,进行了坚决抵抗。8月下旬,日军在吴淞、川沙登陆,国民党军在宝山、月浦、罗店浏河等地与日军反复争夺。9月17日,国民党军全线退至北站、江湾、庙行、双草墩一线,坚守防御。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对国民党军阵地右侧背进行迂回包围,国民党军遂被迫于9月撤出上海。至此淞沪会战结束。历时约3个多月的淞沪会战,日军伤亡4万多人,损失了大量兵力,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显示了国民党军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日的精神。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第一阶段,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的,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中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的民主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紧紧地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是保证革命的彻底胜利,并使革命胜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关键;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双十协定》:全称《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期间所签订的协定。因签订于1945年10月10日,故名“双十协定”。在《纪要》中,国民党表面上赞同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声称要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做到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等,并同意结束训政,立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障人民人身、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取消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推行地方自治,实行普选等。但国民政府拒绝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性,并接口“统一军令”和“统一政令”,企图取消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及解放区。该协定后来被国民党所毁。
新生活运动:1934年蒋介石为配合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围剿”,在江西南昌提出新生活运动,声称要以所谓“礼义廉耻”为生活准则,并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自任会长,主持一切。企图从此排斥马克思列宁主义,消除进步青年的革命倾向。欺骗和蒙蔽人民,在国民党统治区强令推行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和艺术化。并强迫群众参加“促进保甲”,“协助调查户口”,“协助军警侦查”等活动。
迁都之争:1926年低,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全国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长江流域,为适应这种需求,国民的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国民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联席会议由徐谦、孙科、陈友仁、宋子文、宋庆龄、邓演达、吴玉章、唐生智、董必武等组成,以徐谦为主席,鲍罗廷为顾问,定于1927年1月1日在武汉正式办公。蒋介石把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提出迁都南昌,蛮横扣留了由粤迁汉途经南昌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1月8日,蒋介石在南昌操纵召开了所谓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擅自决定将国民政府中央党部该迁南昌,并把这一决定通知武汉。在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反对下,蒋介石把持中央、分裂国民党的图谋没有得逞,2月21日,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结束,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在武汉正式办公。3月7日,代理国民的中央执行委员到达武汉。
1
废两改元:国民党政府废止银两,采行统一银本位币的一次货币制度的改革。1933年4月6日在全国公布实行。规定自该日起一切流通均需使用银元,不准再用银两,并确定以银本位币的元为单位,每元含纯银23.493448克,凡持有现银和银两者可请中央造币厂代铸,亦可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元。银元与银两的折算率定为一元等于上海银元七钱一分五厘。
抗战建国纲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争夺领导权被迫采取的一项权宜性措施。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于1938年3月29日在汉口召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抗日建国纲领》。纲领内容包含有关抗日战争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特别是规定了加紧军队的政治训练,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加强完成地方自治条件,推行战时税收,发展农村经济,对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应当予以合法之保障等空洞口号。这是一个被迫产生的两面性纲领。一方面虽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有本质的区别,但总算被迫对人民作出了某些形式上的让步,有其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国民党又可以随意地加以解释,为其一党独裁进行开脱,使纲领中对人民的某些形式上的让步成为一纸空文。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由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而成。是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三党三派的政治联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成员只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黄炎培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主席,后由张澜担任。左舜生为总书记,章伯钧、罗隆基分别为组织部长和宣传部长。同年9月18日,在香港创办《光明报》作为机关刊物。10月10日,为争取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合法地位,张澜、左舜生、章伯钧、罗隆基在重庆召开茶话会,公开宣布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其政治纲领主要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民主政团同盟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一个中间党派。它的成立及活动有利于民主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坚持抗战。它的成立,也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治地位下降的重要标志,因而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支持。1944年9月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中原突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在河南,湖北地区突破国民党军队包围,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1946.6.26,蒋介石完全破坏停战协定,以10个整编师30万人的兵力,在郑州绥靖公署刘峙指挥下,大举进攻湖北宣化店地区的中原人民解放军,这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开始。中原人民解放军一部向东北突围,牵制敌人,7月下旬胜利到达华中解放区;主力分两路向西突围,6.29日晚越过平汉路,粉碎敌人围追堵截于7月底进入陕南同陕南游击队会合,在秦岭以东,伏牛山以西,陇海以南,汶水以北广大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8月初组成鄂豫皖军区,其中第三五旅稍事修整后于8.29日返回陕甘宁解放区。左路一万余人于7月1日越过平汉路进入长江以北,大巴山以东,汗水以南,以武当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8月27日组成鄂西北军区。中原部队的这一行动钳制了大量敌人,在战略上有力配合了晋冀鲁豫和华东我军的作战。
延安整风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党的组织中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党的作风运动。1941.5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开展整风作了动员。经过一系列的准备,1942.6整风运动逐渐在全党展开。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其中以整顿学风为反对主观主义的中心内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其方针,达到既要弄清思想有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它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的加强了全党的思想统一和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
新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1938.1.11创刊于汉口,同年10月25迁至重庆。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政府封闭。该报采用多种形式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要求,鼓舞人民进行民族民主的斗争,是中共在国统区联
2
系群众,打击反动势力,坚持抗战的有力武器。
