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9 11:16: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前 言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地域特征,决定了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需要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

2010年11月,中共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情认识,从武威生态条件严酷、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处于全省发展后进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打破城乡和行政区界限,在优势地区聚集要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为了科学指导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在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包括中心城区,29个乡镇(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共涉及364个行政村,总人口88.91万人。总面积2484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5%。

规划期为2010年—2030年。近期为2010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1

第一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武威市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图1),核心区范围基本涵盖了武威市中部绿洲区的核心地带,是武威长期以来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区。核心区集中了全市现状约49%的人口、59%的GDP和64%的工业增加值。

第一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G30线)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卫)线的交汇点。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2

2、土地条件良好。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15%,其中耕地面积统计为382万亩。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年变更后面积达676.5万亩。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还需压减农田灌溉面积164.5万亩,可变性为生态和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2%,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3、光热风资源充沛。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608-3135小时,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127-139千卡/平方公里。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

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240万亩,规模养殖户达12.57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4A级景区2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6、人力资源充足。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3.2万人。全市人才总量13.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万人,技能人才5.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00多人,社会工作人才6800多人。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40多万富余劳动力。

专栏1 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

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西南部

3

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

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包括8个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3个产业基地: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经济林果。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

3、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5-8公里。城镇化率为42.1%,虽高于全市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

4、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缺乏有序组织。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3元,低于全国5919元的平均水平。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

5、单向线性交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G30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优势条件对区域带动力弱。

第二节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心城市辐射带

4

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

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经济基础薄弱。2010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GDP总量仅占全省的5.6%,列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1.7%,在14个市州列第12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5.5%,列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6位。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

点市相比差距更大。(表1)

表1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指 标 甘肃省 武威市 181.51 228.77 12603.7 12.96 75.36 兰州市 361.62 1100.39 30429.5 304.13 545.11 金昌市 嘉峪关市 46.41 210.51 23.19 183.91 常住人口(万人) 2557.53 GDP(亿元) 4119.46 人均GDP(元) 16107.2 财政收入(亿元) 745.25 社会消费品零售1369.4 总额(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45358.8 79305.7 23.49 37 26.49 24 13188.55 11551 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424.7 (元)

14061.84 17679 16741.2 4551 4587 5953 7865 2、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

5

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44%;凉州城区(含武南镇)人口26.07万人,占市域人口比例不足15%;城镇化率为27.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6个百分点。凉州城建成区面积30.55平方公里,仅占市域总面积的0.09%。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弱、承载力差,无力接纳较多人口和向近郊、农村延伸。城市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的发展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品质低、规模小。武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差,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的空间狭窄,与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市相比,接纳外来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很弱。(表2)

表2 2010年武威与三市城镇化发展比较

名称 武威市 指标 城镇化率(%) 建成区占市域面 0.09 积比例(%)

3、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在市域内无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特征明显,缺乏行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0.0∶33.6,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仅占GDP的26.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工业税收仅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4%。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反哺农业的条件不具备,造成了农业附加效益低,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就业渠道不畅。(表3)

表3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产业结构比较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27.56 65.02 59.32 90.32 1.20 0.35 2.96 城市 甘肃省

武威市 6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指标 14.5: 产业结构 48.2: 37.3 工业增加值 38.90 占GDP (%)

4、城乡公共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差、密度低,路网配套程度落后。全市尚有76.16万人未使用自来水。农村居民点水、电、路等设施集中配套程度不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存在大量危房。全市约35%的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高,城区学校班额超大、负担过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医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突出。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多数乡镇缺少图书馆、体育场和健身器械,广播电视尚未实现全覆盖。 5、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市可用水资源总量仅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仅550立方米,不足甘肃省的1/2、全国的1/4;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20立方米,仅为甘肃省的1/2、全国的1/8。人口密度达56人/平方公里,远远高出联合国人口临界指标,占到河西五市人口总数的37.8%,土地资源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沙漠化严重。沙漠面积3090万亩,荒漠化面积3830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矿产资源少,已探明储量的资源仅有16.7亿吨煤炭、4.3亿吨石灰石和9.8亿吨石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与约束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尖锐。

6、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三县一区中,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古浪县属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天祝县是高寒藏区,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凉州区是农村人口密集区。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年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47.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9%。有5.2万人仍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深山区。天祝县、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72.7元、761.7元。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7

26.4: 40.0: 33.6 26.43 3.1: 48.1: 48.8 36.26 5.3: 79.3: 15.4 72.38 1.3: 80.4: 18.3 77.99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武威地处内陆,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迟缓,不仅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落后于西部及甘肃省整体发展水平。在不进则退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亟需探寻适合武威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国、全省发展趋势来看,武威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随着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能源紧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巩固加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国家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西部将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2、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10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43号),确定了甘肃省发展的战略定位并进行了工作部署。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武威市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发展思路作出调整和深化。生态保护方面,要求武威等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加强防沙治沙,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支持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眼于公路、铁路、航空、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无疑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武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加快流域内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加快走上农业产业

