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考试答案

更新时间:2024-07-04 2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一

2011年 1月下旬,覆盖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不断地播放阿拉伯各地革命的影像,受此 启发,叙利亚德拉的小学生们在墙上涂写了一些自己听到的反政权标语,不料却遭到警方扣押。因此,这 些学生的家长们走上街头,抗议自己的孩子被捕。最终,这场抗议浪潮变成一场对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积怨已久的起义,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军队用坦克镇压民众、美英法要求总统下台、叙利亚军队犯反人类罪等等,叙利亚局势已迅速发展为国际政治事件 。

叙利亚局势发展如此迅速,关键因素是什么? 叙利亚局势给我们的反思? 叙利亚局势的前景思考?

一、叙利亚2011年 1月下旬,覆盖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不断地播放阿拉伯各地革命的影像,受此 启发,叙利亚德拉的小学生们在墙上涂写了一些自己听到的反政权标语,不料却遭到警方扣押。因此,这 些学生的家长们走上街头,抗议自己的孩子被捕。最终,这场抗议浪潮变成一场对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权 积怨已久的起义,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军队用坦克镇压民众、美英法要求总统下台、叙利亚军队犯反人 类罪等等,叙利亚局势已迅速发展为国际政治事件 。

叙利亚局势发展如此迅速,关键因素是什么? 叙利亚局势给我们的反思?

叙利亚局势的前景思考?局势简述 ? 2011.3.23 学生涂鸦引发骚乱 ? 2011.3.29 内阁因抗议活动辞职 ? 2011.4.8 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 ? 2011.5.9 欧盟冻结叙官员资产 ? 2011.5.10 军队集结到城市 ? 2011.6.1 总统释放所有政治犯 ? 。。。。。 。。。。。。。。

二、叙利亚局势原因分析(重点) 内忧

(一)政治角度

? 一党专政:该国实行一党专政,不存在自由选举。军队、复兴党及官僚机构牢牢稳固着阿萨德政权, 其统治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和渗透延伸到社会基层,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

? 政府官僚方面:政府部门腐败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 ? 公民权利缺失: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 ? 贪污腐败:叙利亚几乎变成总统的家族企业

一、叙利亚2011年 1月下旬,覆盖整个阿拉伯地区的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不断地播放阿拉伯各地革命的影像,受此启发,叙利亚德拉的小学生们在墙上涂写了一些自己听到的反政权标语,不料却遭到警方扣押。因此,这些学生的家长们走上街头,抗议自己的孩子被捕。最终,这场抗议浪潮变成一场对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积怨已久的起义,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军队用坦克镇压民众、美英法要求总统下台、叙利亚军队犯反人类罪等等,叙利亚局势已迅速发展为国际政治事件。

叙利亚局势发展如此迅速,关键因素是什么? 叙利亚局势给我们的反思?

叙利亚局势的前景思考?局势简述

? 2011.3.23 学生涂鸦引发骚乱 ? 2011.3.29 内阁因抗议活动辞职 ? 2011.4.8 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 ? 2011.5.9 欧盟冻结叙官员资产 ? 2011.5.10 军队集结到城市 ? 2011.6.1 总统释放所有政治犯 ? 。。。。。 。。。。。。。。

二、叙利亚局势原因分析(重点) 内忧

(一)政治角度

? 一党专政:该国实行一党专政,不存在自由选举。军队、复兴党及官僚机构牢牢稳固着阿萨德政权, 其统治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和渗透延伸到社会基层,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

? 政府官僚方面:政府部门腐败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 ? 公民权利缺失: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 ? 贪污腐败:叙利亚几乎变成总统的家族企业 (二)经济角度

? 经济困境:石油面临枯竭 失业率节节攀高

? 巴沙尔在执政后,重视国内经济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但经济改革难以深入,人均收入徘徊在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的中后位。 (三)宗教、文化角度

? 叙利亚存在着教派矛盾。该国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矛盾交织 ? 叙利亚的宗教、文化历史回顾 外患

叙利亚地理位置优越、特殊,长期以来,与不少国家时有摩擦和利益冲突 三、世界对叙利亚局势的反应

叙利亚局势发生后,联合国、世界各大国、中东地区国家等,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支持叙利亚 当局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争端,有坚持巴沙尔政府必须下台,叙利亚局势何去何从?人民的安全现状如何保证?各国的反应,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剖析叙利亚局势的走向。

(一)美国——软硬兼施

? 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眼中钉”

? 一直用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对叙利亚步步紧逼 ? 巴沙尔必须下台 (二)俄罗斯

? 反对过度施压甚至打击叙利亚的立场。

? 如果草案不删除对巴沙尔放弃权力的呼吁,俄罗斯可能行使否决权。 ? 将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可能允许对叙利亚动武的任何决议。 ? 驶出唯一一艘航母

? 叙利亚是合作伙伴但也“两面下注” (三)欧盟

? 法国充当急先锋

? 欧盟其他主要国家英国、意大利、德国、葡萄牙等,基本采取了紧跟美国、法国的态度。 ? 欧盟已对叙利亚政府施加了多轮制裁,包括对叙利亚武器禁运并禁止从叙进口原油。

(四)联合国

? 联合国谴责叙侵犯人权行为。

? 叙利亚军队和安全部队在镇压和平示威时,针对平民犯下了危害人类罪行。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谴责叙利亚决议。(中国和俄罗斯都投下了反对票 (五)阿盟:制裁但内部不统一 ? 1、冻结叙利亚政府银行账户; ? 2、停止同叙利亚政府间的贸易; ? 3、限制叙利亚官员出访阿拉伯国家; ? 4、停飞往返叙利亚的商业航班; ? 5、暂停与叙利亚中央银行的往来; ? 6、停止与叙利亚的金融交往; ? ……

? 21 个成员国中,19 国投赞成票,黎巴嫩投反对票,伊拉克投弃权票。约旦等国也只是勉强投了赞

成票,表示“对制裁草案仍持保留意见”。 (六)中国

中国在安理会处理有关问题的时候,一贯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 讨论:是否可以因为人权问题而关涉国家的内政?(难点) ? 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难点) 四、叙利亚局势的前景猜想

·第一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问题和平解决 ·第二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问题长陷僵局 ·第三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陷入内战之中 ·第四种可能性是复制利比亚模式 五、叙利亚局势的启示与思考 1、针对叙利亚局势起因的思考? 2、论国家治理中,重视民生的重性? 3、论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一、 叙利亚局势的简述

1、叙利亚局势简述(播放视频聚焦叙利亚动荡局势(原画)) ? 2011.3.23 学生涂鸦引发骚乱 ? 2011.3.29 内阁因抗议活动辞职 ? 2011.4.8 民众游行要扩大民主 ? 2011.5.9 欧盟冻结叙官员资产 ? 2011.5.10 军队集结到城市 ? 2011.6.1 总统释放所有政治犯 ? 2011.8.3 军队用坦克镇压民众 ? 2011.8.4 叙颁令推行多党制 ? 2011.8.18美英法要求总统下台 ? 2011.10.4 中俄否决叙决议草案 ? 2011.10.15 叙成立制宪委员会 ? 2011.11.12 阿盟中止成员国资格

