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07: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培训教材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二〇一四年六月

1

目 录

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 1 (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 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 1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 2 (一)理论基础 ........................................ 2 (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 3 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 4 (一)工作对象 ........................................ 4 (二)工作目标 ........................................ 4 (三)工作组织 ........................................ 4 (四)工作程序 ........................................ 5 (五)工作费用 ........................................ 6 四、评定方法 .......................................... 6 (一)评定原则 ........................................ 6 (二)评定方法 ........................................ 7 五、评定步骤 .......................................... 8 (一)收集资料 ........................................ 8 (二)评定底图确定 .................................... 9 (三) 评定单元划分 ................................... 9 (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 9 (五)外业调查 ....................................... 10 (六)数据获取 ....................................... 11 (七)等别计算 ....................................... 11

1

(八)结果校验 ....................................... 14 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 14 七、成果编制 ......................................... 15 八、成果应用 ......................................... 16 (一)信息报备 ....................................... 16 (二)年度更新 ....................................... 16 九、其他事项 ......................................... 16 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 18 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 20 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 23 附件4:评定案例 ...................................... 24 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 24 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 30 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 32 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 34 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 45

2

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 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2.土地整治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

土地整治主要是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生态防护等工程建设,是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土壤结构受到人为影响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耕地质量会暂时变得较差,但如果农民利用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愿意投入,耕地的土壤结构会很快得到修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会很快增加,耕地质量会很快提高。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

1

2.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可分为“平台”质量建设和“利用”质量建设两个阶段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治过程中带来的地形坡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耕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即为“平台”质量建设阶段;二是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培肥、土壤结构改善等土壤质量要素改善过程,即为土地整治耕地“利用”质量建设阶段。本研究报告涉及的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实际上指的是耕地的“平台”质量。

3.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耕地质量提升

不同农作物都有特定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都是种植该种作物的好耕地,耕地质量高低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促进耕地质量逐步提升。

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基础

1.气候与自然潜力理论

即级差地租Ⅰ理论。气候与自然潜力是土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潜力状况,即光、温、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理论

即级差地租Ⅱ理论。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不仅与自然因素

2

有关,也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密切相关。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即充分考虑土地平整度、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层厚度等土地开发整理要素。

3.区位理论

要充分考虑补充耕地区域地理位置,如:是位于平川、山谷、山脚还是山坡、山顶,海拔高度状况、距村庄的远近、道路交通状况等。

4.投入产出及优化理论

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新增耕地质量与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水平的密切关系,高等别往往对应高投入。要根据实现1:1占补平衡的要求,合理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

3.?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

5.?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 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108号);

3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8号)。

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8.?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

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一)工作对象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象包括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

(二)工作目标

逐步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

(三)工作组织

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工作组织实施及技术指导工作;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省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整治机构负责具体技术工作,并对全省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并将项目验收后的耕地质量等别结果作为必填项填报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

4

(四)工作程序

按照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实行日常评价及项目法人负责制。首先,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填报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各因素属性值,并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其次,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在等别评定后由各级项目验收部门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工作;第三,评定成果交给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有关信息填报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程序

5

(五)工作费用

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2版),竣工验收费包含耕地质量等别再评定费用,占工程施工费与设备购置费之和的0.3%-0.65%。因此,土地整治项目在做项目经费预算时,可以从项目竣工验收费中列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费用。依据?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规定,土地整治管理支出包括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监测支出,国家和省级经费可以从新增费中列支。

四、评定方法

(一)评定原则

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原则。?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以下简称?规程?)是全国统一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规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规程?的基本思想、技术路线、方法步骤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

继承性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评价采用的因素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分级标准、分等因素权重等基本参数,应与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采用的参数保持一致,保证成果的可比性。

6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光温、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

稳定性原则。要考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特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要依据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条件来进行评定,保证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比性。

(二)评定方法

依据?规程?,采用“因素法”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并结合邻近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基本参数、评价因素、因素分级及权重,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步骤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

7

4.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Yj?Rj?Klj

式中:Yj 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

Kl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新增耕地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Y??Y(?Y)/2j(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 (两年三熟时)

j式中:Y为新增耕地的利用等指数。 5.确定土地经济系数 同利用系数的确定方法。 6.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 计算新增耕地经济等指数。

Gj?Yj?KCj

式中:Yj 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经济等指数;

