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77行政管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23 19: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一、行政的三种含义: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含义:

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三、行政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威尔逊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五、行政管理的三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六、行政管理学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科学的性质。 1、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管理。

2、就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指导。

3、就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指导。

4、就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

七、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学派: 1、19世纪未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 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

八、古典学派行政管理学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

3、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20世纪40-70年代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

2、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基础;

3、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十、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1、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十一、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 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十二、行政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十三、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异同:

它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来说,既有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其全部。

十四、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因为: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3、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第二章

一、环境的含义: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 2、行政功能文化。 3、行政运行文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三、行政环境的含义?(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具体地说,内涵有: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四、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五、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六、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 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 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 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3、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十、政治环境三要素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一、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 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 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二、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三、 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雷格斯认为,社会组织分为两类:

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另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社团)。

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社会流通性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代名词。

十四、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和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有两层含义:

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

其二,政府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有限公共型行政功能文化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同时政府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行使特定的权力,承担特定的责任。 十五、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

一、行政权力具体来源:

强制力、诱导力、组织制度、信息、个人因素。

行政权力特性:公共性、执行性、有限性、阶级性、强制性、普遍性。 二、行政权力价值取向是指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 三、权力的类型: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又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3、根据权力作用领域,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 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美国是联邦制最为典型。

英国、法国、日本等是实行单一制的主要国家。英国是单一制国家的典型。其方式包括: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财政控制。 五、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六、行政权力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七、行政权力的公共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八、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在: 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 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九、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的主要表现: 1、缺乏相应的行政体制; 2、上下级之间等级制度不合理;

3、没有基于契约自由的任用制度和法制化的晋升、奖惩规则;第四,行政人员缺乏专门技术训练;第五,行政人员薪金不采用固定的货币形式支付。 十、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

现代行政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权力。与传统行政权力相比,现代行政权力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不仅表现它同外部权力的分离,也表现在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和内部功能日趋分化。现代行政权力特点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其为法理型权力。 十一、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公共利益的?

1、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

2、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

3、行政权利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

4、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十二、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

行政权力是一种与行政责任相对应的权力,没有无行政责任的行政权力,也没有无行政权力的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十三、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

根据国家整体与部分,即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形式而论,在当代有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两种对应的形式。根据中央与地方分权程度,有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和行政权转让三种分权模式。

从世界各国实践情况来看: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十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第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十五、联系实际分析重构成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思路。 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发达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它们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

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功能作用。两种基本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二、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 2、整体性; 3、多样性; 4、动态性;

三、全国人大在20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与方式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五、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六、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1、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 (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2)兴办国有企业。

(3)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

(4)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2、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 (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 (2)使用计划手段。 (3)制定产业政策。

(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 (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七、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弱势政府职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弱势政府时期的“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基本属于约束型的。

八、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一方面,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势必加剧通货膨胀;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又会导致经济停滞。 九、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2)以私补公,打破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 (3)公共服务社会化。

十、规制的含义:规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十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

行政审批制度是行政许可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干预市场、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当今世界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或制度之一。 十二、行政职能转变的含义?

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 十三、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 1、集中计划管理。 2、微观直接管理。 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十四、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 4、容易产生腐败。

十五、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十六、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十七、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十八、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种职能部门的关系。

十九、政府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这些调整的内容主要有:(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调整的内容?)

1、政府要弱化某些职能。 2、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 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职能。

第五章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含义?

指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 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1、合法性; 2、主体性; 3、系统性;4、权威性;5、执行性和管理性。 三、准行政管理机构:美国的联邦独立管理机构就很具有典型性。分三类:独立管制委员会、一些政府公司、一些其他独立机构。 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含义:

是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 五、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含义:

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就是对那些已经不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原有机构进行的变革活动。

六、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

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种公共管理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等方面。

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七、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其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八、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九、半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组成方式?