北上宣言:1924.11.10,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电邀入京共商国是而发表的宣言。重申了反帝反军阀的统治立场和国民革命的目的。“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势力,使国家独立自由可保;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使民治之基础莫能动摇”;表示接受中共提出的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提出先召开由现代实业团体,反对曹吴各军阀及政党代表等组成的预备会议后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时局问题。北上宣言反映了孙中山晚年反帝反封的坚定立场,同时为发动全国规模国民会议群众运动起了号召和宣传的作用。
工业内迁: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将上海和沿海地区工厂迁至内地即工业内迁。抗战前,我国工业除东北外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抵挡不住日军侵略,将政府迁往重庆,同时决定将工业迁入内地。从1937年开始,国民党成立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督促工业迁移的同时由军委会颁布《工厂迁移协助方法》对军需厂矿给予种种优惠,对于普通厂矿也给予免税、免验、便利运输、代征地亩等便利。武汉告急后,蒋介石发出指令以川、黔、湘西为内迁工矿设厂复工的主要地区。自此,武汉地区工矿也大批迁至四川。与此同时,广州等其他沿海城市的工厂也进行了迁移。1938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后,大规模工厂内迁告一段落,以后仅有局部零星迁移。大批近代化厂矿迁入后方,对于战争时军需民用的供给、后方经济开发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抗日爱国团体。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高涨。12月17日,上海文化界成立救国会,上海妇女界成立救国联合会。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号召组织各地各工厂救亡会,各业工人抗日救国会,借以声援北平学生爱国运动与全国各界一起进行抗日救亡工作。在全国抗日阶级、阶层、团体抗日运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36年5月31日—6月1日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华北、华南、华中及长江流域20余省市60多个救亡团体代表70余人。会议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等文件,选举宋庆龄、何香凝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嚣等14 人为常务委员。大会宣言指出:促成全国各实力派合作抗敌是现阶段主要任务。这个抗日爱国团体的成立是中国各界爱国人士爱国热忱的表现,也极大的声援、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训政纲领:国民党1928年8月宣布完成统一,开始训政后在同年10月3日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全文共6条。要点为: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有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家行使政权,闭会时以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该训练国民逐渐推行;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5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实行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并有权修正和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1928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遂成为训政时期的根本法。
民生实业公司:1925 年卢作孚创建于重庆,次年开始营业。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起家,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被美国航运业称为“奇迹”,被日本同行业视为“对手”。1949 年以前为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公司,独占川江航运 。后投资于煤矿、染织、水电、钢铁、机器制造、铁路 、汽车和银行保险业,更名为民生实业公司。1952 年公私合营 ,1956 年并入国营长江航运管理局。90年代以后民办民生公司恢复业务。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民生主义”;而“实业”两个字的含义,卢作孚解释说,表明民生公司绝不单纯是一个经营航运的事业,而是一个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自称为“推动革命斗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开始采取军事围剿的方式,不断攻打中国共产党所占据的若干根据地。为了防备国民政府的军事打击,同时继续加强其对于红色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在苏联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决定仿效苏联模式,尝试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成员有周恩来、朱德等63人。首都为江西省瑞金。由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在中华民国境内,因此,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武装叛乱割据政权。后因中國國民
3
黨第五次剿共戰爭的勝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1935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至此自动终结。
中美平等新约:中美新约,美国在抗战期间为使中国坚持抗战关于废除中美不平等条约的协定。1943年1月11日在英国协同下正式签字,宣布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运权,外人引水权等多项特权;废除辛丑条约,宣布上海、厦门公共租界以及天津、北平使馆区归还中国。中美新约与中英新约及后来的比、巴、挪、瑞、荷、法、瑞士、丹、葡等国新约一起宣告结束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它是战时中国外交努力的结果,也是“二战”反法西斯重要地位的要求,加强了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同时维系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 沈钧儒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 原籍浙江嘉兴,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苏州,
1963年6月11日卒于北京。清光绪时进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政治法律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为建国初期建立人 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做出了很大贡献。 949年12月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1953年当选为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1955年张澜主席逝世,沈钧儒任代理主席。次年,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直至去世。著有《制宪必携》、《宪法要览》、《普及政法教育》等。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新县制”,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所推行的一种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地方自治制度。这种“分县自治”的思想最早是由革命民主主义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倡导并一贯主张的到1934年才在表面上确立了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鉴于多年来同各地方军阀打交道和与红色政权斗争的经验教训,为了强化国民党中心的集权统治、防范各省地方异己势力的坐大、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政权、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控制,国民政府便打着“完成总理地方自治理想”的旗号,决定在全国推行分县自治制度。自治计划也就没能搞起来。随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政府提出了所谓“抗战建国同时并进”的口号。为适应这一需要,决定对县级基层组织机构加以彻底的调整和改进,一方面是便利政府各项战时财政经济政策的推行,筹粮筹款以应抗战之需;同时亦欲趁机强化中心对地方的控制。于是在1939年9月颁布了《县各级组织纲
4
要》,与1937年3月颁布的《财政收支系统法实施条理》不同的是:《决议案》和《纲要》中,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来的“省级财政”纳入“国家财政”系统,取消了省级财政的独立地位,确立了以县(市)为单位的自治财政体制。《纲要》中确立的县级自治财政自1942年元旦起执行。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 历史战役:康河谷战役 同古战役 松山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是中国有史以来中国人民的第一部大宪章,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为此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最低纲领,也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共同奋斗的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历史任务,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其基本内容是: (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二)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其组织成分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四)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民族政策。 《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正如刘少奇同志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这个共同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端重要的文献。”它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成为我国各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基本的行动准则。
