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六单元

更新时间:2024-07-10 11: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第二十三课 毛泽东词二首

Ⅰ 学法导引

《毛泽东词二首》包括《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两首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学习这两首词,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大声朗读,感知诗词内容;然后合作探究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和精练优美的语言特色;其次要认真研读名句,分析一些用得十分准确而有极强表现力的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诵读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把握诗词主旨,在欣赏、品味中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2.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的意思。 3.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指的都是文学才华。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注意“采”勿写为“彩”。

4.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注意“骄”勿写为“娇”。

5.数(shǔ)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6.烂漫:色彩鲜明而美丽。这里形容盛开的样子。 7.驿(yì):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8.寂寞(jì m?):孤单冷清。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2.背景介绍

①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个距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沁园春·雪》就是这时候写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求诗),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领会词所表现的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 ②《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题解

①“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调名由此而得。又名“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大圣乐”等。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②“卜算子”,词牌名。“咏梅”,是词的题目。词的前两句话,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序”。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并说明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反其意”的意思是立意和陆游的原词不同。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1

1.《沁园春·雪》共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 2.《卜算子·咏梅》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 下阕:写梅花的品格。 教材赏析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 1.诵读《沁园春·雪》,将词中的韵脚,写在下面,并注上拼音。

2.词中加点的“望”字是领字,它领起哪几句?词的下阕中还有这样一个领字,请指出。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从写实转入想像,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人的想像之景。 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然后查阅有关资料,对其做出客观评价。

5.这首词语言准确精练,特别是副词运用极有特色,如上阕中“惟余莽莽”的“惟”,有力地强调了长城内外唯一剩下的是一片白色,天地无际,客观地写出了大雪覆盖之广;“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了滚滚滔滔的水流一下子冰冻起来,表现了寒威之烈、变化之速。试从词的下阕中再举一例来加以说明。 解析 1.飘(piāo) 滔(tāo) 高(gāo) 娆(ráo) 娇(jiāo) 腰(yāo) 骚(sāo) 雕(diāo) 朝(zhāo)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下阕领字:惜。

3.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姿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情感。点拨 想像合理,语言生动形象,写景真实合理即可。

4.答案示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帝王。但他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刑罚残酷,奢侈腐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后怨声载道,以至于强大的秦王朝仅持续了200年就灭亡了!点拨 注意从历史功绩和局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人物可以任选一个。 5.“略输文采”的“略”,“稍逊风骚”的“稍”,都有很强的分寸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这些人物的不足。 Ⅳ 课外类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考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在整首词中起什么作用? 2.“鬓微霜”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又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词中作者曾两次以古人自比,找出来并说明作者以古人自比的用意。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上下两阕的意思。 解析 1.豪放。“狂”字所包含的情感贯穿整首诗的始终,使词充满了昂扬的斗志。点拨 解释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否则容易出现偏差。 2.两鬓已增少年白发。比喻。开朗豪放。 3.一处是“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表示也要亲自射虎。另一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镇守边关的事交给他。点拨 答题时把握住诗词的特点:诗言志,就能理解作者以古人自比的用意。

4.上阕写打猎的盛况,下阕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2

第二十四课 古代诗词三首

Ⅰ 学法导引

《古代诗词三首》包括《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首。《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诗中大量运用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互文、反复、排比、比喻、顶真、反衬等。

《观刈麦》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诗的显著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全词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所写的悲与壮、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由此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人民遭受的苦难境遇,以及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学习诗词,首先要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不同诗体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发挥想像与联想,领会诗歌的意境,更好地把握诗的内涵;然后讨论、交流、比较,把握住诗歌的特点。另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同时代作者的诗歌来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可汗(ka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征兵。可汗,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 2.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3.辔(pa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4.溅溅:流水声。

