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习题 3

更新时间:2024-05-15 05: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教育史习题(三)

1、外国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⑴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①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有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②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教材是泥板书,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早期苏美尔学校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教学管理十分严格。③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式。④公元3世纪以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做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⑵古代埃及的教育:①古代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奴隶制国家。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影响了古希腊字母的形成。在自然科学方面,埃及人也在天文、历法、建筑、医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发展。②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或寺庙学校)、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③在教学上,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从考证。僧侣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天文、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等。职官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门职业教育。文士学校的教学通常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等科目,此外还重视书写。在教学方法方面,古代埃及的学校惯用灌输和体罚。④古代埃及的学校主要为统治阶级所独占,一般平民不能问津,奴隶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还轻视劳动。⑤古代埃及的教育对西方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家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埃及教育内容的记载。

⑶古代印度的教育:①古代印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国家。在公元前1400年建立了王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四个等级。不同种姓通婚所生的子女为“贱民”,为社会最低阶层。公元前6—前5世纪,婆罗门势力削弱,佛教产生,印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用梵文写的《吠陀》经。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③公元前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学习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④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主要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僧人)。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后称为“比丘尼”。佛教的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对中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许多消极的方面。

⑷古代希伯来的教育:①希伯来的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是子女的教师。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目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圣经·旧约》和一些简单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对大一些的孩子进行职业技能教育。②希伯来人的后期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在“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人主要通过犹太会堂进行宗教教育。返回家园以后,犹太会堂的形式也随之迁来,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儿童一般6岁入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圣经》和简单的读、写、算,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朗读。15岁以上儿童的学习相当于中等教育。此外,还有相当于高等教育的僧侣学校。③在古代希伯来的教育中,宗教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教师也极受重视,成为社会上有威望的人物。④希伯来教育,特别是其宗教教育对西方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2、试比较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

⑴斯巴达教育:①斯巴达的政治是农业奴隶主的贵族统治。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其中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由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保卫政权的稳定,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②斯巴达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③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强健。7岁以前,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养育。从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在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此外还要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从18岁起,公民子弟

接受军事训练团教育。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斯巴达人也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⑵雅典教育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先后进行两次政治改革,逐步形成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②雅典人也非常重视教育,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③雅典儿童出生后,也要进行体检。7岁前,儿童在家主要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在家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则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分别学习读、写、算等知识和音乐、唱歌和朗诵等。到13岁以后,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到15-16岁,大多数人开始就业,少数贵族子弟则进入国家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④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要高一些。在教育史上,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从各自不同方面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苏格拉底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苏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②“~”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③~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讲座的问题有一定和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4、评价亚里士多德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和文雅教育思想。

⑴教育适应自然: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在亚看来,人的灵魂应当分为三部分: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前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理性灵魂,即人的理性部分。在这三部分灵魂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来说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而非理性灵魂对于理性灵魂来说也是低级对于高级的关系。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的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亚 “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①它说明人身上也有一些动物性的东西,不承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②人又是具有理性的,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不听从理性的指导,人就会降低为动物,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③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⑵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①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②文雅教育实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闲暇时间。具有足够闲暇时间,自由人才能专心从事崇高的“沉思”活动,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二是要有自由学科。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学科。这些自由学科应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③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是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

5、试分析柏拉图的国家化教育思想。

①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国家化的教育思想也是其重要的内容。在他看来,理想国家的建立和稳定依赖于教育,依赖于国家对每个有公民身分的人的教育。②~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国家应为公民举办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国家的教育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③~还主张教育从内容到形式应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6、古代罗马各个时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6世纪,罗马建立了共和政体,这一时期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1-7岁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和教育。从7岁起,女孩仍在家里跟母亲学习作业未来主妇与母亲的教育内容。男孩从7-16岁跟随父亲进行农——

军人的实际教育,同时也学习其他读、写、算知识。16岁作为男孩即成为罗马的公民。②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这一时期存在两种平行的学校系统:一种是以希腊语、希腊文学的教学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它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a初等教育:主要招收7-12岁的儿童入学。学习读、写、算和《十二铜表法》等内容。学校是私立的,教育对象主要的平民的子女。b中等教育:主要招收12-16岁的学生进入文法学校。最早是教授希腊语的文法学校,后来又出现了教授拉丁语的文法学校。这些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也学习一些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内容。c高等教育:主要招收学习完文法以后准备承担公职的学生进入修辞学校(或称雄辩术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护人家,主要内容是学习古代作家的作品和修辞学,还学习辩证法、历史、法律、数学、天文学、几何、伦理学和音乐等科目。

