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9 有机硫加氢、设备及有关计算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7 02: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机硫加氢有关计算

一、有机硫加氢内容要点

1、各种原料对硫的限制

表1 工业催化剂工艺气中最低硫含量的要求

工艺气 硫含量要求/mg.m-3(标) CO耐硫变换催化剂入口 H2S≥80 CO中变催化剂入口 H2S <300 IGCC燃气 H2S≤20 管道输送气(天然气、煤气等) 总硫≤20 碳酸丙烯酯法、本菲尔法、NHD法脱CO2 H2S≤5 铜洗法脱除微量CO,CO2 H2S≤5 CO低变催化剂入口 总硫 <1 甲烷化脱除微量CO,CO2 总硫≤ 1 氨合成新鲜气 总硫≤ 1 甲醇合成气 总硫≤ 0.1 F-T合成油原料气 总硫≤ 0.1 醋酸合成气 总硫≤ 0.1 醇醚合成气 总硫≤ 0.1 MCFC气体 总硫≤ 0.1 富CO2合成甲醇新鲜气 硫(以H2S计)≤ 0.06 水蒸气制氢预转化催化剂入口 总硫≤ 0.05 煤制油低温甲醇洗后合成气 总硫≤ 0.05 焦炉气合成LNG 总硫≤ 0.05

2、有机硫加氢副反应

原料或H2中有CO、CO2存在时,可发生甲烷化副反应或羰基硫水解的逆反应等。

有CO、CO2和水蒸汽同时存在时,发生CO变换反应。CO 浓度很高时,还可发生歧化副反应,这些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CO+3H2 CH4+H2O

1

CO2+H2S COS+H2O

CO+H2O CO2+H2 2CO CO2+C

歧化反应生成的碳以碳黑形式沉积在催化剂上,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

CO2+H2 CO+H2O

3、 加氢反应原理分析

大部分有机硫加氢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当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由于平衡常数相当大,甚至温度高至500℃时平衡常数仍为正值。所以在工业操作条件下(不大于427℃)反应基本不可逆,不存在热力学限制,即采用较高的操作温度也不致因化学平衡的限制而影响脱硫效果。

加氢反应按反应速率大小,有以下规律:

脱金属> 二烯烃饱和> 脱硫> 脱氧> 单烯烃饱和> 脱氮> 芳烃饱和

噻吩类和其它几种有机硫加氢反应的速度有明显的差别。在被处理的烃中含有几种硫化物时,其加氢速度被其中最难反应的硫化物(实际上就是噻吩类化合物)所控制。

4、催化剂中各种组分的作用 就形态而言,催化剂组份分为三类:

(1)无催化活性的Al2O3、CoAl2O4(深蓝色的尖晶石结构,不易被硫化); (2)具有中等活性的CoO、MoO3和CoMoO4(紫色,在加热及含硫化氢的氢气中能硫化生成Co9S8和MoOS的混合物,MoOS通常认为它是MoO2和MoS2的混合物);

(3)催化活性较高的钴、钼氧化物的复合物。

催化剂在氧化态时显示出一定的活性,但在变成硫化态以前不可能达到最佳活性。在所有活性组份中,真正的\活性\催化剂是被不可还原的钴促进的MoS2,这是一种四面体结构的络合物。从微观结构上考虑,有机硫化物在钴钼催化剂活性表面上的反应复杂,涉及到硫原子与钼原子的吸附成键,C-S键的断裂,生成烃分子的脱附等诸多步骤。

研究表明,Co-Mo系催化剂中各化学组分的作用如下: (1)MoS2是活性相。

(2)CoO使MoS2晶体分离,减少熔结,使表面积不减少,从而避免活性减退。 (3)Al2O3不仅提供了较大的表面积和孔容,而且由于它的酸性比较弱,减少了烃类的裂解反应和积碳。

2

(4)Co位于MoS2的边缘位置或层间,从而使更多的配位不饱和钼中心裸露出来,提高了活性。

(5)Co不改变Mo的活性点,只增加了活性位数目,起了结构助剂作用。

5、催化剂的适用范围

用作加氢转化的催化剂有Co-Mo系、Ni-Mo系和Ni-Co-Mo系、Fe-Mo系等。Co-Mo催化剂适应于加氢脱硫,Ni-Mo催化剂有更强的分解氮化物和抗重金属沉积的能力和脱砷能力,适用于加氢脱氮和脱砷。Ni-Co-Mo催化剂对于有机硫转化、烯烃饱和氧加氢均有较优良的性能。Fe-Mo催化剂适用于CO含量高达8%的焦炉气中有机硫的加氢,以满足中型化肥厂,甲醇厂生产工艺要求。Cu-Mo对CS2转化率达91%,但对噻吩仅20%,适用于城市煤气。催化剂载体大多用γ-Al2O3,而γ-Al2O3·TiO2和TiO2作为载体有其独特的性能(如低温活性较高,易于硫化等)。当加氢脱硫温度较高,油品干点较高时,同时需要脱氮时采用SiO2-Al2O3载体,活性金属采用Ni和W。 沈阳三聚凯特生产的有机硫加氢催化剂品种齐全,质量属国内先进水平。详情见表2.

