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1

更新时间:2023-11-15 18: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利用规划学

1.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在时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正确的和各项建设工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相结合,从而制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是也为将来而保护好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土地生态规划

答案:土地生态规划的定义是以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为依据,通过对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是生产力)进行研究,从而对某一地区的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土地生产潜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称为土地生态规划。 3.土地供给 答案:土地供给分为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是静态的,无弹性的;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土地自然供给中人类实际利用的部分,是动态的,有弹性的。 4.基本农田

答案: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土地整治 答案:土地资源整治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即防和治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已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对未退化土地而言,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维持土地已有的良好性状并使其具有持续的利用能力;对已退化的土地而言,土地整治的目的是要消除其不良性状,恢复土地良好的生产条件,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能力。 2.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它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骨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征包括: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和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4.请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市地利用潜力提高的途径。

答案: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引起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而且城市用地面积(7.3%)和建成区面积(6.6%)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5.85%)。

城市人均建成区面积严重超标,由1981年的人均80.47m2,到1998年达到107.64m2。 城市土地容积率偏低,98年平均为0.3314,远远低于国外城市。

城市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闲置、空闲、批而未供土地26.37k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城市土地地均产出提高潜力巨大。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待开发。

土地利用规划学

5.请简述水土平衡的重要作用。

答案:a.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如上所述,各种水资源均来源于大气降水,由于受地理位置(纬度、距海洋的远近、地形等)的影响,大气降水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这就造成了水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分布,使得有的地区水多,有的地区缺水。通过各个地区的水土平衡计算,就可以根据地区间的水量余缺情况,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以盈补缺,就我国的水土资源组合情况来看,从沿海到内陆,从南方到北方,水资源的数量相差很悬殊,南方湿润多雨,水量多有剩余,北方干旱少雨,缺水十分严重。因此,实现南水北调,水量相济,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b.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通过水土资源计算,如果本地区水量充足有余,就应当考虑向外调水,如果本地区水量不足,就应当考虑从区外引水,并兴建相应的水利工程设施。 c.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若来水量有余,可以根据当地季节、劳力等具体情况,扩大灌溉面积,调整作物布局和轮作制度,以提高士地利用的集约度。反之,就应适当减少灌溉定额,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如何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1)一致性分析:二者都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二者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采用一些相同的分析方法;两种规划都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都需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 (2)不一致性分析:规划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城市总体规划----“一要建设,二要吃饭”;规划用地分类和评价系统不一样;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依据的编制规程不一样。

(3)协调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城镇建设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综合平衡的原则。

5.请简述耕地优化配置原则。 答案:(1)耕地应该尽量布局在土壤肥沃、灌溉有保证、坡度不大于25°的宜耕地上: (2)用作耕地的土地不会因为正常的耕作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荒漠化等土地退化后果;

(3)耕地应该尽量靠近城镇或农村居民点、应该有较方便的交通,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的运送到消费地;

(4)考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保证耕地的数量和维持耕地总体质量。 1.土地利用

答案: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目的而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或经济活动。土地利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答案: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最多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可看作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

土地利用规划学

4.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 5.土地复垦规划

答案:土地复垦规划是指在一个时期内,对土地复垦的总体安排。包括根据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确定复垦的进度、复垦措施、复垦后的土地利用等。按照土地复星规划的内容,可以将土地复垦规划分为土地复垦总体规划和土地复垦工程设计两种。前者包括复垦方向决策、用地结构优化和复垦措施选择等;后者包括主体工程设计和配套工程设计。 1.请简述区位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答案:1.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成本 2.最低的购买价格

3.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

4.最优的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取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适宜环境。 3.请简述土地利用分区的类型及原则。

答案:土地利用分区有两种,即地域分区和功能分区。

地域分区:依据地域共轭性原则,采用自然区划方法,按土地利用类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大小进行区域划分。

功能分区:按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就是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又称土地利用用途分区。 原则:(1)区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

(2)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3)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途径的相对一致性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土地利用现状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保证行政界线完整和分区界线连续性的原则 3.土地用途管制包括哪些涵义,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的涵义:

土地用途管制是一种约束机制,是一种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的政府管制。 土地用途管制划定的具体用途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法定程序,它是一种法定用途,具有法律意义。

