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必要条件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4-01-28 08: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与逻辑用语》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的基础知识,作为起始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是本章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观察、判断、表述和推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逻辑知识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学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看在数学概念的处理上贯彻了“淡化形式,注重实质”这一新的教学观。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难点:初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 二、学生分析

本章节的知识较为抽象,职高的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对抽象语言的理解不够,需要借助身边的实际例子加以理解。教学中多寻找生活与数学的接合点,既体现了数学文化之美,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高一新生具有较好的学习欲望,抓住这个机会在讲课的过程中照顾大多数同学,运用初中耳熟能详的例子和身边实际例子铺设小台阶步步引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规范课堂。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法与学法

1、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问题出发引出数学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反复应用和辨析,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并能在实践中总结判定方法。

由于这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起始课,文字信息量比较大,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2、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分析”——“探究”——“总结”的学习环节,从三个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对具体命题的正反辨析,对“充分的”和“必要的”这两个词汇产生感性化的认识。

2、学生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判定方法,形成辨别充要条件的初步能力。 3、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充要关系,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体验“在生活中数学地思维”。 四、过程分析

首先,创设情景,引旧为新

由简单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引到两个简单命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环节中有

朱世勇 2008年10月6日

针对性的举生活实例和初中阶段耳熟能详的例子并添加一定的趣味成分如:简单命题(1)“昨天下雨了”和“马路湿了” (2)“没带胸卡”和“违纪了”(3)

2

“树叶黄了”和“秋天到了”(4)“x=3”和“x=9”等等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会是怎样的关系?学生们畅所欲言,对“充分的”和“必要的”这两个词汇产生感性化的认识。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制约程度,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所得使用关联词“如果、、那么、、、”去表述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做好铺垫。

结合同学们的分析,指明:两个简单命题之间这种相互推出的关系反映了两者之间的一种“充分的”或是“必要的”联系。在数学中,我们对这种联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入的新的定义来描述它,这就是本节将研究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其次:阐述定义,理解内涵

定义: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读作p推出q,我们就说 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在引导学生理解定义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问题这里的p和q都叫做“条件”,那么“结论”又是什么呢?(注意使学生理解“条件”与“结论”的相对性。引起认知冲突,鼓励学生讨论作答) 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因入“草船借箭”的典故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理解记忆充分、必要条件

再次:初步应用,反复辨析

应用是加深理解的最有效途径,练习一紧扣定义,规范解题思路锻炼,巩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练习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练习三题型变换进行探究,开阔学生思路。

第四:回授调节,归纳总结

1、教学的反馈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只有及时获得回授信息来调节其本身的行为,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根据学生练习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解决。

2、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结构,而不是零星的知识片断,这就需要通过归纳总结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结构,领会原理 最后:结合生活,丰富感知

引导学生:充分,必要关系不仅仅在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也是经常遇到。比如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名言名句中,就有不少例子。

请试试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

(1)水滴石穿 (2)骄兵必败 (3)名师出高徒 (4)有志者,事竟成 此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作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看法展开分析。本环节的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审视生活中的语言,探讨其中的充要关系。但此题的答案应当是开放的,不同的观点应当允许共存,关键是使学生体验“数学地思维”。让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维应该是更根本的追求。

后记

这是一节概念新授课,也是实践、总结和体验的研究课。通过“分析—探究—总结”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定义趣记和最后的名言分析,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将课堂的学

朱世勇 2008年10月6日

习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体验“数学地思维”。

朱世勇 2008年10月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n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