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

更新时间:2023-05-21 09:5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

贺 游

摘 要: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在三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成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三国遗迹做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梳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其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

关键词:三国遗迹;成都;蜀汉

中图分类号:K871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62(2004)05-0026-

10

680平方米。相传为古蜀王开明王妃的墓冢。

华阳国志 载: 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 东平之歌 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 因此,又名石镜山、武都山。千百年来,武担山为成都一大名胜,历代诗人墨客吟咏甚多。唐代诗人王勃著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 ,极写武担山之秀丽景象;杜甫亦有 石镜 诗道: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民国时期,石镜尚存。 四川通志 载: 今武担山上有石,径五尺,厚五寸,莹澈可鉴,号曰石镜。 附近曾有武担山街,今不存。1981年5月,该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武担山上有一六角古亭掩映在绿树丛中,东边有一六角七级砖塔,系现代所建。

锦官城

蜀锦是成都的一大特产,历史悠久。东汉时期,朝廷就在成都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 锦官 ,其官署就在成都东南的 流江 岸边,后世称成都为 锦官城 即源于此。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全国流通的热销商品。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诸葛亮恢复了 锦官 ,专职管理蜀锦的生产和调拨。成都当时 之里,技巧之家,百家离房,机杼相和 ,蜀锦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蜀国支付战事的重要财源。诸葛亮说: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直到蜀亡,国库尚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织锦业之繁盛可见一斑。

民国修 华阳县志 载, 李膺 益州记 : 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皆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犹在。 华阳国志 : 夷里桥南岸,道西有城,故锦官也。濯锦鲜明,命曰锦里。 水经注 : 夷里桥道西,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它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 又说 杜工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此乃诗人隶事之词,非考古之实。抑或工部时锦官城遗址尚在,而丞相祠堂正当笮桥东流江南岸,与锦官城相近则亦未可知也。 据此,唐代时锦官城遗址可能还在,其具体位置在当时之 流江南岸 ,即今锦江南岸一带,距离武侯祠不远之处。

二、刘备及其后人的遗迹

刘备在成都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几年,刘禅则在成都度过了40年左右。有关刘备及其后人的遗迹原本不少,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古迹已不见其踪影了,但古迹名称仍然深深地扎在成都人的心中。千百年过去,这些名称保留了当年三国英雄的史迹以及老百姓丰富的口碑传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比如双流牧马山,传说是刘备跑马的地方,现有跑马埂遗址;龙潭寺,传说是刘禅的洗马池;安乐寺,相传与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有关,其地在原人民商场一带;凤凰山,原名学射山,相传是刘禅在这里习武射箭的场所。此外,金堂县云顶山亦有刘禅读书台遗址,相传为刘禅为太子时读书之处。

昭烈庙(先主祠)

位于刘备墓东侧。南朝刘宋时,扩建刘备墓旁边的原庙,人称刘备庙,又叫先主庙、汉昭烈庙。 太平寰宇记 载: 先主祠在(成都)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故相国李回在镇更改,置守陵户,四时祭祀。

唐宋时,昭烈庙与武侯祠并列,是成都一大名胜。诗人杜甫、岑参等均到此拜祭。明代初年,蜀王朱椿认为昭烈庙、墓旁建有武侯祠不合君臣礼制,下令毁武侯祠,迁诸葛武侯像入昭烈庙。明末大乱,昭烈庙被焚。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宋可发等人的主持下,为了兼顾君臣之礼,在旧址上重修祠庙时改建成君臣合庙,即一庙两殿,前殿称刘备殿,后殿叫武侯祠,形成今日所见大致规模。

大门门额上挂匾,书 汉昭烈庙 。刘备塑像鎏金,端坐前殿中央,头戴冕冠,双手捧玉圭,宽面大耳,慈祥和善。左角是其孙子北地王刘谌的塑像,他因不堪忍受丧国屈辱,以身殉国。东偏殿祭关羽及其子关兴、关平,部将赵累、周仓。关公一身帝王装束,旁立青龙偃月刀。西偏殿有张飞塑像,其像黑面豹眼,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张飞的性格。其子张苞、孙张遵守立两旁。

刘备殿两侧是文武两廊。东廊以文臣为主,他们宽衣博带,神情凝重。文臣以 凤雏 庞统率先,有费、蒋琬、马良、董和等,共14人。西廊以武将为主,他们铠甲裹身,魁伟雄壮。武将以 常胜将军 赵云为首,有马超、姜维、黄忠、廖化等,也是14人。

黄龙溪

黄龙溪位于彭山、新津、双流三县交界处,距成都城区40多公里。黄龙溪发源于龙泉驿区的长松乡,流经双流籍田镇回水乡而入府河。据 三国志 先主传 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太傅许靖等人上书劝刘备称帝道: 曹丕篡弑,湮灭汉室 人鬼忿毒,咸思刘氏 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龙者,君之象也。 易 乾九五: 飞龙在天 ,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当时武阳县治在今彭山县东北,辖地甚宽,赤水在其境内。所谓 黄龙 见 赤水 ,是指当时赤水河暴雨水涨,泛黄数日。东汉盛行谶纬,许靖等

