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_黄耀丽

更新时间:2023-06-08 03:4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5卷 第4期

2006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25,No.4July,2006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

黄耀丽1,李 凡1,2,郑坚强1,李 飞1,3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佛山528000;2.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3.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区域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等级、不同空间区位、不同旅游发

展阶段的城市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生产力要素以及客流有机耦合而形成的。本文在深

入分析旅游竞争力含义及其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多维评价和综合分析

的方法,将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不同的3个等级,并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城市旅

游竞争力具有以广深为轴线的“哑铃”型双极放射状空间形态模式,提出了凭借城市自身比

较优势,承担不同层次旅游竞争与合作角色的空间组织模式,旨在通过研究梳理各城市旅游

影响要素的优劣差异,认识区域内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形成互利共赢

的城市旅游竞争与合作机制奠定基础,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

文章编号:1000-0585(2006)04-0730-1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人们应用M.Porter于80年代末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取得了很大进展,内容涉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1~4],对制定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以及对策等都有精辟见解,相对而言,较少涉及区域内城市旅游竞争主体之间的结构、空间分布、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变化等问题,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在一个开放经济体系中,城市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仅仅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区域中不同规模的城市其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侧重点各异;城市间空间距离的不同,其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不同;城市环境及其所拥有的不同旅游市场,导致城市旅游竞争的层次高低悬殊。不同旅游竞争力的城市构成区域旅游体系的空间框架,主导着区域旅游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及整合方向。  在旅游地理学中,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由区域城市结构体系理论[7]引申而来的,是旅游经济客体在一定地域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状态,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对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特征的把握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相关研究[8~12],其中K.Wober等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通过旅游需求、过夜旅游增长率、游客季节分布及旅游地承载力等五项指标对当时欧洲39个首都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勾画出1975年以来各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Weaver利用核  收稿日期:2005-12-08;修订日期:2006-05-25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基金项目:大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旅游竞争与合作研究(2004B0102076)

作者简介:黄耀丽(1959-),女,四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及旅游地或系统教学和研究。20E-mail:fs.[6][5]

心—边缘理论模型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多巴格和巴布达群岛进行案例研究。在我国城市群己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中的一员,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旅游作为各城市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之一,也需要在各城市群内部竞争有序、结构互补,为区域旅游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寻求良好的发展之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及其区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建立既有竞争机制,又有合作战略,在竞争中提升,在合作中共赢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城市旅游空间体系,以达到通过最佳组织形成最佳空间结构从而达到最佳发展[14]。

珠江三角洲由三个城市群组成,北部为省会广州和佛山市,东-南部有深圳、东莞和惠州市,西部有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市,总面积约41698km2,占广东全省面积的23%,加上香港和澳门,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我国三大城市连绵带之一[15],也成为我国城市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凭借着原有的经济基础、人文地理优势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香港回归以及口岸开放的有利条件,旅游人数、旅游创汇、旅游总收入等均列全国前茅,在全国旅游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以较强的区域旅游分工态势形成旅游经济增长圈并蓬勃发展,对珠三角城市间所表现出的包括旅游要素、发展战略的竞争状态客观上已形成了挑战。城市间旅游业需要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除劣存优而形成竞争优势,提供创新的动力[16]。但竞争不当,会造成资源的内耗和浪费,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关键是如何把握竞争尺度、建立区域空间内不同城市间旅游结构组织体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竞争与协作。有鉴于此,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区内城市间旅游竞争力比较为视点,通过从不同维度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空间的聚集状态,以此对城市间旅游空间组织、扩散方式和相互间的竞合关系进行研究。[13]