⑵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①公元前30年,罗马下入奴隶制帝国时期,政治体制发生变化,罗马教育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②教育目的上,把培养雄辩家改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②学校的管理上,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利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③对教师的管理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育由原来的私人聘用改为由国家委派。④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各级学校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初等教育仍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教学重点开始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对文法的分析上;中等教育变化大,拉丁文法和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罗马文法学校的教学也逐渐趋向形式主义;高等教育受政治影响较大,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学习内容也走向形式主义。但这时,罗马也出现了教授法律、医学和哲学的专门学校。 7、度评析希腊化时期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

⑴希腊化时期,不仅希腊文化教育对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影响,东方国家的文化教育也影响了西方,希腊化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教育相互影响和融合的重要时期。

⑶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在古典时期,雅典一直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在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利亚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希腊的文化主要是从亚历山大利亚经过阿拉伯人的媒介传播到中世纪欧洲的。

⑷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使得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流行。西方的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8、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对罗马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⑴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和基督教教育作为世俗文化和教育的对立面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罗马社会和教育的重要现象。

⑵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左右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基督教的产生是当时的被征服人民在罗马帝国的强大压迫下,在宗教领域寻找精神安慰和解脱的一种手段。

⑶早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社会应当具有平等和博爱精神;早期的基督教提倡,教徒之间应相互帮助,患难与共;早期的基督教还宣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而基督教徒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

⑷基督教的这种宣传对被压迫人民具有很大吸引力,这样,基督教很快在帝国各地传播开来。最初,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进行镇压和迫害,但没有阻止基督教的传播。从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逐渐影响到罗马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基督教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⑸早期的基督教教会学校:早期的基督教学校主要有初级教义学校和高级教义学校。前者主要是对成人入教者进行一些教义、教规的教育;后者主要是对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教育。另外,在与世俗文化和教育进行对抗的过程中,教会也创办了一些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如堂区学校和唱歌学校等。

9、评价昆体良关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张。

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①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过去时行教育。②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③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④还论述了学前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⑤教学上,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认为根据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分成班级进行教学是可能的。⑥课程的设置上,他认为专业教育液压当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为此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⑦教育方法上,他强调教师要经常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⑧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⑨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如教师应德才兼备、宽严相济、因材施教等。 10、中世纪西欧早期教会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

⑴在中世纪早期,随着基督教传播教义活动的不断扩大,基督教也开始办起自己的学校,当时基督教教会的学校的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⑵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它只是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但在中世纪早期,它成了西欧早主要的教育机构。修道主要是对人精神和肉体的训练。在修道院发展史上,本尼狄克被看做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他于529年创立了修道院。修道院学校分“内学”和“外学”。前者的学生毕业后终身做圣职,后者的学生毕业后仍为俗人。修道院学位的学生一般10岁左右入学,学习年限大约为8年。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一般为简单的读、写、算,以后“七艺”成为主要的课程。修道院学校由教士担任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口授和学生的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⑶基督教的主教学校在主教的所在地,条件比较好,水平较高,但数量有限。

⑷基督教的堂区学校设在教学所在的城区和村落,条件较差,是教会面向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到中世纪晚期,堂区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成为西欧中世纪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11、试述中世纪拜占廷的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的基本特征。

拜:⑴世俗教育:①拜的世俗教育比较发达,主要原因有:a拜封建化过程中的始终存在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央世俗政权;b具有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比较繁荣的城市和工商业;c在文化上继承了希腊古典文化遗产,并吸收了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成果。②拜的世俗教育主要有初等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宫廷教育。③拜的初等学校多由私人办理,招收6-12岁的学生,学习正字法、文法初步、算术以及《荷马史诗》、《圣诗集》等读物。④拜的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是文法学校。学习内容是文法和古典作品。公立学校的教师必须持有国家许可证,并信奉基督教。⑤在拜最有影响的高等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学(创建于425年)。学校以培养官吏为主。5世纪时,学校有教授三十多人,其中主要是语言学教授。同时,法律教育也受到重视。公元600年以后,君士坦丁堡大学的教学一度中断。公元863年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学。1045年以后,君士坦丁堡大学分为法律和哲学两个学院,推动了法律和哲学的研究。此外,拜占廷的医学教育也很发达。⑥拜的宫廷教育被视为培养未来皇帝的教育,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学习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开设基督教教义、希腊哲学、罗马法理学、军事训练、文法、修辞、历史等课程。教学一般请家庭教师负责,也有的皇帝亲自进行教学或制订教学计划。