人以为, 黄龙现九日 是蜀汉当兴的吉兆,给刘备称帝立国大造舆论。 华阳国志 蜀志 也记载说: (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 诸葛亮集 鼎录 又载: 龙见武阳赤水九日,固铸鼎,象龙形,沉水中。 黄龙溪由此得名,并立庙江岸。

先主寺

原名先主祠,是祭祀刘备的祠庙,在新津县万和乡先寺村(图一)。据清道光 新津县志 记载: 先主祠在县北二十五里,传为汉先主帝蜀时祷雨处。康熙、乾隆间叠次培修。后有水母殿,每逢旱岁,祈雨有应。 民国 新津乡土志 又载: 先主寺 均系明时所建,以香炉、铁磬俱铸有明代年号,故虽别无古迹可寻,亦足证为前代旧物。未忍听其淹没不彰也。

据当地人说,先主寺原来是大禹庙,相传刘备驻军这一带时,正遇天旱。于是,他亲临大禹庙祈祷求雨,喜降甘露,深得民心。后人为了纪念刘备,就把大禹庙改为先主寺。附近有歇马店,传说是刘备路过时歇马休息的地方。旧俗:每逢正月二十,眉山、彭山、青神、仁寿和新津等县的人都纷纷涌到先主寺赶庙会。先主寺有一古戏台,临河,渔民们撑船来此观戏,热闹非凡,场面很壮观。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主寺被拆,修成电影院和学校。直到1996年,才又恢复先主寺,其状况已大不同于以往,形制狭小,只有一进院落。大门和钟楼是清代建筑,很破旧。正殿为新修,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庞统、关兴、关平、张苞、周仓等人的塑像,很简陋、冷清,香火远不及隔壁的佛殿兴盛。

三义庙

原名三义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毁于香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再度全面修复。庙内祭祀刘备、

关羽和张飞。

图一、新津先土寺

庙东部原有丞相祠,祀诸葛亮,后毁。民国时,成

都最早的肥皂工厂 益州工业社 就设在庙内,解放后又在这里办小学。1981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三义庙迁建在成都武侯祠内。

三义庙现为一进四合院,由拜殿、大殿和厢房组成。大殿内有新塑刘、关、张像,刘备居中,关羽、张飞在两侧,是根据 三国演义 的艺术形象塑造的,器宇轩昂,神采奕奕。

三圣祠

在青年路附近,是纪念刘、关、张的祠庙,附近因此而建有三义宫,是老成都有名的剧场,过去,很多川剧名家都在此登台演出,现三圣祠、三义宫均不存,仅存三圣祠街名。

五块石

传说是修建刘备陵墓时剩下的余料。据民国修 华阳县志 载: 蜀都杂钞 言,五块石在万里桥之西,其一入地,上叠四石具方,或云,其下有一井,相传以为海眼。南即汉昭烈陵,予疑是当时作陵时所余也。 现五块石已不在,仅存街名,其址在一环路靠近武侯祠附近。

洗面桥

在浆洗街。民间传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尸首未能运回成都。刘备在关羽出征时两人分手的小庙内塑关羽像,并为塑像穿上关羽生前的战袍,后人称为衣冠庙。衣冠庙的由来,民间还有一说:关羽死后,未能找到尸首,刘备便携其战袍回城,为他建立祭祀的庙宇。每逢过节,刘备都会来祭拜关羽,当他行至庙前石桥时,便下马到桥下河里洗脸净手,以示恭敬,人们称赞刘、关的情义,就把这座桥叫做洗面桥。现在,衣冠庙已毁,仅存街名,有衣冠庙立交桥。洗面桥也被拆毁,在旧址上建有洗面桥广场,立有塑像、刻有浮雕,让人们记得这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洛带八角井

位于龙泉驿区洛带镇。相传刘禅好游山玩水,一日他来到距成都20公里的东郊某镇,见镇上有一口八角井,造型别致,水波涌动,鱼儿遨游自如,他就趴在井口,看得入神。侍卫们担心他落入井中,从其后面拉住他的衣角,不慎将玉带拉掉,落入井中,从此,这座小镇就被称为 落带 镇(又称洛带镇)。至今,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门口,还可以见到这口井。

娘娘庙

亦名广生宫,位于西马道街50号,与文殊院一墙之隔,是纪念刘谌之妻的古庙。相传这里曾是刘谌的家庙,其后妃夫人在此祭拜祖先和神灵。蜀亡时,刘谌不堪亡国之辱,在这里杀妻告庙,然后到惠陵自杀殉国,以此明志。此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咸丰末年,占地约2.6亩,原有藏

经楼、斗姆殿、真武殿等29间房,毁于文革期间,现仅存1间半,不足20平方米。其余庙房被道教协会租给居民,因此庙门不存。刘谌与其三个妻子的神像深藏在蜿蜒曲折的居民院落之中,由一位年过八旬的道姑主持。附近曾有娘娘庙街,现已不存。

惠陵

在成都武侯祠内。史载:章武三年(223年),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 三国志 先主传 )223年4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宫,诸葛亮亲自扶灵柩回成都,葬于南郊。刘备的两个妻子 阿斗的母亲甘皇后和吴壹的妹妹穆皇后 合葬于此

