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更新时间:2024-06-20 03: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

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整体把握

(可参见“真题训练”第3题)

请找出李丰一生中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看看作者在这三个时间节点中重点叙述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重点叙述他名声之大。

(2)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重点叙述他在魏氏政权中是如何小心翼翼求得生存的。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重点叙述他任中书令的经过及动机。 ?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答案 C

解析 制:制度,惯例。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的实词为多义词,重点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选实词如“然”“及”与苏教版教材联系紧密。值得注意的是所考查的词义与以往纯考实词的实词义不同。如“及”作“等到”讲,就是考查该实词的虚词(介词)义。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C.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人物的品质角度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此时李丰还是平民,未做官。②是别人诽谤李丰表里不一的话。⑤说的是李丰把皇上赏赐的宫女,全部送给外甥们,与钱财无关。③、④、⑥都符合题干要求。

试题评点 该道信息筛选题命题上与过去一样,甚至题干用语都与过去相同,只是换了个筛选标准而已。李丰“为官不贪财”这一筛选标准体现了考生阅读此文的人文价值。选项的错

B.①③⑤ D.③④⑥ 及:等到 制:节制 诫:警告

误很明显,总体难度不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从文中吴降人口中可知,李丰的名声已远播吴越。

试题评点 该题在设臵干扰类型上采用的是“自相矛盾”,错误较为明显,难度不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左右”,左右臣子;“所在”,在哪里;“以”,用;“对”,回答。(2)“尚”,娶帝王之女为妻;“外”,表面上;“辞”,推辞。(3)“缺”,空缺;“谘”,征询。

试题评点 该题所选三个句子比较典型,既有对重点实词,尤其是疑难实词(“尚”)的理解,也包括对句式的考查,尤其是“谁可补者”这个特殊的谓语前臵句的考查,命中了师生平时教材复习中对一些特殊句式习焉不察的短板。类似的句子在课文中有很多,如“谁可使者”“谁为哀者”。 ?补充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使断客 .

敕:呵斥

B.帝比每独召与语 .C.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D.有司籍其家 .答案 A

解析 敕:告诫,警告。 2.翻译下列句子。 (1)丰名乃被于吴越邪?

比:近来 与:给予 籍:登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于吴越一带吗? (2)因为(李丰)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人很少。

(3)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

解析 (1)得分点:“乃”,竟然、却;“被”,遍布。(2)得分点:“其实”,他的实际才能;“能用”,能够重用。(“能”不是“才能”的意思)(3)得分点:①“赐”后省略“于”,应译为“于宫人得赐”,非“得赐于宫人”;②“以”后省略“之”。 参考译文

李丰,字安国,是死去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官职征召随军。李丰起初为平民时,年龄十七八岁,在邺下名声清白,擅长品鉴人物,天下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关注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名一天比一天大。他的父亲不希望他这样,就让他闭门谢客。当初,魏明帝还是太子时,李丰正在读书学习。等到魏明帝即位,捉到一个吴国投降的人,问他:“在江东听到魏国的名士是谁?”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然遍布于吴越一带吗?”李丰后来调动担任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名声超过实际,能够重用他的人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迁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中书省,经常托称身体有病,当时中书省的惯例,生病满一百天就应当停发俸禄。李丰生病不到几十天,就暂时起来,不久又重新卧床,像这样好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李伟,担任官职几年间,曾一起做过郡守,李丰曾经在很多人面前公开警告两个弟弟。等到司马懿长期生病,李伟官居二千石,放纵饮酒,使新平、扶风两郡治理败乱,李丰却放任不管,众人认为李伟是恃宠而骄。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迟疑不决,无所适从,所以当时有诽谤信说:“曹爽气势炎热如沸水,司马懿父子冰冷如凉水,李丰兄弟如飘荡的光。”那意思是认为李丰虽表面上心境洁净,但内心却图谋政事,好像飘荡的光一样捉摸不定。等到司马懿上书诛杀曹爽,车子停在宫殿上,这个消息被李丰听到,李丰非常害怕,于是昏厥过去,两脚拖垂在地上不能起来。

到了嘉平四年司马懿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推荐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认为自己和皇族联姻,想依附皇上的权势,就顺从没有推辞,于是上奏请求任用自己。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上和他特别亲近,常常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别人不知道谈话内容。景王知道他们谈话议论自己,要求李丰说出来,李丰没把实话告诉他,景王于是杀死了他。这件事非常秘密。

李丰先后在魏、晋两朝为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仅依赖国家俸禄罢了。李韬虽然与公主成婚,李丰经常约束告诫他不能侵占公主的财产,李丰时时得到皇上赐给的钱帛,就把这些送给亲戚族人;等到皇上赏赐给大臣宫女,大臣们大多把宫女赏赐给族中子弟,但李丰都把她们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积蓄。

二、(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整体把握

1.辨题识体:揣摩标题,你能判断出本文的文体和写作内容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书”字看,是一篇书信;从“论”字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该文的内容是“论为师道”。

