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更新时间:2024-05-18 11: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届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型

姓名:张君

213020204205

张安霞 213020204207

穆义军 212020204167

指导老师:陈屹力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摘要

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

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加快推进了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

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

本文通过叙述国外一些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例子,给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启示。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叙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现状;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转型的必要性;第四、五部分描写了国外三家典型的商业银行转型的成功经验,以给出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启示,第六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现状,第七部分是我们通过全文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商业银行 盈利模式 互联网金融 利率市场化 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目录

一、文献综述 ............................................................. - 1 -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 - 2 -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 - 2 -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 - 3 -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 4 - 三、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动因 ....................................... - 8 -

(一)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 - 8 - (二)金融脱媒的新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影响 ..................... - 9 - (三)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 - 10 - 四、国外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 11 -

(一)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11 - (二)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16 -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 21 - 五、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 23 - 六、民生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 26 -

(一)民生银行简介 ................................................. - 26 - (二)我国当前银行经营模式的分析 ................................... - 26 - (三)民生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 - 27 -

1,合理定位,寻求突破 .......................................... - 27 - 2,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 - 28 - 3,积极创新业务 打造财富管理特色 ............................... - 28 - 4,拓展中间业务 ................................................ - 29 - 5,国际化战略,布局综合化经营 .................................. - 30 -

七、结论................................................................ - 31 - 参考文献:.............................................................. - 32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一、文献综述

陈国喜(2006)即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高额利润获取与批发业务的主体地位息

息相关,因而,我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创新批发业务的服务形式,加大批发业务的产品研发投入。李鲁新(2007)则从主要从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商业银行单一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外资银行放开等现实的挑战,应及时调整优化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郭娜(2011)也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出了我国当前仍是以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必须实现盈利模式向多元化均衡化集约化的发展。杨继荣(2011)也提出,当前我国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利率市场化的影响,盈利水平的不稳定性在加剧,要提高盈利的稳定性,推动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而鲁政委(2011)则主要从金融文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发展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因素,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对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意义。

李江(2006)通过对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分析得出,西方发达国家商

业银行已形成了“批发与零售兼顾、信贷与中间业务并重”的格局,以瑞士、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其商业银行还开拓出了特色业务这一领域,并在全球形成了品牌效应,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吸收借鉴。张儒翔(2009)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监管模式下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提出中国应当走美国模式开展混业经营,并探索有助于形成混业经营模式的监管模式,强化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张银仓(2009)则通过国别比较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政策法律体系构建、金融监管及市场环境等领域学习他国经验,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张志刚(2011)则分别对我国的 13 家上市银行与国外知名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制度因素分析了不同盈利模式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思路对策。

Kwast(1989)Eisemann(1976),Rose(1989)等学者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

拓展非利息收入能有效的分散经营风险,且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稳定贡献率更大。Rogers&Sinkey(1999)也通过对美国银行业开展的数据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使其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另外一些学者却通过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不仅没有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增加了风险,Stiron(2006)等学者通过调查美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现,多元化的业务拓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收益提升,Clalmes&Liu(2009)则通过对加拿大银行业开展的实证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虽然增加了商

- 1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业银行的总营业收入,但却加大了收入波动的幅度,说明在产生收益的同时,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Hidayat et al(2012)则通过研究印度尼西亚的银行业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风险水平的关系还与银行的规模和性质有关,对小银行来讲,业务多元化可降低其经营风险,但对大银行而言,却加大了其经营风险。我国学者张羽(2010)在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认为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在一定范围内可分散经营风险,但占比过大反而会恶化深入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因而如何把握非利息收入占比的程度是商业银行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一些学者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例如张雪兰(2011)则通过数理模型验证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风险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而当前阶段发展非利息收入可不受限制。张超(2012)则发现多元化业务模式可有效降低我国银行业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

2013 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利率市场化进入高速推进时代,同时阿里

巴巴集团“余额宝”的问世也开启了互联网金融抢滩金融市场时代。在这个跨界经营风行、高技术变迁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德勤中国发布的《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13 年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承受的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净息差持续回落,利润增速业已回归常态。同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 12 月末,中国银行业本外币总资产达到 151 万亿元,同比上涨 12.69%。总资产规模仍然呈现持续扩张的状态(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2003-2013 年变动趋势图见图 2-1)。

图 2-1 2003-2013 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情况变动趋势图

- 2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 2013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 1.42 万亿,比

