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师资队伍

更新时间:2024-04-27 0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资队伍

文章录入:管理员

阅读次数:105528

添加时间:2005-4-19

返回

基本情况: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教师80人,正高职44人,副高职32人,其 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2人。全院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达70%以上,拥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省部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次。

博士生导师 :

徐南平 、陆小华 、乔 旭 、刘晓勤 、吕效平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王 军 、陈 苏 、范益群、邢卫红 、邵宗平、崔 群、冯 新 、黄 彦 、黄 培

正高职:

谷和平 、包宗宏 、朱小蕾 、管国锋 、朱敦如 、崔咪芬 、武文良 、谢 晖 、居沈贵 、何 涛、顾学红、黄军 、林 陵 、史海健 、朱正吼 、许 岩 、谭轶巍 、汪 勇

副高职:

潘林庚 、秦金平 、杨祝红 、刘 畅 、沈 旋 、汪效祖 、王海燕 、冯 晖 、蔡 锐 、孔 岩 、漆 虹 、杨 刚 、朱志敏 、刘定华 、梅 华 、钱仁渊 、丁 健 、金自强 、夏 毅 、王晓东 、陈 莉 、周幸福 、景文珩 、李卫星 、陈日志 、汤吉海 、任晓乾 、王 晟 、冉 然 、吕玲红 、陈晓蓉、姚建峰

中职、初职等:

黄 莉 、祝宁东 、万 辉 、仲盛来 、王重庆 、宋 军 、袁 艳 、黄小建 、 刘 飞 、熊剑琴 、李宗明 、鞠永干 、弋 鹏 、施 红 、郭 伟 、 、苗素娟 、石丽芸 、陈巧玲 、熊翠蓉 、罗 彦 、李会旗、时 彦、王昌松、孙林兵、王彩凤、陈献、

博士生导师 :

徐南平 、陆小华 、乔 旭 、刘晓勤 、吕效平 、云 志 、马正飞 、陈长林 、林 晓 、张利雄 、金万勤 、陈洪龄 、杨晓宁 、王 军 、陈 苏 、范益群、邢卫红 、邵宗平、崔 群、冯 新 、黄 彦 、黄 培

徐南平

男,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我国膜领域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863”领域专家,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分会副理事长,全国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十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论文160多篇,编写及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40项,有1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创新创业人才’”、“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称号。 研究方向:材料化学工程膜与膜过程 代表作:

《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5

“Experimental and modeling study on tubular dense membranes for oxygen permeation”, AIChE J., 45 (12): 2519-2526, 1999

“Novel method for preparing palladium membranes by photocatalytic deposition”, AIChE J., 46 (5): 1075-1083, 2000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f TiO2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in aqueous suspensions”, Ind. Eng. Chem. Res., 38 (2): 373-379, 1999

陆小华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从事化工热力学及分子和界面化学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和国家863项目等十多项国内外课题,多次作为访问教授赴德国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并赴美、英、德、意、日等国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共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获专利授权4项,先后三次作为第一完成者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15名获得博士学位、30名获得硕士学位。先后获化工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和研究基金;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事部和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师德模范”称号。兼任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2002年“国际流体与界面学术会议”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方组委会主席。2007、2010年“国际流体相平衡会议”组委会成员Ind.Eng.Chem.Res.、Chem.Eng.Sci.等十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审稿人。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333工程”评审委员。 研究方向:

1、超临界离子水溶液和纳米材料的分子模拟 2、钛基晶须及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氧化钛晶须光催化技术及其集成 4、钛基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5、电解质溶液相平衡及过程模拟

乔 旭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现为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民办高校研究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化学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等四门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40多名,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优秀二类课程各一项,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被评为江苏省第二届优秀硕士论文。

开展绿色化学与化工方向的研究工作,涉及原子经济反应与绿色工艺、环境友好工业催化剂、化工过程优化与集成和化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及获授权专利共30多篇(项);近几年取得了“氯化苄生产高新技术”、“苯甲醛绿色生产工艺”“缩合和脱氨耦合

生产二苯胺技术”等一批工业化应用成果,在全国10多个大中型企业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成立了南通市天时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化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年产值近亿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之一。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原化工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

刘晓勤

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省级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及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主持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基金等多项省部级基金项目,参加完成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九项成果通过部、省级鉴定,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五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批准专利二项,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吸附分离过程、新型吸附剂的研究、工业催化过程、化工生产废气及废水治理技术、合成氨生产气体净化技术等。研究成果在石化、化工、农药等行业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任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获化工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高校 “ 青蓝工程 ” 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吕效平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及超声在化工、石油与环保中应用的交叉学科研究,已有多项省部级与中石化科研项目完成、申请发明专利5项并有六十余篇SCI、EI及核心期刊文章发表、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国际会议发表。与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EPFL)化学工程研究所及法国国立图卢兹高等化学工程师学校(ENSIGC)、法国国家化学工程实验室(UMR CNRS 5503)等国外研究单位有化工模拟、化工传质、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超声化工应用等合作研究。组建的超声化学工程研究所在超声应用研究开发工作位于国内前列,专门进行超声强化化工单元操作(乳化、萃取)、超声原油破乳脱盐脱水、超声降粘、超声化学反应、超声清洗、超声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和剩余生物污

泥、超声化学反应器及设备及微乳柴油开发等方面纵向与横向研究课题,超声回收含油浮渣、超声处理剩余生物污泥等中试项目正在进行中。 代表作:

“Salting-out Separation and Liquid-Liquid Equilibrium of tertiary-Butanol Aqueous Solution”, Chem. Eng. J., 78:165-171, 2000

“Comparison of the Hydrodynamics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Modified Square Airlift Reactor with Common Airlift Reactors”, Chem.Eng.Sci., 55:2257-2263, 2000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Stirred Airlift Loop Reactors with or without Static Mixers”,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8(3):208-211, 2000 发明专利《一种原油脱水、脱盐方法》,申请号:200510094978.x 发明专利 《一种含油浮渣脱水工艺》, 申请号:200510122936.

