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17 01: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第2版)

陈 伟 刘会衡 主编

杜 谦 王 晟 梁小宇 付 琴

习题参考答案

目 录

第1章 概述 ..................................................................................................................................... 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 5 第3章 数据链路控制 ................................................................................................................... 21 第4章 多路复用与信道共享技术 ............................................................................................... 24 第5章 局域网 ............................................................................................................................... 29 第6章 城域网 ............................................................................................................................... 37 第7章 广域网 ............................................................................................................................... 41 第8章 网络互连 ........................................................................................................................... 46 第9章 互联网的应用 ................................................................................................................... 54 第10章 无线网络技术 ................................................................................................................. 58 第11章 Ad hoc网络技术 ............................................................................................................ 61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 ..................................................................................................................... 65

I

第1章 概述

习题参考答案

1.1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区别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并比较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优缺点。 解答:

模拟通信传输的是模拟信号,也即该信号的波形是连续的,可表示为时间的连续函数;数字通信传输的是数字信号,也即该信号的幅度不随时间作连续的变化,只能取有限个离散值(一般取两个离散值“0”和“1”)。比如固定的电话通信就属于模拟通信,GSM和CDMA移动通信则属于数字通信。

模拟通信的优点是信道的利用率较高,缺点包括:抗干扰能力弱、保密性差、设备不易大规模集成及不适合计算机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等。数字通信的优点包括: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设备易于集成,并且便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等,它的主要缺点是所有的信道频带比模拟通信宽得多,因而降低了信道的利用率。但随着信道性能的改善,这一缺点会逐渐得到解决。

1.2 数据通信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数据通信网? 解答:

数据通信是指由信息源产生的数据,不管通过模拟传输还是数字传输的信道,按照一定通信协议,形成数据流传送到受信者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通信可看成是数字通信的特例,并具有数字通信的一切优点。数据通信以数据传输为基础,但又不是单纯的数据传输,它包括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以及在传输前后的数据处理过程。

由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遥测、遥控、自控、雷达等领域都需要用到数据处理与传输,也就都离不开数据通信,因此,数据通信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研究数据通信网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什么是数据通信系统?从设备级举一例说明该系统的组成。 解答:

数据通信系统是指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控制处理设备将分布在各处的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执行数据传输功能的系统。它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三部分,比如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分布两地的计算机则属于信源和信宿,它的传输通道电话线路则属于信道,当然由于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信号,电话线传输的是模拟信号,中间还必须经调制解调器进行模数或数模的转换才能完成通信。

1

1.4 举出你熟悉的数据通信应用实例,并加以说明。 解答:

以传递邮件为例。首先,E-mail数据通过本地计算机(信息源)发送给Modem(变换器),完成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然后通过电话线(信道)传送到目的地的Modem (反变换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然后送给目的地计算机(受信者),从而完成整个数据的传输。

1.5 画出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框图,并说明每一部分的功能。 解答: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1.1所示:

信息源 变换器 信道 反变换器 受信者 噪声源 图1.1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其中,信息源和受信者分别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变换器是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反变换器则是将从信道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受信者可以接收的信息,信道是信号传输的载体,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噪声将对信号产生干扰。 1.6 比较电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解答:

(1)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是在源端和目的端间实时地建立起电路连接,构成一条信息通道,专供两端用户通信。通信期间,信道一直被通信双方用户占有,通信结束,立即释放。线路交换的特点是:数据传输可靠、迅速、有序,但线路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2)存储转发交换是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存储转发和电路交换的主要区别是: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按照一定格式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中的结点要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差错校验、存储、路选和转发功能。存储转发交换包括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两种。

(3)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送,无需事先建立线路,事后更无需拆除。它的优点是:线路利用率高、故障的影响小、可以实现多目的报文;缺点是:延迟时间长且不定、对中间节点的要求高、通信不可靠、失序等,不适合计算机网络。 (4)分组交换中数据以短分组的形式传输,分组长度一般为1000字节。如果发送端有更长

2

的报文需要发送,那么这个报文被分割成一个分组序列,每个分组由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分组交换适用于计算机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种类型:虚电路方式和数据报方式。分组交换的优点是:高效、灵活、迅速、可靠、经济,但存在如下的缺点:有一定的延迟时间、额外的开销会影响传输效率、实现技术复杂等。 1.7 什么是网络协议?为什么需要网络体系结构? 解答:

通信包含哪些内容,如何传送这些内容以及什么时候进行通信等事项,都必须符合通信双方实体都可以接受的规则或约定。这些规则或约定就是协议(protocol)。

相互通信的两台计算机之间必须进行高度协调一致的合作,而这种协调与合作的逻辑实现不是由单一的模块来完成的,而是被分解为多个子任务,然后通过分别实现各个子任务来最终实现整个任务的完成。处置现代网络各种复杂功能的最有效手段是按照层次体系结构来组织它们,在这一层次体系结构中,一个层次的服务是在相邻下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之上实现的。通过这一网络协议体系结构,有利于提高各个层次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和兼容性。 1.8 比较TCP/IP协议集和ISO/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调制解调属于哪一层次? 解答:

1、TCP/IP协议集由以下5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构成:物理层、 网络访问层、网际互连层、 传输层和 应用层。

2、OSI参考模型由7个层次构成:

(1) 物理层 涉及在物理媒质上非结构化比特流的传输,处置访问物理媒质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和规程特性。

(2) 数据链路层 使经过物理链路的信息可靠传输,用必要的同步信号、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发送数据(帧)。

(3) 网络层 为上面的各个层次提供对数据传输和用于连接系统的交换技术的独立性,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连接。

(4) 传输层 在端点之间提供可靠、透明的数据传输,提供端点的差错恢复和流量控制。 (5) 会话层 为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控制结构,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会话)。

(6) 表示层 为各个应用进程提供在数据表示差异上的独立性。

(7) 应用层 提供对应用OSI环境的访问,还提供各种分布式的信息服务。 TCP/IP协议集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图1.2所示。