2012 年的 1.21 万亿增长 14.88%,但较之 2011 年 36.3%和 2012 年 18.9%的增速来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据德勤中国预测: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已回归常态,且增速将持续下降,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中间业务的回落、网络金融的兴起、银行各项成本投入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或将回归个位数时代。在资产规模稳步扩张、利润增速却持续回落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反思当前盈利模式出现的问题,探索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技术进步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定位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还是利差主导的单一盈利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

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变迁及盈利模式的分类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两种模式:一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另外一种则是非利差主导型,或称多元化业务模式。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服务群体以公司为主,主要发挥信息中介及信用创造的社会功能,多以信贷形式开展业务:即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发放贷款来获取利润。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思潮期间,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个体客户,提供的服务以个性化的零售业务为主,业务形式多为中间业务:即不直接产生债权债务关系,以低端的代收代付、担保服务、理财产品及高端的金融咨询、理财规划乃至投行业务等模式呈现,典型的表现是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衍生产品,此种业务模式以美国银行业“金融超级市场”为主要代表。 根据上述两种盈利模式的分类及特点,我国银行业当前的盈利模式即可定位为利差主导型模式,特点为过度

- 3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依赖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主要的业务形式为吸存放贷的信贷扩张,主要运营及监管模式为分业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转变当前利差主导型盈利模式有其必然性,要积极拓展非

利息收入。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多元化经营,发展非利息收入对应的中间业务有其必要性。那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如何呢?中间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哪些特点,需要如何改进才能帮助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利差主导的盈利模式? 1,中间业务的界定和分类

目前,关于中间业务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金融界存在较大的分歧。明确中间业务

的含义,是我们接下来开展研究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即为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里特别强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代理股票买卖业务,要严格控制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而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不需要动用自己资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间业务。换句话说,广义的中间业务既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又包括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混业和分业经营的所有中间业务,又包括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表外业务;既包括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中间业务,又包括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中间业务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按照风险不同,中间业务可分为金融服务类和或有债权、或有债务类;按照功能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结算类、担保类、融资类、管理类、衍生类、其他类六种;按照开展业务时的不同身份,可分为代理类、委托类、自营类三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我国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见表 2-1。

- 4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表 2-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类

在我国,尽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定义的中间业务比较狭义,但在实

务操作中,商业银行办理国内外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代理类中间业务的代收代付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增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业务完全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比如,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向承兑银行缴纳保证金,出票人无力偿还债务时,作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人,则要承担连带责任。因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担保则是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本文采纳广义的中间业务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来理解中间业务,因为这不但是发达经济体全能型银行盈利模式的重要特征,更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速及规模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都呈现增长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情况同样如此。尽管受到政策变动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影

- 5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响,我国各大上市银行 2012 年中间业务的增长率较之 2011 年有所放缓,但整体上来看,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率甚至超过 100%,这意味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业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共识。因为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中间业务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政策的变动相关程度较低,因而其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强。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意识到利差收窄给银行盈利带来的压力,致力于发展中间业务,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收获了较快的增长。 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及品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为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发展

的中间业务形式大多是如结算类、担保类、代理收付、银行卡等档次低、收益差、创新力不足、附加值低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类型。与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相比,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产托管、企业年金、信息咨询、电子银行、理财业务等中间业务,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而西方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体的证券交易、资产管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在我国由于分业监管的限制基本没有涉及。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利差主导、非利差附加价值低的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分析原因,其一是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价值中间业务的起步晚造成当前中间业务的产品线窄、品种有限。目前我国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 300 多种,还不及发达国家开发出的金融产品的十分之一。其二,中间业务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对中间业务起到支柱作用的重点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仍不够,创新过程中的同业复制较为普遍,且各银行缺乏有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个性化产品。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例,2013 年的年度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前三位的是分别是顾问和咨询的手续费用,银行卡手续费用和代理业务手续费用。从下图2-2 我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开展的种类及占比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仍以中低附加值的业务性收费为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类(25%)、委托贷款(16%)、代理类(14%)及银行卡类(12%)等低技术含量的业务领域。相比之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外资全能型银行不仅使用的中间业务范围广阔,而且主要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信息咨询及资产评估(26%)、金融交易类(24%)、信托托管类(16%)及投资银行类(14%)等领域,既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开展资本市场业务,业务收入的取得多半在于提供的高智力高附加值的服务。