8

化、工业化路子,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

石羊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6.59亿立方米。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6年2月,甘肃省政府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47.49亿元,分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实施。

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规划基期的0.98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六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9.72亿立方米减少到8.8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7.47亿立方米减少到4.18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六河水系中下游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以2010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为标志,近期治理目标基本实现。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人工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青土湖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夹河乡黄案滩关闭的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民勤盆地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远期治理目标:到202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2010年的2.5亿立方米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2010年的8.82亿立方米减少到8.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稳定在2010年的4.18亿立方米。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力争北部湖区出现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2011年7月,水利部通过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将规划后10年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移民、水资源管理措施等治理任务集中在前5年实施。

4、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了两市之间产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平台,

9

借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增强武威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核心区东接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市域内天祝县进入兰白经济圈,增添了借助“中心带动”优势,形成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以及面临周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重大挑战。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在G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

10

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图2武威交通区位

专栏3 金大快速通道

起于凉州区西南部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在丰乐镇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终点在古浪县东北部大靖镇与营双高速公路相接,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通道贯穿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凉州城区及凉州区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

11

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古浪县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等29个乡镇和黄羊河农场、马路滩林场,联通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等8个工业园区,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等3个产业基地,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2个现代物流中心,惠及人口近90万人。全线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全长158.24公里(其中主线124.8公里),估算总投资45.58亿元。项目于2010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计划2011年完成主线路基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全线工程,投入运营。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图3 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了武威市带状区位优势度

12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图4 组合城镇发展的“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

(资料来源:吴良镛先生手稿)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使广大农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特别是通过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户籍等制度改革,迁入南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大量贫困农牧民,减少农村自然村落,推进生态建设,便于形成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核心区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融合、城市与农村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繁荣进步。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率先建设、率先发展、率先富裕,必将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支撑。

13

第二章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合理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空间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生活条件好、功能设施全的小城镇集群;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企业规模大、品牌形象优、产业竞争力强的工业集群;以绿洲区域为基地,建设一批节水效益好、科技水平高、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中心区域为重点,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发展同步、资源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坚持合理聚集布局,促进协调发展。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促进人口、经济向中心城区、中心镇集中,努力构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促进共享发展。以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服务设施共享,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为重点,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探索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

14

制机制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赢发展。以建立开放型经济为重点,积极扩大与周边省区合作,加强与省内区域组团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近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十二五”年均增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综合运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基本实现;发展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引擎,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现代农业、食品加工、职业教育等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共享和生态宜居、三产联动、高效节能的发展示范区;初步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优化、群众生活富裕和社会文明和谐的中小城镇格局,争取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指标。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3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0%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7.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7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28.1%。

——结构优化升级预期指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6﹕34.2调整为11.8﹕56.2﹕3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63.9%提高到81.5%。

——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基本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未继续升学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90%以上。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均提高到并保持在99%。城

15

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指标。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53%。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年均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3.7%。 ——可持续发展预期指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5年累计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9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30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02万人。 ——改革开放预期指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中远期总体发展目标:核心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综合运输体系更趋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满足发展的基本需要;形成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现代产业体系市场竞争优势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建成城乡空间结构合理、特色产业聚集、经济社会统筹、环境条件良好、群众生活富裕的中小城镇集群,争取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16

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优化核心区人口分布和城镇功能,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城乡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统筹城乡和融合发展的要求,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以重点建制城镇为重要节点,突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人口和要素集聚,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开发格局。(图5)

17

图5 “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结构示意

18

1、一轴:金大快速通道为核心区发展中心轴,形成核心区空间组织的脊椎和主动脉。

2、双城:凉州城和大靖城。凉州城属武威市中心城区;现大靖镇按未来县城定位建设,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区功能,引导县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心北移。

3、三组团: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依托核心区内重点产业集中区和重点乡镇,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和小城镇集群,以组团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第二节 推进形成三级空间组织框架

依据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区、组团发展核、基本单元为主体的三级空间组织层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产业、人口集聚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序健康发展。

1、城区层级。以凉州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信息、设施等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全核心区,辐射民勤、天祝县;以大靖城区作为古浪县经济社会重心北移的主要载体,服务范围主要覆盖核心区东南地区。(图6)

图6 核心区服务辐射示意

19

2、组团发展核层级。以永丰组团、黄羊组团、土门组团三个组团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作为带动就业的动力单元,以重点建制镇作为提供各种社会经济设施和服务的配套服务单元,促进组团内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3、基本单元层级。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在各组团内选取具有发展潜力的乡镇或村社作为组团内“基本单元”。基本单元按照中心村规划设置,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示范点,配套健全生活服务设施,营造宜居环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7)

图7 核心区基本单元模式示意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

围绕城乡融合核心区发展,科学界定城市和组团发展功能分区,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培育发展小城镇集群,增强重点建制镇和组团发展支撑能力,支持加快建设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促进功能定位清晰和产

20

业、人口适度集聚的中心镇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

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表4)