云 志

男,博士,研究员,博导,化工分离研究所所长。1978年医士专业中专肄业,1982年有机合成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曾经以访问学者身份在韩国Korea Advanced Institue of Technology和美国Geo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进修工作。曾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苏省苏北星火带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科研活动:状态方程研究,碳五分离热力学基础研究,碳五分离技术工程化,低碳醇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及相关热力学基础研究,双液相技术提取无毒菜籽粕及菜油、无毒棉籽粕及棉油,油品改性及脱硫脱重金属,金属间化合物SbSn材料制备与应用,生物柴油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等。发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文章近百篇。曾向国外出口转让碳五分离技术成果,曾签下南工大历史上单项最大技术转让合同。获得有关碳五分离技术以及油籽加工技术等四个专利。 E-mail:zyun99@21cn.com 。手机:13605179921。

马正飞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吸附分离研究所。 任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化工分离过程、多孔材料和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化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研究开发工作包括: 吸附分离过程、吸附、催化等多孔材料的开发研究与表证、污染物的治理过程、化工过程的模拟计算与优化以及分子模拟等。先后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负责的《工程应用数学》课程获江苏省培养创新工程优秀课程, 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 主编出版教材两本:《数学计算方法与软件的工程应用》(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2) 和《化工英语》(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陈长林

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6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9 月-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后,1998年2月-1999年7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博士后。从事新型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30余篇。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中3项已获得专利授权。目前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超强酸、固体碱、过渡金属磷化物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石油化

工、精细化学品催化合成、可再生性资源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代表作:

“Ga-promoted tungstated zirconia catalyst for n-butane isomerization”, Catal. Lett., 85:177-182, 2003

“Isomerization of n-butane by gallium-promoted sulfated zirconia supported on MCM-41”, Green Chemistry, 4:257–260, 2002

“Sulfated zirconia catalyst supported on MCM-41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15:21–30, 2001

林 晓

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199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专业为高分子化学。主要从事聚合物膜、无机膜的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研究,现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无机膜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重点在于将渗透汽化技术应用于有机溶剂/水体系分离及膜过程集成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兴趣在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 “Synthesis of silicalite tubular membranes by in situ crystallization”, AIChE J., 49 (1): 237-247, 2003

发明专利“生物质发酵与膜渗透汽化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专利号ZL03113440.8 发明专利“脱蜡溶剂回收工艺”,专利号ZL03113441.6

张利雄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1990年和1993年于郑州工学院化工系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工业催化。毕业后留在该院从事催化剂和反应工程方面的开发与研究工作,1997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等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沸石分子筛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催化应用、无机膜的制备与膜反应器的开发、催化反应工程(微化工过程)、以及生物柴油的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项目数十项,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30篇。获得专利多项。 代表作:

1. Jingxi Ju, Changfeng Zeng, Lixiong Zhang*, Nanping Xu, Continuous synthesis of zeolite NaA in a microchannel, Chem.Eng. J., 2006, 116(2), 115-121.

2. Lixiong Zhang*, Xinhua Chen,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Preparation and gas separation of nano-sized nickel particle-filled carbon membranes, J. Membr. Sci., 2006, 281(1-2), 429-434. 3. Haiqiang Lu, Lixiong Zhang*, Weihong Xing, Huanting Wang, Nanping Xu, 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 Chem. Phys., 2005, 94(2-3), 322–327.

4. Lixiong Zhang, Katherine Hurst, Robert M. Baldwin, and J. Douglas Way, Preparation of Carbon/Silicalite-1 Composite Membranes, Chem. Eng. Commun., 2004, 191(5), 665-681. 5. 曾昌凤,张利雄*,王焕庭,徐南平,气相转移法制备ZnAPO-34分子筛薄膜,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25(2),204-207。

6. Lixiong Zhang*, Jianfeng Yao, Changfeng Zeng and Nanping Xu, Combinatorial synthesis of SAPO-34 via vapor-phase transport, Chem. Commun., 2003, (17), 2232–2233.

7.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Preparation of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3, 38(7), 1439-1445.

8. Lixiong Zhang*, Huangting Wang, In situ synthesis of AlPO4-14, CoAPO-44 and ZnAPO-34 films on alumina substrates, J. Mater. Sci., 2002, 37(8), 1491-1496.

金万勤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以副研究员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与工程研究所开展为期半年的合作研究;2001年至2003年在德国科隆大学物理化学系开展自组装膜的制备研究。2003年4月回国,在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膜材料、膜制备及膜反应器的研究。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作访问学者。目前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中的第二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SCI收录60多篇,SCI引用500多次,申请专利11项,其中7项获得授权;是《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膜科学与技术》编委;第十届国际无机膜会议(ICIM10)科技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333 工程”的培养对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类)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研究类)。

代表性论文:

1.Efficient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CO2 to CO and O2 over Pd/Mixed-conducting Oxide Catalyst in an

Oxygen-permeable Membrane Reactor”,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42: 3064-3068 2. Streaming poten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LBL membranes on porous ceramic supports, AIChE J, 2007, 53: 969-977.

3.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upled with POM in a membrane reactor, AIChE J, 2006, 52: 2545-2550.

4. Self-assembled films of Prussian blue and analogues: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elemental composition, film growth and nanosieving of ions, J Phys Chem B, 2003, 107: 12062-12070.

5. Use of polyelectrolyte layer-by-layer assemblies as nano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Langmuir, 2003, 19: 2550-2553.

陈洪龄

男,精细化工硕士、化学工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从事超细粉体和精细化工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至2000年在日本东北大学素材工学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期间从事液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颗粒的形状和大小精确控制研究;2004年9-10月,应邀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访问讲学。主要研究方向:(1)超细纳米粉体材料制备及应用:以液相法,反应物高浓度下颗粒的粒径、分布、形貌、晶型有效控制理论和应用研究;纳米微粒的功能修饰和表面改性论研究;高活性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应用研究;纳米光催化剂评价装置研究。(2)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制备和应用:以功能为目标,设计新的化合物结构,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合成和应用研究;加氢催化剂制备和应用研究。(3)乳化剂和表面改性剂: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入手,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的配方研究;合成多种双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水平进行乳化剂和固体表面改性剂配制理论研究。

部分发表论文和专利:

“Synthesis of p-aminophenol from p-nitrophenol over nano-sized nickel catalysts”,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77:259-264,2004

“单分散超细二氧化钛颗粒的制备及粒径控制”,物理化学学报,17(8):714-717,2001 “低温水热合成四方相纳米二氧化锆”,化工学报,56(3):551-55,2005