第三条道路又称“中间路线”。1930年邓演达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从事反蒋又反共的活动,幻想在国共两党以外,寻找一条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中间路线。不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流产。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民主党派中的右翼分子,主张在中国建立一个既不同于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又不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走“第三条道路”。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后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而归于破灭。
南京大屠杀 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陷落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西安事变
5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出席开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了大会。孙中山在报告中,阐明大会主旨是改组国民党成为有力量的政党,他总结了国民党的历史经验,提出改组的组织原则是淘汰不纯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此次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对外政策包括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等。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次大会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点。 辨析题
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答:错误的。三大政策是1924年1月20日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根本路线以求调动各个阶层各个政党的积极性。而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比之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部分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由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部分强调民主权利应是所有人共有,不许为少数人专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民生主义不认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共在民主纲领方面的主要原则一致,所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共同
6
纲领和政治基础。
2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军队战略决战的序幕战。
答:正确的。1948年8月国民党将军队大规模的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和西北,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战略据点。人民解放军也相应重新部署成立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病成立了陕甘宁晋绥联防、中原、华东、华北、东北五大军区,将主动权掌握,制定方针,先解决山东、东北、华北国民党军集团。于是,1948年9月16 日,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对战略要地济南发动攻势,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攻坚战。经8昼夜激战,攻克济南。将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标志着国民党以大城市为防御中心得集团作战部署的失败,是战略决战的序幕战。
3 广州国民政府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体制。
答:错误的。广东国民政府是1925年6月14日经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的设立于广州的国民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置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监察部、惩吏部、省政府、市政委员会等机构。规定:国民政府在国民党的指导和监督下掌管全国政务。下设军事、外交、财政三部,后增设交通、司法二部。三权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分离,分属不同的机构,互不干涉,相互监督。根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属于政府首脑,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而形式上,广州国民政府是一个立法、司法、行政诸权合一的体制,所以没有三权分立。
????4 1941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田赋改征实物变法暂行规则》开始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答:正确的。为了应付持久的抗战,国民党建立展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进行经济统制政策。由于管辖的的地区减少,国民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所以国家一方面调整旧税,一方面增加新税。于是颁布了该《规则》,将地方田赋收归中央管理并改征实物。
5 1948年3月29日到5月1日,国民党为标榜“还政于民”,在南京召开“制宪国大”。
答:错误的。1948年的这次会议是“行宪国民代表大会”而非“制宪国大”。首先明确“制宪”与“行宪”的概念。“制宪”即宪法制定,也称立宪,是指统治阶级依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创制宪法的活动.制宪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并反映到宪法中来的过程.一般说来,制宪指的是新生阶级力量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创造第一部宪法的活动,此后只要国家政权的性质没有改变,宪法的内容一般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原则上就不存在重新制定宪法的问题,而只是对原来的宪法进行修改.宪法制定问题主要包括制宪权,制宪机关和制宪程序等部分. 所谓“行宪”,就是开始实行所谓民主宪政,并按照宪法规定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国民政府早于1947年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以期转为“宪政体制”。而为了在内战期间得到美国的支援,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蒋介石筹备了这次“行宪国大”,但实际上却出现了许多诸如“代填选票”,“武力迫选”“操纵包办”的丑闻,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丑剧,显示出国民党政府权力运作无序化,预示着国民政府统治以腐败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6 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答:错误的。新文化运动是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为起点的一次文化浪潮。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进化论和人性解放为武器,猛烈抨击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武器。那么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新民主主义运动呢?新民主主义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
7
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文化运动时期,领导革命的仍然是中古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却不影响该革命的性质。所以新文化运动人士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
7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答:正确的。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中国,中国的政党政治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入到基层社会生活中,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于工人的相处中,马克思主义从知识界中的狭小范围走出,不少工人逐步具有了改变生活状态的要求。随着罢工的次数增多,扩大本阶级的呼声日隆,建立适应于近代化生产条件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中共早期的组织一个个建立与准备,加上共产国际的帮助,成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中国的革命路程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甚至是民族资本主义阶级都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作为新兴且充满活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以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的壮大及中国革命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8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地位。
