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刘氏村族志》

更新时间:2024-05-26 22: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昌劉氏村族志

《江西刘氏村族志》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

主 任:刘红珊

副主任:刘会昌 刘声高 刘光青 刘友发 刘桂洲 刘振德

刘静远 刘小宗 刘芳勇 刘明和 刘道春 刘庆忠 刘庆春

《南昌刘氏村族志》编委会

名誉主任:刘初浔 刘力夫 刘东赓 刘荣根 主 任: 刘芳勇

副 主 任: 刘会昌 刘桂洲 刘声高 刘明和 刘瑞华 刘斯汉、

刘新文、刘凤莲、刘行福、刘敦铁、刘新华、刘全和、刘勋丰、刘先进、刘 辉、刘宗文。

主 编:刘明和

副 主 编:刘明佑、刘全智、刘上源、刘德敬、刘国梁、刘品季、刘

文佰、刘文杰、刘仁洪、刘满泉、刘建国、刘敏

编 委:刘尚溥、刘水秀、刘秉财、刘右连、刘岭梓、刘文斌、刘

明干

南昌劉氏村族志

目录

序言 前言 凡例

一、渊源篇

第一章 尧帝后裔、汉胄重族

第一节 刘氏溯源????????????????????? 第二节 源流世系?????????????????????

第二章 豫章刘氏 千支万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流芳刘氏????????????????????? 金沙刘氏????????????????????? 梓溪刘氏????????????????????? 客家刘氏????????????????????? 陂溪刘氏????????????????????? 京台刘氏????????????????????? 墨庄刘氏????????????????????? 五忠刘氏????????????????????? 上富刘氏?????????????????????

二、村族篇

第三章 南昌刘氏 源远流长

南昌市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东湖区

东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二节 西湖区

西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南昌劉氏村族志

第三节 青云谱区

青云谱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四节 湾里区

湾里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五节 青山湖区

青山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六节 南昌县

南昌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七节 新建县

新建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八节 安义县

安义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九节 进贤县

进贤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三、人文篇

第四章 文苑汇萃 华夏人杰

第一节 序词传记???????????????????? 第二节 碑铭祭辞???????????????????? 第三节 古今名人????????????????????

南昌劉氏村族志

第一章 尧帝后裔、汉胄重族

第一节 劉氏溯源

一、刘姓的祖源

1、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 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

南昌劉氏村族志

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 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南昌劉氏村族志

韦伯国人会聚。

公元前785,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姓刘姓唐的)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杜伯的儿子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任士师(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蒍、士荐。士蒍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晋国的士师,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蒍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蒍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蒍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士蒍为姓氏。

士蒍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前627~621年在位)。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大臣们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620年,以赵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复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

南昌劉氏村族志

成、羁马等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前614年,晋国的六大臣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士会子孙,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为他们的姓氏。

前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国。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士氏、随氏的氏姓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刘姓的复姓始祖。

这样,刘姓自从舜时监明子刘式封刘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国人、唐杜氏、士氏、随氏,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4、刘姓的发展

复姓大始祖定居秦国之后,生子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进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存繁衍下来。他们象一般的秦国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家族在秦国已传递繁衍了十多代。

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10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又从秦国迁到魏国。这位刘氏祖先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成为魏国的大夫。 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就是刘邦的曾祖父。

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

南昌劉氏村族志

丰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中阳里力村疃,东南距离当时的丰邑有12里,原是白银河边的一个地荒人稀、交通不便的小村寨。后来,因为刘姓宗族在此拓荒创业,此地才渐渐地人烟繁盛起来。

刘清迁到力村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已过,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又改称为\金刘砦\。

刘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刘发。刘发是燕王刘泽的爷爷。 刘仁,本名刘荣,字仁,号丰公,是刘邦的爷爷。 传说刘仁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丰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

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老二就是荆王刘贾(绝嗣)的父亲。 刘煓(或作刘湍),字执嘉,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 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

刘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刘媪在汉建立以前逝世,后来母以子贵,被追谥为\昭灵夫人\。刘煓与王含始共生育了4个儿子:伯、仲、季、交。 刘伯早年去世,其子刘信封羔颉侯。刘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过继给长兄刘伯为嗣。次子刘仲(又名刘喜),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他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第三子刘季,就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刘交,汉朝开国后被封为楚元王,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邑迁到长安皇宫居住。

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另外还赐项伯的族人姓刘。 刘邦封自己的部下刘富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刘富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五代时,吴越王名

南昌劉氏村族志

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成为金姓的另一支。

二、刘姓的鼎盛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今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称帝,开创了刘氏汉家天下,一个强大统一的汉帝国,矗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我们统一的汉族和伟大的汉文明的基础。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至此也因刘姓开创的汉帝国而定名。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达66人,如东汉、西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伪齐(刘豫)等政权。前后历时650年余。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2年,三汉共计45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

近500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不继繁衍增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0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者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数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遍地刘\的格局基本形成。 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之子孙、汉室之后。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

两汉历史上的刘姓汉家皇朝共有个26皇帝、数百个亲王,上万万个诸侯。这些众多的汉家刘氏宗族皇室成员,主要又可以分为如下几大宗派: 1、 非嫡系大宗派。

属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家族。燕王刘泽家族的后嗣现在已经断绝无人,但现在还有刘姓族人

南昌劉氏村族志

自称出自刘贾之后。

2、 刘邦二哥代王刘喜大宗。

刘仲(刘喜)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最得太上皇喜欢。当年太上皇就多次拿刘邦与老二刘仲相比,说刘邦不如刘仲,骂他好逸恶劳,没出息。前201年正月,刘邦将刘仲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匈奴于前200年入侵代国,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只好独自弃国逃回洛阳。刘邦大怒,便于前199年9月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后裔现在人数不是很多。 刘仲有两个儿子:刘濞、刘广。

荆王刘贾死后无人继位,刘濞便由沛侯晋升为吴王,统辖东南3郡53城,定国都于吴(今苏州市)。前154年,刘濞便带领楚、赵等7国公开叛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被杀,吴国灭亡。刘濞的子孙,除太子刘驹逃亡闽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

刘广被封为德侯。前185年,刘广之子刘通嗣任第二代德侯。前151年,刘通之子刘龁嗣封第三代德侯。刘龁子刘何于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刘何做德侯仅1年,便在汉武帝削藩政策之下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灭亡。前62年,汉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德侯刘广玄孙长安大夫刘猛为泰山侯。前1年五月,汉帝哀又下诏将刘广玄孙之孙刘勋封千户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泰山侯国被废除。 刘广这一支到东汉时产生了司徒刘崎和太尉刘宽父子。 刘广后裔到隋唐时期非常兴旺,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刘氏。 3、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大宗。

这一派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

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楚国当时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3郡36县。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刘礼封平陆侯;刘富封休侯;刘岁封沈犹侯;刘艺封宛朐侯;刘调封枣乐侯。刘郢客在位4年去世,传位给长子刘茂。刘茂响应吴王刘濞,成为\七国之乱\的骨干,后兵败自杀。刘交第三子刘礼继任为第四任楚王。刘礼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注,刘注传子刘纯,刘纯传子刘延寿。刘延寿认为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很有可能当皇帝,便极力巴结依附他。结果,被汉武帝处死,楚国灭亡。 刘延寿的后裔有名

南昌劉氏村族志

叫刘璠者,从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赣州市),后裔发达,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南康刘氏。

刘富原被封为休侯,后来,汉景帝改封刘富为红侯(红侯国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刘富生5子:长子刘登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强和3个弟弟留居首都长安,在汉朝廷任职,以便供养祖母楚元王夫人。红怀侯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前124年,刘章无子绝嗣,红侯国灭亡。 然而,红侯刘富留居京师的那一支子孙,日后却极为兴盛发达,成为刘氏宗氏中最优秀的代表。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当时已80岁高龄了。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字路叔,父亲去世后,刘德接替宗正一职,后因被人陷害,被免职贬为庶民。后来在霍光夫关照下,刘德复出,任青州刺史,后又复任宗正。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后又改封为阳城侯。刘德于前63年去世,儿子刘安民承袭为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子刘岑,刘岑儿子的时候,爵位被王莽废绝。

