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热实验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4-07-11 0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实验一 可视性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关系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饱和蒸汽压力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加深对饱和状态的理解,从而树立液体温度达到对应于液面压力的饱和温度时,沸腾便会发生的基本概念。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掌握饱和蒸汽 P—T关系图表的编制方法。
3、学会温度计、压力表、调压器和大气压力计等仪表的使用方法。
4、能观察到小容积和金属表面很光滑(汽化核心很小)的饱态沸腾现象。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及使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2、将电功率调节器调节至电流表零位,然后接通电源。
3、调节电功率调节器,并缓慢逐渐加大电流至1A左右,待蒸汽压力升至一定值时迅速记录下水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加,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在0~1.0Ma(表压)范围内实验不少于5次,且实验点应尽量分布均匀。
4实验完毕后,将调压指针旋回零位,并断开电源。
5、记录室温和大气压力(温度计和大气压力表自备)。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记录和计算:
饱和压力[Ma] 实压验力次表大气绝对压饱和温度[℃] 温度 理?t?t?t'误差 备?t?100%[%] t计压力 论[℃] 数 读读 力 P=P’+B 值值 值 B t P’ t’ 1 2 3 4 5 6
注
2、绘制P—t关系曲线:
将实验结果点在坐标上,清除偏离点,绘制曲线。
温度[℃]压力(绝) [Ma]
图2 饱和水蒸气压力和温度的关系曲线
温度[℃] 压力(绝)[Ma] 图3饱和水蒸气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对数坐标曲线 3、总结经验公式:
将实验曲线绘制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则基本呈一直线,故饱和水蒸气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可近似整理成下列经验公式:
t?1004P
4、误差分析:
通过比较发现测量比标准值低1%左右,引起误差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数误差。
(2)测量仪表精度引起的误差。 (3)利用测量管测温所引起的误差。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装置通电后必须有专人看管。
2、实验装置使用压力为1.0Ma(表压),切不可超压操作。
饱和水蒸气热力性质表(按温度排列)
温度t/℃ 压力p / MPa 95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0.0.10.10.10.20.30.40.60.7080134329847006117571769144525 43 83 18 90 1 6 7 33 实验二 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度、测功率、测压差、测
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 实验原理
装置由风机、湿式气体流量计、比热仪主体、电功率调节及测量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热空气U型压力计气体流量计调节阀比热仪功率调节及功率表冷空气图2-1 实验装置
比热仪主体如图二所示。
导线热空气均流网电热芯杜瓦瓶温度计冷空气
图2-2 比热仪主体
实验时,被测空气(也可以是其它气体)由风机经湿式气体流量计送入比热仪主体,经加热、均流、旋流、混流后流出。在此过程中,分别测定:空气在流量计出口处的干、湿球温度(t0,tw由于是湿式气体流量计,实际为饱和状态);气体经比热仪主体的进出口温度(t1,t2);气体的体积流量(V);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以及实验时相应的大气压(B)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有了这些数据,并查用相应的物性参数,即可计算出被测气体的定压比热(Cpm)。
气体的流量由节流阀控制,气体出口温度由输入电热器的功率来调节。
本比热仪可测300℃以下的定压比热。
三、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现已改为PT100热电阻测量)。
2. 启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和湿球温度。
3. 调节一定风的流量,逐渐提高电热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W?12?t
?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Δt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毫米水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
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rw?d/622 1?d/622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QW4.1868?103 千卡/秒