3

图1.2 TCP/IP协议集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3、调制解调属于物理层。 4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习题参考答案

2.1 常见的传输媒质有哪几类?主要用途是什么? 解答:

传输媒质一般分为两大类:有线传输媒质和无线传输媒质。 常见的有线传输媒质包括:

(1)双绞线:是最常见的、最经济的传输媒质,主要用于电话网络和建筑物内的通信线路;

(2)同轴电缆:主要应用于电视转播、长途电话传输、近距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局域网等;

(3)光纤:主要用在长途电信中;

常见的无线传输媒质有:微波、无线电、红外线和毫米波和激光等。主要应用在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领域中。

2.2 光纤传输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目前光纤可以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的数量级是多少? 解答:

与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相比,光纤传输具有大容量、高带宽、低衰减、传输距离长、安全性好和抗腐蚀性强等优点。其缺点主要是光接口设备比电子接口贵,其机械强度低,分路与耦合不灵活。但总体上讲,光纤的优点明显胜过其不足。

目前光纤的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0Gbps的数量级。

2.3 无线电通信频率范围是多少?无线电广播频谱和微波频谱各是多少? 解答:

无线电通信频率范围为3KHz~300GHz,无线电广播频谱为30 MHz~1 GHz,微波频谱为2~40 GHz。

2.4 写出香农信道容量公式,说明它的物理意义及其对通信系统开发的指导意义。 解答:

C = Wlb(1?SN) (b/s)

香农信道容量公式(香农定理)给出了在信号平均功率受限的高斯白噪声信道中可达到的最大传输速率的极限值。

香农信道容量公式对通信系统开发的指导意义包括:

(1)任何一个信道都有它的容量。香农证明了,如果在信道上的实际信息速率R小于

5

无差错容量C,那么在理论上都有可能用适当的信号编码方法通过信道实现无差错传输。

(2)对于给定的噪声电平,要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通过增大信号强度或带宽来实现。 (3)信道容量或信道最大数据传输速率C与带宽W和信噪比SN有关。

2.5 假设在带宽为3100 Hz、信噪比(S/N)为30 dB的语音信道上,通过Modem传输数字数据,那么在该语音线路上,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多少? 解答:

30=10lg1000

根据香农定理:

C= Wlb(1?SN) (b/s) = 3100 * lb(1+1000)=30.9kbps

2.6 什么是基带信号?什么是频带信号?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

未经频率变换处理(即调制)的原始数据信号叫做基带信号(即高限频率和低限频率之比远大于1的信号);将基带信号通过某种频率变换(例如调制)后得到的信号叫做频带信号。基带传输不需要调制解调,传输距离短;频带传输设备更复杂,但传输距离更长。 2.7 模拟传输方式和数字传输方式有何异同?究竟哪种传输方式更好?为什么? 解答:

模拟传输不必考虑传输的内容,信号可以表示模拟数据(例如声音)或数字数据(例如通过调制解调器得到的二进制数据)。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模拟信号经过一定距离之后都将会变弱(衰减)。为了到达更远的距离,模拟传输系统需要设置放大信号功率的放大器。

数字传输特别关注信号的内容。在确保不让衰减危及数据完整性之前,数字信号只能传输有限的距离。为了能够到达较远的距离,要使用转发器。

对于模拟传输方式和数字传输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传输方式更好呢?现实的情况说明,尽管多年来全社会在模拟电信设施方面(比如电话通信网络)已经做出了巨大的投资,电信产业和广大顾客还是认为使用数字传输方式更好。相对于模拟传输方式,数字传输具有以下优点:

(1)数字技术的优势; (2)数据完整性; (3)带宽的有效利用; (4)安全性与保密性; (5)统一性。

2.8 画出表2.5中每种编码情况下,比特流01001110的波形图。

6

解答:

曼彻斯特编码

差分曼彻斯特

编码 8零替换 (B8ZS)

2.9 从表2.5中的NRZ-L起,为每种编码设计生成算法。 解答:

完整C语言代码如下(只能在Turboc 2.0环境下运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函数:初始化图形显示模式。*/

7

0 不归零电平

(NRZ-L) 不归零1制 (NRZI)

1 0 0 1 1 1 0 双极性AMI

伪三进制码

双极性3零码 (HDB3)

void InitPaint(void) { }

void ZhuoBiao() { }

BG0DP(char *code) {

int i=0;

int lastx=30,lasty=300; /* 上一次结束时的点的坐标 */ InitPaint(); ZhuoBiao(); setcolor(5); while(code[i]!='\\0')

/* 函数:不归零电平(NRZ-L) */

/* 函数:在屏幕上画出一个直角坐标系图 */

int gdriver = DETECT, gmode, errorcode; initgraph(&gdriver, &gmode, \ errorcode = graphresult(); if (errorcode != grOk) { }

printf(\ printf(\ getch();

exit(1);

/* 原点在屏幕上的坐标为:(30,300) */ line(30,150,30,450); line(27,153,30,150); line(33,153,30,150); line(30,300,600,300); line(597,297,600,300); line(597,303,600,300); outtextxy(35,305,\ outtextxy(35,150,\outtextxy(600,305,\

8

(2)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3)分组不一定按顺序到达目的主机 (4)某个分组可能丢失(不可靠服务) 虚电路服务的特点:

(1)先拨号建立电路,然后再通话

(2)分组都必须沿着虚电路传送,数据传送完毕后,释放虚链路 两者的比较:

(1)当报文短时,数据报既迅速又经济,虚电路太浪费网络资源

(2)在进行存储转发时,数据报需要更多开销携带完整的地址信息,虚电路只需携带需电路号

(3)数据报只承担端到端的差错,虚电路保证分组按顺序交付,不丢失,不重发 (4)虚电路对网络流量控制比数据报更容易 2.13 简述帧中继协议与X.25协议的异同点。 解答:

(1)帧中继着眼与数据的快速传输,最大程度地提高网络吞吐量;X.25则强调网络内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帧中继只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省去了X.25的分组层,把分组层的一些功能取消或削弱后合并在数据链路层。

(3)帧中继只在源端点DTE和终端点DTE之间进行确认和重发,在网络接口及网内节点间检错,有错就将其抛弃;X.25在分组层对报文进行分组和重组以及节点间都由确认重发。

(4)帧中继没有提供透明的、对每条虚电路都实行的流量控制机制;X.25在数据链路层和分组层都设置了流量控制机制。

(5)帧中继和X.25都是点对点的交换网络,在DTE和DCE间单一的物理链路上复用多条逻辑信道(即虚电路)。

2.14 分析ATM交换的原理,简要说明ATM信元格式特点。 解答:

ATM采用步异步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ATM交换以固定大小的信元进行信息交换。ATM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共有53字节,前面的5字节为信头,主要完成寻址的功能;后面的48字节为信息段,用来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话音、数据、图像等所有的数字信息都要经过切割,封装成统一格式的信元在网中传递,并在接收端恢复成所需格式。由于ATM技术简化了交换过程,去除了不必要的数据校验,采用易于处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进行数据传输时造成的时延小,实时性比较好,交换速率大大高于X.25、

19

帧中继等传统的数据网。

2.15 什么是光交换?光交换与传统的交换方式有何不同? 解答:

光交换技术是指在网络的节点处不经过任何光电转换,在光域直接将输入光信号交换到不同的输出端,它与传统的交换方式最主要的区别是不需要进行光/电或电/光转换。 2.16 常见的光交换有几种方式?各有何优缺点? 解答:

光交换技术可分成光的电路光交换(光路交换)和分组光交换两大类。

电路光交换方式采用OADM、OXC等光器件设置光通路,在中间节点不需要使用光缓存,其交换方式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相类似,目前光的电路光交换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分组光交换系统按照对控制包头处理以及交换粒度的不同可分为:光分组交换(OPS)、光突发交换(OBS)和光标记分组交换(OMPLS)。分组光交换与光电路交换相比,有着很高的资源利用率和很强的适应突发数据的能力。

20

第3章 数据链路控制

习题参考答案

3.1 简述下列术语的基本概念:差错控制、差错检测、流量控制、帧同步、ARQ。 解答:

差错控制是指当传输系统中,用于检测和校正帧传输过程中出现差错的机制。

在传输系统中,差错总会存在,它可能会导致传输的帧中有一个或多个比特被改变,这是就要采取差错检测技术。

流量控制是用于确保发送实体发送的不会超出接收实体接收数据能力的一种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数据以数据块的形式发送,这些数据块简称为帧。每个帧的开始和结束必须可以辨别,以便系统可以同步检测。这称为帧同步。

ARQ为自动重发请求,它所起的作用就是使不可靠的数据链路变得可靠。 3.2 设想一条点对点的半双工链路使用的是停止等待机制:

(1) 如果增加报文长度,使需要的报文数目减少,则它对线路利用率有什么影响?假设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 如果报文长度固定而增加帧的数量,则又会对线路利用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 增加帧的长度对线路利用率的影响是什么? 解答:

(1)按照题意,分组长度大于帧长度,分组需分段形成一些帧。如果分组长度增加为所允许的最大帧长度的倍数,可达到当其他因素不变时的最大线路利用率以及最大传输效率(帧的额外开销与确认所花的传播时延都最小)。如分组的增加使得帧的数目增加,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传输效率降低。

举例说明,假定帧的最大有效长度(数据字段)为500个八比特组,现要发送10000个八比特组,如果将分组大小增加为1000个八比特组,分为10个分组,正好发送20个帧,每个分组正好分为两帧。

第二种情况。如将分组大小增加为700个八比特组,则分为15个分组,最后1个分组只有200个八比特组。而前14个分组都分为两帧传送,一帧500个八比特组,一帧200个八比特组,需发送28个帧,最后1个分组也需要一帧来封装发送,共发送29帧。因此传输效率比前一种情况低,而且线路利用率也比前一种情况低。

(2)如果报文长度固定而增加帧数,即把帧分得更小,帧长度减小,线路利用率降低。而且对于停止等待协议来说,则发送确认帧的次数增加,其时间(主要是传播时间)也增加,传输效率降低。

(3)线路利用率与帧的实际长度成正比。增加帧长度,线路利用率可提高。而且,对

21

于相同长度的分组,发送的帧数就可以少一些(如果帧的有效长度是分组长度的因数,发送的帧数最少),发送确认帧的次数也相应减少,其传播时间也减少,因此传输效率增加。 3.3 信道的数据率为4 kb/s,且传播时延为20 ms,要使用停止等待机制达到至少50%的有效性,那么帧长度尺寸范围为多少? 解答:

当发送一帧的时间等于信道的传播时延的2倍时,信道利用率是50%。或者说,当发送一帧的时间等于来回路程的传播时延时,效率将是50%。

20ms × 2 =40 ms

现在发送速率是4kb/s,则每比特发送时间为:1/4000 = 0.25 ms 40/ 0.25 = 160 bit

故帧长要大于160bit时,停止等待机制才能达到至少50%的有效性。

3.4 设想在具有270 ms时延的1 Mb/s卫星信道上使用1000 bit的帧,对于以下各种情况,线路的最大利用率分别是多少? (1) 停止等待流量控制。

(2) 窗口大小为7的连续流量控制。 (3) 窗口大小为127的连续流量控制。 (4) 窗口大小为255的连续流量控制。 解答:

每帧的传输时间为:1000bit / 1Mb/s = 1ms

线路的效率取决于窗口的大小W以及传输时间a的值,假设t=0表示传输时间,则第一个帧的前沿在t=a时刻到达接收方,在t=a+1时第一个帧完全到达接收方;t=2a+1时,第一个帧的确认帧到达发送方。一帧的周期为:t=2a+1=2×270+2=541ms