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的弟弟刘向,专心研思儒家经术,著作有《洪苑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刘向生了3位优秀的公子: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和政治家。刘歆好古,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刘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因少时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被封为红休侯,后又升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然而,刘歆毕竟姓刘,不满意王莽篡汉,公元23年,刘歆被迫自杀。刘歆生有3子1女,女儿嫁给王莽的儿子王临为妻。刘向、刘歆的家族,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宗室分支,子孙们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 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 枣乐侯刘调,是刘交的第六子。刘调传子刘应,刘应传子刘庆。刘庆因汉武

南昌劉氏村族志

帝削藩,被削去侯爵,枣乐侯国灭亡。枣乐侯族的后裔,主要居于沛国相县(治所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隋唐时期子孙发达,蔚为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沛国相县刘氏。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字伯伦,是刘交后裔。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4、刘邦庶长子刘肥大宗。

这一大宗在现代刘姓中还有后裔,人数比较多。

汉高祖刘邦共生育了8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友、刘恢、刘建、刘长。 除嫡子刘盈和四子刘恒先后继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为亲王。但其中汉惠帝无后绝传;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共王刘恢均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封,族亡国废;燕灵王刘建在位15年去世,本来有个庶子,也被吕后杀害,以致绝后国亡;赵幽王刘友一支人丁凋落,仅传3代便绝后。这样,刘邦8子中,仅有3房有后裔延续下来,即长房刘肥、第四房文帝刘恒和幺房淮南王刘长等4支子孙。 刘肥的后裔,大多都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25个郡望中,就有高密(青岛潍坊之间)刘氏、琅邪刘氏、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刘氏等郡望是刘肥之子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也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刘肥,是刘邦长子,但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刘邦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建都临淄,统辖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6郡73县,齐国不仅大,而且非常富饶。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 刘肥去世后嫡长子刘襄继位为第二代齐王。不久,惠帝去世,吕太后篡权。吕后对齐国刘氏家族这个最大的藩王很不放心,便采取又打又拉的双管齐下政策。她先是将齐国所辖的济南郡割给她的侄儿吕台,封吕台为吕王。不久又将齐哀王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封为侯爵,调到长安。几年后,吕后又削掉齐国的琅邪郡封给

南昌劉氏村族志

琅邪王刘泽。吕后死后,齐哀王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灭了吕氏势力。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将被吕后削除而原属齐国的城阳、琅邪和济南等3郡都还给齐国。刘襄传子刘则后,汉文帝划出齐国的城阳、齐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封东牟侯刘兴居为齐北王。两年后,汉文帝又将刘肥的其余10个儿子均封为列侯:四子刘罢军封管侯,五子刘宁封丘侯,六子刘信都封营平侯,七子刘安封杨丘侯,八子刘将闾封杨虚侯,九子刘辟光封朸侯,十子刘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刘卬封平昌侯,十二子刘贤封武成侯,十三子刘熊渠封白石侯。刘则绝嗣,刘肥长子刘襄一支至此灭亡。这时,汉王朝决定将齐国削弱。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割成许多小王国,分别封给刘肥的6个儿子:老八杨虚侯刘将闾,嗣封为新的齐王,继承刘肥的爵位;九子刘辟光晋封为济南王;十子安都侯刘志晋封为济北王,取代因谋反被杀的原济北王刘兴居;十一子刘卬晋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晋封为湽川王;十三子刘熊渠晋升为胶东王。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齐藩家族大都卷入了这场叛乱,7个叛乱国中,齐藩刘肥一族便占有4个:即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另外,齐藩系的管侯刘戎奴、氐丘侯刘偃、营平侯刘广也都参加了叛乱。平乱后,汉景帝没有废除齐国,而是让刘将闾的太子刘寿继任为齐王。同时将参加叛乱的齐藩刘肥一族的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和济南王刘辟光等处死,并废除了这4个诸侯王国,将其封地收归中央所有。同时被诛的还有参加叛乱的管侯刘戎始、氏丘侯刘偃和营平侯刘广等。齐藩王族经此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刘寿传子刘次景,刘次景死后无子,齐国绝传,汉武帝因此趁机将齐国废除,收归中央。齐国灭亡后,齐藩家族的众多王侯大都被削除,仅剩下城阳和淄川两个王国。

城阳王国的创建者刘章,是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娶吕禄之女为妻,生子刘喜。此后历经、刘延、刘义、刘武、刘顺、刘恢、刘景、刘云、刘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阳王国被废。 第六代城阳王刘顺生育了许多儿子,长子刘恢承嗣为城阳王,次子刘丘封都平侯,三子刘山封枣原侯,四子刘文封箕愿侯,五子刘勋封高广侯,六子刘佼封即来侯,七子刘谈封庸侯,八子刘兴封昆山侯,九子刘根封折泉侯,十子刘渊封博石侯,十一子刘用封要安侯,十二子刘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刘宪封式侯。式侯刘宪生数子,长子刘霸承袭爵位为第二代式侯,

南昌劉氏村族志

刘霸无子,刘宪的次子刘萌继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废式侯国。刘萌有多个儿子,长子刘恭,更始时官任侍中,袭爵为第四任式侯;第二个儿子是刘茂;第三个儿子就是赤眉军皇帝刘盆子。

城阳王刘章九世孙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今沂水县)。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刘志是刘肥的第十个儿子,最初封安都侯。原齐北王刘兴居谋反被杀后,刘志被汉文帝晋封为齐北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淄川王刘贤被杀,刘志又被改封为新的淄川王。历经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友、刘永,至王莽篡汉,淄川国被废。

5、刘邦儿子淮南王刘长大宗。

这一派的刘姓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这派刘氏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等地。

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后,刘邦封小儿子刘长为新的淮南王。刘长在前174年派儿子刘但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败露后,刘长的王位废除,发配到蜀地。前164年,文帝将原淮南王国的故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所生的3个儿子:刘安承袭刘长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淮南王;刘勃晋封为衡山王;刘赐晋封为庐江王。第二代淮南王刘安则是汉初皇族中最优秀杰出的人才,把为政、治学、做人的讨论汇编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刘安在炼丹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豆腐。刘安晚年阴谋篡位,被朝廷发觉,他畏罪自杀。武帝废除淮南王国,将淮南故地收归中央,改为九江郡。淮南王宗族至此灭亡。

刘勃原封衡山王,前153年改封为济北王。刘勃有7个儿子,长子刘胡继承王位,其余6个儿子在公元前126年被汉武帝同日封为列侯:刘不封阳安侯,刘骞封荣关侯,刘何封周望侯,刘则封陪缪侯,刘信封前侯,刘乐封安阳侯。刘胡传位给刘宽,刘宽因谋反被朝廷处死,济北王国也被废除,改为北安县。刘宽的另外5个兄弟也都被封为列侯:刘曜丘封五据侯,刘龙封富侯,刘遂封平侯,刘成封羽侯,刘楚封胡母侯。其中,老五羽侯刘成一支,终西汉一朝一直延续有后,直至王莽篡汉时才被削去爵位。

南昌劉氏村族志

淮南王刘长的第三子刘赐原被为庐江王,后被改封为衡山王。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叛乱阴谋,畏罪自杀。衡山王国也被朝廷废为衡山郡。

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望中的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