杨晓宁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1993年5月博士学位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1998年到2001年先后在美国Michigan State大学,和South Carolina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是,分子模拟,化工热力学及统计力学,超临界流体行为及过程,吸附分离过程实验模拟研究。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热力学课程(双语)。目前正在进行以及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为,基于稠密CO2流体的先进技术的研究,多孔受限介质中及表面间流体微观行为的分子模拟及统计力学研究。先后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课题,及其它省部级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

SCI论文23篇。

王 军

男,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1985-1989山东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理学学士,1989-1992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2-1993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助理工程师,1993-1996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6法国科研中心(CNRS) Poitiers大学有机催化研究所访问学者,1997-1999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9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2003韩国化学研究院KISTEP Fellow。现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2门;主要科研方向为分子筛催化、杂多酸催化、选择催化氧化、以及炼油及石油化工中的环保催化剂与催化过程研究;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青年科技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庆石化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等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J. Catal., Chem. Commun., Appl. Catal., Energy & Fuel, 催化学报,中国科学B缉,化工学报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入选2004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Cu2+-Exchanged Zeolites as Catalysts for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with Hydrogen Peroxide”, Energy & Fuels, 18: 470-476, 2004

“Room Temperature Heterogeneous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with Hydrogen Peroxide over Fe2+, Co2+ Ion-Exchanged NaBeta Zeolite”, Chem Commun., (5): 628-629,2003

“Isopropylation of Naphthalene by Isopropanol over USY Catalyst: An Investigation in the High-pressure Fixed-bed Flow Reactor”, J. Catal., 220: 265-272, 2003

陈 苏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2002-2004年先后分别在美国麻省大学化学系和南密西西比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进行博士后和研究员研究工作。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重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新技术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多项国内横项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其中多篇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著名刊物上发表。 SCI收录的论文30多篇,EI论文11篇。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纳米技术与应用纳米技术成果大赛获银质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3项。目前研究兴趣的领域为分子组装,功能高分子材料,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质、功能化及自组装,非线性前端聚合, 超憎水材料表面与界面,乳液聚合,塑料助剂,涂料。 近期主要代表论文

1. “Epoxy resin/polyurethane hybrid networks synthesized by frontal polymerization”, Chemistry of Materials, 18; 2159-2163, 2006

2. “Frontal free-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urethane–acrylate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44:3018-3024, 2006

3.“Polyurethane-nanosilica hybrid nanocomposites synthesized by frontal polymerization”, John A.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43:1670-1680, 2005

范益群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多孔陶瓷膜制备技术和膜分离集成技术研究。参加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共有10多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成果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奖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得了第九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0年-2002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进行陶瓷膜合作研究。

目前研究方向:无机膜、纳米粉体、水处理 代表作:

“A new rout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iO2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with suspension derived

from a wet chemical synthesis”, J. Membr. Sci., 270:179–186, 2006

“Nanosized Y2O3 powders made by flame-assited spray pyrolysis”, 化工学报, 25(3) , 2004 “A CO2 Decomposition -Based Power Generation Cycle Utilizing a High Temperature Membrane Reactor”, Ind. Eng. Chem. Res., 42:2618-2626, 2003

邢卫红

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技术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膜材料及应用开发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永龄科技奖等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 余篇,其中SCI、EI收录24篇,申请专利15项,获得专利7项。在膜材料制备、表征、应用, 技术开发等方面有11项成果通过省部级组织的专家鉴定,是《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的编委,中国膜工业协会的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高级会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分会的理事,中国化工学会非均相专业委员会委员,是江苏省“333 工程”的培养对象,获得中国环境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参与编写了2 部有关膜分离技术的专著,主持编写了国家三项行业标准。 部分论文

“Preparation of TiO2 hollow fibers using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hollow fiber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as a template”,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94 (2-3): 322-327, 2005

“Treatment of titanium white waste acid using ceramic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Chem. Eng. J., 111 (1): 31-38, 2005

“Effects of inorganic salt on ceramic membrane microfiltr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suspension”, J. Membr. Sci., 254 (1-2): 81-88, 2005

“Emulsions prepared by two-stage ceramic membrane jet-flow emulsification”, AIChE J., 51 (5): 1339-1345, 2005

“Influences of pH and ionic strength on ceramic microfiltration of TiO2 suspensions”, Desalination 177 (1-3): 59-68, 2005

邵宗平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2002年2月,法国科学研究中心里昂催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2年3月-2005年6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材料系,博士后研究员。至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文章30多篇,文章被引用次数近300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率大于76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其发明的Micro-SOFC被美国洛杉矶周报评为世界上最小的化石燃料电池,其所致力开发的Micro-Power Generator被美国商业刊物Business 2.0评为能改变未来世界的六项技术之一。

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的制备与应用,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固态酸,PEMFC,

直接醇,新概念),空气电池,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催化,微型反应器,催化制氢和氢的纯化与储存、基于固态离子的先进气体分离技术等。 联系方式: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5号 邮编: 210009

联系电话: 025-83587722 (O) E-mail: shaozp@njut.edu.cn

崔 群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承担化工分离过程、化工工艺和化工过程开发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新工艺、先进分离过程和副产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5项;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近3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近年来,着重利用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的观点及方法在化工、材料、能源和环境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多项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为:一、吸附技术应用开发:太阳能吸附制冷过程关键技术研究;低温吸附干燥技术应用开发;吸附分离C6混合物;吸附法优化烯烃和芳烃原料技术。二、化工和生化过程及工艺开发:混合C4、C5和 C6的开发利用;择形催化合成甲胺催化剂及工艺研究;甲醇水蒸气重整制H2催化剂研究;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及工艺过程开发。三、环境和资源化利用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可降解高效杀菌剂研制及在油田注水和造纸工艺水中的应用开发;造纸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木质素催化裂解制燃料油;木质素进一步处理为三次采油助剂。 近期主要代表论文

“Environmentally benign working pairs fo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261-271, 2005

Performance study of new adsorbent for solid desiccant c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30(2-4): 273-279, 2005

“环保型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性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2): 175-180,2005

“太阳能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制备及其吸附机理探讨”, 太阳能学报, 25(2): 182-188, 2004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 工程热物理学报, 25(3): 375-378, 2004

