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4 06:13: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一部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各部位外部结构名称 脊髓(Spinal cord) 一、脊髓的特点: 1、细长, 前后稍扁平的园柱结构, 长短因个体而异; 2、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延续延髓,下端平齐第一腰椎下缘呈倒置园锥而终。脊髓园锥下续由结缔组织构成终丝(脊髓园锥),终丝向下附于尾骨第一节。 3、全长粗细不一, 颈髓横经最宽, 颈膨大,腰膨大。颈膨大( C3- T2脊髓节,最大周经 C6脊髓节);腰膨大( L1--S3脊髓节,约与十~十二胸椎平齐) 4、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的深沟--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后正中的沟--后正中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中心有纵行的中央管通过。 5、脊髓节段: 从形态上看脊髓是不分节段的, 所谓脊髓节是指每一对脊神经根(前根,后根)的小根的附着区。脊髓与每对脊神经小根相连, 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目一致。 即: C8 T12 L5 S5 Co1 6、马尾: 脊髓节连同与之相对应的脊神经小根愈向下方距离愈大, L2 以下的脊神经小根几乎全在椎管内,且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7、脊髓膜: 硬脊膜 蛛网膜 软脊膜 硬膜下腔 含少量浆液 蛛网膜下腔 CFS

二、脊神经根: 脊髓和脊神经小根(或称根丝)相连,若干小根合成脊神经,后根上有节称脊神经节(感觉细胞体所致)。后根为惑觉性, 前根为运动性。

三、脊髓节与脊柱的关系: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的头三个月里, 脊髓和脊柱几乎等长, 所有脊神经根 均平于相对应的椎间孔;自胎儿四个月起,脊柱生长速度较脊髓生长要快,故成人两者长度不一致.脊髓下端只达到第一腰椎体下缘.

成人: C1~C4脊髓节 大致和相对应的颈椎相平对 C5~C8脊髓节 约比相应的椎体序数高半个椎体 T1~T4脊髓节 相对于第六、七颈椎体之间 T5~T8脊髓节 大约高一个椎体

T9~T12脊髓节 大约高一个或一个半椎体 全部腰脊髓节约平对第十一、十二胸椎体 全部骶尾脊髓节与第一二腰椎体平齐。

附件一: 脊髓节段与体表标志 棘突尖序数 椎骨序数 脊髓节段序数 C1 C1 (C2-T6 棘突尖+2 = 所对应的脊髓节段) C2 C3 C4 C6 C6 C8 C7 C7 T1 T1 T1 T3 T3 T4 T5 T6 T7 T8 (T7-T11 棘突尖+3 = 所对应的脊髓节段) T7 T9 T10 T9 T10 T12 T10 T11 L1 T11 T12 L2 T12 L1 L3-5, S1-2 L1 L2 S3-5, Co L3 L3 马尾 L4 L4 马尾 S2 S2 硬脊膜囊下段

骨性标志:

颈根部最凸显的棘突尖 C7 两侧肩胛岗内侧段连线 T3 两侧肩胛下角连线 T6 脐平面 L3 两髂嵴最高点连线 L4 两髂后上棘间连线 S2

脑干(Brain stem)

一、脑干的特点:

延髓 下端平枕骨大孔与脊髓连续.向上与脑桥延续 脑干组成 脑桥 为脑干中部膨大部份

中脑 脑干上端较细部份向上与间脑相连

在腹侧面: 延髓与脑桥之间有桥延沟,中脑上界为视束 在背面: 延髓与脑桥之间以髓纹为界 脑桥与中脑之间以下丘下缘为界 中脑上端以上丘上缘为界 自上而下脑干依次与第3~12对脑神经相连

(一)延髓:

延髓下部外形与脊髓相连,前后分别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以及成对的前 外侧沟,后中间沟,后外侧沟,延髓上段由于脑干结构的重新组合致使形态发生了改变。

(二)脑桥:

分背腹二部,背部称脑桥被盖;腹部称脑桥基底部。

脑桥基底部(纵横纤维及脑桥核组成)。基底沟(腹侧正中线上),两侧有纵行隆起,含锥体束及脑桥核。脑桥臂(小脑中脚)为脑桥灰质发出的横行纤维。三叉神经根(在脑桥基底部外侧端)较大的为感觉根,较小的为运动根。三叉神经根穿出处常作为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的分界。桥延沟(横沟)为桥延分界。此沟正中部向外依次为第6,7,8对颅神经出脑。 脑桥被盖部:内含脑神经核、升降的神经束及网状结构之核。

