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8-09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记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记叙中的议论。

3.感悟文中牧羊人坚持不懈改造生存环境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记叙中的议论。

教学难点:感受记叙中的议论,体味牧羊人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张图片是1988年奥斯卡第60届最佳动画片奖——《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部动画片就改编自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呢?他的成果有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1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短篇本来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作。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生难字词(1)字音坍塌(tān tā)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huó)磨山毛榉(jǔ)(

2)词语解释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琢磨】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作动词,长庄稼。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说明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第一层:(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第二层:(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第三层:(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精读细研1.本文中作者几次见到牧羊人?每次见到牧羊人高原上都有何不同?

2

2.结合课文,说说牧羊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荒漠到绿洲,植树35年,表现了牧羊人无私奉献、执着坚毅、勤勤恳恳的精神。

3.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文章结

3

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五、总结课文

1.概括主旨本文通过对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这件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同时也告诫人们:只有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拥有美好的家园。

2.写作特色

(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同时,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六、拓展延伸师:本文叙述中采用了议论的手法。叙事中议论的作用有哪些?

明确:

1.文章开头的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引起下文的作用。

2.文章中间的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

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的议论,往往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七、布置作业

1.搜集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故事,整理在读书笔记本上,与同学们分享。

2.使用运用对比、照应的写作手法,以《让我感动的人(事)》为题,写一篇文

4

章。

板书设计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mn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