职能等级 中 心 副中心 中心城区 大靖城区 名 称 数量 1 1 职能类型 综合型 商贸型 武南核心、黄羊核心、黄花核心、黄4 发展核 羊河集团 丰乐核心、永昌核心、土门核心 泗水镇区、中坝镇区、高坝镇区、永4 丰镇区 谢河镇区、永丰滩乡驻地、黄花滩乡驻地、清源镇区、柏树乡驻地、西靖乡驻地、民权乡驻地、金山乡驻地、基本单元 15 东河乡驻地、河东乡驻地、怀安乡驻地、清水乡驻地、吴家井乡驻地、五和乡驻地、裴家营镇区 行政村(略) 百塔村 表4 核心区城镇结构

21

工贸型 3 工业型 工贸型 农贸型 71 1 农牧型 旅游型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充分发挥凉州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大靖城次中心城镇的地位,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一主一副” 复合中心城市战略格局。

1、增强凉州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凉州城位于核心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心城和武南镇、和平镇、金羊镇、发放镇、高坝镇、中坝镇、清源镇、金沙乡、柏树乡、清水乡、河东乡、东河乡等1城7镇5乡。总人口为52.3万人,是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乃至武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功能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区、河西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文化旅游中心和人文宜居城市。

(2)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着力提升高端商贸服务、产品研发、物流服务、特色旅游、生态住宅等产业。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古都凉州、天马故里”旅游品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彰显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特色。

(3)城市规模。2015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05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在4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达到39万人,加快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203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内,人口达到58万人,建设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进入大城市行列。

(4)功能分区。依据凉州城城市发展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开发秩序,科学划分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完善城市功能。

专栏4 凉州城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一、凉州城空间结构。构建“两湖三片、一园一环”空间结构,形成“功能分区,绿带分隔,轴线串联,方格路网”的中心城区用地格局。“两湖”指海藏湖、天马湖,是凉州城“绿肺”。“三片”是

22

指老城区、新城区和天马湖东区,承担城市主体功能。“一园”是指武威工业园区,承担产业集聚功能。“一环”是环中心城周边圈层,承担城市外围的服务功能。

二、功能分区。协调老城区与新城区、天马湖东区,工业园区以及武南镇、城区周边人口集聚区和产业集中区关系,合理界定功能分区。

1、老城区。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和文化复兴,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改善旧城居住品质,改造和新建绿地公园,提升绿地景观,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实施“出城入园”,将工业生产项目全部向工业园区转移。依托文庙、罗什寺、雷台、钟鼓楼历史文化街区,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商贸、信息、餐饮、休闲等服务产业发展,适度引导区域人口聚集。

2、新城区。建设公共服务集中区、生态宜居休闲区、商贸金融服务区。新建或改建行政管理服务项目全部向新城区集中,按照“市区两级联建、行政服务融合”的原则,推进公共服务便捷、高效、优质。连片规模开发住宅小区,提升住宅小区品质。实施海藏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天马湖东区。发挥天马湖生态防洪景观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拉动效应,整合湖东片区土地资源,沿天马湖发展高端商务商贸、休闲旅游、会展创意等服务产业,结合未来兰张城际铁路客运站点布局,打造凉州城东片商贸新城、居住中心。

4、武威工业园区。巩固食品加工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品质,逐步发展制造业、生物化工、现代物流和信息服务产业。建立大型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工业园区向北扩展,结合天马湖东区规划,预留产业用地,发展产品研发等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5、武南镇。发展煤炭集疏运物流服务产业,建设区域“煤化工产业”物流中心。积极建设武威工业园区东区,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依托产业集聚人口,完善居住、交通、公共服务设施。

6、城区周边。依托中心城、武威工业园区、荣华集团、威龙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种养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依托凉州城未来人口聚集的城市消费需求,同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康体养生产业,重点培育生态园、农业体验、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服务项目。

23

2、培育发展大靖副中心城镇

大靖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东端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南缘。由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和裴家营镇4个乡镇构成,现辖区人口8.3万人。随着核心区的快速形成,古浪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心逐渐北移,大靖的空间优势、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城镇功能和地位逐步提升,逐步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市功能。

-------------------------------------------------------------

武威市地震局和气象局的研究报告显示:“古浪县中部和南部存在着呈东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断裂带;古浪县城由于处在古浪峡的下游,存在较大山洪、泥石流侵害隐患,风大、气温低,能耗大,不利于节能环保”。古浪县城是目前河西走廊唯一建在祁连山麓的县城,海拔2050米,积温5.2℃,现城区人口2.1万人,地形狭窄,已无建设用地。大靖必将承担古浪县中心城市的城镇职能,视县城居民心理和社会舆论接受程度,将古浪县城适时迁往大靖镇。

专栏5 大靖副中心城镇发展基础条件 一、发展优势。

1、交通区位条件大幅提升。在建的金大快速通道和营双高速公路以及拟建的铁路干线经过大靖,区域性交通干道将大幅提升大靖的交通优势,使之成为河西走廊区域交通网络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2、城镇用地扩展空间广阔。镇区北侧地区空间广阔,土地平整,开发建设自然限制较小;该处用地基本为荒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 3、工业商贸已具雏形。大靖以水泥预制、砖瓦加工为主的建材体系,以淀粉、食用油、果蔬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已初步形成,建筑、交通运输、服装加工、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发展壮大,物业管理、物流配送、家政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正在培育生成。