? 2011.11.15 叙释放逾千名囚犯

? 2011.11.22 少年拒支持政府游行被杀 ? 2011.11.22 俄派3艘军舰进叙利亚 ? 2011.11.27 叙举行反对制裁示威游行 ? 2011.11.28 叙利亚军队犯反人类罪 ? 2011.12.2 叙利亚可视为处于内战状态 ? 2011.12.4 美核潜艇驶向叙利亚附近水域 ? 2011.12.20 叙空海两军举行实战演习 ? 2011.12.21 美国再次要求阿萨德下台 ? 2012.1.6 俄罗斯航母编队驶向叙利亚 ? 2012.2.4 叙利亚驻多国使馆遭抗议者袭击

? 2012.2.5 中俄再次否决安理会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 ? 2012.2.22 两名外国记者在叙利亚遭炮击身亡 ? 2012.2.24 “叙利亚之友”会议宣布支持叙反对派

? 2012.2.25美国承认叙全国委员会为叙利亚人民合法代表 ? 2012.2.26叙利亚新宪法草案全民公投开始

? 2012.2.27欧盟通过对叙利亚新制裁措施 将冻结叙央行资产 ? 2012.2.28叙利亚新宪法草案获得通过 变一党制为多党制 ? 2012.3.1美国正起草第3份解决叙利亚问题草案 ? 2、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简述

? “中东”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 24 个国家。传统上的“中东”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塞浦路斯, 土耳其。而广义上的中东则还包括了阿富汗、利比亚、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其中,除以色列、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兰国家。而在这些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为非阿拉伯国家。 ? 中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 20 世纪90 年 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另外,领土、淡水、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 以冲突。中东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 个多世纪。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 2、中东的现代战争历史(五次中东战争)

? 第一次中东战争。 自 1948 年至 1973年,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了四次战争。 1948 年 5 月 14 日犹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以色列与埃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爆发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战败,第二年埃及等国分别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均被以色列占领。

?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英、 法、 以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侵入埃及。 1956 年 10 月 29 日,以军突袭西奈半岛。31 日,英法联军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占领塞得港和富阿德港。埃及人的顽强抵抗得到全世界声援,11 月 6 日,英、法、以被迫同意停火撤军,但以色列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通行权。

?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1967 年 6 月 5 日,以色列空军突然发动袭击,摧毁埃及空军主力于地面,并击毁叙利亚、约旦空军的大量战机。以军地面部队在 6 天内攻占西奈半岛、加沙、约旦河西岸全部地区和戈兰高地。约、叙、埃三国被迫停火。 ?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和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在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支援下,于 1973年 10 月6 日发动突然袭击。叙军突破戈兰高地以军防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两线均取得重大胜利。以军则在 11 日越过戈兰高地发动反攻,16 日渡过苏伊士运河突击,包围了苏伊士城和部分埃军。经过谈判,24 日双方停火,以军撤至戈兰高地 1967 年停火线以西。1982 年,以军依照 1979年签订的埃以合约,撤出了整个西奈半岛。 ?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 年 6月 6 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 动陆海空军 10 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作“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之战”。战争期间 还有臭名昭著的“贝鲁特大屠杀”。 ? 3、近期动荡的中东北非局势( “阿拉伯之春” )

? 2010 年末,突尼斯国内骚乱引发连锁反应,阿拉伯多个国家出现政局动荡,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阿曼等国相继发生大规模民众示威。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强硬镇压国内反对派,联合国决定在利设立禁飞区;而局势相对平静的叙利亚,则在今年 3 月出现反对阿萨德的抗议??? ? 4、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影子----石油.

? 中东石油是多数中东地区国家经济的命脉,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地区的政局变化和同域外大国的关系。 中东石油具有储量大、油质好、成本低和产量高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 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弯,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 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 2/3。 ? 例子:第四次中东战争所引发的石油危机对西欧、日本、美国等的冲击。 ? 危机对西欧的冲击

? 西欧国家对石油等能源的进口依赖性大,除英国以外,西欧国家 3/4 以上的石油来自海外。在 石油危机之前,石油价格极为低廉,每桶原油仅 3.01 美元。1973 年 10 月和 12 月,中东产油国两次提高原油价格,使之增加到 11.56 美元一桶。这个价格变化结束了西方廉价用油的历史,使石油消费开支急剧增加。1970—1980 年,联邦德国进口石油费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 0.9%上升到 4.2%,法国由 1.3%上升到 4.8%,意大利由 1.4%上升到 5.9%。【1】P343 这无疑加剧了西欧国 家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推动物价波动,刺激通货膨胀,对西欧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次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普遍大幅度下降,整个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下降 8.1%,钢产量下降14.5%,小汽车减产 18.6%。工业生产下降致使企业破产倒闭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联邦德国破产公司数 1975 年比 1973年超出 66.8%, 英国股票市场的人格指数, 1974 年12 月 12日比 1972年 5 月的最高点下跌了 72%,超过了 30 年代大危机时代的跌幅。危机使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并创下战后失业率的最高纪录。 ? 危机对日本的冲击

这次石油危机中,受冲击最大,最惊慌失措的是日本。自 50 年代中期起,日本实施以化学和重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腾飞战略,使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主要能源就是中东石油。据统计, 1973 年, 石油在日本一次能源的比重为: 77.6%, 其中99.8 要依靠进口,

中东地区的石油占了 81%。

【2】P24 石油涨价和削减供应量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引起连锁反应,首先使物价暴涨。 据统计, 1974 年日本的批发物价和消费物价比1973年分别上升了 31.4%和 24.5%,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物价上升最高的国家。 在物价猛涨的同时,日本国内工矿业生产的增长率显著下降,产业资金的来源锐减,开工率下降。与此相应的是失业率大增,其综合结果是:使 1974 年 6 月的工矿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以廉价石油为原料的一系列工业部门,成本大幅度上升,顿陷困境。油价暴涨也使日本的国际收支恶化,1972 年日本的国际收支为 66.24亿美元,经过石油危机,到了 1974 年转为赤字 45.49 亿美元 ? 危机对美国的冲击

?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自己有大量的石油供应,并继续从非阿拉伯石油生产国运进石油,所以比盟国遭受困难较少。但是,美国受到震动也是严重的。石油价格陡涨成四倍,使美国进口费用增加几十亿美元,破坏了贸易平衡。1974年通货急剧膨胀,实际工资比 1972 年的下降5%,1973年低于 5%的失业率,到 1974 年 11 月上升为 6.5%,1975 年大部时间里,美国的确陷入战后时期最严重衰退之中,许多关键性工业,特别是汽车、钢铁和建筑业,受到较大的冲击。5 月间,失业率达到三十年代以来最高点—9.2%。

? 总之, “石油武器”的运用带来了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此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一个长期低速增长或称之为“滞胀”的发展时期。从 7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始终低于 50、60 年代。 ? 5、“石油武器”的运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1973 年 10月 6 日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一次有限战争,然而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阿拉伯产油国利用 “石油武器”支持同以色列交战的国家, 从而导致了西方的石油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大震动,迫使西欧大部分国家和日本迅速转变了对阿-以冲突的立场;石油武器的应用在带给阿拉伯产油国巨大收益的同时带给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定的打击。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合作所取得的成功也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利益的信心和勇气。 ? (1)、引起西欧对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态度的转变