5.啾啾:马叫声。注意“啾”勿写为“揪”。

6.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铜制器具。注意“柝”勿写为“拆”、“析”。 7.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转,勋级升一级叫一转。 8.扶将:搀扶。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9.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10.妇姑荷(ha)箪(dān)食: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担。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11.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12.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给部下。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做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麾下,部下。炙,烤肉。 13.五十弦翻塞(sài)外声:乐器演奏北疆歌曲。五十弦,指瑟,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有北疆特色的歌曲。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今陕西渭南)人,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作品集《白氏长庆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2.时代背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小序写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给他的好友陈亮的。同甫,是陈亮的字。二人都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据《历代诗余》卷118引《古今词话》,认为此词为“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别后所作。“赋壮词”,即创作一首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木兰诗》全诗共7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节):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3

第二部分(第4节):概括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第5至6节):写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节):诗的附文,以双兔为喻,赞木兰的才智。 教材赏析

(一)读片断,回答问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思考 1.概括①段诗歌的主要内容。

2.全诗叙述详略得当,①段在叙事上属于:_____。 3.①段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

4.下列对①段中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里赴戎机”译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描写了边塞夜景。

C.这六句诗写出了木兰从决定代父从军到回朝后的整个过程,完整地表现了木兰的性格特征。 5.“归来见天子??”这段诗中,表明木兰赫赫战功的诗句有哪些?表现木兰对和平劳动生活向往的诗句有哪些? 6.“木兰回乡,亲人相迎”一段,写得有声有色,请具体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7.“同行十二年”的“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中的“十年”是否矛盾?“不知木兰是女郎”可能吗?为什么?

解析 1.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2.略写 3.夸张、对偶、互文 4.【C】 点拨 并未写出木兰回朝后的情况。

5.表明“赫赫战功”的诗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表明“对和平劳动生活向往”的诗句: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点拨 读懂原文,把握句意,就能准确答题。

6.先写爷娘,说是相互搀扶着,这是老年人的动作;再写阿姐,说是忙着梳妆打扮,这是少女的举止 ;最后写小弟,说是磨刀宰杀猪羊,这是小伙子的动作。他们的心情是相同的,反映却是不同的。作者捕捉各个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写得有声有色,并运用排比、叠句,使读者不但不嫌其繁复,反而感觉到不这样渲染就不能写出欢乐和热闹的气氛。 7.不矛盾。因为“十二”、 “十”在诗中并不是确指,而是表示数量多。第二问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点拨 古诗文中,出现的数字,一般情况下是泛指,这是应把握住的常识。 (二)读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思考 1.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辛弃疾的资料,简介辛弃疾的事迹,同学间交流。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壮词”有何含义? 3.词中描写了军营内抗金战士的哪些生活情景? 4.“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均使用了典故,用了哪两个典故?“用典”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5.你读过辛弃疾的其他词吗?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谈一谈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

4

亡之后的金人统治区。21岁参加抗金农民起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重视军事,注意发展生产,一再奏陈抗金的主张和策略,要求收复中原。曾长期落职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一带。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其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收词572首。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共得词620首。所作诗文流传至今的不多,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钞存》共得诗124首,散文17篇。点拨 有关辛弃疾的资料很多,注意介绍时要有所取舍。 2.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同时也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3.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 4.“八百里”指牛,用的是王恺、王济比射杀牛作炙的典故;“的卢”是一种马的名称,用的是刘备乘的卢越过檀溪的故事。用典增强了词作的趣味性,节省了笔墨。 5.

清平乐·村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一: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词二: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六岁任镇江知府时写的,全词表现了对英雄人物孙权的怀念,希望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结尾借古讽今写出了对韩囹胃一批人的不满。点拨 辛弃疾词作颇多,注意搜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Ⅳ 课外类文

(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1.词中的“行人”是指行路的人吗?“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吗?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两句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借此表现自己的什么? 4.与《破阵子》一词比较,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2004年,河南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思考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3.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你能从学过的古诗中找出使用同样修辞手法的句子来吗?(至少2个) 解析 (一)1.指流离失所的人们。可怜:可惜。