图 2-2 2012 年中国银行业与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种类及占比对比图

- 6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大增,仅 2013 年 12月,

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并邮储银行就发行理财产品 1320 款,且收益率极高,年收益率在 7%以上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应对贷存比考核而打响的高息揽储大战,年底揽储压力一过,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迅速“变脸”,数量和规模也骤减。以今年 1 月份为例,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上期报告减少了 182 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也将为 5.94%左右。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驱动力不足、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售后服务滞后,因而在中间业务的结构优化同时,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和质量是我们的思考方向。

- 7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同时,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通过适度的内部补偿,确保收入的稳定型、降低运营风险,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图 4-5 德国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制度保障

德国虽然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体制,并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但由于

其体系过于庞大,金融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深度渗透使其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旦风险引爆,其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将可能引致摧毁性的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便见证了德国银行倍受冲击的历史。德国政府虽然从此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并购整合、突出业务强项、缩减经营网点、突出个人零售及投资银行业务等变革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但在经营模式上,并没有转向分业经营制度,而是在健全法律基础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继续保持混业经营下的竞争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德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较为完备的一体化的制度体系。作为

大陆法系的国家,德国以法典为基础,有关银行制度的立法主要有 1961 年的《联邦银行法》和 1961 年 7 月 10 日通过的《银行法》。其中《联邦银行法》以及第二年重新修缮的《信用制度法》共同搭建了国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框架,为后续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基础。前者确立了德国联邦银行的业务领域,即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信托、证券、存货、外汇及之间业务等金融业务,并成为该国银行混业经营的法律基础。后者的贡献,在于规范了银行以及信用机构的认定方式,认为只要从事银行业务,且规模和组织达到了商业化运作水平,即认定为信用机构。这些规定为银行混业经营留下了广阔的法律空间。 同时,前者还对金融监管的权力进行了明确。即所有银行的证券活动均需受到《有价证券交易法》约束和存款审计。后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范围和监管机构。即由德国金融监管局以及德意志联邦银行共同履行监管职责。此后,1995 到 2004 年间,德国又先后通过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证券交易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并再次修改和完善《有价证券交

- 18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易法》和《交易所》法,成立证券委员会实施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各大银行也相应的建立了证券监察部;进一步扩大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赋予其更强大的权力,并修改了市场操纵构成要件。 监管模式及特征:德国金融业的监管模式以 2002 年为界,分为 2002 年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和之后的统一监管模式。2002 年之前,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银行监管局共同承担监管职责;联邦证券交易局监管证券业;联邦保险监管局则对保险业进行监管,此外,联邦银行和经济审计师协会是重要的检查机构。五大部门共同协调、联动监管,形成“五位一体”的监管模式(见图 4-6),从而形成了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并存的特殊金融运作模式。之后,伴随着全球金融业兼并浪潮,及金融业内部业务的深度交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分界日趋模糊,分业监管的部门冲突时有发生,金融监管效率每况愈下。2002 年 4 月 22 日,德国政府经过多年酝酿,颁布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将联邦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以及保险监管局予以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德国金融监管局,全面负责德国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企业的监督管理任务。从而由分业管理走向统一监管的道路。

图 4-6 2002 年之前德国“全能金融”的监管体制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监管机构在监管时并未在银行自身运营上多加干涉,更多的

是采取第三方审计的方式,并加以导向性的管理。这种方式既保证了金管局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政府管理不过多参与市场的原则,有助于营造公平、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同时,金管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制度和管理框架的把握上,客观上有助于整个市场和政府提高其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内外部并重的监管。一方面,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三大会(股东、理事、监事)之间的约束机制加强内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及舆情监管,并主要以联邦银行、联邦金融监管局监管来承担外部监管职责,形成了内外部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

第二、对全能银行分支机构实行资本、资产及负债的“并帐监管”,以定期分析评

价银行的资产状况、偿债能力、风险评估等重要指标。正是得益于这种高效、完备、适应

- 19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性强的监管模式,政府监管体系有效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全能银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了稳步发展。

3,德国全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如上文所述,在德国完备、健全的法律基础上和高效、适应性强的金融监管体制下,

无论在吸存发贷,还是有价证券买卖;无论是参股控股还是资产管理、财产保险等方面,以德国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强大金融集团在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上都表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信息革命、欧洲一体化更加快了其发展的脚步。德国当前全能银行盈利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非利息收入快速提升,业务多元化程度较高。数据显示,德国银行业非利息