欧洲石油消费量的 80%需要从阿拉伯国家进口,而美国只有 11%的石油消费依靠从中东进口,欧洲国家是经受不起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展的石油提价、减产、禁运的打击,为了保住石油供应, 他们决定在中东政策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态度基本是消极的,尽可能使自己置 身于事外的,以免受到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禁运。如当时英国不仅不允许美国利用英国本土和海外领地向以色列运送军火,也不让美国利用它在英国的基地搜集以阿战场情报,甚至还在联合国否决了一项有利于以色列的停战协议。法国坚定地持亲阿拉伯的态度,一面坚决反对建立某种石油消费国组织,一面又致力于推动欧共体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

? 大多数北约国家对美国进行空运帮助以色列作战的做法是不赞成的, 对美国提出的过境要求是不合作的。基辛格哀叹道:“战争期间那些我们与之商量得最多的人,却给我们的支持最少。”最终,阿拉伯人在这次石油战中赢得一个战役,欧洲共同体的外长们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表现出与美国不同的态度,在中东问题上有了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他们开始考虑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要求,要求以色列从 1967 年以来占领的地区撤走,建议以色列政府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同时,以这次石油战争为转折点,这些国家开始在国际事务中作为一个集体出现,尽管这个集体还是松散的。他们在中东政策上的一致性推动了政治联合的进程,从而推动了欧共体一体化进程。 ? (2)、引起日本中东政策的调整

? 中东石油是日本能源的主要来源,在这一次石油危机中,在阿拉伯产油国一步步紧逼下,在美国对石油危机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开展中东能源外交是日本经济遭受石油冲击之后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护石油能源为基础的产业经济结构不崩溃,日本政府对中东的政策被迫转为“亲阿拉伯”政策,利用中东产油国反对苏美两霸在中东的角逐,以独立的经济大国姿态发展与产油国的关系。通商产业相中曾根(后为日本首相)主张“日本要以竞争的态度来奉行自己的独立方针,这是不可避免的。盲目追随的时代已经结束,对于美国,我们已经不应再那样盲目地追随。”

? 在政治上以“亲善外交”讨好中东产油国,政府要员走马灯似地出访西亚、北非,反复宣传日本的“亲中东政策”, 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的立场,强调要与中东产油国联合起来,发展亲善关系,并答应提供经济援助。这些活动,为扩大日本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气候。 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 日本首相特使园田再次出访中东, 突破了单纯“乞讨石油”的局限,通过与产油国的政治对话,沟通了日本与中东产油国的共同抵御苏联向南扩张的立场,扩大了日本在中东的政治影响。 ? (3)、引起美国中东政策的变化

? 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开展的“石油战”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加剧了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由此,在与阿拉伯国家矛盾的尖锐化带来经济问题时,美国开始重新考虑调整中东的政策:即一方面是开始修正过分偏袒以色列的政策, 对其施加更大压力,要求它同阿拉伯国家进行和谈,另一方面是加强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攻势。其主要表现为:在战争中为促成阿以双方停火的实现,

? 1973-1974 年基辛格五访中东,撇开苏联,使埃以军队和叙以军队分别脱离接触,从而使美国在解决阿以争端中作为仲裁人的地位得到加强。接着它又修复了同埃及的关系,使埃及开始向美国靠拢。1974 年 6 月,尼克松访问埃及,和萨达特签订了《埃及同美国关系和合作的原则》文件,1976 年 3 月,埃及宣布废除“埃、苏友好合作条约”又下令苏舰只限期撤走,1978 年 5 月,美国会又批准向埃及出售 50 架 F5 型战斗机,从而打破了历时 30 年的美国对埃及的军火禁运,1979 年 3月卡特又主持了埃以条约的签订,规定双方将结束战争状态,1980 年,埃以实现了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些都加强了美国在埃及的地位。 二、 叙利亚局势原因分析 (一)政治角度

? 一党专政:该国实行一党专政,不存在自由选举。军队、复兴党及官僚机构牢牢稳固 着阿萨德政权,其统治通过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和渗透延伸到社会基层,叙利亚人的自 由遭到严格限制。

? 政府官僚方面:政府部门腐败问题严重,工作效率低下,官僚作风盛行。 ? 公民权利缺失:叙利亚人的自由遭到严格限制 ? 贪污腐败:叙利亚几乎变成总统的家族企业

同时,2010 年末,突尼斯国内骚乱引发连锁反应,阿拉伯多个国家出现政局动荡,埃

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和阿曼等国相继发生大规模民众示威。利比 亚领导人卡扎菲强硬镇压国内反对派???

? (二)经济角度(发展不均成叙利亚局势动荡主因(原画)) ? 经济困境:石油面临枯竭 失业率节节攀高

? 巴沙尔在执政后,重视国内经济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但经济改革难以深入,人均 收入徘徊在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的中后位。

? 同时,今年 3 月中旬以来,受局势动荡影响,叙利亚国内经济发展几近停滞。占经济 总量11%左右的旅游业首当其冲,收入下滑达 90%,西方游客几乎绝迹。

? 骚乱前,叙利亚 94%的出口原油运往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以赚取外汇,但继欧美

对叙能源制裁生效后,占财政收入 27.8%的石油出口几乎中断,叙原油日产量也由 34万桶降至12万桶。海外投资也随之锐减,加上新增大笔补贴福利和安全行动开销,叙 利亚财政日益吃紧。

? 西欧国家对石油等能源的进口依赖性大,除英国以外,西欧国家3/4以上的石油来自海 外。

? 自 50 年代中期起,日本实施以化学和重工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腾飞战略,使经济进入 高速发展时期,其主要能源就是中东石油。

? 石油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能源价格和进口费用增加,破坏了贸易平衡。 (三)宗教、文化角度

? 叙利亚存在着教派矛盾。该国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矛盾交织,

? 68%的叙利亚人是逊尼派,但他们被占全国人口 20%的什叶派所统治,各个民族之间 矛盾不断,教派间利益的此消彼长,也会影响到中东地区什叶派和逊尼派总体力量的 平衡。

? 公元前3000年就有城邦国家埃勃拉古国存在。 ? 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帝国征服。

?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军队入侵叙利亚。 ? 公元前64年被古罗马人占领。

? 公元7世纪末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 11世纪欧洲十字军入侵。

? 13世纪末起受埃及马姆鲁克王朝统治。

? 从16世纪初起被奥斯曼帝国并吞达400年之久。 ? 1920年,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 1941年,“自由法兰西军”总司令贾德鲁将军以盟国名义宣布叙独立。 ? 1943年叙成立自己的政府。

? 1946年,法国和英国军队撤走,建立了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 1958年,叙利亚和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 1961年,叙利亚脱离阿联,并重新建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四)外患(叙利亚地理位置优越、特殊,长期以来,与不少国家时有摩擦和利益冲突) ? 从世界角度来看,欧盟、美国、俄罗斯、中东国家和叙利亚都有着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摩擦。1、欧盟:欧盟对叙利亚实施石油禁运制裁。该决定不仅包括禁止进口叙利亚原油及石油产品,还包括对叙利亚石油出口相关的融资和保险进行制裁。2、美国:由于叙利亚长期系伊朗的重要盟国,在地区战略方面与伊朗保持同步, 而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头号对手, 因此美国对叙利亚的施压更趋严厉。