KC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新增耕地经济等指数由下式计算:

∑Gj (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

Gi =

(∑G j)/2 (两年三熟时)

式中:G为新增耕地的经济等指数。 7.确定耕地等别

根据等别划分间距,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别。

根据耕地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分别进行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的划分,划分方法与项目所在县级

13

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确定的方法一致。

8.省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转换为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 根据附件3提供的转换公式把省级等指数、省级等别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国家级等别。自然等别按等指数每400分为一个等别间距,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按等指数每200分为一个等别间距。

(八)结果校验

评定单元等别与邻近同地类单元等别比对相差2个等别以上的,应对结果进行校验。比如,旱改水、坡改梯、客土回填、冷浸田排水等措施会引起耕地质量等别显著变化,对于没有采取这些措施,而引起等别明显变化的,应重点进行检查。还可通过县域内等别范围来检查。审核评定因素属性值是否正确,等指数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等别结果、面积统计是否正确。通过内业校验的方法来检验,抽查单元总数的5-10%,错误率不超过5%。

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需要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建立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库。评定成果要与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填报要求相衔接,依据评定单元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分项目区形成整治前耕地平均质量等别、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项目区等别可以

14

保留一位小数点。

整治前耕地平均质量等别:新增耕地整治前的质量等别视为零。若项目区耕地均为新增耕地,项目区整治前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零。若项目区整治前分布一定面积的耕地,需要依据项目区所在县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查找整治前所有耕地地块的耕地质量等别,采用面积加权法评定项目区整治前的耕地质量等别。

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确定:按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采用面积加权法确定项目区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

七、成果编制

形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建立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库,并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和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填报要求等工作相衔接,将评定结果录入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完成系统报备。

评定成果具体为:

(1)文字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数据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 (3)图件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图; (4)数据库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可根据实际需要形成评定成果,不做统一要求。

15

八、成果应用

(一)信息报备

在“土地整治项目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报备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平均等别。

(二)年度更新

根据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将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评定所有单元的属性信息和评定结果录入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为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作好数据支持。

九、其他事项

关于耕地质量等别内涵。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共分为15个等别,1等最好,15等最差。根据?规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包含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在报备系统中,只需填写项目区的利用等。其他应用也是利用等,等别计算可以保留1位小数。

关于与年度更新的衔接。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在项目竣工验收时以项目区为单位进行评定,时间会先于当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变更,也就是在年度变更前需要完成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在开展项目区评定时,需要建立评定数据库,以更好地支撑与年度更新的衔接。如果以项目区作为一个评定单元,在与年度更新衔接时,需将项目区所覆盖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每个耕地图斑赋予属性,以保证年度更新数据库的完整性。

16

关于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土地整治项目初步设计时,应参照项目所在县(市、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以项目所在县(市、区)该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旱地)的最高等别作为目标等进行规划设计。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可以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预评定。

关于建立评定制度。为确保评定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建议省级国土部门制定本省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检查和验收制度,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逐一确认核实,认定评定结果,对评定结果负总责。

17

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项目名称 项目区编号 项目规模(hm2) 建设前耕地 面积(hm2) 建设后产量(kg/亩) 小麦 玉米 水稻 建设起止日期 项目性质 建设后耕地面积(hm2) □ 整理; □ 复垦; □ 开发; □ 其他; 新增耕地 面积(hm2) 建设后投入(元/亩) 小麦 玉米 水稻 建设前产量(kg/亩) 小麦 玉米 水稻 建设前投入(元/亩) 小麦 玉米 水稻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 耕地 hm2;□ 交通运输用地 hm2;□ 荒草地 hm2; 项目区原用地类型 □ 滩涂 hm2;□ 零星闲散地 hm2;□ 废弃居民点 hm2; 与结构 □ 工矿废弃地 hm2; 其他土地: hm2; 主要建设内容 (可以选多个) □ 土地平整;□ 农田水利;设计灌溉保证率 %;□ 田间道路; □ 农田防护:道路两侧株间距 米,共 株;项目区周边林网密度 株/亩 □ 电力工程; □ 其他工程: □ 地表水灌溉 □ 地下水灌溉: 灌溉井深 米 □ 天然降水 □ 渠灌、井渠结合; □ 管灌:( □ 活动软管; □ 低压地埋管道); □ 滴灌; □ 喷灌; □ 微灌; □ 天然无灌溉 □ 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 □ 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关键蓄水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 □ 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浇地; □ 无灌溉条件,包括旱地与望天田。 □ 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渠道(包括抽排),无洪涝灾害; □ 排水体系(包括抽排)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发生; □ 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丰水年大雨后发生洪涝; □ 无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大雨后发生洪涝; □ 无排水体系或仅有简易排水沟,但无洪涝隐患。 □ 良好,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生产便捷。 □ 一般,有道路,但还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 □ 较差。 □ 田块平整规则,便于机械耕作。 □ 田块比较平整规则,不影响机械耕作。 □ 田块平整不太规则,对机械耕作影响不大。 □ 田块既不平整也不规则,机械难以耕作。 □ 壤土 □ 粘土 □ 砂土 □ 砾质土 □ 土壤有机质含量≥4.0%; □ 土壤有机质含量4.0%~3.0%; □ 土壤有机质含量3.0%~2.0%; 18

