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08 07: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分析

赵延东、邓大胜、马缨、洪岩璧

摘要:职业取向是社会成员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根据对我国博士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报告发现博士毕业生倾向于到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就业,在工作类型上首选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数人对未来职业成就有较高预期;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最重视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博士职业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职业取向与实际就业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取向 博士毕业生 社会调查 影响因素 政策建议

一、导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位获得者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紧迫,而且有不断向高学历获得者(如硕士、博士)蔓延之势。博士毕业生是一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产品,也是一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理应引起人们的充分关注,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就业体制运作的合理性,也反映了国家有效开发使用科技人力资源的能力。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 职业取向是社会成员对从事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态度。它不仅对于社会成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也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霍兰德提出职业取向研究的政策意义的前提是“国家的人才库是有限的”,他通过研究指出了职业选择的三个原则:①受遗传和个人经历影响,不同的人倾向于选择不同的职业或职业群;②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③职业的满足感、稳定性和成就感取决于个人的人格和本领与职业所要求的技能之间的匹配程度。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人才的激励、发展和表现,而不是人才的分配,这样就能增加各行各业的人才数量(Holland et al,1967)。帕默尔等人则认为通过职业取向和职

业选择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展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这也是职业取向研究的本意(Palmer, 1941;Baumgardner, 1956)。总体而言,通过对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研究,我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博士们在职业选择上的倾向,从而可以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职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情况,从而作出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选择。不仅如此,对高级人才的职业取向研究还有助于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体制和环境,增加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博士的职业取向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预期,如果实际工作与原来的取向存在很大落差,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并影响其实际工作的情况。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向比较重视对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取向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从1958年起每年做一次应届博士毕业生的普查(简称SED),调查内容为博士受教育的情况和毕业后的职业取向;另外,自1973年以来每两年进行一次博士毕业生抽样调查(简称SDR),了解已获博士学位者的职业变迁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对博士学位的评价。欧洲各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这样系统、持续的研究项目,但也都做过一些相关调查研究(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1999)。通过对博士就业和职业取向的调查,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Daniel et al,1999;王建梁、郝理想,2006;赵蒙成,1999;Shinichi,1999)。而我国对这个问题则重视不够,已有的少数研究在样本范围、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上都存在许多局限,难以为相关政策提供有效的支撑。 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宣部委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部组织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研究”课题组,对我国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状况进

行了全面的研究。课题组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同时结合了对个别对象的定性访谈方法。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对“博士毕业生”的操作化定义是那些已经获得博士学位,但尚未开始工作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并没有包括那些已经在各行各业开始工作的博士毕业生。课题组使用典型抽样结合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兰州四个城市中随机抽取了1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应届毕业的3000名博士研究生,对其发放自填问卷进行调查。最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903份,有效回收率为63.4%。数据录入工作使用了Epidata3录入软件,采用“背靠背”的双录校验模式输入计算机。所有的数据统计工作均使用SPSS14和Stata8统计软件完成。 本报告将根据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展开全面分析。本报告首先对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其次,本报告分析了影响博士职业取向的主要个人及社会因素。再次,本报告对博士的职业取向与他们实际就业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在报告的结束部分,就本次研究的政策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可能的政策建议。

二、博士毕业生职业取向总体描述

在研究中,我们从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一是考察博士职业取向的具体内容,即博士对工作的各个要素的具体期望;另一方面是考察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即博士对不同维度的评价及内部结构。 (一)博士职业取向的内容分析

(1)博士的职业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性,东部城市地区是大部分博士就业的首选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则少人问津。

调查结果显示,首选到东部地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到总数的83.2%,首选北京的占46.7%,首选上海的占18.5%。这一结果说明博士的职业取向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东部地区成为大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进一步分析表明,从东部省份院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极少愿意去中西部省份工作,而在中西部省份院校毕业的博士则大多希望到东部地区工作(在武汉和兰州的院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分别有53%和70%表示首选到东部省份工作)。从这一结果看,中西部地区要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已是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吸引来自东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了。