4、历史文化积淀深远厚重。大靖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繁荣昌盛,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镇,甘肃省四大古镇之一,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长城、财神阁、马庙会馆、青山寺、三中大殿等历史遗迹遍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 制约因素。大靖处于季风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

24

与沙漠气候交汇之处,属于较典型的气候过渡带,干旱气候特征十分明显。用水主要依靠景电二期提取黄河水和开采地下水,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

(1)功能定位。

——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城市。以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为主导,注重古镇保护。充分发掘周边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建材、农机制造等产业,将大靖城建设成为核心区东部工业商贸中心。

——承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重要节点城市。突出大靖城地处兰州、白银、武威形成的三角区域中心区位优势,加大大靖城建设力度,逐步建设成为三城市之间的“反磁力”城市,发展成为武威市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线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大靖区域辨识度、城市美誉度、环境宜居度。发挥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建设独具特色、创业宜居示范新城。 (2)发展方向。发挥大靖区位和现有基础条件的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提升产业主城镇核心竞争力,逐步承担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功能。

(3)城镇规模。依托现有发展潜力,综合区域拉动、产业带动、人口增长、资源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2015年城镇建成区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6万人;2030年镇区及工业园区总用地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形成连接“兰白经济圈”的东南门户和重要节点城镇。

专栏6 大靖城镇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依据建设核心区副中心城镇的要求,突出功能升级、布局优化,着力构建大靖城 “一城两区一园两片”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界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布局。

一城两区:指建设大靖新城区,协调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老城区重点进行设施完善、布局优化和环境美化,重塑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风貌,建设适宜居住和观光旅游的特色城区;新城区积极吸聚新

25

第四节 引导人口、劳动力要素流动聚集

2010年底,核心区常住人口88.91万人,占市域人口的48.98%。城镇人口37.6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3%,高于全市平均15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约52万人,其中劳动力约44万人。总体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区域发展态势及核心区未来在市域及河西走廊的地位,核心区随着产业发展进一步聚集区外人口,常住人口在规划期内将出现一定规模的增长,占市域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随着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迫切要求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先导,以统筹配套的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配合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失地农民补偿等针对“进城农民”的优惠政策,有效调配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市域内户籍登记,消除人口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鼓励农民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通过市场和资源调整城乡人口。引导人口向组团核心及二三产业发达的城镇适度集聚。

2、集中培育组团发展核,提升发展核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吸引人口向组团核心集聚。产业园区的服务、居住应继续向城镇集聚,园区主要发挥生产功能。

3、通过金大快速通道串联各个组团发展核,形成重点发展地带,集中资金、人力、物力改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布局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增强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 4、以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中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加快发展非农产业。加强生产服务业、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吸纳能力较强的文化旅游产业、生活性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人口适度集聚,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共同带动城乡发展,创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5、打破行政等级限制以及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多层级配置的一般做法,在各组团内将除组团发展核之外的农村社区、村庄、一般乡镇等居民区归类为“基本单元”。通过多种手段将基本单元的住户吸引到组团发展核中,推进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6、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变现阶段农村

31

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土地集约和规模经营。加强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劳动就业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镇非农产业对其的吸纳率低的问题,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到2015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53%,年均提高2.0个百分点;202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1%,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2030年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表5)

表5 核心区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预测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年均增长率(%) 2.0 1.8 1.4 城镇化率(%) 城镇人口 53 61 75 55 (万人)

68 98

32

第四章 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加速发展二、三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空间结构,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产业分工和集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核心区新型工业体系的形成,为核心区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1.突出轴向产业布局。以金大快速通道为区域产业发展中心轴,串接产业园区,沟通各产业类型。

2.加快中心城区产业转型。依托凉州城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地位和产业发展迅速条件,重点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酿造业、生物化工、文化旅游业。依据大靖副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和农产品储藏与深加工。

3.促进组团产业集聚。以永丰、黄羊、土门组团为依托,整合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整合核心区内产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发展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延长优势产业链条”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围绕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引项目、找矿藏、建园区、上规模、增效益,扶植龙头企业有序扩张,促进企业互动合作。

——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化工、建材、能源、酿造产业。依托现有煤炭、玉米资源深加工等基础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类型拓展;依托传统建材工业向特种合金、碳基材料精深加工和新材料工业扩展;依托食品初级加工产业向酿造、包装、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

33

依托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推进产业科技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地方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区域竞争力。

——提高工业园区“四率”。即土地利用率、资金密集率、项目开工率、土地产出率。

第三节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河西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现有国家政策机遇,发挥核心区良好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能源产业