⑵拜的教会教育:①与西欧不同,在拜教会是受皇帝控制的,但教会也有各种特权。拜占廷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修道院学校,一种是主教学校。②修道院学校设在修道院中,主要开展收集经卷、书籍,组织抄写工作。一些著名的修道院还建有图书馆。修道院学校在整理和抄写书籍,恢复文学遗产,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③主教学校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学校。主要教学内容为神学,也有一些世俗学科,如古典文学与哲学等。拜占廷最高级的教会学校是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学校。学校有五名教授,分别担任一个宗教学科和教学。学校也设有世俗学科,包括七艺、哲学和古典文学等。

阿: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在萨拉森帝以及各大食帝国时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样的形式。①昆它布:是一种简陋的初级教育场所。通常是教师在家招收少量的学生,教简单的读写。伊斯兰政权建立后,随着清真寺的发展,昆它布多设在清真寺内外,成为普遍的教育场所。②宫廷学校和府邸教育:这是一种对王子们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师进行指导,主要学习诗歌、宗教、文法、文

学等内容。一些宫廷学校还经常举办沙龙,邀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参加。③学馆:是学者在家讲学的场所。其讲授的内容相当于中等程度的教育。④清真寺:是教徒做礼拜的圣地,也是很需要的教育场所。清真寺除附设昆它布对儿童进行教育外,还传授高深知识。讲授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环”。⑤图书馆和大学:阿拉伯各国的图书馆非常发达,有的图书馆不仅藏书,还进行知识教育,相当于大学。其中,著名的图书馆有赫史迈图书馆、伊勒姆图书馆、科尔多瓦图书馆等。在10世纪起,还建立了科尔瓦多大学。⑥在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⑴查理曼的教育改革:①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有影响的是由法兰克人建立的王国。公元768年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②公元787年,查大帝发布公告,要求全国的主管教区和修道院除了进行宗教活动外,还要对能够接受学习的人进行识字教育。③公元789年,查又发布补充公告,要求各教区设立学校,教儿童学习阅。④为了加强对统治阶级上层子弟的教育,查邀请英格兰的学者阿尔琴创办了宫廷学校,使这所学校成国西欧最著名的宫廷学校。宫廷学校主要学习“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⑵骑士教育:①是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②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③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的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子送到高一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艺。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13、试分析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⑴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这一时期王权的强盛②社会趋于稳定③农、工、商有了一定的发展④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⑤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而当时的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等。

⑵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12世纪初形成了波隆那大学。以后,在法国、英为、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⑶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在组织结构上,学生一般有“同乡会”,教师一般有“教授会”,负责维护自己的权利。 ⑷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已具有一些特权。

⑸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大学,一种是“先生”大学。南欧的大学一般为“学生”大学,多由学生主管校务。北欧的大学一般分为“先生”大学,多由教师管理校务。 ⑹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学和医学等,并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14、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其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影响。

⑴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的修道院(经院)而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源于2世纪的教父哲学,真正形成于11-12世纪的中世纪。

⑵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是基督教神学理论化、专业化的产物。

⑶经院哲学主要争论的是关于个别事物与一般概念孰先孰后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唯实论”是强调一般概念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先,代表人物主要有安瑟伦等。“唯名论”是强调个别事物是真实的,“一般”只是个别事物的名称,不是客观的存在,代表人物有洛色林等。 ⑷经院哲学发展到托马斯·阿奎那时期开始衰落。托承认感性经验,肯定理性认识,在论证神学的同时,也给理性和科学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⑸经院哲学虽然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但其论争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它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②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在宗教的形式下孕育着理性的精神,给理性一定的合法地位③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④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促进了大学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的发展。 15、德国洪堡德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在初等教育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洪堡德的教育改革,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

16、试评析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

⑴慈善教育: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⑵文法学校和公学: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属于中等教育性质。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注注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19世纪以后,改革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⑶学园: 17世纪出现的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17世纪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在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也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需要的影响。

⑷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最初仅教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流传到欧美各国。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⑸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19世纪以前,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807年,议员怀持布雷特提出了《教区学校议案》。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以后,英国又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后又改组为教育局,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⑹“新大学运动”: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国教派成立了国王学院,也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不久,又有许多医学院和普通学院附属于伦敦大学。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这些学院的共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开展,也使得英国出现了大学推广运动。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⑺1870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

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17、试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①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了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②1872年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全国划分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又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中学一所;中学区又各分为210所小学区,每个区设一所小学。

③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在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中被废除,改为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但由于《教育令》具有自由化的倾向,1880年底,日本又对《教育令》进行修改,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18、《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更为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的财政援助。以后,《国》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1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特征有哪些?

