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三五公路技术政策(初稿09-17)

更新时间:2023-10-29 17:0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

(初稿)

辽宁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

2014年9月

目 录

1 总 则........................................................................................................................................... 1 2 评价及决策 ................................................................................................................................... 2

2.1 一般规定 ............................................................................................................................ 2

2.2 检测评价 ............................................................................................................................ 2 2.3决策分析 ............................................................................................................................. 5 3 新建、改建工程 ........................................................................................................................... 8

3.1 一般规定 ............................................................................................................................ 8 3.2 技术等级及线形 ................................................................................................................ 8 3.3 路基工程 ............................................................................................................................ 9 3.4 路面工程 .......................................................................................................................... 14 3.5 桥涵工程 .......................................................................................................................... 19 3.6 隧道工程 .......................................................................................................................... 23 3.7 公路交叉 .......................................................................................................................... 25 4 大修工程..................................................................................................................................... 27

4.1 一般要求 .......................................................................................................................... 27 4.2 路面工程 .......................................................................................................................... 28 4.3 桥涵工程 .......................................................................................................................... 29 5 中修工程..................................................................................................................................... 31 6预防性养护工程 .......................................................................................................................... 31 7小修保养...................................................................................................................................... 32

7.1一般规定 ........................................................................................................................... 32 7.2 路基养护 .......................................................................................................................... 33 7.3 路面养护 .......................................................................................................................... 33 7.4 桥涵养护 .......................................................................................................................... 33 7.5 隧道养护 .......................................................................................................................... 34 7.6公路绿化 ........................................................................................................................... 34 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 35

8.1 交通安全设施 .................................................................................................................. 35 8.2 沿线服务设施 .................................................................................................................. 36 9 公路信息化 ............................................................................................................................... 36 10 安全应急 ................................................................................................................................. 37 11 技术装备 ................................................................................................................................. 39 12 附 则..................................................................................................................................... 41

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

1 总 则

1.1 为推动我省普通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干线公路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辽宁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全面推进干线公路交通现代化,制定《辽宁省“十三五”普通干线公路技术政策》(以下简称《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公路发展战略,本着完善和维护干线公路网相结合的原则,聚焦“五个交通”发展趋势,坚持循环、低碳、环保、经济的技术理念,结合生产实际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面提升我省干线公路网整体状况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1.3 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应围绕“畅安舒美”的总基调,深化和提升公路内涵,提高公路建设养护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加强公路检测自动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信息化,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进一步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和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

1.4 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工程按其工程性质、复杂程度和

1

规模大小分为小修保养、预防性养护、中修、大修、改建和新建工程六类。

1.5 继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制定出台地方标准,切实强化技术培训,加强公路关键技术、适用技术和急需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我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的科技含量。 1.6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我省普通国道、省道公路。 2 评价及决策 2.1 一般规定

2.1.1 全面推行公路网级检测与评定及项目级检测与评价,委托专业机构对桥梁及隧道进行检测,提高路况检测、评价与决策的科学性,及时准确的掌握全省公路养护状况,维护和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提升行业管理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2.1.2 采用先进的检测和评价手段,为编制公路建设养护规划和项目决策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 2.2 检测评价 2.2.1 网级检测评价

2.2.1.1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包括路面、路基、桥隧构造物和沿线设施四部分,具体检测指标及检测频率见表2.2.1.1。其中,路面结构强度为抽样检测指标。路面损坏状况检测、路面平整度检测宜采用自动化的快速检测方法。桥梁检测宜采用快速检测技术。

2

表2.2.1.1 公路技术状况检测指标及频率表

检测 路面 频率 检测内容 路面PQI 沥青 水泥 砼 一级 损坏 路面 平整度 抗滑 性能 路面 车辙 结构 强度 抽测 (PCI) (RQI) (SRI) (RDI) (PSSI) 1年1次 1年1次 2年1次 1年1次 二、三、四级 1年1次 1年1次 一级 1年1次 1年1次 2年1次 1年1次 二、三、四级 1年1次 1年1次 路基SCI 桥隧构造物BCI 沿线设施TCI 采用最新桥梁、隧道、涵洞技术状况评定结果 1年1次 2.2.1.2 公路技术状况的评价采用公路技术状况指数(MQI),包含路面(PQI)、路基(SCI)、桥隧构造物(BCI)和沿线设施(TCI)四部分,分为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具体标准见表2.1.1.2。