冯 新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如晶须增强尼龙、增强聚四氟乙烯以及高性能无石棉摩擦材料、中高压压缩机无油自润滑密封元件高寿命的研究等研究。教学上是本科生主干课《化工热力学》及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共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完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三项。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课程获2002、2004年校级一等、二等奖,化工热力学教改获2002年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校一类优秀课程。2004年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5年获得校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同年被化工学院毕业班同学投票评为“化工学院

十佳教师”。2005年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年被评为校首届“青年名师”培养对象。2006年获校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发明专利《六钛酸钾晶须增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ZL02138367.7

发明专利《一种连续降解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其处理技术》,专利号:ZL03112729.0 发明专利《一种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钛合成方法》,专利号:ZL03158274.5

黄 彦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1991)、硕士(1994)和博士(1997)均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98年2月,西班牙催化与石油化学研究所(Instituto de Catálisis y Petroleoquímica, 马德里) 访问学者,从事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化学和催化性能研究。1999年6月,比利时鲁文天主教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博士后,从事的研究课题有:(1). 膜催化法饮用水脱硝(denitrification)净化;(2). C5–C6异构化商业催化剂的失活、改进与快速评价体系。2002年2月,德国化工与生物技术协会 (DECHEMA e.V.,法兰克福) Karl-Winnacker研究所博士后,从事以多孔不锈钢为载体的透氢钯膜与膜催化反应器研发。2004年7月从德国回国,受聘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育部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为无机功能材料,研究方向有:氢气纯化膜;膜催化反应器;多相催化剂;多孔金属材料等。

2005年以来,承担了欧盟第六框架计划 (FP-6)项目子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近期发表论文主要有:

1. Yan Huang*, Patricio Ruiz. Antimony dispersion and phase evolution of Sb2O3 - Fe2O3 system. J. Phys. Chem, . B, 2005, 109 (47): 22420-22425.

2. Yan Huang*. Dispersion of antimony onto Fe2O3 surface via thermal spreading of Sb2O3. In: C.P. Norris (Ed.) Trends in surface Science research,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2005: pp187-208 .

3. Yan Huang*, Patricio Ruiz. The nature of antimony-enriched surface layer of Fe-Sb mixed oxides. Appl. Surf. Sci., 2006, 252(22): 7849-7855.

4. Yan Huang, Roland Dittmeyer*.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site palladium membranes on sinter-metal supports with a ceramic barrier against intermetallic diffusion. J. Membr. Sci., 2006, 282(1-2): 296-310

5. 黄彦*,李雪,范益群,徐南平. 透氢钯复合膜的研究进展:原理、制备及表征. 化学进展, 2006, 2-3: 230-238.

黄 培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致力于以聚酰亚胺为重点的特种功能聚合物材料基础性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及结晶等化工分离技术基础研究。先后参加国家\项目、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工和化工应用课题多项。已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申请专利5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代表作:

1. “长链聚酰胺酸的热环化动力学”,高分子学报,(002):256-262,2004

2. “二硫化钼改性热塑性聚酰亚胺摩擦磨损性能”,摩擦学学报,(5),2005

3.“溶液间歇结晶过程成核与生长阶段的定量识别”,高等学校化学学报,(03), 2004

4. “Recovery of volatile organic solvent compounds from air by ceramic membranes”,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36(9): 3815-3820, 1997

正高职:

谷和平 、包宗宏 、朱小蕾 、管国锋 、朱敦如 、崔咪芬 、武文良 、谢 晖 、居沈贵 、何 涛、顾学红、黄军 、林 陵 、史海健 、朱正吼 、许 岩 、谭轶巍 、汪 勇 、李雪梅

谷和平

男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传质分离、化工传递过程、聚合物材料。从事生化反应器、陶瓷膜液体分离技术的开发、环保废水的治理、传递系数的测定、技术经济评价等。近年来开展了先进聚合物材料改性研究、超声化学强化传质分离以及化工专业实验的研制推广。先后承担了国家、部省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参与2项国家九五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完成多项大型重点企业委托课题。长期从事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的《传递过程》教学,是该课程的学科带头人。编写了4本教材,发表40多篇论文。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校首届“师德十佳”等荣誉称号。 代表作:

“连续式双膜分离塔研究”,化工学报,42(2),1991

“无机陶瓷膜处理冷轧乳化液废水”,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2(3),1998 “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聚乙烯中微量抗氧剂的含量”,石油化工,34(6),2005 “几种无纺布聚丙烯专用料的性能研究”,塑料工业,33(9),2005 “超声波分解剩余活性污泥实验研究”,化学工程,2006

专利“热塑性聚酰亚胺微孔材料及制备工艺” ,申请号:200610038175.7

包宗宏

男,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化工分离研究所。主要从事化工分离过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数门专业课程。曾获化工部1990和199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论文近40篇,国家专利三项。目前开展的工作包括:①“双相溶剂萃取一步提取棉籽油和无毒饼粕”等省“十五”攻关项目及其后续研究;②“石油裂解碳五烃的分离技术研究” 及相应工艺包的设计;③井下煤炭自燃状况早期预报方法研究,设计的“井下煤炭自燃状况早期预报装置”已被4个国有煤矿采用。 部分论文

“裂解C5馏分热二聚反应混合物的定量分析”,石油化工,35,(4):381-385,2006

“从双液相溶剂棉仁浸取液中提纯棉酚”,中国油脂,31(4):7-10,2006 “油脂浸出速率数学模型的建模原理与分析”,中国油脂,29(6):10-13,2004 “裂解C5馏分中二烯烃热二聚过程的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7(4):53-58,2005

朱小蕾

女,理学博士,教授。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任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SCI论文35篇。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1) 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 (2) 纳米材料的生长动力学研究;(3)药物分子与生物大体系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新型药物分子设计; (4)混合团簇的基态和激发态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谱性质的研究。

近期代表作:

“The Effect of Solvents on The Conformations of Amyloid Beta-peptide(1-42) Stud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J. Mol. Struct. (Theochem). 2009, 895(1-3): 1~8.

“Geometries and Stabilities of (n+4)-membered Monocyclic CnB4(n=2-9) clusters”. J. Mol. Struct. (Theochem). 2008, 855(1-3): 82~91.

