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3-12-19 00: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及成因的调查

[摘要]土地意识是土地管理基础性的调查,为管理好土地,我们去了解土地使用者主体的思想动态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针对桂林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的土地管理现状,从政策性因素和非政策性因素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了两村农民土地意识的特点和他们所遇到的意识上的困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期对桂林市农村土地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土地意识 土地制度 三农问题

前 言

“三农”问题近些年来一直是国人议论的焦点,为了能够将“三农”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于是借我校举办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之际申请了课题,主要围绕行政管理专业所学相关知识研究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问题。

土地乃万物之本。它不仅为一切生物和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最重要的它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粮食的生长场所。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粮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热点问题

在桂林果园村、良丰村两村实地调研中,我们安排了抽样调查与典型个案调查相结合,并辅之以访问村民、问卷采样、基层干部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比较,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向土地参业结构调整方向发展而且也正向这土地使用多元化,非农化方向发展。这一结论不只是对少数调查结果的简单认识,我们也可以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中有所察觉。调查报告中我们分别从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变化、政策实施、政府土地管理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 从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为此,本研究首先从“三农”问题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提出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变迁,并以“三农”核心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为切入点,重点探讨行政制度、政策对农民土地意识的转变的影

响,在此基础上提出 “新农民”土地意识的框架。以期更加深刻的去认识农民土地观念并完善现今的土地制度。

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它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却是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因此它可以通过农民日常的语言、观点来表现,通过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表现。所以说,它是可以被认识和研究的,对农民土地意识的研究,需要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土地意识表现形式。土地意识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可以通过农民日常的语言、观点和农民的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来表现,但我们仍旧需要周密的研究计划和适当的研究方法去对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和成因进行调查。

基于此种分析,研究小组在前期的资料分析阶段已经对土地意识作了简要概述。在实施调查期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调查方法,同时在实地调查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性调查阶段、理解性调查阶段和调查材料总结分析阶段。

(一)、调查方法 1. 社区比较法

我们小组在桂林两村实地调查时也将两个村落划分为两个社区,并以此为基础对桂林两村的经济状况及相关法律政策和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土地意识影响作了详细的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去更加深入的认识理解农民的土地意识。

2. 访谈法

本小组主要对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村民和相关村干部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着重三个方面:首先是两村基本情况和农民生活的基本情况,再则是农民土地使用情况和相关土地政策的调查,最后是农民土地意识的现况。分别还对两村村支书进行了个人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果园村和良丰村的村民生活的基本情况,相关土地政策实施情况等,时间是2008-8-18。

3. 问卷调查

经本小组分析,我们从果园村和良丰村两个整体中采取随机抽

样的办法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果园村共发放问卷50份,良丰村共发放50份。总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78份,无效问卷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78%。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生活状况、土地使用情况和村民对政策的了解情况等。

4、追踪调查法

本小组在2007年7月组织了第一次对果园村和良丰村的访谈调查,初步了解了两村的基本情况和土地征用情况,在2008年8月本小组又再一次来到这两村采取问卷调查,此次更加系统、深入的调查了土地意识变迁的触发因素。

5、 文献研究

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网络和相关文献收集了有关桂林农村的三农问题的文字和视频资料。通过报刊、网络、农村刊物等媒介了解到桂林市农民生活现状及土地意识倾向。

(二)本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此次调查是本小组成员第一次参加科研项目,因此各方面经验都不足,难免调查情况不够全面。又因地域限制和乡村发展水平的差别,桂林市农村的发展现状在全国农村中缺少一定的代表性。两个村落农民的土地意识具有相似性,这也会使调查结果产生偏差。 一、土地意识的概述

土地意识的研究工作是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国民收入的基础性工作,但限于土地意识概念抽象的原因,使得调查方法难于选择与实施,成果不易理解。因此不得不对土地意识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一定的概述。

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下的农民对土地、社会想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题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土地意识又是环境意识的一种。它既具有环境意识的一般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个性。而且这种特殊性还十分明显,它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人与其它物种、人与其所生息的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还涉及到人对土地这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

分。正是这种特殊性,将土地意识与一般环境意识区分开来,并赋予土地意识以独特的研究价值。因此我们就简述一下土地意识的来源与内涵。

(一)土地意识的来源

顾名思义,土地意识的内涵和外延也应涉及包括“意识”、“土地意识”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也是跟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主体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概括来说,土地意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和态度。

土地意识从其产生至今也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首先源自于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认知和体验,因而它是与人类的自然观、环境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其二,来自于人们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

除了人们的自然观、环境观而外,土地意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土地的认知和使用。从对土地这种有形实体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土地意识大致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认知和使用。一是权属意识;二是财产意识;三是耕种意识;四是保护意识【1】。 (二)土地意识的内涵

通过对土地意识来源的分析,我们对土地意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简而言之,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是一定社会的农民对土地、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及对土地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价值判断和表达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来说,土地意识具有以下内涵:

第一,土地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体系。

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社会动物。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处理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处理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情感、态度等等。其实,人对土地的看法、情感和态度,自然环境对人意识形成的影响就是