6、汉文帝次子梁王刘武、三子代王刘参大宗。

这一派人数也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江苏地区。

汉文帝刘恒有3个儿子:刘启、刘武、刘参。其中,长子刘启继承帝统,即汉景帝;次子刘武封梁王;三子刘参封代王。

刘武前178年被封为代王,二年后改封为淮阳王。前168年,因原梁王刘揖死后无子继统,刘武又被文帝改封为梁王。梁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统辖从河南开封到山东泰安一带的40多坐城市。梁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是西汉中期势力最大的几个藩国之一。刘武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因而成为汉景帝时与景帝关系最亲近的藩王。“七国之乱”爆发后,刘武一方面坚守睢阳城,同时还派出大军攻打吴、楚叛军。刘武与王后李氏等共生育了5子5女。景帝于前144年下诏将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封给刘武的5个儿子:长子刘买承袭刘武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梁王;老二刘明晋封济川王;老三刘彭离晋封济东王;老四刘定晋封山阳王;老五刘不识晋封为济阴王。刘武的5个儿子虽然都被封为王,但除长子梁共王刘买一支传国久远之外,其余4个儿子的家族都不兴旺。其中,济川王刘明因犯杀人罪,被发配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此后便下落不明。济东王刘彭离也因犯杀人罪被流放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后裔不详。山阳王刘定和济阴王刘不识,则都因死后无子继承王位而灭国。因此,后世梁藩后裔子孙,大都出自梁共王刘买一支。刘买传位于长子刘襄。刘襄传子刘无伤,刘无伤传位于刘定国。刘定国有15个儿子:长子刘遂在前45年继位为第六代梁王;其余14个儿子则被封为列侯:刘平封贳乡侯,刘义封乐侯,刘延年封中乡侯,刘罢军封郑侯,刘顺封黄侯,刘迁封平乐侯,刘就封菑乡侯,刘方封东乡侯,刘訢封陵乡侯,刘钦封溧阳侯,刘固封釐乡侯,刘发封高柴侯,刘未央封临都侯,刘舜封高质侯。刘定国的第十个儿子刘訢封陵乡侯,从睢阳移居中沛郡丰县金刘砦汉皇故里,世守汉朝皇帝祖陵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砦汉里

南昌劉氏村族志

堂刘氏,又称古丰刘氏或丰沛刘氏。 刘遂传位于刘嘉,刘嘉传子刘立。刘立被朝廷发配汉中,梁藩王国被废除。梁王刘武的这支刘氏宗族,后裔子孙多散居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一带,其中又以当时的沛郡最多。

刘参前178年被封为太原王,三年后,因原代王刘武改封为淮阳王,刘参又被文帝改封为代王,并兼有太原故地,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刘参传子刘登,刘登有10个儿子,长子刘义,继任第三代代王;其余9子均被封为列侯:离石侯刘绾,邵侯刘顺,利昌侯刘嘉,兰侯刘罢军,临河侯刘贤,湿成侯刘忠,土军侯刘郢客,皋琅侯刘迁,千章侯刘遇。代王刘义在位19年,后被朝廷改封为清河王。刘义有8个儿子:长子刘阳承嗣清河王位;刘禄,封蒲领侯;刘迁,封南曲侯;刘寅,修市侯;刘成,东昌侯;刘豹,新乡侯;刘福,修故侯;刘弘,东阳侯。刘阳传子刘年。刘年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清河王国废除。2年,汉平帝兴灭国,继绝世,又封刘参玄孙的儿子刘如意为广宗王,以继承代王刘参的香火。刘如意被篡汉的王莽贬为庶民,广宗王国灭亡。 刘参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地区。 7、汉景帝派下

汉代各帝中,景帝刘启的儿子最多,有14个。除第十子刘彻继位称帝外,其余13子都被封为藩王。但景帝14子之中,长子刘荣以太子身份被废为临江王后不久就自杀绝后,第三子临江王刘阏、第八子胶西王刘端、第十三子清河王刘乘均早年夭折,无子绝传。这样,景帝刘启的后裔实际上只传有10支。今日世界刘姓,有很大部分都出自汉景帝之后,如著名的长沙刘氏、中山刘氏和彭城刘氏的一部分。

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栗姬。前155年,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建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后裔遂形成河间刘氏。刘德长子刘不害继任第二代河间王,刘德还有12个儿子,他们均被封为列侯:兹侯刘明,旁光侯刘殷,距阳侯刘匄,蒌侯主退,阿武侯刘豫,参户侯刘免,州乡侯刘禁,平城侯刘礼,广侯刘顺,盖胥侯刘让,重侯刘担,沈阳侯刘自为。刘不害传子刘基,刘基传刘授,刘授刘庆。刘庆有6个儿子,长子刘元继承王位,二子刘雍封景成侯,三子刘招封平堤侯,四子刘佟封乐乡侯,五子刘盖封高郭侯,六子刘昌封阳兴侯。前38年,刘元被发配房陵,河间王国被废除。5年后,朝廷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

南昌劉氏村族志

令刘良为河间王。刘良传子刘堂,刘堂被王莽贬为庶民,河间王国灭亡。河间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刘馀,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馀于前155年被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县)。鲁国的王宫正好是当年孔子的住宅,刘馀为了给自己修造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逸礼》等几十篇儒家经典文献。刘馀传长子刘光,刘馀的另6个儿子被封为列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刘光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位给刘劲,刘劲传位给刘睃。刘睃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继位,鲁国被废除。2年后,刘劲的庶子刘闵又被汉哀帝立为鲁王。王莽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鲁藩王族的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和割据益州的刘焉家族,就都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的东平刘氏、竟陵(今湖北钟祥)刘氏、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也都是刘馀的后裔。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非原被封为汝南王,\七国之乱\时,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刘非有6个儿子:长子刘建,前127年继承王位;刘敢,丹阳侯;刘蒙之,盱台侯;刘胥,胡孰侯;刘缠,秣陵侯;刘定国,淮阳侯。刘建是个荒淫无耻、胡作非为到了极点的家伙,江都王国也因此被废除,改为广陵郡。公元2年,朝廷又立盱台侯刘蒙之后裔刘宫为广陵王,不久王莽篡汉,广陵王国又被废除。刘非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

刘彭祖,是汉景帝的第六个儿子。前156年,刘彭祖受封为广川王,4年后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刘彭祖生养了很多儿子,记载的就有28个之多:王太子刘丹、尉文侯刘丙、封斯侯刘胡、榆丘侯刘受福、邯会侯刘仁、朝侯刘义、东城侯刘遗、阴城侯刘苍、邯平侯刘顺、武始侯刘昌、易安侯刘平、柏畅侯刘终、高安侯刘延年、漳北侯刘宽、南陵侯刘庆、安檀侯刘福、爰戚侯刘当、栗侯刘乐,列侯刘建、刘贺、刘佗、刘舟、刘周舍、刘起、刘侯道、刘屈釐、刘卓子、平干王刘偃等。刘彭祖的长子刘丹被废为庶民,武始侯刘昌继承王位。刘昌生有6个儿子:王太子刘尊、邯沟侯刘偃、乐阳侯刘说、桑中侯刘广汉、张侯刘嵩以及王子刘高。刘尊因无子继位,赵王国一度绝传。汉宣帝又下诏封刘尊的弟弟刘高为

南昌劉氏村族志

赵王,刘高传子刘充,刘充传子刘隐。直到王莽篡汉,刘隐被贬,赵国灭亡。平干王刘偃家族,仅传国一代,到他的儿子刘元时,就因犯罪亡国。 赵王宗族支系众多,人丁兴旺。这支刘氏皇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六朝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广平(今河北鸡泽)阴城刘氏一支,就是刘彭祖的后裔。阴城侯刘苍的后裔,有部分流传在今湖南、江西一带。

