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冲刺训练word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06 08: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晚泊

白居易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注)此诗为作者被贬江州时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暮停舟,放眼江岸,苦竹缭绕,芦苇丛生,诗人思绪万千。

B.弃舟登岸,青苔满地;回首江面,浪高掀天,扣题之“风雨”。

C.诗人年过半百,飘零蛮荒,万事回首总成空,谪居愁思顿生。

D.本诗语言浅近,蓄势自然,尾联铿然如裂帛,情景融合有致。

2)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是“遣兴”,从字面上来看,本词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其实不然。

B.“要愁那得功夫”的意思是“现在哪有工夫发愁啊”,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C.“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是词人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D.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风格独特。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字。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2)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1)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

明的美好意境。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不觉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E. 本诗运用倒叙的手法,先想象离别之后相思的情景,再写忽见之喜,再抒又将别之情,不胜黯然,情感起伏,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8.阅读《东坡》,完成小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

D.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 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客中闻雁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当时苏轼62岁,被贬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市)通判。

②邹同庆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谗人蔽君,忠直见谤。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借《庄子·齐物论》的典故,以梦喻世事,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

B.上片“新凉”二字与下片的“中秋”呼应,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含有无限惋惜和悲叹。

C.“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寒”与本词中的“凉”,都意在以节候之“清寒”,反衬世间真情值得留恋。

D.过片中,“酒贱”源自词人谪居期间经济的贫困,“客少”主要是因为词人被贬在外,远离亲友,以及贫困的处境。

E. 苏轼是宋代豪放词的大家,然而这首词却包含哀怨隐忍的心绪,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

2)本词中蕴含着词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分别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在体裁上均属于七言绝句,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

B.范诗触景生情,写出了作者对蔺相如的祭奠与仰慕之情。

C.范成大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不辱使命。

D.高诗前两句吟咏蔺相如渑池会上的功绩,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2)“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1)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2)“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游赏心亭①

[北宋]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此空存”中“空”字写出“六代豪繁春去也”,含有无限感慨。

B.“城压沧波到海门”中“压”写出了沧波压制着城墙,突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到海门”则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

C.颔联写景很有气势,“万里”从时间角度大笔勾勒宏阔的境界,与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笔法相似;“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颈联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的“金陵王气黯然收”以及许浑的“玉树歌残王气终”等名句融为一炉,既有历史的深沉感,又很有现实意义。E. 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2)颔联被《宋诗纪事》标为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注]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

B.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

C.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D.第五句写诗人的高兴,第六句写诗人劝慰田翁们要好好生活,不要互相思念。

E.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暮雨中送别诗。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

B.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2)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2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影”句描写出园内景色之美,正面写出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颔联写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有“一半”被落日的余晖照耀着,颜色更加鲜明。这两句诗写出了乡村秋景的美。

C.颈联写园中景色,幽竹如人一般静立,寒花为“我”吐露芬芳。既写出了诗人对小园风物的喜爱,又以物衬人,衬托了诗人静雅高洁的形象。

D.诗人在小园中由斜阳看到新月初上,“新月似新霜”,既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也写出了秋夜的寒冷,故诗人说“小园宜小立”。

2)“山光窥短墙”中“窥”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见杏花

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帝乡,此指都城长安。长安多杏树。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这触动了他满怀的复杂心绪,让他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

B.“一枝红艳出墙头”与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无比欣喜和激动之情。

C.颈联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蝴蝶绕其飞舞。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E. “帝乡千万树”,是为了对比显示眼前的杏花的早发、鲜艳、可贵。

2)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湖早春①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睛,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创作于元和十二年。元和十年(815)夏,正直的白居易为被谋杀的宰相武元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六句通过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把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B.颔联中“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一“点”一“铺”,一“红”一“绿”,对立相生。

C.不是说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掉了心情,看出作者对那些美好的春色已经兴趣全无了。

D.诗歌整体意境清丽,风格朴实。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选词用字,是诗歌的显著亮点。2)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悲吴王城

杜牧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姹女:美貌的女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首联的“碎”字化静为动,写荡漾的水波,揉碎了倒映在水中楼台的影子。