墓。

很早以前,就有人担心刘备墓被盗墓者 洗劫一空 。于是,唐人段成式在其 酉阳杂俎 一书中,描写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借此警告盗墓贼。一个漆黑的夜晚,有几个盗墓贼钻进了刘备墓,但见里面灯火通明,刘备正在下棋。身旁还侍立着卫士,他们几人吓得魂不附体,慌忙跪下求饶。刘备示意卫士,赐给每人一杯琼浆,一条玉带,令其退出。第二天,这几个盗墓贼变成了哑巴,腰上的玉带变成了巨蛇,纷纷被吓死。从此,再也无人敢去偷盗刘备墓了。

如今,陵墓四周绿树成荫。封土高12米,周长约180米,占地近2000平方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立 汉昭烈皇帝之陵 碑。陵前建有寝殿、神道、门厅和照壁,坐北向南,在一条中轴线上,肃穆庄严,浑然一体。

三、诸葛亮故居、祠庙、遗迹

自214年诸葛亮随刘备入主成都,到227年率军北伐,出屯汉中,前后约13年,他的主要活动都在成都。223年之前,刘备频繁外出打仗,诸葛亮留镇成都,总督后方。他一面为前线足食足兵,一面健全制度,厉行法治,消除弊端。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开府治事,百废俱兴。他 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 ,使成都空前繁荣, 人怀自厉,道

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因此,诸葛亮的丰

功伟绩深深烙入蜀地人民的心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也特别多。

成都武侯祠

234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故军中,举国哀痛。 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 ( 方舆胜览 )。263年,朝廷允许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的诸葛亮墓旁建立了第一座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封 武乡侯 ,死后谥 忠武侯 ,故得名武侯祠。

4世纪,李雄称王四川,成都少城内建有武侯祠。相传,347年恒温伐蜀,遇见诸葛亮时一小吏,年过百岁。桓温问小吏: 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 小吏答曰: 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 桓温很感慨, 夷少城,犹存孔明庙 。少城武侯祠规模如何,废于何时,不详。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李商隐 武侯庙古柏 )5世纪,南郊刘备墓附近又建一座武侯祠。到唐代,已成为文人墨客吟诗凭吊的胜地。明朝初年,蜀王朱椿游武侯祠,见祠内香火旺盛,拜祭者络绎不绝。相反,刘备庙却门庭冷落。作为帝室之胄,他心中忿忿不平。于是,藉口武侯祠与刘备墓太逼,不合君臣礼制,下令废武侯祠,迁诸葛亮像于刘备庙内。明末,刘备庙毁于兵燹。

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了兼顾君臣之礼,重建君臣合庙之武侯祠于原址。门额大书 汉昭烈庙 ,刘备殿在前,孔明殿在后,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诸葛亮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更深入人心,人们仍习惯称此庙为 武侯祠 。

今成都武侯祠占地209亩,分为文物区与园林区两大部分。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孔明殿,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七重,坐北向南,在一条中轴线上。主建筑西边30米处,是土阜巍然的刘备墓。大门与二门之间,有唐、明、清六通大石碑,其中以誉称 三绝碑 的唐碑最负盛名。刘备殿中,刘备端坐,左角是其孙刘谌,东、西偏殿分祀关、张。文、武两廊,坐列蜀汉著名文臣武将各14人。

下刘备殿,过厅悬郭沫若书 武侯祠 匾。孔明殿两侧有钟、鼓楼,还有东西展室与过厅回廊衔接,形成一个典雅的四合院落。院内碧草茵茵,两侧荷池鱼翔浅底,一派江南庭院秀色。殿内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诸葛亮居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着金色鹤氅,神态儒雅。子诸葛瞻居左,神态持重宁静;孙诸葛尚在右,神采奕奕,风华正茂。二人在蜀国危难之际,英勇抗敌,宁死不屈,血洒沙场。诸葛亮一家三代忠良,共祭一堂,为世人所称道。殿内外匾额、对联琳琅满目,尤以清人赵藩撰书的对联闻名遐迩: 能攻心则反侧自

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孔明殿,过三分桥,有迁建的三义庙、新建的结义楼和正在建设中的锦里一条街。其侧的园林区即原南郊公园,2003年底划归武侯祠博物馆管理。

诸葛井、祠、街

在今江南馆街。明代街名锦江,清代改为东锦江街、诸葛井街,后复名东锦江街。街中段北侧有诸葛井、祠,宋代祝穆 方舆胜览 云: 诸葛井在大慈寺西里许,自上窥之,只见其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俗传有人入井,闻其中有鸡声。

另据民国修 华阳县志 记载, 南中纪闻 : 诸葛井在成都,井口不甚宽,其下则阔落宏深,上用岩石砌筑,虚悬空嵌,竟不坠下。井中汲取不竭,亦奇迹也。 明杨名有 诸葛井祠记 ,称成都锦江街旧有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到。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按,诸家所记略同,即今治城东诸葛祠内之井也。锦江街,盖明时旧名,至今犹沿用之。蜀人重武侯,以井、祠所在,因直呼为诸葛井街矣。

杨名 诸葛井祠记 载,明嘉靖时(15441547年)巡抚王大用在此建诸葛祠。清初祠毁,后重建。祠内诸葛井一直沿用到文革初。井口呈六边形,井壁、底都用上好的石板砌筑,水深3至4米。1964年,这里改作民办小学,当时诸葛亮像仍在,祠宇被改建成教室。文革中,诸葛亮像被毁,井也被封存。到上世纪末,北糠市小学分校将其土地出卖,诸葛井被填平,在上面修建了 江南大楼 。