答:正确的。遵义会议是在红军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反击失败,被迫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主要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全面负责工作。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因此毛泽东的地位由此确立。
9 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国共两党斗争激烈,两党斗争的焦点是:战争与和平问题。 答: 错误的。双方焦点是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在重庆谈判,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即双方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的方针、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个党派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政府应保证人民享有民主国家让人民享有的一切、各个党派在法律面前平等、各地方积极实行自治并而上普选。但是在军队问题和中共地方政权问题未达成共识。而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国共两党政治联合的关键,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话题。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国民党代表要求中共交出军队,即先军队国家化再政治民主化。中共代表认为及民盟、青年党认为军队不属于任何个人及党派,先停止军队冲突。会议经过激烈讨论,最后在和平建国方针,在宪法原则、国民大会和政府改组问题上取得进展。军队国家化与政治民主化的讨论是两次会议的焦点。
10 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答:错误的。。一场革命的性质不是看动力、领导权等问题,而是看革命的目的。1928年的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二大指出,当前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而之所以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期间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包括资产阶级)。这时候要进行的革命便是无产阶级革命。因为它的目的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才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简答题
1、简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8
答: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主要体现在1、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2、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造成的。(详见教材民国卷48页) 2、简述延安整风及其意义。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就是要在全党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延安整风运动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是全党整风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党的高级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第二阶段,从1942年2月至1943年10月,是全党普遍整风阶段,着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清理错误的思想方法和作风。
第三阶段,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为总结历史经验阶段。这一阶段,全党高级干部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对1931年到1934年的历史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错误倾向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克服抗战中的严重困难,创造了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也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但是,在整风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失误,对此,党及时做出了调整。
3、简述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新三民主义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民族部分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特色,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部分强调了民主权利应是所有人共有,不许为少数人所有,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民生主义部分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有很大不同,不仅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与中共在民主革命纲领方面的主要原则相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详见教材民国卷219页) 4、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国”体制。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保留了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党治”模式,将之加以完善,显现出党治国家的基本特征。
1928年2月4日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规定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执会指导监督下掌握全国政务,政府委员由国民党中执委推举。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以宪法形式将“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加以确认。此外,国民党始终掌握着军队的最高权力,由于军队是国民党存在的基石,所以蒋介石以党军统帅而成国民党政治领袖,并进而控制国民政府,这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对行政权力的掌握,国民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与行政体系平行但却高于其上的管理体制,这种附着于行政权力体系之上的党的基层机构,广泛的建立于社团、文化、教育机构、产业、商业中,甚至连海外的华侨组织也可见其踪,这种体制的运行,通过行政权力施加国民党的影响,渗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详见教材民国卷277页) 5、简述根据地的经济特点。
9
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经济。边区经济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生产,开辟财源,保障军队和党政机关的供给,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为此,边区政府采取许多措施1、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团结了各个阶级、阶层,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2、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相持阶段,为了战胜日、伪军封锁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如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等地区,使边区的各种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支持敌后长期战争,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6、简述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特色。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国民政府开始采取军事围剿的方式,不断围剿中国共产党的若干根据地。为了防备国民政府的军事打击,同时继续加强对于红色革命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决定仿效苏联模式,尝试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为“推动革命斗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当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成员有周恩来、朱德等63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4年建立了自己的宪法。其宪法大纲代表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包括:
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实现此政权在全中国的胜利。 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工农、中国共产党军队成员等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 制定劳动法,宣布八小时工作制。 推翻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苏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联盟者。
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改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至此自动终结。 13、简述抗战前后各民主党派发展的状况及其政治主张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但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异常复杂。国民党图谋在全国重建专制独裁统治,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方针,各民主党派发表了要求和平民主的主张:
1、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方针,主张召开国民大会,颁布宪法,实行宪政。10月1日,民主同盟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主张建立民主国家,保障人民自由、民主权利,国家实行宪政,过会代表人民行使主权,司法独立,军队属于国家。
2、1945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后发表宣言,主张和平统一,民主集中。在政纲中提出,建国要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最高理想。
3、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民族促进会主张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要求国民党还政于民。
4、1946年5月成立的九三学社要求发扬五四精神,为民主与科学的实现而努力。
10
三、 国统区经济危机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由于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费开支庞大,财政赤字连年增长,内外债沉重。法币发行额剧增,货币贬值,物价随之狂涨。中国民族工商业大量倒闭,纷纷破产。在农业上,国民党政府大肆搜刮与掠夺,农民不仅繁重的地租、田赋、捐税等急剧增多,农业生产的急剧衰退,农村经济日趋破产,进一步加深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四、 国民党日益腐败
国民党日益腐败,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他们要求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呼声愈来愈高,国民党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见,国民党的日益腐败,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国统区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领导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学生运动是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学生运动的高涨促进了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六、 国民党对解放区军事进攻的失败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也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程
① 1946年冬,从北平首先开始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扩大到全国。强奸事件,引发反美学生运动高
潮,12月30日,北大、清华、燕京等高校5000多学生联合举行抗议美军暴行的大游行。全国参加罢课、示威游行和各种抗议活动达50万人。其声势之浩大,规模之壮观,影响之广远,远远超过了“一二·九”运动。这次抗暴斗争得到全国各界的大力支持。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许多教授、学者、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各党派、团体纷纷起来支持学生反美爱国斗争。这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进行反美反蒋的第一炮,标志着国统区人民斗争新高潮的到来。
② 1947年,上海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即.“五二○”运动,5月20日,在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5000余名学生冲破宪警阻拦,高举“京沪苏杭十六所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的旗帜走上街头,呼喊“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向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参政会请愿。“五二○”大示威游行之后,反饥饿、反内战的群众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六十多个大中城市,持续一个多月,有近百万名学生参加了罢课、游行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形成了反对美蒋斗争的新高潮。
3
1947年,台湾省人民举行“二二八”起义。
作用:有力配合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蒋第二战线。标志新的人民革命高潮的即将到来。 蒋政权处于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的决裂: 27 试析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形成原因 1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人民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总路线 这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必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为这二者相互勾结,压迫中国人民,成为 “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2、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 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又一个主要障碍。
3、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因为它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它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成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对内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地主阶级一样,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革命的动力即革命所依靠的力量。认清革命的动力,是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基本策略的先决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就是革命动力,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和农民是主要的力量。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19世纪70年代产生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三大势力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最终未能形成为一支独立、强大的政治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有矛盾,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是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实行独立自主、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要条件。必须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一,从革命的领导者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第二,从革命的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从革命的指导思想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从革命的前途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需要相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是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思想建设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农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8 试论民国时期中国金融中心的变迁及其原因
在民国初年,北京和上海同为中国金融业的两个中心。北京依托在北洋政府时期作为首都的优势,集中了一大批相当有实力的银行。其中有个特点,大部分都是中资银行,既有国有银行,也有私营银行。1920年,总行设在北京的华资银行有23家,额定资本总额约14674万元,其中,中国和交通两银行对全国的金融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上海的华资银行有9家,额定资本总额约802万元。北京能成为金融中心,北洋政府的因素应该说起了主要作用。
1927年,中国银行总行迁至上海,1928年,交通银行总行也迁至上海。此后,上海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金融中心。上海高度的商业化氛围决定了它的商业金融中心性质,外资银行在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起到了中资银行和传统的钱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上海堪称全世界最为自由的城市。存在多个国家的租界,有着相当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外国人享受相当大的特权,甚至在进入上海时不需要签证,在国民政府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交互作用,加上北方多战火,而上海相对平稳。南京也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抗战时期,金融中心迁往重庆。
29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冲突? 30
在国共两党对立的形势下.一部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阶级巾的改良分子,既不满意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军
阀的混战争斗,又个赞成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而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他们创办刊物.宣传自己的主张,结成党派,从
而反蒋或要求民主、改良社会的活动、形成国共两党之外的势力,称中间势力。1927年到193l午间影响较大的有第三党、改组派、人权派、乡村建设派。