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产生方式兼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以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最为典型。

十、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瑞士。

十一、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

国务院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十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

1、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区分为: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2、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区分为: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和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 十三、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 2、 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 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十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性原则。

十五、行政编制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结构的管理。其特点是,第一,集中程度高。第二,综合性强。第三,它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作,只要有管理机关和单位、组织的存在,编制管理就不能停止。 十六、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含义?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定额、职务名称、工作量、工资标准和经费额度等的总称,简称行政编制。狭义的机构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

十七、行政编制管理机构的含义:

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依法管理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部门,是行政编制管理的主体。

十八、行政编制管理的内容? 1、职能管理。 2、机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

十九、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职能管理的内容:

1、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

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制订具体方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其它职责分工。

机构管理的内容:

1、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总体规模。 2、划分机构的属性。 3、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人员编制管理的内容:

1、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 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 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二十、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精干、高效、廉洁是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分为四个方面: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4、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二十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因?

1、外部因素:(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内部因素:(1)机构的过度膨胀。(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时代发展造成的公务员素质的弱化。第二,年龄、专业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素质弱化。

二十二、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

1、从1982年开始,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2、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3、1993年的机构改革。 4、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 5、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二十三、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具体表现为:(1)行政首脑办事机构的加强。(2)综合协调机构的强化。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二十四、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第六章

一、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全部事务,既包括政府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包括政府所管理的全部社会公共事务。

二、宏观经济调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量调控、结构调控、规范性调控。 三、正确理解行政管理事务的意义:

1、它能够比较全面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内容。 2、它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对象或内容。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制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职位分类制度、新陈代谢制度、激励约束制度、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五、人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内容:计划和组织、使用和开发、激励和监督、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六、财务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管理等内容。 七、国家预算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包括:

1、预算编制; 2、预算执行; 3、决算管理。 八、我国现行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 1、预算审计。 2、预算外审计。 3、金融审计。 4、国有资产审计。 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6、社会保障审计。 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 九、后勤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 2、生活后勤管理。 3、机关环境管理。 4、服务后勤管理。 5、接待工作管理。

十、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1、重视并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

2、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工具、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消耗。

3、确立成本观念和制度,合理使用资金。 4、充分发挥时间的利用价值,科学安排时间。

5、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加工、系统整理和存贮有关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十一、机关档案管理制度?

1、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

2、全国各级各类机关工作均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监督和检查。

3、对具体的档案工作管理分级、分类、分专业进行,实行条块结合。 4、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档案,由其所有者保管,但在保管条件恶劣或由于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代为保管,必要时可采取收购或征购方式。 十二、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在体制方面,确定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信访工作机构,在信访工作中实施科学分工,建设信访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划信访工作程序。

2、在监督控制方面,明确对信访工作的监督控制责任。

3、在协调关系方面,协调信访工作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计划目标,调整政策,调整内部关系、外部关系,调整工作节奏等。 十三、经济行政管理的含义:

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十四、工商行政管理的含义:

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

十五、国有资产的途径:

1、由法律认定形成的国有资产。 2、由资本金及其收益形成的国有资产。 3、由拨入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

4、由馈赠形成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一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十六、国防行政管理的含义:

又称国防军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军事行政机关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秩序的环境,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国家军事力量、军事机构、全体民众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十七、司法行政管理的含义:

司法行政管理是以辅助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为目的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对于有关培训干部,宣传法制,领导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事务之实施的国家管理活动。 十八、公安行政管理的含义:

又称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进行防患和消除的行政管理活动。

十九、 国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和体制;并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 二十、司法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工作和对违法分子的劳动教养工作,领导和管理轮训法院、检察院、司法新政部门的在职干部的工作,组织管理法制宣传,领导公证工作,办理公证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工作、法律顾问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检查、指导下级司法行政机构的工作,考察、了解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律师和公证人员,管理司法行政业务经费的计划、使用,监督公证、律师的收费,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外事活动。