刘越,是景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生母是王夫人。前155年,刘越受封为广川王,建都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刘越生了7个儿子:长子刘齐继承王位;其余是蒲领侯刘嘉,西熊侯刘明,枣强侯刘晏,毕梁侯刘婴,列侯刘则,沂陵侯刘喜。刘齐传子刘去,刘齐的另几个儿子也封为列侯:甘井侯刘光,襄堤侯刘圣,东襄侯刘宽,乐信侯刘强,昌成侯刘元,历乡侯刘必,武陶侯刘朝,桃炀侯刘良。刘去在流放途中自杀身亡,汉宣帝封刘齐的庶长子、刘去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刘文传子刘海阳,前50年,刘海阳流放房陵,广川国亡。15年后,汉平帝封刘文的弟弟襄堤侯的儿子刘榆为广德王,刘榆儿子刘赤继位后,直到王莽篡汉,广川王国才被废除。广川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但现在自称为刘越后裔的刘姓尚未有发现。

刘寄,是汉景帝第十二子,被立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今山东平度县),辖统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刘寄生5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刘庆。刘寄死后,汉武帝封刘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封刘庆为六安王,管辖原衡山国故地;他的另3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侯。刘贤传子刘通平,刘通平生5子:长子刘音承继王位;次子刘强封柳泉侯;五子刘偃,封新利侯。刘音共生7子:长子刘授承嗣王位;次子昌乡侯刘宪;三子顺阳侯刘共;四子乐阳侯刘获;五子平城侯刘邑;六子密乡侯刘林;七子乐都侯刘。刘授共生5子:长子刘殷嗣王位,次子陵石侯刘庆,三子临安刘闵,四子徐乡侯刘炔,五子堂乡侯刘恢。刘殷因王莽篡汉被贬,胶东王国灭亡。 刘寄的少子刘庆封为六安王后,共传5代,刘庆传子刘禄、刘禄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光、刘光传子刘育。王莽篡位后,六安王国灭亡。胶东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舜,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被立为常山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刘舜生4子:刘棁、刘勃、刘平、刘商。刘舜的庶长子刘棁,没有受封爵位。刘舜太子刘勃承继王位,但后来被贬,常山王国仅传2代便告灭亡。汉武帝于是封刘

南昌劉氏村族志

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第四子刘商为泗水王。刘平传子刘偃,刘偃传子刘申,刘申传子刘雍,刘雍传子刘普,刘普传子刘杨,到王莽篡位,灭亡。东汉复兴后,刘杨之子刘得被复封为真定王,后又被降为侯。泗水王刘商传子刘安世,刘安世传弟刘贺,刘贺传子刘综,刘综传位给刘骏,刘骏传子刘靖。王莽篡位后,废除泗水王国。 泗水王族是汉宗室中较弱的一支,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一带。 8、汉宗室最庞大的支系--中山刘氏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是贾夫人所生,受封为中山王,建都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余人,这是刘氏藩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刘胜的120多个儿子,除长子刘昌承袭中山王位外,其余都被封为侯,其中名见《汉书》者有20个:广望节侯刘忠、将梁侯刘朝平、薪馆侯刘未央、陆城侯刘贞、薪处侯刘嘉、陆地侯刘义、临乐敦侯刘光、东野戴侯刘章、高平侯刘喜、广川侯刘颇、乘丘节侯刘将夜、高丘哀侯刘破胡、柳宿夷侯刘盖、戎丘侯刘让、樊舆节侯刘修、曲成侯刘万岁、安郭于侯刘传富、安险侯刘应、安道侯刘恢,澎侯刘屈釐。这些中山王族分支,大都传有后裔。因此,中山王一宗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汉代分支最多,族系最庞大的藩系。

刘胜传子刘昌,刘昌传子刘昆侈,刘昆侈传子刘辅,刘辅传子刘福,刘福传子刘循,刘循公元前55年去世,无子,中山王国至此绝封。 第三代中山王刘昆侈之后,各代中山王又分出许多分支。其中,刘昆侈的儿子,除刘辅袭封为中山王外,还有2个儿子被封存列侯,即成献侯刘喜、宣处节侯刘章。第四代中山王刘辅的儿子,除中山王刘福外,还有利乡侯刘安。利乡孝侯刘安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国(刘国有两个弟弟:刘云客、刘广汉)。前19年,朝廷又封刘云客为广德王,刘云客传位给弟弟刘广汉,刘广汉于王莽篡汉时被废,广平王国亡。刘胜开创的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当时20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中山王族的后裔,汉魏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也称中山刘氏。

中山刘氏枝属繁杂,爵位传袭下来的则只有如下几支:广望侯刘忠传子刘中、刘中传子刘何齐、刘何齐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阁,刘阁之后广望侯国被废除;临乐侯刘光传子刘建、刘建传子刘固、刘固传子刘万年、刘万年传刘广都,至王莽篡汉,临乐侯国被废除; 樊舆侯刘修传子刘过伦、刘过伦传子刘异众、刘异

南昌劉氏村族志

众传子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王莽篡位时,樊舆侯国灭亡。其余110多支族,有的可能没有封侯授爵,有的授爵位后因无子绝封。

中山靖王刘胜的第五个儿子刘贞前127年封陆城侯(今涿州),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刘贞降为普通平民。三国刘备是刘贞的第11代孙。刘备共生3子,后裔因此分为3大支。刘备嫡长子刘禅,继位称帝,蜀汉亡国后,刘禅被迁至洛阳居住,被封为安乐公。刘禅8个儿子当中,太子刘璿因蜀将钟会作乱被成都乱兵杀害,三子刘琮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逝,四子北地王刘谌以身殉国。刘禅其余的儿子都随父内迁中原,居住在洛阳一带。刘禅被贬为安乐县公后,蜀汉王室成员也大都受到魏政府的厚待。刘禅去世后,由他的第六子刘恂嗣袭为第二代安乐公。西晋末年,永嘉(307-312年)之乱,洛阳一带的蜀国王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在战乱中绝亡,另有一部分则南迁到江南地区。如今湖北监利的彭城郡古柏堂刘氏,就是以刘禅第四子刘谌为发派始祖。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最为重要。蜀汉亡国后,刘永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其中,刘永的一个名叫刘玄的孙子,又逃亡蜀地,被割据四川的李雄封为安乐公。刘永的后裔极为发达,今日东南闽粤及海外刘氏,十之六七是刘永的后裔。 刘备三子刘理于244年去世,传长子刘胤,刘胤传子刘承。刘承无子嗣位,改由刘理的第二个儿子刘辑袭爵为第四任安平王。蜀汉灭亡后,刘辑迁居洛阳,并被废掉王位,贬为乡侯、奉车都尉。 9、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大宗

在汉家皇室中,长沙王宗族发展迅速、分支众多、人丁兴旺、后裔发达,是王室中最尊贵、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长沙王族的后裔又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留居汉代长沙王国,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国江西、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刘姓的主体;北派则在西汉时期迁居南阳,后来宗族崛起,一跃而尊为东汉皇族帝系,其后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国各地。

刘发,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其母亲唐姬,是景帝宠姬程姬身边的丫环。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当时的长沙国,在西汉人看来,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卑湿贫困和充满毒瘴的野蛮之地。刘发的长沙国

南昌劉氏村族志

是在汉初异姓诸侯王吴芮所建的长沙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发的子女众多,见于史载的儿子就有16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外,刘发的其余15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他们是:安城侯刘苍居今江西安福县、宜春侯刘成居今江西宜春县、句容侯刘党居今江苏句容县、容陵侯刘福居今湖南攸县、路陵侯刘童居今河南南阳市、攸舆侯刘则居今河南南阳市、茶陵侯刘居今湖南茶陵县、建成侯刘拾居今今江西省高安县、安众侯刘丹居今河北怀来县、叶平侯刘喜居今叶县、夫夷侯刘义居今邵阳县、舂陵侯刘买居今湖南宁远县、都梁侯刘定居今湖南武冈县、洮阳侯刘狩居今广西全州县、众陵侯刘贤。