——依托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能源物流服务基地。突出金大快速通道作用,满足核心区内能源产业发展的运输需求。结合物流运输产业,建设河西走廊区域性煤炭化工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及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电、风电等新型能源。加快建设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太阳能发电和土门等区域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示范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并发展与新能源产业相配套的调峰火电。 ——深度开发煤炭等传统能源,实现煤电联营和资源就地转化。加大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力度,发展热电联产、煤化工、炼焦供热发电循环经济和调峰火电项目。

——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形成火电、热电、光电、风电等多种电源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电力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核心区现代能源产业优势。

(二)化工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的技术信息快速更新,大力发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依托荣华等龙头企业在武威工业园区逐步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集群;依托鑫淼公司在土门工业园区发展壮大以电石深加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甘肃药物碱厂等企业,在黄羊工业园区发展医药化工和食品化工产业集群;在园区边缘地带培育发展氟化工。

——精细化工。依托石灰石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

34

值高的下游产品,促进煤化工与精细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上下游紧密衔接的精细化工产业链,提高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发展环保型氟化工产业。

——煤化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发展以煤炭资源加工转化为主的煤化工,布局建设煤化工基地。 ——生物化工。突出发展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生物化工产业。采用生物工程、聚合物改性等高新技术,开发有机酸和氨基酸等深加工产品。

——医药化工。依托现有制药企业,加快特药精深加工,重点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品、新型合成与半合成药物、现代中药和药物新制剂,以原料药和制剂深加工为主体,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和天然药物,不断壮大医药化工产业。大力发展藏药产品,建设藏药生产基地和藏药制剂中心,开发和培育藏药名牌产品。 (三)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以资源换技术、以技术换市场,积极对接区域相关上下游产业需求,开展新能源装备制造战略投资合作,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建设全省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光电装备制造业。建设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太阳能发电装备研发和试验示范。加快建设太阳能薄膜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等项目,打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基地。支持发展太阳能民用产品。

——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引进建设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生产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整机装配生产。

——机械制造业。以现有重点机械制造企业为依托,生产重型汽车、轻型刮板机和煤矿机械配件以及大倾角皮带输送机、麦芽制造设备、煤气发生炉、电力变压器等产品。发展现代农机具制造业。 (四)建材产业

依托土门鑫淼建材化工园区和大靖工业园区,拓展建材产业辐射范围和市场,加快单晶硅、多晶硅等硅材料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企业集群。加快推进非金属材料制造、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产业发展。提高废渣综合利用,鼓励开发新型建材。加快铝型材料发展。引进优势企业,建设电解铝项目。

35

(五)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已有的食品产业基地,整合产业类型,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食品加工企业向武威工业园区和黄羊工业园区聚集,积极引导黄羊工业园区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和有机食品产业集群,促进黄花滩乡打造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培育土门镇和大靖镇食品加工产业。

——酿造、饮料制造业。重点发展啤酒、葡萄酒、白酒酿造加工产业,形成“液体经济”。扩大重点企业的酒业酿造规模,实现产业集群,创建青岛啤酒武威酒业品牌。重点打造葡萄种植、采摘、酿造、销售、旅游一体化的葡萄酒加工产业链。依托祁连山区优质矿泉水源发展天然矿泉水和饮料制造业。

——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肉食品,积极建设畜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开发生产生物保健制品。加快奶源基地规划建设,培育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优质乳制品。

——休闲保健食品业。依托优势企业,做强做大马铃薯淀粉深加工产业,积极发展鲜食玉米、天然无壳瓜籽、黑瓜籽、葵花籽、红枣、枸杞、牛肉干、豆腐干、沙生中药材等休闲保健食品和营养、天然、无糖功能食品。

——果蔬加工业。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为主,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有机食品。扶持优势加工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加快调整调味品产品结构。

专栏8 产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1、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以太阳能多晶硅生产,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清洁能源为主导产业。

2、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光热利用、绿色照明、输变电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专用设备、节能环保装备、农机制造等常规装备制造业。

3、凉州城综合产业服务中心。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商贸、信息服务、职业教育、房地产、仓储物流等产业,带动周边乡镇现代农业发展。

4、武威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酿造、饮料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开发、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36

5、荣华工业园。重点发展玉米淀粉、谷氨酸、高蛋白饲料、有机复合肥、生物化工、热电联产等产业。

6、威龙葡萄酒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有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产业。

7、武南煤炭物流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储藏、运输及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产业。

8、黄羊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淀粉加工、面粉加工、小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等为主的食品工业,新特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

9、黄羊公铁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煤炭集运、洗煤、现代物流运输、信息服务产业。 10、黄羊河农业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葡萄酒酿造、种子加工、蔬菜加工、旅游业。

11、土门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以电石为原料的精细化工、建筑建材、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

12、黄花产业集中区。依托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发展蔬菜种植、加工、保鲜一体化产业。

13、大靖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精细化工、建材、农机制造、文化旅游、现代商贸服务等产业。

第四节 发展现代农业

以节水为中心,突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高效特色农业培育”并举,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调整建立“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大农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建成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种植和暖棚养殖业,建成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的主的特色经济林果基地。确保到“十二五”末,农户户均1亩设施农牧业、2亩特色林果业。实现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向节约集约型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大田节水技术,积极开展农艺、工程、生物、化学等综合技术研发,加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加快制种、育苗基地建设,构建现代节水农业体系。

