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稿)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0 0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武汉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二稿)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二○○八年六月
1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5 第一条 ........................................................................................................................ 5 第二条 ........................................................................................................................ 5 第三条 ........................................................................................................................ 5 第四条 ........................................................................................................................ 5 第五条 ........................................................................................................................ 5 第二章 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 6 第六条 ........................................................................................................................ 6 第七条 ........................................................................................................................ 6 第八条 ........................................................................................................................ 6 第三章 建设强度控制 ............................................................................................... 8 第九条 ........................................................................................................................ 8 第十条 ........................................................................................................................ 8 第十一条 .................................................................................................................... 8 第十二条 .................................................................................................................... 8 第十三条 .................................................................................................................... 9 第十四条 .................................................................................................................... 9 第十五条 .................................................................................................................... 9 第十六条 .................................................................................................................... 9 第十七条 .................................................................................................................... 9 第十八条 .................................................................................................................. 10 第十九条 .................................................................................................................. 10 第二十条 .................................................................................................................. 10 第四章 建筑规划设计 ............................................................................................. 11 第二十一条 .............................................................................................................. 11 第二十二条 .............................................................................................................. 11 第二十三条 .............................................................................................................. 12 第二十四条 .............................................................................................................. 12 第二十五条 .............................................................................................................. 13 第二十六条 .............................................................................................................. 14 第二十七条 .............................................................................................................. 14 第五章 建筑间距 ..................................................................................................... 15 第二十八条 .............................................................................................................. 15
2
第二十九条 .............................................................................................................. 15 第三十条 .................................................................................................................. 15 第三十一条 .............................................................................................................. 15 第三十二条 .............................................................................................................. 15 第三十三条 .............................................................................................................. 17 第三十四条 .............................................................................................................. 17 第三十五条 .............................................................................................................. 17 第三十六条 .............................................................................................................. 17 第三十七条 .............................................................................................................. 