表2.1.1.2 公路技术状况评价等级及分项指标表

评价等级 MQI及各级 分项指标 优 ≥90 良 中 次 差 <60 ≥80,<90 ≥70,<80 ≥60,<70 2.2.2 项目级检测评价 2.2.2.1道路工程检查评价

1 原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原路修建和养护技术资料;原路病害情况资料;已承受的交通荷载及预计的交通需求资料;沿线环境条件资料等。

2 原路检测:内容包括PCI(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

3

济技术论证后可以采用隧道方案通过。

3.2.3 新建公路选线应全面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情况,避免诱发新的灾害发生;注意与沿线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动态设计,做到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恢复环境。 3.2.4 新建、改建公路线形设计要充分结合地势地貌,合理选用技术指标,避免追求高标准,减少山体削坡对植被的破坏;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少拆迁、少占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旧路的资源效益。

3.2.5 新建山区公路选线不宜采用沿溪线方案;现有沿溪线经常发生水毁的路段应结合工程改建(或大修)局部改线,尽量避免人为压缩河道,防止今后重复水毁。

3.2.6 同一路线没有重大交通量变化,技术等级和路面宽度变化不宜过于频繁,每段路线长度不宜小于5km。确需变化时,不同等级、同一等级不同宽度路段衔接时应设置过渡段,起终点应设置在村镇、主要交叉口等交通量发生明显变化处。一级公路、城市出口路与二级公路衔接长度不宜小于150m,不同宽度二级公路之间、二级公路与其它低等级公路衔接长度不宜小于100m。 3.3 路基工程

3.3.1 新建、改建公路设计速度、路基、路面宽度应按照表3.3.1有关规定执行。

9

1 一级公路推荐采用两块板,设计速度可采用80或60km/h;大中城市出口路宜与市政道路衔接,横断面型式推荐采用一块板,中间设置低栏隔离,设计速度可采用80或60km/h。

2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可采用80或60km/h,旧路改建受地形、特殊地物限制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路段可采用40 km/h。

3 严格控制路面加宽,严禁在不提高等级或改善通行能力情况下随意加宽。新建、改建二级公路交通量较大、具有集散功能的路段及村镇路段路面可适当加宽,标准参见表3.3.1。

4 公路改建时,对于个别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路段应设置相应的限速、警示标志和安保设施。

表3.3.1 干线公路路基路面宽度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km/h) 车道数 路基宽度(m) 路面宽度(m) 80 4 24.5 23 一级 60 4 23.0 21.5 80 2 12 10.5 二级 60 2 10 8.5 40 2 10/8.5 8.5/7.0 3.3.2 确保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 的安全高度。

1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10

2 山区公路水毁易发段,线位受限、无法改移时,应对现有路基按照提高一个等级设计洪水频率进行设计,适当抬高路基并加强水毁防治,设置必要的排水、防护设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确保路基安全。

3.3.3 路基必须密实、均匀、稳定。新建及改建加宽部分土基回弹模量应不小于30MPa,其中新建一级公路土基回弹模量应不小于40MPa。

3.3.4 公路改建加宽部分与原有路基之间应保持良好衔接,加宽侧原路土路肩部分应挖除,原路硬路肩强度不足时应作补强处理,高填方等路段要做好压实,消减新旧路基拼接拓宽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

3.3.5 积极推广应用路基冲击碾压技术或强夯技术,加速土基沉降固结,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一般适用于高路堤、路床、填挖交界路基的冲击增强补压,土石混填、填石路堤等的分层填筑冲压,以及旧沥青路面加宽部分的增强补压。 3.3.6 路基综合排水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兼顾行车安全、经济实用、和谐美观因素,沿线排水设施要形成通畅的综合排水体系。

1 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路基排水可采用散排水(即无边沟原则),结合沿线排水设施,确保排水通畅。 2 结合外业调查通过水力水文计算确定各种排水设施的流量、断面形式、几何尺寸和固化材料。

11

3 纵向排水距离过长,公路改建(或大修)时应增设涵洞,加密横向排水,加大边沟断面尺寸,防止路面冲刷。

4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提倡结合地形地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进行多样化设计。