3、俄罗斯:表面上俄罗斯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暗地里却与其反对派关系密切。

? 从叙利亚的地理位置来看,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 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如此看来,叙利亚是连接中东各个国家的纽带,只要控制了叙利亚,就几乎等于控制了整个中东,

所以西方各国对虎视眈眈。流经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从叙利亚东部经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阿西河纵贯叙利亚西部经土耳其注入地中海,叙利亚是中东一些国家出入地中海的走廊,控制了叙利亚也就给西方国家的航运带来很大的有利之处。所以,叙利亚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导致叙其利亚局势动荡的一个原因。 三、世界对叙利亚局势的反应 (一)美国软硬兼施

? 叙利亚是中东地区的“眼中钉”

? 一直用武力威胁、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等手段对叙利亚步步紧逼 ? 巴沙尔必须下台

2012 年 1 月 31 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备受关注的有关叙利亚决议草案的高级别听证会。在会议之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排除叙利亚在政权更换情况下重蹈利比亚覆辙的可能性。希拉里在发言时驳斥了俄罗斯和中国对于叙利亚重蹈利比亚覆辙的担忧。她强调:“某些成员国可能在这方面存有忧虑,担心安理会制造出另一个利比亚,这种类比不成立。” 此外,希拉里还指责叙利亚政府“挑起”暴力以及种族和民族群体之间的彼此冲突,她还呼吁联合国安理支持出阿盟 1 月 22日提出的解决危机的倡议。不过希拉里强调,巴沙尔政府必须下台,正是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关键所在。“和平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办法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必须下台,美国将会持续与持反对意见的俄罗斯展开磋商,”希拉里指出。目前,巴沙尔政权与反对派之间的武装冲突在叙利亚已经持续 10 个月。叙利亚全国半数省份正发生激烈战斗,而且战火似乎已经开始烧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下 (二)俄罗斯

? 反对过度施压甚至打击叙利亚的立场。

? 如果草案不删除对巴沙尔放弃权力的呼吁,俄罗斯可能行使否决权。 ? 将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可能允许对叙利亚动武的任何决议。 ? 驶出唯一一艘航母

? 叙利亚是合作伙伴但也“两面下注”

俄罗斯再次重申反对过度施压甚至打击叙利亚的立场。俄罗斯副外长 1 日自信地表示,联合国安理会近期不可能针对有关叙利亚暴力冲突急剧恶化局面的决议案进行投票表决。 俄罗斯驻欧盟大使同日也表示, 如果西方-阿拉伯国家提交给联合国安理会的草案不明确排除对叙利亚动武的可能性,该草案没有可能通过。外媒解读称,此言暗示俄罗斯将否决该草案。据称,该草案支持阿拉伯联盟的计划,呼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放弃权力。该外交官还警告称,如果草案不删除对巴沙尔放弃权力的呼吁,俄罗斯可能行使否决权。此前,俄罗斯已经反复警告,将阻止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可能允许对叙利亚动武的任何决议。 (三)欧盟

? 法国充当急先锋

? 欧盟其他主要国家英国、意大利、德国、葡萄牙等,基本采取了紧跟美国、法国的态度。 ? 欧盟已对叙利亚政府施加了多轮制裁,包括对叙利亚武器禁运并禁止从叙进口原油。 (四)联合国

? 联合国谴责叙侵犯人权行为。

? 叙利亚军队和安全部队,在镇压和平示威时,针对平民犯下了危害人类罪行。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谴责叙利亚决议。(中国和俄罗斯都投下了反对票 )

在 11 月下旬,联合国一轮接一轮地谴责叙利亚,调门一次比一次高。11月 22 日,第 60 届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就“叙利亚人权状况”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122 票投赞成票,13 票反对,41 票弃权。俄罗斯和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投了弃权票。11 月 23 日,联合国谴责叙侵犯人权行为。谴责叙利亚当局的决议草案由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韩国、

沙特阿拉伯等国发起。中国和俄罗斯、印度、南非、新加坡等国就决议投了弃权票。对决议投反对票的国家有:古巴、朝鲜、伊朗、缅甸、尼加拉瓜、委内瑞拉、越南、津巴布韦等。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在投票后进行的解释性发言中指出,中方一贯认为,开展建设性对话与合作是保证和促进人权的唯一正确途径,利用国别人权决议施压不利于解决分歧。11 月 25日,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发表声明指出,该委员会对诸多有关叙利亚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相互一致且证据确凿的报告和信息进行了研究。这些报告涉及折磨和虐待被拘留者、针对平民人口实施猖獗和系统性的攻击,包括杀害和平示威者和对其过度使用武力、对人权人士和活动者进行迫害。这些侵权行为是在叙利亚当局直接授意、唆使、同意或默许下进行的。11 月 28日,由人权理事会授权的叙利亚问题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呈交的调查报告指出,在叙利亚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侵犯人权行为已构成危害人类罪。委员会认为:叙利亚军队和安全部队在镇压和平示威时,针对平民犯下了危害人类罪行。 (五)阿盟:制裁但内部不统一 ? 1、冻结叙利亚政府银行账户; ? 2、停止同叙利亚政府间的贸易; ? 3、限制叙利亚官员出访阿拉伯国家; ? 4、停飞往返叙利亚的商业航班; ? 5、暂停与叙利亚中央银行的往来; ? 6、停止与叙利亚的金融交往; ? ……

? 21 个成员国中,19国投赞成票,黎巴嫩投反对票,伊拉克投弃权票。约旦等国也只是勉强投了赞成票,表示“对制裁草案仍持保留意见”。 (六)中国

? 《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不得使用武力等原则成为二战后指导国际关系发展的根本准则。

? 安理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

? 中国在安理会处理有关问题的时候,一贯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政府也再次强调反对西方对叙利亚动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联合国会议上强调,中方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叙利亚问题,坚决反对强行推动“政权更迭”等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作法。李保东指出,中方一贯对制裁持慎重态度,因为这往往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导致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方呼吁各方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与矛盾,使叙利亚的局势恢复稳定,能够继续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该大使还表示, 叙利亚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员, 中国希望看到叙利亚危机在阿盟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

四、叙利亚局势的前景猜想(中俄能否阻止叙利亚局势“利比亚化”?(原画)) ? 第一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问题和平解决;

? 从目前来看,并非不存在和平解决的条件。与偏处北非,远离中东核心区的利比亚不同,叙利亚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周边国家(土耳其、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黎巴嫩)形势脆弱而复杂,叙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西方以及阿盟而言,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好选择。

? 第二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问题长陷僵局;

? 在此种情形下,叙内部继续抗议不断,外部遭到最严厉制裁,将成为当前“阿拉伯之春”面临重压的多国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的孤岛。不过,这一僵局虽有可能形成,但恐最终难以持久。随着反对派的不断壮大,外部介入力度加大,这一僵局可能被逐步打破。 ? 第三种可能性是叙利亚陷入内战之中;