18 第六章 建筑退让 ..................................................................................................... 19 第三十七条 .............................................................................................................. 19 第三十八条 .............................................................................................................. 19 第三十九条 .............................................................................................................. 19 第四十条 .................................................................................................................. 20 第四十一条 .............................................................................................................. 20 第四十二条 .............................................................................................................. 20 第四十三条 .............................................................................................................. 20 第四十四条 .............................................................................................................. 20 第四十五条 .............................................................................................................. 20 第四十六条 .............................................................................................................. 20 第四十七条 .............................................................................................................. 21 第四十八条 .............................................................................................................. 21 第四十九条 .............................................................................................................. 22 第五十条 .................................................................................................................. 22 第五十一条 .............................................................................................................. 22 第五十二条 .............................................................................................................. 22 第五十三条 .............................................................................................................. 22 第五十四条 .............................................................................................................. 23 第五十五条 .............................................................................................................. 23 第五十六条 .............................................................................................................. 23 第五十七条 .............................................................................................................. 23 第五十八条 .............................................................................................................. 23 第五十九条 .............................................................................................................. 23 第六十条 .................................................................................................................. 24 第六十一条 .............................................................................................................. 24 第八章 城市交通工程 ............................................................................................. 25 第六十二条 .............................................................................................................. 25 第六十三条 .............................................................................................................. 25 第六十四条 .............................................................................................................. 25 第六十五条 .............................................................................................................. 25 第六十六条 .............................................................................................................. 25 第六十七条 .............................................................................................................. 25 第六十八条 .............................................................................................................. 26
3
第六十九条 .............................................................................................................. 26 第七十条 .................................................................................................................. 27 第七十一条 .............................................................................................................. 27 第七十二条 .............................................................................................................. 28 第七十三条 .............................................................................................................. 28 第七十四条 .............................................................................................................. 29 第七十五条 .............................................................................................................. 29 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 ............................................................................................. 31 第七十六条 .............................................................................................................. 