刘发传子刘庸、刘庸传子刘鲋鮈、刘鲋鮈传子刘建德、刘建德传子刘旦,刘旦传位于弟弟刘宗、刘宗传子刘鲁人、刘鲁人传子刘舜。王莽篡汉,废除长沙王国。刘秀复汉后,封刘舜的儿子刘兴为长沙王,但后来刘兴因与光武帝血缘关系太远而被削去王位,降封为临湘侯。各任长沙王的儿子,除嫡长子世袭王位外,其余各子则被依例封为列侯。其中,第三代长沙王刘鲋鮈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高城侯刘梁居今湖北松滋县、复阳侯刘延年居今河南桐柏县、钟武侯刘度居今河南信阳市;第四任长沙王刘建德的儿子被封侯的,有昭阳侯刘赏居今湖南邵东县和承阳侯刘景居今湖南邵东县;第六任长沙王刘宗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安平侯刘习和阳山侯刘宗2个;另有一个湘乡侯刘昌居今湖南湘乡市,不知是哪一个长沙王的儿子。

长沙刘氏的这24个分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的只有句容侯刘党和洮阳侯刘狩两支;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的有路陵侯刘童和攸舆侯刘则两支。其余20个分支,有的袭封一代或数代便被削去封国爵位,降为庶民;有的终西汉时期一直保有侯国和爵位;舂陵节侯一支,则更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可见,长沙刘氏的绝大部分分支,均有后裔延续于世。后世著名的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刘氏、南阳沮阳刘氏、安城刘氏、范阳刘氏(今河北省涿州市)等刘氏望族,都是源自长沙刘氏。 刘买是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前124年受封为舂陵侯,建侯国于零道县舂陵乡(今湖南省宁远县北)。刘买长子刘熊渠,袭封为第二代舂陵侯;次子刘外,官任郁林(今广西桂平)太守。刘熊渠传位给嫡长子刘仁,刘熊渠的另一个儿子刘利官任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太守。前45年,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率领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湖南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仅留下次子刘昌俘居宁远

南昌劉氏村族志

舂陵故地。刘仁去世后,嫡长子刘敞继位为第四代舂陵侯,不久,舂陵侯国被王莽废除。王莽末年,以南阳刘氏为首的汉朝宗室掀起了大规模的反莽复汉浪潮。更始帝刘玄恢复舂陵国,刘祉被续封为第五代舂陵侯,入关后,刘祉更被升为定陶王。更始政权灭亡后,定陶王刘祉逃回洛阳,随即投奔刘秀,刘秀封刘祉为城阳王。刘祉次子刘坚封为高乡侯;刘祉的嫡长子刘平,原封为蔡阳侯,后被削去侯爵。62年,刘平被汉明帝改封为竟陵侯(今湖北潜江县)。刘平传子刘真、刘真传子刘禹、刘禹传子刘嘉。

除光武帝刘秀一支和舂陵侯嫡干支系外,舂陵宗族又分为三大派:一为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的弟弟刘外支派;一为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刘利支派;另一支则是第四代舂陵侯刘敞的弟弟刘庆、刘弘、刘梁、刘宪支派。刘外任郁林太守时,家族仍居湖南舂陵。刘外的儿子刘回,官任钜鹿郡(今河北平乡)都尉,前45年,刘回家族随整个舂陵宗族一起从湖南舂陵北迁到南阳郡的舂陵。刘回生了两个儿子:刘钦、刘良。刘钦,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官任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县令。刘钦生了3个优秀的儿子,即刘縯、刘仲和刘秀,另有刘黄、刘元、刘伯姬等3个女儿。刘良在汉平帝时举孝廉,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县令。哥哥刘钦去世后,刘良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儿刘縯、刘仲、刘秀3兄弟的重担。新莽末年,刘縯、刘秀兄弟起兵反莽,刘良响应。刘良的妻子和2个儿子在战斗中遇难,只剩下一个儿子刘栩。26年,刘良以皇叔的身份被刘秀封为广阳王,3年后又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刘良死后,儿子刘栩袭爵为第二代赵王,刘栩的12个儿子也均依例进封为乡侯或亭侯。刘栩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宏、刘宏传子刘乾、刘乾传子刘豫、刘豫传子刘赦、刘赦传子刘珪。曹魏代汉,刘珪被贬为崇德侯,赵藩王族至此衰落。刘利是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45年,刘利的家族也随舂陵侯国一起从湖南北迁到南阳舂陵。刘利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子张,就是更始皇帝刘玄的父亲;刘利的次子佚名,早年去世,只留下2个儿子刘显、刘赐。更始政权推翻新朝后,刘赐官任大司马,成为更始政权中权力最大的大臣。更始败亡之后,刘赐也投奔属于舂陵同宗的刘秀,被刘秀封为慎侯,后来又被光武帝改封为安成侯(今河南汝南县)。刘赐长子刘闵,袭爵为第二代安成侯;次子刘嵩,受封为白牛侯,后贬为庶民。刘闵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昌。

第四代舂陵侯刘敞有4个弟弟,即刘庆、刘弘、刘梁、刘宪。刘庆更始时被

南昌劉氏村族志

封为燕王。赤眉军攻破长安时,刘庆被乱兵所杀。刘庆的儿子刘顺,是刘秀少年时候的好朋友,更始灭亡后,刘顺投奔刘秀,被刘秀任命为南阳郡太守。26年,刘顺又被封为成武侯(今河南省焦作市)。刘顺传子刘遵、刘遵传子刘弇,刘弇无子绝传,侯国废除。刘弘反新莽起义时阵亡,刘弘娶光武帝的姨母樊氏为妻,生子刘敏、刘国。东汉建立后,刘国被封为甘里侯(今河南洛阳市东);刘敏受封为弋阳侯(今河南潢川县)。刘梁和刘宪都去世得早。刘宪有个儿子刘嘉,是个优秀人才,受封为顺阳侯,刘嘉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廧,封黄李侯;次子刘参,袭封为第二代顺阳侯,后被降为南乡侯。刘参传子刘循、刘循传子刘章。 10、汉武帝派下三大藩系

汉武帝刘彻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 其中,长子刘据初立为太子,后因巫蛊事件被杀,他的3子1女也被杀害,独留下嫡长孙刘询,后来承继帝统。刘彻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在位仅8年就夭折,死后无子绝传。刘彻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以太子身份承继皇位,此即汉昭帝,也因无子绝传。这样,汉武帝仅存一、三、四、五共4房子孙。

刘旦被封为燕王。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承皇位,霍光辅政。燕王刘旦与大臣上官桀、桑弘羊勾结,阴谋废掉昭帝,失败后畏罪自杀。6年后,汉宣帝即位,又封刘旦的原太子刘建为广阳王,又封刘旦次子刘庆为新昌侯,三子刘贤为安庆侯。刘建传子刘舜、刘舜传子刘璜、刘璜传子刘嘉。刘嘉被王莽封为扶姜侯。燕王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刘胥,被封为广陵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刘胥生6子:太子刘霸、朝阳侯刘圣、平曲侯刘曾、列猎刘宝、南利侯刘昌、高密王刘弘。刘霸传子刘意,刘意传子王刘护。刘护传位给刘霸的儿子刘守、刘守传子刘宏。王莽篡汉后,广陵王国被取消。高密王刘弘传子刘章、刘章传子刘宽、刘宽传子刘慎。王莽篡汉后,高密王国亡。 汉宗室广陵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河南一带。

刘髆受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北)。刘髆传位于儿子刘贺,刘贺于前74年汉昭帝死后被霍光迎立为皇帝,即废帝。废帝刘贺荒淫无道,当了27天皇帝,便被废掉,并被废除昌邑王爵,改封为海昏侯,就国于豫章昌邑城(今江西新修县)。 刘贺生3子:刘充国、刘奉亲、刘代宗。刘贺传刘代宗、刘代宗