2 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研究的相关问题

2.1 城市旅游竞争力内涵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十分复杂的概念,因而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此至今还未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从竞争的一般定义来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为了某一目标或利益针对特定对象而进行的争夺或较量[17],竞争关系的成立至少需要具备3个要素,即利益独立的竞争主体、具有稀缺性的竞争对象和最终的竞争结果。由于城市旅游业是以消费和愉悦为导向的城市产业,是“吸引物”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而非旅游产品的流动,因此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概念可表述为:一定时空范围内一个城市相对于另一个城市在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从而获得回报且持续发展的能力。它的内涵又可延伸到以下几方面:①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结构上看,借用M.Porter观点,可划分为不

[2]同的层面:表现在微观层面的旅游产品竞争力、集合在中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凝

聚在宏观层上的由政府主导机制下的城市之间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再向上则构成区域旅游竞争力;②从时序上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强、更为持续的旅游增长能力的动态过程;③从结果上看,作为目的地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归根到底表现为一个城市对客源市场的占有率,谁的市场份额大、增张势头强劲,则该城市旅游产业就具有竞争力;④从城市旅游竞争力要素上看,与其他产业竞争力不同,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旅游生产要素除了旅游吸引物外均可自由流动,、

占有方面。瑞典经济学家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18],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解释区域内城市规模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相关资金投入不同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原因。

目前表述城市旅游竞争力所用的方法有综合定性描述法和用经济学一些专用软件进行各种分析。严密的演绎逻辑有助于解释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性质并寻找影响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但许多影响甚至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学分析软件研究所无法解释的。本文在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际评价工作时,对指标的对应性、适用性给予重视,定性与量化相结合,避免降低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2.2 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空间尺度

本文从空间概念上为城市旅游竞争力做以下界定:①城市作为目的地而不是客源输出

[14,19]地,是旅游业接待异地旅游者活动的综合,不包含城市本身输出客源而发生的旅游行为。包括以核心城市为住宿依托进行节点状“一日游”所能到达的特定区域。②旅游竞争主要集中在目的地,虽然竞争也产生在航空和其他旅游服务中,但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依赖于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③城市旅游是一个行政范畴,包括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心城区以及有密切联系的外围郊县、镇[15],它们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城市等级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④区域视角、国家视角或者全球视角的比较可能导致同一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状况的不同,对于城市本身来说,进行一定空间尺度的竞争定位才是至关重要的。

2.3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区位与规模

2.3.1 竞争主体的相对位置 根据空间竞争理论,城市旅游竞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地城市存在于同一区域引起的。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空间分布、毗邻距离和空间联系,城市与客源地之间的区位要素差异导致的可进入性及游客的交通运输成本差异等因素都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大小及其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很大影响[20]。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由“地点空间”转变为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

[21]上,但由于旅游产业是“人的流动”的特殊性,其城市之间、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关系仍然要以地理位置关系为出发点。

2.3.2 竞争主体的规模结构 城市可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各个级别的城市其在地域空间所发挥的功能不同,城市旅游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相应的目标市场在消费水平、关税、汇率等方面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不同,因此各个级别的城市在综合旅游竞争力方面一般没有可比性。但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参与区域合作。

2.3.3 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系 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区域内各城市通过不同层面的竞争(国际城市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本身层面)形成其竞争效应的投影,又影响着区域整体旅游形象的形成,构成参与区际和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19]

3 珠江三角洲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的比较

3.1 珠三角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对比

珠江三角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主要以人文、城镇风貌和亚热带自然风光为特色。由于各类型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参考国家旅游局2000年推出的全国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于2005年11月邀请广东省部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和旅行社资深管理者27人,采用打分方法对不同类型景区(点)赋予不同分值,分别对珠),

计,同一景区具有两个以上类型冠名的以高级别计算,得出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累计分值(表1),并以此按比例作资源禀赋图(图1)。

表1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及赋值

Tab.1 Naturalendowmentoftourismresourcesandtheirevaluationaround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风景名胜

景区

类型

国家4A级国家景区10级10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历国家级8省级国家级10史文化名省级城及花园城市510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国家级名村、镇5国家级单位5国家级总分文化遗产2历史文化文物保护非物质83

