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更新时间:2023-05-28 11: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 王雪峰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上,结合我身边整合的现象谈一谈我个人对整合的简单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现存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称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多媒体化,借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教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图文并茂的动态的知识表现形式呈现其变化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地综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3.可以帮助学生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和利用信息。信息技术还是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通讯工具。而信息技术为有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另外,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高效和准确的学习评测系统,学生可以不断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各种问题,为不断进步打下基础。

4.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促进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学生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需要同时使用计算机、地理、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规划、制定有关内容。特别是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可以将多门学科聚拢在一起,学生可以学习多学科的交叉性知识。如果有效地使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不区分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主题或课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轴,经过体验和活动,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这样,可以着重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既是技术和工具,又是使学生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开发的教学软件资源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让它们服务与教学。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的这种课程整合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误区

1、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

以多媒体课件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已,万万不能将手段作为目的。即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虽然信息技术对当前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使用计算机不意味着可以不用黑板和粉笔,可以取消语文课上的朗读、英语课上只利用录音机、计算机跟读、数学课上只用计算器计算,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不能过分追求信息技术含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重在“实用价值”,并非技术含量越高越好。比如:在制作课件时,用一般的PowerPoint等简单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用其他高级的软件。因为PowerPoint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效率很高,兼容性最强的课件集成工具,是我们制作课件的首选。还有的教师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高科技”,如本来做实验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非要用电脑制成动画,认为技术越高级、会的人越少越好,代表自己的水平越高,这样使教学课件成为信息技术成果展览,其实这偏离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衷。

3、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4、不能孤军奋战

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殊不知“众人划浆,开大船”,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学科的老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5、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

6、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7、不能不总结,不反思

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总结,善于反思,才会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结束后,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景来进行反思,以后再结合具体的任务和情境来设计整合的教与学,从而提高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作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淡化整合的痕迹,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局面,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教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和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8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