(1)当W>=2a+1,在发送方的窗口还没有用尽之前,帧1的确定已到达发送方,因此发送方能够连续不断地传送,且利用率为1.0

(2)当W<2a+1,在t=w时刻发送方的窗口尽数用完,且无法发送其他的帧,直到t=2a+1时刻,因此线路利用率是(2a+1)时间单位内的w个时间单位,即:U=W/2a+1。

所以:

(1)1/541=0.185% (2)7/541=1.29% (3)127/541=23.475% (4)255/541=47.135%

3.5 你是否认为在每个字符中包含有一个检验比特就能改变接收到正确报文的概率。

22

解答:

不是,只有一个检验比特时,如果数据中有两位(或任意偶数个比特)因错误而翻转,那么就会出现检测不到的差错。

3.6 在计算FCS时使用模2运算,而不是二进制运算的目的是什么? 解答:

在计算FCS时使用模2运算而不是二进制运算的目的在于,使用模2运算,在加法或减法中不需要考虑进位与借位,使各比特相互之间具有无关性。而且因此使得加法与减法的计算结果相同,加减法等效,这使得CRC检验成为可能,在发送方将模2除法的余数(CRC)加到数据后,在接收方检测器进行模2除法时,无错情况下,模2减法正好将加上的余数减为0。

3.7 解释为什么使用移位寄存器实现CRC时,如果没有差错,接收器计算得到的结果就是全0,举例加以说明。 解答:

对于图3.6的发送方的移位寄存器电路,接收方的移位寄存器电路与之完全相同。只是输入的报文后面不是增加的5个0,而是CRC,在本书例中为01110。可将其代入该图3.6中进行验证,通过移位寄存器电路的移位操作和异或运算后,相当于移位寄存器电路最后5步操作实现的是两个01110的异或运算,显然结果为全0。 3.8 若P = 110011,而M = 11100011,计算CRC。 解答:

由于模式P=110011,共6bit,所以FCS R=5bit,所以要在信息码字后补5个0,变为1110001100000。用1110001100000除以110011,余数为11010,即为所求的冗余位。 因此发送出去的CRC码字为原始码字11100011末尾加上冗余位11010,即 1110001111010。

3.9 对于停止等待ARQ,为什么不需要NAK0和NAK1? 解答:

在停止等待协议的实现中,当接收方检测到帧出错时,可以发送REJ(也称为NAK),但也可以通过不发确认,从而使得发送方超时重发该帧,因此可以不需要REJ。即使采用REJ,也不需要像ACK那样要用ACK0和ACK1来区分,ACK0和ACK1主要是供发送方判断ACK是否丢失,使接收方避免重复帧和正常帧的混淆。而REJ本身就是希望重传,即使丢失,发送方也会重传,所以不管REJ是否丢失,接收方都能接收到出错帧的重发帧,效果相同,因此不需要以REJ0和REJ1来区分。

23

第4章 多路复用与信道共享技术

习题参考答案

4.1 多路复用技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是如何实现多路信号的有效分割的? 解答:

信道多路复用的理论依据是信号分割原理。实现信号分割是基于信号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在信号的频率参量、时间参量以及码型结构上反映出来。从实现方式上来讲,目前多路复用的主要方式有: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和空分复用等几种。 4.2 有一通频带为100 kHz的信道,假设每路信号的带宽为3.3 kHz,保护频带为0.8 kHz,若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问能传输的最多路数是多少? 解答:

若信道数为n,则信道间隔共有n+1个,则: n×3.3+(n+1) ×0.8=100 解得n=23 (取整数)

4.3 已知输入时分复用器的各数据源的速率为2.4 kb/s,传输时间比为0.1,复用信道容量为64 kb/s,若采用传统的TDMA技术,问能复接的最多路数是多少?若采用STDMA技术,复用信道容量的利用率为0.8,问能复接的最多路数是多少? 解答:

64?64?0.1?24路。

2.4(64?64?0.1)?0.8?19.2,复用最多路数为19路。 若采用STDMA技术,

2.4若采用TDMA技术,复用最多路数为

4.4 试写出下列英文缩写的全文,并进行简单地解释。

FDM、TDM、STDM、WDM、DWDM、CDMA、SONET、SDH、STM-1、DTE、DCE、EIA、ITU-T、ISO 解答: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多路复用是指按照频率参量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复用方法;

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多路复用是指按照时间参量的差别来分隔信号的复用方法;

STDM:Statistic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传统的TDM(同步时分多路复用)系统中,

24

以固定分配时隙的方式对来自多个设备的数据流进行组合,然后在单一的公用信道上传输,而统计时分复用则采用按需分配时隙的技术,即动态地分配所需时隙,以避免每帧中出现空闲时隙的现象;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是将多种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携带各种信息)在发送端复合一起,并耦合到光线路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的技术;

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密集波分复用;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接入是指用不同的码型来分隔信号的复用方法;

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同步光纤网络最早由美国提出,它定义了光纤传输系统同步传输的线路速率等级结构;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现ITU-T)于1988年接受了SONET 概念并重新命名为SDH,使其成为不仅适用于光纤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通用技术体制;

STM-1: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Module level one,SDH中的基本传输模块,传输速率为155.52Mbps;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

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通信设备; EIA: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ITU-T: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for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

4.5 码分多址CDMA为什么可以使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而不会相互干扰?这种复用方式有何优缺点? 解答:

由于各用户是通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来区分的,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各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4.6 试比较几种共享信道方法的特点。 解答:

受控多点接入主要采用轮询的方式,在线路上有一个轮询帧,各站有数据时才发送,在网络通信量比较小时,工作效率较低。

ALOHA方式采用随机接入技术,是一种完全随机式分布控制的媒质接入方式,哪一个节点想发送帧就发送,而不管其他节点和信道的状况,当发生数据碰撞时就要重新发送。

CSMA也是采用的随机接入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任一个网络节点在它有帧欲发送

25

之前,先监测一下广播信道中是否存在别的节点正在发送帧的载波信号。如果监测到这种信号,说明信道正忙,否则信道是空闲的。然后,根据预定的控制策略来决定是否发送数据。

令牌传递接入适用于环形网络,它有一个令牌在换上传递,令牌的忙或闲状态代表信道是否空闲以供节点站接入使用。闲令牌到达某一个站,相当于把信道的使用权轮给了该节点站。

4.7 试比较轮叫轮询和传递轮询这两种共享通道方法的优缺点。轮询与ALOHA相比,其优缺点又如何? 解答:

1、传递轮询与轮叫轮询的比较:

(1) 传递轮询的帧时延总是小于同样条件下的轮叫轮询的时延。

(2) 站间的距离越大,传递轮询的效果就比轮叫轮询的越好。 (3) 站间距离较小且通信量较大时,传递轮询带来的好处就不太明显。

传递轮询系统虽然具有较轮叫轮询系统更小的帧等待时延,但由于其实现起来技术上比较复杂,代价也较高,因此在目前实用的轮询系统中,主要还是使用轮叫轮询系统。 2、传递轮询与轮叫轮询等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这就是当网络的通信量较小时,轮询系统的工作效率较低,因为各站基本上没有什么数据可发送,但轮询的信息始终不停地在多点线路上传来传去。而ALOHA方式则采用随机接入方式,在网络通信量较小时,工作效率较高。

4.8 若干个终端用纯ALOHA随机接入协议与远端主机通信。信道速率为2400 b/s。每个终端平均两分钟发送一个帧,帧长为200 bit,问终端数目最多允许为多少?若采用时隙ALOHA协议,其结果又如何?若改变以下数据,分别重新计算上述问题。 (1) 帧长为100 bit。

(2) 终端每3分钟发送一个帧。 (3) 线路速率改为4800 b/s。 解答:

ALOHA的容量为0.18×2400=432bps,终端速率=200比特/120秒=5/3bps,最大终端数=432÷5/3=259个。

时隙ALOHA容量为0.37×2400=888bps,所以最大终端数888÷5/3=532个,,约为纯ALOHA的终端数加倍。

(1)帧长减少了1倍,故终端数增加了1倍,纯ALOHA为518个,时隙ALOHA为1064个;

(2)终端速率降为原来的2/3,故终端数增加了1.5倍,纯ALOHA为388个,时隙ALOHA为798个;

26

(3)线路速率增大了1倍,故终端数增加了1倍,以上答案相应加倍,纯ALOHA为518个,时隙ALOHA为1064个。

4.9 在纯ALOHA协议中,若系统工作在G = 0.5的状态,求信道为空闲的概率。 解答:

对于纯ALOHA,在任一帧时内生成k帧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

Gke?GP(k)?

k!信道为空闲(即:生成0帧)的概率为:

e?G?e?0.5?0.61

4.10 时隙ALOHA的时隙为40 ms。大量用户同时工作,使网络每秒平均发送50个帧(包括重发的)。

(1) 试计算第一次发送即成功的概率。

(2) 试计算正好冲突k次然后才发送成功的概率。 (3) 每个帧平均要发送多少次? 解答:

(1)在任一帧时内生成k帧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

Gke?GP(k)?

k!生成0帧的概率为e?G。对于纯ALOHA,发送一帧的冲突危险区位两个帧时,在两个

?G帧时内无其他帧发送的概率为e?e?G?e?2G;对于时隙ALOHA,由于冲突危险区减少

?G为原来的一半,任一帧时内无其他帧发送的概率是e。现在时隙为40ms,即每秒25个

时隙,产生50个帧,所以平均每个时隙产生两个帧,即G=2,因此第一次发送即成功的概率是e?2?0.1353。

?Gk(2)(1?e)?e?G?0.1353?0.8647k

(3)尝试k次才能发送成功的概率(即k-1次冲突,第k次才成功)为:

p(k)?e?G(1?e?G)k?1

??那么每个帧平均要发送的次数(即每个帧发送次数的数学期望)为:

E??kp(k)??ke?G(1?e?G)k?1?eG?e2?7.3891

k?1k?1 27

4.11 若时隙ALOHA系统有10%的时隙是空闲的,问网络负载G和吞吐量S各等于多少?现在系统是否过载? 解答:

(1)在任一帧时内生成k帧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

Gke?GP(k)?

k!生成0帧的概率为

p(0)?e?G,因此G??lnp(0)??ln0.1?2.3026;

?G?0.1?(?ln0.1)?0.2303; (2)网络吞吐量S?Ge(3)因为每当G>1时,信道总是过载的,因此,在这里系统式过载的。

4.12 100个站分布在4 km长的总线上,协议采用CSMA/CD,总线速率为5 Mb/s,帧的平均长度为1000 bit,试估算每个站每秒钟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设传播时延为5 μs/km。 解答:

因为传播时延为5 μs/km,则传播速度为2?10m/s,则

8Rd5?106?4?103a???0.1 38LV1?10?2?10100个站时,每站发送成功的概率为:整个总线网的吞吐率为SA?(1?1100)100?1?0.369

?1?0.69 ?11?a(2A?1)因总线速率为5Mb/s,且100个站点的100个帧的总长度为100000bit,所以每个站每

5?106?0.69?34帧。 秒钟发送的平均帧数最大值为:51?10

28

6.6 什么是测距技术?在PON系统中为什么要采用测距技术? 解答:

测距技术是测量各个ONU到OLT的实际距离的技术。

在APON系统中,工作在点到多点方式,各个ONU到OLT的距离不等,为了防止各个ONU所发上行信号发生冲突,OLT必须不断测量每一ONU与OLT之间的距离,指挥每一ONU调整发送时间使之不至于发生冲突。解决的办法是在所有的ONU中插入补偿时延,使每个ONU到OTL的总时延相等。

