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讲解练: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更新时间:2023-08-21 05:32: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拓展] K值的表示方法

K

(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即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2

1.种群特征关系图解

2.解读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概念差异:

①增长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数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2)图像解读:

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解读:“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的。 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解读:“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逐渐下降的,增长速率是先上升,后下降。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几个特例:①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②水体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是由光照引起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范畴。③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2.群落演替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全国大纲,4D)( )

3.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6C)( )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全国大纲,4D)( ) 5.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2011海南,24C)( )

6.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 ) 7.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全国Ⅱ,3B)( ) 8.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 )

9.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2009广东 ,11BD)( ) 10.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2009全国Ⅱ,5D)( )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判断技巧

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解答食物网类题目的通法

(1)据图找出生产者和最高营养级,把给出的食物网拉直、理顺,且尽可能不要出现交叉。

(2)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条数和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3)根据题中的各个选项依次进行相关判断。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1.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参考图示:

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

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碳循环的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

①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②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中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

(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图2

考点三 环境保护

1.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2.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细胞多样性的原因

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

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害虫的天敌是拟水狼蛛,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3四川,6A)( )

2.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2012江苏,24A)( )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5D)( )

4.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2010江苏,11B)( )

5.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能进行合理分析(2009江苏,17A改编)( )

6.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2009海南,20B)( )

7.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2009福建,2C)(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ky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