①村镇路段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板、水泥稳定粒料砂浆抹面、砖块砂浆抹面等经济适用、便于维修养护的固化边沟,形式可根据地形、降雨强度等因素采用矩形、梯形、U型或浅碟式等;也可结合城镇建设采用暗排水、明暗结合等。除石料丰富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不宜采用浆砌边沟。

②山区公路纵坡大于4%、坡长大于300m的岭道路段应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和水流量等进行专门设计,可采用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或卵石)、铺筑草皮、水泥稳定粒料砂浆抹面、砖块砂浆抹面等固化边沟,可采用矩形、梯形或浅碟式等,并与其它排水、防护、安全设施一并综合设计。 3.3.7 高填方、岭道路段及横向排水断面大的一级公路、城市出口路,根据需要可采用平卧式(或抬起式)路缘石,配合泄水槽集中排水,减少水流对路基的冲刷。

1 路缘石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标号不小于C30),也可采用切面花岗岩。

2 泄水槽可根据路基高度及当地降雨强度灵活设置,采用水泥混凝土(标号应不小于C30)预制或浆砌片石砌筑,出口水流较大时应设置成“倒凸”型开口,外口净宽1m,槽身

12

净宽不小于0.5m,沟底进行铺砌。

3.3.8 加强路基综合防护,搞好山区公路灾害防治,推行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等多种防护形式综合利用,保证路基稳定。同时,兼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建设美观、和谐的路域环境。

1 沿河路基受水浸淹和冲刷的路段,应合理设置浆砌片石挡土墙、砌石护坡、石笼、抛石、丁坝、顺坝等导流和防护构造物,并满足稳定性、冻胀和冲刷要求。

2 地质不良路段,尤其是山区深挖路堑的上边坡,要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调查,坡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坡面应稳定,避免由于地质情况不明盲目施工造成滑坡、塌方等路基病害。

3 在不稳定的上下边坡,通过栽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灌木、乔木等植物防护,结合其他排水和工程防护措施,逐步稳固边坡,避免滑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

3.3.9 挡土墙、石笼、边沟、植物防护等排水防护设施要充分利用当地卵石、砂砾、片石以及适合当地生长的草种、树种等资源,合理降低工程造价,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3.3.10 新建、改建公路宜避免路基、路面工程当年连续施工,以减少路基工后沉降对路面质量的不利影响。

3.3.11 新建、改建(大修)公路应结合工程实施在宜林路段设置林台,一级公路单侧不小于1.5m,二级公路单侧不小于

13

1.0m。路肩宽度应不小于0.75m。路面加宽受限制无法设置土路肩时,路面两侧可设置路肩墙,取消土路肩及边沟,由路面散排水。路侧设置护栏段路肩宽度应适当加宽。 3.4 路面工程

3.4.1 新建、改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执行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施工执行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有关技术规范规定。

3.4.2 重载车辆较多的路段要详细进行交通量和交通组成调查分析,轴次换算要考虑超载车辆因素,确保累计当量轴次计算科学合理。 3.4.3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3.4.3.1 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节约资源的原则,鼓励应用路面结构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推广沥青路面多指标设计方法。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提高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工程造价。 3.4.3.2 沥青路面面层设计

1 面层可各类改性沥青砼或普通密级配沥青砼、沥青贯入,严禁采用沥青碎石。

2 二级公路交通等级为轻且无重载车路段,面层可采用单面层5cm厚普通密级配沥青砼。交通等级为轻且有重载车路段,二级公路面层可采用3+4cm双层摊铺。交通等级为中以上路段,二级公路面层可采用4+5cm双层摊铺;上面层可

14

采用各类改性沥青砼。交通等级为重、特重路段,下面层还应考虑抗车辙要求。

3 一级公路面层可采用4+6厘米,上面层可采用各类改性沥青砼,并满足抗滑和车辙要求。

4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设计应考虑面层和基层层底拉应力验算。

3.4.3.3 沥青路面透层设计

1 基层与面层之间设置碎石封层、稀浆封层等作为联结层或下封层,增强层间结合。

2 半刚性基层上铺筑沥青贯入式面层,应喷洒透层油。 3.4.3.4 沥青路面基层设计

1 大力推广水泥稳定碎石、二灰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砂砾、二灰稳定砂砾等半刚性基层。