据悉,武侯祠博物馆将在锦里一条街上重新仿建一口诸葛井。

诸葛亮丞相府

诸葛亮在蜀14年,其处理公务的地方,先后为 左将军府 、 丞相府 两处。具体方位,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据推测,刘备入川后住进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位置),将州牧署改称左将军府。214年,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署左将军府事 ,于是,他就在左将军府内办公,约在今人民南路展览馆附近。

221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 录尚书事 。由于刘备没有新建皇宫,仍以左将军府为皇宫。 尚书 是皇帝的最高机要秘书,诸葛亮必然在宫内办公。所以,刘备当政期间,诸葛亮没有修建府第。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 开府治事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丞相府离皇宫不远,约在今红照壁一带。

诸葛亮观星台在正府街。此地自宋代以来,为历代成都府衙署所在。据 太平寰宇记 载,蜀汉在此建观星台,传刘备、诸葛亮曾于此观星。

蜀海丛谈 说得更加玄乎: 府署在正府街,相传即蜀汉时诸葛忠武故第之基址。大门外有 古天府 三字横匾。左右两方,向外者,一书 开诚心 ,一书 布公道 ;向内者,一书 集众思 ,一书 广忠益 。皆用武乡侯语也。署内有石狮二,相传亦汉物。

诸葛亮点将台

在蜀都大道东风大桥附近,有 点将台街 ,相传是诸葛亮当年操练军队的地方。这里还有点将台东街、西街、北街;点将台东一巷、二巷、西一巷、二巷等。这一带,昔日是原野田畴,20世纪70年代为金牛区保和公社点将村菜农的田地。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任丞相期间,一心辅佐刘氏父子,坚守北伐中原,一统江山的信念。他在成都期间不断操练军队,诸葛亮执政期间,主要以战事为主,成都作为都城,也是军事重镇,有诸多训练、培养将士的场所,留下了不少相关遗迹。直到到80年代初,东风大桥至水碾河段的 点将台 还留存一块半亩大小的土台。

九里堤

位于市区西北部,现仅存38米土埂。原堤从现存残提处一直延伸到今北门龙王庙,长达九里,故名。

九里堤原叫糜枣堰,又称刘公堤、侍郎堤。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宋代重建,是为了防洪而建。从清代中后期开始,因 蜀人每事好归诸葛亮 ,九里堤又称 诸葛堤 。据 成都府志 山川 载: 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成都当丞相时,一天到城西北郊柏条河(今府河)视察,看到这里的土地一片荒凉,问陪同的官吏,方知这一带年年泛滥成灾,冲毁了房屋和庄稼,老百姓只得逃荒离去。于是,诸葛亮派了近千名士兵挖河修堤。起初只筑了三里河堤,到涨水季节,田地仍旧被冲毁。他很着急,到处寻访治河能手。一天,他在途中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在河滩上和几个小孩垒沙石玩耍,就好奇地走上前去,刚走拢却不见他们的身影,只剩下刚才垒起的一条长形沙石堆,上面留有 三、三、三 的字样。诸葛亮围着沙石堆看了半天,恍然大悟,这不正是柏条河的地形图吗? 三、三、三 就是修堤的方案!他赶紧回去重新修订治河方案,很快修起一条长九里、宽九尺、高九尺的防洪大堤。当年秋天,这座长堤承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外出逃荒的人听说诸葛丞相治理了柏条河,都纷纷回到家园,重盖房屋,种植庄稼,过上了富庶、安宁的生活。

清代咸丰十一年,九里堤重建了诸葛庙,系木质穿逗结构建筑,规模不大,庙中供奉诸葛亮的塑像。解放后,这里成为九里村小学教室,后庙毁坏。1981年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九里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二)。现在,这一带仍然被称作九里堤南、中、北路,在九里堤中路与北路相接处,原土埂用石条保坎加以保护,其上镶嵌大理石,刻有说明文字。

都江堰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视都江堰为天府之国的命脉,如何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蜀汉农业的丰歉,关系到 兴复汉室 ,逐鹿中原的大计。因此,诸葛亮特别重视对它的维护。据 水经注 记载, 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诸葛亮在都江堰设 堰官 ,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例。在北伐期间,蜀国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派一支上千人的兵力,专门负责维护都江堰,有力地保证了西蜀地区的农业丰产,使北伐曹魏有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 三国志 蜀书 中,也有 后主(刘禅)登观坂,看汶江,旬日始还成都 的记载。宋人范成大在 离堆行 诗序中说道: 蜀旱,支江水涸,即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无不应。民祭赛日率以羊,岁杀四五万计。 足见当地人民将此堰视若农业之根本。

在二王庙东侧,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古道,直伸 玉垒关 。传说,蜀国大将马超曾在这里屯兵,因此后世又叫它马超坪。

新都八阵图

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北约300米的市场坝,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只残存6个高低不等的土堆。土堆呈圆形,纵向(东西向排列)两排各3个,横向(南北向)3排各2个。土堆残高1.3米2米、直径4米4.2