二十一、公安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提供社会服务。 二十二、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教育规划。

2、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

3、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 4、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二十三、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技政策管理。 2、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 3、科技经费与科研项目管理。 4、科研成果管理。 5、科技人才管理。 6、科技信息管理。

二十四、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2、进行各项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工作。 3、实施文化与体育市场管理。 二十五、卫生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卫生法制与监督管理。 2、妇幼保健管理。 3、医政管理。 4、疾病控制管理。 5、药品监督管理。

二十六、人口行政管理的内容: 1、户籍管理。 2、居民身份证管理。 3、计划生育行政管理。 4、流动人口行政管理。

二十七、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 1、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与法规。

2、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3、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二十八、民政行政管理的内容: 1、建立配套机制。

2、建立健全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 4、建立现代优抚安置制度。

5、以服务为中心,优化民政工作体系,完善民政职能。 第七章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

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二、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直线-职能结构。

三、行政组织的结构分为以下类型: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直线-职能结构。 四、行政管理行为的分类。

1、从行政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中央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

2、从行政过程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行政监督行为,甚至还可以将行政执行行为细分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

3、从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来分,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和行政沟通行为。 五、管理行为与行政管理行为各自的特点。

管理行为的特点:1、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行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管理行为就不能存在。

2、管理行为是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行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管理行为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但被管理者也不是被动的,它强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六、为什么说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是最基本的群体行为?

1、群体行为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的行动一致,就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所以,领导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最基本行为之一。

3、由于群体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多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七、组织的定义:专指由人组成的群体和集合体,专指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人们依据自身意愿结成的完整有机体。

八、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九、行政组织行为的特征: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十、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

十一、行政组织的结构的含义:

是指行政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各层次之间所构成的权责关系的排列方式。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十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及其关系:

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组织中设置多少层次的组织机构;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组织或一个行政领导者所直接控制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则管理幅度越小,反之亦然。 十三、行政组织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2、 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3、依照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数目来划分,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十四、行政组织冲突的含义:

是指人们用来描述发生在行政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由于目标不同、对事实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以及利益方面的不一致等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和攻击的组织行为。

十五、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 第八章

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

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行政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三、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

1、行政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2、行政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它与管理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

3、行政管理过程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四、为什么说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环节?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行政执行是将行政决策的主观意图变为客观现实的必经阶段。 3、行政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就是人们在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行动确定目标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的过程,既是人们的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决断过程,因而也是人们意志活动的过程。所谓行政决策则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者在管理政府内部行政事务或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法运用行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

九、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2、决策方案的设计。3、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4、决策方案的实施。 十、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存在问题: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措施: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十一、行政执行的含义:

是指行政管理机构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 十二、动员的含义:

是指行政执行机构及其领导者积极向行政执行人员以及与行政执行有关人员解释和宣讲行政决策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布置行政执行的任务,调动执行者参与行政执行的积极性的过程。 十三、行政协调的含义:

是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引导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同、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地实现共同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活动;也是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以实现步调一致、共同行动的活动过程。

六、决策模式的含义:

是指决策理论家对决策过程的本质、程序、方法的一种理论概括。 七、决策程序的含义: 是指决策运行过程的次序或基本阶段。 八、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有:

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和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1、行政执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

2、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在其特定的权力与职责范围内从事行政执行工作。

3、行政执行活动必须在行政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4、行政执行过程是行政管理机构对人、财、物的有机组合过程。 5、行政执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原有客观环境或客观状况的改变。

十五、行政协调的方法。1、信息沟通法。2、利益调节法。3、行政命令法。 十六、行政执行的环节:计划、动员、指挥、协调与控制。 十七、行政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1、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 2、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的手段。

3、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 4、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达到标准的方法。 十八、行政监督的含义:

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既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大众媒介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十九、行政监督的方式:

合理性监督与合法性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

二十、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

1、权力机关的监督。2、政党的监督。3、司法机关的监督。4、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5、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十一、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

一般监督(它又分为:上下级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专门监督(它又分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 .