收入整体呈现震动上行的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 20%上涨的 2000 年的 50%,又跌至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 11%,后回升至 2012 年的25%,剔除掉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与美法等国相比,由于受到两德统一时间晚,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德国金融市场的统一规范较晚,非利息收入占比整体上不高,但银行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发展迅速。从与利息收入增长率的比较可以看出,1980-2012 年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7.9%,高于利息收入 5.1%的增长率。而非利息收入 0.57 的离散系数高于净利息收入 0.4,表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高于利息收入,受危机的影响程度较大。

第二、多元化经营同时突出业务强项。德国全能银行通过发挥其“金融百货公司”

的资金优势、范围优势、成本优势和抗风险优势,通过多元化业务混业经营而赢得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各全能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通过战略调整,

突出业务强项。以德意志银行为例,1999 年其投资银行业务所创造的纯利润超过总利润的 60%,2005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76.5%,2009 年为 79%,接近于营业收入的 4/5。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创新。德国全能银行以市场为主导,在进行内

部调整与变革的同时,不断评估和审视外部竞争环境与发展战略,逐渐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和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例如,德国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银行账户的调查与管理,提供与细分客户高度匹配的、裁缝式的、顾问式的理财服务。与客户深度面谈来挖掘具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虽然零售业务经营成本较大,却拥有零售业务销售网络这一巨大资源,从而为捆绑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载体。

第四、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金融业务开拓。德国银行快速响应信息革命带来的技术成

果,在依托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互联网经济下快速发展网上银行业务。2002 年德国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00 万,营业收入达 600 亿欧元;2009 年网上银行用户超过 270 万,营业收出入 780 亿欧元。德国最大的网络银行 ING-DiBa 银行甚至完全依靠网络和电话开拓市场提供服务,而没有任何分支机构。2006 年该银行资产总额达 649 亿欧元,在德客户

- 20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超 500 万人。其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传统银行。而在管理模式上,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管理,资源得以共享,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得以加强,扁平化、矩阵式管理结构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了市场反应灵敏度。

(三)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1,瑞士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路径变迁

瑞士是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个人财富管理中心,瑞士以其平稳的社会政治、

稳定的经济货币、发达的信用制度、规范的法律体系、卓越的地理位置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巨额财富。与德国一样,始终坚持的是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的经营体制,其银行业的制度变迁主要体现在监管机制的一次转型上。1929 年大萧条以来,瑞士遵循 1934 年出台的《瑞士银行法》,推行的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全能银行体制,即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监管银行业与证券业,而瑞士私营保险业由瑞士联邦私营保险业监督局监管;直至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瑞士的金融监管进行了较大的变革,2009 年 1 月 1 日,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FINMY)成立,该机构整合瑞士私有保险联邦办公室、瑞士联邦银行委员会和瑞士反洗钱管制局三方的职能,对瑞士金融业实施统一的全面监管。至此,瑞士银行业实现了由“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经营体制转型。瑞士商业银行的制度变迁路径见图 4-7。

图 4-7 瑞士商业银行业制度变迁路径图

2,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制度保障

瑞士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包含两个大的层面:一是被称作双重监管体系的监管者体系;

另一个是瑞士银行业联合会(SBA)负责的行业自律监管。 首先,双重监管的监督者体系是指,FINMY 规定瑞士联邦银行业委员会负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业委员会很少从事现场审计工作,而是由持照的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然后向银

- 21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行业委员会披露其开展的咨询和其他业务,并出具审计报告,其只具备审计权,但处置权仍归于监管方。在某种程度上,持照的审计事务所接受银行业委员会的监督制衡,如其不能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将受到撤销执照、限制经营、罚款甚至坐牢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监管中,银行业委员会秉承着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特别针对两家特大型银行,其监管标准和手段都异常严格,除了授权外部审计事务所对特定部门开展深度审计外,还会亲自进行现场审计并定期与其高层会晤,了解两家特大型国际银行的风险形势,这种差别监管的做法,能更有效的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 自律监管是存在于国家监管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据瑞士银行业委员会统计,瑞士自律监管的相关法律条例达到 190 多项,甚至高于国家监管 127 项的细则,可以看到自律监管在瑞士监管体系中的地位。自律监管很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在行业实践,由经验风险的业内专家建立行为指引,而这些具备私立性质的行为指引会因为容易被业界接受及贯彻执行而被提升为公共标准,当然自律监管的前提是从业者具备相当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