灌溉水源 灌溉方式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 道路通达性 田块平整度 表层土壤质地 有机质含量

田面坡度 土层厚度 □ 土壤有机质含量2.0%~1.0%; □ 土壤有机质含量1.0%~0.6%; □ 土壤有机质含量<0.6%。 □ 田面坡度<2°,梯田按<2°坡耕地对待; □ 田面坡度2°~6°; □ 田面坡度6°~15°; □ 田面坡度15°~25°; □ 田面坡度≥25°。 □ 有效土层厚度≥150cm; □ 有效土层厚度100~150cm; □ 有效土层厚度60~100cm; □ 有效土层厚度30~60cm; □ 有效土层厚度<30cm。 …… 填表说明:1.此调查表需要结合实际,从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分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中确定参评因素并进行调查。2.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因素值没有改变的因素,可直接引用原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数值。3.考虑到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针对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新增耕地土壤需通过培肥措施才能达到正常种植的条件,新增耕地地力因素值(如土壤有机质、Ph值等)可以直接引用原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数值。4.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客土来源的,土壤地力因素值可以采用来源地土壤的数值。5.对于因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参评因素值有所改变的,可从项目规划设计报告或现场调查获得。

19

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省××县××项目 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项目承担单位: 评定单位:

×年×月×日

20

一、项目区概况

简要介绍项目区概况,包括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各地类面积等内容,重点介绍新增耕地面积、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情况以及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相关因素属性信息。

二、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 三、评定方法与步骤 3.1确定评定单元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单元。

3.2确定评定方法,并说明理由和依据。 3.3评定步骤(以因素法为例) 1.收集整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

收集整理土地整治项目所在行政县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资料。

2.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

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和项目设计报告,分析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如土壤有机质、PH值、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

3.开展补充调查

根据评定需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重点调查项目区作物产量、查看项目区基本设施条件等内容。

4.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

21

四、评定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和步骤,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采用面积加权法分别确定土地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并简要分析耕地质量等别结果。

22

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全国分区 省(区、市) 北 京 天 津 上 海 东部区 (9个) 江 苏 浙 江 福 建 山 东 广 东 海 南 河 北 山 西 辽 宁 吉 林 中部区(10个) 黑龙江 安 徽 江 西 河 南 湖 北 湖 南 内蒙古 广 西 重 庆 四 川 贵 州 西部区(12个) 西 藏 陕 西 甘 肃 青 海 宁 夏 新 疆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利用等指数×0.7748+89.748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8850+125.57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8684+207.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394+211.1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1.384+304.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0.5944+243.3 云 南 等别转换方法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0.4186+730.7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0.6438-25.3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0.6838+404.0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4098+903.8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778+116.67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8172 + 360.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6645+598.01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4438+ 882.58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1.4923+49.365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774 + 105.4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687+219.64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4+372.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1.0742+243.8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654+65.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8140+293.58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942+87.88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98+53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1.1444-1151.18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1.0446+111.704 初步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1.787+312.38 最终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初步国家级利用等指数×1.2029-355.13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0.5776+616.86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0.745+180.01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7164+437.24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6986+104.952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0.5598+539.7 23

附件4:评定案例

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第一步,确定基本参数和评价因素。通过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单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资料,确定基本参数和评价因素。具体包括补充耕地所在三级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基准作物)、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整治后耕地灌溉可充分保证的,作物生产潜力值则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这些数据可以从附表1-4(来自于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获取。