31 第七十七条 .............................................................................................................. 31 第七十八条 .............................................................................................................. 31 第七十九条 .............................................................................................................. 32 第八十条 .................................................................................................................. 32 第八十一条 .............................................................................................................. 33 第八十二条 .............................................................................................................. 33 第八十三条 .............................................................................................................. 33 第八十四条 .............................................................................................................. 33 第八十五条 .............................................................................................................. 33 第十章 附 则 ......................................................................................................... 34 第八十六条 .............................................................................................................. 34 第八十七条 .............................................................................................................. 34 第八十八条 .............................................................................................................. 34
附录1 制订依据 .................................................................................................... 35 附录2 名词解释 .................................................................................................... 35 附录3 面积计算规定 ............................................................................................ 38 附录5 停车位计算 ................................................................................................ 45 附录6 附表 ............................................................................................................ 47 附录7 附图 ............................................................................................................ 66 附录8 武汉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管理细则 ........................................................ 73
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武汉市城市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用地以及建设工程规划管理适用本规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以及个人建设居住的规划管理规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条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等建筑规划管理以及市政规划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技术规定。
第四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建设用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并根据外部市政条件编制市政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还必须进行工程竖向设计;小于3万平方米的,必须做总平面规划设计。
第五条 符合本规定附表1-1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规划咨询单位编制,并作为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许可、建设工程许可的依据。
备注:乡村规划管理结合试行的《武汉市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及《武汉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另行制定 5
第二章 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六条 本市城市建设用地,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对外交通用地; (六)道路广场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八)绿地; (九)特殊用地。
具体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按照《武汉市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试行)》(表2-1)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 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并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具体按照《武汉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2-2)的规定执行。凡超出以上规划和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不予批准建设,确需调整规划的,应按规划调整的有关程序和权限执行。
第八条 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
6
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7
第三章 建设强度控制
第九条 为实施建设强度控制,将本市城市建设用地划分为生态景观控制区和五级强度分区(详见《武汉市主城区强度分区区划图》(附图一))。纳入五级强度分区管理的居住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商务办公用地、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工业仓储用地的建设强度控制按照本章规定执行;生态景观控制区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未纳入五级强度分区管理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其建设强度控制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范执行。
第十条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按照用地所在强度分区,并参照《武汉市主城区强度指标控制表》(表3-1)的基准容积率确定各类建设用地的建筑总量。
第十一条 成片建设地区的建设强度控制指标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单个建设项目的建设强度控制指标根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武汉市主城区强度指标调整系数表》(表3-2)进行综合测算和论证后确定。
第十二条 单个建设项目应满足最小开发单元的要求。居住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为8000平方米;其它用地的最小开发单元,参照居住用地的要求并结合相关技术规范确定。
特殊情况下,单个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未达到最小开发单元面积,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后可予以建设:
(一)因街区内邻近土地已经建成,规划期内不具备扩大建设可能性的;
(二)因街区内邻近用地实施特殊功能控制(如市政公用、公益
8
设施等),不宜扩大、合并实施的;
(三)被鉴定为危险房屋,在保证原址、原高度、原建筑面积的前提下进行拆除重建的;
(四)按照批准的总平面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分期实施的;
(五)因其他特殊情况确需建设的,经规划主管部门认定符合要求的。
第十三条 混合类型建设用地的建设强度指标,按不同用地性质分类测算;对用地性质难以划分的,应按不同建筑功能的建筑面积比例测算。