脑桥被盖部形成菱形窝底的上部,两侧有结合臂或小脑上脚,被小脑覆盖。小脑上脚是一对连接小脑与中脑的扁纤维束。左右结合臂之间的白质薄板名前髓帆(上髓帆), 与前髓帆对应的在菱形窝下部有后髓帆(下髓帆)。滑车神经于前髓帆内交叉后由其背侧出脑,结合臂外侧的小三角区名为丘系三角(外侧丘系通过该区深面)

(三)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顶部----上髓帆 下髓帆 正中孔。

其底部呈菱形故称菱形窝,位于延髓和脑桥脊面。窝底覆盖一薄层灰质,下与脊髓中央管、上与中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连续。菱形窝底借正中沟分左右两半。正中沟两侧有与之平行的界沟, 内侧隆起 (深面有内侧纵束通过)。面丘(深面有展神经核及绕过它的面神经膝), 髓纹(菱形窝两侧角连线稍下方的几条横行纤维) 将菱形窝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庭区(深面有前庭复合核),听结节(蜗神经后核),蓝斑(其内含有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团,特别名蓝斑核)位于界沟上端外侧的一个浅灰色小区。舌下神经三角(菱形窝下部,正中沟两侧三角区,内含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灰翼)(迷走神经背核位于其深部),最后区(在迷走神经三角和菱形窝下外缘之间小三角区,富含血菅,神经胶质)

第四脑室最宽处恰在小脑中脚下方, 向外延展为侧隐窝, 越过小脑下脚表面,开口于小脑延髓池。此开口即第四脑室侧孔(Luschka孔).靠近第四脑室下角处有一正中孔(Magendie孔),开口于蛛网膜下腔。

(四)中脑 由顶盖 被盖和大脑脚三部分组成

1、顶盖(四叠体):位于中脑水管背侧,由上丘下丘组成。 上丘----皮质下视觉反身射中枢 下丘----皮质下听觉反射中枢

两侧上下丘之间有一纵沟分隔, 沟上端为松果体掩盖;沟下端连前髓帆系带。两侧上下丘向前外方各伸出一条隆起称丘臂。上丘臂连外侧膝状体,下丘臂连内侧腠状体。

2、大脑脚:(图111;图112) 位于中脑腹侧面的一对粗大的大脑脚,以黑质为界将其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的脚底两部份;左右大脑脚之间有脚间窝,窝底灰质称后穿质, 动眼神经经大脑脚内侧面出脑。

3、中脑被盖: 介于大脑脚底与中脑顶盖之间部份,中脑被盖与顶盖之间的分界线为中脑水管。中脑水管向上下分别与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相通,其周围的灰质称中央灰质,与第三、四脑室的室壁和室底的灰质相续。

小脑(cerebellum)

位于延髓和脑桥背面,三者之间夹有第四脑室。整个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其背侧借小脑幕与大脑枕叶分隔。

小脑上方---小脑前切迹;小脑后切迹。小脑上面的中部和两侧部之间并无明显界线。蚓部稍隆起由前向后分为小舌、中央小叶、山顶、山坡、蚓小叶。小舌的前上面有薄片髓质为前髓帆。原裂 (山顶与山坡之间的V字形沟)水平裂(沿小脑后缘和外侧缘走行的弧行裂,水平行向前缘)原裂以前的小脑为小脑前叶或称旧小脑(包 拮蚓垂,蚓锥);介于原裂

和水平裂之间沟称坡后沟;坡后沟以后的小脑为小脑后叶或称新小脑

小脑下方----小脑下面的中部深陷名小脑谷。蚓叶由后向前依次为蚓结节,蚓锥,蚓垂,蚓小结,其间有沟裂相隔。 蚓小结向外连于稍形膨大的绒球称绒球小结叶(原始小脑或古小脑)。蚓小结前下方的薄片髓质为后髓帆。

间脑(diencephalon)

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为中脑向首端的延续。除腹侧面,几乎完全为端脑 (大脑半球)所遮盖, 并与之紧密相连。第三脑室将间脑分隔成对称的左右两半。在解剖学上间脑可分

为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下丘脑。

1.丘脑: 位于间脑背内侧部的一个卵园形灰质块

外侧面:内囊后肢

内侧面: 第三脑室外侧壁上部 背面: 侧脑室底壁 腹面: 下丘脑和底丘脑

丘脑最前端突向侧脑室称前结节, 丘脑后端膨大称之丘脑枕; 在丘脑枕下方,由内,外侧膝状体组成。 2.底丘脑: 介于丘脑下部和中脑被盖之间

中脑黑质和红核可向嘴侧伸入丘脑底部的尾侧部 丘脑底核(此核损害时出现对侧肢体舞舞动运动)