从职业取向的城乡类型看,集聚性更为明显。绝大多数博士(占总数的94.9%)在找工作时希望到大城市就业,而选择到北京、上海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就占86.5%。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的博士不足5%。

(2)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博士首选的工作类型,应用研发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博士的青睐,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是博士就业的首选单位;从博士的专业背景看,存在着“理科博士做研究,工科博士搞应用,文科博士当老师”的倾向。

本次研究发现,教学和科研工作仍是博士首选的工作类型,选择“当老师”的博士占总数的38%;应用研发工作得到越来越多博士的青睐,选择“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博士分别占总数的22%和15%;而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的比例差不多,均在11%左右。

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作类型的选样很大程度上与博士所学专业相关:相比较而言,文科的博士毕业生首选从事教学工作的比例最高(约57%),理科博士首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比例最高(约20%),工科类博士首选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比例最高(两者相加约为57%),概括起来就是“理科博士做研究,工科博士搞应用,文科博士当老师”。

与工作内容相对应的,博士就业时首选的工作单位也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近一半(47%)的博土首选去高校工作。首选科研机构的博士也有16%。相比较而言,工科博士中愿意到企业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37%。

(3)博士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和保留工资平均值分别为6300元和4026元,相对而言,工科博士、上海和北京毕业的博士工资要求更高。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分别询问了博士就业时的“期望工资”(expected wage)与“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情况。期望工资指被调查者根据自身能力,并结合市场供求关系,找到合适工作后的平均期望收入,而保留工资则指被调查者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报价。从调查结果看,博士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平均数约为6300元这里的预期工资和保留工资均指月工资。。其中,期望工资低于5000元的比例为24%,5000~8000元之间的比例为44%,8000元以上的比例约有32%。博士毕业生的保留工资(能接受的最低工资)的均值为4026元。分组来看,期望工资低于3000元的比例为18%,3000~5000元之间的比例为49%,5000元以上的比例约有33%。

分专业来看,无论期望工资还是保留工资,都是工科博士的要求最高,理科博士其次,文科博士要求最低。按毕业学校所在城市划分,上海、北京的毕业生期望值高于武汉和兰州的毕业生。这种因专业和学校所在地不同所导致博士期望收入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也就是说,博士们所学专业和学习所在地已经决定了他们处于彼此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预期收入的差异只不过是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而已。

(4)大多数博士对未来职业目标有较高的定位,近80%的博士不仅仅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而愿意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

个人对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的预期也是职业取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我们将其称之为“职业目标”。本次调查中大多数博士表现出对较高职业目标的追求,选择“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这一最低目标的仅占19.7%,三成多(33.6%)博士将未来职业目标定位在“成为单位业务骨干”,近四成(37.8%)博士的职业目标定位是“在某领域内有一定影响”,更有近一成(8.9%)的博士表达了更大的雄心,有志于在未来“成为某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博士在对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上反映出来的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有力保证。

不同职业取向内容的博士毕业生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比较而言,向东部聚集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职业目标。选东部的博士只有16%左右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行”,而选西部的博士却有40%左右选择该项。 从期望工资分组对比来看,期望工资水平与职业目标有着完全正向的相关关系:期望工资越高的博士,职业目标也越高。

(5)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大部分都回到原单位工作,其中九成以上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对口的;近一半的定向/委培博士研究生曾经考虑过更换工作,但真正找到新工作并更换工作的只有8%。

定向生或委培生是博士研究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通常他们年龄较大、有过工作经验、已经有明确的工作单位,大部分人是非脱产学习(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都与应届毕业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把这些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来讨论。

本次调查的定向/委培生基本上都将回到原单位工作,其中92.2%的人认为回去后的工作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比较对口”或“很对口”的,可见这些委托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大多是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与自己未来工作有关的专业。

尽管委托培养的博士会受到很多正式或非正式的约束,但他们中仍然有许多人有意通过读博士在毕业后更换新的工作。调查显示有53%的定向/委培博士考虑过找新工作,36%的人尝试过找新工作,但真正找到新工作并更换了工作的只占总数的8%。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全脱产攻读的委培博士、回原单位工作月收入较低的和读博期间自己承担费用的委培博士更有可能寻找新工作。