以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中的旱地为例。 三级指标区(附表1):沿河平原区。 耕作制度(附表1):花生-甘薯(旱)。

指定作物(附表4):早稻、晚稻、甘薯、花生、油菜。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附表4):整治后耕地灌溉可充分保证的,作物生产潜力值则直接采用光温生产潜力。花生、甘薯的生产潜力分别为692、4298。

产量比系数(附表4):花生、甘薯的产量比系数分别为3.55、0.23。

24

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附表2、3),加阴影部分为计算需要的数值。

利用系数:0.565406。 第二步,计算自然质量分。

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分指定作物进行计算。 评定需要采用7个因素,确定需要的因素的权重及打分规则。各因素的权重直接从附表2获取。记分规则从附表3获取。

评定因素权重表

地形坡度 地表岩石露头 有效土层厚度 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灌溉保证率 记分规则表

级别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因素 表层质地 属性 壤土 粘土 砂土 砾质土 ≥4.0% 4.0%~3.0% 3.0%~2.0% 2.0%~1.0% 1.0%~0.6% <0.6% 6.0°-7.9° 5.5°-6.0°,7.9°-8.5° 5.0°-5.5°,8.5°-9.0° 4.5°-5.0° <4.5°,9.0°~9.5° ≥9.5° 充分满足 基本满足 一般满足 无灌溉条件 ≥150cm 100cm-150cm 25

甘薯 100 80 70 57 100 90 80 70 60 51 100 90 80 64 36 30 100 84 72 53 100 90 花生 100 90 70 52 100 90 80 69 55 41 100 88 78 66 46 30 100 89 78 62 100 89 12 8 23 16 20 8 13 土壤有机质含量 PH值 灌溉保证率 有效土层厚度 3级 4级 5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地形坡度 岩石露头 60cm-100cm 30m-60cm <30cm <2° 2°-5° 5°-8° 8°-15° 15°-25° ≥25° <2%,不影响耕作 2%-10%,稍影响畜力耕作 10%-25%,很影响畜力耕作 ≥25%,无法畜力耕作 80 70 41 100 90 77 66 48 37 100 88 72 53 76 61 49 100 90 78 66 48 28 100 88 76 60 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供各因素的具体数值,然后根据记分规则,确定各因素的具体分值。假设各因素的具体指标都处于3级,则可列表如下:

因素 地形坡度 地表岩石露头 有效土层厚度 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灌溉保证率 权重(%) 12 8 23 16 20 8 13 甘薯分值 77 72 80 70 80 80 72 花生分值 78 76 76 70 80 78 78 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

甘薯:(12%*77+8%*72+。。。。。。+13%*72)/100=0.765; 花生:(12%*78+8%*76+。。。。。。+13%*78)/100=0.7636;

第三步,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自然质量等指数=692*0.7636*3.55+4298*0.765*0.23=2632.0929;

第四步,计算利用等指数。

利用等指数=2632.0929*0.565406=1489.8973; 第五步,县级等别向国家级等别的转换(利用等)。

26

(一)县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转换

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县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关系如下:

国家级耕地利用等指数= 县级耕地利用等指数×1.0446+111.704=1668.0507(每省转换公式不同)。

(二)县级等别向国家等别转换

将国家级耕地利用等指数按照200分的等间距划分国家级利用等别。国家级等别范围为1-15等,1等最好,15等最差。

27

附表1 醴陵市分区及标准耕作制度表

县名 乡镇名 三级区 标准耕作制度 醴 陵 市 大障(白果洲、东江村、罗夹口、盐山、西林)、沈潭(江沿河平原区 口、美田桥、新田) 白兔潭、板杉、船湾、大障(其它村)、东富、枫林市、石亭、官庄、贺家桥、黄獭嘴、黄泥坳、嘉树、均楚、来龙门、栗山坝、东堡、南桥、清水江、神福港、沈潭(其它村)、低山丘岗区 泗汾、孙家湾、王坊、王仙(其它村)、西山、仙霞、新阳、阳三、富里、浦口 王仙(李山、马桥、双河)、浦口(碧泉、贯古、花椒、冷山地区 水坑、山塘)、王坊(荷花垅) 油菜-早稻-晚稻、花生-甘薯(旱) 附表2 醴陵市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因素及权重表