第十四条 对“城中村” 改造、危旧房改造、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开发项目等特殊情况,如建设强度指标确难满足建设要求,确需进行调整的,由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按强度分区确定的上限容积率控制,或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十五条 经批准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的建设项目,因规划调整需在用地内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或提供公共开敞空间的,在符合交通、景观、消防、卫生等有关规定,经规划论证可行的前提下,按原批准可开发建筑规模不变的原则,将相应建筑规模转移到剩余用地或该项目建设单位的其它用地上。
第十六条 同一建设单位取得相邻的两块或多块用地,在规划论证可行前提下,允许统一规划建设,其建设规模不应超过各地块原批准建设规模之和;若各地块规划性质不同,应保证各功能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变。
第十七条 经批准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的建设项目,因规划调整造成净用地面积增加的,应优先考虑安排公益性服务设施、公共开敞空
9
间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在规划允许的情况下,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增加建筑规模。
第十八条 鼓励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中,向社会提供公共开敞空间。
已经取得设计条件的规划用地,为社会公众无偿提供开敞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3-3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核定建筑容积率由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九条 鼓励城市地下空 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二十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保证地面及地下各类市政管线、交通设施等的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
(二)核心商务区、连片开发商务功能区块、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地块的公共空间,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通建设;
(三)单个地块的地下空间离建设用地地面界线的水平距离应满足相关退界要求,多个地块统一建设的地下空间退界要求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执行。
10
第四章 建筑规划设计
第二十一条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环保、风景名胜、绿化、交通、防洪、文物保护、信息网络等,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规划设计方案报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时,总平面规划图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总平面规划图的主要内容
1、用地周边城市规划道路名称、规划道路红线及中心线、用地红线及其他各类规划控制线;
2、新建建筑与各类规划控制线的位置关系;
3、相邻用地的现状地形地物,拟建建筑与周边现状建筑的位置关系;
4、新建建筑的名称、编号、轮廓线尺寸,形状、层数、高度以及场地标高;
5、广场、绿地位置及数量;
6、停车场、出入口位置及交通流线组织; 7、配套设施、辅助用房及构筑物的布局; 8、图纸比例、指北针、经济技术指标。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总平面规划图和三维数字地图; 2、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3、医院、学校、托幼和老年人公寓等建筑必须进行日照分析,居
11
住等其他建筑应当根据需要进行日照分析;
4、提出交通组织方案,位于城市特殊地段的需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二十三条 临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30米及以上)布置的建筑工程项目,应当编制其临城市规划道路两侧的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应当妥善处理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满足人流疏散、消防、场地排水、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并不得影响临街建筑的正常使用。景观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一)总平面规划图,标明地形、地物、规划道路红线、材质、各部分尺寸、场地标高以及经济技术指标;
(二)平面图以及表达设计理念的剖面设计、节点设计等;
(三)三维数字地图。
第二十四条 阳台等附属设施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阳台、入户花园、阳光花园等建筑面积的总和不得超过单套套内建筑面积的15%。
(二) 凹阳台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不得大于8平方米且其进深(阳台围护结构外围至外墙轴线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得大于2.4米。
(三) 凸阳台和复合型阳台围护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10平方米且其进深(阳台围护结构外围至外墙外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不得大于2.4米。
(四) 入户花园建筑面积不应大于8平方米且进深不得超过2.1
12
米。
(五) 阳光花园、阳光室应当采用透明材料建造,建筑面积不应大于8平方米,且不能超过两面围合。
(六) 花池不得与建筑物连通,且围护结构高度不得大于0.3米。
(七)空中花园应当按照露台的要求进行设计。 第二十五条 建筑的层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居住建筑的层高 1、普通居住建筑
(1)首层层高不得超过3.3米,标准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0米。
(2)平屋顶建筑顶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3米;坡屋顶建筑顶层到屋脊线的高度无论是否有楼板均不得超过5.5米。
(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2米。
(4)建筑夹层、结构层、技术层、设备层、转换层、避难层层高不得超过2.2米。
(5)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公共通道、休闲廊、绿化景观等使用功能时,层高不得低于4.5米。
2、酒店式公寓的建筑标准层层高应当控制在2.8—3.6米。 (二)公共建筑的层高
1、办公建筑的层高不得超过4.5米。
2、居住区内的配套及小型商业建筑首层层高不得超过5.1米,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得超过4.8米,其他商业建筑单一空间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如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酒店、娱乐等功能
13
集中布置的商业用房),建筑高度不得超过9米。
第二十六条 四层以上的居住建筑不得设置内天井,且开口天井内不得设置挑阳台、梯平台等影响采光、通风的设施。
第二十七条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规划道路空中廊道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 廊道的净宽度不应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少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少于4.6米。
(二) 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14
第五章 建筑间距
第二十八条 建筑间距应当符合本章规定,同时符合消防、交通、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城市景观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居住建筑的间距应当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其日照标准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一)普通新建住宅不低于大寒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二)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三)老年公寓不低于大寒日日照4小时的标准。 第三十条 居住建筑纵墙面的间距,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以南侧建筑高度为计算标准;东西向平行布置的,以较高建筑高度为计算标准。
(二)建筑不同方位平行布置的,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计算,也可采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表5-1)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第三十一条 建筑之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之间夹角小于、等于45度的,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计算;
(二)建筑之间夹角大于45度的,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计算。 第三十二条 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10米以下(含10米)的间距为: 1、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3小时的标准;
