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 第12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06 06:4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2016海南高考历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12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总述 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政治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经济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 1 -
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
(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
- 2 -
考向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典例1] (2014·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考向二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创新
[典例2] (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C.《共同纲领》
B.《论联合政府》 D.《论十大关系》
新中国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经济方面
(1)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2)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虽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2.政治方面
(1)举措: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3.民族关系方面
(1)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 -
(2)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1)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考点二 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考向一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关系
[典例3] (2015·山东高考)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4 -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考向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应用
[典例4] (2014·广东高考)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关系的特点、成因及目的 时期 特点 成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 ③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20世纪 50年代 “一大片”中期至 反对美苏 60年 代末 20世纪 改善与美国70年代 等国的关系 争霸 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①美苏争霸,美趋守势 ②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目的 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安全等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的需要等 考点三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
- 5 -
一、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中共八大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建设时期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调整: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 6 -
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考向一 主干知识——中国的工业化
[典例5]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考向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性特点
[典例6] (2015·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7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与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统筹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考点四 改革开放前的科、教、思想与文艺
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原子能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8 -
(3)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难题。
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影响:它是新中国科技和文艺的基本性、长期性方针,促进了科技和文艺领域的繁荣。 4.曲折:“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政治批判。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3.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考向一 建国初教育与工业发展的关联
[典例7]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考向二 社会主流思潮与学术研究方向的关联
[典例8] (2015·山东高考)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 9 -
研究专题 甲 乙 丙 丁 A.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B.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 (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 (4)主观因素
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和勇攀高峰。 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 (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考点五 本阶段综合贯通性热考问题
社会史观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典例9] (2015·北京高考)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 10 -
综合归纳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各领域“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①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⑤外交上: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意识形态挂帅,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外交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2)原因
①国际原因:新中国诞生于美苏冷战与争霸时期,美国与苏联对华关系的相继恶化使主要领导人误估了国际与国内形势。
②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与世界形势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③主观原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曲折发展
[典例10] (2015·福建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
- 11 -
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歧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 12 -
中美关系发展的三大阶段
(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②从中国方面看: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双线排查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题组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1.(2015·上海高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3 -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上海公报》
2.(2013·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C.①③
题组二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
3.(2015·上海高考)“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 A.反对美苏争霸 C.倡导求同存异
B.开展全方位外交 D.重组大国关系 B.②④ D.③④
4.(2014·福建高考)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 14 -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题组三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6.(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题组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7.(2015·上海高考)下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
A.“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2014·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 15 -
正在阅读:
2016届高考历史 第12讲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探索(含解析)11-06
1107上面探煤巷补充措施03-20
盘点世界各国奇怪法律05-12
现代国防提纲03-18
202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测验204-05
经济计量分析学习指导书--习题集04-04
物业公司质量目标分解及标准范本11-17
广东电网公司变电站二次设备带电绝缘清洗作业实施细则(试行)04-08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12-25
- 12013麒麟高中高一历史学案: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2944-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3944-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42017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oc - 图文
-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62018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 72018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
- 8江苏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3讲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含
- 9大学近代史题库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附答案
- 102022届二轮: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专题卷)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折中
- 从新
- 设在
- 中国
- 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
- 解析
- 探索
- 成立
- 高考
- 历史
- 2016
- 1949
- 1976
- 高三学生动员大会发言稿:高三,我们一同走过
- 给排水试题3
- 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 2016考研英语核心词汇
- 对本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所采取的监理工作方法与措施
- ADAMS函数简介 - 图文
- 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一号线10标、11标段安全、文明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2
- 欣欣家园售楼部管理制
- 2015-2016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1)
- 关于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法治保障的调研报告
- 如何当好一名村干部(村干部培训讲稿)
- 信访条例知识解读
- 家长会材料,八年级
-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差异论文
- 提防工程运行管理报告
- 社会工作实务-详细知识点
- 二叉树及其应用(实验五)
- 体系宣贯闭卷测试题
- (F=2500 - v=1.1 - D=400 - 8小时300天10年)同轴式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 刘霖 - 教书育人,需要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