B.颔联实写吴王宫殿里柳枝含翠,歌妓的住所里漂亮的花儿正在迎风开放。

C.颈联写人,追问当年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究竟去往了何地。

D.前两联描写乐景,后两联抒写悲情,以乐衬悲,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为初唐时著名诗人宋之问之弟,李白友人。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是说宋之悌所往之地的清澄江水,遥遥地与碧海相通。若空,极言江水之澄澈。B.颔联由对方将往之处回到眼前分别之处。千里之别原是悲哀的,此处不言“悲”而言“兴”,并用“一杯”与“千里”相对。既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派,又含有无可奈何的情绪。

C.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悲凉凄切,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特别是江猿的啼声本来就是很悲凉的,在作者与友人离别的时刻,听见这声音,更是断人肠。

D.尾联是说作者一生从不流泪,现在却因为朋友的离去而泣涕不止。诗人如此动情,可能是出于对宋之悌以垂暮之年远谪交趾的同情。

E. 这首诗的感情跳跃性很大,前三联飘洒有想,基调豪迈;尾联顿折,感情沉郁。这就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2)“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泛江送客

杜甫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

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离筵不隔日,那得易为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照应标题,交代送客时间。“频”字写出送客次数之多,暗示别愁之浓。

B.次句点明送客的地点——东津,并且描绘出一幅春水上涨、江面欲平的画面。

C.颈联描写送客场面,渲染离愁:举杯劝客,泪逐杯落;耳畔闻笛,倍增离愁。

D.尾联照应前文“频送客”,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屡经别离,变得更加容易动情。

2)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挽李左藏

许月卿

少年谓子气横秋,壮已边城汗漫游。

筮仕①弗如归亦好,读书未了死方休。

半生懒意琴三叠,千古诗情土一丘。

月落锡林烟雾冷,松风无籁自飕飕。

(注)①筮仕:初次做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左藏少年时代就性情豪放气度不同凡响,壮年时喜欢游历天下,颇有大丈夫气概。B.李左藏清高自持,他初次出仕感觉不如意,于是退归林下,读书度日直到生命终结。C.作者评价时“不虚美、不隐恶”,赞美李左藏的诗词成就,也遗憾他懈怠于音乐研究。D.诗歌选取典型事迹凸显逝者的志趣品格,沉郁悲壮的笔调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挽之情。2)诗歌最后一联为后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意象丰富,描写了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展现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明净清幽的景象。

B.下阕重刻画词人形象。同为被贬黄州时所作,“杖藜徐步转斜阳”一句与《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及“山头斜照却相迎”两句所刻画形象相同。

C.最后两句中,“殷勤”一词,赋予雨人格化色彩,给词人在仕途失意之时一丝慰籍,同时也暗指诗人被世人遗忘的处境。这首小令意蕴丰富,语言通俗流畅,风格质朴自然,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素养。

D.全词以游赏时所见村景入笔,后点明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

2)试从写景角度、修辞等方面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所运用的表

现手法。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①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

E.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C

2)①意为自己这辈子像天地中的一缕鸿毛,随处飘荡,何时才能安定下来啊!②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之悲,贬谪之痛,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

2.1) B

2)词中通过描写醉态十足,醉话连连,暂且贪得醉中欢乐的醉者情态,塑造了一个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痛苦、无奈、满腹牢骚、壮志难酬而又倔强的形象。3.1)C

2)首联写枝头残花即将凋零,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融合无间。颈联写诗人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尾联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树荫倒映池塘。表达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全诗从花残、花落、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花落尽的情景,紧扣“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表达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4.1)C

2)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实质上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即为当时不利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

5.1)比喻夸张

2)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②“肝胆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坚守。③“短发萧疏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6.1)BE

2)①“寒”“暗”客观地描写了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倍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营造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7.1) B

2)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

②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

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

④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

8.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1)CD

2)(1)对自己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首联引用萧次君的典故,表明自己仕途与他一样坎坷,升迁次数少,离职却非常频繁,内心深感不平。

(2)对自己坚守正道,却不被重用,寂寥落寞的悲叹。颔联写自己像古代圣贤一样,坚守自己的人生原则,却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内心感到悲伤。

(3)对自己人生志向的坚持与执着。颈联写自己长期四处漂泊为官,到老遭受奔波劳碌之苦,但还是不愿矫饰自己的内心,违心改变志向。

(4)对自己无法掌控命运的厌烦、痛苦和无奈。尾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自己的命运如布匹一般,任人裁剪,不由自己。“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厌烦、痛苦和无奈之情。10.1)AD