? 当前爆发内战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事实上,最近几个月来,反对派已积极筹建武装,并频繁对叙军警机构发动袭击(巴沙尔总统称武装冲突和暴力袭击已导致叙军警死亡 800 余人),和平抗议日益向武装对抗发展,“和平起义”日益转向“武装起义”,叙已出现内战的苗头。

? 第四种可能性是复制利比亚模式。

? 当前叙利亚尚不具备复制利比亚战争的条件,但形势正向那一方向发展,有关国家和组织也在积极向该方向推动。据悉,部分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正酝酿国际干预叙利亚问题。这与利比亚战前国际干涉步骤几乎完全一致,提交安理会实际上就是为下一步国际干预提供合法性。

五、叙利亚局势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

? 回溯叙利亚危机的实质,国内危机才是造成一切问题的根源。 ? 落后就要挨打 ? 发展才是硬道理

? 得民心者得天下(惠及民生)

? 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中把握自己的位置,发表自己的声音? 思考

1、针对叙利亚局势起因的思考? 2、论国家治理中,重视民生的重性? 3、论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提问、课堂讨论等师生互动的设计:

1、是否可以因为人权问题而关涉国家的内政? 2、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1、针对叙利亚局势起因的思考? 2、论国家治理中,重视民生的重性?

专题二

世界能源形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导言:

1、为什么讲能源这个问题呢?

能源,作为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 人类生存与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就指出:“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虽然能源可以像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 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已,而是一切货物的先决条件,是和空气、水、土同等重要的要素。”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 比如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可以说,世界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 或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多层面的战略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命题。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2、 介绍知识点:

(1)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包括了能源供需情况如何、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 的现状当中就不得不提系能源的发展情况、世界大部分能源被谁所控制着)。 (2)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西亚北非动荡对于国际油价稳定、能源 供应安全的影响;日本核事故对于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的影响) (3)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石油价格是否仍存在上涨压力;天然气的发展前景如何, 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以及世界各国对于南海和北极这个新的 能源产地其争夺情况又是如何)

(4)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地区动荡对我国的影响;核能发展的政策) (5)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情况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这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局部战争、

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导致能源生产增长缓慢。据统计,在近 20 年来,世界范 围内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 保持高产。这是供的一方面,减弱了。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新兴 经济体的经济迅速增长,全球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据统计,几乎各种能源的消费增长率 都超出了过去 10 年平均增长率的 1 倍以上,其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而其中,像我们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了11.2%,居世界第一。 2、各类能源的储量和生产现状。

(1)石油:全球能源消费 33.6%是石油。2010 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能够满足 46.2 年的全球生产。2010 年末全球原油探明储量为1.383 万亿(兆)桶,较 2009 年末增加了 60亿桶。2011年 12 月 5 日发布年度全球石油储量评估数据,指出:全球石油储量已从上年度同期调查的1.47 万亿桶增加到本年度 1.52 万亿桶。石油储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中东储量的增加。所以从今几年的评估数据可见,石油储量是小幅上升。BP2011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俄罗斯 2010 年的石油产量为 5.051亿吨,占世界总产量 12.9%,排名世界第一;其次是沙特阿拉伯,2010年石油产量为 4.678亿吨;排名第三的是美国,石油产量为 3.391 亿吨。而伊朗和中国分别排第四、五名,2010 年石油产量分别为 2.032 亿吨和 2.030 亿吨。此外,

印度 2010年石油产量为 0.389 亿吨,排名世界第 24。

(2)天然气:石油价格的上涨给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天然气的发展引人瞩 目。它有几个特点:成本效益优于其他能源;排放少,清洁,较为环保;且储量丰富分布也 广泛。所以有预测说天然气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但是各地区发展进度差异大。美国 曾经是天然气进口大国,现在已可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可能考虑出口。而印度煤矿资源丰 富,有潜在的煤层气生产能力,但 10 年前就开始开发的煤层气项目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 果。另外,非常规天然气开采也面临环境安全方面的质疑,其生产和推广前景仍面临若干不 确定因素。国际能源署对页岩天然气的激增提出告诫,担心开采使用的液力加压开裂技术有 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有环保组织也担心液力加压开裂会污染饮用水。

(3)其他:对于其他的能源,如水电、核能、生物能等都得到发展。近年来,由于对石化 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发展可再生能源呼声渐高。但可再生能源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3、能源消费强劲增长及油价的上升趋势。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轻 质油品——石脑油、汽油、煤油、柴油需求大增。 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中可看出石油居 第一位,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另外油价处于上涨的趋势,几个因素影响:第一、石油供应 紧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涨幅超过了产量的涨幅。第二、部分产油国动荡。中东紧张局势加 剧,影响了国际油价。第三,欧佩克寡头垄断。为了加强对石油供应的控制权以获取最大利 益。从欧佩克先后三次宣布减产,以防止石油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局面,而这几次宣布减产 都使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回升。第四, 美元的贬值。 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而从汇率来看,近几年,美元兑欧元贬值 40%,对日元也有约 20%的贬值。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不变,实际上意味着石油价格在欧洲、日本能用比以前更少的货币来买油。但是在进出口关系上就意味着, 石油输出国要从欧洲进口同样多的商品时, 就必须要用比以前多的石油去换。因此,为了弥补美元贬值带来的影响,石油价格肯定要用上升来弥补。所以,美元贬值也是石油涨价的重要原因。

4、世界大部分能源被西方国家控制。近几年,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控制了非洲石油。 例如尼日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输出国。 由于本国技术力量薄弱,其石油资源主要依靠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比如有英荷的壳牌、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 法国的道达尔等。这些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尼日利亚石油总产量的 95%以上。 二、两大热点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1、西亚北非动荡及其对世界能源形势的影响 (1)西亚北非动荡

2010 年,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的突尼斯爆发的政治动荡极大的影响了整个北非和西亚

地区局势。穆巴拉克下台并没有使西亚北非的政治危机告一段落,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 西亚北非国家都陷入了政治动乱的局势。 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直接冲击了世界石油市场,叙利亚、利比亚等国政府的垮台,动乱使得石油的出口减少,抬升了国际石油价格,国际石油价格的抬升对各国的股市行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西亚北非的动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利比亚动乱何以影响油价?