7. 干空气流量(质量流量)为:
4?3(1?t)(B??h/13.6)?10/735.56?10/1000?4.6447?10(1?tw)(B??h/13.6)w???G??gRgT029.27(t0?273.15)?(t0?273.15)?PgV 公斤/秒 8. 水蒸气流量为:
?t(B??h/13.6)?104/735.56?10/1000PwV?2.8889?10?3tw(B??h/13.6)w??Gw???RwT047.06(t0?273.15)?(t0?273.15)
公斤/秒 9. 水蒸气吸收的热量:
t222??[0.4404?Qw?Gw?(0.1101?0.0001167t)dt?G((t?t)?0.00005835(t?tw2121)]t1
千卡/秒 10. 干空气的定压比热为:
C0mt2t1??Q?Qw???(t?t)G?(t?t) Gg21g21?Qg 千卡/(公
斤·℃) 11. 计算举例
假定某一稳定工况的实测参数如下:
t0=8℃; tw=7.5℃; B=748.0毫米汞柱
t1=8℃; t2=240.3℃; τ=69.96 秒/10升;
Δh=16 毫米汞柱; W=41.84千瓦 查干湿图得 d=6.3克/公斤干空气(?=94%)
6.3/622?0.010027
1?6.3/62241.84?3??Q?9.9938?10千卡/秒 34.1868?10rw?4.6447?10?3(1?0.010027)(748?16/13.6)??Gg??175.14?10?6
69.96(8?273.15)
公斤/秒 公斤/秒
2?3??1.1033?10?6[0.4404Q(240.3?8)?0.00005835(240.3?8)?0.1166?10w?32.8889?10?0.010027(748?16/13.6)???G?1.1033?10?6 w69.96(8?273.15)
千卡/秒
C0mt2t19.9938?10?3?0.1166?10?3??0.2428 ?6175.14?10(240.3?8) 千卡/
(公斤·℃)
12. 比热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假定在0—300℃之间,空气的真实定压比热与温度之间近似地有线性关系,则由t1到t2的平均比热为: C0mt2t1t2??t1(a?bt)dtt2?t1t2?t1?a?b2
t2t2?t1因此,若以 2为横坐标,C0mt1 为纵坐标(如
图三),则可根据不同的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比热确定截距a和斜率b,从而得出比热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式。
C0m2大卡/公斤·℃t1+t2℃2
图2-3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记录和计算:
饱和压力[Ma] 实压验力次表大气绝对压饱和温度[℃] 温度 理?t?t?t'误差 备?t?100%[%] t计压力 论[℃] 数 读读 力 P=P’+B 值值 值 B t P’ t’ 1 2 3 4 5 6
2.绘制P—t关系曲线:
注 将实验结果点在坐标上,清除偏离点,绘制曲线。
五、注意事项
1. 切勿在无气流通过的情况下使电热器投入工作,以免引起局部过热而损坏比热仪主体。
2. 输入电热器的功率不得超过50W。气体出口最高温度不得超过300℃。
3. 加热和冷却要缓慢进行,防止比热仪主体因温度骤增骤降而破裂。
4. 停止试验时,应调节电热器功率为最小或0W,让风机继续运行十分钟左右(使温度较低时30℃到50℃即可)。
实验三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
及p-v-t关系测定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由压力计、恒温水浴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图3-1 试验台系统原理图
图3-2 试验台本体结构简图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其中:高压主容器管内充CO2;玻璃杯盛满水银;压力油用来传递由压力机施加的压力;水银是用来把压力施加给主容器管内CO2,并起到封闭CO2不外泄的作用;密封填料起到组合件之间压力封闭作用;填料压盖其密封紧固作用;恒温水套用来给CO2恒温;温度计用来控制恒温水套中的水温。
对简单可压缩热力系统,当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参数p、v、t之间有: F(p,v,t)=0
或t=f(p,v) (1) 本实验就是根据式(1),采用定温方法来测定CO2的p-v-t,从而找出CO2的p-v-t关系。
实验中,压力计油缸送来的压力由压力油传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容器,CO2被压缩,其压力大小通过压力计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水浴供给的水套内的水温来调节。
实验工质二氧化碳的压力值,由装在压力计上的压力表读出。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传感器及数显温度表读出。比容首先由承压玻璃管内二氧化碳柱的高度来测量,而后再根据承压玻璃管内径截面不变等条件来换算得出。 三、实验内容
1.测定CO2的p-v-t关系。在p-v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临界温度(t=31.1℃)和高于临界温度(t=50℃)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测定CO2在低于临界温度(t=20℃、27℃)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与图四中的ts-ps曲线比较。
3.观测临界状态
(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c、vc、t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四、 实验步骤