5

2.由江水冲破青山的遮拦而奔腾东流,联想到未来,暗示恢复中原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3.江边的傍晚,正令人愁闷,深山里的声声鹧鸪又好像是说我:“你的主张是行不通的!”表现了作者题词时的愁思和苦闷。

4.相同点:都表现了一腔爱国热情和报国有志志难伸的悲哀。 不同点:①语言风格:《破阵子》语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菩萨蛮》则婉转深挚、冷静苍凉。②修辞:《破阵子》运用了典故、对比,使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菩萨蛮》借景抒情。点拨 抓住主要角度写一两点即可。

(二)1.被贬后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前途漫漫,真想圣上能重用自己,那“我”将珍惜身体,报效朝廷。

2.远离家乡,面前秦岭阻隔,大雪满地,封住蓝关,连马儿都不肯前行,更何况是远去他乡的忠臣仕子呢?点拨 注意景情合一。 3.夸张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

第二十五课 现代诗三首

Ⅰ 学法导引

学习本课,我们要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现代诗的一般特点;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学习《回延安》这首诗歌,要在反复诵读中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学习《再别康桥》,要体会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体味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感悟整首诗所表现的作者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学习《中国的土地》这首诗歌,要体会作者通过描绘神奇的土地上的美景,赞美中国土地上人的美好品德及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糜(m?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2.登时:立刻。多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 3.脑畔上:指窑洞的顶上。

4.团团:形容旋转或围绕的样子。

5.留脚印:本诗中的意思是,毛主席曾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6.高潮:在潮的一个涨落周期内,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7.青荇(xìng),绿色的水草。 8.笙(shēng)箫:管乐器。 9.斑斓:灿烂多彩。

10.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11.嫣(yān)红姹(chà)紫:形容各种好看的花。文中形容各种色彩非常美丽。 12.敦厚:忠厚。

13.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文学常识

1.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他创作的诗篇有《回延安》《三门峡歌》《雷锋之歌》。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刘湛秋(1935— ),诗人。安徽芜湖人。作品集有《写在早春的笺上》《温暖的情思》等。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1.《回延安》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第二部分:回忆昔日在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新风貌。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2.《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步。鉴于此,整首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节,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的幻想。 第三部分: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

7

3.《中国的土地》这首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中国土地的美丽景色,发出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赞美中国人的外在美和性格美,祝愿祖国的伟大复兴。 教材赏析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思考 1.全诗两句一小节,采用了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 3.简要说出下列诗句的妙处。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母亲”是指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的深厚感情。 解析 1.陕北民歌“信天游”。点拨 此题旨在引导我们进一步熟悉“信天游”的独特形式。 2.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点拨 此题旨在考查我们的概括提炼能力。

3.概括延安对“我”在生活、思想上的抚育和培养。点拨 可以从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赏析妙处。 4.延安 拟人 无比热爱、眷恋延安 Ⅳ 课外类文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我写过一首《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选自《大学往事》,冰心,有改动) 思考 1.若请你朗读文中的诗行,应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你是依据哪些词语确定这种感情基调的?请用波浪线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2.这首诗中,“用纸船载着爱和悲哀”所采用的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中的诗共三节,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8

解析 1.以满怀爱和悲哀的感情基调来朗读;“至爱”、“含着泪”、“爱和悲哀”等。点拨 “至爱”、“含着泪”、“爱和悲哀”等这些体现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2.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具体生动。点拨 形象性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以实写虚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

3.第一、二小节是“实写”,第三小节是“虚写”。点拨 “纸船入梦”是作者的想像,所以是虚写。

9

第二十六课 歌词三首

Ⅰ 学法导引

《歌词三首》包括《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诉说,刻画了游子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齐、语言明快,从赞美家乡、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满了希望。《黄河颂》是诗人张光年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首歌词的显著特点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责任感,歌词的语言也十分精练形象。学习歌词,可以先听歌或者学会唱歌,整体感知歌词内容;然后反复朗读,把握歌词的思想内容;其次,讨论交流歌词以反复为主的写作特点和精练形象的语言特色;最后,可以举行歌咏比赛,加深理解歌词内容。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萦(yíng)绕:围绕,缠绕。