米。

据陈寿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载: 亮推演兵法,

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所谓 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其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 南朝梁李膺 益州记 载,八阵图原为纵横皆8垒,共64垒的方阵,每垒高3尺,面积1平方米,外围以土城,有4门。诸葛亮原用以练兵,它不是沙盘模式,在每个土堆上可站1人或1个战斗小组,敌人粗看去是个简单的方阵,但随着指挥员信号的变化,垒与垒之间的联系亦变,可以变化成多种战斗组合形式,以适应攻或守的需要。明代杨升庵 新都八阵图记 说: 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县之弥牟镇。 俗称 旱八阵 。因此说,青白江弥牟镇八阵图即是诸葛亮统率蜀军的 演兵场 。

2003年9月,该遗址一期修复工程完工。遗址前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正面刻着 三国八阵图遗址 (图三),背面刻八阵图遗址的历史渊源。石碑四周的石栏上刻有 三顾茅庐 空城计 等精美图案。该遗址还将恢复 护城河 、 武侯祠 、 诸葛井 、 诸葛桥 的景点。

万里桥

横跨老南门南河,俗称老南门大桥。此桥大约始建于公元前秦国蜀守李冰任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初名长星桥或七星桥,三国后名万里桥,亦称笃泉桥,是成都古代著名的二江七桥之一。桥得名于诸葛亮 结好孙权 的事迹。

元和郡县志 载: 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蜀使费聘吴,诸葛祖之,(费)叹曰: 万里之路,始于此桥。 桥因以名。 宋人刘光祖 万里桥记 说,他初看到的万里桥粗陋简易, 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 。又说: 侍郎赵公(赵鼎)之镇蜀也,始谒古柏祠,即命葺之。明年,作祠庙于其故营;又明年,新其故宅庙貌。每曰: 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

前帅沈公尝修广

图二、九里堤遗址保护标志碑

图三、青白江区弥牟镇八阵图遗址

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 则命增为石鱼,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 北宋赵鼎修建的是木桥,桥头上建屋,甚为宏丽。万里桥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踏访的胜地。唐代诗人杜甫有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等诗句。桥南曾有刘园,为宋代诗人陆游的旧游处,陆游有 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 诗句: 朱桥架江面,栏影摇蒙光 。宋代文豪苏轼在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 诗中咏道: 拾遗(杜甫)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南郊路。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我欲归寻万里桥,水化风景暮萧萧

清康熙 成都府志 山川 载, 万里桥(清顺治三年)兵火颓圮。本朝康熙五年(1666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 帅府县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题其额 武侯饯费处 ,知府冀应雄大书 万里桥 三字勒石。 桥被改作石砌七洞,高3丈(合9.5米)、宽1.5丈(合4.8米),长10余丈(合32米多),奠定近代万里桥的规模。乾隆五十年(1785年)补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培修。

1995年,因建设需要,万里桥被拆。现旧址上修建了高架桥,其侧坐落一艘气势磅礴的 万里号 巨轮建筑。为了满足市民对古桥的缅怀之情,1997年底,在浣花溪风景区重新修建了一座万里桥。该桥为石砌五孔,全长70米,宽7米,桥面为青石板,栏板由44块三国故事的浮雕石板组成,桥洞柱头有4个雕刻精美的花岗石龙头。

少城武侯祠

诸葛亮初亡,没有专祠纪念。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据 宋书 礼志 载,刘禅景耀六年(263年),下诏在沔阳立庙,专祀诸葛亮,为最早的武侯祠。蜀中武侯祠最早建于西晋末李雄据蜀时。 太平寰宇记 说: 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 宋人祝穆 方舆胜览 载,庙在宋成都府署(今正府街一带)西南二里,其位置应在今东城根街与商业街东口衔接处。可惜今祠庙早已毁灭,踪迹不可考。

葛陌

在今双流金花乡,为诸葛亮的旧居。诸葛亮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就是指这里。 元和郡县志 载: 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 唐代的双流县治,即今治所,其 东北八里 为现金花、九江两江交界处的葛陌村。

双流县志 也称: 更有足为双流重者,曰葛陌。葛陌者,蜀丞相诸葛武侯旧迹之仅存于今者也。此外若诸葛井,若八阵图,亦足以系蜀人之思,而较之故居则逊矣。故居者,武侯昔日所赏游息地,世乃多忽之,可慨也已。而葛陌则询之双流城东北,此间妇孺,皆识其处焉。 葛陌,即指诸葛桑园和田间的小路。村中有

井一口,当地人称为诸葛井。相传,诸葛亮的第三子诸葛怀 归志牖下 ,在其先父的葛陌自耕自食,过着清净澹泊的生活。西晋泰始五年(269年),王览为晋太傅,受诏访录天下故汉名臣的子孙,要他们服务于晋王朝,赴阙封官受秩。传说,他也曾经到过双流葛陌,在诸葛亮的旧宅拜访过诸葛怀,请他出山做官,被婉言拒绝。葛陌曾建有葛陌庙,当地居民四时祭拜诸葛亮。今葛陌庙已毁,仅存一片稻田。

邛崃火井

位于邛崃市火井镇。西汉时,临邛煮盐工业很发达。汉武帝元狩元年(122年)于天下郡国设置盐官和铁官时,临邛也设置了盐铁官。后来,临邛在开凿盐井的工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并利用它煮盐,临邛火井即由此而名著天下。