2.全文共3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2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3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3.作者在“论为师道”方面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真题训练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益”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实。B项“以韩责我”中的“韩”指韩愈,只能翻译成“用韩愈来要求我”,不能译为“用韩愈来指责我”。C项“攻其车”中的“攻”,根据上下文,不能翻译成“进攻、攻打”;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再结合下文可以理解为“加工、加固”。D项可以联想到《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为“吝啬”。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选四个实词与教材、语境联系紧密。“益”在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出现过。“责”多次出现在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攻”的义项虽较冷,但用代入法可以判断出来,且“陌生的往往是对的”。“爱”为120个常用实词之一,其义项也出现在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中。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

责:指责 攻:加固 爱:吝啬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其”的用法。A、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联系《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来理解。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是江苏卷在2006年后再次直接设题考查虚词,也是对坊间议论的响应。“其”字其实不难,因为“其”是高频虚词,是考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况且,根据“位臵判定法”很容易就能判断出来。A、C、D三项中的“其”后均是名词;B项“吾子其详读之”中的“其”放在主谓之间,是作语气副词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若”,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当”,承担。(2)“谋于知道者”,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其中的“知道”是古今异义词,精通学问之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试题评点 2014年考查翻译较往年有几点变化:一是分值由10分降为8分;二是由三句变为两句;三是得分点密集,难度稍大。难度最大的是第(1)句,像“若”作“至于”讲,“乃”作“如此、这样”讲,是考生平时很少碰到的。平心而论,这两个句子并不难,虽选的是议论性散文,但选的句子并不是议论句,只是由于全文内容艰涩而对考生产生了心理影响。我们应该掌握一点考场辩证法:文难题易。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解析 文章共三个段落。第一段主要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内在的实际不足以为师。实际上表达了自己不愿承担老师之名的意思。第二段以孔子、马融、郑玄和韩愈为例,表达了自己的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的意思。最后一段主要表达了可以相互学习的意思。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江苏卷中首次在文言文板块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有两个关键:一是理解文意,筛选出答题信息所在的句子;二是充分理解句意,准确提取,概括要全。

首次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且难度很大,这充分传达出一个强烈信号:必须突出文言文真正的阅读所在——“文”“言”一致,“文”字更重要。 ?补充训练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不可一日忘 .B.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C.长其策,调其六辔 .D.幸而亟来 .答案 A

解析 实:内在,本质。 2.翻译下列句子。

(1)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做老师),我该拿你怎么办呢?

(2)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分,保全师生的本质,用自己有余的交换自己不足的,也就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

解析 (1)得分点:“虽”,即使;“见”,偏指“我”;“若??何”,固定结构。(2)得分点:“全”,保全;“易”,交换;大意对。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阐述为师的主张,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做老师),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说内在实力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是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本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

实:实际上 当:承受,接受 调:协调 幸:希望

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与不同之别的,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些,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分,保全师生的本质,用自己有余的交换自己不足的,也就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而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三、(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整体把握

全文共5段,分别介绍了欧阳发哪几方面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介绍了欧阳发为人、治学、治官、家庭四方面的情况。 ?真题训练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用代入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C项“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他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意思”。其他选项符合语境。

试题评点 该年实词题保持了与2014年的一致性:四个实词,一个是120个常用实词中的(“治”字),另外三个是次常用的;难度不大。其中C项只要从语法搭配角度看很容易就能发现其错误,或者,只要用代入法也能很快发现其错误。近两年的实词题给我们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既要注意120个常用实词的学习,又要扩大实词学习的范围;既要注重积累,又要注意临场推断。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分析概括原文的内容要点,继2014年轮空后复出。该题有三个看点:一是把它与原卷第9题(该“真题训练”第4题)联起来看,文意的分析概括竟用主观与客观两种题型考查,凸显了对文意理解的高度重视;二是设陷方式有“江苏”特色——张冠李戴;三是选项A表述方式与往年有所不同,它采用先概括再引述材料加以佐证的方式,这种表述方式同新课标卷同类题一致。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掌,掌管;以,用;检束,检点约束。(2)治,担任;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结构,??的东西。

试题评点 该年的翻译题在句数、分值上与2014年一样,而在难度上略有降低,表现在:①两个句子一个是叙述句,一个是议论句;②与教材联结度较高,像“徒”“从”“无”“更”字圴在教材中出现过。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选取这两句的苦心:既要降低难度,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像“少”“治”字的翻译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如不联系语境,很可能就译错。这或许为我们的翻译要加强大小语境意识指明了方向。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治”字,命题人不惮反复考它(实词解释题与翻译题均考到)。有人质疑本句中的“治”不应当作“担任官职”,应为“督正治理百官”。 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要逐段阅读原文,明确每段的主要内容,并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语句。第一段说他“笃志好礼,刻苦于学”,第二段说他“自书契以来至今??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第三段写他参与编修天文书。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试题评点 该题继续沿用2014年用主观题型考查对文意内容的概括的套子,只是把2014年的“原因”概括题改成了“特点”概括题。该题答题范围较为明确,但对考生进行分层提取概括的要求更高,或者说特别要求考生读细、读准,江苏型“概括”题的意味很足。这样的题今后极有可能继续考,需要我们在弄通字词句的基础上更加强对层次、文意的训练。 ?补充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少能从之?其徒.?A. ?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独探古始立论议?.B.? ?论次使族分部列?.