6.7 APON、EPON、GPON各支持多大的上行和下行速率? 解答:

APON 支持的上行速率有155/622(Mb/s),下行速率有155/622(Mb/s);EPON支持的上行速率有1250(Mb/s),下行速率有1250(Mb/s);GPON支持的上行速率有1244/2488(Mb/s),下行速率有155/622/1244/2488(Mb/s)。

6.8 WDM-PON与PS-PON相比,有何优缺点? 解答:

(1)在PS-PON中用户共享带宽,WDM-PON各用户间不共享带宽,因此也不提供动态带宽;

(2)WDM-PON在功率预算中有两个优势:第一个优势是WDM-PON工作在较低比特率下,因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第二个优势是对于较大的分束比,WDM-PON的插入损耗比PS-PON分离器的分束损耗小;

(3)PS-PON的灵活性在WDM-PON中很难实现; (4)PS-PON只有采用加密技术才能保证安全性;

(5)WDM-PON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作为PS-PON网络的升级方案。 6.9 简述EPON的优点。 解答:

EPON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1)局端(OLT)与用户(ONU)之间仅有光纤、光分路器等光无源器件,可有效节省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2)EPON采用以太网的传输格式同时也是用户局域网(驻地网)的主流技术,二者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消除了传输协议转换带来的成本因素。

(3)采用单纤波分复用技术(下行1490 nm,上行1310 nm),仅需一根主干光纤和一个

39

OLT,传输距离可达20 km。在ONU侧通过光分路器最多可分送给32个用户,因此可大大降低OLT和主干光纤的成本压力。

(4) 上下行均为千兆速率,下行采用针对不同用户加密广播传输的方式共享带宽,上行利用时分复用(TDMA)共享带宽。高速宽带充分满足接入网客户的带宽需求,并可方便灵活地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动态分配带宽。

(5) EPON具有点对多点的结构,只需增加ONU数量和少量用户侧光纤即可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容升级,充分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6) EPON具有同时传输TDM、IP数据和视频广播的能力,其中TDM和IP数据采用IEEE802.3以太网的格式进行传输,辅以网管系统,来保证传输质量。 6.10 GPON的标准族有哪些?各标准具体有什么作用? 解答:

(1)ITU-T G.984.1,具体作用:GPON网络参数说明;保护倒换组网要求。 (2)ITU-T G.984.2,具体作用:PMD层规格要求;2.488Gb/s下行光接口参数规格要求;1.244Gb/s上行光接口参数规格要求;物理层开销分配。

(3)ITU-T G.984.3,具体作用:GPON TC层规格要求;GTC复用结构及协议栈介绍;GTC帧结构介绍;ONU注册激活流程;DBA规格要求;告警和性能。

(4)ITU-T G.984.4,具体作用:OMC消息结构介绍;OMC设备管理框架,OMC实现原理简述。

6.11 下一代PON目前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解答:

下一代的PON技术主要包括IEEE推动的10G-EPON和FSAN推动的NG-PON。10G-EPON系统规定了10 Gb/s下行、1 Gb/s上行的非对称模式(10/1GBASE-PRX)和10 Gb/s上、下行对称模式(10GBASE-PR)两种速率模式。FSAN已经定义了两种NG-PON的规格:下行10 Gb/s、上行2.5 Gb/s的非对称NG-PON1和上、下行对称10 Gb/s的NG-PON2。 6.12 结合本章内容,谈谈你对EPON和GPON发展的看法。 解答:

EPON和GPON是两大主流的PON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并开始规模部署。EPON技术在技术标准、设备功能与性能、互通性、产业链、成本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在国内外运营商的FTTH接入网建设及光进铜退接入网改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部署;GPON技术在标准、核心元器件、设备功能与性能、设备成本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外运营商也开始进行GPON试商用或者商用。

40

第7章 广域网

习题参考答案

7.1 依据网络层是否提供网络连接,网络层向传送层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类? 解答:

有虚电路和数据报服务。

7.2 试比较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的异同点。 解答:

数据报和虚电路的区别 存在以下几点:

(1)在传输方式上,虚电路服务在源、目的主机通信之前,应先建立一条虚电路,然后才能进行通信,通信结束应将虚电路拆除。而数据报服务,网络层从运输层接收报文,将其装上报头(源、目的地址等信息)后,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单位传送,不需建立和释放连接,目标结点收到数据后也不需发送确认,因而是一种开销较小的通信方式。但发方不能确切地知道对方是否准备好接收,是否正在忙碌,因而数据报服务的可靠性不是很高。

(2)关于全网地址:虚电路服务仅在源主机发出呼叫分组中需要填上源和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在数据传输阶段,都只需填上虚电路号。而数据报服务,由于每个数据报都单独传送,因此,在每个数据报中都必须具有源和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以便网络结点根据所带地址向目的主机转发,这对频繁的人—机交互通信每次都附上源、目的主机的全网地址不仅累赘,也降低了信道利用率。

(3)关于路由选择:虚电路服务沿途各结点只在呼叫请求分组在网中传输时,进行路径选择,以后便不需要了。可是在数据报服务时,每个数据每经过一个网络结点都要进行一次路由选择。当有一个很长的报文需要传输时,必须先把它分成若干个具有定长的分组,若采用数据报服务,势必增加网络开销。

(4)关于分组顺序:对虚电路服务,由于从源主机发出的所有分组都是通过事先建立好的一条虚电路进行传输,所以能保证分组按发送顺序到达目的主机。但是,当把一份长报文分成若干个短的数据报时,由于它们被独立传送,可能各自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主机,因而数据报服务不能保证这些数据报按序列到达目的主机。

(5)可靠性与适应性:虚电路服务在通信之前双方已进行过连接,而且每发完一定数量的分组后,对方也都给予确认,故虚电路服务比数据报服务的可靠性高。但是,当传输途中的某个结点或链路发生故障时,数据报服务可以绕开这些故障地区,而另选其他路径,把数据传至目的地,而虚电路服务则必须重新建立虚电路才能进行通信。因此,数据报服务的适应性比虚电路服务强。

(6)关于平衡网络流量: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中继结点可为数据报选择一条流量较