①半刚性基层分两层摊铺时,水泥剂量原则上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上层为3.5~4%,下层为4~4.5%。

②采用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时,需严格控制砂砾级配。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掺配碎(砾)石或破碎大块砾石改善砂砾级配,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2 逐步推行级配碎石等柔性与半刚性以及全柔性结构在路面基层的应用。 3.4.3.5 沥青路面垫层设计

1 新建公路及改建加宽路段应设置垫层,厚度一般应

15

不小于20cm,并应满足防冻设计要求。

2 垫层应采用天然砂砾、石渣、矿渣等透水性、水稳性好的材料。

3.4.3.6 特殊路段路面设计

1 通往矿区、建筑材料产地等交通等级为重、特重路段的路面结构应进行专项设计。推荐采用半刚性三层基层;下面层应采用硫磺沥青砼、高模量沥青砼、低标号沥青砼或沥青贯入等抗剪切、抗车辙沥青混合料,严禁采用厂拌冷再生沥青稳定料;车辙试验须满足动稳定度大于5000次/mm的标准。

2 单侧交通等级为重(或特重)的交通量不对称的路段,如施工期间无绕行路线,应按照重交通等级全幅断面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如施工期间有绕行路线可封闭交通,可按照不同路幅交通量进行分幅路面结构设计。

3 纵坡大于4%的岭道路段,面层应采用沥青上拌下贯结构,避免出现面层推移。

4 村镇路段路面结构设计应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可采用就地水泥冷再生旧路,或下挖旧路新建路面结构,在尽量不抬高旧路标高的同时,要同步解决村镇排水问题。

5 重载车辆多的平交道口和急弯路段弯道内侧加宽部分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厚度应不小于24cm,下设不

16

小于20 cm半刚性基层,路段长度一般以20-100m为宜。 3.4.4 路面材料应用

1 大力推进SBS、SBR、岩沥青、橡胶粉等改性沥青混合料以及低标号、高模量、硫磺沥青、湖沥青等沥青混合料、厂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等路面新材料。

2 SBS改性沥青砼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适当改善低温抗裂性,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适用于我省沥青路面上面层。

3 SBR改性沥青砼具有较好的低温抗裂性及抗水损害性,适用于沈阳、铁岭、抚顺、本溪、丹东等我省东部和北部较寒冷地区沥青路面上面层。

4 高模量沥青砼、硫磺沥青、岩沥青、湖沥青、低标号沥青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沥青砼应变,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适用于我省南部地区或重、特重交通等级路段及长坡、陡坡路段的下面层。

5 橡胶沥青砼、胶粉改性沥青砼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延缓反射裂缝等路用性能,适用于我省公路沥青路面上面层。

6 厂拌冷再生沥青稳定料、厂拌热再生沥青砼适用于中、轻交通路段的下面层。 3.4.5 路面材料要求

1 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做好料场调查,并对相关路用材

17

料质量、规格进行试验检测,提出明确技术指标。

2 沥青混合料用沥青(包括各种改性沥青、乳化沥青的基质沥青)应采用90号A级或B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贯入式路面应采用130号石油沥青。

3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细集料、填料规格质量应符合现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粗集料宜采用碱性碎石,细集料应采用机制砂,填料应采用矿粉。粗集料与沥青粘附性应不小于4级,否则应采取掺加石灰、水泥或抗剥落剂等改进措施。

4 各种改性沥青技术指标及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二级公路交通等级为重、特重路段及一级公路改性沥青混合料应进行车辙试验、水稳定性检验、低温弯曲等试验。

5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经过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施工时要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用以检查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质量。拌和机的各种传感器应定期检定,冷料仓数量应满足配合比需要。 3.4.6 推广应用沥青混合料生产远程监控、路面施工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提高路面施工质量。

3.4.7 积极推广沥青混合料温拌施工技术。但采用的温拌材料不应降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严禁降低配合比设计确定的沥青最佳用量。

18

隧道净宽应不小于10.5m,洞内应采用单向纵坡;地下水发育和长隧道、特长隧道可采用双向纵坡。

3.6.3 隧道位置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根据路线走向、地形地质、岩石节里发育程度、垭口标高、开挖深度等情况合理确定进出洞口位置、洞门型式及仰坡、边坡的防护形式,尽可能减少破坏山体地貌自然景观。