利比亚是opec成员国, 是非洲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和亚洲第4大石油生产国。 截止2010 年底,该国石油探明储量为60 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 3.4%,可采比为 76.7%。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含硫量低,被称为轻质“甜油” 。目前,全球对轻质“甜油”的需求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动荡对利比亚石油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原油产量迅速下降。占利比亚原油产量 72%的八大外国石油公司的油井陆续停产。利比亚原油出口从 2011 年

2 月末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主要供应国内需求。尽管利比亚石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 2%,但由于其产品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仍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因此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也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提供了国际油价上涨和炒作油价的缘由。 (3)两大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素有“海湾咽喉”之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航运地位。海湾沿岸产油 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一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合计承担着西方石 油消费国 60%的供应量,西方国家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生命线” 。 霍尔木兹海峡(Hormuz Strait,亦作 Strait of Ormuz。)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东经 56 度 30 分,北纬 26 度 30 分),东接阿曼湾,西连海湾(伊朗人称之为波斯湾,阿拉伯人称之为阿拉伯湾),呈人字形。今年 1 月份,伊朗警告西方国家不要对它的石油禁运,否则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项警告惊,惊动了世界,而立即效应就是油价应声而起。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运河全长 175 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 135米,深度为22.5

米。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 印度洋缩短 5500-8009 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 8000-10000 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 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如果苏伊士运河和萨米德管线因故遭封锁而中断石油运输,那所有油轮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将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苏伊士运河一旦关闭,油价会随之上涨,甚至冲上每桶 200 美元。

(4)救生艇理论

因此,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能源经济战略研究资讯公司总 裁迈克尔 林奇提出,即使当前石油供应充足, “恐惧心理”本身也是决定近期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奇提出了“救生艇理论” :坐在救生艇里的人漂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论有多少食物,他们都会把食物储存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在海上度过多长时间;粮食价格会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在种植期出现波动,钢铁价格会对经济增长预测做出反应,类似地,对地区动荡的预期会推高石油价格。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2、日本核事故对国际核能生产的影响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同时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 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即设计缺陷;东京电力公司使用两套不同的设计方案保护其在福岛的 10 座核反应堆。2011 年 3 月 11 日强震来袭时,其中五座使用较新设计的反应堆经受住了浪高近 14 米的海啸冲击,关键性的冷却系统正常运作,反应堆得以安全关闭,但使用较旧设计的另外五座反应堆的冷却系统却出现了故障,备用柴油发电机和电气开关设备被海水淹没。其中三座反应堆的核燃料熔毁,几座反应堆厂房发生爆炸,最终酿成了自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根本原因是缺乏独立监督和应急机制。事故发生后,东京电力公司从私利考虑,抱有反应堆维修后仍能继续使用的期望,导致最初的处理方式偏于保守与缓慢,从而错失时机,最终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其核安全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联合国机构一份报告指出,日本核安全监督体系内部,组织结构繁杂,延误了核事故对策的决断。福岛核事故不仅改变了日本的能源面貌,同时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长期能源计划产生重要影响。2011 年初,核能还被认为处在复兴的开端,随着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核能复兴之路被踩了急刹车。海啸发生后几天,德国关闭了 17 座核电站中的 8 座,不久后又决定在 2022 年之前关闭所有核电站。欧洲工程公司西门子 9 月

表示,将退出核电站市场。在福岛核事故之后,印度出现的反对建造世界上最大核电站计划的抗议之声越发高涨,但印度政府坚称建造核电站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要采取的方式。 2011年 3 月 15 日,欧盟成员国能源部长及核能专家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协调会,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 ,以摸清它们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能力。另外绝大多数国家仍坚持其原有的核能政策和核能发展计划,但会更加谨慎。美国拥有 104 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量的 20.2%。预计到 2035 年,美国电能需求将上涨 24%。虽然未放弃核电计划,但新厂审批可能会放慢,现有电站的审查和监管将会增强。法国韩国也表示核政策不变,不会放弃建设新一代的核电站计划。总体看,日本核电事故发生后,各国对核能安全的关切普遍提升。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压力等原因放弃了核能, 选择继续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国家也大多提高了安全门槛。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能源供应会受到影响,能源价格可能上涨,发展替代能源或提高核能安全都意味着更多财政投入。 三、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 1、石油价格上涨压力仍将存在

(1)短期看,利比亚战争结束使该国石油产量迅速反弹,但生产恢复仍受到诸多考验,平抑国际油价也面临若干不确定因素。利比亚石油生产恢复较快, 促使布伦特原油价格回落,但利比亚原油产业要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也绝非易事。安全、法律、秩序和政治稳定都是国际石油公司重返利比亚的前提条件。

(2)长期看,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预测,欧洲、美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可能有所下降,但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以及南美和非洲地区的需求和消费将大幅增加,拉动全球能源需求整体增长。印度、中东和巴西的能 源消费增速甚至可能快于中国。

(3)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使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而投资不足又将导致该地 区产量下滑,油价攀升。

2、天然气发展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石油价格的上涨给相对廉价的天然气发展带来了机遇。它有几个特点:成本效益优于其 他能源;排放少,清洁,较为环保;且储量丰富分布也广泛致密气广泛分布在中、澳、南非、 东欧和南美等地。澳大利亚作为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商,有可能成为出口液化非常规天然 气的国家。有预测说天然气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以我国为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勘探,成果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专家预测,资源总量可达 40-60 多万亿立方米,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大国。勘探领域广阔,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美好。

近几年,祖国的东南西北中天然气勘探喜讯频传,初步为我们描绘出了 21 世纪天然气 发展的轮廓。 东,就是东海盆地。那里已经喷射出天然气的曙光; 南,就是莺歌海-琼东 南及云贵地区。那里也已展现出大气区的雄姿; 西,就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 准噶尔盆地和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在那古丝绸之路的西端,石油、天然气会战的鼓声越擂越 响。它们不但将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的重要地区,而且天然气之火也已熊熊燃起,燎原之 势不可阻挡; 北,就是东北华北的广大地区。在那里有着众多的大油田、老油田,它们在 未来高科技的推动下,不但要保持油气稳产,还将有可能攀登新的高峰; 中,就是鄂尔多 斯盆地和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战场越扩越大,探明储量年年剧增,开发工 程正在展开。四川盆地是中国天然气生产的主力地区,最近又有新的发现,大的突破,天然 气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陆地到海洋,天然气的希望之火冲天旺,天然气大国之梦将在 希望之火中化成美丽七彩的火凤凰。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肯定会找到比天

然气更为理想的能源。 但不管将来谁取代天然气,天然气将起到向新能源迈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桥梁作用。

3、核能产业可能需要 5 到 10 年才能逐步恢复

福岛核事故引起了世界对核电未来的质疑。 但放弃或放缓核电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将迫使 各国重新考虑政策选择。一旦核能发展预期急剧降低,将助长世界对化石燃料需求的增加, 最终造成对能源价格上行的额外压力,引起世界对能源安全的更多担忧,并使应对气候变化 的努力更为艰难、成本更高。对于那些本土能源资源有限,一直规划利用核电满足需求的国 家,放弃核能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尽管各国开始更严肃地看待核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但未来核能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4、南海和北极可能成为未来能源争夺热点区域 (1)南海能源之争

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的南海,目前其储量估测尚未有定论。美国能源专家估测,南海油 气储量为 610 亿桶,还有未发现的油气资源540 亿桶。对于南海能源问题,我国一直公开表示: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希望有关外国公司不要卷入南海争议。 但是相关声索过一直都在南海与外国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勘探开发。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拉拢外国介入,以借助“利益捆绑”对中国联合施压。其中越南和菲律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2)北极的资源竞争

根据 2009 年5 月, 一份由美国和丹麦地质调查局联合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报告称, 北冰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 1600 亿桶,是之前估计的大约两倍。于是各国的大型石油天然气 企业竞相进入北极地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活动。而进行北冰洋争夺战的是北冰洋沿岸 5 国: 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和加拿大。这 5国正努力为各自在北冰洋海域的疆域扩张寻找依据,以期控制该地区蕴涵的海量能源。南海和北极的能源争夺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军事竞赛和地区局势紧张,北极的资源争夺还涉及环境保护问题。 四、中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及产业发展前景

