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高考真题套卷

更新时间:2023-12-08 08: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50分) 1、“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退入于渊。治水既毕天赐元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至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出自《竹书纪年》),该记载主要反映了何种政治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B.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C.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具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3、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内外朝制度 D.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4、“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

5、晋代左思《咏史》诗有云,“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在此,他讽刺的是: A. 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 科举制 D.宗法制

6、“趋朝待露夜披衣,退值青山衔落晖。驿路军书催不断,挥毫人共暮鸦归”( 清人彭蕴章诗)。以下有关清朝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传达政令,参与国政决策 C.工作繁重,行政效率低下 D.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

7、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

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秘书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8、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9、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0、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1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1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3、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14、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1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17、“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可能表示:

”, “

”象宫室屋宇之形,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18、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高层 政区 统县郡 政区 县级县 政区 魏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隋唐 州 县 宋金 路 州 县 元 行省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19、“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至殷商,天子、诸侯之分始定

B.鲁国是通过分封功臣建立起的诸侯国

C.“克殷践奄,灭国数十”加速了君臣之分的确立 D.卫国是殷商分封王室至亲建立起来的诸侯国

2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1、下图图一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2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23、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 ②汴梁--开封 ③临安--苏州 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5、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二、材料题(50分) 26、(14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

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神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27、(20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自《史学集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的各自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m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