人类的土地自然意识或自然观念;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社会现象背后土地的本质、结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对社会现象影响土地的态度、情感等等就是人类的土地社会意识。

第二,土地意识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联系的。

土地意识作为人的头脑对自然环境、对社会法律现象的反映、认识和主观把握,显然是与一定的社会主体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社会主体,因其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和程度,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结构,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会等,都会对其所持有的土地意识的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土地意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土地意识。

第三,土地意识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从土地意识的具体内容来说,土地意识既包括人们的土地知识、土地情感、土地意志、土地信仰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从土地意识的内部表现形式来看,土地意识的各个具体内容和因素的相互关系是不尽相同的,这种土地意识内部结构的差异性,使各个不同的阶层、地区的农民的土地意识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从土地意识的外部表现形式来看,土地意识可以表现为农民的语言、行为及对土地的评价等等。

第四,土地意识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影响社会主体土地意识的因素是多样的,一定社会历史中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宗教兴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配臵模式和运行机制,乃至人口、土壤、气候等等因素,都会对土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土地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土地调整的价值取向,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在土地意识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雁山镇果园村和良丰村两村概况

(一)两村社会与经济结构

果园村 有63.8%在从事种植盆栽的农户表示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种植盆栽的事业上;一成的农民也愿把多余的钱用于其他投资。 变化三、科技意识增强,致富本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作物良种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并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近年来,两村农民共引进粮、菜、果树、苗木和盆栽等新品种和新技术多项,农民种植果蔬、花卉等高效农业项目,使得果园村年人均年收入均在五千元左右。调查中,有多数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八成以上的农民欢迎专业技术售货员进行讲课。 以上变化是农民对土地意识的外在表现,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当代农村特有的现状,截止到此,调查小组对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研究告一段落,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作为反映农民素质的重要指标的农民土地意识受多种因素制约,主要包括政策性和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具体有土地制度、国家制定相关政策、、自身及家庭状况、科学技术的推广等。 二、农民对土地的情感是又“爱”又“恨”的,他们的土地产权意识产生了模糊,土地财产意识更加趋近于大胆处理,用于开拓,土地耕种意识稍微有些削弱,进城打工的人员变多,但是耕种的科学意识逐渐加强。两村村民的土地保护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而良丰村就土地征用问题而言,就显得更加强烈了。

六、对桂林市农村土地管理的启示

(一)政府促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当地乡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土地的保护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府首先应当完善并稳定土地承包经营体制,这是为了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防止劳动力不断外流和土地使用不断非农化。其次根据从村民那了解得知村委会在土地管理方面作用很小,经常不管事而且也没钱管理。所以乡政府应当加强村委会的制度化建设和资金扶持力度。在然后,切实加强执行并相关我国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做到依法打击恶意侵占村民土地的案件,执法从严的来加强土地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支持。最后,最重要的是乡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帮助村民调整土地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这也是土地管理的重要

目标。

(2)就土地征用而言,桂林市政府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善的土地补偿机制防止低价补偿再高价卖给农民。首先在征用农民土地的过程中,政府要提高补偿标准,补偿水平不应低于开发商的水平。必须禁止政府官员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贪污受贿。如被发现,必须严惩。要对失地农民给予就业培训和服务。要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然后确定所有土地出让金的收入都必须入库,纳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在这些费用的支出中,首先必须保障对农民的补偿、对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服务,以及把农民纳入当地的社保体系,从资金上规范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收支,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最后我们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和当地政府的干部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是简单地追求GDP的增长。比如说现在特别强调各地在经济增长中要加强对环境相关指标的考核。

(3)乡政府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增加农业培训科技推广的力度,为农民提供平台。贫困农民买不起一些昂贵的科技书,所以没有条件的农民更加对农作物的种植缺乏指导。政府应该找到一些闲臵的地方,在各村屯之间增设一些公用的新型阅览室。里面专门放臵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使得农民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到读书馆中获取一些技术知识,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农业种植当中,引导农民科学种植,获得丰收。而这些科技图书有限,可以寻求社会的资助,通过学生把那些有用的科技图书捐献到此种阅览室,填补空缺。乡政府还应当经常和桂林高校农学专业联系,组织高校人员下乡推广农业科学知识,这样即加快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又让高校学生可以社会实践,以期达到共赢的目的。

(二)发展家园村民自身的反思

(1)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能“等靠要”。就像良丰村那样,当地政府征用村民土地造成一些村民失去土地后,生存保障、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是他们心中长期的疙瘩,更是一个涉及他们现实利益的难题。一些失地村民首先想到找政府、想得到政策优惠、资金补助,这个出发点很不对。我们认为广大失地农民应该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失地只是一个阶段性展问题,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性,尽快进行职业的转换和

身份的转换,勇敢地闯市场,开拓生产新门路,脱贫致富同样很有希望。

(2)村民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更要懂法、守法、用法。村民只靠政府派技术人员来指导和政府建图书馆来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和相关,提高自身素质,多走动一下相关农业市场了解信息,为自己不要盲目生产打预防针土地法律这是远远不够的,有条件的村民别吃饱了没事干,闲坐看电视,而应当去购买一些书籍来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