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说课稿整理

更新时间:2023-08-29 13:42: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节《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版的《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也是这一章的难点,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具有重要作用。“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教材力求通过观察、实验和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三要素和物体振动的关系,了解声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本节课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另外,还介绍了改变弦乐器音调高低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生活中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浓厚。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再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4、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声的分类。

(2)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教师点拨 指明方向──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联系生活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

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四)学习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学具:钢尺(塑料尺)、小手鼓、竖笛、二胡、口琴、锣、梳子、玻璃、钢锯条、沾水的泡沫板等。

(五)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流程,而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因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体现出“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地高效的学习过程”这一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要以实验为基础,以情景问题为明线,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发展为暗线。通过设置系列情景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猜想、实验、探究系列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主动的行为,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鉴于这些,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设计流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 1、 复习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知识诊断,更是为了后面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埋下伏笔,所以上课时,采用近乎游戏的闭眼听声回答问题的复习方式引入新课。 通过一男一女的声音,让学生对声音的特性进行初步感知,并通过学生猜出回答问题的人让学生了解声音是有特征的,从而引出课题。 2、 音调和响度

(1) 初步感知音调和响度

通过对回答问题的两名学生声音的感知,引导学生初步分析男生和女生声音的不同特征,此时,学生不一定能说出其具体的特征,再通过音乐感知,学生能很快地认识到声音的高低变化及大小变化,此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再次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音调和响度两个特性。然后,通过“声音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种特性一定与振动的特征有关。”的引导,将学生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引导到对振动特征的探究上。

(2)简单学习振动的相关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通过对比认识振动有大小、有快慢的不同。这样,容易让学生理解振幅、频率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声音的特性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虽然振动的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它却是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的关键,声的分类中也要运用到频率的知识,所以还是要花费了一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来学习振动的知识。同时,在实验中,通过暗示教给学生一种改变物体振动频率的方法——改变发声物体的长度,起到分解本节课难点的作用。

(3)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响度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是跃跃欲试,急于探究其内在的物理规律。初三学生还不能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然后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同时,教师避开了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器材,给学生提供的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器材,这也会提高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物理实验的能力。

在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中,结合学生所采用的乐器分别介绍《科学世界》中的三类不同乐器—

—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发声原理,并介绍如何改变它们发声的响度和音调,并提供给学生第二种改变物体振动频率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松紧程度,解决学生阅读《科学世界》时的障碍。

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归纳出振动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之间的关系。这也让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成功体验,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声的分类

在学生了解三类乐器的发声原理及改变音调的方法时,渗透了不同乐器的发声频率是不同的,而自然界中的人和动物也有不同的发声和听声频率范围,引出了声的分类,让学生了解超声、次声、声音的关系。同时,通过蝴蝶和蜜蜂飞行的声音,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界中还有听不到的声。 4、音色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三段音乐,通过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化蝶》片段,让学生感知不同乐器的同时,提出了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同时,在指明其音调、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把音色的决定因素引向了物体自身的特点上,得出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关系。

然后,通过回扣引入新课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到是根据音色判断出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明白了利用“声纹”鉴定人身份的原理。 5、应用与拓展

结合“声纹”鉴定人身份的方法,提出现代科技中使用的仪器——示波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认识示波器的波形怎样表示的声音的三个特性,了解了现代科技中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 6、梳理反思

通过教师对本节课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板书中清楚地展现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学生根据教师的板书,可以顺利进行知识的构建。 7、练习检测

通过这一环节,进行知识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8、作业

通过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调查声音的应用及动手制做乐器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声音的特性有大量的感知,尤其是相关的音乐知识。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利用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生活常识,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本节课让学生运用乐器进行课堂探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光的反射》说课材料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是后继学习班的基础,又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设计理念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的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1、学习目标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2)让学生经历探究光反射规律的过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

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知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认识光的反射规律。难点是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媒体创设情境,通过演示、学生动手实验等方法,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对物理的学习方法还比较陌生,尤其对探究性的实验课的学习的经验不足,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先是师生共同完成对“三线共面”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之后,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观察激光笔的反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教师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光的反射。

2、在新课教学部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二:师生共同演示“三线共面”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总结结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活动三:探究光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现有器材进行探究。这一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针对书中的提示来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并根据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四: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首先由教师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学生观察现象并做猜想,多媒体展示原因。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3、课堂训练: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设置了几道习题,通过巩固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理解。

4、课堂小结:由学生畅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外作业:为了提高全体学生对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我又布置了课后作业: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学习好探究光的反射的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二节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既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学习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5.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

习为载体和主线,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教师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体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面,引入凸透镜。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一:照相机成像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括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面!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并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面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

(2)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6、教师引导:通过凸透镜,可以将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同学们想一想,通过凸透镜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学生探究二:投影仪成像 1、教师演示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1)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2)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3、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启发学生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伸

学生探究三:放大镜

1、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2、学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镜,边看边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3、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

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4、拓展延伸: (三)、难点突破

1、多媒体显示凸透镜规律规律情景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组织学生探究:

(1)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可以把很大范围的景色缩小在一张小小的底片上,有时却又可以把一张小小的胶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时通过凸透镜成的是实像,为什么有时却又成了虚像了呢?(强调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 (2)实像和虚像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方面考虑:a、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2、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 (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有的是通过同学们自己简单的实验得出的,更多的则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的,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还必须进行认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下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激发学习下节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 的 情 况应用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在2倍焦距和焦距间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温度计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温度计》。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温度计》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课,本节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学好本章的基础,也是学好热学的基础。因为温度的概念是理解有关内能及热量等知识的前提,同时,温度计也是教材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介绍的测量工具。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2、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本节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自制温度计,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二、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及本校的学情和教学条件,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实验探索法,引导学生分组探索实验,具体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及其规定;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理及刻度原理。

2、能力目标:会使用液体温度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量具的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及本班学生的实际,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

根据我县正在开展的“实验·导学·创新”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本节课内容和实验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采用实验引导探索法、讨论归纳法和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师生合作教学,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

活动的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以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探索式教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而且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在大量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学生中应用“引导探索式”进行教学,完全适应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引导探索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本节重点内容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有一定基础且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打破常规教学程序,在强调几个实验注意事项后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接着让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找错误,最后讨论总结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形成知识系统。

难点的突破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三个材料易找且现象十分明显的探索性实验入手,让学生悟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设计原理,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温度计的刻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刻度原理及其读数,最后通过练习反馈突破难点。

五、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双基基础较扎实,经过一阶段的指导和了解,我已按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把学生分成A(优)、B(中)、C(差)三个层次,并按自愿组合的原则把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组(每组3~4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操作形式较熟悉。故而在讨论问题、总结发言、合作学习等方面做得较好。而且实验班学生已初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但初中生往往只注意知识的识记,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特别注意深入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探索法及温度计的设计思想等,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六、关于课前准备

1、动员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小药瓶、两根透明且粗细不同的长玻璃管(或透明细塑料管如圆珠笔芯等)、一个橡皮塞(可每组准备一套即可)、一个金属物体(如铁块等)、一泡沫塑料块。

3、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每组一根温度计和一个烧杯及用热水瓶装的开水、冷水。

七、教学程序

八、教学评价: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串 联 和 并 联》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串联和并联》。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作用

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选自的内容是其中的第五章第三节。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的学习电学知识,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延伸,也是本章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也将为以后的各章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节内容按新课标安排是两个课时的,我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会读、会画、会连接电路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在结构上、在开关作用上、在用电器关系上的各自特点。从而识别串、并联电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兴趣,积极地找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串、并联电路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 难点:按要求画出电路图和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具体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初中阶段我们可以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等方面出发,不过分的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电学知识,也是学生第一次设计简单的电路,这些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此需要教师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及时的研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的掌握教学。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与写法。

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模式进行授课,同时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学生则可以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分析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课程准备:按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配置以下器材:两个灯泡、两个开关、一个电源、若干导线。

流程图如下: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环节 [展示] 展示] 展示

教师活动 [欣赏] 欣赏] 给同学观看漂亮的彩灯夜景, 怎么连接的? 又是怎样被开关 控制的呢? [引导交流] 引导交流] 引导交流 把彩灯的连接简化为两个灯泡的 连接,使实验更好操作。 [引导] 引导] [实践] 实践 [思考 思考] 思考

学生活动 欣赏漂亮的彩灯给我

设计意图 根据初中生学习物 理的思维特点,联系 生活实际,由情境导 入来引发学生的思 考,这样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积极性,从而 更好的引出新课。

让学生们思考这些漂亮的彩灯是 们带来的美景。 环节一: 情境导入 提出问题

这些灯是怎么连接的呢? 他们又是怎样被开关控制 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 的呢? 并

学生实验成功 与否,只需观察两灯 泡是否发亮,这样有 助于提高学生的积 极性,引起学生的兴 趣。 培养学生发散 思维和合作精神,并 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利用所给的器材来设计能使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两个灯泡发亮的电路,先画出所 各组学生可相互讨论,先 猜想的电路图,并把认为可行的 进行猜想与假设,再进行 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 环节二: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引导展示与交流 引导展示与交流] 引导展示与交流 把能使两灯泡发亮的电路图 图进行相应的点评。 [板书] 板书] 黑板的右侧收集学生成功的 电路图 [展示与过渡] 展示与过渡] [观看与思考] 观看与思考] 展示学生成功的电路与电路 观察黑板上的电路图, 思 图,引发学生找出这些电路的不 考这些电路图的不同点 同点,并试着对其进行分类。 [交流与探究] 交流与探究] [讲解] 讲解] 讲解 环节三: 探究串、并联 电路的特点 [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 1、 电流

的路径 2、 用电器间的关系 3、 各开关之间的关系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 4、 电流的路径 [实践] 实践] 在实验的过程中分析归 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 点。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其特点。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概念。 各小组相互讨论,并设 计相应的电路来探究串、 并联电路的特点。 实验设计。 [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 把实验成功的电路图展

画在黑板上,教师并对这些电路 示在黑板上。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 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并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引导学生寻找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点。

五、 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批评指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pf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