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机遇与挑战

更新时间:2023-05-13 02: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机遇与挑战

读图时代的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新闻现场采编合一性。现代报纸要求摄影记者理论准备、思维能力提高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对于摄影技术的认识和把握。就整体而言,理论准备多厚实,拍出来的作品水平就有多高。这理论并非仅指新闻摄影理论。为什么在同样的场合,不同的摄影记者抓到的瞬间、场景相差甚大?这里有机遇问题、时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对瞬间思维的判断,在于摄影记者能否在时间、场景、人物最有摄影潜力的高潮点挖掘并抓拍到稍纵即逝的瞬间。判断力基于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决定了摄影记者能否抓到读者要看的东西?编辑要编的东西?记录事件最具瞬间表现力的东西?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仅凭体力和对摄影本身的认识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每个摄影记者都生活在特定的地方,你对这个地方发展趋势把握得如何?面临竞争应对的策略如何?决定报道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没有这样的深层次考虑和把握能力,靠什么抓到独家的新闻图片?又靠什么去做好摄影专题呢?实际上,对总体形势运行状况的把握,对一个事件总体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就决定一个摄影记者能否在竞争中获胜。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想“独占”某一重要新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同台竞争”中敏锐地抓住“独特故事”,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特殊品味”。可以断言,在新闻摄影“同台竞争”的今天,特色将成为致胜的砝码。值得一提的是,媒体特别是都市类、生活类报纸 ,拼时效已是竞争的焦点之

一。然而,时间的重要性不能超越事实本身,更不能损害新闻的真实性。要知道,新闻背后的精彩故事更有味道,它是靠摄影记者独特的眼睛和自身的内功磨出来的。要达到上述要求,迫在眉睫的是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

治新闻敏感、理论政策水平、文化艺术修养、现代科技知识等等。那么,除了要继续呼吁各级领导“要把新闻摄影放在与文字报道同样重要的位置”、“总编辑们要像注重培养文字记者那样来培养摄影记者”、“继续克服重文字轻摄影的观念”等等之外,摄影记者如何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下功夫,谈一谈本人不成熟的粗浅思考与认识,与诸位同仁商榷。

A、摄影记者拿笔的必要性

新闻记者包括文字、摄影(电视媒体为摄像)记者,他们发的文字新闻或图片新闻少不了5个“W”(五要素)。而图片的“五要素”通常是需要用文字说明来加以完善的。一张图片的文字说明一般不超过300字。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全部内容,必须肯定自己所拍摄的画面都是事实,片中人物的次序、姓名、时间要正确无误。一条高明的图片说明往往能促使图片得到采用。这是摄影记者除了拍好新闻图片所应具备的起码的技能。

而就是这个最低层次的技能,有的摄影记者却未能熟练掌握,难怪有的老总审稿时常叹曰:“摄影记者说明说不明。”“说明说不明”的摄影记者影响了摄影队伍的整体形象。第二层次的摄影记者,应能拍专题图片,我们通常称之为“一组图片”,一般三四张到八九张都可拍成一组。其中每一组图片表现的角度都是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说明同一主题。“一组图片”通常需要一个总的文字说明,三四百字到一千字不等,多的达两三千字,图文相映。其效果是:感染力、说服力俱佳,给读者“烙”下深刻印象。第三层次的摄影记者,则是图文结合得十分完美,既有感人肺腑和耐人寻味的文章,又有“过目不忘”的新闻图片。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奔赴现场,熟练地运用自己的摄影器材,出

色地完成拍摄任务,并用笔准确而有文采地表述自己所采访的有用的内容。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

新华社资深记者、摄影部主任徐佑珠说:“以前,有人嘲笑摄影记者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我觉得四肢必须发达,不发达怎么能吃尽辛苦到现场采访?所要改变的,是头脑简单。”这话的确切中了要害。由于分工不同,摄影记者发图片新闻,文字记者发文字新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摄影记者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我拍我的,你写你的。他似乎是一个拿相机的机器人,历来“井水”不犯“河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读者群在明显地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图文并茂的新闻。许多文字记者已经在不声不响地拿起相机,为自己的文章配上可以佐证的图片。对新闻事业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意味着“井水”与“河水”已经在默默渗透。如今,摄影记者的行为也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拍摄出好图片的目标上。摄影记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他还必须能写作,将一篇篇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报道奉献给读者,好的摄影记者具有能够把文字和图片融合在一起的能力。有人会说了:“有必要吗?你都替人写了,还要文字记者干什么?”对于庞大的中央或省级新闻机构来讲,这话不无道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能较多地保证采访任务圆满完成。但相对于人手少、经费比较紧张的地市级媒体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地市级媒体来讲,提倡摄影兼文字就很有必要。假如有一个采访机会,只给一个名额,上级主管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派一个文字记者前往。文字记者不仅可以发文字稿,还可以起码带个傻瓜相机,顺手牵羊地拍回一些图片来,这时就体现了文字记者的优势。而假如摄影记者也有文字记者的一身功夫,你的竞争力就十分明显了。2005年2月,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著名经济