第三党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产生于大革命失败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中。1927年7月初、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声明。声明表示南京已不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执行者,第三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是:第一,反帝反封建。第三党从经济、政治及社会三个方面考察中国社会,第三党这种把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反对蒋介石新军阀结合
33
起来的政治主张,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体现了第三党的革命性。第二.进行平民革命和“建立平民政权”。第三党认为在中国实现三民土义,主要是进行“平民革命”。所谓、平民革命是“只有民族、民权、民生三种革命性而以社会上义为归宿的革命”。要达此目的的关建在于“唤醒民众”,由平民群众“自己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平民政权,进行经济的解放”。这在当时对于动员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独裁,争取民主权利有着积极的意义。国共产党的认识有错误,因而发表了—些反对共产党、共产国际和工农武装革命的错误言论;其次,他们反对中共用暴力手段改变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幻想经过以50年土地公债收买地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的“争斗程序”来实现“经济制度的转变”。再次。主张建立“平民革命军”,但不提倡动员和武装广大群众。这就注定了第三党中间路线的幻想必然归于破灭。
改组派即中回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1929年至1930年问冈民党内反蒋派中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足国民党内的在野反时派。改组派的上层。除个别反蒋氏主人士外,大多是投机政客、它的下层土要是一批处在彷徨苦闷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包括青年学生和国民党党员。 第一 鼓吹改组国民党,号召改治反蒋。 第二,反对其他政党和派别,尤其仇恨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 第三,否认阶级斗争,主张建立“农工小市民联合战线”。
人权派因创办《新月》杂志宣传其主张,故义称‘新月派”,是20年代木出现的改良上义派别之一,它代表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愿
望和意志,活跃于1929至1931年。人权派是由一批留美归国的学者名梳为骨十组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胡适、岁隆基等人。人权派的政治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反对思想专制,主张言论绝对自由 第二,反对党治、人治和个人独裁,主张宪治、法治和人权。第三,“组织贤能政府,实行专家政治”。总之,人权派的思想核心是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他们虽然也批评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但是主张用暴力推翻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只要求国民党政权允许他们自由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相容纳他们这些专家到政府中做官,从而使中国的政治得到一些改良。但就是这样的主张,也为蒋介石所不容。
乡村建设派,初期也称村治派,由持有乡村建没主张、理论的人和团体构成。“乡村建设”思潮从乡村建设运动是由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梁漱溟的村治运动,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阎锡山的村改建设等汇合而成。在20世纪犯牛代成为全国件的一种思潮和运动。 尽管乡建派的上观愿望是善良的,其活动在当时也产生过一定影响,给当地农民带来—些好处。但无论是“平民教育派”,还是
“乡村建设派”.他们都否认中国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否认上地问题是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不赞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试图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良,生产技术的改进来复兴农村,使中国走上民族自救的道路。这种“和平”、“改良”的思潮麻痹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斗志。
34
5简评1935年法币改革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客观产物。它结束了我国货币史上千百年来极为混乱的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乃至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它是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控制下实行的,所以一产生就打上了殖民主义的深深烙印,成了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靠,对内搜刮的工具;也给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货币权造成了机会。加上它“生不逢时”,刚刚露出头角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造成中国经济恐慌,这就使币制改革的一点点进步性,又被急剧袭来的“通货膨胀”淹没了。然而,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看到,“法币政策”的直接后果不是“通货膨胀”,只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国民党政府支配下,把它作为“通货膨胀”实行的一个可用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而全面否定这次币制改革的全部历史作用。
六.试述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根据地严重困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为了减轻民众负担,渡过难关,各根据的先后都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各根据内部的阶级团结,有力支援了敌后游击战争。
2随着日军加强对个根据地的进攻,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出现了空前的经济困难。为解决经济困难,1940年底,中共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各部门开展农业和工副业大生产运动,实行自给自足。大生产运动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支持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为调动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实行民主政治,各根据地在政权建立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调节了各阶层的关系,加强了团结,更大限度的调动起各阶层人士的参政热情,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七.试述重庆谈判及其重大意义。
抗战结束后,中共和国民政府拥有庞大的力量,一旦内战爆发不可想象。此时,社会各界呼吁国共双方进行政治谈判,组织联合政府,反对内战。为了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和国名党扩军时间,同时也为了探查中共底细,为发动内战寻找借口,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8月28日,肩负和平谈判共商国是重任的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抵达重庆。在重庆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就和平建国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商谈。为给谈判增加砝码,国民党军在谈判的同时不断向前推进,国共军队冲突时有发生。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方在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的方针,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等方面达成共识,在军队问题和中共地方政权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
重庆谈判尽管双方分歧颇多,但毕竟签订了一个共同协定——双十协定。在此期间,中共表明了真和平的诚心,揭穿了国民党蓄意挑起战争假和平的面目。 八.简评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战时的中国外交基本上围绕着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的关系进行。
中德关系 中国利用和德国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是德国维持了半年更多的中立,直到1939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中德关系趋于冷淡。1941年7月1日,由于德国承认汪伪政权,中德关系破裂。 中苏关系 中国积极与苏联发展关系,而苏联也出于共同利益支持中国抗战,苏联援华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中国拖住日军,使日军无力北进苏联。1941年4月苏日达成中立条约,中国成为直接受害者。 中美英 抗战初,美英实行中立政策。1938年10月后,美英逐渐改变政策,以制日援华。经济方面,援华贷款,提供租借物质,参与驼峰飞行;军事方面,派遣航空队入华作战;政治方面,废除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大国待遇。
战时中国外交获得不少成功,它既取决于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外交势力,也得益于国际形式的发展。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弱国,与美英苏等国在重大问题上仍不能平等相待。1945年2月14日,美苏英背着中国秘密签订《雅尔塔协定》,迫使国民政府在《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友好同盟条约》上签字,酿成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损害。中国战时外交留下了失败与耻辱的印记。 九.论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的历史地位。
21