3.6.4 初期支护形式和衬砌厚度应采用理论计算和经验类比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充分作好地质钻探,避免因钻探频率不足而发生穿越断层、溶洞等地质不良地段;对处于不良地质地段作好超前地质预报,尽量减少隧道长度确定不准、频繁变更的现象发生。

3.6.5 推广应用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提高超前地质预报能力;鼓励应用新意法施工技术及其配套装备,加强围岩加固技术、地下水保护技术、新型防水材料及防水施工工艺等的研发和应用。提倡使用湿喷技术,限制使用干喷技术。 3.6.6 洞身墙体应采用防冻防水瓷砖贴面,高度一般为2.5~3.5m。

3.6.7 洞内路面短隧道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长隧道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温拌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 3.6.8 加强隧道主体工程与通风、照明、供配电、监控、消防救援等的协同设计。

24

3.6.9 加强隧道排水及排水保温设计,统一断面形式,确保后期养护排水及疏通便利。 3.7 公路交叉

3.7.1 逐步解决交通繁忙公路平交改立交问题,确保公路畅通。交叉公路当预测交通量折算小客车年平均日交通量超过10000辆时,宜修建立体交叉,其型式应进行技术论证确定。 3.7.2 对原有干线公路铁路道口进行平交改立交时,宜选择公路上跨铁路型式,跨线桥控制区内必须采用预应力T梁或箱梁等耐久性结构,必要时可采用钢结构;公路如需下穿铁路时,应有效解决路堑防护及排水问题,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7.3 严禁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水)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

3.7.4 平面交叉设计应兼顾以下因素:

1 应综合考虑公路网现状和规划、地形和地物等因素,合理确定平面交叉的位置;

2 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交通量、地形、用地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合理确定平面交叉型式;

3 平面交叉选型和设计中,应优先保证主要公路或主要交通流的畅通,尽量减少冲突点,缩小冲突区,并分散和分隔冲突区;

25

4 相交公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段宜采用直线,保证安全所需的各种视距。当采用曲线时,宜采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纵面应力求平缓,并设置符合交叉处立面所需的纵坡。

3.7.5 平面交叉间应有满足交织长度、视距、转弯车道长度等的最小距离,一般不小于150m。公路平面交叉(包括出、入口在内)的间距应不小于表3.7.5的规定。

表3.7.5 平面交叉的最小间距

公路等级 间距(m) 2000 一级公路 一般值 最小值 1000 二级公路 500 3.7.6 公路平面交叉可采用渠化交叉和非渠化交叉。

1 干线与干线公路交叉、干线与二级以上公路的主要平面相交,应做渠化设计。推荐采用加宽路口方式:设置右转弯附加车道,其它等级的道路进入干线公路时宜设置减速车道,在干线公路设置加速车道;交通量较大路线相交,可设置左转车道。必要时可采用渠化岛立体方式。渠化路段设计路面结构与干线公路路面结构相同。

2 被交叉路线应进行硬化处理,长度应不小于50m。当被交叉道路为土路面时,应采用4cm沥青砼、20cm半刚性基层及15cm垫层进行硬化,也可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或30cm厚砂石、碎石、块石、干砌片石等多种材料路面。

26

4 大修工程 4.1 一般要求

4.1.1 现有公路标准基本满足通行能力的路线可进行大修,维持原路技术等级、路面宽度,恢复或者提高原有路面强度。 4.1.2 旧路大修要充分利用旧路平面线形,但路基宽度不得小于原路宽度,纵断应做适当改善调整,对碎坡过多、路基高度不足等路段要结合路面结构设计一并调整到位,力争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4.1.3 旧路大修时,对于线形超标、引线与桥隧等构造物存在不利线形组合或设计速度发生变化等重大交通隐患路段,应结合路面改造一并处理到位。

对于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无法改造到位的,应设置相应的警告、警示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并通过曲线内侧加宽车道、接长涵洞、增设桥梁、削坡、清理弯道内侧树木、开挖视距台等措施提高视线通透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行车安全。

4.1.4 旧路大修设计时,应调查原路面现状,做好各种病害钻芯、检测和强度实测,并对旧路破损程度进行分段评价,分析路面破损原因,因路制宜分段设计,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科学确定路面结构,切实降低工程造价。