?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方.C.? ?而襄方总监事?.

?是非非?论事是.?D. ?君为推考是非?.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正”“正在”意。A项学生,门徒/同类人。B项议论/编写。D项意动用法/正确。

2.翻译下列句子。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做一些抄写原文之事来应付眼前,一定要深入剖析根源来了解事物的始终。 参考译文

君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不欺骗别人,表里如一,淡泊名利,没什么嗜好,而专心一意喜欢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当时文忠公已经地位尊贵,欧阳发十五岁,以老师之礼对待胡瑗,谦恭谨慎,胡瑗又尽其所能传授古乐钟律的学问。 欧阳发长大以后,更加专注学习和问难,不研究科举文章,单单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到现在,君臣朝代,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没有不学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做一些抄写原文之事来应付眼前,一定要深入剖析根源来了解事物的始终。评定编次,使知识分门别类,考查一定能找到,找到了一定可以用。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合,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欧阳发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驾崩,皇帝命令制定皇帝曾孙服丧的制度。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刚要上朝面见皇上,召请欧阳发向他询问皇曾孙服制的问题,欧阳发从容地向他阐述,陈襄就上奏采用了他的建议。这时,正下令司天监讨论古代占卜的书是否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协调后编成天文书,很久没有完成,陈襄正好是总监事,就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欧阳发为此推究考证对错,筛选编次,修订完后,皇帝诏令将书藏在太史局。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著述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没有完成的还有几十篇。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

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纵观近几年江苏卷文言文命题,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和变化吗? 答案 (1)总体特点:稳中有变,变中趋稳。具体表现在:

①选文:以人物传记类文章(传记、墓志铭)为主,兼及议论性散文(书序)。 ②题型与分值:两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分值在18~19之间。

③考点:不变的是实词解释题、翻译题、主观概括题;变、轮考的是虚词题、信息筛选题。 ④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虽说文本、题目出自课外,但答案在课内。 (2)各小题考查特点 ①实词解释题

a.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如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考试说明》所举的120个实词。偶尔涉及次常用词,多可结合语境推断出来。

b.在实词的知识点中,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c.与苏版教材高度联结。

d.实词词性多是单音节词(偶尔涉及双音节词),多是动词(偶见形容词、名词)。 e.考查形式依然为选择题,且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实词也是翻译考查的重点。 ②虚词辨析题

a.重点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文中的用法”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语词的对应关系。

b.题型在变。虽说选择题题型不变,但可能在以下两方面有变化:一是单独考查虚词的四个选项可能全是文本内的,也可能是所给例句为文本内的,四个选项均为课本内的;二是四个虚词组合考,如其他省市那样,一个文本内的,一个课本内的,编组考查。 c.所考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之中。 ③文言翻译题

a.知识点全面而突出。全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要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突出:突出对实词,尤其是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的考查。

b.考查重点稳定:重视对考生所学教材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重视对语句通畅的要求,重视在落实关键词后须把译文放在上下文中作更准确的理解。

c.每句中几乎都有一个翻译小难点,解决这个小难点更多靠的是对语境的把握。 ④文意概括题

a.地位日益重要:既可用选择题形式,又可用主观题形式,还可以主客观题形式都用。 b.考点主要是辨析文句意义、概括文本内容。以后可能会涉及文章结构、技巧赏析。 c.主观题答题要求高,要求既准又全;客观题选项一般是对文段语句的解说、对前后文意的叙述、对人物或事件的综述或评价,其中三项正确,一项错误。设误方式主要有: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江苏卷的变化在于:①虚词题、信息筛选(辨析文句意义)题是轮考点,②更加重视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2.江苏卷文言文命题的变化,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启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不变应不变,以变应变。 以不变应不变:

(1)重视课本学习。鉴于江苏卷命题“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特色,要特别做好教材文言文的复习工作。要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全面梳理教材文言文中的各个知识点,并注意前后勾连,构筑起一个坚实的教材文言文知识网络。

(2)坚持以积累为主,注意知识积累与推断能力相结合。文言文阅读的重点是实词,要做好120个基本实词的积累,并扩大到教材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120个基本实词之外,有35个常用重点词:按、与、速、赞、让、伐、奋、币、无聊、购、游、资、原、逆、烈、名、弊、简、吊、董、示、纾、夺、备、抢、获、淹、贷、存、徇、报、多、爽、发、课。18个次常用词:薄、将、披、身、趣、厥、丁、引、更、果、视、稍、庭、绐、绍、床、延、文。同时,要聚焦关键点作合情合理的推断,尤其是训练做题过程中的推断能力。

(3)强化训练。其实,文言文学习就是两个词:积累、训练。积累,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得以巩固。训练,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掌握比较固定的解题方法,并且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成效。训练,尤其要突出两道主观题型(翻译和概括)。 以变应变:

(1)在做好传记文本阅读的同时,加强对议论性散文的阅读。 (2)突出高频虚词(之、其、以、于、为、而)的学习。 (3)掌握做主观文意理解、概括题的应对要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l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