3.上丘脑:

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

主要结构有: 髓纹、缰三角(缰核)、缰连合、松果体及顶盖前区。 4.下丘脑:

位于下丘脑沟以下,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和底部。 由前向后是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

灰结节前部向下续漏斗,漏斗再向下为垂体。 5.第三脑室:(图15-23P371 图9-2 P231) 位于间脑中间,为一垂直的狭窄腔隙 前壁-----终板和前连合

外侧壁---由两侧丘脑和丘脑下部围成

顶部-----室管膜,软脑膜和血管所形成的脉络丝构成

底部-----由前向后为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及丘脑底。

第三脑室底信往后斜向上至中脑导水管。在导水管开口外的背侧为后连合。 脑脊液由两侧的侧脑室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

再经导水管自第三脑室流至第四脑室。

大脑(cerebrum)

背外侧面 额极

三面 内侧面 四极 颞极 五叶―――额叶 顶叶 颞叶 枕叶 岛叶

底面 岛极 枕极

边缘叶--由扣带回 扣带回峡 海马钩 海马 齿状回 脐胝体下区及终板旁回组成,在脑干周

围共同组成一个环形边缘。

(一)大脑背侧面

大脑外侧裂--前支 升支 后支 将额下回划分为眶部、三角部、岛盖部。 中央沟

额叶: 位于中央沟之前, 外侧裂上方,占半球的前部。 其背侧面有三沟即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脑回: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眶部,三角部,岛盖部) 颞叶: 位于外侧裂下方的脑叶,向前终于颞极。 其上有颞上沟、颞中沟和颞下沟。

脑回: 颞横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顶叶: 位于外侧裂上方,中央沟后方和顶枕裂前方。

其上有中央后沟、顶间沟、外侧裂后端、颞上沟末端。 脑回: 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缘上回;角回)

枕叶: 位于顶枕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以后的脑叶呈三角形,其后端为枕极。 其上有枕外侧沟将枕叶分成上下两部.

岛盖及脑岛:位于外侧裂深部被额下回、顶下小叶和颞上回的一部分所掩盖,这些掩盖岛叶的脑回名岛盖 (额盖 顶盖 颞盖);脑岛上有岛中央沟,岛长回,岛短回。(脑岛为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的代表区)。

(二)大脑内侧面

胼胝体:

由联结左右两半球相应脑叶的有有髓纤维组成 矢状面略呈钩形。由前到后:

胼胝体嘴 胼胝体膝 胼胝体体 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沟 扣带回 扣带沟 额上回内侧面 旁中央沟

缘沟 旁中央小叶 前部(额叶) 后部(顶叶) 楔前回(顶叶) 顶枕裂

距状裂 楔叶(枕叶)

舌回(枕叶)

距状裂两侧的皮质是初级视觉中枢(纹状区 17区) (第一视区)

边缘叶

(三)大脑底面

额叶: 嗅沟 嗅球 嗅束 沟内侧脑回---直回

沟外侧脑回---眶回 颞叶: 枕颞外侧回

梭状回(侧副裂与颞下沟之间) 在大脑底部尚要了解的结构有: 海马回 海马回沟 嗅叶(嗅球 嗅束 内、外侧嗅纹 嗅三角 前穿质等)。

一般认为: 大脑各叶的大部皮质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故名新皮质;海马回 海马和齿状回等在种系

发生上出现最早为古皮质;嗅球 嗅束 嗅纹 嗅三角 前穿质 嗅前核 杏仁复合核和黎状区的皮质属嗅脑为旧皮质。

(四)大脑皮质分区(Brodmann大脑皮层分区)(图15-29P376) 中央前回 4区 第1运动区

额 额上回、额中回后部 6区(运动前区) 额中回后部 8区(额眼运动区) 叶 额下回的岛盖部和三角部 44区、45区或称Broca区 (运动性或表达性语言区) 额上中下回前部 9、10、11区与精神活动有关(额前区)

中央后回 3 1 2 区 第1感觉区

顶 顶上回 5 7区

顶下回 缘上回 40区 (运用中枢)

叶 角回 39区 (阅读中枢)

距状裂上下两侧和邻近区域 第1视区(纹状区 17区) 枕 18区 存在第2视区 19区 存在第3视区 叶 颞横回 惑觉性语言中枢

颞 41区 第1听区(大部分为外侧沟所掩盖)

42区22区 第2听区(左侧第2听区相当于Wernicke区,

叶 损害后可产生惑觉性失语)

第二部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各部位内部结构(待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j0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