37

——推进农业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产品,按照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发展保健品产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构建河西走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日光温室优质种苗工厂化育苗中心。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特有的干旱沙地气候环境条件特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业,提升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科技含量,培育和改良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和经济林果,形成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玉米、辣椒等特色品牌。通过企业带动和信息引导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建设草畜、林果、瓜菜、中药材基地。借助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打通物流渠道,扩充市场腹地,形成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绿色农业品牌。

第五节 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以凉州城为现代物流服务综合核心区,通过金大快速通道、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大型物流线路和基地建设,建设全覆盖的交通、通讯设施,加大核心区内部乡镇路网密度,加快物流网络和物流基地建设,尽快形成公铁联运、干支联网、分区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构建立体综合的物流服务体系。

——商贸服务业。加快金融、信息、保险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大力扶持现代金融业发展,积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担保机构、融资租赁业发展,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壮大金融市场;积极支持通讯产业发展,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整体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软实力。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保险、房地产、家庭服务、社区服务、广告、中介、咨询等新业态。

——生产物流业。发挥区位优势,立足建设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区,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型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物流集散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多层次

38

配送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形成服务企业、连接城乡、辐射全市、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物流,积极支持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农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以旧换新、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建材下乡等工程。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第六节 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

发挥核心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保护和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在凉州城老城区适度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营造与文化复兴计划,保护旧城文物古迹、传统街巷和特色民居等。突出基础设施和亮点景区建设两个重点,集中打造和全面推介以雷台、文庙、罗什寺、白塔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马路滩林场为代表的沙漠生态游;以威龙葡萄酒堡、莫高葡萄长廊、黄羊河生态观光农业、农垦研究院生态园和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乡村绿色游。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突出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以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为代表的“西夏文化”,大力提升武威“天马”文化品位,加强“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的宣传推介,扩大凉州文庙陇右学宫之冠以及佛教活动圣地鸠摩罗什寺等重要文化遗存的影响,精心策划并强化地域特色文化组合宣传,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核心区文化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依托金大快速通道规划多层次的旅游线路,提升核心区旅游服务产业的品质和影响力。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和专业文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数字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和旅游线路周边的餐饮、商贸以及农家乐特色民俗旅游等产业,拓展旅游市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核心区发展的新兴产业。

39

第五章 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的原则,将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重点整合配置,提升现有服务设施,增强凉州城区域性服务中心和承担高端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大靖城地区性服务中心地位,提升公共服务职能等级,发挥组团发展核重要节点服务功能,完善基本单元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教育布局

———着力调整教育布局,提升义务教育水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鼓励建设基层幼儿园,适度撤并农村初中、小学并向组团发展核集中建设,局部联片、联村镇创办寄宿制、接送制小学、初中。积极推行中小学校车接送制度,进一步完善校车接送制学校的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配套设施。重点解决低水平“普九”遗留的“设施差、危房多”问题。2015年、2020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3%,核心区分别达到85%、9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35%、43.5%,核心区分别达到36%、45%。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优化专业设置,提升基础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快以凉州区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布局建设大靖和黄羊镇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扩建武威职业学院,达到国家级示范学院标准,具备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办学条件。改建甘肃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具备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和兴办畜牧学院条件。初中后接受各种职业培训人数比重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40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依据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以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为重点,以完善组团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共享为目标,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规划布局建设凉州城三级甲等医院,形成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科医院为辅助,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和社区卫生服务相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适度集中、联片服务的总体要求,组团核心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按20床配置,镇区或工业园区每万人按10床配置医疗服务设施。基本单元每个乡镇设立1所卫生院,每个村庄设立一个标准化卫生室。2015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0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0床;2020年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45人,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5床。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西部开发助学、“绿色”电脑进西部、乡村学校少年宫、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农民健身体育场地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向核心区倾斜。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城镇影剧院、农村文化室建设。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建立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到202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0.8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6平方米;到2030年,人均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达到1.0平方米,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平方米。

41

专栏9

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和配置

按照“双城———三组团———基本单元”分级布局。

1.凉州城:建设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加强社区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站、电影院的建设。文化娱乐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9-1.2%,人均规划用地0.8-1.0平方米。建设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分区体育场馆和体育基础设施,提供更加完善的健身活动场所。体育用地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8%,人均规划用地0.5-0.7平方米。

2.组团发展核:在镇区、工业园区按标准布点建设文化设施,包括图书室、展览馆、电影院、活动中心等,提供多元化、多层次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娱乐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8-1.0%,人均规划用地0.8-1.1平方米。建设体育中心1处,5年内实现核心区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村级体育场建设全覆盖。体育用地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达到0.6-0.9%,人均规划用地0.6-1.0平方米。