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土地用途由一种用途变成另一种用途时,必须由土地使用者提出申请,经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审查并获批准,领取土地用途变更许可证,办理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如果土地使用者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以及国及机关工作人员和有关管理部门非法批准改变土地用途,则将受到经济、政治和法律的处罚。

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强制性、整体性、行政性、法律性。 1.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答案: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指标控制原则。

9.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则

答案: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指标控制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学

2.规划 答案:规划是在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更确切的说是综合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为一体,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技术、区位等因子为条件,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的组织产出,开发资源,布局生产,发展城镇,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而是怎样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怎样使土地利用达到效益最大的问题,包括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和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土地利用的时空组织是指为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布局。土地分配的时空组织是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各种利用方向,协调国民经济各用地部门及农业各部门对土地资源分配和土地关系的矛盾,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 2.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任务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任务包括控制土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组织土地利用、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

控制土地利用:从数量上控制其他用地,如城乡建设、工矿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占用农业用地,保护耕地资源;从质量上控制土地的退化,如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因经济发展造成的污染等,提高土地生产力 。

协调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短缺造成各部门、各用地单位之间的争地,所以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从总体上宏观协调各部门土地利用需求的矛盾,杜绝土地利用不合理和浪费现象,提高土地利用率;微观上可以进行各用地单位间的用地调整,消除飞地、插花、用地界限不清等土地利用上的缺点。 组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宏观组织,国家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从宏观上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农业各业分配土地资源,选择用地位置,即确立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同时还要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制定相应战略措施和政策,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土地利用微观组 织,通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整治制定措施和进行用地规划设计。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低产田改造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后备资源开发规划等等。

为土地利用监督服务:根据土地管理法,国家对违反土地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土地利用监督是通过对土地利用单位进行定期、定点的检查,及时掌握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和规律,使土地资源得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监督的主要依据,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指导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向。 2.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

答案:a.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b.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c.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 3.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内容

答案: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结构调整、用地配置和调整。⑵农业各业的用地结构确定、用地配置和调整。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用地布局规划。⑷交通用地布局规划。⑸水利工程用地布局规划。⑹工矿用地、福利设施用地等其他大型骨干工程用地布局规划。⑺土地开发、整治、保护等专项规划。⑻土地利用详细设计。 4.请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是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

按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

按规划时间期限划分:长期(10-20年)、中期(5年)、短期(年度计划)。 按空间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1.请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和目标

答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a.生产性,保持和加强土地的生产和服务功能;b.稳定性,降低生产风险程度;c.保护性,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d.经济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d.社会可接受性,具有社会承受力。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a.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保持高度一致;b.在资源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一致;c.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d.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 6.请简述地租地价理论对规划的指导意义

答案:A.“规划即地价”。B.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地价。C.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D.规定土地用途会影响土地价格。 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块因地租差别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不同,规划相应的用途,以其发挥地块的最大效益,真正实现“地尽其力”;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土地价格调节机制,以经济手段促进土地利用朝规划目标迈进。 7.土地资源的可拓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的发散性:一个土地单元具有多种特征和具有某一特征的土地单元有多个。对土地资源及特征进行发散,能提供多种土地利用的可选方案,大大开拓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深度和广度。 土地资源的可扩性:土地资源增值和优化配置的手段,表现为土地资源可以与其他事物相结合而改变其性质、用途,并产生价值的增值。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有效手段。土地资源的相关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条件。表现为某一土地单元的特征发生变化,将对其他相关单元的某些特征产生影响,并改变其性质、用途,产生价值的增值。土地利用项目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土地利用的状况,还必须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影响。

土地资源的共轭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如土质、地貌、有机质含量等,构成土地资源的实部,主要决定土地资源作为农业用地的用途;而其社会经济条件,如距城镇距离、人口密度、环保条件等,构成土地资源的虚步,主要决定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用途。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总量是硬部,而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是软部,土地资源的配置则是对其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目前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是显部,而土地资源的配置则关键在于弄清其潜部,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配置的要求,明确土地资源潜在的最佳利用用途。土地资源利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正效益,但土地资源配置还必须考虑其负面影响,即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和统一。 1.土地质量

答案: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其适宜程度。 3.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答案:a.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用地条件。 b.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 c.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 d.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

4.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i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