4.1.5 旧路大修时,路基、路面宽度按照本《技术政策》表3.3.1有关规定执行。原有一块板断面型式的一级公路改造时

27

应采用两块板断面型式。原有二级公路9m、12m、15m非标准宽度路面大修时,可维持原路路面宽度。

4.1.6 旧路大修时,路基排水、防护设计和施工应按照本《技术政策》3.3.6、3.3.7、3.3.8、3.3.9有关规定执行。 4.1.7 公路大修(或改建)下穿跨线桥时,应确保桥下净空高度满足要求,一级、二级公路净高应不小于5m。 4.2 路面工程

4.2.1 旧路大修时,路面结构应按照补强理论进行设计,路面面层、透层、基层、特殊路段路面设计和施工以及路面材料应用、路面材料要求应按照《本技术政策》新建、改建工程有关规定执行。

4.2.2 旧路大修在确定路面设计方案时,应考虑原路面沥青混合料、半刚性基层材料的再生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再生技术,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减少提升原路标高,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降低工程造价。

4.2.3 公路大修(或改建)时,具备条件的,可利用现有旧路面层或基层材料,添加水泥、泡沫沥青、乳化沥青等添加剂实施旧路就地冷再生技术。

1 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层适用于二级以上(包括二级)公路的底基层和基层。原有旧路面层应铣刨或挖除,不得掺入冷再生基层。具体设计施工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2 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旧路面层超过7cm,可对

28

旧路面层进行回收利用,实施乳化沥青(或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稳定料,面层厚度不应少于8cm,作为新路面的柔性基层(或下面层)。旧路面层混合料不符合级配要求时应掺配碎石。具体设计施工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3 公路大修(或改建)时,利用旧路面层进行厂拌热再生混合料,可用于沥青路面的下面层。具体设计施工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

4.2.4 大修路面设计应根据旧路检测和评价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垫层。

1 补强路段旧路状况较好的可不设垫层;

2 调拱找平、顺适纵坡等应采用透水性、水稳性好的材料;

3 越岭挖方段、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出现翻浆等严重病害或路基高度不足、局部排水不畅路段应增设透水性垫层,厚度不小于20cm,并通过设置盲沟等措施横向将水排出路基外,避免路面出现唧浆、推移等早期病害。

4.2.5 旧路面层不能利用的,要部分破除原路面层,增强新路面的水稳性,其中岭道路段应全部破除。 4.3 桥涵工程

4.3.1 干线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采用低栏或护轮带的中、小桥宜更换为钢筋砼墙式护栏及栏杆,并满足防撞标准。

29

4.3.2 公路大修(或改建)时,沿线桥梁沥青铺装层破损严重时,应铣刨后再行摊铺,不得增加桥面恒载。沿线桥面钢筋水泥混凝土铺装、伸缩缝存在质量隐患的要一并改善到位。无铺装及防水失效的石砌拱桥,拱内应换填透水性材料,并增设钢筋混凝土铺装层和防水层。

4.3.3 现有桥梁不满足要求的宜通过加宽、加固等手段充分利用。

1 原有桥梁使用状况良好,荷载标准为汽-20、挂-100(或汽超-20、挂-120)的特大桥、大桥,可以继续利用;

2 荷载标准达不到汽-20、挂-100的特大桥、大桥,本着先干线、后县级的原则进行提载加固,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加宽加固应同时完成;

3 无加固利用价值且为淘汰桥型的特大桥、大桥应限载通行,择机改建;

