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计基础总论(1-6)

更新时间:2024-05-08 22: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公元13~15世纪出现较为科学的借贷复式记账法——意大利 我国会计: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分析时,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独特方法。例如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并结合其他技术和方法的运用实现会计工作的目的。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和监督)

会计一方面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要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因此,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会计核算和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4.会计的本质就是管理活动

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1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第一: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

第二: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第一:利用核算职能提供的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

第二: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老师与学生)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如果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三、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

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会计对象。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就是资金运动。

常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三个过程(循环周转)。可概括如下:

(一)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过程包括企业所有者(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

2

(二)资金的运用(即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就形成了资金的运用。它又可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1.供应过程。 2.生产过程。 3.销售过程。 (三)资金的退出

资金退出过程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便离开本企业,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运用;没有资金的运用,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等资金的退出,而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了。

从任一时点上看,资金运动总是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即企业的资金在任一时点上均表现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与一般要求(会计对象的具体划分) (一)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款项是指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如: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

财物是财产物资的简称,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以及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债权是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一般包括各种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如单位销售商品、对外提供劳务等应向购物方或者接受劳务方收取的价税款,单位采购材料物资按规定预付给供货单位的账款等。

债务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一般包括各项借款、各种应付款和预收款以及单位应交的各种税费等。

4.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资金。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以及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和损失。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其他事项是指除上述六项经济业务事项以外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作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会计活动。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是指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

4

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遵循以下一般要求: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计划的或者将要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交易不得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虚假的经济业务更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一,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第二,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会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方,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这表明《会计法》对会计记录使用文字的基本要求表现为两点:

第一,会计记录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第二,在民族自治地方和中国境内的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另外一种文字。 五、财务报告目标 先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向谁报送?

5

第二:什么目标?

1.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011年全国会计从业—会计基础重点—总论(2)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记账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1.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比如,甲公司的会计所要描述的资金运动是甲公司这个空间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而且是站在甲公司的角度进行反映和描述的,则甲公司就是会计主体。

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比如:一个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可以确认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描述属于该空间范围的资金运动。除此之外,可成为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还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等。

2.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区别

法人是一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组织,法律赋予它等同于自然人一样的人格,以便于其独立地行使权力并承担自身的义务。成为一个法人首先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法人肯定是会计主体,但仅仅独立核算是无法足以支撑其成为法人资格的,所以,是法人的一定是会计主体,是会计主体的不一定是法人。

6

比如:企业集团、企业独立核算的车间均是会计主体而非法人。

【要点提示】会计主体假设在测试中常见的测试角度是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区分,常出考题。

3.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会计应当仅为特定的会计主体服务。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4.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

(1)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事项的范围;

(2)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

总之,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圈定会计的核算范围。 (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假设的内涵

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被清算。即假设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一个正常运行状态。 2.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核算的开展提供了正常的业务背景。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上会有较大差异,只有假定企业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才可正常进行,否则将依据破产清算时的特殊规定进行处理。

3.例外情况

当有确凿证据(通常是破产公告的发布)证明企业已经不能再持续经营下去的,该假设会自动失效,此时企业将由清算小组接管,会计核算方法随即改为破产清算会计。

(三)会计分期 1.会计分期假设内涵

会计分期是将企业持续不断的资金运动人为地分割为若干期间,以分期提供会计信息。 2.具体划分方法

会计期间通常有四种口径:即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按年度口径所编报表为年报,其他期间所对应的报表为中期报告。

3.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

会计分期假设目的在于分段提供会计信息,以达到实时反映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目的。 (四)货币计量

7

1.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内涵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会计信息的稳定性,货币计量假设还包含一个假定币值不变的含义。 2.货币计量单位假设的目的

在诸多的计量手段中,只有货币标准是具有最大限度的无差别性和统一性的,货币计量单位假设为会计活动的开展选定了主要核算手段。

3.货币计量的要求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要点提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货币的选用标准常用于正误甄别测试。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记账基础

(一)会计记账基础的概念和种类

会计基础是指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了,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权责发生制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实际发生的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最大的优点是: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8

(三)收付实现制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9

2011年全国会计从业—会计基础重点—总论(3)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一、可靠性(真实)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朱镕基总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

二、相关性(有用,对外有用,非专项服务)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相关性应以可靠性为基础,即会计信息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完整、看得懂)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以便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口径可比)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此可比性要求企业达到如下标准: 1.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可比,即纵向可比;为达到此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应保证前后期一致,即使发生了会计政策的变更,也应当按规定方法进行会计口径的调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前后期一致。

10

2.同一会计期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即横向可比。为了达到此要求,企业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方法去进行会计处理;

五、实质重于形式

(一)实质指的是经济实质,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以经济实质为准,而不受法律形式的制约。

(二)实务中的应用案例: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六、重要性(抓住重点)

(一)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要抓住重点。 (二)重要程度的判断:

只要具备下列中的一条即可认定为重要事项。 1.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界定为重要信息; 2.指标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比如净利润。 (三)实务中的应用案例

季度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 七、谨慎性(保守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

11

(二)实务中的应用案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要点提示】在实务与原则的关联测试中,谨慎性原则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知识点。 八、及时性(快,信息的生命)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

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

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工作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2011年全国会计从业—会计基础重点—总论(4)

第四节 会计要素的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两个问题:会计要素的确认(定性)、会计要素的计量(定量)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分类(定性) 资金运动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的最高概括 第一层次——会计对象

第二层次——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报表要素) 第三层次——会计科目(根据会计要素进行划分)

12

会计工作就是围绕着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展开的。

这些基本分类在会计上都有特定的含义和特征,为会计分类核算提供了基础,也为财务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因而会计要素也可称为会计报表要素。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对象共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时点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p363

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时期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利润表的基本要素。P372

1.反映财务状况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 (1)资产

①资产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针对定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

第一,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以及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第二,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控制。

第三,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13

具体来讲,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如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这些都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都属于企业的资产。此外,像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都属于资产。

资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资产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所谓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资产都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例如企业通过收回应收账款、出售库存商品等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也可通过对外投资以获得股利或参与分配利润的方式间接获得经济利益。按照这一特征,那些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就不能继续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第二,资产是为企业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也是企业能够控制的。 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企业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使用或处置资产。

第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也就是说,资产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未来交易或事项可能产生的结果不能作为资产确认。

②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 (2)负债

①负债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4

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有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承诺新的负债或转化为所有者权益来了结一项现有的负债,但最终一般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第二,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对于企业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如企业的业务计划等,并不构成企业的负债。导致负债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

②负债的分类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2011年全国会计从业—会计基础重点—总论(5) (3)所有者权益

①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成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投资者(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第二,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计量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所有者权益的形成来源: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15

②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不同可以分为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2.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利润表要素) (1)收入

16

①收入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收入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如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活动、金融企业的存、贷款业务等。

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

第二,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产。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第三,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最终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

②收入的分类

根据企业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的内容,企业的收入可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根据重要性要求,企业的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以工业企业为例,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如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等实现的收入。

【拓展】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企业的收入:销售商品、出租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销售原材料、提供劳务收入; 企业的利得:接受捐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处置净收益、罚金收益。 (2)费用

①费用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相一致。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费用与损失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确认为损失。

第二,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利润。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

17

第三,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最终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

②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

(3)利润

①利润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再加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

②利润的分类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利润一般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本教材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讲解,不涉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内容。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定量)

会计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基本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历史成本计量,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18

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常用于盘盈资产)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重置成本是现在时点的成本,它强调站在企业主体角度,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4.现值(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摊余成本计量)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和反映各种不同类型的未来现金流量之间的经济差异。

5.公允价值(常用于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

2011年全国会计从业—会计基础重点—总论(6) 二、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

19

从数量上看,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也必定有一定数额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与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资产=权益(静态等式)

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权益,分别归属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由于权益是由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构成,因此会计恒等式可进一步表示为: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上等式能直接反映出资金运动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

由于该等式是会计等式中最通用和最一般的形式,所以通常也称为会计基本等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表现为:

1.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

下面通过分析甲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甲公司)2010年1月份发生的几项经济业务,说明经济业务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影响。

(1)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2)资产和负债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3)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增加 (4)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同时等额减少

(5)资产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6)负债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不变 (7)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项目等额有增有减,资产和负债要素不变

20

(8)负债要素增加,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减少,资产要素不变 (9)负债要素减少,所有者权益要素等额增加,资产要素不变

综上所述,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必然会引起会计等式的一方或双方有关项目相互联系的等量的变化,即当涉及会计等式的一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发生相反方向等额变动;而当涉及会计平衡公式的两方时,有关项目的数额必然会发生相同方向的等额变动,但始终不会打破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2.对“资产=权益”等式的影响

(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增加,增加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左边即资产内部的项目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资产的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此时属于资产内部项目有增有减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与权益同时等额减少,减少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此时属于资产减少同时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减少。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右边即权益的内部项目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等式右边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此时属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有增有减,或者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或者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要复杂得多,但无论其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用公式表示,即:

收入-费用=利润

21

以上等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即资金运动三个动态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说明了企业利润的实现过程。是利润表的三个基本要素。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在企业成立之初或某会计期间的期初,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在会计期间内,企业一方面取得收入,并因此而引起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另一方面企业要发生各种费用,并因此而引起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所以在未结账之前的任意时刻,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下会计等式予以表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到了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计算出利润,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一部分按照投资比例分配给投资者,使企业的资产减少或引起负债的增加;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在会计期末结账之后的会计等式又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可以看出,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联系纽带。

三、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静态结合的会计方程式)

最后这一等式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联系纽带。在会计期末结账后的会计等式又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

22

教材P45倒数第一自然段及P46内容放在第二十章财务报表中学习。

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b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