南昌劉氏村族志

传子刘保世、刘保世传子刘会邑。王莽篡汉时,海昏侯国被废。刘秀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昌邑王家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西地区。 11、汉宣帝派下三支藩系

汉宣帝刘询生有5个儿子:刘奭、刘钦、刘宇、刘嚣、刘竟。其中,长子刘奭承继帝统,幺子刘竟封中山王后无子绝传,而淮阳宪王刘钦、东平思王刘宇和楚孝王刘嚣3大支系,则子孙绵延。

刘钦,前65年受封为淮阳王,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刘钦传子刘去、刘去传子刘縯。王莽篡位后,淮阳国灭亡。淮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 刘宇,前52年受封为东平王,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刘宇传子刘玄,刘玄窥凯皇位,事发后自杀。公元1年,王莽封刘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并立刘宇之孙、桃乡顷侯刘宜之子刘成都为中山王。东平王刘开明去世,无子嗣位,便由侄子--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匡为东平王。王莽篡汉后,东平王刘匡、严乡侯刘信与东郡太守联合起兵,欲诛王莽,立刘信为帝。兵败后,东平王族至此灭亡。东平王族后裔在六朝隋唐时期形成刘氏25大郡望之一--东平刘氏。

刘嚣,生母是卫婕妤,受封为定陶王,前50年徙封为楚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市)。刘嚣子孙众多,见于记载的有21个。除长子刘文立为楚王太子外,其余各子均被封为列侯,他们是:平陆侯刘衍、广戚侯刘勋、阴平侯刘回、陵乡侯刘曾、武安侯刘愋、郚乡侯刘光、新城侯刘武、宜陵侯刘护、成陵侯刘由、成阳侯刘众、复昌侯刘休、安陆侯刘平、梧安侯刘誉、朝乡侯刘充、扶乡侯刘普、吕乡侯刘尚、李乡侯刘殷、宛乡侯刘隆、寿泉侯刘录、杏山侯刘遵。刘文继位为第二代楚王,无子绝传。汉成帝又改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第三任楚王。刘衍传子刘纡。王莽篡汉后,楚国亡。刘纡生子刘般,刘般被光武帝刘秀封为菑邱侯,后又改封为杼秋侯,属楚国;汉明帝又改封他为居巢侯,地属沛国,回到彭城故地。刘般生2子:刘恺、刘宪。刘宪于98年袭封为第二代居巢侯,刘宪传子刘重。刘恺汉安帝时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刘恺的小儿子刘茂汉桓帝时也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要职。后因坚持正义,为司隶校尉李膺辩服而得罪汉桓帝,被罢免。刘茂迁居彭城丛亭里,后裔极为昌盛发达,遂形成后世彭城刘氏中主要支系。 广戚侯刘勋传子刘显,刘显生的儿子刘婴,便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孺子婴在王莽败亡后被更始政权所杀。但据湖南郴州秀才乡黄茅刘氏\谱序\和湖

南昌劉氏村族志

南宁远刘氏族谱\源流序\载,刘显的后裔五代时南迁至江西吉安、泰和一带,后又分迁湘、鄂、川等省,构成今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一带刘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刘秀大哥刘縯家族

南顿令刘钦当年共生养了3个儿子:刘縯、刘仲、刘秀。 其中,三子刘秀肇启东汉帝统,而次子刘仲在当年刘秀起兵时遇害绝后,因此刘秀的两个兄弟仅存大哥刘縯一支,这便是东汉宗室的长房齐藩王族。这里的齐藩,包括齐藩和它的分支北海藩族两支。

刘縯早年遇害,留下二子:刘章、刘兴。刘秀分封刘章为太原王、刘兴为鲁王,并令刘章奉刘縯之祀,而刘兴则出嗣叔父刘仲,以奉刘仲之祀。35年,太原王刘章被改封为齐王,建都临淄。刘章生2子:刘石、刘张。刘章死后,长子刘石承嗣为齐王,而次子刘张则被封为下博侯。刘石生3子:长子刘晃,71年继任第四代齐王;次子刘刚,封利侯;三子刘畅,封都乡侯,后被外戚窦氏所害。刘晃传子刘无忌、刘无忌传子刘喜、刘喜传子刘承。206年,曹操将齐、北海、阜陵等8个藩王国废除,齐藩王国灭亡。齐藩刘章一支,后裔王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縯的次子刘兴,被封为鲁王。52年,因汉王朝将鲁国划属东海国,鲁王刘兴被改封为北海王,建都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刘兴生4子,长子刘睦继承王位,次子刘復,封临邑侯;另有2个儿子被封为县侯。刘睦生了多个儿子:嫡长子刘基,承嗣王位;另2子封为县侯;还有2个儿子封为乡侯;庶子刘威封斟乡侯;儿子刘毅封平望侯;幼子刘某封亭侯。

刘基绝嗣,汉和帝又封刘睦庶子斟乡侯刘威为北海王。107年,汉安帝又封刘睦的孙子、原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刘普传子刘翼、刘翼传子刘某,刘某绝嗣,北海王国被曹操废除。临邑侯(今山东东阿县)刘復,曾与班固、贾逵一同撰修《汉书》。北海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洪,字元卓,鲁王刘兴第六世裔。鲁王刘兴的庶子被封为县侯,封地为泰山郡龙眼官庄(今蒙阴县召子官庄),刘洪自幼就生活在这里,刘洪年轻时就以校尉应太史蔡邕征,拜郎中,后因数术超绝,担任“上计椽”,专门从事历法研究。刘洪创造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法《乾象历》,对历代历法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南昌劉氏村族志

为后世历朝所沿用。刘洪的另一贡献,是发明了珠算,完成了《九章算术》等著作。刘洪因此被后人尊为算圣。 13、刘秀派下九支皇族

光武帝刘秀共生11个儿子,除四子刘庄承继帝统和临淮公刘衡早逝绝传外,其余9子均被封为藩王,且都后裔绵延,传祚永长。

刘强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嫡长子,43年由皇太子改封为东海王,刘秀对刘强极为优厚恩宠,把原来的鲁郡划归东海国。东海王国统辖东海和鲁郡共2郡29县,成为东汉时期最大的藩国。东海王国定都于原西汉鲁国故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县)。刘强传子刘政、刘政传子刘肃、刘肃传子刘臻、刘臻传子刘祗。刘祗生2子:刘羡、刘琬。刘祗传位给刘羡,而他的次子刘琬则在汉献帝时被封为洛阳侯,官任平原相。220年曹丕篡汉后刘羡被贬为崇德侯,东海国亡。东海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繁衍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26大郡之一的东海刘氏。 刘辅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刘辅,被封为中山王,并兼食常山郡; 44年,又被改封为沛王,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刘辅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正、刘正传子刘广、刘广传子刘荣、刘荣传子刘琮、刘琮传子刘曜、刘曜传嗣子刘契。不久,曹丕贬刘契为崇德侯。沛藩王国灭亡。沛藩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一带,并形成后世刘氏望族--沛国郡刘氏。 有一种可疑的传说,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刘英是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刘英受封楚王,建都彭城,但楚国是东汉各藩国中最小也是最穷的一个。刘英图谋取代汉明帝,阴谋败露,被废去王位,徙居丹阳泾县(今江苏丹徒县东)。汉章帝刘炟封刘英的儿子刘种为楚侯。刘种后被改封为六侯,遂从彭城迁至今六安。刘种传子刘度、刘度传子刘拘。刘拘之后,直至曹魏时期才被废为县。楚藩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后世彭城刘氏,当有楚藩王族的成份。

刘康,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被封济南王,建都东陵(今山东省章丘县)。刘康传子刘错、刘错传子刘香、刘香传弟弟阜阳侯刘显,刘显传子刘广,刘广绝嗣,济南王国绝灭。济南王族在东汉传国较短,势力较弱,其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一带。