15
2、纵墙面的间距,南北向平行布置时不少于15米,东西向平行布置时不少于10米;
3、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米。
(二)建筑高度10-18米(含18米、不含10米)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8米。
(三)建筑高度18-33米(含33米、不含18米)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0米。
(四)建筑高度33-100米(含100米、不含33米)的间距为: 1、南侧为条式建筑的,纵墙面的间距在满足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前提下,33米以下部分不少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33米以上部分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进行递加计算;南侧为点式建筑的,纵墙面的间距在满足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前提下,最大可以不超过45米;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0米。
(五)建筑高度100米(不含100米)以上的间距为: 1、纵墙面的间距应当满足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日照标准; 2、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25米。
(六)不同高度区间建筑山墙的间距,按较高高度区间山墙面的间距确定。
(七)建筑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应当符合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且最小不得少于15米。
(八)点式建筑的间距按照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计算。
16
第三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纵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24米以上(含24米)的建筑之间不少于24米;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之间不少于13米;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之间不少于9米;
(二)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6米;
(三)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不少于13米。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应当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5小时的标准;幼儿园、托儿所主要活动场地应当满足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的标准。
第三十四条 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纵墙面的间距,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时,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计算;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计算;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东、西侧时,非居住建筑高于居住建筑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计算;居住建筑高于非居住建筑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三条计算;
(二)山墙面的间距,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不同高度区间山墙面的间距计算;
(三)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在居住建筑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日照标准的基础上,最小不得少于13米。
第三十五条 新建建筑与相邻用地建筑之间的间距满足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日照标准,且其退让用地红线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时,新建建筑与相邻用地建筑之间的间距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第三十六条 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协商同意后,相邻用地可以统一规划、联合建设。
17
第三十七条 在现状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均不得降低相邻居住建筑的日照标准。
18
第六章 建筑退让
第三十七条 建筑退让应当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建筑退让距离按建筑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第三十九条 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除经批准的相关规划另有规定外,后退距离不少于附表6-1的规定,且其后退城市规划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应当符合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二)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筑,其后退距离需经专项城市设计分析论证,但最小不少于附表6-1中高度60-100米建筑的后退距离。
(三)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建筑的后退距离不少于2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四)围墙、挡土墙、地下室、基础、台阶、管线、阳台、雨蓬、化粪池及其它附属设施,不得超越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围墙、挡土墙中心线后退红线宽度25米以下城市规划道路不少于0.5米,后退红线宽度25米以上城市规划道路不少于1.5米;大门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应当适当加大,并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五)历史街区及历史地段内的建筑在满足消防、交通、管线敷设等前提下,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专项规划和具体情况核定。
19
第四十条 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交叉口的距离,高度24米以下的不少于10米,24米以上的不少于15米(均自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第四十一条 建筑后退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30米;后退匝道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15米。(参照上海市)
第四十二条 建筑退让地面、地下和高架轨道交通线的距离应当符合轨道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建筑后退城市公共用地边线的距离不少于5米。 第四十四条 建筑后退城市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绿化控制线的距离不少于5米。
第四十五条 建筑后退城市公共绿地的距离,高度18米以下的不少于10米,18—60米的不少于15米,60米以上的不少于20米。
第四十六条 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相邻用地红线内建筑双方各自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小于本规定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三十四条规定间距的一半。
相邻用地红线范围内为空地,且经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可适当减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二)地下室后退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少于地下室高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室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按上述要求后退确有困难的,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其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但最小不少于5米。
经相邻用地权属单位同意后,地下室后退距离可适当减少或者越界,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实核定。
(三)围墙后退相邻用地红线的距离,视相邻地块权属等情况确
20
定:界外为已征用地的,围墙中心线可与用地红线重合;界外为未征用地的,围墙基础不得逾越地界;界外为耕地的,围墙中心线后退地界不少于1米,今后如相邻土地征用,围墙可重新按征地界线建设。
第四十七条 临湖建筑后退湖泊蓝线的距离不少于10米,其用地用于绿化建设;后退湖泊外围绿线的距离不少于7米。
第四十八条 米。
2021
临山体建筑后退山体保护绿线的距离不少于第七章 建筑高度和景观
第四十九条 建筑高度应当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