①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②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③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④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想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顺序进行,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表现出了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

20、试比较分析法国近代和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特征。

法:⑴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①对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胡格诺派。胡派十分重视教育,按照胡派的惯例,每处建立一座教堂,就要举办一所初级学校。这些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罚款。学生在校主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和唱歌。在中等教育方面,胡派创办的学校被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②冉森派的教育活动也主要在小学和中学,并对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637年,冉森派办了“小学校”和“大学校”。在教育上,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教育学生。在教学上,冉森派强调法语的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③胡派和冉派的教育活动反映了法国近代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色。

⑵“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①1684年,天主教祖父拉·萨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组授课制,以法语来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还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讲习所。②在1618-1746年间,由耶稣会创办的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古典语言、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①在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一派比一派更为激烈。在1791-17893年间,他们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即塔列兰的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另外,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都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其主要内容有: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国家应当给予保护,实行普及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主张实现世俗化和科学化;法案还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一些规定也限制了劳动者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利。②由于各个派别掌权的时间短暂,各种教育改革方案难以实施,但对以后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⑷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和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①1799年,拿破仑上台,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②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使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相一致。为此,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其次,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拿破仑的教育改革就是通过这些法令贯彻实施的。③通过以上的教育改革,拿破仑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特点:a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b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化管理。c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必须得到国家的批准。d一切公立学校的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拿破仑建立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⑸《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①都是法国发展初等教育的法案。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832年,基佐担任教育部长,1833年6月通过了《基佐法案》。法案要求在法国的每一个区都建立一所初级小学,在每个6000人以上的城市设立一所高级小学。基佐认为,初级小学的任务是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应通过设置职业课程,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还提出了重视初等师范学校的思想。《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的初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一法案没有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②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⑹中等教育的发展:①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拿破仑第一帝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国立中学和市立中学纷纷创办并成为主要中等教育机构。国立中学修业6年,实行寄宿制,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并有资格出任国家官吏。学生主要学习古代语及现代语、文学及科学知识。市立中学由地方政府创办,学生主要学习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及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②第一帝国以后,法国的中等教育又发生了多次变化。在复辟王趄时期,国立中学改为皇家中学,古典主义色彩增强。七月王朝时期,由于经费原因,法国的中等教育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受到教权主义势力的冲击,教会所属的私立学校猛增。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教育部长福尔图尔(Fortout)与其继任者罗兰德进行不懈的努力,提出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的教育改革计划。其主要特点是突出文、理科教育,反对宗教束缚,要求中等教育承担起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责。普法战争后,法国中等教育受到教育现代主义的冲击,古典课程时数减少,加强了现代语言、历史、地理和体育的教育。同时,国立女子中学与市立女子中学先后创立。

美:⑴北美殖民地教育:①从17世纪开始,在北美洲逐渐形成了13个较稳定的殖民地。不同地区的教育有不同的特色。②北部地区,教育多由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管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儿童阅读和培养合格牧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阅读《圣经》和祈祷赎罪。为了培养牧师,在1636年,创办了美洲第一所大学——哈佛学院,但水平远不及欧洲的古典大学。③中部地区,由于教派林立,教育主要是照搬宗主国的模式,教育的主要机构是堂区学校。④南部地区,殖民者多来自英国国教会的成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举办公立教育事业不热心。子女的初等或中等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然后再送往英国或欧洲的中学和大学深造。因而,直到1693年才建立威廉——玛丽学院。⑤这一时期北美殖民地形成的学校类型主要有:教派学校、慈善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文实学校和一些学院等。

⑵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建国以后没有对教育的管理体制做出任何规定。这一时期出现了有关教育是由联邦控制还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团体控制或由社区控制的激烈争论。结果,183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州立教育委员会”,设立“州学校督察长”,征收“办学税”等,确立了美国教育由州一级管理、教育分权的制度。

⑶公立学校运动:①美国19世纪30年代掀起的一次重要的普及义务教育运动。贺拉斯·曼等人成为重要的推动者。②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区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③最初发生在初等教育领域。主要特点:一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二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

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的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三是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随着公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美国师范学校的发展。④19世纪上半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进行主要是在中学。公立中学实行免费的原则,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