学家厉以宁教授莅临湖南怀化市的沅陵、会同、芷江等数个县(市、区)考察,因名额所限,报社老总原计划派一名文字记者随行采访,并要求带一台傻瓜机给厉教授拍一些生活照片;但厉以宁教授对此安排却不甚满意,点名要求派一名文字摄影都过得硬的记者。我接到这个任务后,既兴奋又担心。因为厉教授治学严谨,要求极高,随他出行采访不亚于随省、部级乃至中央领导人采访的难度。采访结束后,我及时将刊登的文字及摄影报道连同一些生活照片做成了一个精致的影集,赶在厉教授乘火车之前送到了他的手中,厉以宁教授看过影集后,以罕见的口吻连声称赞:“不错,不错,这么快就见了报,而且还赶制出了一本这么精美的影集,我真的想不到啊!太感谢了!”。

B、摄影记者写作的可能性

一个摄影记者同一个文字记者比较,有一点很不同,即:每一次采访,他都必须到现场去,最好是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而一个文字记者通过打电话,谈话和倾听当地人的闲谈,就能得到许多有用的材料,即使他不能进入或挨近发生事件的现场,他也能写出非常令人信服的新闻来。但是,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摄影记者不仅耳闻目睹,还可以当场解决疑问。摄影记者应有像猎鹰一样的眼睛,像猎人一样的鼻子,即使在拍摄现场,耳朵也要伸得长长的,尽可能多地回收信息。这样的摄影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会更具感染力。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留心而勤奋。把每一项摄影任务都看成是最重要的任务。也许你会碰到单调无味的例行公事的摄影任务。但是仍然要聚精会神,要绷紧每一根“搜索”的弦。在某些场合必须既拍也听,留心听画面人物说什么,没准儿他的一句话就是你这张图片的最好注脚。这里举一个例子:1995年中

美举行知识产权谈判时,中新社曾经编发过一张江泽民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传真图片。当时在现场站在同一个位置的中外摄影记者拍到的画面都大同小异。但是,中新社的那张传真图片引用了江泽民的一句话:“你是我们的老朋友!”这一简单明了又富有新闻价值的说明顿使图片生色,据称这张照片被海外数十家报纸刊用。

摄影记者必须勤奋,而较难于做到的正是“勤奋”二字。新闻圈里的人喜欢称既能做摄影记者又能做文字记者的人为“双枪将”或“两栖记者”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颇难,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徐建中,以前我一直没搞清楚他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因为从《人民日报》上时而可以看到他的文章,时而又可以看到他的图片,直到1996年人民日报出版社为他出版名为《两栖生涯》的画册,我才知其人的职业是摄影记者。据介绍,他的工作方法是:“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采访时能拍就拍,可写就写。每年他的发稿量大于非“两栖”记者。应该说,《人民日报》社兵强马壮,完全用不着他一人干两人的活儿。但是他却始终如一地做到了。

不难想象,在文字记者只拿一支笔一个本时,他还要负载全套摄影器材;在别人坐着的时候,他必须站着端着相机;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还要挑灯夜战。图文记者自然要比单纯的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付出更多,但最终他得到的硕果累累。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1991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举办首届全国新闻摄影研修班时曾给我们介绍了他在海湾战争中难忘的采访经历)有幸成为1990年海湾战争时期的一名中国摄影记者,他除了完成当时的图片传真任务,回国后还出版了一本追忆战地采访的图文并茂的书籍。试想,假如他只出

一本图片专册,或只出一本文字专册,都决不及图文并茂的更吸引人、更具说服力和更畅销。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感觉到,文章和图片就像筷子和碗,离开了谁,就餐的人都会觉得是个遗憾。常常有人对我说,摄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作,因为你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有趣的人和事”就像一顿美味佳肴,你能将它和碗筷一起送到顾客面前,这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C、写作,是摄影记者的自我完善

一般来讲,摄影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多于逻辑思维,相反,文字记者的逻辑思维多于形象思维。摄影记者具备了文字记者的素质,就比较容易地从生活中提炼出适合于摄影报道的主题,再发挥图片的形象优势,自然是锦上添花。这是摄影记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更多地出新闻摄影佳作。

优秀的摄影记者必须具备预测力、观察力、果断处事和自我控制力。这些综合能力,都取决于他的政治敏感、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讲过: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一个摄影记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他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江总书记提出,新闻战线的从业人员要打好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纪律、群众观点、知识、新闻业务等5个根底,这对摄影记者来说,始终也是一个努力追求的目标。

当今的报刊、通讯社、电视台,如果没有新闻摄影的实力和高水平的摄影作品,其竞争力就会显得不足,就会失去一部分市场。而这个市场十分诱人地

向摄影记者展示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天地,颇具挑战性。摄影记者如果始终坚持动手写稿,那么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当然也应该承认,目前地市报现有的新闻摄影记者名出多门,在培养和使用中有不少还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是摄影人才奇缺,一方面是岗上人员其作用无法得到全面发挥,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摄影记者,普遍存在着退休年龄不到、正常使用嫌老的状况。因此,在目前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建立摄影记者长远的培养机制,特别是注意摄影记者的使用寿命、建立合理离岗制,对摄影记者就业及退休保障能起到良性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n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