第五十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建(构)筑物,其高度应当符合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 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另有规定外,沿城市规划道路两侧建筑的高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般建筑的高度(H)不得超过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
H≤1.5(W+S);
(二)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确定: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城市规划道路红线的长度,W—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第五十二条 历史风貌区内建筑的高度应按经批准的保护规划确定。尚无经批准的保护规划的,应当先行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的高度应当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定。
第五十三条 临湖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该建筑与湖泊绿线距离的1倍。山体周边建设控制区内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15米。
22
第五十四条 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建筑的面宽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筑高度18米(含18米)以内的,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得大于120米;
(二)建筑高度18—60米的,其裙房部分应当符合本条第一项规定,主体部分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得大于70米;
(三)建筑高度60米以上的,其裙房部分应当符合本条第一项规定,主体部分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不得大于50米;
(四)不同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的投影上限值按较高建筑高度确定。
第五十五条 规划用地范围内沿湖开敞面不得少于湖泊沿路长度的40%,其中沿40米以上(含40米)城市干道一侧开敞面不得少于湖泊沿路长度的50%。
规划用地范围内临山体开敞面不得少于山体占地总周长的40%。 第五十六条 城市重点地段及核心控制区应当结合城市设计进行城市天际轮廓线设计。
第五十七条 建筑的立面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遵循经济、节能、环保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美观、整洁、协调的城市景观。
第五十八条 建筑外立面色彩应当根据建筑所处的城市色彩控制管理区、建筑主导功能、建筑体量、形式和材料的不同以及本市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并与周边建筑以及城市环境色彩相协调。
第五十九条 除因通行及消防必需外,不得在沿城市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控制的公共1绿化带上开设出入口。公共绿化带内不得设置
23
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停车位以及非公共用途的建、构筑物。
第六十条 规划用地范围内主体建筑的附属建筑,如变(配)电房、信息管线交换间、泵房、空压机房、锅炉房、烟囱、烧火廊、邻居间(道)、污水处理池、煤气调压装置等不得临城市主、次干道布置。
第六十一条 城市规划道路两侧不得修建围墙,使用功能确有必要的,应当采用绿篱、通透式或半通透式围墙。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环湖路一侧修建封闭式围墙。
24
第八章 城市交通工程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所指城市交通工程主要包含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对外交通、场站设施等四类,上述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相关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六十三条 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个等级;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5%~20%;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设计指标应满足附表8-1《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指标》的要求,特殊情况,若有合理的技术措施并经过专家论证的可适当降低标准。
第六十四条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控制形式应符合附表8-2《城市道路交叉口控制形式》的要求;平面、立体交叉口的用地控制规模应分别符合附表8-3《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附表8-4《立体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的规定,在用地条件紧张区域,可以通过方案优化论证,适当减小规模。
第六十五条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和设计,应因地制宜,依据交通流量预测结果,合理安排各种交通流行驶空间、绿化设施、地上及地下市政管线布置空间等;桥梁的路面宽度宜与路段除绿化带外路面宽度(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相同。
第六十六条 城市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规划布局应结合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慢行系统规划,适应交通的需要,统筹考虑,逐步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和与周边建筑结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应依据城市的发展,适时的进行
25
公交网络优化,支撑和服务城市开发建设;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应设置港湾式公交车站;常规公交客运走廊(公交线路10条及以上)且机动车道为单向3车道及以上的城市道路应设置公交专用道;公交线路比较密集的商业区、老城区,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条件可适当放宽;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沿线交叉口宜采取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行措施。
第六十八条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城际铁路,其线路敷设方式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线网规划的要求,结合城市现状以及工程地质、环境保护等因素选择地下线、地面线或高架线建设。
第六十九条 城市轨道交通用地控制分为用地控制线和建设影响线两种,分别规定如下:
(一)轨道交通线路走向一经确定,其线路中心线两侧各15米为轨道交通建设用地控制线(站点处可适当加宽);用地控制线两侧各20米为轨道交通建设影响线;
(二)轨道交通建设用地控制线等同于城市道路红线,轨道交通线路(含比选线路)用地控制线范围内,不得审批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构筑物;在轨道交通建设影响线范围内需进行建设的项目,必须提供具有轨道交通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影响评估报告,并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经同意后方能进入下一步审批程序;
(三)对于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范围内已建或已批的建筑用地,原土地使用者权属不变。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经营土地。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依法提前收回土地或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进行调整,并根据土地使用者已使用的
26
年限和开发、利用土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
(四)轨道交通用地控制线范围内涉及的单位内部用地,可按绿化和地面停车场等用地进行控制;
(五)在项目规划选址和土地整理储备时,项目的建设用地若涉及轨道交通控制范围和影响范围,应充分考虑未来轨道交通建设对项目的影响,必要时应作专项评估报告,并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第七十条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轨道交通站点设计宜考虑地下、地上空间的综合利用,兼顾行人过街的功能,通道净宽不宜小于6米;站点换乘应便捷,不同楼层的换乘宜采用双向自动扶梯系统;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依据吸引和疏散客流的要求设置,但不少于两个;
(二)除有特殊要求外,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用地上的建筑均应与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或通道衔接;
(三)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用地的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按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一般换乘站三种接驳等级,预留相关配套设施用地。