第九章

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

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实施性、针对性、系统性、技术性。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三、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

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四、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

强制性、权威性、层次性、具体性、无偿性。 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

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4、通报权。5、处理权。 二十三、行政监督的特点。

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督促。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 3、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

4、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二十四、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1、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2、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行动,一般散沙,各自为政,根本不能完成国家任务,实现行政目标。另外,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地、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处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七、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遵循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

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八、经济方法与经济杠杆的含义。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经济杠杆是指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某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

九、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间接性。 十、经济方法的利弊。

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作出迅速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和管理。

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

十四、法律方法的实质。

行政管理运用法律方法,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用法律法规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各种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而发展,使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直接作用。 十五、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十六、行为激励方法的含义:

是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

十七、行为激励的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十八、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十九、电子政务的三个基本条件。

1、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 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1、适度原则。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法律方法的含义:

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 十三、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十一、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二十二、电子政务产生的原因。

1、政府转型的背景。2、因特网的发展。3、电子商务的驱动。4、全球化的竞争。5、大公司的驱动。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二十三、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十四、电子政务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功能。

1、 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十六、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 初期缓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十章

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

所谓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是指由社会约定俗成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的,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有效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集合。

具体地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的实质是一种约束或限制。

2、行政管理规范的约束对象是各种行政权力及其行使过程,也就是各种行政行为。

3、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4、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说表现形式是各种行为标准的集合。 二、行政管理规范的分类标准与两种基本类型。

最能反映不同行政管理规范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应该是以行政管理规范的产生方式与运行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一综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行政管理规范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道德规范。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四、行政道德规范或行政道德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

五、行政道德规范的特征:1、政治性。2、自律性。3、相对稳定性。 六、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准则。

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勤政、廉政、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实事求是,科学行政、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七、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导向和约束功能、自我调节功能、示范与激励功能。

八、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规范与控制功能、组织与调节功能、改革与稳定功能。

九、根据立法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构成如下: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

4、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

十、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法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以及方法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工具和保证的一种民主宪政原则和行政管理模式。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十二、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十三、所谓以德行政,是德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必须受到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按照行政道德准则和具体的行政道德规范文明行政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十四、所谓行德政,就是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确保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行政职能的履行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行政道德准则展开。 十五、以德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 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 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 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十六、以德行政的意义: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十七、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运行机制的不同;

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十八、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

它们不仅是相互区别,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表现在: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第十一章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实行和开展行政绩效评估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2、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3、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三、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类:

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社会就业率、进出口总额。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3、政治发展指标:行政机构管理指标、行政决策指标。

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1、经济评估指标。2、效率评估指标。3、效益评估指标:质的量化展示、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质量保证体系。4、公平评估指标: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性的公平、机会公平、代际公平。 四、行政绩效评估过程的各个阶段。

1、制定计划。2、初步调查。3、管理控制评估。4、详细评估。5、撰写评估报告。

五、行政绩效评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义。

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总和。

主要方法如下: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六、行政绩效评估定量测定方法的含义。

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用于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序的方法的总和。主要的方法如下:1、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2、成本-收益评估方法。3、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七、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八、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九、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制约行政绩效。 十、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一、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治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需要立法保障。(2)公民参与机制是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第十二章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

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在内涵上大都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行政体系的能力发展过程。 二是行政体系的功能改善过程。 三是行政关系的改善过程。 四是行政体系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行政发展模式的含义:是指行政发展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五、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

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六、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来划分:

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七、分析西方国家行政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行政发展得以成立的根本基础。

第二,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第三,制度创新能力强。

八、行政发展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文化因素。4、技术因素。 九、行政发展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行政发展外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十一、外政发展内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十二、行政改革的含义。

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十三、行政改革的内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十四、行政改革的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十五、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十六、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十七、加入WTO后中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kf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