1.按图一装好实验设备,并开启实验本体上的日光灯(目的是易于观察)。 2.恒温水浴准备及温度调节:
(1)把水注入恒温器内,至离盖30~50mm。检查并接通电路,启动水泵,使水循环对流。
(2)设置数字调节器,把温度调节仪调节至所需温度。 (3)视水温、环境情况,调节设定温度。
(4)观察温度,其读数的温度点温度设定的温度一致时(或基本一致),则可(近似)认为承压玻璃管内的CO2的温度处于设定的温度。
(5)当所需要改变实验温度时,重复(2)~(4)即可。 注:当初使水温高于实验设定温度时,应加冰块进行调节。 3.加压前的准备:
因为压力计的油缸容量比容器容量小,需要多次从油杯里抽油,再向主容器管充油,才能在压力表显示压力读数。压力计抽油、充油的操作过程非常重要,若操作失误,不但加不上压力,还会损坏试验设备。所以,务必认真掌握,其步骤如下:
(1)关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压力计油杯上的进油阀。
(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这时,压力计油缸中抽满了油。 (3)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
(4)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如此交替重复,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为止。 (5)再次检查油杯阀门是否关好,压力表及本体油路阀门是否开启。若均已调定后,即可进行实验。
4.作好实验的原始记录: (1)设备数据记录:
仪器、仪表名称、型号、规格、量程、等。 (2)常规数据记录:
室温、大气压、实验环境等参数。 (3)测定承压玻璃管内CO2质量不便测量,而玻璃管内径或截面积(A)又不易测准,因而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2的比容,认为CO2的比容?与其高度是一种线性关系。具体方法如下:
a)已知CO2液体在20℃,9.8MPa时的比容?(20℃,9.8Mpa)=0.00117M3·㎏。 b)实际测定实验在20℃,9.8Mpa时的CO2液柱高度Δh0(m)。 * 注意玻璃管水套上刻度的标记方法。
c)∵?(20℃,9.8Mpa)=
?h0A?0.00117m3/kg m ∴
?h0m??K(kg/m2) A0.00117 其中:K——即为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 所以,任意温度、压力下CO2的比容为:
???h?h?m/AK (m3/kg)
式中,Δh=h-h0
h——任意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高度。 h0——承压玻璃管内径顶端刻度。
5.测定低于临界温度t=20℃时的等温线。 (1)将恒温器调定在t=20℃,并保持恒温。
(2)压力从4.41Mpa开始,当玻璃管内水银柱升起来后,应足够缓慢地摇进活塞螺杆,以保证等温条件。否则,将来不及平衡,使读数不准。
(3)按照适当的压力间隔取h值,直至压力p=9.8MPa。
(4)注意加压后CO2的变化,特别是注意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液化、汽化等现象。要将测得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一并填入表1。
(5)测定t=25℃、27℃时其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6.测定临界参数,并观察临界现象。
(1)按上述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并在该曲线的拐点处找出临界压力pc和临界比容?c,并将数据填入表1。
(2)观察临界现象。 a)整体相变现象
由于在临界点时,汽化潜热等于零,饱和蒸汽线和饱和液体线合于一点,所以这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是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渐变过程,而这时当压力稍在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b)汽、液两相模糊不清的现象
处于临界点的CO2具有共同参数(p,v,t),因而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气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个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个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下面就来用实验证明这个结论。因为这时处于临界温度下,如果按等温线过程进行,使CO2压缩或膨胀,那么,管内是什么也看不到的。现在,我们按绝热过程来进行。首先在压力等于7.64Mpa附近,突然降压CO2状态点由等温线沿绝热线降到液区,管内CO2出现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的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区很接近,可以说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我们在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个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气区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说是接近气态的液体。既然,此时的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能处于临界点附近。可以这样说:临界状态究竟如何,就是饱和汽、液分不清。这就是临界点附近,饱和汽、液模糊不清的现象。