1、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增加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

(1)中国的能源依存度在不断增加。从 1993 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时的 是 6%一直到2009 年的超过 50%,2011年上半年为 54.8%。预测,10 年后,中国原油对外国依存度将达到 64.5%,甚至有预测可能升至 80%。

(2)中国石油进口高度依赖中东地区。2010 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占全国 总进口量的 56.7%。中国前10 大原油进口国中,有7个国家属于中东北非东非伊斯兰国家: 沙特阿拉伯、伊朗、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利比亚。这些地区的动荡将严重威胁中 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3)地区局势引发的油价高涨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增加了宏观经济

调控难度。国际油价的上涨,直接对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带来压力。按照中国现有的油 价调整机制,当国际油价连续 22 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 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2011 年 2月 20 日,发改委刚刚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汽柴油均涨价 350 元每吨。而国内油价调整后仅3 天,布伦特、杜拜和辛塔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就从0 位附近上升到 1.3%左右。随着国际油价的疯狂上涨,三地变化率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并可能再次对国内市场形成又一轮调价预期。 3 月份, 中国国产原油结算价格就环比每吨上涨超过300 元, 基本抵消了成品油涨价带来的利好。4 月份,中国原油结算价格继续上涨,比 3 月份价格上涨超过每吨 500 元,比 2 月初上涨了 800 余元。因此,进入 4 月份,炼油企业新增加的原油 成本需要通过再次上调油价予以消化。4 月 6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自 7 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每吨再分别提高 500 元和 400 元。这是 2011 年

国内第二次调整成品油零售价,亦创下历史新高。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上调油价是在尽可能遏制输入型通胀,适当减少炼油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还是在打折调价,其调价的幅度并不能完全覆盖国内炼油厂因原油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压力。 2、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并不乐观

(1)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2004 年,中国石化与利比亚国家 石油公司签订了 1000 万桶的原油购销合同。在利比亚第二轮招标中,中国石油集团子公司 中标海上 17-4 区块,实现了中利两国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利比亚动乱后,中资企 业在利比亚多个项目遭到袭击,造成人员受伤,财产受损。中石油等企业按照党中央、国务 院的部署,把海外员工全部安全撤离。

(2)战后,西方国家扩大在利比亚石油地盘。首先采取政治游说,如意大利埃尼公司, 呼吁欧洲放弃对利比亚的制裁, 成为第一个设法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重建合作关系的西方油气公司;第二,埃尼的对手法国、美国、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则试图利用给利比亚提供军事武器支持开扩大地盘。第三,就是努力营造不利于中国与利比亚合作的舆论环境。 所以,中国要恢复在利比亚的投资,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这将 士一个谨慎的过程。

3、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1)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目前,中国正在运营的核电站 6 座,在建核电站 12 座, 另有 25 座核电站在筹建。

(2)中国针对日本核事故出台的举措:

2011 年 3 月16 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会议决定:1、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 进行全面安全检查。2、切实加强正在运行核设施的安全管理。3、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4、 严格审批新上核电项目,调低核电发展预期。根据 2007 年公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至 2020 年,核电装机总量将达到 4000万千瓦;2010年,这一目标被调高到 8600 万千瓦。 但是,2011 年,调低至 7600 万千瓦。所以,中国政府强调要充分认识核安全和重要性和紧迫性,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五、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可行性方案

1、大力发展非常规能源产业,依靠自身保障能源安全。

(1)中国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尽管我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 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的油页岩开发利用已有80 年历史。2009年9 月其,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开始研究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利用的政策。与常规石油资源相比,页岩油可回收资源量相当于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 56.5%。而且中国油页岩资源品质较好。

(2)利用新能源的产业优势极其潜能。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 其中,风电发展最快,已经连续3 年实现翻倍增长。风电连续三倍增长位列世界第三;中国太阳能利用面积达世界第一。 2、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其建设目的与作用:

(1)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稳定油价; 2010 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中国东部、 南部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短缺,但很快趋于缓解。分析人士认为,2007 年 12 月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应对类似成品油供应短缺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2)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带来的损失;

2007 年 12 月 18 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 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决策层决定用 15 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

储备基地的建设。2020 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 100 天左右的石油 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 8500 万吨,相当于 90 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

(3)应对石油投机,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 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3、利用金融危机的机遇,推动国际能源合作的发展

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为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推进国际合作、 深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期。一方面我们为能源国提供资金帮助其缓解融资压力,另一 方面,又能促进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如中国创造性地使用了“贷款换资源”的方式,2009 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和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 斯坦分别签署了 250亿美元、100 亿美元、120 亿美元、10 亿美元、50 亿美元的一系列贷款换石油(或石油资产)的协议,每年可获得 7000 万吨原油保证。这种国际能源合作模式是一种实现“双赢”的成功范例,在为产能国提供所需资金,缓解其融资压力的同时,有利促进中国未来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供应安全,应继续推广。

专题三 当前经济形势与2012 年经济工作 全国两会期间,网络十大热搜词汇 “7.5%”“改革”“刑诉法修正”“涨工资”“城乡同比例选举”“反奢侈浪费”??亿 万网民关注的 2012 年全国两会即将圆满落幕,一个个凝聚“政治风向标”“经济晴雨 表”“民生暖心剂”的两会“热词”,承载着代表委员的铮铮建言和网民的殷殷期待,凸显 出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盛会的时代面容,更让人们聆听到一个走在伟大复兴道路 上的民族的强劲足音?? 【热词 1】7.5%

热度:盘古搜索 160 多万个词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5%。 这是我国 GDP 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

首次低于 8%。 【热词 2】改革

热度:盘古搜索 107 万个词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近 70次“改革”,代表委员竞相提出“改革”的议案提案。走过 “而立之年”的改革,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热词 3】刑诉法修正

热度:盘古、百度搜索 430 万个词条。

刑诉法时隔 16 年进行第二次“大修”,首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突出惩罚犯罪 与保障人权并重。

【热词 4】城乡同比例选举

热度:盘古、百度搜索近 800 万个词条。

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将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约每67 万人分配 1 名代表名 额。从 8∶1 到4∶1 到 1∶1,城乡“同票同权”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中逐步得以 实现。

【热词 5】涨工资

热度:盘古搜索超 200万个词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涨工资”内容,与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职工工资翻番”规划,给广大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音。

【热词 6】房价合理回归

热度:盘古搜索 200 多万个词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 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促进房价 合理回归。这让不少中低收入的困难群体看到了希望。 【热词 7】异地高考

热度:百度搜索近 450万个词条。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期间透露,异地高考方案已进入“冲刺阶段”。这将是中国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对高考制度极其重要的一次改革。 【热词 8】反奢侈浪费

热度:百度搜索近 460万个词条。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当前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 【热词 9】部长致歉

热度:盘古、百度搜索 370 万个词条。

今年的两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和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分别就环境污染和物价涨幅未能完 成预定目标表示歉意。这一举动,引来各方积极肯定。 【热词 10】居住证