十.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与作用。
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特点。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工人、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举行罢工、罢课,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和示威游行,反对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工人、农民、学生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变政策。各地人民还组织“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募捐支援抗日军队和开展抵制日货等。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运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
体运动。
作用 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
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11、如何认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前夕,中国革命处于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态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政策,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会议号召全党要时刻警惕党内骄傲自满情绪,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2、试析抗日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事实上,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有“兄弟阋于墙”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还是“外御其侮”。 正面战场:以国民政府为主,抗战初期抗击了侵华日军大部分,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其原因主要是蒋企图依靠英美支持,一举击溃日本,从而避免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强大而威胁蒋的统治。 敌后战场:即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洛川会议),即动员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正面战场要承受敌人主力的攻击,压力通常很大,但敌后战场一般都是游击战,扰乱敌人,起围魏救赵,釜底抽薪之功效,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我国8年抗日时期,国共合作,国民党负责正面战场,共产党负责敌后战场,因为当时,国民党实力比较雄厚,承受得住日本的正面进攻,虽然节节失利,但不可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承受的牺牲!
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是一致的。 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
22
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3、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的党政体制有何变化?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临时大会,构建了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体制推行南京国民政府权利运作的集中化和一体化。党政体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政治集权上。
大会通过的《抗战救国纲领》提出:“强化党的意识,设立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总裁总揽党政大全,并且于1937年8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授权蒋介石为三军大元帅,统领全国海陆空军,蒋介石事实上已包揽了国民党党政军一切大全。
国民党强化战时体制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迅速扩展特务组织。分别设立了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组织。 14、比较分析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国民党《抗战救国纲领》。
把国共两党的两个抗战纲领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根本的区别。
第一,两个抗战纲领在反对日本侵略、主张抗战的总方向及纲领的指导思想上有某些相同之处。两党都主张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做为制订抗战纲领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认为,“要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必须国民党政策有全部的和彻底的转变,必须全国上下共同实行一个彻底抗日的纲领,这就是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孙中山先生所手订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精神而提出的救国纲领”,共产党的纲领把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国民党的纲领也规定:“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则。”关于民族主义,共产党主张坚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包括声又寸日绝交,驭逐日本官吏,逮捕日本侦探,没收日本在华财产,否认对日债务,废除与日本签订的条约,收回一切日本租界”,“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等;国民党的纲领主张“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否认及取消日本在中国领土内以武力造成之一切伪政治组织及其对内对外之行动”。关于民权主义,为了实现民主,《十大纲领》强调:第一,“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即在军队中实行民主主义,贯彻官兵一致、上下一致的原则,“使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 (2)第二,“改革政治机构”,“召集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的民主宪法,决定抗日救国方针,选举国防政府”,“执行抗日救国的革命政策”;‘川第三,保障人民“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抗敌的自由”,“废除一切束缚人民爱国运动的旧法令,颁布革命的新法令”“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开放党禁”, 国民党的《建国纲领》规定:“组织国民参政机关”,“改善各级政治机构,使之简单化合理化,并增高行政效率”,“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一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与合法之充分保障”。关于民生主义,《十大纲领》规定,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实行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减轻人民负担,这主要地“没收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禁绝日货取缔奸商,反对投机操纵”,“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的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救济失业,调节粮食,娠济灾荒”。《建国纲领》则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战时经济政策,如:“经济建设应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本此目的,以实际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严禁奸商垄断居奇,投机操纵,实施物品 平价制定”
第二,在抗战的具体政策上,两个纲领也作了某些相同的规定。首先,在军事间题上,共产党主张“动员全国陆海空军,实行全国抗战”,“武装人民,发动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国民党提出:“加紧军队之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补充抗战部队”,“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以充分发挥保卫乡土捍御外侮之效能;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争,以破坏和牵制敌人之兵力”.(l9)其次,在教育间题上,。共产党规定实行“抗日的教育政策”,即“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国民党主张“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课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
《建国纲领》这些内容的规定,比起国民党以往压制抗战的政策,是一大的进步,因此“全国最大多数人民对于国民党纲领基本上是赞成的,但是他们所担心的是国民党过去‘决而不行,的习惯”;“在国民党内部,一切进步
23
的分子,对纲领表示极大的兴奋,并愿为其实现而工作,而顽固派则表示冷谈,而且采取各种办法来阻碍纲领的实施与曲解纲领”。正因为国共两党的抗战纲领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对《建国纲领》予以了积极的评价,认为“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不仅本党认为其战时施政方针与本党在抗战时期的纲领在基本方面上是一致的,而且其他党派亦曾表示赞同”。‘动中国共产党的中心策略,“不是要国民党定出一个更完善的纲领,而是站在主动的积极地位,帮助国民党实施这个纲领,在实施中发展与提高它”。利用其进步的一面,去推动全国抗战的发展。