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11.1)CD

2)①经历宦海浮沉后的悲凉。将世事比作一场大梦,可见内心的幻灭感。②对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慨叹。借“人生风度新凉”和“眉头鬓上”的白发道出无法摆脱的怅惘之情。

③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多被云妨”、“常愁客少”两句,写尽对群小当道的愤懑和被疏远冷落的凄凉。④对北方亲友的无限思念。词人在中秋良宵无人与共,只能“把盏北望”,可见其思念之情。

12.1)A

2)引用典故,以屈原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来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突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13.1)BD

2)(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14.1)采莲女的特点:①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②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避免尴尬,能感觉到客没走而迟迟不露头。③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有劳动之美、环境衬托下的青春之美。④纯朴羞涩。羞涩不见陌生人,宁可回避、久久不出来,也不跟陌生人碰面。

2)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的意思。①采莲女回避陌生人,却若无其事地挥棹、唱歌、重入荷花深处,都是掩饰害羞,而不是忸怩作态。②采莲女“笑入荷花去”久久未出,作者或“客”主观猜想其“(假装)采莲,实属害羞”,自然、合理、有趣,与诗作整体意味更和谐协调。

15.1)BE

2)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诗人用典,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16.1)清泉白沙

2)承接上联,照应题目,写出春天即将逝去。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过山岭时突然遇雨,写出了夜晚翻越山岭的艰难。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天明之后山溪里飘满了夜间风雨打下的花瓣,勾起了诗人淡淡的惆怅。

17.1)BD

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先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然后阐释诗句的含义,最后分析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18.1)C

2)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19.1)D

2)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迟”、“重”二字化动为静,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表现出离别之时心情沉重,依依不舍之情。

②寓情于景,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帆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渲染出昏暗沉重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沉重的心境。

③“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

20.1)C

2)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21.1)A

2)(1)手法:“窥”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2)妙处:①“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②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或:①“窥”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②“窥”,偷看,写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③从侧面突出了小园景色之美。)

22.1)BE

2)(1)惜春之情,长时间守着杏花也看不够,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2)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3)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23.1)C

2)主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描绘出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诗人正是用美景衬托出被贬的哀伤之情。24.1)B

2)对吴王城昔盛今衰的悲叹。昔日的吴王城宫殿肃穆宅房温馨,柳翠花开,歌舞升平;眼前“国作荒原人作灰”,诗人悲叹之情油然而生。对晚唐江河日下的优虑。诗入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时期,目睹吴王城的荒凉情景,联想到晚唐的现状,忧虑之情凝于笔端。流露出国惑消沉的情绪,诗人目睛世间的兴衰变化,感受到世态炎凉,表现出一定的消沉情绪,暗含人生苦短、要珍惜当前美好的感慨,人生也像吴王城一样,美好是短餐的,要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这些美好一且失去,就难以逐回。

25.1)AC

2)(1)对友人被贬千里之外的遭遇的同情与担忧之情。(2)以江海可相通和千里共杯酒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之情。(3)在分别之际的泪雨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极度难舍之情。

26.1)B

2)①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景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焦虑与无奈。“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

27.1)D

2)①“重”和“轻”。②从船上远眺,山间烟花烂漫,“重”字不但从视觉写出了山花色彩的浓艳,还给人厚重之感;江浪微微,小船轻荡,“轻”字生动地刻画出船身的轻盈;“重”和“轻”形成对比,将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描写得细致入微。(意思对即可)28.1)C

2)①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月落锡林烟雾冷”以视觉写静景,“松风无籁自嗖嗖”以听觉写动景,以动衬静,营造了清冷幽寂的氛围。②以景结情。月光洒落树林,朦胧如烟:松风虽不是箫管,发出的“嗖嗖”声亦如悲凉的哀曲。尾联融情于景,借凄冷幽寂的意境将对逝者的哀挽沉痛之情推向高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29.1)B

2)写景角度:①视觉、嗅觉相结合(多感官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④俯仰结合(高低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修辞:⑤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⑥“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30.1)BD

2)①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荡不安,让诗人悲伤不巳。②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自己历经战乱,漂泊他乡,“此身未知归定处”,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ki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