图 4-8 瑞士银行业双重监管与自律监管并立的监管模式图

3,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特征

瑞士银行业可称得上是瑞士支柱的产业,其凭借 3%的劳动力贡献了 11%的经济增

加值和 14%的财政收入,其盈利模式在财务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与他国相比,瑞士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上较高,自 2000 年以来,瑞士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在 64%以上,虽然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其银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但非利息收入占比仍高到48.86%,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 20%的均值,且 2009 年即基本恢复了金融危机前60%以上的水平。说明瑞士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及修复能力极强,非利息业务系统极为成熟。

图 4-9 瑞士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变化趋势图

- 22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2013年,本公司小微金融继续保持领先态势,截至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

4,047.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7.71亿元;小微客户总数达到190.4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91.97%;在小微金融的带动下,本公司个人存款业务发展迅猛,2013年末个人存款余额达到5,045.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53.16亿元,增幅29.63%,增量居中国主要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之首。

2,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可以

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各个业态在2013年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具体来说,按其业务类型划分为第三方支付结算类、互联网融资类和投资理财类三个大类,对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生银行也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科技平台和移动金融方面也全面发力。2013年5月,民生银行新一代银行系统全面上线。该新系统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开放式银行系统,在促进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及社交媒体的新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应用性。同时,加快手机银行的推广,据资料显示,到2013年末,民生银行上线仅仅一年半的手机银行客户达到554.52万户,2013年的交易笔数为6,001.39万笔,交易金额11,258.51亿元,成为国内首批突破万亿元的手机银行之一。同时,2013年9月,与阿里巴巴启动全面战略合作,汲取领先的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积极推动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的调整、业务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二次腾飞,积极打造成特色银行和效益银行。

3,积极创新业务 打造财富管理特色

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盈利性的主要竞争力,政府应持鼓励和支持态度,营

造透明的公平公正的金融创新环境,同时要保证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形成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持续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利用转型契机,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加快业务及服务的创新步伐,顺应市场需求并努力创造需求,如互联网金融产品、理财产品、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等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

民生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立足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性地设计金融服务方案,提

供主动、定制化的服务,内容覆盖产业、货币、资本、商品等多个市场领域,为客户提供短、中、长多个期限的产品品种和多元化的收益结构。

- 28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民生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定制。与传统的产品导向型业务

不同,财富管理业务定位于客户导向型,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区别于传统的产品制式包装,强调服务的主动性和定制化,切实满足客户需求。民生银行旗下的财富管理体系即民生财富,它的财富管理团队为客户量身定制全面财富方案。第二是创新。民生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依托于民生银行公司业务强大的项目资源和信贷资源,实现和传统融资工具的灵活搭配使用,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以理财产品为例,目前民生财富旗下涵盖了民生增利系列、民生智赢系列、民生安赢系列三大银行理财体系,满足客户财富保本、财富增值等不同需求;民生基金超市、民生代销资管、民生代销保险三大代销类产品体系,带给客户更多的投资选择

就发展情况来看,民生银行私人银行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全国33个分行均设置

了分支机构,定位于金融净资产达到800万元的客户个人和家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根据开放式货架模式,在 资产配置、高端保险、信托融资产品等高收益资产配置方面持续优化、创新, 亦 致力于保障资产安全及家族财富的持续增值;除了上述金融服务外,民生财富旗下更有民生贵宾俱乐部,为广大中高端客户提供各类金融咨询及非金融增值服务独具匠心的非金融业务更涵盖私人银行商学院、健康管家、商旅通、旅行家、艺术馆、爱体育、悦生活、俱乐部等八项尊享生活服务,全面呈现顶级整合服务品质。同时,作为首家将私人银行置于全行战略层面考量的银行,据民生银行公告显示,2012年客户规模以77%的速度增长,截止2013年初,再以100%的增速保持领先,管理金融资产突破1700亿元,客户数超过11000户,截止2013年末,私人银行客户达到12,900户,比上年末增长37.39%;管理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919.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76%。

4,拓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商业银行逐渐摆脱对利息收入的完全依赖。从理论上分析,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咨询顾问、承诺、担保和托管等业务,来提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

从现实来看,各股份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中,占比居多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低附加

值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业务上,如支付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本质上并没有实现多元化及业务创新,这不利于对股份制上市银行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利于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因此,股份制上市银行应将着重关注中间业务的发展,并同时给予更多的支持在非传统手续费佣金收入业务上,大力开展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但通过创新拓展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到风险管理和控制。

- 29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就民生银行而言,在收入结构优化方面,2013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差