国家一级区 省二级区 三级指标区 地形坡度 地表岩石露头 有效土层厚度 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灌溉保证率 障碍层深度 剖面构型 表层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PH值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 江南区 西部丘陵山地区 沿河平原区 0 0 20 21 30 12 17 7 7 23 25 10 15 13 旱地 水田 低山丘岗区 12 8 23 16 20 8 13 5 5 25 26 8 18 13 山地区 15 9 25 15 16 10 10 10 6 21 26 11 20 6 附表3 醴陵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级别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3级 表层质地 排水条件 障碍层深 剖面构型 因素 属性 通体壤、壤砂壤 壤粘壤 壤/粘/粘、砂/粘/砂、壤/砂/砂 砂/粘/粘 粘/砂/粘、通体粘、粘/砂/砂 通体沙、通体砾 60cm~90cm 30cm~60cm <30cm 体系健全 基本健全 体系一般 无排水体系 壤土 粘土 砂土 水稻 100 90 70 60 50 40 100 80 60 100 90 70 50 100 80 70 甘薯 / / / / / / / / / / / / / 100 80 70 油菜 100 90 80 60 50 40 100 90 8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花生 / / / / / / / / / / / / / 100 90 70 28

4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1级 2级 3级 4级 岩石露头 地形坡度 有效土层厚度 灌溉保证率 PH值 土壤有机质含量 砾质土 ≥4.0% 4.0%~3.0% 3.0%~2.0% 2.0%~1.0% 1.0%~0.6% <0.6% 6.0°-7.9° 5.5°-6.0°,7.9°-8.5° 5.0°-5.5°,8.5°-9.0° 4.5°-5.0° <4.5°,9.0°~9.5° ≥9.5° 充分满足 基本满足 一般满足 无灌溉条件 ≥150cm 100cm-150cm 60cm-100cm 30m-60cm <30cm <2° 2°-5° 5°-8° 8°-15° 15°-25° ≥25° <2%,不影响耕作 2%-10%,稍影响畜力耕作 10%-25%,很影响畜力耕作 ≥25%,无法畜力耕作 50 100 90 80 70 60 50 100 90 80 60 40 30 100 90 80 60 / / / / / / / / / / / / / / / 57 100 90 80 70 60 51 100 90 80 64 36 30 100 84 72 53 100 90 80 70 41 100 90 77 66 48 37 100 88 72 53 50 100 90 80 70 50 40 100 86 72 59 51 30 100 88 78 59 / / / / / / / / / / / / / / / 52 100 90 80 69 55 41 100 88 78 66 46 30 100 89 78 62 100 89 76 61 49 100 90 78 66 48 28 100 88 76 60

附表4 醴陵市指定作物基本参数表

指定作物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产量比系数 早稻 1127 — 1 晚稻 1798 — 1 甘薯 4298 4052 0.23 花生 692 657 3.55 油菜 359 359 2.97 29

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1)项目区概况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于2011年8月18日经常山县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项目总面积5.4325公顷,海拔115.89米,原为有林地,项目依山而建,分块平整,建有防护设施,建有机械下田坡路和有三面光的排水沟,沟渠相通,初步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耕作要求。

(2)等别评定

根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和项目竣工验收报告,获得属性值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基本情况表

自然属性 基础肥力(%) 60~70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质耕层厚度含量(%) (厘米) ≧3 ≧20 灌溉条件(天) 海拔 有效土层厚度 60~80 pH值 粉沙壤土/粘壤土 50~70 115.89 5.5~6.5 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对自然等指数进行测算,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水稻自然等指数表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质量分 0.87 自然等指数 1604.28 表3 油菜自然等指数

村名 占家山村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质量分 0.705

自然等指数 845.8943

30

表4 多作物综合自然等指数

村名 占家山村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等指数 2450.1743 根据新增耕地单产水平计算公式测算产量水平,评价单元的指定农作物的可能产量分别为:水稻6800公斤/公顷,油菜1515公斤/公顷。

根据在开发项目区域所在地做的典型样点资料,结合项目区所在的省级二级指标区内分等单元最大的年产量值水稻为9000公斤/公顷,油菜为1800公斤/公顷,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可以计算出土地利用系数Y利。

Y利-水稻=6800/9000=0.7556 Y利-油菜=1515/1800=0.8417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要求,可以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利用等指数。在利用等指数求出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等间距(本案例中以150为一个等间距)进行利用等别的划分,即可得到新增耕地的利用等别如表5、表6、表7、表8所示。