水经注 载,临邛 县有火井、盐水。 蜀王本纪 说: 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 华阳国志 载,临邛县 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清楚地记载了临邛天然气的储藏、输送及利用情况。

诸葛亮治蜀,重视蜀地的手工业,特别关心冶铁、煮盐业的发展。他不但恢复盐铁官营,还任命亲信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主管冶铁铸器, 典作农战之具 。又设司盐校尉,专管煮盐及征收盐赋等事务,从而扩大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传说,诸葛亮还亲临现场视察,据晋张华 博物志 载: 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 南朝人刘敬叔 异苑 也说: 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尖赫弥炽。暨恒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

孔明造兵器旧址

诸葛亮集 引 读史方舆纪要 云: 铁溪河自邛州流入新津,注于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 相传在郫县横子山,就有诸葛亮制造兵器的遗迹,此书又说: 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诸葛亮读书台

招募人才是诸葛亮治国的重要举措之一。 华阳国志 云: (诸葛)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 此台就是所谓的诸葛亮读书台,宋代时遗迹尚存。 太平寰宇记 载: 读书台在(成都)县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宋人魏了翁 鹤山集 成都府朝真观记 称: 观西偏为诸葛忠武侯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天宝五年,章公琼始更为观,奉命乘

烟。乘烟云者,谓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

另据民国 华阳县志 载: 杜光庭 录异记 :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寸,往往游于井上,水必腾涌。相传其井有龙矣。按,观在城南武侯祠左,近井亦即在其处。惟废何时已不可考。

此外,在崇州道明镇有一处丘陵,上面有一座庙,当地人也称此处为孔明读书台。

临邛望军顶

据 蜀中名胜记 载: ( 本志 又云)西百里,石盘戍,俗呼为望军顶,昔诸葛武侯驻军于此。

簸箕街丞相祠

街西曾有丞相祠,祀诸葛亮,明代四川巡按吴之创建,清重建,今已毁。

四、关羽遗迹与关帝庙

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又是财神,在民间倍受推崇。尽管关羽一生从未到过成都,成都却留下不少与关羽有关的遗迹、关帝庙。如在大面铺场内,有康熙年建的关帝庙。在西河场内,有乾隆间建的关帝庙。在沙河堡秀水河上有明嘉靖时建的关帝庙。在淳化街有武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中,清乾隆时总督福康安重建,有碑记,至民国时改为关岳庙。石羊场也有关帝庙,为清康熙时建。义和团时也有,其创建年月失考,又名雷家林。在白家场有关帝庙,建于康熙间,乾隆重修。红墙巷清代时名集贤胡同,又名吉祥胡同,其西头有关帝庙。下同仁路曾建有关帝庙,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建为森林公园,俗称支机石公园。在三桥南街(在金水河南,南接红照壁街东口)西,曾有关帝庙,康熙时造韦驮像,始易名韦驮堂。在纯化街有武庙,清道光时建,民国时改名为关岳庙。

玉泉街关帝庙

俗称老关庙,即古关帝庙。相传昔为玉泉古刹,以 三国演义 中关羽死后在湖北玉泉山显圣故事而得名。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成都人在原玉泉古刹旧址建了关帝庙,铁铸关羽像,四时祭拜。庙内有古井曰玉泉,这条街即被称作老关庙街。清光绪年间,老关庙街和东段的女儿街合二为一,根据关羽玉泉山显圣的故事,改称玉泉街。清代,庙多为武官聚集宴会之所。民国十八年,国民党军旅长蔡海珊以慈善为名,就庙办学,庙宇被拆,街名依旧,沿用至今。

小关庙街

东接马镇街,西至东通顺街,长210米,因有关平庙而得名。街北也有一座关帝庙,又名圣帝宫,专祀关羽。庙均毁,仅存街名。

关羽衣冠墓

据民国 华阳县志 载: 墓在县南城外里余。与 一统志 所说在万里桥侧者合。按 三国志 关羽传 潘璋逆断(关)羽走路,获羽及子平,杀之 又引 吴历 曰: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今县南之墓乃衣冠招魂葬耳。宋以前似有祠庙,故赵忭 成都古今集记 序 言荷圣寺有榜题关公墓,后得蜀僧仁显 华阳记 ,乃知庙在荷圣,墓在草场是也。清康熙四十六年,巡抚能泰重修祠宇,赎回祀田。吴省钦、杨甲仁并有碑记。 说明该墓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明清时又重建,后来曾从墓中出土过一些明代器物。衣冠墓的位置当在今衣冠庙至神仙树一带,据推测,当时的祠庙、墓地占地较广,其祠庙前还有过一株古树,方有今日 神仙树 的街名。抗日战争时,祠墓早已颓败,曾在此设有戒烟所,专门羁押烟犯。解放前夕,衣冠墓已经荡然无存。

城厢镇武庙

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东街。原在镇北隅,始建年月不详。清嘉庆中金堂县令谢惟杰迁建于此。自1804年秋至1809年夏修建,历时五年,包括请名家塑像在内,费白银1万余两。现存正殿、两庑、月台、丹墀、前厅。四合院布局,正殿三楹,重檐歇山式顶。198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其他相关遗迹