3.基本单元:根据规模和发展趋势,一般乡镇建设面积300-4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设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般乡镇建设小型体育场和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硬化标准篮球场或三合土标准篮球场。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成辐射周边乡镇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和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核心区内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5%左右;2030年达到60%左右。健全完善社会慈善机构,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2012年建成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市区6个应急避难场所,增强防灾减灾能力。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床位数(不含农村敬老院)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0.8%,2020年达到1%,2030年达到1.2%。(5)

42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建设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原则,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对内建设通组团和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与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对外多向联通,衔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枢纽。通过交通条件改善升级,缩短时空距离,放大提升武威的区位优势,为核心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完善核心区内部交通网络

1.加快内部交通网络建设。

以金大快速通道为脊椎构建三级路网系统。包括:连接核心区内两城三组团和各大园区的主干路网,连接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的次干路网,连接村组的支线路网。

———围绕金大快速通道,建设连接核心区内各组团和园区支线,完善一级交通骨架网络。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级骨架网络为节点,建设连接核心区内各乡镇和旅游景区支线,完善二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快速通道全覆盖。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二级骨架路网为节点,建设核心区内村组支线,完善三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建制村95%以上通沥青(水泥)路。

2.形成城乡客货运系统建设。

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层次化、高效率的客货运输系统,努力实现核心区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隙对接。以运输通道为载体,积极构建城际、城市、城乡、乡村一体化客货运输服务网络,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武威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客运方面,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公交化为目标,加快凉州城综合客运中心、武威火车站、武威高铁火车站等重要客运枢纽站场建设。推进核心区内国省道干线、金大快速通道沿线、重点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等乡镇、村组客运站(点)的建设,在区域内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竞争、充满活力的客运市场体系,实现行政村以上公交全覆盖,提高城乡客运站场服务水平。

43

———货运方面,结合城市工业和仓储用地规划货运站,以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和黄羊公铁联运枢纽为龙头,连接各物流园区、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便捷、畅通、快速、高效的货运高速网络。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物流产业。鼓励传统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承包、供应商的转变,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代理企业和货运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

———高效智能的管理运营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装备、站场服务设施,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完成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完成物流园区、三级以上客运汽车站、驾培学校、汽车监测站的信息化联网。行业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运营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客货运输信息服务网络,使出行者和货运户享受可靠的交通信息资讯服务。建立完善的安全救援系统和快速反应的支持保障系统。

第二节 强化核心区对外通道建设

抓住国家继续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机遇,按照全省公路网建设规划,以主要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完善对外交通主干线(公路、铁路、航空等)通道和基础设施配置,形成“公铁航互补、高干支相连、内联外畅、多层立体”的核心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通达与快速换乘。

公路通道建设。以金大快速通道为纽带,对外多向连接,形成核心区与周边省市的快速通道,着力构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运输枢纽。

———围绕连霍高速公路建设和金大快速通道的形成,加快凉州城区、武南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古浪双塔工业区与连霍高速公路对接,形成东通兰州、西达新疆的快速通道。

———围绕金武高速公路和金大快速通道的形成,加快凉州城与金武高速公路对接,使核心区半数乡(镇)村(组)与金昌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促进金武一体化发展。

———围绕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大靖城、土门镇和泗水镇与营(盘水)双(塔)高速公路对接,形成东通内蒙、宁夏等省区的快速通道。

———围绕西(宁)武(威)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快凉州城区与西

44

(宁)武(威)高速公路对接,形成连接青海的快速通道。

———围绕规划建设临(河)武(威)高速公路,加快武南镇与临(河)武(威)高速公路对接,形成北通宁夏、内蒙等省区和蒙古等国家的快速通道。

铁路通道建设。借助建设兰州至武威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项目,实现核心区与外部联系铁路客运高速化。建设干塘至武威铁路增建二线项目,促进形成兰新、包兰、包中铁路连接大通道,促进北向铁路干线运输快速化、大能力化。 民航建设。利用金昌机场及金武高速公路,加强武威对外航空联系。积极推进武威军用航空机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枢纽建设。结合兰新复线全面改造和规划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充分利用武南原有铁路编组站的条件,在武威市设置1万吨和2万吨列车解编系统,积极争取建设武南、黄羊、土门、北河等铁路货运站场,加快武威热电联产、中电投武威电厂、新疆广汇电厂、荣华电厂等专用铁路线建设,建设公铁互联互通和衔接配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第三节 建设公铁航联运体系

以核心区交通骨架网络为脉络,构建城乡一体、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方便快捷、覆盖宽泛的公铁航客货运输体系。加快核心区内武威综合客运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重要交通枢纽站场,以及重要乡镇长途汽车和公交站点的建设,加强各站场之间及其与武威军用机场、金昌机场的快速衔接,实现铁路、公路以及航空客运之间的快速换乘。

专栏10 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1.金大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建设武威市金大快速通道,连通金武高速、连霍高速、营双高速公路,形成覆盖百万人口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2.金武高速公路。建设直接联通金昌市区、武威市区的快速通道,公路总里程73公里,2013年建成通车。

3.营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宁夏营盘水至武威双塔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公路总里程145公里,2013年建成通车。