热度:百度搜索 114 万个词条。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 10日透露,正在起草居住证管理办法,目前已形成草案,正在征求各方意 见,今年将报国务院审定。 一、 当前经济形势 (一) 国际经济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 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 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 资保护主义强化。 (二) 国民经济体现 1、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1 年 GDP 四个季度的增长分别为 9.7%、9.5%、9.1%和 8.9%,平均保持在 9.2%左右。 如何看待 GDP 增速放缓的问题?是主动调控的结果;适度平稳的回落;但仍保持较高的增 长质量和效益。

2、物价涨势得到有效遏制

CPI: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是政府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数据。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 比。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 8 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3、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 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 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 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 1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1839 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 ,连续 5 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 6398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 60 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 150 亿元,支持 4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 3000 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

难的调控任务之一。如果在房价刚刚出现下降趋势的时候,就放松调控政策,将会出现房价的报复性反弹,前功尽弃;如果持续采用限购等严厉手段而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过大,将会对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房地产市场部调控名,中国经济要出大事,整狠了,也要出大事。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本身面临着“两难”的问题。目前,保障房计划,限购政策,酝酿中的房产税,房地产调控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总体来看,房地产政策调控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但是房价距老百姓的心理预期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还远远谈不上房价压力得到的有效缓解。2011年 11 月 6 日温家宝总理表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是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 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 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 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 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 络环境。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题四

一、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国内发起了关于美国“衰落论”的辩论,以美国历史学家 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美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衰落的论调十分盛行。美国哈佛大学肯 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美国的力量并没有衰落, 而是其本质和构成发生了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和信息化逐步深入,作为劝 说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软实力在国际政治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很快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文化软实力其实是一个 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 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发展文化软实力就是要继承、培育和发展一种独 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 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支撑, 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完整内容。我国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是为了解 决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推动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和国际治理结构的重构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和谐世界 的实现。由此可见,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软实力概念相比,既有同一性, 又有一定的差异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 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 的竞争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而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通 过人来落实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定和 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从2003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开始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决策以来,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文化 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对外文化贸易高速增长,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国际影 响力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发展模式,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使得我国的国家形象大幅提升。2010 年,美国皮尤研 究中心在全球22个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明 显提高,比 2008 年上升 11 个百分点,而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所降低,比 2008 年下降 7 个百分点。

总体看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 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 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 极不相称。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

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世 界文化强国的经验。 1. 文化帝国——美国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文化强国,号称“文化帝国” 。美国搭上了经济全球化及传 播数字化、网络化的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富活力的

产业。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本国GDP总量的18%至25%,在国民经济中位居第 4位,美 国电影产量占全球电影总产量的6%至7%, 而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有率却达到70%以上, 在5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就有72家是文化传媒企业。 美国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前列,与他们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所进行的三次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的调整分不开。这三次调整,每一次都进一步加大了文化、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含量,大大增强了美国综合国力,增强了文化国际竞争力。美国在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时不仅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行业自律的手段,还非常重视法律的约束。在美国,政府的职责是使每个地区都有文化生活,用于资助文化事业的经费由政府核定,议会审查批准。美国文化产业布局也比较合理,文化产业区域集聚非常明显。比如纽约拥有较多的文化艺术团体,而洛杉机市的好莱坞地区则云集了迪士尼、米梅高、派拉蒙、华纳兄弟等著名的电影公司。美国队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和文化人才的培养处于领先地位。全美有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除了本土培养人才,美国还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这些移民对美国文化艺术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了重要贡献。 2.动漫王国——日本

日本是东方的文化输出大国。在日本,文化产业称为娱乐观光业,日本文化产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 的18%。在日本的文化产业中,动画、漫画和游戏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有关市场规模已超过2万亿日元。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内容产业不单单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指导和民间协调下发展。各项法律和政策提供保证,民间、地方、中央一起投入。在发展内容产业的投资渠道方面,日本鼓励多元投资机制。1990年,日本先后成立了振兴文化艺术基金和企业艺术文化后援协议会,用来支援各种艺术文化活动。日本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便是197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这项法律经过了20多次修改,在2001年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开始实施。日本政府于 2002 年 7 月发表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首次将知识产权视为基本国策。 3.后起之秀——韩国

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风靡东亚、东南亚市场,波及到具有强大影视产业的欧美各

国,被称为“韩流” 。 “韩流”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来了很多潜在的 经济效益,使韩国的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韩国借助“韩流” ,大量设计各种与知名剧集有关的旅游线路,促进全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全方位推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韩国本是制造强国,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遭受重创。韩国认识到产业单一所造成的经济脆弱,于是韩国总统金大中于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并提出“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韩国迅速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开始向文化产业进军。韩国政府陆续出台了《国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21 世纪文化产业的构想》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韩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动员社会资金、完善相关文化经济政策等措施,保证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在2000-2001年间, 组建了17个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机构, 政府出资350亿韩元, 民间出资了1723 亿韩元,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韩国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内容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培养人力资源。从 2000-2005间,韩国供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完善人才管理系统。韩国实行多元化的文化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而且十分重视利用网络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培养。 四、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更好地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魅力和生命力。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晨读上表现为人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体现国家本质、代表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作统领,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民族身份和灵魂。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有实力的国家一定是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的国家。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人类社会缤纷多彩,文化成果丰富多元。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它的文化体系越是吸纳多种不同的文化特质,其文化体系就越丰富,越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地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进步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世界多种文化形态的激烈碰撞。强调吸收借鉴并非是各种文化机械的包容,二是吸收、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哪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它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的世界文明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是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反映了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规模化的文化产业运营,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实践中去。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传播呈现全球化的趋势,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载体也更加复杂多样,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文化传播力的大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5.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一个没有文化底蕴、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要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更新,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在文化发展的市场化和公益化方面寻求适当的平衡,维护和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减少文化垃圾。另外,我们应该不断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五、 当代大学生肩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

青年时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引领时代潮流的生力军。在当代,作为青年一代,应该

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弄潮儿。在当今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青年应该承担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首先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顺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修养,以确保在以后的工作中贯彻好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努力学习文化发展相关知识,提高文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以顺应国家对于文化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源,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丰富营养和文化根基。但是现在有少数青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学习了解不够。毫无疑问,这种妄自菲薄、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面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形势,青年应该自觉学习和弘扬中华文化,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肩负起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的历史使命。最后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科技在文化创新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年时最具创意思想和开拓精神的群体,是领先科学和尖端技术的掌握者。大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掌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服务的本领,不断变革和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中华的新文化。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 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产业转移与大学生就业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类型、条件和动因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主要分为:市场扩张型和成本节约型两类。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条件: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产业竞争产业转移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和新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统垂直分工已经向水平分工转移并迅速普及,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国家产业转移也随之加快。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的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带来工业生产率的飞速提升,促成了产业转出国与产业承接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提高,使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及经济霸主。随着英国产业高度发展,国内产业成本逐渐升高,市场容量矛盾日益突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逐渐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开启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科技与产业转移浪潮,输入国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及北美国家。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凭借其良好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的英国工业企业到美投资,成为第一次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及最大受益者。 美国借助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 及技术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实现了经济崛起,不仅成为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l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