国家4A级景区:白云山(10)、香江野生动物世界(10)、中山纪念堂(10)、广东美术馆(10)、越秀公园(10)、从化温泉(10) 风景名胜:白云山(10)、莲花山(8)、白水寨(8) 旅游度假区:南湖(10)、花都芙

广州蓉(5) 森林公园:石门(8)、流溪河(8)、亿万(3)、王子山(3)、黄龙湖(3)、帽峰山(3)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沙湾镇(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共9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广东醒狮、粤剧、粤绣、象牙雕刻(共10)

国家4A级景区:观澜湖(10)、华侨城(10) 风景名胜:梧桐山(8) 旅游度假区:深圳湾(5)

深圳森林公园:宝安(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福田(5)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鹏城村(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5)

珠海国家4A级景区:圆明新园(10)、白藤湖(5) 旅游度假区:九洲岛(5) 森林公园:尖峰山(3)

国家花园城市:(1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5)

国家4A级景区:荷花世界(10) 风景名胜:西樵山(10) 旅游度假区:均安(5)、南国桃园(5)

佛山森林公园:海景(3)、云勇(3)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旗头(5)、碧江村(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共2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醒狮、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

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共12)

国家4A级景区:鸦片战争博物馆(10) 旅游度假区:威远(5)、仙鹅湖(5) 森林公园:宝山(3)、清溪

东莞(3)大屏嶂(3)、大岭山(3)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南社村(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千角灯(2)

中山国家4A级景区:孙中山故居(10) 旅游度假区:翠亨村(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共4)

国家4A级景区:圭峰山(10)、开平立园(10)、金山温泉(10)、古兜温泉(10) 风景名胜:上下川岛(8)

江门森林公园:北峰山(8)、河排(3)、潜龙湾(3)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5)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处(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2)

惠州风景名胜:西湖(10)、罗浮山(10) 森林公园:南昆山(8)、梁化(3)、九龙峰(3)、东山(3)、汤泉(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5)、港口海龟(5)

风景名胜:星湖(10)、龙山(8)、燕岩(8) 森林公园:万育山(8)、龟顶山(3)、金钟山(3)、羚羊峡(3)

肇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鼎湖山(10)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2)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2~2004年;中国旅游通讯,2006,(1).7550792444883851244

从表1和图1可以归纳出珠三角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如下:首先,空间分布很不均衡,西部比较集中;其次资源级别和类别分布不均;再次是开发程度差距很大。广州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类型上都占绝对强势;东莞、惠州等分值较高,但其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度假区;深圳和珠海旅游景区数量少,但规模大、开发程度高,华侨城作为一个景区统计,其中、4

图1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图

Fig.1 Naturalendowmentoftourismresourcesaround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

3.2 基于对珠三角城市形象认知的旅游竞争力对比

[22]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因素之一。据此作者从旅游者感

知的角度对大珠三角城市旅游形象竞争力进行测评分析,根据被测者对大珠三角各城市旅游整体印象的认知程度,分析和佐证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其方法是对旅行社管理人员及导游进行问卷调查,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3份。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作因子分析,并计算出每个因子对应的城市的因子得分。用多个统计指标,从17个变量中提取了5个因子(城市风貌、历史文化艺术资源、温泉及海滩海岛、风景区及乡村景观、工业产品及工业旅游),旋转后每个因子的特征根均超过1,累计解释变异为61.2%,说明提取的因子能够较好的替代原变量。将提取的因子与城市进行对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应的因子得分可以发现每个城市总体感知形象和优势。

城市旅游风貌最突出的城市依次是深圳(0.81)、珠海(0.56)和广州(0.31);历史文化艺术资源突出的依次是佛山(0.88)、广州(0.84)、肇庆(0.31);温泉及海滩海岛资源突出的是珠海(0.79)、江门(0.71)、中山(0.5)和惠州(0.39);风景区及乡村景观资源突出的是肇庆(0.82)、珠海(0.30)和惠州(0.29);工业产品及工业旅游资源突出的是东莞(0.57)、佛山(0.52)、中山(0.46)和广州(0.39)。