表2 三聚环保有机硫加氢催化剂系列产品

型号

T201 Φ2.5~3.0条.

外观/mm

T202 Φ7×5~6棕

褐色片

堆密度/kg·L-1 磨耗率/% 径向抗压碎力/N·cm

-1

T202A T202B T202C T202D

Φ2~4球. Φ2~4球 Φ4~6球. Φ3~5球

0.65~0.75 ≤3

0.7~0.9 --

0.6~0.8 ≤3 ≥80 ≥60 2.0~4.0 1.6~4.0 320~400 350~420 1000~3000 700~1000 1~6 —

200~300 200~300

0.75~0.85 ≤3

0.55~0.75

<3

0.65~0.75 ≤2

≥147

≥50 ≥70 ≥70

使用压力/MPa 1.6~4.0 常压~5.0 1.5~5.0 常压~4.0

使用温度/℃

350~420 200~280(入) 200~280(入) 250~320

气空速/h-1

1000 1000~1500 <1000 1000~2000

液空速/h-1

-- — — —

入口有机硫

/10-6

200~300

≤200

≤200

≤500

3

出口有机硫

/10 入口烯烃含量

/% 出口烯烃含量

/%

-6

≥96%*

≥65%**

≤0.1

97%*

≤0.1

≥96%*

≤7

7.0~20

<0.1

<0.1

* 有机硫转化率 **按行业标准的噻吩转化率

6、关于催化剂预硫化问题

氧化态催化剂中,氧化钼是活性组分的母体,CoAl2O4源自CoO和Al2O3的固态反应,CoAl2O是基底,上面沉积着单层MoO3型结构,有些钴掺入这个单层中。在硫化过程中,MoO3单层分裂成MoS2的微晶体,其中掺杂着少量的钴离子,它有效地掺杂电子结构,生成Co配位于MoS2边角上的Co-Mo-S活性位,如图1所示。

图1 Co-Mo /Al2O3催化剂的表面结构

它有2种即Co-Mo-S(Ⅰ)类活性相和Co-Mo-S(Ⅱ)类活性相,后者Mo以多层晶片结构的形式存在,与载体之间的作用较弱,易被完全硫化,因此Co-Mo-S(Ⅱ)类活性相的本证活性远远高于Co-Mo-S(Ⅰ)类活性相,这是也我们预硫化的最终目标。

7、催化剂的寿命

加氢转化催化剂用于轻油和天然气中有机硫加氢时性能稳定,正常条件下操作一般使用寿命可达5年以上,有的可高达10年以上。用于焦化干气、催化干气等有机硫加氢、烯烃饱和时,一般使用寿命4年左右。焦炉气加氢、预加氢床寿命大于半年,一级大于1.5年,一级大于2年。

4

催化剂在操作过程中活性衰减有3种情况。一是某些有害杂质存在(如少量CO、CO2、N2、NH3等)造成催化剂暂时失活,是可逆的。一种是催化剂表面结炭,造成半永久性失活,通过再生可恢复活性。另一种称永久性失活,如催化剂再生过程中因比表面的减少,活性物质钼的逸出流失以及由于某种物质(如砷)的存在生成非活性化合物所致,永久性失活时需要更换催化剂。

由于种种原因如操作中氢分压过低、温度过高、使用高沸点烃等都可使加氢转化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炭,致使催化剂活性逐步衰退。

8、有机硫加氢工艺流程简述

(1)以天然气、石脑油、焦化干气为原料的加氢串氧化锌工艺

将机硫加氢催化剂和氧化锌脱硫剂分别放在不同的反应器中,有机硫在加氢反应器中氢解为硫化氢后,再进入随后的氧化锌反应器中被脱除,解决了两种剂寿命不匹配和加氢催化剂预硫化的问题。典型的工艺流程见下图2。

图2 加氢串氧化锌工艺

1 加热炉; 2 加氢反应器; 3 氧化锌反应器

(2)焦炉气脱硫

煤制焦副产焦炉气中还含有(5~8)%的CO,加氢时很容易发生甲烷化副反应,还含有3%左右的烯烃,加氢时,也会放热,约(150~400)×10-6有机硫中COS占37%左右、CS2占50%左右、RSH占2%左右、C4H4S占11%左右,因此需用多段加氢反应器进行加氢,此时,仍难避免甲烷化、脱氧和烯烃饱和之类的副反应,引起的床层温升一般一级加氢 50℃~100℃,二级加氢 20℃~30℃。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f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