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式教学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师说》(人教)

更新时间:2023-11-06 01: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师说》

教学模式介绍

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

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

设计思路说明

《师说》是古文的传统名篇。在深化改革形势下的授课,要跳出旧的思维定势而达到新的突破。突破之法是,以学生翻译文章、归纳文言知识后检查落实词义和句法为基础,进而展开对内容的重点辨析、发掘、梳理和品味。

一、讲什么 教材分析

“恢复师道”是本篇的行文线索。韩愈处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唐时期。当时情况正如他的盟友柳宗元所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台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师说》名为李蟠而作,实则借以抨击当时所谓“士大夫之族”。他们自恃门第高贵,不肯应举入仕,从而轻视和厌弃儒家“道统”。因此作者把“传道”引为己任:天不欲使兹人有知乎,则吾之命不可期;如使兹人有知乎,非我其谁哉!其行道,其为书,其化今,其传后,必有在矣!(《重答张籍书》)

二、为何讲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探究,使学生建构起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尊师好学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在梳理文章的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体会“论说体”议论文的针对性特点。

三、怎样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说》预习资料; 3.《师说》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落实

1.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 2.抽查字音落实情况,齐读正音。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在课堂里学习,有没有想过你们和老师之间究竟是怎样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里,老师和你们又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学生各抒己

2

见)

和今天不同的是,魏晋以降门阀兴盛,至唐代中期官宦子弟耻学于师的风气盛行。作者韩愈以巨大的勇气尖锐地指责流俗,创作了这篇《师说》。他的风骨融于散文,被苏轼称赞“文起八代之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风犀利的论说文,学习其中的议论技巧。 (三)温故知新 1.破题。

(1)题目中“师说”的“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

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师”的道理。

(2)题目中“师说”的“师”包含几重含义?听读思考。

包含“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拜……为师”(吾从而师之)“学习”(吾

师道也)“拜师求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等含义。题目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拜师求学”的道理。 2温故。

当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时,他的潜台词是什么?(今天求学的人不一定都有老师了。)古今对比。

回顾:《劝学》中所学“正反对比论证”的效果?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思考:作者在论说“拜师”的主张时,用了哪些人做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填表法)

对比对象 古之圣人 孔子 李蟠 吾 童子 其父 ? 今之众人 从师态度 从师而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于余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择师教之 则耻师焉 ? 耻学于师 3

百工之人 士大夫君子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圣人和众人、童子和其父、百工和士大夫做对比,从古与今、圣与愚、幼与长、贵与贱等角度做对比,证明拜师求学才是明智的做法,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流俗的荒唐。

追问:细细琢磨正反对比对象中,哪些人具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反面对比人物(今之众人、其父、士大夫、君子)其实都指一类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拒绝拜师求学的士大夫官僚”。

思考:从师求学的原因和利弊是什么?为什么读书人、官僚反而拒绝从师求学?他们拜师的原则和韩愈对比,能看出什么区别?

从师求学的原因是:可以学习“道”、习得学业和解除疑惑。从师求学能够帮助人获得知识和技能,变得更聪明。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求学不是因为他们愚蠢,而是因为他们把年龄、学术水平、尊卑当成了衡量是否拜师的标准,因此在入仕为官后不愿意拜人为师。而韩愈的拜师求学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反对以尊卑贵贱、人的出身来衡量是否具备“为师”的资格,主张把“道”作为拜师求学的终极准则。

追问:士大夫之族真的不拜师学习吗?你觉得他们的知识从何而来? 魏晋以来门阀日益显赫,以及东汉以来战乱频仍、中央集权凋敝的现实原因,为了巩固家族利益,垄断知识,世家豪门崇尚“家学”,编写了大量家书、家训。李唐王朝作为岁末最大的豪族,倚仗关中陇右门阀统一天下,当时豪门子弟多自恃门第高贵,依靠军功阀阅入仕,不肯应举入仕,从而轻视和厌弃儒家“道统”。因此作者把“传道”引为己任,大声疾呼,针砭时弊。 3.知新。

(1)归纳:如何选择对比对象?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横向比较),比如童子与其父,百工与士大夫;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 比如圣人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r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