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2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炼甸明德小学 何兰芳

有感情地朗读是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其实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很空泛的说法,不仅仅是老师,就连我们在课堂中让学生之间进行朗读后的互评学生也会说是没有感情,到底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朗读呢?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感情朗读是有感而发的朗读。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字阅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说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对文本的感受不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抓住文本的大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对于在感受稍有不同也是可以的,情感的充沛程度也就是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而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范读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的一种情感诠释,对于阅读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是学生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人们把中央电视台的几位新闻联播主持人称为“国家的晴雨表”,国家的荣辱悲喜都写在他们的衣着、表情、眼神中。

1

而教师也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欲喜先喜,于悲先悲,遇怒则怒,遇静则静,教师一定不能“于抱琵琶半遮面”,要敢于释放自己,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通过大胆体验,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接下来我就针对二年级语文课文谈谈我的一些朗读上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

“三基四步”教学模式中抓三基的第三点就是定基调——体验文情。这里强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会显得苍白无力。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生活中,我们都很讨厌冷漠,那么,我们就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再去演绎“冷漠”,要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人。

二、层层推进,让朗读渐入佳境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引导学生抓住特征想象读

为了表达时更生动,人们在写文章时常常会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有时也可以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往往带有很大的形象性,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握所比事物的特征,帮助自己读好有关语句。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山野样子的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里,作者形象地把梨比作灯笼,苹果比作小孩子的脸颊,稻谷比作波浪,高粱比作火把来突出秋天的美丽、丰收特点,既生动又给人以美感。在指导朗读时,我就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并想象画面,然后师生边比动作边配乐朗读,由此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重点语句品味读

课本里有许多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塑

3

造人物形象和体现人物品质的。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又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语句,对于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品质,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如《窗前的气球》一课,充分体现了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第2、3、4节,先找出让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融进文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同学遇到困难时,大家伸手相助,能使遇到困难同学的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感激,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友爱的力量。

五、人物心理揣摩读

写人的文章往往需要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心情,读好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品质,进而感受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重视指导学生关注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如《蓝色的树叶》一课中,通过小主人公林园园的语言描写来体现她不愿借铅笔给李丽的心理,如何通过读,把握人物的心理,读出该有的语气呢?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吞吞吐吐”、“皱着眉头”,所以读时应用吞吞吐吐,很不情愿的语气。学生这样一

4

读,就体会出了园园自私的心理。

六、创设情境感悟读

想让学生真正找到并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学生的生活阅历很重要,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很少,要想让他们准确的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语言文字的情感,就要多创设一些情境,或让学生做一些情感迁移。如理解高兴、兴奋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想自己拥有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时的心情;如课文《秋天的图画》中,我指导学生读“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一句时,要读出自豪、赞美、感激的语气,我就问“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而深刻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脱口而出,而且是带着自豪的语气回答的,于是我乘机说:“可以看出,你们因为身边有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孩子们读得非常有感情。

七、分角色读

有些课文的朗读应指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有表情朗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如第四组课文《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

5

枣树》、《酸的和甜的》,在学生把握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借助提示语,分角色进行有表情朗读,就能表现出人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六、标点符号解析读

标点符号在文中的作用除了表示停顿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有提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时尽管是语句相近的句子,却由于所用标点符号的不同使得传达出的感情迥然不同。对此,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标点符号传递出的情感信息,朗读时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有“?”号的语句应读出问的语气,有“!”号的语句应读出相应的(自豪、感动、激动、喜爱、热爱、祈求等)强烈的感情。

七、体会情境读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篇课文的朗读经过几遍训练,学生基本上能做到读通读熟读流畅,但往往容易流于平淡,语气语调缺少变化,很难打动听者的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平面型”而不是“立体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在指导当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语竟上的变化,感受文本语势上的起伏。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朗读时通

6

过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势的升降等变化,读得抑扬顿挫、跌宕有致、张弛有度。

如《一株紫丁香》,课文的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一、二行“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写孩子们偷偷来到老师安静的小院,为老师栽下紫丁香,不想打扰老师。应读得慢、轻一些。第二小节开头连用两个“老师”,表达出学生对老师的爱戴与尊敬,朗读时第二个“老师”要比第一个“老师”声音高一些。第三、四小节写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和感激,应读出对老师的关心和美好祝福的语气。在学生把握了每一小节的基调后,我用引读的方法带领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前后语速、语调、语势以及情绪上的变化,进而使得学生不仅读得自然流畅,更是达到传情达意的要求。 八、借助多媒体指导朗读

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运用视觉、听觉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做到情感朗读,就要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愿意品读的兴趣,多想些方法。老师们,让我们共同交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让孩子们也能够在朗读中快乐着,体验着......

7

下面我以第1课《秋天的图画》为例来有感情地朗读,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指导。这篇课文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秋天丰收的热闹景象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所以这篇课文的基调应该是喜和扬,即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课《我们成功了》,课文描写的是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中华世纪坛欢庆的场面,表达了华夏儿女在申奥成功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所以课文的基调是自豪、激动,教师在朗读时就应读出这种感情。

再以11课《小柳树和小枣树》为例,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记叙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却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告诉我们为人要谦虚、诚恳的道理。我认为这篇课文的基调是“杨”和“喜”,即赞扬小枣树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小柳树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对小枣树的喜爱之情。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