第七十一条 城市轨道交通的出入口、风亭及相关配套设施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轨道交通出入口和风亭原则上只能建在道路规划红线之外;出入口应留有足够的疏散空间;风亭周边应进行绿化围蔽,或与邻近建筑物结合设计和建设;
(二)轨道交通车辆段及综合基地的用地规模一般为30公顷;鼓励两条线路或者更多的线路共用基地,用地规模可根据功能布局相应增加;轨道交通线路的调度、供电等相关配套设施用地应根据专项规划予以控制。
27
第七十二条 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对外交通设施应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相应专项规划,作为其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铁路线、铁路通讯架空线与城市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本规定附表8-5《建筑物与铁路安全间距》的要求;铁路与城市道路交叉方式应符合本规定附表8-6《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控制方式》的要求;道路下穿铁路时,桥下净空应符合本规定附表8-7《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控制净空》的要i空应符合现行《标准轨距铁路建筑界限》(GB146.2)的规定;铁路与道路平交时,道口路面宽度宜与路段除绿化带外路面宽度(包括车行道、人行道)相同;
(三)新建港口作业区应当设置绿化带与外界隔离,绿化带宽度宜大于50米;
(四)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区即成为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其设计与管理应按其在城市中所处相应道路等级执行;城市规划区外的公路,应符合相关国家公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五)机场周边建(构)筑物的建设应满足机场净空保护区控制要求,机场飞行区、机务维修区、储油区应当设置绿化带与外界隔离,绿化带宽度不宜小于50米。
第七十三条 城市公交站场包括首末站、枢纽站、公交停车场和公交保养场,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公交站场的首末站应当设置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净面积为不小于1000~1400平方米,在用地紧张的区域,可以附设在道路两侧大型公共建筑物首层,但应满足消防和环保要求,做好交通组织;
28
(二)二环线以外,新建居住小区规划居住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应在小区用地范围内配置公交站场,站场用地规模不小于2500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站场用地规模不小于4000平方米;
(三)与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公交站场,应与轨道交通站点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
(四)公交保养场宜设置在有两条以上进出方便,且市政设施条件比较齐全的次干道附近,应避免设置在交通复杂区、居住小区和主干道两侧;可同时配套建设车辆夜间停车场,将车辆保养与夜间停车相结合;规划用地控制规模应按所承担的保养车辆数计算。
第七十四条 城市停车场一般分为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并应符合如下要求:
(一)公共停车场可分为路外停车场和路内停车设施,并遵循以路外停车为主,路内停车为辅的原则;
(二)路内停车设施应根据区域的城市规划、建设条件、道路交通和停车供需状况等因素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不得在主干道及其以上等级的道路上设置路内停车设施;次干道应严格控制设置路内停车设施;
(三)城市配建停车场停车泊位数应当按照附表8-8(《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场车位指标》)的要求确定;机动车以小型车为计算当量,非机动车以自行车为计算当量,各类车辆的换算当量系数应符合附表8-9(《车辆换算当量系数》)的要求;
(四)城市配建停车场既设地上停车又设地下停车的,其地上停车泊位应不少于应配停车位总数的10%;
第七十五条 城市停车场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29
(一)停车泊位大于50辆的出入口不少于2个,出入口间距不少于10米;大于500辆的出入口不少于3个,并应设人流专用出入口,出入口间距不少于15米;
(二)出入口不宜沿主干道设置,其距离人行天桥、地道口、桥梁隧道引道不少于50米,距离规划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中点的垂直距离不少于30米;地下出入口距离城市道路的规划红线应不小于7.5米,并在距出入口边线内2米至边线外7.5米的120度视场范围内不应有遮挡视线障碍物。
(三)供车辆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其净宽不少于4米;供双向行驶的,不少于6米;纵坡直线段不大于15%,纵坡曲线段不大于12%;
(四)小汽车停车场泊位长度不少于5.5米,宽度不少于2.3米;通道净宽不少于6米,转弯半径不少于7米;
(五)停车场出入口应当设置足够的进出停车场的缓冲区间,其中入口的缓冲区间宽度不少于3.5米,长度应根据停车场规模和交通量推算,并应设减速带,规模可参考附表8-10《减速带参考值》;出口的缓冲区间宽度等于出口通道宽,长度一般不少于5米。
(六)停车场建设应遵循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在用地紧张的区域宜采用机械式停车设备;
(七)停车场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设置残疾人停车泊位。
30
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十六条 在武汉市建设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信、邮政、燃气、热力、环卫、消防、加油加气站等市政公用设施以及企业专用管线设施工程应符合国家相关管理法规、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施。
第七十七条 有独立建设用地需求的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市政管线、明渠及企业专用管线走廊,应按规划控制建设用地黄线,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占用黄线用地。
第七十八条 市政公用设施选址应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不得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建设项目及配建设施选址要求规定如下:
(一)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规划选址报告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城市规划建设区内严格限制新建液化气储配站。城市建成区内不得新建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新建的加油、加气站、车辆清洗站宜采取合建方式集中设置,并保证周边现有建筑与设施构筑物防护距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三)加油加气站、消防站、垃圾转运站等车辆出入频繁的市政公用设施,其用地应在城市道路交叉口50米以外设置。
(四)城市主干道、快速路路边及公共设施集中区域不应设置垃圾转运站、环卫车辆停保场。
(五)公厕、开闭所、邮政所应结合其他建设项目统一布置。公
31
厕、邮政所设施应靠近城市路边设置,附属式设施应设置在建筑一层并临城市道路边对外开放。
(六)沿道路设置的配电柜、通信接入机房等小型构筑物设施应结合道路绿化或街头绿地设置。
第七十九条 市政公用设施在建设用地内的布置应满足卫生防护、防火间距、交通安全及维护管理的要求。各类设施布置规定如下: (一)水厂、给水加压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各类设施构筑物布置应后退建设用地边线10米以上,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区应后退建设用地边线20米以上,并利用后退用地设置绿化隔离带。
(二)燃气调压站、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与加油加气合建站、加油站等易燃易爆构筑物的布置,与其他建设用地相邻的侧边应后退建设用地边线15米以上;与道路相邻的侧边应根据道路等级后退建设用地边线5~12米以上。
(三)消防站车库门应距道路红线不小于15米。
(四)管渠及电力架空线在用地走廊内布置,管道两侧应满足3米最小净距要求,明渠两侧应满足4米最小净距要求,110、220及500千伏电力架空线电杆两侧应分别满足15米、20米和40米净距要求。
(五)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构筑物布置应后退建设用地边线3米以上。
第八十条 城市道路红线内规划的各类市政管线应与道路同步敷设,同类管线应尽量合并敷设,减少道路断面占用位置。
规划城市建设区内原则禁止新建通信、10千伏以下电力以及其他市政架空线,现有同类设施架空线应结合道路改建改为入地敷设。
32
城市环境建设标准较高的地区不得新建110千伏以上电力架空线。
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新建管线和迁移现有110千伏以上电力架空线,应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的绿化防护带、铁路、河道廊道用地走廊内建设,节约土地资源。
第八十一条 企业新建专用管线应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管线走廊用地,管线走廊位置应依据城市规划通过选址论证确定,其走廊用地纳入规划管理控制。
第八十二条 新建管线穿越堤防、河道、铁路或通过桥梁、隧洞时,以及在长江、汉江等河流岸边新建取水口、排水口等市政设施时,除满足规划管理要求外还应满足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第八十三条 依据规划可废除的现有明渠、电力架空线等市政设施,在未按规划改移之前其用地不得改为他用。
第八十四条 无线电台、通信微波站和机场导航、广播通讯发射等无线通讯设施,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民航等相关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确定选址。