41

小的路由,而避开流量较高的路由,因此数据报服务既平衡网络中的信息流量,又可使数据报得以更迅速地传输。而在虚电路服务中,一旦虚电路建立后,中继结点是不能根据流量情况来改变分组的传送路径的。

综上所述,虚电路服务适用于交互作用,不仅及时、传输较为可靠,而且网络开销小。数据报服务适用于传输单个分组构成的、不具交互作用的信息以及对传输要求不高的场合。 7.3 有哪些路由选择算法?举例说明。一个理想的路由算法应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实际的路由算法总是不如理想的? 解答:

从路由算法能否随网络的通信量或拓扑自适应地进行调整变化来划分,则有两 大类,即非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与自适应路由 。非自适应路由选择有扩散式、选择扩散式、随机徘徊、固定路由法和分散通信量法。自适应路由选择有分布式路由选择策略(又包括距离向量算法、链路状态算法)、集中式路由选择策略和混合式路由选择策略。

一个理想的路由算法应具有以下特点:(1)正确性,即能正确而迅速地将分组从源节点传送到目标节点;(2)简单性,实现方便,相应的软件开销少;(3)健壮性,即能适应网络拓扑变化(如某节点损坏)和通信量的变化而能选择新的路由,不致引起作业的夭折;(4)稳定性,算法应是可靠的,即不管运行多久,保持正确性而不发生震荡;(5)公平性和最优化,要保证每个节点都有机会传送信息,又要保证路由选择最佳。

实际的路由算法总是不如理想的。因为路由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路由选择是网络中的所有结点共同协调工作的结果。其次,路由选择的环境往往是在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时无法事先知道。理想的路由算法的各种要求往往互相矛盾。

7.4 有两种路由算法:一种是有两条具有相同权数的固定路由方法,另一种是只使用两条最好通路的选择扩散式路由方法。这两者之间有无区别?如有,区别是什么。 解答:

有区别,固定路由算法对于有两条具有相同权数的路径会固定选择其中一条,自始至终路由都被固化在路由表中不会发上变换,而选择扩散式路由方法是指节点选择向着靠近目标节点方向的一部分节点发送分组,所以对于两条最好通路会同时朝着这两天通路扩散,而不是只使用其中一条,当线路状况发生变化时,选择扩散式路由的路径有可能随之发生变换,不会固定使用某条固定路由。

7.5 已知下图7-17所示的子网和各链路的延迟,用最短通路算法求从源点A到目标结点D的最佳路径。

42

图 7-17

解答:

A—B—C—D

7.6 网络中的流量控制有哪些层次?各用什么方法或由哪个实体来实现? 解答:

网络中的流量控制可以在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实现。数据链路层 7.7 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有什么关系和不同点? 解答: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关系与区别如下:

(1)流量控制:接收端向发送端发出信号,请求发送端降低发送速率;

拥塞控制:接收端也向发送端发出信号,告之发送端,网络已出现麻烦,必须放慢发送速率。

(2)流量控制:主要控制收发端之间的通信量;

拥塞控制:是全局性控制,涉及所有主机、路由器以及其它降低网络性能的有关

因素;

(3)拥塞控制: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是一个全局变量;

流量控制:往往只是指点对点之间对通信量的控制

7.8 网络如图7-18所示。链路旁边注明的数字代表链路的长度(假想单位)。试利用最短通路路由选择算法求出从结点A到所有其他结点的最短路由。即要求作出结点A的路由表、最短路由和算法过程参数表。

图7-18

43

解答: 步骤 初始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步骤 初始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可得以节点A为根的最短通路树:

N [A] [A,B] [A,B,G] [A,B,G,I] [A,B,G,I,F] [A,B,G,I,F,C] [A,B,G,I,F,C,E] [A,B,G,I,F,C,E,H] [A,B,G,I,F,C,E,H,J] [A,B,G,I,F,C,E,H,J,D] [A,B,G,I,F,C,E,H,J,D,K] N [A] [A,B] [A,B,G] [A,B,G,I] [A,B,G,I,F] [A,B,G,I,F,C] [A,B,G,I,F,C,E] [A,B,G,I,F,C,E,H] [A,B,G,I,F,C,E,H,J] [A,B,G,I,F,C,E,H,J,D] [A,B,G,I,F,C,E,H,J,D,K] D(B) D(C) D(D) D(E) D(F) 1 ① 1 1 1 1 1 1 1 1 1 D(G) 3 3 3 3 3 ③ 3 3 3 3 3 D(H) ∞ 4 4 4 4 4 4 4 4 ④ 4 ∞ 4 3 3 3 3 ③ 3 3 3 3 D(J) 3 2 2 2 ② 2 2 2 2 2 2 D(K) D(I) 1 1 ① 1 1 1 1 1 1 1 1 ∞ 3 3 3 3 3 3 ③ 3 3 3 1 1 1 ① 1 1 1 1 1 1 1 ∞ 3 3 3 3 3 3 3 ③ 3 3 ∞ ∞ 4 4 4 4 4 4 4 4 ④

44

结点A的路由表:

目的节点 B C D E F G H I J K A到其它节点的最短路由: A到B: A—B; A到C: A---C; A到D: A----C---D; A到E: A---G---F---E; A到F: A---G---F; A到G: A---G; A到H: A---G---H; A到I: A---I; A到J: A---I---J; A到K: A---I---J---K.