南昌劉氏村族志

刘延,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阜陵王,建都阜陵(今安徽全椒县),成为东汉初最小的藩国。章帝末年,他从阜陵迁都安徽寿春。刘延传次子刘冲、刘冲传哥哥刘鲂、刘鲂传子刘恢、刘恢传子刘代,刘代传哥哥刘便亲、刘便亲传子刘统、刘统传子刘赦。刘赦绝嗣,阜陵王国绝亡。阜陵王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一带。

刘苍是刘秀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即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刘苍受封东平王,定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刘苍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有9子5女。其中,嫡长子刘忠袭爵为第二代东平王;次子刘尚封为任城王。刘忠传子刘敞、刘敞传子刘端、刘端传子刘凯。曹丕代汉,东平王国被废除,刘凯被贬为崇德侯。任城王刘尚传子刘安、刘安传子刘崇。刘崇绝嗣,汉桓帝封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刘博为任城王,让他承奉刘尚的庙祀。刘博绝嗣,汉灵帝又封河间贞王刘建的儿子刘佗为任城王,以奉刘博之后。刘佗因曹魏篡位,被贬为崇德侯。任城王国亡。东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构成后世著名的东平刘氏的一个重要来源。

刘荆是刘秀与阴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刘荆原受封为山阳王。58年被汉明帝贬封为广陵王,刘荆死后,汉明帝封刘荆的嫡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刘元寿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条。广陵王刘荆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并形成后世刘氏著名宗族广陵刘氏和临淮刘氏。

刘焉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小儿子,被封为中山王,都卢奴(今河北定县)。刘焉传子刘宪、刘宪传子刘弘、刘弘传子刘畅、刘畅传子刘稚。刘稚绝嗣,中山王国亡。中山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刘京是刘秀最小的儿子,为琅邪王,都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刘京传子刘宇、刘宇传子刘寿、刘寿传子刘尊、刘尊传子刘据、刘据传子刘容。刘容的弟弟刘邈,官任九江太守,与曹操关系密切,于是汉献帝又封刘容之子刘熙为琅邪王。刘熙后来被曹操杀害,琅邪王国灭亡。琅邪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后世著名的琅邪刘氏,当有东汉琅邪王族的成份。 14、汉明帝派下六大藩系

汉明帝刘庄有9个儿子: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炟、刘衍、刘畅、刘炳、刘长。除第五子刘炟继承帝统(为汉章帝)外,其余8个儿子均被封为藩王。

南昌劉氏村族志

其中大儿子千乘王刘建和小儿子济阴王刘长死后无子绝嗣,因而汉明帝派下只剩有6支藩王族系传续有后。

刘羡,是汉明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陈王,以淮阳郡为食邑,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刘羡传子刘均、刘均传子刘竦、刘竦传叔父刘崇、刘崇传子刘承、刘承传子刘宠。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宠曾率国中弓箭手镇守藩国,附近民众前往投奔者多达10多万人。袁术因向陈国求取粮食不得,便将刘宠杀害。

刘恭,是汉明帝第三子,封为彭城王,建都彭城。刘恭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嗣、刘嗣传子刘和、刘和传长孙刘祗。东汉灭亡,彭城王国被废,刘祗被贬。 彭城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一带,后世著名的彭城刘氏,应该有这一支的成份。

刘党,是汉明帝第四子。被封为乐成王,定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刘党传子刘崇、刘崇传庶弟刘巡、刘巡传子刘宾继位。刘宾绝嗣,乐成王国灭亡。此后,朝廷又先后以济北惠王之子刘苌和河间孝王之子刘得过继为乐成靖王刘党之后。

刘衍,是汉明帝第六子,受封为下邳王,定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刘衍传子刘成,刘成传子刘意,刘意传子刘宜。刘宜绝嗣,下邳王国被曹操废除。下邳王族宗室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浙地区。

梁藩王族始祖刘畅,是汉明帝第七子,封为梁王,定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刘畅传子刘坚,刘坚传长子刘匡,刘匡传弟刘成,刘成传子刘元,刘元传子刘弥。220年,曹丕篡汉贬梁王刘弥为崇德侯,梁王国灭亡。 梁藩王族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宗族兴旺,形成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梁郡刘氏。

刘昞是汉明帝第八子,受封为常山王,定都今河北元氏县。刘昞传小儿子刘侧、刘侧传刘侧哥哥刘防的儿子刘章、刘章传子刘仪、刘仪传子刘豹、刘豹传子刘暠。黄巾起义时,刘暠弃国逃走,常山王国被曹操废除。 常山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 15、汉章帝派下四大藩系

汉章帝刘炟生有8个儿子: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万岁、刘淑。其中,第四子刘肇承继帝统,即汉和帝,和帝传至第二代(汉殇帝刘隆和平

南昌劉氏村族志

原王刘胜),均因无子而绝传;而平春悼王刘全、广宗殇王刘万岁和城阳怀王刘淑,也均因无子而绝亡。这样,汉章帝名下就仅传4支,即千乘王族、清河王族、济北王族与河间王族。

刘伉为汉章帝长子,受封为千乘王。刘伉传子刘宠,刘宠被改封为乐安王。刘宠生3子:长子刘鸿承嗣王位;次子刘得过继给和帝长子刘胜为子;三子刘延平,则过继给清河愍王刘虎威做儿子。刘鸿又被改封为勃海王,生子刘瓒。刘瓒被窦大庆后拥立为帝,即汉质帝。质帝在位仅2年便夭折,因无子而绝传。 刘得出嗣平原王刘胜,绝嗣。刘延平出嗣清河王刘虎威,死后传位给儿子刘蒜。刘蒜后被诬陷谋反,自杀。这样,千乘王族几个分支便都无后绝传。

刘庆,是汉章帝三子,生母为宋贵人。刘庆初被立为皇太子,因受窦太后的诬陷,被废为清河王,都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县)。汉和帝诛灭外戚窦宪势力,刘庆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庆生了3个儿子:长子刘祜,承继帝统,即是汉安帝;次子刘虎威,继嗣为王,即清河愍王;少子刘常保,被封为广川王。但刘虎威和刘常保死后都没有儿子继位,清河王族一支实际上也就绝亡无后了。

刘寿,是汉章帝五子,受封为济北王,都卢县(今山东长清县南)。刘寿生有6个儿子:长子刘登承嗣王位;次子刘懿,初被封为北乡侯,后在125年承继帝统,被拥立为汉少帝,不久夭逝;三子刘安国,被封为战乡侯。刘登传子刘多,刘多绝嗣,叔父刘安国继位。刘安国传子刘次,刘次传子刘鸾,刘鸾传子刘政。刘政绝嗣,被曹操废除。济北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开,是汉章帝六子,生母为申贵人。刘开受封为河间王,都乐成(今河北献县)。刘开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16个:长子刘政继位;次子刘翼封平原王,出继和帝长子刘胜之后;三子刘德封安平王,出承明帝之子刘党之后。 刘政传子刘建,刘建传子河间安王刘利,刘利传子刘陔。曹丕篡汉,刘陔被贬,河间王国亡。刘开次子刘翼出嗣刘胜之后,因被奸臣陷害,被贬为蠡吾县侯,居蠡吾(今河北博野县)。刘翼死后传子刘志。刘志后被大将军梁冀拥立为帝,此为汉桓帝。桓帝封桓帝之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206年,平原王国被曹操废除。解渎亭侯刘淑以刘开庶子受封,刘淑传子刘苌,刘苌传子刘宏。刘宏被大将军窦武拥立为帝,即汉灵帝。174年,朝廷改封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康为济南王,主持解渎亭侯刘苌祀事。刘康传子刘斌,刘斌传子刘开。刘开之子刘德封安平王,奉乐成王刘