“Theoretical study of electronic structures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Ga3Sn,GaSn3, and their ion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 Biomol. Spectroscopy, 2007, 66, 153.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gallium arsenide tetramer: Ga2As2, Ga2As2+, and Ga2As2-”,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 Biomol. Spectroscopy, 2005, 61(11-12), 2730.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homogeneous nucleation of KBr cluster”, J. Phys. Chem. Solids, 2005,66(10),1732-1738.

“Structures and stabilities of medium silicon clusters II: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s of Si12-Si20”, J. Chem. Phys., 2004,120,8985.

“Structures and stabilities of small silicon clusters: 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 calculations of Si7-Si11”, J. Chem. Phys., 2003,118,3558.

管国锋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技术学院暨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校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带头人。教学方面:出版《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教材2部,其中《化工原理》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创建化工品牌专业、培养特设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21世纪化工原理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指导的本科论文——“水-醋酸-络合剂汽液平衡数据测定与关联”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主持13项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承担中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环保厅项目4项,以及大型国企委托

项目多项,在废水处理、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反应萃取、单元操作成套设备设计与加工与制作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4项,现为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朱敦如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化学系系主任。200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94-1995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1-2002年在韩国浦项工科大学(Postech)化学系(CSS)任博士后研究员。2002-2003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Grenoble)原子能研究中心 (CEA-CNRS-UJF) PMB实验室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助理, 化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1.分子信息材料;2.纳米多孔材料;3.生物无机化学主要成果: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共40 多篇,其中SCI论文28篇,SCI他引次数达百篇。最近工作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见Coord. Chem. Rev., 2003, 241, 119)。参与国内外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如科技部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韩国21 Brain Plan和法国原子能研究中心重点项目。 部分论文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novel mixed Mo/V metal–oxygen cluster

compound [Co(C2N2H8)3]4[MoV2MoVI14VIV16O80(PO4)2]·10H2O containing the two types of typical heteropoly anions”, J. Mol. Struct., 2006, 782, 165–170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a New Cobalt(II) Complex with 4-(p-methylphenyl)-3,5-bis (pyridine-2-yl)-1,2,4 -triazole”, Chin. Inorg. Chem., 2005, 21(1) 128-132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a Novel Manganese Complex [MnL2(NCS)2] [L = 4-(p-methylphenyl)-3,5-bis(pyridin–2-yl)-1,2,4-triazole].”, Chin. Inorg. Chem., 2004, 20(5) 5

崔咪芬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任。研究方向:反应工程、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工业催化剂开发。主持承担过苯催化氯化生产氯化苯清洁工艺等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其中三氯化磷直接氧化生产三氯氧磷新工艺、甲苯光氯化生产氯化苄高新技术等项目在全国十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目前正开展乙酸氯化生产氯乙酸新工艺、芳烃定向氯化等研究工作。是院《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带头人。

武文良

男,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化工分离、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金刚烷化学,烷基化反应、异构化反应;汽液平衡,特殊精馏;医药和农药中间体的合成。已工业化的产品有:2,4-二氯甲苯, 金刚烷。已工业化的技术有:共沸精馏生产无水乙醇、无水异丙醇、无水叔丁醇、无水四氢呋喃;真空精馏生产无水二甲基乙酰胺(DMAC)、吡咯烷酮等;溶盐精馏生产无水乙醇。近三年获省级、校级奖共5项,其中省级教学二等奖两项,三等奖

一项,校级一等奖两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教学论文20余篇。

谢 晖

男,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导师,生物质资源化学研究室负责人。研究领域: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利用,主要包括:系列浅色及无色增粘树脂的研制和开发;系列环境友好型水基树脂及乳液的研制和开发;系列专用型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系列天然香料的研制和开发;专用电子化学品的研制与开发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10余篇 近期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紫外光固化用树脂的合成及研发,同时对于紫外光固化涂料在电子产品、化妆品及塑料

基材的表面金属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及开发。

居沈贵

男,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化工原理教研室主任。校“青年课程带头人”培养对象,2005年10月学校公派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作为化工原理课程负责人2002年获得\校一类优秀课程\和\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称号,2001年获得\化大集团奖教金\和“校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作者编写了《化工原理实验》教材,采用VB开发了化工原理实验数据处理软件;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技术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开发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汽油脱硫及分子模拟计算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获得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重点实

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和EI收录10篇。

何涛

男,1971年生,1994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1997年毕业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1年9月在荷兰Twente大学膜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6年在荷兰X-Flow B.V./Norit B.V. 公司分别作高级研究员和工艺工程师,从事新型中空纤维膜的研发,工程设计等工作;2006年初担任法国Aquasource/Degremont公司技术总监;2007年初到南京工业大学开展有机膜材料工作。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高新区“海内外三创领军人才项目等。

研究方向:有机膜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正渗透膜材料与驱动溶液,促进传递和膜蒸馏。 电话:025-83587775,13951 88 64 68; 邮箱:taohe@njut.edu.cn;网页:www.altrateck.com, , &, lt;, /o:p>

<, P class=MsoNormal style=\代表性论文:

Yu Ji; Xue-Mei Li; Yong Yin; Yun-Yan Zhang; Yu Wang; Zhou-Wei Wang; Tao He, Morphological Control and Crossflow Filtration of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s Prepared via a Sacrificial-Layer

Approach, J. Membr. Sci., 353 (2010), 159-168

Qingping Ke, Guanglu Li, Yue Liu, Tao He, and Xue-Mei Li, Form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Polymerized n-Octadecylsiloxane Nanosheets, Langmuir, 26(2010)3579-3584.

T. He, M. Frank, M.H.V. Mulder, M. Wessling,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by Coating Polyethersulfone Hollow Fibers with Sulfonated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PEEK), J. Membr. Sci., 307(2008)62-72.

Xue-Mei Li; Yu Ji; Yong Yin; Yun-Yan Zhang; Yu Wang; Tao He, Origin of Delamination /adhesion in Polyetherimide (PEI)/ Polysulfone (PSf) Co-cast Membrane, J. Membr. Sci., 352 (2010) 173–179 X.-M. Li, T. He, M. Wessling, Modeling on Swelling Behavior of a Confined Polymer Networt,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46 (2008), 1589-1593.