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空中微波走廊区域内原则上不得修建超过规定高度的建筑物;因城市建设确需修建的,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空中微波走廊畅通。
第八十五条 因城市建设或生产、生活需要临时建设管线或构筑物的,建设单位可申请建设临时设施。临时设施不得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临时设施应在批准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确需延期使用的,必须在期满前3个月内重新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
33
第十章 附 则
第八十六条 本规定由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八十七条 本规定施行前,取得《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仍按原规定执行。
第八十八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武汉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5月18日和2003年5月28日分别批准的《武汉市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武汉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同时废止。
34
附录1 制订依据 附录2 名词解释 1、旧城改造区,是指 2、特殊控制区,是指 3、地下空间,是指
4、规划用地范围线,是指相邻不同权属地块之间的权属分界线。 5、 容积率,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净用地面积的比值。
6、 建筑密度,是指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净用地面积的比值。 7、 用地兼容,是指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在规划编制和实施阶段,对不同类别性质用地进行合理选择、调配的弹性规定。
8、 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在建设用地内,全天候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停车场、通道等公共使用空间。
9、 建筑间距,是指建筑物外墙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本规定中的建筑间距,特指在综合日照、通风、视线、空间和环境等因素后,所规定的建筑物之间按外墙轴线计算的最小水平距离,阳台不得占用建筑间距,空透的屋顶构架不计入间距。
10、 建筑高度:(1)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挑女儿墙屋面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女儿墙顶;(2)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等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屋面坡度大于45度的建筑,其建筑高度为自室外自然地坪计算至屋脊顶或屋脊转折线。
11、 道路红线,是指规划的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的边界线。 12、 建筑退让,是指建筑物外侧垂直投影线距道路 红线或用地
35
边界的距离。本条规定后退规划道路红线距离从建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13、 外墙轴线,是指建筑外围的墙中或柱中轴线。
14、 点式建筑,是指建筑平面外轮廓基本成矩形,其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2的建筑。
15、 纵墙,是指沿建筑物长度方向布置的墙。 16、 山墙,是指沿建筑物宽度方向布置的墙。
17、 裙房,是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裙房的高度大于24米的,视为高层建筑的一部分。
18、 公寓式酒店,是指按公寓式(单元式)分隔出租的酒店,按旅馆建筑处理。
19、 酒店式公寓,是指按酒店式管理的公寓,按居住建筑处理。 20、 公交专用道,是指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较多、交通拥挤地段提供给公交车行使的专用车道。
21、 港湾式公交车站,是指在道路行车道外侧,局部拓宽路面形成的,并与行车道通过划线隔离或物理隔离的公共交通停靠带。
22、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
23、 综合枢纽站,是指铁路、客运港、机场、主要客运汽车站等客流集中、换乘量大、辐射面广的交通设施与轨道交通的衔接站;
24、 大型接驳站,是指轨道交通线路起终点、地区中心以及换乘量较大的车站应设置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站点;
25、 一般换乘站,是指轨道交通线路的一般中间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点;
36
26、 公交保养场,是指提供公交车夜间停放场地、营运车辆的保养任务及相应的配件加工、燃料储备和存取等作用,集行政管理、停车、维修保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
37
附录3 面积计算规定 (一)建筑面积计算
1、建筑面积以围护结构墙体轴线计算。
2、对于建筑层高超过标准层高时,建筑面积=底层建筑面积[实际层高/标准层高],套内建筑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其相同。
3、套型面积是指套内面积与本层公摊面积之和(不含阳台面积)。 (1)每套公摊面积计算公式如下:每套房的公摊面积=本层的总公摊面积/本层套内总面积*每套套内面积。
(2)不应分摊的建筑面积范围:
①为多幢服务的管理用房、警卫室、配电间、水泵房等设备用房。 ②独立使用的地下室、半地下室、车库、车位,人防工程附属设施用房(含滤毒室)。
③物管用房、社区居委会用房、小区的会所、小区幼儿园、娱乐用房、健身房、阅览室、医务室、垃圾站、公厕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配套用房。
④避难层(室)及结构转换层内可独立使用的部位。 ⑤独立于本幢房屋之外的公用建筑。
4、跃层式住宅等当起居室(厅)上空楼板开洞部分面积大于本楼层建筑面积的30%时,按两层计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5、建筑底部架空敞开式空间、建筑物间架空走廊下部空间、建筑屋顶部分架空的,设计不加以利用(如只作为公共通道、休闲廊、绿化景点、景观透视等)时,无论其层高是否超过2.2米,均不计算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其他情况面积计算方法参照国GB/T50353-2005家有关标准执行。
6、地下室除作车库、设备用房使用外,作其他用途使用(如商
38
业、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均应计入建筑面积并参与容积率计算。
7、阳台的面积计算:
(1)按阳台要求设计的均应按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算。
除以上两种外,均视为非阳台建筑空间,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3)二层设阳台位置的底层如不作为阳台,无出入口的不计算建筑面积,有出入口的按雨篷规则计算。
(4)阳台上有任何上盖物的均计算建筑面积。
39
8、按入户花园要求设计的,计算一半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否则计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9、按阳光花园、阳光室要求设计的,计算一半计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否则计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10、按花池要求设计的,不计入建筑面积,否则计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11、空中花园按露台设计的不计算建筑面积。
12、飘窗与室内楼地面高差达到0.45m且飘窗凸出外墙轴线宽度不超过0.6米、飘窗高度不大于2.2米时不计算建筑面积,否则计算全部建筑面积并计入套内面积。
40
正在阅读:
企业伦理与文化复习题-贸大05-13
如何发挥街道、社区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12-05
游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展望05-15
史语所集刊总目(free)01-31
非线性座椅悬架动态参数的研究05-11
会计继续教育测试题及正确答案山东省411-18
小学家长会校长发言稿共五篇03-01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报告11-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武汉市
- 规定
- 规划
- 图文
- 管理
- 技术
- 2013年上海交大工程学院常微分方程考研讲义
- 企业级门户网站和内容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新人教版语文七下《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 麦肯锡10张PPT
- 纪检监察法规知识
- 九上期中文言文练习 201511
- 《明天,我们毕业》教学设计
- 10型传动链长冲程抽油机的开题报告 - 图文
- 上饶电大远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高起专专升本招生简章
- 让余热在校园这片热土上闪光
- 《煤矿新工人培训教案》
- 丙硫唑
- 2017-2023年中国小黄姜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目录)
- 省气瓶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doc
- 缓和段曲线参数及超高、加宽计算
- 品味十大男鞋品牌艾力斯顿alsdun - 图文
- (最新版)酒店服务毕业论文
-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库
- 地质设计(参考)
- 导师指导记录(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