南昌劉氏村族志

党祀。刘德传位给儿子刘续,刘续于190年被杀,安平王国被废。刘续的弟弟刘理,被梁太后封为甘陵王,奉清河王刘庆之祀。刘理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忠。刘忠绝嗣,甘陵王国被曹操灭亡。河间王族后裔主要颁在今河北省,后来子孙兴旺繁昌,形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的一大郡望--河间刘氏。 16、汉献帝之后--东汉皇族的最后走向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这样,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献帝娶皇后伏氏、曹氏,生数子,见于记载的有7个:皇太子刘冯,封南阳王,早逝;皇子刘熙、刘懿、刘邈、刘敦分别被封为济阴王、山阳王、济北王、东海王,东汉灭亡后又一同被贬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二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杀害。 刘协去世后,嫡长孙刘康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285年,刘康的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山阳公。刘瑾在位4年,儿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刘秋袭爵20年,309年五胡乱华时被胡人所杀,山阳公国灭亡。山阳公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部分则迁到日本。289年,当刘秋袭爵为山阳公时,同辈的刘阿知/智(汉献帝玄孙)率领他的儿子刘贺都/都贺、舅舅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来到日本。刘姓移民日本,带去了当时先进生产(如纺织)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刘阿知被天皇赐姓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奈良县桧前村)。刘阿知长子刘贺都,被雄略天皇赐姓为直。372年,仁德天皇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坂上\,471年,雄略天皇又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大藏\。朱雀天皇时(930--946年),大藏春实为平定\天庆之乱\立下大功,被封征西将军,大藏家族此后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大藏春实的第9代孙大藏种直,生有5子,后裔形成5姓:长子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大藏(姓)高桥氏;次子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三子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四子大藏种成,分居九州原田城,以原田为氏;五子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

除大藏5姓氏外,其他刘姓后裔姓氏还有:文宿弥氏、文忌寸氏、武生宿弥氏祖先汉高祖刘邦,丰冈连氏祖先汉高祖,下日佐氏、桧前村氏祖先汉高祖庶长

南昌劉氏村族志

子齐王刘肥,尾津直氏祖先是汉高祖5世孙大水命,桑原直氏、桑原村主氏祖先汉高祖7世孙刘万德,高村宿弥氏祖先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馀之后青州刺史刘琮,真神宿弥氏祖先汉福德王,台直氏祖先汉释吉王,伊吉连氏祖先长安人刘扬雍,下村主氏、春井连氏、河内造氏、武丘史氏祖先汉光武帝7世孙慎近王,八户史氏、高安造氏祖先东汉章帝,若江造氏祖先东汉灵帝,丹波史氏祖先东汉灵帝8世孙,火抚直氏、本津忌寸氏、池边直氏、火抗直氏、栗栖直氏祖先刘阿知,常宗忌寸氏祖先山阳公刘秋,凡人中家氏、台忌寸氏、河内忌寸氏、山代忌寸氏祖先汉献帝之子鲁国白龙王,志贺穴太村主氏祖先汉献帝之子美波夜王,广原忌寸氏祖先汉献帝之子孝德王,志贺忌寸氏祖先汉献帝。民忌坟、桧原宿祢、坂上大宿弥、山口宿祢、佐太宿弥氏、亩火宿弥氏、内藏宿弥氏、册品宿弥氏、谷宿弥氏、樱井宿弥氏、平田宿弥氏祖先是刘贺都。

韩国现有250个姓氏,其中祖籍中国的归化姓氏就有136个(人口达1000万人),再其中,刘姓人口约20万。朝鲜刘氏开基始祖是刘荃。刘荃,字原甫,号竹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32世孙,在北宋时官任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宋英宗时被贬高丽。刘荃渡海入朝,死后,葬在朝鲜庆北永川郡永川邑绿田洞碑石村。刘荃的后裔在南北朝鲜都非常兴旺发达。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复兴汉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期的第二个高潮。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皇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此后的400年,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遗民自居,念念不忘自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刘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但时代已变,刘姓毕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

南昌劉氏村族志

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姓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的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汉家刘氏天下、重温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独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族,已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上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

南昌劉氏村族志

大迁徙时期(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一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而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代,但它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年)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望26个。《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顿丘、长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摘录刘佑平《中华姓氏通史·刘姓》)

南昌劉氏村族志

第二节 远古世系

刘氏之先,盖出帝尧陶唐(国名。先住陶,后住唐,统称为陶唐)氏,推而上之,则出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元妃(即第一夫人)曰嫘祖,生少昊(音浩)金天氏。少昊帝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氏。帝喾生帝尧,姬姓,名放勋,育于母家伊侯之国(今河南伊阳县),后徙耆(今山西黎城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帝(辅佐帝王)挚封植(官衔),受封在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后迁到唐(今河北唐县),故为陶唐氏。世系图为:

1世:源明号丹朱,帝尧之子,受封于刘,为刘姓大始祖。妣古氏、巫氏,生子

一:永河。

2世:永河字秉正,妣密氏,生二子:济安、济乐。 3世:济乐字天申,妣甘氏、姚氏,生一子:岁纪。

4世:岁纪名西山,妣藜氏、陆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5世:正坤字名山,妣池氏、妫氏,生一子:长历。

6世:长历字万年号东山,妣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7世:德尧讳乾泰,妣薛氏、姞氏,子二:仁宏、仁发。

8世:仁宏名启明,妣高阳氏、孟氏,子四:廷光、廷绅、廷珍、廷贵。 9世:廷光号秦贞,妣姒氏、雍氏,子一:爵南。 10世:爵南号长庾,妣尚氏,子二:行矩、行清。

11世:行矩名景生,妣慕容氏、宴氏,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12世:复旺讳德顺,妣蒙氏、易氏,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世:茂清字光万,妣史皇氏、丁氏,子一:孔阳。 14世:孔阳号景丰,妣巢氏,子三:日盛、日永、日贵。

15世:日永讳元洪,妣西梁氏,子二:得荣、得康(一作德荣、德康)。 16世:得荣:字洪道,妣逢氏,子一:聚义。 17世:聚义,妣姞氏、姜氏,子三:累、宗、祖。

18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卒于夏桀廿七年己巳(公元前1792年)享寿一百零七岁。葬于徐州府沛县同安乡、黄龙岀洞形。累公生时,两

南昌劉氏村族志

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公学拢龙于豢龙氏,十岁能拢龙。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帝时天降雌雄双龙于朝,帝令累公饲养,公能饮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并赐累公为“御龙氏”。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累公作为他的封邑。至此,累公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韦。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累公再次索求龙肉。累公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一条龙也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累公求要龙肉。累公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避祸,时年廿六岁。

累公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累公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累公因“屠龙事件”迁到鲁山后,累公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 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族的始祖。妣赵氏,生于夏廑帝五年乙酉(公元前1896年),卒于夏桀十七年己未(公元前1802年),享年九十五岁。葬于徐州府沛县白良村它罔洞、白象岀槽形。续妣汪氏。子九: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

19世:昌益字诚,讳云,又名旭,妣黄氏、张氏,子一:信盛

20世:信盛又名歆,字赐命,妣徐氏、张氏,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21世:咏八豕韦氏,字梅柱,商朝封为威烈侯,妣周氏,子一:相承(淋)。 22世:相承字虞,号玉拔,名保琳,仕商为右师大夫。妣秦氏、农氏,子二:全

福、全禄。

23世:全禄名麓,妣罗氏,子二:美然、美熏。

24世:美熏字洪适,仕商为贤大夫,妣元氏、景氏,子四:钊胜、钊胎、钊宁、

钊胴。

25世:钊宁字申,仕商为臣大夫,妣熊氏,子二:炳亮、炳宽。 26世:炳宽字茂高,妣吕氏,子二:文成、文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