3.3 基于珠三角城市旅游规模时序变化的旅游竞争力对比

本文根据序位-规模分布理论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旅游规模[23],由于入境游客的统计相对准确可靠,并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笔者以广东省各城市1996~2004年接待过夜国际游客数为指标,分别作旅游规模图和规模序位变化图(图2,图3)。这一时期的城市旅游规模和序位特征是:①珠三角各城市旅游规模基本位于全省前列。②广州、深圳旅游规模一直排位第一、第二,从2003年深圳取代广州排在第一位,但无论谁第一,其首位度①都很小,在[23]

图2 1996年~2004年广东省21城市旅游规模分布

Fig.2 Tourismscalein21citiesinGuangdongprovincefrom1996to

2004

图3 1996~2004年珠三角9城市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Fig.3 Rankingchangein9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from1996to2004

1.4~1之间并且逐年减少,说明二者的差距很小;③第二名与第三名之间的规模比值很大,一直在3~4之间,说明珠三角内部旅游规模级差很大;④除珠海稳居第三外、其余六市在排名4~11位之间交替升降,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态势。

3.4 多因子综合评价珠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

3.4.1 指标体系的选择 为了突出旅游业的本质特点,指标选用了反映城市旅游核心能力的数据(表2)。旅游发展规模主要反映城市旅游业绩;旅游接待能力主要反映旅游经营规模;按照表1中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级别分别赋分作为资源禀赋所得分值;同时根据旅游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24]及生产产值的相关性、酒店接待和入境人数对进出口贸易存在依存关系的规律,将这三类指标列入。笔者采用2004年广东省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选用4类共12个评价指标作为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信息与特征。

表2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2 Evaluationstandardsabout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intourismcompetitiveness

旅游发展规模:国际游客(万人次)、国内游客(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旅游接待能力:星级酒店指数[注]、客房(间)、床位(张)、客房出租率(%)

资源禀赋指数:赋分值见表1

相关依托因子:生产总值(万元);户籍人口(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5X54X+3X3+1,X。

3.4.2 主成分分析 按上述选定的12个指标,以行政单元为单位,将该区9市的指标数据建立原始指标矩阵,分析旅游竞争力的市际差异。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作因子分析,将原来多个指标以累计贡献率>95%为标准提取了3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主成分,运用回归法求得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在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以其因子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以各主成分得分的加权求和作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表3)。

表3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

Tab.3 Rankingabout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intourismcompetitiveness

城市

广州

深圳

东莞综合得分4.8720163.55754-0.1636排名123城市珠海佛山惠州综合得分-0.97606-0.73953-1.34395排名456城市中山江门肇庆综合得分-1.61910-1.75154-1.97163排名789

3.4.3 聚类分析 采取DPS数据处理软件分

析珠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类型等级。选用马

氏距离测度类间距离、离差平方和聚类方法进

行聚类分析,得出系统聚类谱系图(图4),将珠

江三角洲9个城市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分为3种

类型:第Ⅰ类 广州市深圳市;第Ⅱ类 珠海市

东莞市佛山市惠州市中山市;第Ⅲ类 江门市图4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聚类谱系图

Fig.4 Clusteringpedigreceofcitiesinthe肇庆市。类型的划分基本与因子分析的结果吻PearlRiverDeltaintourismcompetitiveness

合,也与实际情况相符。

4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结构体系及空间特征

4.1 珠三角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结构等级

4.1.1 一级旅游竞争力城市 是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综合上述各类分析明显看出,广州和深圳属于该类城市。从资源禀赋、城市规模序位分析和因子分析中,均位居前二位,且与其他城市差距巨大。这两个城市分别位于珠三角中线南北两端,相距180公里,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高度发达的两个城市。广州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特大的城市规模、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国际航空港、内地省区进入广东的目的地和中转城市等众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人文资源在珠三角占总赋分值近70%的绝对优势,因而在国内外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等方面不仅在珠三角而且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深圳是中国大陆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口岸出入境人数占全国的1/2,深圳实行24小时通关政策,带来诸多的观光和商务旅游客源。深圳旅游资源数量和类型虽不丰富,但景区到访率很高,新型的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既是旅游者到广东的必到之处,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代表。广州、深圳在珠三角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旅游竞争力势能,具有高度的“垄断性”。