表5 水稻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指标区(三区) 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等 11 利用等 8 自然质量分 0.87 自然等指数 1604.28 利用等指数 1212.1940 表6 油菜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指标区(三区) 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等 6 利用等 5 自然质量分 0.705 自然等指数 845.8943 利用等指数 711.9892 表7 多作物综合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指标区(三区) 浙中丘陵盆地区 自然等 17 利用等 13 自然等指数 2450.1743 利用等指数 1924.1832 表8 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耕地利用等等别

31

分等单元 1 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5.4325 浙江“利用等” (原等别系列) 13 “国家利用等” (转换后) 9 根据2011年常山县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与该项目区相邻地块耕地的利用等别(国家利用等)为:九等。该项目区耕地等别评定结果可靠性较强。

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1)项目区概况

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的建设规模为8.9008公顷,原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果园,本项目地貌类型属于高丘,海拔340±50米,开发后新增耕地类型为旱地,耕层厚度15.5cm。

(2)等别评定

根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和项目竣工验收报告,获得新增耕地的属性值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新增耕地基本情况表

自然属性 土壤质地 力(%) (%) 60~70 粘壤土 基础肥有机质pH地下水 耕层厚度灌溉条有效土层海拨(米) 坡度 值 位(米) (厘米) 件 厚度 >1 340±50 15.5 30~50 ≧100 16 2.5~3.0 4.9 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对自然等指数进行测算,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2 水稻自然等指数表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质量分 0.755 自然等指数 1386.935 表3 油菜自然等指数

32

村名 林村林场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质量分 0.8325 自然等指数 940.1238 表4 多作物综合自然等指数

村名 林村林场 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 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等指数 2327.0588 根据新增耕地单产水平计算公式测算产量水平,评价单元的指定农作物的可能产量分别为:水稻6043公斤/公顷,油菜1511公斤/公顷。

根据在开发项目区域所在地做的典型样点资料,结合项目区所在的省级二级指标区内分等单元最大的年产量值水稻为8400公斤/公顷,油菜为2100公斤/公顷,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可以计算出土地利用系数Y利。

Y利-水稻=6043/8400=0.7194 Y利-油菜=1511/2100=0.7193

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要求,可以计算出各个评价单元的利用等指数。在利用等指数求出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等间距(本案例中以150为一个等间距)进行利用等别的划分,即可得到新增耕地的利用等别如表5、表6、表7、表8所示。

表5 水稻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指标区(三区) 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等 9 利用等 7 自然质量分 0.755 自然等指数 1386.935 利用等指数 997.704 表6 油菜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指标区 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等 7 利用等 5 自然质量分 0.8325 自然等指数 940.1238 利用等指数 676.2901 表7 多作物综合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

33

指标区 浙西南山地区 自然等 16 利用等 12 自然等指数 2327.0588 利用等指数 1673.9941 表8 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土地开发项目耕地利用等等别

浙江“利用等” (原等别系列) 12 “国家利用等” (转换后) 10 分等单元 1 新增耕地面积(公顷) 8.9008 根据2011年松阳县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与该项目区相邻地块耕地的利用等别(国家利用等)为:十等。该项目区耕地等别评定结果可靠性较强。

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一)资料收集

2012年2月对新郑市和安阳县进行了年度变更调查。通过调查,新郑市2012年有2个土地整理项目、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1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没有灾毁和新增耕地。安阳县2012年没有验收的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只有2011年的新增耕地数据。因此本节只对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进行了更新。

(二)项目区位置上图和属性录入

根据所收集到的各类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规划设计报告、项目区现状图、规划图、验收报告等相关图件,在二调数据库中标注出项目区所在范围内的二调耕地图斑。根据收集到的项目区资料和调查表格资料,为项目区进行位置上图并录入属性。图2-2是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位置分布图。

34

图2-2 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位置分布图

新郑市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总规模为112.23hm,无新增耕地;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规模为3035.04hm;1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规模为11311.90hm。全部7个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总规模为总规模为14459.17hm。下表是新郑市各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的基本信息。