4.武威至仙米寺二级公路。强化武威与青海的交通联系,2011年

45

建成。

5.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规划建设省道212线雅布赖至金昌、天祝至青海互助等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改扩建,研究建设金昌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民勤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高等级公路以及建成武南至酒泉柳沟货运专用公路。 6.农村主干道和通村公路建设力度。力争核心区完成建设里程6000公里以上。建设一级客运站1个、二级客运站5个、乡镇客运站29个、村停靠点119个。

7.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建设兰新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途经天祝、古浪、凉州、金川,路线全长500多公里。 8.干(塘)武(南)铁路复线。

46

第七章 推动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核心区域,兼顾建设一般区域,加快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第一节 完善给排水系统

按照科学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原则,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节水型产业,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用水量预测。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和《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修订本)》,依据“双城三组团”的不同性质,用水预测为:凉州城核心用水量为35.5万立方米/日;大靖城核心用水量为6.5万立方米/日;永丰组团核心用水量为10.3万立方米/日;黄羊组团核心用水量为3.2万立方米/日;土门组团核心用水量为10.7万立方米/日。(表6)

47

表6 双城三组团核心用水量

核心 名 称 名称 中心城区 凉州城 武南镇区 大靖城 大靖镇区 永丰 丰乐核心 组团 永昌核心 黄羊 黄羊镇区 规划人口 自来水用水量 再生水用水量 总用水量 (万人) (万立方米/日) (万立方米/日) (万立方米/日) 58.0 5.0 5.0 3.0 4.0 3.0 1.5 3.5 6.0 25.0 3.0 5.5 2.5 7.8 2.1 1.1 5.0 4.2 7.0 0.5 1.0 0 0 0 0 1.5 0 32.0 3.5 6.5 2.5 7.8 2.1 1.1 6.5 4.2 组团 黄羊河农场 土门 土门核心 组团 黄花核心

给水设施建设。依托核心区水资源条件和现有给水设施,根据城镇布局和人口规模,充分利用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和毛藏水库、西营水库、黄羊水库调蓄功能,以及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适度规划和建设城镇供水设施。积极利用杂木河良好的水质条件,结合新修库容约4000万立方米左右的毛藏寺水库,铺设专用输水管道至凉州城区、武威工业园区和武南镇。置换现城区所用地下水,改善水质,提高饮用水质量。(表7)

48

近期规模(2015年) 远期规模(2030年) 名称 核心名称 水厂名称 水厂规模 占地水厂规模 占地 (万吨/日) (公顷) (万吨/日) (公顷) 13.5 3.4 2.1 3.4 0.7 0.2 3.2 0.4 1.5 0.9 2.9 2.5 6.3 2.4 1.5 2.4 0.5 0.1 2.3 0.2 1.1 0.7 2.1 1.8 20.0 5.0 3.0 5.5 2.0 0.5 7.0 0.8 2.1 1.1 5.0 4.2 8.0 3.5 2.1 3.8 1.4 0.2 4.4 0.4 1.4 0.9 3.5 3.0 现状水厂 凉州城 武南镇区 大靖城 大靖镇区 武南水厂 大靖水厂 金太阳水厂 丰乐核心 永丰组团 永昌核心 永昌水厂 黄羊镇区 黄羊河 土门核心 黄花核心 黄羊水厂 黄羊河水厂 土门水厂 黄花水厂 丰乐水厂 新能源水厂 中心城区 工业园水厂 黄羊组团 土门组团 表7 双城三组团核心给水设施近远期规模

49

排水设施建设。结合用地布局规划污水处理系统,双城三组团核心排水体系采用分

流制,基本单元采用污水管道收集、集中处理;雨水利用道路边沟、明渠等就近排放。规划2030年,双城三组团核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单元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排放系数采用0.80),“双城三组团”内各基本单元独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收集居民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农业灌溉等。(表8)

表8 双城三组团核心污水设施近远期规模

近期规模 名称 核心 名称 污水厂 名 称 污水厂规模(万吨/日) 6.0 3.4 4.0 1.6 占地 (公顷) 6.8 4.3 4.7 3.3 远期规模 污水厂规模(万吨/日) 9.0 5.0 6.0 2.2 占地 (公顷) 8.0 6.0 6.7 3.3 中心城 污水厂 凉 州 城 中心 城区 城区新建 污水厂 工业园 污水厂 武南 镇区 大 靖 城 丰乐 核心 永昌 核心 黄羊镇区 黄羊河农场 土门 核心 黄花 核心 金太阳 污水厂 新能源 污水厂 黄 羊 污水厂 黄羊河 污水厂 土 门 污水厂 黄花滩 污水厂 大靖镇区 大 靖 污水厂 武 南 污水厂 2.5 3.5 4.0 4.7 永丰组团 0.6 2.2 1.0 0.6 1.4 3.2 2.0 1.2 1.6 4.8 1.3 0.8 2.3 5.0 2.2 1.6 黄羊组团 2.3 3.4 4.0 4.7 土门组团 1.6 2.3 2.6 3.3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