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一例

更新时间:2023-11-13 11: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STS教育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一例 ——“如何面对艾滋病”一节教学

马千里

发表于2006年第12期《生物学通报》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教育理念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正在得到大力的推广,并成为指导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被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本案例是在讲完《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教版)中的“免疫调节”一课之后,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而设计的一个专题教育活动。

1、课堂教学部分

教师通过引言,提问学生每年的12月1日是什么日子? 学生众说纷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知道是“世界艾滋病日”。 教师通过电脑投影展示世界艾滋病日宜传画和标志。

由各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大家介绍l周前搜集整理的关于“艾滋病”的资料。 在各组介绍艾滋病致病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例举。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学生1:吸毒的人容易得艾滋病; 学生2:输血有可能得艾滋病; 学生3:卖淫嫖娼会传染艾滋病;

教师:同学们举出了很多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例子。请大家分析以下的行为,判断是否可以传染艾滋病:

①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②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③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④与艾滋病患者拥抱;⑤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⑥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⑦输人含有HIV病毒的血液;⑧被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⑨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⑩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学生:经过讨论,大部分能很快判断出②、⑤、⑦、⑩都有可能传染,①、③、④、⑥、⑧、⑨都不会感染。教师总结: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W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条:

1)性途径传播;

2)血液传播:A输血传播;B血液制品传播;C共用针具的传播。 3)母婴传播。

第3种途径一般来说比较少,所以,共用注射器吸毒和非安全性行为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

教师:我们今天进行这样一个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是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是最易为艾滋病伤害的人群,在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中,有60%以上是15~29岁的青年!

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你们这个年龄段,会接受常规的性教育,甚至包括教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对照之下,我国的性教育做得的确太少。很难想象,在一个公开为安全套做广告都还会引发一场道德争论的社会,艾滋病防治工作能够取得多大进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出,一提起艾滋病,大家就会想起吸毒者、性工作者等不为社会主流观念所接受的人群,进而联想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艾滋病是由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是一种脏病,只要洁身自好,就不会被感染!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姑且不论,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艾滋病都是吸毒和不安全的性行为导致的呢?

教师展示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都是共用注射器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但是在我国,血液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在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血液传播成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教师展示艾滋病孤儿照片:

艾滋孤儿是被艾滋病夺走生命的人的遗孤,这些孤儿本身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他们是健康的。只因为他们的亲人们生前感染了艾滋病,他们才受到无尽

的歧视和冷落。自从他们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被病魔改变了—失去亲人、遭受冷遇、忍受孤独,还得承受着因巨额的医疗费用而导致的家庭贫困。本来,这一切都不是他们的错,但一切都得由这些无任何生存能力的孩子来承担。

教师:看完这组照片,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不会平静。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下面,请谈一谈你们的想法:

学生1:一直以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从来没有想到,在中国居然有这么多悲惨的艾滋病人,我觉得他们都很值得同情,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们。

学生2:以前觉得艾滋病是一种很不好的病,得病的人都是自作自受,今天才知道原来有很多无辜的人也是受害者,我想我以后对于艾滋病人的看法会有所改变。

学生3:我觉得政府应该帮助这些无辜的孩子,免除他们的学费,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受教育,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学生4:应该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艾滋病人,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不是歧视、孤立他们。

??

教师:看来我们的活动还是很有成效的,很多同学开始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开始以更富有感情、更具责任感的眼光来看待艾滋病人,尤其是那些无辜被感染的人。

但是,对于那些真的是因为吸毒、因为不安全的性行为而致病的患者,我们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艾滋病与所谓的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上来。

我想请同学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假设有一个和你们家关系很密切的好朋友,你突然之间得知他患上了艾滋病,你对他的态度、看法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会的话,是怎么样的变化?

给大家5min的讨论时间,我想听到你们真实的想法: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言也很踊跃。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语言中的关键字:

第1类:害怕、恐惧、疏远、看不起、鄙视、防备、断绝来往、装作若无其

事、内心戒备??

第2类:关心、关怀、询问、帮助、理解、借钱给他治病??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触很深。确实,这样的想法每一个人都会有。长久以来,我们所面对的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资料中,除了描述疾病的恐怖之外,最重要就是告诫大家要洁身自好,这当然没有错。可这样的宜传或明或暗地提醒我们,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病,还是一种和道德有莫大关联的东西。疾病本身和道德没有关系,然而当它和不道德的行为发生关联的时候,这样的修饰就难以避免。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过错已经受到惩罚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应该无休止地加以指责?当一个人根本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陷人绝望的深渊的时候,我们难道还要再落井下石?将艾滋病患者抛弃在社会的边缘,是因为道德还是因为恐惧?这是个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疾病并不可怕,歧视、抛弃和充耳不闻才是羞耻!

在现代医学找到廉价的方便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学会与艾滋病同行,与艾滋病患者、携带者同行。

我始终相信宽容和同情乃至爱心是人类道德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我们这个物种在面临威胁的时,能够提供安慰和信心。最后我也相信人类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重重危机。

2、课外活动部分

2、1“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调查问卷 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吗?

2、2推荐阅读书目

l)《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高耀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国艾滋病调查》,高耀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3向你的家人、亲戚、朋友宣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并推广关爱、帮助艾滋病患者的观念。

3教育心得

准备及进行这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受到冲击和震撼的过程。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中讨论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受到了教育。

在活动中,学生搜集材料、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科学知识对自己幸福健康的生活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同时,意识到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了科学问题道德化带来的危害。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进而切身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重要性,在个人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

增强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思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101~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高灿洁。中国艾滋病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l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