35

2

2

2

2

表2-6 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信息表

项目区编号 G201201 G201202 N201201 类型 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分布区域 郭店镇岗时村 面积(hm2) 96.72 15.51 787.85 土地整理 土地平整 N201202 土地平整、灌农业综合开发 溉和排水设施建设与改善 N201203 N201204 S201201 农田水利建设 灌溉设施升级改造 合计 梨河镇陈庄村、七里堂村 郭店镇3个行政村,薛店镇4个行政村,新村镇两个行政村 龙王乡庙前刘村、赵郭李村、郭村韩村、霹雳店村 梨河镇梨河村、高辛庄村、吴庄村、官庄村、学田村、黄甫蔡村、绰刘村、刘吉安楼村 梨河镇七里堂村、周庄村、双楼村、梨河村、陈庄村、高班庄村、老观李村、高辛庄村、黄桥村、吴庄村 辛店镇34个行政村,具茨山风景区5个行政村,观音寺镇19个行政村,梨河镇7个行政村,孟庄镇6个行政村 593.79 855.87 797.53 11311.90 14459.17 (三)耕地质量建设前耕地等别评价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建设前各项目区平均耕地质量等指数的计算依据是新郑市2011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采用公式(2-1)将耕地质量建设区分等单元2011年等别指数进行面积加权平均,得到项目区建设前平均利用等别(图2-3)。

36

图2-3 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区建设前平均利用等别

从上图可以得出,整理前有三个项目区的平均利用等别为8等,分别是郭店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区G20120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N201201和龙王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N201202,其余四个项目区整理前的平均利用等别为7等。

37

(四)耕地质量建设后耕地等别评价 1. 更新分等因素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

新郑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价共涉及到9个分等因素,分别是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酸碱度、地形坡度、障碍层次、剖面构型、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的建设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建设前后,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变化情况也各异。

新郑市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土地平整工程,对项目区内高低不平不利于耕作的区域,先将区域内耕作层熟土剥离,然后进行土地平整,平整后再将熟土回填,因此整理前后9个分等因素中只有地形坡度发生了变化,整理后项目区地块的地形坡度均为≤2°。

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内容较多,主要是灌溉、排水条件建设和改善及土地平整工程,工程实施后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排灌条件,因此项目建设后会引起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地形坡度3个分等因素的变化。通过对比新郑市2011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发现项目区存在部分耕地图斑地形坡度>2°的地块,项目实施后此类地块的地形坡度均得以平整,坡度调整为≤2°;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将项目区耕地图斑的灌溉保证率提升一个等级、排水条件提升到1级。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灌溉机井的升级改造,因此建设后只改变项目区的灌溉保证率状况,依据收集到的资料将项目区耕地图斑的灌溉保证率提升一个等级。

根据对项目区耕地分等单元分等因素的更新结果采用因素

38

法,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的公式计算各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和各分等单元的分作物自然质量等指数。

图2-4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域2012年省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2. 确定利用系数、经济系数并计算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

39

图2-5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域2012年省级利用等别图

40

图2-6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2012年省级经济等别图

3. 转换国家级等指数并划分等别

按照国家等转换公式,分别计算各项目各耕地图斑的国家级等别指数并划分国家级等别。

图2-7、2-8、2-9分别为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域2012年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图。

41

图2-7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域2012年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42

图2-8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域2012年国家级利用等别图

43

图2-9 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2012国家省级经济等别图

4.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建设后耕地平均等别的确定 将建设后项目区各耕地图斑的利用等指数进行面积加权平均,得到建设后各项目区平均利用等指数和等别。

44

图2-10 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区建设后平均利用等别

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45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 光温系数 开发和复垦新增耕地图斑 竣工工程布图 竣工报告、台账 其它资料 开发复垦地块因素分值 利用系数 经济系数 开发地块自然等指数 实施后利用等指数 修正 修正后利用系数

实施后经济等指数 图1土地开发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耕地质量评定流程图

1.土壤因素信息值获取

土地开发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主要是将建设用地改造为耕地。重庆的土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对象分别为可开发的其它草地和建设用地,实施过程中通常未从外部客土,即便客土,亦就近取土,故项目实施后,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耕地土壤因素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不变,可直接从土壤资料中获取。

将土壤图与土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耕地图斑相叠加,可获取新增耕地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的因素值。如图5-1所示。而土层厚度可直接从竣工资料中获取。

46

图5-1 土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后耕地部分土壤因素值的获取

2.其它因素信息值获取

从土地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竣工图的地形测绘上,可直接获取新增耕地图斑的海拔、坡度值,如图5-2所示。

4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