4.1.2 二级旅游竞争力城市 这类城市的竞争力较强,包括珠海、东莞、佛山、惠州和中山。这五个城市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制造业高度发达,外贸依存度高,

接干道上,城市间有高速公路网连接,珠海毗邻澳门,有专门的机场,因此这些城市可进入性强;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五城市处于仅次于深圳和广州的第二序列水平,依次排名为第3至第7位[25],在服务设施和城市建设上具有突出的相对优势,如东莞有14家五星级饭店,数量上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佛山的社会文化服务设施齐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与资金保障;珠海是我国较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占据了政策先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成为极具特色的国家级花园城市,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从感知形象测评中已体现了这一点。此外,由于五城市的产业外向性特点,对外开放程度高,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旅游地[26],因此商务旅游比重高,且具有客源稳定、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等特性。这五个城市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开拓力度不足,除珠海以外,城市整体风貌旅游吸引力不大,景点与住店客源市场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约束了其总体旅游竞争力水平。

4.1.3 三级旅游竞争力城市 是竞争力较弱的城市。这类城市包括肇庆市、江门市。二个城市的旅游资源都以自然风景秀丽而著称,江门的上川岛是广东沿海最大的岛屿,圭峰山是国家第一批4A级景区,江门的恩平县有“中国温泉之乡”之称;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鼎湖山、国家4A级风景区星湖等省内首屈一指的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与国内著名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名城相比达不到吸引远程游客专程到访的程度,经济实力与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较弱,离经济发达主轴距离较远,旅游业发展规模远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

4.2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形态特征

借鉴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Y.Hagget)从宏观层次将区域城市抽象为点,以相互间诸如移动特点、路径和结点等联系要素表述空间结构模式与秩序,以及冈恩(Gunn,1988)从微观层次对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个要素构成目的地地带的方法[11],本文以城市旅游竞争力强弱为基本出发点,考虑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关系,将珠江三角洲内城市视为节点,交通线路视为连接,勾勒出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图5

)。

图5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

Fig.5 Spacestructureofcitiesin

thePearlRiverDeltaintourismcompetitiveness图6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组织模式Fig.6 Modelofspaceorganize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intourismcompetitiveness

从区域内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等级结构来看,广州、深圳是城市旅游目的地,又具有服务接待、中转功能,以广深高速和城际轨道为通道构成“哑铃”型在空间上形成区域内的“双核”两极化特征。深圳和广州到珠三角任意一个城市都在200公里范围以内与通往三角洲各地

(图6)。如果将香港、澳门大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依照珠海崛起为与深圳旅游竞争力同等级城市,则旅游空间架构将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角”区域。

4.3 珠江三角洲旅游竞争力空间组织

4.3.1 打造综合竞争力,拓展高层次竞争平台 深圳、广州承担旅游组织、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是珠三角旅游的支撑点。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①对外集中三角洲的各种旅游优势、全方位参与国家级别的大尺度旅游竞争,成为高级别的会展和会议城市、世界级的航空港、争取世界有影响力的赛事和事件,着力打造国家级的旅游城市形象,在未来使珠三角区域旅游形成“Global-Region”的空间格局,即以内部关系的协调在全球区域旅游体系中具有一定控制性地位。②广州和深圳是珠三角的南北门户和旅游枢纽,应发挥招徕国内外游客及“一级批发商”的职能;③广州、深圳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大的旅游客源地,利用自身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人均收入高的优势,组织带动三角洲内其他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的“扩散”。因此,客观上广州和深圳的这种“窗口”形象和“领导”实力关系到珠三角区域旅游的综合竞争力,也关系到其竞争平台的规模和层次。同时,作为一个区域中的两个旅游核心地,广州与深圳之间也存在着地方利益之争,突出体现在龙头地位和客源份额的竞争上。因此,协调好二者内部关系,培育其区域统战能力对于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不无重要。