4 中小桥达不到荷载等级要求或宽度达不到要求的,应结合路线大修(或改建)一并完成。

4.3.4 鉴定为危桥的梁板类桥可采取体外预应力、变换体系结构、粘贴钢板等加固技术;拱桥可采取增大截面法等技术进行加固,加固提载原则上一次完成。

4.3.5 扩大基础桥梁可根据需要设置河底铺砌,提高抗洪水冲刷能力。

4.3.6 推广应用深水基桩夹克法加固技术。

30

5 中修工程

5.1 交通量为中、轻等级,路面整体强度较好,局部有中度病害的旧路面,可采用罩面方式进行路面中修。

5.2 施工前应对原有路面病害进行彻底处理,翻浆路段应按原结构和材料进行路面恢复。

5.3 罩面可采用单层改性沥青砼、双层沥青砼或沥青上拌下贯等方式,摊铺前应洒布粘层。

1 旧面面层超过10cm的路段,可将老路面层铣刨2-3cm后摊铺4cm;旧面面层不超过7cm的路段,可将老路面层拉毛后摊铺4cm。

2 沥青贯入式应采用四石三油,厚度以4~6cm为宜。 6预防性养护工程

6.1 路面预防性养护通常用于没有发生损坏、或只有轻微缺陷与病害迹象的路面。可采取灌缝、表处、改性稀浆封层、橡胶沥青碎石封层、纤维封层、Cape封层、超薄磨耗层等多种方式。

6.2 预防性养护技术中封层类适用于轻交通等级路段。易出现泛油路段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以达到最佳效果。

6.3 预防性养护工程施工前应有完善的病害处治方案设计。对原路面所有破损部分(如翻浆、裂缝、坑槽、松散等)要逐段进行病害调查,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处治措施。

31

6.4 灌缝是路面预防性养护的有效手段,应采用灌缝设备和优质灌缝材料开槽灌缝。

6.5 改性稀浆封层主要适用于轻交通等级、重载车少,路面使用初期(3-4年),路面没有病害或有轻微病害缺陷的路面预防性养护。

6.6 纤维改性稀浆封层、纤维封层具有预防并抑制路面反射裂缝的功能,适用于原路面平整度较好,路面病害以轻度或中度龟网裂为主的路面预防性养护。

6.7 橡胶沥青碎石封层可做下封层或上封层。适用于路面中度或重度龟网裂病害的中修处置,也可作为桥面防水层。下封层主要作为应力吸收层,上面可做稀浆封层的Cape组合结构或摊铺;上封层主要用于路面病害以中度龟网裂为主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抑制裂缝反射、抗滑性能较好。 6.8 超薄磨耗层主要适用于交通量大、路面性能要求高的高等级路面的预防性养护,具有抗滑、抗车辙、抗磨耗、降噪等特点。 7小修保养 7.1一般规定

7.1.1小修保养应推行专业化养护、机械化养护。

7.1.2大力实施预防性养护,加强公路巡查与监管,长期保持公路养护标准和良好形象。

32

7.2 路基养护

7.2.1 应大力推进路基标准化养护,重点做好拓展整形外边坡、加宽路基工作,解决路基宽度不足问题。

7.2.2 加强路基排水设施养护。及时对路基排水设施进行疏通、清淤,重点解决村镇路段的排水问题。

7.2.3 综合治理高危边坡路段。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落石等自然灾害的公路上边坡,综合运用坡面挂网、锚杆支护、锚索、注浆、挡墙、护坡、植物防护等技术措施进行整治,有条件的采取改线等方式进行彻底解决。 7.3 路面养护

7.3.1 保持路面经常整洁,重要出口路及一级公路应采用大型机械设备清扫保洁;一般路段采用简易或自制的设备清扫保洁;偏远和交通量较小的路段以人工为主进行清扫保洁。 7.3.2 路面小修要引进先进设备、材料,积极推广快速坑槽修补技术。冬、雨季提倡使用冷补材料修补路面病害。 7.3.3 翻浆坑槽等路面病害应随时发现随时消灭,实行限时养护,提高病害修补质量。 7.4 桥涵养护

7.4.1 应用桥梁病害快速修补、支座快速更换以及桥梁防排水等技术,提高桥梁养护的时效性。

7.4.2 强化桥梁预防性养护,提高桥梁耐久性。对特大桥和技术复杂大桥委托专业队伍实施预防性养护,有条件的实行

33

专业化养护。

7.4.3 浅基础加防护桥梁或因冲刷导致基础外露的桥梁须通过对墩基的维修加固及设置调治构造物改善河道等方法一步改造到位。

7.4.4 对安全防护能力差的桥梁栏杆须改为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提高防护等级,保证其安全性。 7.5 隧道养护

7.5.1 重视隧道检测,加强隧道科学养护和运营管理,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服务水平。

7.5.2 发展隧道健康诊断和隧道预防性养护技术,鼓励应用隧道表观病害快速自动识别技术 、衬砌结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结构变形在线检测技术以及不中断交通条件下的隧道加固技术和装备。