顾学红

男,1976年1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2002年6月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7年1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矿业技术学院、辛辛纳提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2月回国任教。当前主要围绕能源和环境需求,开展分子筛膜分离及催化反应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18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和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各一项。目前主持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和南京市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 顾学红课题组(http://mce.njut.edu.cn/group/?id=29) 地址:创新大楼A909

电话:025-83172268

E-mail:xhgu@njut.edu.cn

Xuehong Gu, Zhong Tang, Junhang Dong, “On-stream modification of MFI zeolite membranes for enhancing hydrogen separ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Micro. Meso. Mater. 111, 441-448, 2008. Xuehong Gu, Junhang Dong,Tina M. Nenoff, Dickson E. Ozokwelu, “Separation of p-xylene from multicomponent vapor mixtures using tubular MFI zeolite membranes”, J. Membr. Sci. 280, 624-633, 2006.

Xuehong Gu, Junhang Dong, Tina M. Nenoff, “Synthesis of defect-free FAU-type zeolite membranes and separation for dry and moist CO2/N2 mixtures”, Ind. Eng. Chem. Res., 44 (4), 937 –944, 2005.

黄军

男,1973年11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1996年至2000年在四川泸天化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2005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袁国卿教授和中科院化学所韩布兴教, , , , 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绿色溶剂中的催化反应,涉及离子液体中的化学反应研究及纳米过渡金属催化。2006年,在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绿色及可持续化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支持在德国莱布尼兹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Leibniz Institute),与有机及催化领域著名教授Matthias Beller合作从事过渡金属催化,以及药物中的功能键形成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全部SCI收录,被他人引用超过300次。2004年度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5年获得第八届北京青年科学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8年6月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从事纳米钯催化的芳香C-C, C-O, C-N键偶合反应研究, 以及离子液体相关的化学反应研究。

联系方式:Email: junhuang@njut.edu.cn; Tel(office): 025-83587817 代表性论文:

1. J. Huang, A. Riisager, P. Wasserscheid, R.Fehrmann, Chem. Commun.,2006, 4027-4029.

2. J. Huang, T. Jiang, B. Han, W. Wu, Z. Liu, Z. Xie, J. Zhang, Catal. Lett., 2005, 103 (1-2): 59-62.

3. J. Huang, T. Jiang, H. Gao, B.Han, Z. Liu, W. Wu, Y. Chang, G. Zhao,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1397-1399.

林 陵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承担化工工艺、化工助剂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工工艺、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及化工产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

史海健

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化学系。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向的杂环化合物合成、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不对称合成、有机合成新方法研究及精细化学品开发和应用等工作。曾主持安徽省教委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八五”攻关项目等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SCI收录10余篇。曾获得南京大学博士生优秀奖学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

许岩

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98年6月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氧合簇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1998年—2000年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研究;2001年受欧洲基金资助于英国爱丁堡大学ICMB(分子生物研究所)蛋白质结构专家Lindsay sawyer博士研究小组,从事3-脱羟基奎林酶的结构及机理的研究;2002年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师从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Prof. Allen hill,使用STM(隧道扫描电镜)研究P450金属蛋白酶在Au上的吸附作用;2002年底—2004年底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JSPS特别研究员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大久保达也教授的研究小组里,从事硅及锗的新型孔道材料的研究及功能性质的开发;现任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目前正在从事无机手性材料的设计及其选择吸附性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各一项。 已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90余篇,均为SCI收录。其中有些文章单篇已被引用70余次。

1.Yan Xu, Liying Cheng, Wangsheng You,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 7705-7708.

2. Yan Xu, Lin-Bo Nie, Dunru Zhu, You Song, Guang-Peng Zhou, and Wan-Sheng You, 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2007, 7, 925-929.

3.Yan Xu, Guangpeng Zhou, and Dunru Zhu,Inorganic Chemistry,2008,47,567-571。

谭轶巍

男,博士,教授,1999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2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2月至2006年2月和2006年5月至2008年7月,分别在美国Purdue大学化学系和清华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9月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I) 设计新的合成路线获得各种功能性纳米材料并实现从介观到宏观的纳米材料组装;(II) 探索并开发利用新型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已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近20篇。 联系方式:Tel: 025-83172267; Email: ytan@njut.edu.cn

近期发表主要论文:

1. Y. Tan, Z. Zhuang, Q. Peng, Y. Li, Chem. Mater. 2008, 20, 5029–5034. 2. Y. Tan, X. Xue, Q. Peng, H. Zhao, T. Wang, Y. Li, Nano Lett. 2007, 7, 3723–3728. 3. Y. Tan, F. Bai, D. Wang, Q. Peng, X. Wang, Y. Li, Chem. Mater. 2007, 19, 5773–5778.

4. Y. Tan, S. Srinivasan, K.-S. Choi, J. Am. Chem. Soc. 2005, 127, 3596–3604.

5. Y. Tan, Y. Li, D. Zhu, Noble Metal Nanoparticles in Encyclopedia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Nalwa, H. S. Eds.; 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Stevenson Ranch, CA, 2004; Vol. 8, p 9–40.

汪 勇

男,1977年生,博士,教授。200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2005年7月到宝洁公司北京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自2006年10月起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微结构物理研究所进行洪堡研究,并与2008年7月作为洪堡学者代表,应邀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第58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2009年初回国,到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被聘为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基于嵌段共聚物的功能材料(如新型分离膜),和以开发高性能有机无机复合膜为导向的有机无机复合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在Adv. Funct. Mater., Adv. Mater., 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被他人引用300余次。

联系方式:025-8317 2247,yongwang@njut.edu.cn 代表性论文:

1. Wang, Y.; Qin, Y.; Berger, A.; et al. Nanoscopic morphologies in block copolymer nanorods as templates for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s, Adv. Mater., 2009, adma.200900136C, accepted.

2. Wang, Y.; Liu, J. Q.; Christiansen, S.; et al. Nanopatterned carbon films with engineered morphology by direct carbonization of UV-stabilized block copolymer films. Nano Lett. 2008, 8 (11), 3993-3997. 3. Wang, Y.; Goesele, U.; Steinhart, M., Mesoporous block copolymer nanorods by swelling-induced morphology reconstruction. Nano Lett. 2008, 8 (10), 3548-3553.