4.3.2 提升服务竞争力,稳定客源市场竞争力水平 佛山、惠州、东莞和中山占据着珠三角过半的区域规模,具有突出的客源优势和资金优势,把这一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是稳定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其途径是通过旅游产品来拓展顾客价值链。针对上述城市酒店入住人数与景点游客数的分异现象,首先是有关制造业企业和旅游业组织要转变思路,建立起协作关系,把旅游活动渗透到商务活动的行程中;而实质性的活动必须渗透到旅游线路的专业化设计和吸引物的建设中,基于旅游资源缺乏的前提,利用资金优势做好硬件建设和吸引人才提升服务的价值水平是稳定商务客人市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有协调组织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利益分配协调的前提下,采取各城市间异质产品分散组合的方法构筑多样化的产品线路削弱同构产品的内部竞争,提升这些城市整体竞争力。

4.3.3 塑造城市和产品特色,升华竞争力水平 江门、肇庆都位于珠三角的西缘,有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开平雕楼、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鼎湖山以及星湖、恩平温泉等众多省内一流的突出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其城市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层次欠佳,总体客流主要为省内客源,旅游经济发展对区域内经济发达城市的依赖性比较强[5]。因此这类城市旅游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特色、资源特色和旅游产品特色的相对比较优势方面[28],对于传统地以商务为主导的珠三角区域旅游业来说,是其难得的拓展和升华空间。顺应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演化规律,渐次融合到珠三

[29]角的整体合作中,充分接受其资金、人才和客源支持,以塑造城市本身特色和旅游产品特

色为本位来发展旅游业。

另外,珠海是介于第一种与第三种之间的一种竞争类型。既具有冲出三角洲参与区际和国际旅游竞争的潜力,又在传统意义上最具有城市风貌和产品特色的基础。

由此,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在空间组织上形成一个分工明确、错落有致的结构体系。[27]5 结论

阶段的城市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生产力要素以及客流有机耦合而形成的。通过对旅游竞争力的多维评价和分析,得出珠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以下空间结构特征:

(1)根据城市旅游竞争力可将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目的地划分为3个不同等级结构;其特征是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

(2)基于旅游竞争力的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属于以广深为轴线的“哑铃”型双极放射状模式;这种模式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有利于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发展。

(3)旅游竞争力等级不同的城市在空间组织上分别承担着竞争与合作的角色:一级竞争力城市可以依托城市自身以及聚集区内的优质旅游产品,形成绝对优势,参与区际和国际旅游竞争,争夺国际客源和旅游中心地位,同时以自身优势向周边城市扩散,推动区域旅游发展;旅游竞争力二级和三级城市一方面凭旅游资源、产品和城市特色的相对比较优势与广州、深圳合作,面向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又以比较优势与区域内同等城市争取省内客源,开拓港澳市场,在竞争中提升各自的城市旅游综合素质。

(4)珠江三角洲城市之间需要建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形成在竞争中提升,在合作中共赢的城市旅游竞合机制,通过科学组织管理形成合理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从而推动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旅游学刊,2003,18(3):39~42.

[2] Porter,Michael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NewYork:TheFreePress,1990.

[3] 成伟光,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人文地理,2005,81(1)53~56.

[4] 李景宜,周旗.区域入境旅游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79~82.

[5] 王铮,武巍,吴静,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出分析.地理研究,2005,24(2):243~252.

[6] PearceDG.Anintegrativeframeworkforurbantourismresearch.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5,4:926

~946.

[7]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24(1):57~68.