后继节点 B C C F F G G I I I

45

第8章 网络互连

习题参考答案

8.1 简述HUB、网桥和路由器的功能。 解答:

hub:集线器只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它有一个端口与主干网相连,并有多个端口连接一组工作站。是物理层上的网络互连设备,中继器仅适用于以太网,可将两段或两段以上以太网互连起来。中继器只对电缆上传输的数据信号再生放大,再重发到其它电缆段上。对链路层以上的协议来说,用中继器互连起来的若干段电缆与单根电缆并无区别。

网桥和交换机一样都是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可以看成是一个二层路由器(真正的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根据IP地址进行信包转发)。网桥可有效的将两个局域网(LAN)连起来,根据MAC地址(物理地址)来转发帧,使本地通信限制在本网段内,并转发相应的信号至另一网段,网桥通常用于联接数量不多的、同一类型的网段。

路由器跟集线器和交换机不同,是工作在OSI的第三层(网络层),根据IP进行寻址转发数据包。路由器是一种可以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比如局域网——大网)的数据信息进行转换,并为信包传输分配最合适的路径,使它们之间能够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路由器具有最主要的两个功能,即数据通道功能和控制功能。数据通道功能包括转发决定、背板转发以及输出链路调度等,一般由特定的硬件来完成;控制功能一般用软件来实现,包括与相邻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配置、系统管理等。

8.2 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ICMP和IGMP。 解答:

IP:网际协议,它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协议之一,IP 使互连起来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能够进行通信。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 数据报路由。

ARP(地址解析协议),实现地址转换:将 IP 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 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 ,将物理地址转换成 IP 地址 ;

ICMP:Internet 控制消息协议,进行差错控制和传输控制,减少分组的丢失。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8.3 IP 地址分为哪几类,A类地址和C类地址的范围各是多少? 解答:

有A、B、C、D、E五大类,其中ABC类为平时所使用的,D类为组播,E类为实验研究。A类地址范围是1.0.0.0—126.255.255.255;C类地址范围是192.0.0.0—223.255.255.255

46

8.4 说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解答:

从层次的角度看,MAC ADDRESS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对于一台计算机而言,IP地址是可变的,而物理地址是固定的。

在 IP 层抽象的互连网上,我们看到的只是 IP 数据报,路由器根据目的站的 IP 地址进行选路。在具体的物理网络的链路层,我们看到的只是 MAC 帧,IP 数据报被封装在 MAC 帧里面。MAC 帧在不同的网络上传送时,其 MAC 帧的首部是不同的。这种变化,在上面的 IP 层上是看不到的。

每个路由器都有 IP 地址和硬件地址。使用 IP 地址与硬件地址,尽管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的硬件地址体系各不相同, IP 层抽象的互连网却屏蔽了下层这些很复杂的但细节,并使我们能够使用统一的、抽象的 IP 地址进行通信。

8.5 IP ADDRESS为C类,子网掩码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划分为多少个子网,每个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解答:

C类地址其中网络号占24位,主机号占8位,划分子网的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借用若干位作为子网号,子网掩码255.255.255.248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可以看出将5位主机号借用成子网号,因此子网个数为2=32,每个能够连接2=8个主机,但是需要去掉全是0和全是1的,所以再减去2台就是6台。

8.6 当路由器发现一数据的检验和有差错时,为什么采用丢弃的办法而不是要求源站重传此数据。 解答:

之所以不要求源站重发,是因为地址字段也有可能出错,从而找不到正确的源站。 8.7 某个单位分配到一个B类地址,IP 为129.250.0.0,该单位有4000台电脑 ,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如果选用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给每一个地点分配一个子网号码,并计算出每个地点主机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解答:

B类地址前2个比特规定为10,网络号占14比特,后16比特用于确定主机号,即最多允许16384台主机。B类地址范围为128.0.0.0至 191.255.255.255。因此,129.250.0.0是B类IP地址中的一个。

题中选用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说明在后16比特中用前8比特划分子网,最后8比特确定主机,则每个子网最多有28-2=254台主机。

47

53

题中说明该单位有4000台机器,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但没有说明这16个不同的地点各拥有多少台机器。如果是“平均”分配在16个子网中,即16个子网中任何一个地点不超过254台主机数,则选用这个子网掩码是可以的,如果某个子网中的机器数超过了254台,则选择这样的子网掩码是不合适的。如果机器总数超过4064台,选择这样的子网掩码也是不合适的。

从以上所选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可知16个子网的主机共16×254=4064台主机。设计在主机号前网络地址域和子网中“借用”4个比特作为16个子网地址。这16个地点分配子网号码可以选用129.250.nnn.0至129.250.nnn .255,其中nnn可以是0~15,16~31,32~47,48~63,64~79,80~95,96~111,112~127,128~143,144~159,160~175,176~191,192~207,208~223,224~239,240~255。可以按这些成组设计子网中的一组或分别选用其中的16个。而每个子网中主机号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1至254。 8.8 一个数据报的长度为4000BIT 现在经过一个网络传送,但此网络能够传送的最大数据长度为1500BIT 问应当划分为几个短的数据报段 ,各数据报段的数据字节长度是多少。 解答:

1500BIT中包括20个Byte的数据报头部,所以实际一个数据报能传输的最大数据为(1500-20×8=1340bit),因为4000/1340=2.99,所以应该分为三个,(1340×2+1320=4000),其中两个数据报段的数据字节长度是1340bit,一个数据报段的数据字节长度是1320bit。 8.9 IRP和ERP这两个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

IGP: 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专用于一个自治网络系统(比如:某个当地社区范围内的一个自治网络系统)中网关间交换数据流转通道信息的协议。网络IP协议或者其他的网络协议常常通过这些通道信息来决断怎样传送数据流。目前最常用的两种内部网关协议分别是:路由信息协议(RIP)和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OSPF)。

EGP: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种在自治系统的相邻两个网关主机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 EGP 通常用于在因特网主机间交换路由表信息。它是一个轮询协议,利用 Hello 和 I-Heard-You 消息的转换,能让每个网关控制和接收网络可达性信息的速率,允许每个系统控制它自己的开销,同时发出命令请求更新响应。路由表包含一组已知路由器及这些路由器的可达地址以及路径开销,从而可以选择最佳路由。每个路由器每间隔 120 秒或 480 秒会访问其邻居一次,邻居通过发送完整的路由表以示响应。 8.10 某个IP 地址的十六进制为C22F1481 ,将其转换为点分二进制的形式 ,是哪一类地址。 解答: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ly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