⑷学术型大学的创建:①除了私立大学外,出现了州立大学。②这一时期,对美国高等教育比较有影响的是学术型大学的建立。一批美国人赴德国留学或考察后,开始按照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并首创研究生院。不久,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开始向学术型方向发展。 ⑸《毛雷尔拨地法》: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毛雷尔拨地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赠地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毛雷尔拨地法》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21、近代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

⑴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①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有关军事技术的专门学校。18世纪初,俄国先后建立了数学及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外国语学校、外科医学校、工程学校、矿业学校等。②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开办一些初级俄语学校、计算学校等,并要求贵族对其子女进行初等教育。③为了培养本国的高级人才,彼得一世提出了建立科学院的设想。在他去世不后,俄国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院并附设大学与文科中学。④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对俄国社会和教育的近代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缺乏直接的推动力,因而彼得一世去世以后,改革陷于停滞。一直到1755年,才由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倡议,建立了具有俄国特色的莫斯科大学,对俄国近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⑵《国民学校章程》:1762,叶卡捷琳那二世上台,又开始了俄国的改革。1786年,颁布了《国民学校章程》。法令规定: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校长进行管理。办学经费由当地的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法令还对国民学校学制的形式、课程的内容、师生品德、教学乃至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发布的最早的有关国民教育的正式法令,对俄国近代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⑶《国民教育暂行章程》和《大学附属学校章程》: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在内政和教育方面采取了较为自由的政策。1803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暂行章程》,1804年,颁布了《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在《大学附属学校章程》中规定,将全国分为6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大学不仅有教学和科研的权利,还有管理本学区各级普通学校的权力。大学下属的学校有堂区学校、县立中学和文科中学。1804年的《大学附属学校章程》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学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⑷19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1860年,颁布了《国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女子学校分6年制和3年制两种,提供宗教、道德和各种知识的教育。②1863年,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大学章程》,恢复了大学的一些特权,给予大学较大的自由。③1864年,颁布了《初等国民学校章程,确认初等学校学制3年,招收社会各阶层儿童。③1864年,又颁布了《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规定中学招收各阶层的儿童。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学制7年。⑤以上方案颁布后,俄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60年代以后,俄国教育又出现倒退。 22、试分析英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⑴《巴尔福教育法》: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对地方教育的管理。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主要内容:①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②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应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利③地方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巴》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③《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主要内容:①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②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

开设幼儿学校③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④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14-16岁的年轻人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费》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⑶《巴特勒教育法》:也称《1944年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主要内容: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巴》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⑷综合中学运动:①60-7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巴特勒教育法》实施后,英国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但各种中学质量、标准差异较大,引起了社会的争论。②1951年,英国工党提出了发展综合中学的计划。③1964年,工党执政后再度把发展综合中学作为自己的政治策略。④1965年工党政府发布《中等教育的结构》的通告,要求按照综合中学的模式改组中等教育机构。从此,综合中学在英国得到迅速的发展。⑤到1975年综合中学学生人数在中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68.8%,综合中学已成为英国中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⑸《1988年教育改革法》:①进入80年代,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上。②1981-1983年,英国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称为《雷沃休姆报告》。③1988年7月29日,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法案,称为《1988》。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内容:a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b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c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7岁、11岁、14岁、16岁)考试。d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所有中学,及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e还赋予家长为了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f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1988》被看做是自《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23、试评析法国二战后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⑴“统一学校运动”:1919年,法国“新大学同志会”参批判双轨制教育的斗争中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的主张,要求建立统一的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这一主张,反映了欧洲新教育运动对法国教育的影响。法国很快掀起了“统一学校运动”。其中,“新大学同志会”的改革主张引起了法国社会广泛关注,并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⑵《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由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在1947年提交的教育改革方案。主要内容:①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郎》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⑶戴高乐的教育改革:法国在戴高乐执政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主要有①1959年1月的《教育改革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6-16岁,主要通过初等教育(6-11岁),中等教育两个阶段(11-13岁和13-16岁)来完成。②1959年12月的《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为调节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办教育问题上的矛盾,政府采取与私立学校签订“契约”的形式,对私立学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并进行控制。③1968年的《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办学原则,要求按照新的原则调整改组法国的大学。 ⑷《哈比法案》: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法案》或《哈比改革》),其重点是加强法国的职业教育。①为加强职业教育,又对法国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②教育管理体制上,规定学校成立各种组织,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工作。③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三分制教学法”,即把教学内容分为工具课程、启蒙课程和体育课程三个部分。《哈》代表了法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但由于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