4. Wang, Y.; Goesele, U.; Steinhart, M., Mesoporous polymer nanofibers by infiltration of block copolymers with sacrificial domains into porous alumina. Chem. Mater. 2008, 20 (2), 379-381.

5. Wang, Y.; Liu, Z. M.; Han, B. X.; et al. Phase-separation-induced micropatterned polymer surfa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dv. Funct. Mater. 2005, 15 (4), 655-663.

副高职:

潘林庚 、秦金平 、杨祝红 、刘 畅 、沈 旋 、汪效祖 、王海燕 、冯 晖 、蔡 锐 、孔 岩 、漆 虹 、杨 刚 、朱志敏 、刘定华 、梅 华 、钱仁渊 、丁 健 、金自强 、夏 毅 、王晓东 、陈 莉 、周幸福 、景文珩 、李卫星 、陈日志 、汤吉海 、任晓乾 、王 晟 、冉 然 、吕玲红 、陈晓蓉、姚建峰

潘林庚

男,副教授,校优秀共产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主要职责是与学院院长一道共同负责学院全面的工作;保障、监督、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院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

秦金平

男,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色谱分析、精细化工、化工分离等研究工作。参加过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申请多项国家专利。“低污染甲醇精馏过程”获得国家环保局的最佳使用推广技术。自行研制的高效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广泛应用在高校、科研、石油、化工、环保等部门。每年为100多家单位解决色谱分析问题。目前正在从事同分异构体、手性异构体的色谱分析、石油化工等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025) 83587170(办), www.keepring.com Email: jpqin@keepring.com

杨祝红

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分子与界面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钛基晶须的制备和TiO2晶须光催化氧化处理废水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 2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

刘 畅

男,博士,副研究员,分子与界面研究室。从事化工热力学的教学与科研。

沈 旋

男,归国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系副主任。主要从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性和结构研究。

汪效祖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学系。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技术的研究;高纯物质的制备研究;现代分析。研究开发的产品有:纳米氧化锌、碳酸钙、氧化镁、氧化硅、锑白、氧化钇、氧化铝、氧化锆生产技术;纳米二氧化钛制备及表面修饰技术;高纯粉状三氧化二硼、无水高氯酸镁制备技术;基准碳酸钙、氧化锌、氧化镁等各种高纯化学试剂制备技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两项;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南京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

王海燕

女,博士,副教授,化工系。主要从事化学和化学工艺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已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冯 晖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化工原理教研室。主要从事固体干燥、纳滤膜分离、化工原理课程和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的研发工作。曾获南京化工学院授课竞赛第一名,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校骨干青年教师。

蔡 锐

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化工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要承担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化工分离、废水处理及电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

孔 岩

,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性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石油化工催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部分)重大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项目若干项;同时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项目等多项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次、EI收录20余次,被引用120余次,其中在影响因子3.0以上的国际知名杂志如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Langmuir等发表文章数篇。申请专利多件。

漆 虹

男,博士,研究员,硕士生, 导师。 膜科学技, 术研究所。先后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陶瓷微滤膜成套装备与分离技术\之子课题:\多通道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无机陶瓷超滤膜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孔陶瓷支撑体的制备以及相关基础研究。

杨 刚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传质与分离、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为膜过程的机理及其在精细化工、水处理、食品与医药等行业的应用,枝状体大分子的合成、功能化与均相催化应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的研究工作。

,

朱志敏

男,高级工程师,吸附分离研究所。化学化工学院工会主席。现从事吸附剂开发工作,曾获化工部科技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定华

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吸附分离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绿色清洁化工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作,侧重于碳酸酯和乙二醇系列产品及催化剂与吸附剂的研究。曾获得199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梅 华

男,工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表面与界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吸附分离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重点研究毒物与环境化学以及有机毒物的降解与消毒的研究工作。承担企业及军工项目多项,其中高回收率甲醇制氢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申请国家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丁 健

男,高级实验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致力于化工过程自动化、化工专业实验装置的开发、研究和教学工作。编写教材1本,发表论文10多篇,获省教育厅高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金自强

男,高级实验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仿真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MIS系统开发、教学课件开发。

夏 毅

男,高级实验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

主要承担化工原理教学、实验及管理工作,致力于化工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等的研究以及化工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开发、研究。编写教材1本,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省多媒体竞赛三等奖,校优秀工会工作者。

王晓东

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子热力学及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陈 莉

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质、功能化及自组装、乳液聚合、粘合剂、涂料等。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江苏省高新技术基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余篇。申请专利3项,获得石化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周幸福

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和电化学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有机电化学与工业协作网理事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安徽省高校首批“十五规划”优秀人才,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答辩后评为“优秀”),安徽省教育厅研究基金,中国乐凯胶片集团等研究项目多项,以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等,完成多项省部级鉴定成果和科研成果。在Langmuir,Nano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16篇,EI检索6篇,论文被Langmuir

等引用68次。国际学术刊物“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和国内化学核心期刊如“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有机化学”等杂志审稿人。

景文珩

男,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膜分离、膜乳化和渗透汽化等膜过程的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李卫星

男,博士,副教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方向膜分离过程,主要从事颗粒悬浮液体系固液分离陶瓷膜设计和应用、中药分离提纯精制陶瓷膜新工艺、面向应用过程的陶瓷膜设计与制备理论等方面研究。

陈日志

陈日志: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分别于1999年7月和2004年6月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催化反应-膜分离耦合以及纳米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类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以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项目。 2004年与2009年,分别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目前,在AIChE Journal、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

收录二十余篇、EI收录二十余篇,已被引用80余次;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专利授权9项。 地址:创新大楼A1112

电话:025-83172269 E-mail:rizhichen@163.com

汤吉海

男,硕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任晓乾

男,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副主任。主要从事反应工程、有机中间体的合成。

王 晟

女,副教授,化工原理教研室。承担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研究开发了无甲醛低成本人造板用胶粘剂生产技术(无醛胶粘剂生产技术、无醛胶生产技术)、室温熔融盐液体中性电解质、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苯甲酸环氧丙酯、乙酸苄酯、磷化液、高效消毒液、洗涤类日用化学品、纳米氧化钛、纳米氧化锌、高效相转移催化剂等生产技术。主持了校青年基金和校教改基金,参加了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软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南京工业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和校优秀