2.澎湃:本来形容波浪互相撞击,这里是特定语境下词语的移用。 3.炊烟: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 4.梳妆:梳洗打扮。

5.金涛:金色的波涛。黄河水含沙较多,所以呈金黄色。因为河水浑浊不清,所以下文称黄河水为“浊流”。

6.屏障:这里比喻维持并联系民族的保护物,即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 7.巅:山顶。注意“巅”勿写为“颠”。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笔名光未然、华夫,1913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出版《街头创作集》,翌年3月创作《黄河大合唱》。1940年后写出长篇叙事诗《屈原》、《阿细的先鸡》、《阿细人的歌》等,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主编。 2.《黄河大合唱》的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2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1.《我的中国心》共16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4行):海外赤子有一颗不变的中国心。 第二层(第5至12行):祖国永远在海外赤子的心中。 第三层(第13至16行):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永远不变。 2.《在希望的田野上》共24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至8行):歌唱家乡。 第二层(第9至16行):歌唱理想。 第三层(第17至24行):歌唱未来。 教材赏析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们的理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10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花,东港撒网, 北疆播种,南国打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弹琴,姑娘歌唱。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思考 1.选文给我们描绘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两幅美丽的画卷,用简练的语言给这两幅画命名。 2.“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西东北南四个方位来描写? 3.“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这两句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老人们举杯,孩子们欢笑,小伙儿弹琴,姑娘唱歌”,作者用了四个动词,实际上是想表现什么? 解析 1.劳动情景;生活场景。点拨 必须抓住每幅画卷的主要意思,才能准确命名。 2.从四个方位写出了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的劳动场面,更具概括性。 3.顶真(顶针或联珠)。环环相接,格调清新。

4.具体描写了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写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点拨 抓住运用动词的妙处来答。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

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思考 1.这是香港歌手________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这首歌打动了海内外亿万爱国者的心。 2.歌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代祖国,用“重千斤”形象地表现了祖国在________心中的分量。

3.说说你对“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一句歌词的理解。

11

4.反复诵读这首歌词,用一句话概括这首歌词的中心意思。 解析 1.张明敏

2.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海外游子

3.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地“烙”在海外游子的心中,海外游子的爱国之心永远也不会改变。点拨 理解歌词含义时,要结合语境,挖掘深层含义。

4.这首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内心诉说,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点拨 看清要求,概括中心意思,语言要凝练。 Ⅳ 课外类文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涛声回荡在天外。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用纯洁的清流, 你向东海奔去, 灌溉花的国土;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磅礴的力量, 你用甘甜的乳汁, 推动新的时代。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我们赞美长江, 挽起高山大海。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从远古走来, 你有母亲的情怀。 巨浪荡涤着尘埃; 啊,长江! 你向未来奔去, 啊,长江! 思考 1.这首歌词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贯穿始终?如果用“她”,行不行? 2.请你举例指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举2个例子) 3.诗中哪些句子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这表现了什么感情? 4.诗人为什么把长江比做母亲? 解析 1.面对面地描绘“你”、赞颂“你”,向“你”叙述着、向“你”倾诉着,显得更直接,更为亲切,也更能抒发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如果用“她”就没有这种效果。点拨 辨别不同人称的作用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就能准确答题。

2.①“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比喻、拟人。形象鲜明,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②“啊,长江!啊,长江!”反复。使抒情一层一层推进。 3.“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表现了当今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4.把滔滔长江和优秀的民族、伟大的祖国紧密地联系起来,并融进了崇敬、热爱、依恋母亲的真挚情感,这样就使形象更为鲜明,内涵更为丰富,既是歌颂长江,更是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和祖国。点拨 答题时需要联系歌词内容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