蜀汉政权在历经半个世纪,给成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人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追思他们的高风亮节,前前后后修建了不少相关的墓、祠,留存下许许多多的三国遗迹,为成都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张飞衣冠墓

据民国 华阳县志 载: (张)飞身死,是否迎葬成都,载记都不可考。独 大清一统志 有之,称张飞墓在华阳县万里桥南。而旧 通志 迳云 先主收尸装首葬此 ,不知何所本也。清康熙时,巡抚能泰既修关墓,亦新飞祠墓焉。杨甲仁为之记。 张飞衣冠冢就在浆洗街附近的桓侯巷里,因张飞封号为 桓侯 而得街名。衣冠冢前立有石碑,刻有 汉张夫子衣冠墓 。现石碑仍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离此不远有张爷庙,庙内供奉张飞塑像。相传张飞是屠夫出身,解放前,张爷庙即成了屠夫祠堂,屠夫们经常来此聚会,祭拜祖师爷张飞。同时也宰杀猪牛等。人们还在张爷庙旁修建放生池,以洗脱杀生罪孽。张爷庙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

据清光绪五年版 成都地图 可知,张飞衣冠冢与刘备的惠陵、关羽的衣冠墓正好成三角形状,象征着 桃园三结义 的故事,印证了他们的誓言: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

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龙泉张飞营、关索寨

位于距龙泉驿镇东5公里余之简阳市武庙乡烂田村与团堡村交界处。这里是成都通往川东的古通道。山泉铺侧龙泉山脊背上有座峰岭,民间传说张飞曾在此安营驻军,故称 张飞营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刊 简阳县志 舆地 古迹 云: 古张侯营,在龙泉驿东山上,地势险恶。民国九年,驱滇之役,鏖战于此十许日,滇兵始退。 张飞营沿山脊长梁扎营,连绵3.5里左右,直到石门垭一带,可容纳数千兵马,在当时堪称为形胜之地。又据清嘉庆 四川通志 简州 载: 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 其岭有关索寨。 清咸丰 简州志 卷三载: 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即灵泉山 上有蜀汉关索寨。 这座龙泉山峰岭顶部,方圆不到二十亩,且又高低崎岖,绝无平地。据前人记载,有蟠龙石,在山泉铺后二里许东大路侧,一大石平顶,镌字 蟠龙石 。所谓 关索寨 ,估计就是一哨所或小军寨而已。

张飞桥

是一座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的青石古桥,位于龙泉驿区兴龙镇宝狮村。传说张飞曾经在这一带驻兵、放马。他经常路过这里的小溪。每逢下雨涨水,溪水漫溢,行人无法通过,他即命部下在此修建石桥。数十年后,蜀国大将姜维也在这里驻军,出于对前辈的敬仰,他专门派人维修此桥。桥边曾经立有石碑,记述石桥的渊源。现在,这里一片荒凉,石阶古道长满青苔,人迹罕至。在杂草蔓枝中,碑帽、碑座散落其中,弯如弦弓的青石桥更显岁月沧桑。

金华街

街北曾有桓侯庙、甘露寺,街西口外500米有白马庙,明代参政郭斗建,清初毁,后重建。现庙、寺均已毁。

大邑子龙庙、赵云墓

位于大邑县城东郊银屏山麓。赵云死于蜀汉建兴七年(229年),追谥顺平侯,葬大邑。子龙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周围是用砖石砌成的梅花女墙,古柏森森。子龙庙原名汉顺平侯庙,又叫将军庙,占地10420平方米。祠宇建起后,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迭次培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庙内空地上兴建郊外公园,自县东门至祠宇修筑马路,路旁植垂柳,路端树牌坊,坊额题 郊外公园0。园内有护荷池,筑月台,平梅坪,增修小沧州,添造因山阁。祠前有戏台,祠后有子龙墓。/文革0中被毁,仅存殿堂、坟墓、因山阁、小沧州和荷亭。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庙内道士说,民国二年(1913年)有军阀某部营长打开赵云墓道的石门入内查看,该庙也有人随其入内,见有铁套棺悬于岩壁上,地室内有兵器架、万年灯缸等。以后,再无人进去过。这里还有一件趣闻。解放前,每年春二、三月,子龙庙要大摆筵席,唱戏一月。这笔巨大开支,全由刘家祠堂支付。刘家为何这样慷慨?他们认为赵云是刘备的大将,长阪坡保阿斗,对刘备有功,而今刘家后代,出了/军长0、/主席0,饮水思源,怎能不对子龙将军酬德报功呢?