(二)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分析

职业取向从其内容看,是一些具体的指向,即指向工作的一些具体内容,如工作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内容为何、薪酬多高等;而从结构看,它又是由一些选择工作的维度和标准构成的。在前面分析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内容后,我们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分析

他们选择职业的维度结构。

1博士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最为重视的因素包括工作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工作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分成“功利性取向”和“价值性取向”两大类。功利性取向又分成财富取向、声望取向和权力取向;价值性取向也分成生活取向和社会交往取向。进一步地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比如财富取向可以包括薪酬收入、福利待遇等指标。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将博士职业取向的维度结构分解为15个维度指标,然后要求被调查者为这些维度的重要性打分。结果如表3所示。

所有指标的平均得分都大于3分,意味着这些指标都被认为是重要的,只是重要性的程度有所不同。“未来发展空间”的得分最高(4.44),说明博士毕业生认为该指标重要。得分排名第二到第四位的指标是“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平均得分分别是4.30、4.26、4.22。得分排名靠后的三个指标是“工作的挑战性”、“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单位内人际关系”,平均得分分别是3.80、3.84、3.85。

调查中我们还要求博士毕业生在上述15项指标中选出最重要的三项,排序结果与平均得分十分接近。约有60%的博士认为“工作的薪酬水平及福利”是找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排在各项指标的首位;第二位是“未来发展空间”,选择的比例超过了40%;第三位是“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比例约为30%。选择比例超过20%的指标还包括“家庭因素”和“工作的稳定性”。

总结起来,博士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对职业的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以及工作与本人兴趣的契合程度是最为看重的。

2博士们的职业取向维度可归结为理想取向、报酬取向、单位取向、自由取向和家庭取向五个基本维度

为了进一步理解博士毕业生的职业取向维度结构,我们使用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统计方法,将以上15个维度简化为五个代表职业取向不同维度的因子,分别命名为理想取向、报酬取向、单位取向、自由取向和家庭取向。

表4职业取向的五维度及其含义

博士中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部分博士进行追踪调查。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分析,我们可得博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职业取向的信息,并可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

第二,目前博士的职业取向和实际就业在地域上呈现明显的聚集特征,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到东部地区就业,而且实际就业的地点也基本集中于东部地区。这种取向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绝非短期内所能改变。种种迹象表明,中西部地区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才,主要问题可能还不在于物质待遇太低,而在于它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环境。如果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环境,博士毕业生还是很愿意去中西部工作的。因此,要想实现人才在不同区域的合理配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除了为那些愿意去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提供优惠的物质条件外,更应下工夫加强当地的制度建设,为人才提供实现理想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也应该加强宣传,改变人们对中西部地区的刻板印象,让大家充分了解当地为改善人才环境所做的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加入开发中西部的队伍中来。

第三,从博士首选的工作单位和工作类型看,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仍是大多数博士的首选,作出这种选择的博士一般更重视工作的专业对口情况,更强调工作的自由度,也更强调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倾向在博士的实际就业结果中也同样得到体现,说明大多数博士的职业取向和实际择业行为是基本符合国家教育科研体制的基本目标的。

第四,大多数博士在选择职业时把“专业是否对口”视为一种重要的选择指标。在实际就业中,近九成博士表示毕业后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或者比较对口,这表明目前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学用结合问题解决得还是比较好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政府和公司中工作的博士专业不对口程度最高,分别达到了14.5%和13%。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尚存在巨大缺陷时,如果简单而盲目推行“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博士毕业生到公司企业就业”,未必有利于博士发挥其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从本研究的结果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到达博士毕业生向公司或企业大规模转移的时机,学术科研机构依然是其发挥自身本领的主要的领域。

第五,提高女性在科研工作中的比重、发挥女性科研人员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意义深远的工作。本研究发现女博士的比例已经相当高,但数量的增加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女博士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的博士在职业取向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女性博士相对而言有着更强烈的进入科研机构从事学术工作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她们却又表现出对学术工作更低的兴趣。除了女博士自身的原因外,也要看到她们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环境更多制约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对策,提高女博士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使她们在科研岗位上更加投入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