[8] 杨英宝.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88~96.

[9] WeaverDB.Peripheriesoftheperiphery:tourisminTobagoandBarbuda.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

292~313.

[10] ZhangPingyu.Unitedinternationalcentralcity:anewspatialorganizationmodelinTumenRiverEconomicDevel-

opmentZone.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1998,4:370~376.

[11]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7~126.

[12] 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地理科学,2005,25(2):249~256.

[13]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地理学报,2005,160(5):827~840.

[14]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15] 胡序威.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聚集与扩散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5~48.

[16] 李怀建,刘鸿钧.城市竞争力的结构与内涵.城市问题,2003,112(2):14~21.

[17] 张赛飞.沪深京穗城市竞争力比较.城市问题,2003,115(5):34~36.

[18]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9~31.

[19]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5~98.

[20] PearceDounlas.TouristDevelopment:AGeographicalAnalysis.LonnmanPress,1995.1~25.

[21]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地理学报,2005,160(6):894~902.

[22] GallarzaGil,Calderon.Destinationimage:towardsaconceptualframework.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

1:56~78.

[.,,.

[24]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2004,23

(1):97~103.

[25] 李锦珠,方文明.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竞争力分析.统计观察,2005,(6):83~85.

[26] 彭华,钟韵,等.旅游市场分类研究及其意义.旅游学刊,2002,(3):49~54.

[27] 张争胜.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7.

[28] 李红卫,王建军,彭涛.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城市规划学刊,2005,158(4):22~27.

[29] 吕拉昌.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整合模式研究.地理科学,2004,24(4):522~527.

Researchaboutspacestructuralsystemintourism

competitivenessaroundcitesinthePearlRiverDelta

HUANGYao-li1,LIFan1,2,ZHENGJian-qiang1,LIFei1,3

(1.TourismDepartment,Fosh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Foshan528000,China;

2.CityandRegionResearchCenterof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3.EnvironmentResourceDepartment,Fosh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Foshan528000,China)Abstract:Thespacestructuralsystemoftourismcompetitivenessbetweencitiesiscoupledorganicallybytourismresources,tourismtrafficandotherfactorsofproductionaswellaspassengerflowwithdifferentgradesanddifferentgeographiclocationsanddifferentstagesoftourismdevelopment.Thestudyplacesemphasesontourismcompetitivenesswhichdif-feramongcitieswithdifferentsiz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competitionandcoopera-tionarealsodifferentaccordingtodifferentdistancesbetweencities;thelevelsoftourismcompetitivenessaredisparateresultingfromdifferenturbanenvironmentsandtourismmarkets,whichconstitutehierarchicalstructureandspaceframeworkofaregionaltourismcitiessystem.Tostudyurbantourismcompetitiveness,itsspac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willhelptobuildefficientregionaltourismmechanismstoachievewin-wincooperationbe-tweencitiesandrealizetheoptimaldevelopmentofthewholeregion.Theanalysisofthespacestructureofurbantourismcompetitivenessisthekeypremisetorevealthegeograph-icalcompetition-cooperationmechanismsbetweencities.

Basedontheanalysisaboutthemeaningof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itsspacestructure,thetourismdestinationsinthePearlRiverDeltacanbedividedintothreeranksusingmultidimensionalassessmentandcomprehensiveanalysismethods.ItisconcludedthatthespacestructureoftourismcompetitivenessaroundtourismcitiesinthePearlRiverDeltapresentsa“dumbbell-shaped”patterntakingGuangzhou-Shenzhenasanaxisandbi-polarradiativespatialmodel.Itissuggestedthatdifferenttourismcitiescanberankedintodifferentlevelsofcooperatororcompetitorinspacestructurebytheirrelativeorabsoluteadvantages.Alltheabovediscussedlaidthefoundationstofurtherexploreamutuallyben-eficialwin-wintourismcompetition-cooperationmechanismfor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tourismeconomyinthePearlRiverDelta.sy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nd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