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4-01-02 23: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在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倘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

一、感受数学,体会数学来来源于生活,让数学变得更加有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思考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会自己身边的数学,去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千克的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袋盐,看看上面写的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同桌同学把两袋盐合在一起,感受一下,有多重?

生:两个500克是1000克。

师:再请同学们自己合作一下,把这两袋盐放到台秤上,看看指针在什么位置? 生:1上。

师:对1000克也是1千克。“千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重量单位。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重量是1千克, 生:一袋酱油……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这些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建立了重量观念,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实践能力,这就使活动更具魅力。 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变得更加有用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

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房屋的设计等是否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时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生活中充满智慧、充满数学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他们是十分乐意的,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后,设计超市购物的情境。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铅笔,找我9元;我买3元的橡皮,找我7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4元的小刀和6元的钢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直尺、4元的小刀和3元的橡皮,找我1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5枝铅笔和1本

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mx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