另据5蜀中名胜记6载:/5本志6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0

赵云洗马池

在竹林巷和平街小学内,传说是蜀汉大将赵云的故宅,其操场就是他的洗马池。据民国5华阳县志6载:/在治城中子龙塘街,宅旁有池。相传侯洗马处也。因洗马池,蜀人称池为塘,故又名子龙塘。其后遂以名街。自建骆文忠公祠后,街又改呼骆公祠矣。0骆(秉璋)公祠街就是原来的子龙塘街,解放后更名和平街。

清嘉庆时,祠内曾建有雅致的亭榭,园林胜景享誉一时,成为名人骚客留连的好去处。在5船山集6中有5洗马池上诗6。咸丰时,四川提督周达武以数千金购买此宅。据民国5华阳县志6载,当时,周达武/仍以一龛奉顺平于池上0,文士名人欢聚这里,赏荷泛舟。后顾复初等也曾踏访过这里,并留有词5贺新郎#甲寅仲冬饮周执奄丈园赵顺平池上6一阕,又在5乐余静廉斋文集#芙蓉池馆记6一文中写道:/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其地适当锦城之中,故周执奄通政建有别业,,0清代末年,这里被改成/迎宾馆0,后又成为县女子小学。解放后,街更名为和平街,学校改名和平街小学,洗马池也填成了操场。

双流蒋琬宅

传说蜀汉蒋琬曾居住宜城山下。据5寰宇记6载:/宜城山在县东南十里。李膺5益州记6云,宜城在牛饮水南,今按紫草山,冈阜相属,高百余步,连入陵州贵平县界是矣。5周地图6云,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李膺5记6云,水名客舍,昔程郑家于此,每群牛饮,江为之竭,故名。按,蜀汉尚书蒋琬、宋布衣李甲宅俱在宜城,山下茂林清泉,致可喜也。05四川通志6也有记载:/蒋琬宅在(双流)县东七里,又犀浦县有蒋琬桥。0现遗迹不可考,仅存其说。

新都马超墓

位于新都镇马超村一社(新都南门外二里许)。马超死于蜀汉鼎盛时期,其墓规模宏大,由于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存在。明代四川按察使杨

瞻、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为了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陈在马超墓四周立界石,严禁在界内樵采、耕种等。道光十七年(1873年),知县张奉书又重新丈量墓地,共3.174亩,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招佃看守,春秋祭扫。并在道旁重立/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0标志碑,以壮观瞻。

清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提督马维祺到川北巡察军务,绕道新都城南拜谒马超墓。马维祺在墓前重立碑石,新修献殿3间,撰刻马超墓志碑,书写/英风常振0匾额,使马超墓再具规模。马超墓坐北向南,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

马超墓前曾有庙,庙设/祭享殿0,悬挂有马维书/英姿飒爽0匾额,壁间刻有马超传略。马超墓地后改为乡村小学,墓早年被盗,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文革0中取走墓中石料,仅存墓后环状土丘及石刻两通。1987年,将两块石碑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1985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

黄忠祠、墓

在原营门口公社黄忠大队/鸡矢树0村,这里曾有一座大坟包,相传是蜀汉大将黄忠墓。坟前有座宽檐大柱的祠庙,大殿有联曰:/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庙高。0

清道光五年(1825年),湖北天门县令刘沅在成都西郊买田产。其佃户在耕地时,发现一块石碑、人骨和剑、玉等器物。石碑上书/黄刚侯讳汉升之墓0。据刘沅判断,尽管史载黄忠葬在定军山下,但依封建礼制,勋戚功臣、封疆大吏出守边陲,一旦病逝,准其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衣冠祠墓,所以不能排除黄忠先葬定军山,后迁葬鸡矢树的可能。于是,由他出面,找官府乡绅捐银募款,在这里修建了黄忠墓、祠,祠内供奉黄忠长须鎏金塑像。刘沅子刘桂文撰联刻石为记。同治八年(1869年),地方官员又筹资购地作公田,每岁收入作为春秋祭奠费用。

解放后,黄忠祠被改作小学。文革中,黄忠墓被毁。黄忠祠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现在正面临被拆毁的厄运。其附近的黄忠桥原是圆形拱

桥,现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仅存黄忠街和黄忠小区。

营门口

传说这里曾是老将黄忠驻军的衙门所在地。向宠墓

诸葛亮在5出师表6中向后主刘禅推荐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0向宠在当时是蜀汉的得力人才,很得诸葛亮的器重。传说他死后也葬在成都,其墓在今城北花园内。清末尚见墓碑,现已不存。

费墓、费诗墓

民国5华阳县志6载:/5氏族谱6云,蜀中之有诸费旧矣,曰、曰诗,墓皆在成都东南。0遗迹不存,其详细地址均不可考。

新繁县的得名

新繁原名繁县,5华阳国志#蜀志6云:/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0据5三国志6记载,延熙十年(247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0因为这里新增了人口,人丁兴旺,后人称之为新繁。

魏延养兵城

在郫县城关北10公里的古城乡。相传魏延曾在此操练士兵,遗迹已毁。

邓艾庙

在西胜街一带,5蜀中广记6云:/圣寿寺后有邓艾庙,为有识者撤去。明县令雷叔闻于此结诗社,名曰竹林。0邓艾庙建、毁年代均不可考。

文翁石室

文翁石室是西汉前期蜀郡最早的一所公办学堂。创办人文翁,系西汉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汉景帝时担任蜀郡郡守,治蜀政绩斐然,尤以兴建学堂、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最为突出。

刘焉为益州牧,将郡学石室升级为/州学0。刘备称帝后,又将州学石室升为/太学0,为蜀汉政权培养了大量人才。后来,魏将钟会灭蜀后,用隶书在石室内的周公礼殿木柱上题字,赞美文翁、高目矢兴学育人的功绩。后人在周公礼殿圣贤图上刻画历代名流,其中有诸葛亮、庞统、董和、费诗、谯周、钟繇等人的像。1985年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文翁石室故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p1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