教学成果三等奖。

冉 然

女,博士,副研究员,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实验室仪器分析及管理工作。

吕玲红

女,博士,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2005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工业大学任教。主要从事计算机分子模拟方面的研究和多孔材料及表面性质的理论研究,并承担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工作。已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数篇在Langmuir, J. Phys. Chem. B, J. Chem. Phy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陈晓蓉

女,博士、副研究员。国家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中孔分子筛、固体酸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及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姚建峰

男,博士,副教授,2005年在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期间为香港大学访问学生,2005年8月至2007年6月在澳大利亚MONASH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7年到南京工业大学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Mater., J. Phys. Chem. C, Ind. Eng. Chem. Re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筛催化材料、生物质材料和微结构反应的研究。 近期代表性论文:

1. Yao, JF; Li, D; Zhang, XY; Kong, CH; Yue, WB; Zhou, WZ; Wang, HT.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44): 8397-8399. (DOI: 10.1002/anie.200802823)

2. Yao, JF; Wang, HT; Zhang, XY; Zhu, W; Wei, JP; Cheng, YB. J. Phy. Chem. C 2007, 111 (2): 636-641. (DOI: 10.1021/jp0650984)

3. Yao, JF; Wang, HT; Ratinac, KR; Ringer, SP. Chem. Mater. 2006, 18 (6):1394-1396. (DOI: 10.1021/cm052731+)

4. Yao, JF; Wang, HT; Liu, J; Chan, KY; Zhang, LX; Xu, NP. Carbon 2005, 43 (8):1709-1715. (DOI: 10.1016/j.carbon.2005.02.014)

中职、初职等:

黄 莉 、祝宁东 、万 辉 、仲盛来 、王重庆 、宋 军 、袁 艳 、黄小建 、 刘 飞 、沈银才 、熊剑琴 、李宗明 、鞠永干 、弋 鹏 、苗素娟 、石丽芸 、陈巧玲 、熊翠蓉 、罗 彦 、李会旗、时 彦、王昌松、孙林兵、王彩凤、陈献、

黄 莉

女,副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系。主要从事反应工程教学工作。

祝宁东

男,讲师,化工原理教研室。主要承担化工原理教学工作及化学工程的研究(气体膜分离技术及气液传质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咨询)。

万 辉

男,硕士,副教授,化工原理教研室。主要从事化工过程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仲盛来

男,助理研究员,化学化工学院行政副院长。主要协助院长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行政管理及本院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王重庆

男,副教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信息检索与阅读》教学与重点实验室的仪器管理与维护。

宋 军

女,副教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及仪器分析等工作。

袁 艳

工程师,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实验室的仪器分析、管理与维护。

黄小建

女 ,江苏省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实验室的仪器分析、管理与维护。

刘 飞

男,助理工程师,膜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膜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熊剑琴

女,工程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专职技术人员。

承担中心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与管理工作。从事自行研制并生产FJ-II型腐蚀结垢监测仪、开发和推广化工专业实验装置。

李宗明

男,高级技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专职技术人员。

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从事机械加工、多媒体制作以及实验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曾获省教委自制仪器三等奖、省多媒体竞赛三等奖。

鞠永干

男,讲师,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弋 鹏

女,心理学硕士,讲师,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

苗素娟

女,管理工程师,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研究生管理工作。

石丽芸

女,讲师,化学化工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陈巧玲

女,硕士,讲师,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主要从事教学秘书工作。

熊翠蓉

女,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主要从事教学秘书工作。

罗 彦

女,硕士,助教,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主要从事科研秘书工作

李会旗

女,助理工程师,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从事实验教学管理工作。

时 彦

王昌松

孙林兵

男,理学博士,副教授,国际分子筛协会会员。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专业。曾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主要从事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工作,并致力于将这些材料应用于吸附和催化等领域。已发表论文39篇,其中被SCI收录25篇,被EI收录22篇。联系方式:电话:025-83587177;E-mail:lbsun@njut.edu.cn。 代表性论文目录:

1. Sun L. B., Yang J., Kou J. H., et al. One-pot synthesis of -alumina: a solid superbase. Angew. Chem.,?potassium-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Int. Ed., 2008, 47 (18): 3418-3421.

2. Sun L. B., Gu F. N., Chun Y., et al. Attempt to generate strong basicity on silica and titania. J. Phys. Chem. C, 2008, 112 (13): 4978-4985.

3. Sun L. B., Kou J. H., Chun Y., et al. New attempt at directly generating superbasicity on

mesoporous silica SBA-15 by adjusting guest species. Inorg. Chem., 2008, 47 (10): 4199-4208. 4. Sun L. B., Gu F. N., Chun Y., et al. Adjusting the host-guest interaction to promote KNO3 decomposition and strong basicity generation on zeolite NaY.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2008, 116 (1-3): 498-503.

王彩凤

女,博士,副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并在J. Am. Chem. Soc.和Inorg. Chem.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5篇,被引用150余篇次。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磁性功能配合物、纳米晶杂化材料。 代表作:

Cai-Feng Wang, Jing-Lin Zuo, Bart M. Bartlett, You Song, Jeffrey R. Long, Xiao-Zeng You, “Symmetry-Based Magnetic Anisotropy in the Trigonal Bipyramidal Cluster [Tp2(Me3tacn)3Cu3Fe2(CN)6]4+”, J. Am. Chem. Soc. 2006, 128, 7162?7163.

Cai-Feng Wang, Zhi-Guo Gu, Xiao-Mei Lu, Jing-Lin Zuo, Xiao-Zeng You, “Ferroelectric Heterobimetallic Clusters with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 Inorg. Chem. 2008, 47, 7957?7959.

Cai-Feng Wang, Jing Lin Zuo, Jie-Wen Ying, Tong Ren, Xiao-Zeng You, “Novel Het, erometallic Fe-Ru2-Fe Arrays via ‘Complex of Complexes’ Approach”, Inorg. Chem. 2008, 47, 9716?9722.

Cai-Feng Wang, Wei Liu, You Song, Xin-Hui Zhou, Jing-Lin Zuo, Xiao-Zeng You, “Syntheses, Structures, Electrochem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Rectangular Heterobimetallic Clusters Based on Tricyanometallic Building Blocks”, Eur. J. Inorg. Chem. 2008, 717?727.

陈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y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