7.5.3 积极推行隧道定期检测制度,强化隧道防水、排水、通风、照明、消防设施和安全标志的养护工作。

7.5.4 及时检修隧道各类设施异常情况和各种病害,保持功能良好。 7.6公路绿化

7.6.1 宜合理采用密植方式,形成路侧绿化林带。 7.6.2 应适地适树,苗木应优先选用抗性好、耐性强、易于管理、价格低廉的乡土树种或在本地区经过多年驯化的品种。

34

7.6.3 要做好绿化抚育和管护工作,对遮挡标牌或侧枝繁茂的路树及时修剪。 8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8.1 交通安全设施

8.1.1 按照“安全、经济、环保、有效”和“主动引导、适度防护”的原则,针对公路上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综合运用交通工程措施进行整治。

8.1.2 改建二级以上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宜达到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B级水平。

8.1.3 防撞设施应规范设置,型式合理,满足功能要求。

1因大修造成标高不足的钢护栏须结合工程同步抬高,满足防撞等级要求。

2 钢护栏宜采用地锚式、外展式端头。

3 山区等地质条件好的路段,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护栏。 8.1.4 标志标线应完整、清晰、规范。

1标志设置位置应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标志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标志净高须满足规范要求。

2 干线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平面交叉应按表8.1.4的要求设置交通标志。

3 工程建设施划的标线及补划的标线应采用热熔玻璃珠反光标线漆,宽度不小于15cm,厚度不小于1.5mm。

35

表8.1.4 平面交叉交通标志的设置表

备注:

预——平面交叉预告标志;2.告——平面交叉告知标志;确——确认标志; ——国、省道或单向双车道及以上的公路应设置的交通标志,其他公路宜被交公路 主线公路 国道 省道 设置的交通标志;

——在综合分析公路的技术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量及车型构成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设置的交通标志。

国道 预○告○确 ○预○告○确 ○省道 预○告○确 ○预○告○确 ○县道 告○确 ○告○确 ○乡道 确 ◇确 ◇8.2 沿线服务设施

8.2.1 按照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对里程碑、百米桩、示警桩、道口标等沿线设施的型式、材质、规格尺寸等进行统一规范。

8.2.2 加强视线诱导设施建设。国道宜设置轮廓标,干线公路应设置道口警示标柱。

8.2.3 公路沿线宜设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综合养护站,作为养护生产基地和应急保障中心。 9 公路信息化

9.1 完成普通公路行业信息化顶层设计,完善普通公路数据分中心,基本建成融公路管理核心业务、路网运行监测、安全应急保障及公众出行服务于一身的公路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

36

著提升。

9.2 做好各类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工作,建立完善可行的数据更新制度,确保系统使用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9.3 整合全省交调站点分布格局,逐步以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工调查。推进交通流量调查与路网监测功能的有机结合,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和检测科学手段。

9.4 加强公路重要节点实时运行监测工作。除设置固定监测点外,做好县段应急巡查车及无线单兵手持设备的配备,增加应急抢险的时效性。

9.5 建立覆盖省局、市处及县段的三级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并与厅级平台联网互通。

9.6 建立普通公路网监测设施运维管理系统,加强和规范各类监测设施的运行管理工作。

9.7 建立健全全省普通公路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应急处置和测评能力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国产硬件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10 安全应急

10.1 遵循“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条块结合、属地为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部门协作、资源共享,依靠科技、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发展公路运营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技术,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制度,提高公路突

37

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公路安全保障水平。

10.2 完善预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公路气象及地质灾害预报、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测、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加强公路基础设施监测,整理分析可能引起公路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预防和控制事态发展。 10.3 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应急响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受损的公路基础设施全力进行抢修以满足公路交通需要。

10.4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通信设施系统,推进卫星通讯系统在公路领域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移动巡查车、手持单兵设备等多种形式,确保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通信畅通。 10.5 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加强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建设。以公路工程、日常养护队伍为基础,配置必要的应急抢险装备及物资,组建各级公路专业应急抢险保通队伍,每县(市、区)普通公路应急抢险人员不少于100人,保证2小时内到达救援地点。

10.6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基地建设。省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重点储备应急机械化快速桥等特种应急抢险装备物资;各市、县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基地可采取社会租赁和购置相结合、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重点储备应急处置类、

3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l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