《建国纲领》虽有其进步的一面,然而这种进步是有限度的,“国民党一切进步设施,都包含有同我党争夺领导权、孤立我党的一面在内”。由于国共两党在抗战的领导权、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和方法等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导致了两党在抗战纲领上有许多原则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领导权间题上,《十大纲领》主张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国民党则顽固坚持“一个信仰、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立场,《建国纲领》规定:“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集中全力,奋励迈进”。‘川片面要求各党派及全国人民“摈弃成见”,破除珍域”,这实际上是继续坚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排斥各阶级、各政党共谋国事,从而削弱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第二,在民族问题上,《十大纲领》对抗日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抗日的坚决、彻底精神。《建国纲领》的内容中虽有“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等内容,但没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任何的动摇,妥协甚至投降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政策。第三,在民权间题上,《十大纲领》触及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要害,提出了抗战时期的根本改革措施,而《建国纲领》除了提出设立国民参政会外,不敢提出召集国民大会,制定民主宪法及组织包括各抗日党派、团体在内的国防政府的主张,十年内战时期的一党专政的政府机构不作变动。《十大纲领》中规定除汉奸外,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武装抗敌的自由,而《建国纲领》对民众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只是在“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才“与以合法充分保证粉,‘川反之,便是民众抗日的言行,如果国民党认为有碍于其“原则”、“法令”亦必取消。第四,在民生间题上《十大纲领》规定了改善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待遇以及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娠济灾荒、救济失业等措施,《建国纲领》也有某些类似的内容,但对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生活和工人、职教人员等间题避而不谈,更谈不上采取得力措施。《建国纲领》与《十大纲领》相比,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集中反映了国民党既要抗日、又要反对民主的两面政策,是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集中表现,它的最大危害是不利于发动人民抗日,因而它不能成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纲领。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完善的纲领,国民党以后也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纲领的消极性与反动性日益显露出来。 15、根据所掌握的只是并结合今年来学术研究动态,试论述国民政府败退大陆的原因。 一、政治独裁腐败失掉民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政治独裁。1928年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以“训政”为借口,坚持一党独裁,拒绝民主改革。但是,人们评价蒋介石是:“独裁无胆,民主无量”,即不能真正彻底地独裁,以铁的手腕镇压一切反对派,还要搞一些民主的形式和幌子,并非一点民主自由也没有,给中共以及其他反对派提供了政治上活动的空间,胡适认为,国民党的民主是多和少的问题,中共的民主是有没有的问题。要挽救国民党,只有彻底的民主改革,堵住中共和其他反对派的借口和平息民众的不满。中共举起了争取民主的大旗,在政治上一直占有主动,除青年党等少数中间党派跟蒋到了台湾,大部分留在了大陆与中共共建新政权就是例证。
政治腐败。抗战结束,中国胜利。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威望达到历史和的最高峰。中国万岁、国民党万岁、蒋委员长万岁的口号响彻全国,尤其是日本占领区下的人民,摆脱了日本的统治奴役,热烈欢迎国民党的到来,但很快失望、不满和愤恨,希望这样的政权快点垮台,让更加清正廉洁的中共取代国民党。例:接收大员大肆贪污,一片混乱,接收变“劫收”,所谓“五子登科”(金子、房子、票子、车子、女子);“有条有理”,“无法无天”(大小汉奸有金条就网开一面,没有法币死路一条。)民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一扫光。”短短几个月,民心几乎丧尽。国民党各级官吏从上到下搜刮民财,大肆贪污,例证比比皆是。
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给了中共最初的从大革命失败后重新崛起的机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到达陕北,日本入侵又给了共产党以发展壮大之机。
24
三、苏联提供便利使共军在东北站住脚。毛强调,国际援助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二十、三十年代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援助比较突出,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的援华物资全部给了国民党。解放战争对中共的援助主要是东北问题。
四、美国对华政策的错误。即送给了蒋巨额二战剩余物资和美元,刺激了其拒绝民主改革发动内战消灭中共的决心信心,但又没有贯彻到底,全力支持,国民党后期财政破产,此为原因之一。战后美国后悔,朝鲜战争拼力去打是一例证。
五、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以工人阶级的政党争取工人,以土改争取农民,以保护民族工商业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以自由民主争取小资产阶级,以民族主义、国家团结统一等争取各方军政实力派,自土地革命后期,西安事变以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运用自如、炉火纯青,十分成功。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国民党统治区的反蒋活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六、谍报活动。解放战争中、毛等军事将领用兵有如神助,西北战场、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那么错综复杂的敌情,排兵布阵,处处先机,原因之一在于出色的谍报工作,从大革命时起,在黄埔、在国民党内安放了许多钉子,在解放战争谍报工作中大显身手,例如:国民党国防部主管作战计划的第三厅厅长郭汝瑰(归)为黄埔五期,地下党员。大革命失败后与党断了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重新接上了关系,国民党的有些作战计划部署就是他一手帮助蒋拟定,发给国民党将领的同时,也摆在了陈毅、粟裕的办公桌上。国民党常常败得莫名其妙,赞叹共军将领用兵如神,岂不知犹如打扑克麻将,自己暗牌,对方明牌,一清二楚,焉能不用兵有如神助。
七、战后经济破溃;国民政府的货币原为法币。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的发行量是1937年爆发前的396倍,100元法币37年可以买两头牛,45年两个鸡蛋。抗日所需,有情可原。而且与内战之后的发行量比较,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内战费用支出浩繁,财政收入不够需要的十分之一,靠发行钞票弥补,到1948年国民党金圆卷货币改革前,比抗战前增加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据计算,到1949年5月,100法币只能买一粒米的千分之2.45,币值贬值到不及纸张和印刷成本的费用,广东便有造纸厂收购千元面值的钞票作为造纸原料。被迫进行货币改革,以金圆卷取代法币,蒋经国坐镇上海,动用行政力量,下狠心,下毒手仍然无效,失败。50万、100万面值的大钞满天飞,物价上涨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计算。发了薪水赶快去买东西。1949年5月的500万元金圆卷等于1948年9月的1元,半年物价上涨500万倍。大额交易,用黄金计价,小额交易按米计价,倒退到原始时代。
八、军事战略的重大失误。从全面内战一开始,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就存在这重大的失误。从毛、蒋到下级将领,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国民党确不是共军的对手,在洛阳战役,做了俘虏的国民党青年军师长以及淮海战役后的一些国民党将军都很不服气,发出抱怨:共产党打仗不按规矩,如果按规矩打,排兵布阵,还不知谁的输赢。中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一套教科书上没有的独特的战法,只要打赢,不计其他,常常出敌不意制胜。国民党总结孟良崮战役失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华东野战军的这一打法不符常理,不合常规,太出乎意外之外。从士兵的角度看,整体上国民党士兵的军事素养超过中共军队,但政治觉悟、作战的牺牲精神差得太远。淮海战役,中共军队补充兵源主要靠国民党的俘虏兵,打的艰苦的部队解放兵与老战士的比例达到7:3,一换帽徽,经过动员教育,掉转枪口打国民党军,往往不比老战士逊色。一位国民党的团长曾感慨地说:“要讲改造思想,共产党的办法太多了,上下五千年,中外八万里,没有谁能比得上!”这就是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的作用。
九、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派系。国民党党内、军内历来有各种各样的派系,打起仗来各顾各,保存实力,不肯相互配合和救援,形成整体力量。刘邓中原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也是各根据地力量最强的之一,出征时十几万,出山时六万,重武器全部丢光,只能配合山东野战军打仗,难以独当一面。但刘、邓:即使把中野打光了,只要能吸引蒋军更多的力量,使其他解放区战场赢得主动,也是值得的。反观国民党根本无此大局精神和意识。如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时期,800万国民党军被歼,这其中有五分之一左右即177万是倒戈部队,起义或投降了共产党,包括陆军153个整师,海军大小舰艇74艘,空军飞机26架,起义投诚将军1400余名。
25
正在阅读:
中国历史复习思考题10-27
提升两级管理层领导力和骨干队伍素质讲话稿09-10
2015-2020年中国氰化物镀铜市场评估及市场行情动态报告09-10
纳音原理初探02-29
小学教师心理案例论文06-04
2019年整理--车队维修班班长事迹10-06
《传粉和受精》教学设计05-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思考题
- 中国
- 复习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