收窄和利差收入增速放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集团全年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28.53亿元,同比增长26.56%,占营业收入比率为28.35%,同比提高3.18个百分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99.56亿元,同比增长45.96%,占营业收入比率为25.85%,同比提高5.95个百分点,位列于行业前茅。

5,国际化战略,布局综合化经营

民生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始于次贷危机后收购美国联合银行,但是由于盲目出击,尽

调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惨败。在2014年,由民生银行牵头联合20多家金融机构、并购服务机构发起设立了中国并购合作联盟。该联盟汇聚了活跃于国内并购市场的各类中介,可以看出,民生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从未停止。2012年3月,民生银行香港分行成立,成为民生境外首家分行。据2014年半年报介绍,香港分行主要从三大板块业务发力:批发业务板块,私人银行板块以及资金交易板块。截至2014年6月末,香港分行存款余额为588.39亿港币,比上年末增长25.94%,利息净收入4.45 亿港币。继香港分行后,民生银行在新加坡设立第二家海外分行已获得监管部门批复,正在加紧筹建中。此外,东京和伦敦代表处也在部署中。同时,民生银行也积极打造综合化服务,为以后混业经营做准备。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明确指出:“必须成为一个比较齐全的金融集团,三到五年内把金融集团整合起来。”目前该行拥有租赁、基金和资管以及投行牌照,距离金融全牌照尚有多个空缺。已有的牌照中,民生租赁2008年4月成立,民生银行持股51.03%。民生加银基金2008年11月,民生银行持股63.33%;而2013年1月,民生加银发起设立民生加银资管,并持有其40%股权。今年11月,民生银行获准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行的证券业务板块。

民生银行公告称,截至2014年12月25日,安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安邦人寿”)、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邦财险”)、安邦保险和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谐健康险”)合计持有民生银行普通股股票共计47.87亿股,占该行总股本的14.06%,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安邦入主民生,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与安邦的合作成为必然。但是,已有的金控集团相比,民生银行的金控架构模式尚未清晰,它不同于中信集团、平安集团下的金控模式即集团层面实现全牌照掌控,而民生银行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现成的平台。

- 30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七、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的现状分析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的对比

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个主体”的现状:一是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主体,以及批发业务占利差收入的主体;二是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并呈现三方面特点:(1)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2)重规模、轻效益、缺乏统一规范,中间业务创收能力低;(3)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同时,研究发现,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的基础主要受到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到宏观层面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二是中国层面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的环境的影响;三则是受到政策层面长期以来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的制约。正是由于受到上述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体制性残留影响下形成了较为传统的经营管理惯性、对高附加值的新型业务的认知缺乏战略性的判断、而资本市场较低的发展程度又难以对其产生协同效应和带动作用,造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以分业经营为主要运营模式的粗放式盈利模式。

我国当前以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现实中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多重挑战:

无论是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的助推、金融脱媒化程度的加剧,还是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深度推进、资本约束对金融监管的强化,抑或是日益多元化的客户需求均驱动着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西方发达国家的盈利模式在路经发展、监管制度、管理理念和业务创新方面给予我

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首先是在认知观念上,要请明确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是一个历史范畴,外部需要金融体制的健全和资本市场的配合,内部则需要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经验累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创新理念的培育。因此,盈利模式转型要循序渐进,需要的是渐进性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人员发展与业务创新得以适应性的动态调整。其次是要重点关注制度的保障作用,认识到要拓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需要“两个完善”的机制构建,一个完善是指整个法律政策条线的完善,例如保障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型银行转型的包含《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投行法》及《期货法》的法律体系建设;另一个完善是指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这种体系突出三个要素:一是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整体协调调度整合,二是各个监管部门分工协作并形成合力,三是各项监管制度、风险控制及信息披露的规定要完备和细化。再次,要突出差异化的特点。

- 31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这就要做到一方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做精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要在开展多元化业务的同时要有所侧重,要突出特色业务。这就要求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也要进行价值链的分析,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优势、特色和长处。最后,则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的平台进行金融业务的开拓,提升金融交易效率的同时能促进阻止机构扁平化,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熊皮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郭金龙,林文龙.中国市场十种盈利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32 -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末论文

[3]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竞争战略[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宋玮,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M].北京:格致出版社,2011.

[5]徐文彬.德国全能银行制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3 [7]郭娜.中国上市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方向与路径[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8]苏阳.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2014.

- 33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