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t=50℃时的定温线。将数据填入原始记录表1。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按表1的数据,如图三在p-v坐标系中画出三条等温线。
2、将实验测得得等温线与图三所示的标准等温线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原因。
3、将实验测得的饱和温度与压力的对应值与图四给出的ts-ps曲线相比较。 CO2等温实验原始记录 表1 t=20℃ t=31.1℃(临界) t=50℃ v=v=p v=Δ现p 现p 现Δh Δh ΔΔh Δ(Mpa) h/K 象 (Mpa) 象 (Mpa) 象 h/K h/K
进行等温线实验所需时间 分钟
五、 实验报告的要求 六、思考题
七、 实验设备及器材
分钟 钟 分
实验四 喷管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验证并进一步加深对喷管中气流基本规律的理解,牢固树立临界压力、临界流速和最大
流量等喷管临界参数的概念。
2.比较熟练地掌握用常规数据采集仪表测量压力(负压)、压差及流量的方法。
3.重要概念的理解:应明确在渐缩喷管中,其出口处的压力不可能低于临界压力,流速不
可能高于音速,流量不可能大于最大流量。
4.重要概念的理解:应明确在缩放喷管中,其出口处的压力可以低于临界压力,流速可高
于音速,而流量不可能大于最大流量。
5.应对喷管中气流的实际复杂过程有所了解,能定性解释激波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装置
整个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真空泵。实验台由进气口、孔板流量计、喷管、测压探针真空表及其移动机构、调节阀、真空罐、测量系统等几部分组成,见图4-1。
图4-1 喷管实验台组成简图
1.进气口 2.U形管压差计 3.孔板流量计 4.压差传感器 5.有机玻璃喷管 6.测压探压针 7.背压真空表 8.背压传感器 9.截面可移动真空表 10.截面可移动传感器 11.电机螺杆移动机构 12.位移传感器 13.背压用调节阀 14.真空罐前截止阀 15.软管连接头 16.真空储气罐 17.可更换有机玻璃喷管移动架。
进气管为ф57×3无缝钢管,内径φ50。.空气经吸气口进入进气管,流过孔板流量计孔板孔径φ7毫米,采用角接环室取压。流量的大小可从U形管压差计读出(带微机接口可同时在压差传感器经采集卡在计算机里读出);喷管用有机玻璃制成,配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各一只,见图2和4。根据实验的要求,可松开夹持法兰上的固紧螺丝,向左推开进气管的三轮支架,更换所需的喷管。喷管各截面上的压力是由插入喷管内的测压探压针(外径φ1.2)连至“可移动真空表”测得,它们的移动通过螺杆机构移动,标尺实现。由于喷管是透明的,测压探针上的测压孔(φ0.5)在喷管内的位置可从喷管外部看出,也可从装在“可移动真空表”下方的针在“喷管轴向坐标板”(在图中未画出)上所指的位置来确定。喷管的排气
3
压力由背压用调节阀调节;真空储气罐直径φ400,体积0.118m。起稳定压力的作用。罐的底部有排污口,供必要时排除积水和污物之用。为减小震动,真空罐与真空泵之间用软管连接。
在实验中必须测量四个变量,即测压孔在喷管内的不同截面位置x、气流在该截面上的压力p、背压pb、流量m,这些量可分别用位移指针的位置、可移动真空表、背压真空表以及U形管压差计的读数来显示。
本实验台配套的仪器设备选型如下:
真空泵: MH-2/50型 排气量3200升/分
四、 实验原理
1.喷管中气流的基本规律 (1)由能量方程:
dq?dh?12dc 2及 dq?dh??dp
可得 ??dp?cdc (1) 可见 ,当气体流经喷管速度增加时,压力必然下降。 (2)、由连续性方程:
A1?c1?1有
?A2?c2?2????????A?c??常数
dAd?dc?? A?c及过程方程
p?k?常数
kd???dp p有
?根据 ??dp?cdc
c ,而a?kp? adAdc?(M2?1) (2) 得: Ac 马赫数M?显然,当来流速度 M?1 时,喷管应为渐缩型(dA?0);当来流速度 M?1 时,喷管应为渐扩型(dA?0)。 2.气流动的临界概念
喷管气流的特征是dp?0,dc?0,d??0,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当某一截面的流速达到当地音速(亦称临界速度)时,该截面上的压力称为临界压力(pc)。临界压力与喷管初压(p1)之比称为临界压力比,有:
??pc p1kk?1经推导可得: ???对于空气,??0.528
?2??k?1?? (3)
当渐缩喷管出口处气流速度达到音速,或缩放喷管喉部气流速度达到音速时,通过喷管的气体流量便达到了最大值(mmax),或称为临界流量。可由下式确定:
2k?1?mmax?Amin式中:
?2k?2???k?1?k?1??p1?1 (4)
Amin—最小截面积(对于渐缩喷管即为出口处的流道截面积;对于缩放喷管即为喉部
处的流道截面积。本实验台的二种最小截面积为:12.56 mm2)。
3.气体在喷管中的流动 (1)渐缩喷管
渐缩喷管因受几何条件(dA?0)的限制,由式(2)可知:气体流速只能等于或低于音速(C?a);
图4-2 渐缩喷管
出口截面的压力只能高于或等于临界压力(p2?pc);通过喷管的流量只能等于或小于最大流量(mmax)。根 据不同的背压(pb), 渐缩喷管可分为三种工况,如图三所示:
?
图4-3 减缩喷管压力分布曲线及流量曲线
A—亚临界工况(pb?pc),此时m ? B—临界工况(pb?pc),此时 m=mmax p2?pb?pc C—超临界工况(pb?pc),此时 m=mmax p2?pc?pb (2)缩放喷管 缩放管的喉部dA?0,因此气流可以达到音速(C?a);扩大段(dA?0),出口截面的流速可超音速(C?a),其压力可大于临界压力(p2?pc),但因喉部几何尺寸的限制,其流量的最大值仍为最大流量(mmax)。 气流在扩大段能做完全膨胀,这时出口截面出的压力成为 图4-4 缩放喷管 ???设计压力(pd)。缩放喷管随工作背压不同,亦可分为三种情况: A—被压等于设计被压(pb?pd)时,称为设计工况。此时气流在喷管中能完全膨胀,出口截面的压力与被压相等(p2?pb?pd),见图五中的曲线A。在喷管喉部,压力达到临界压力,速度达到音速。在扩大段转入超音速流动,流量达到最大流量。 图4-5 减缩喷管压力分布曲线及流量曲线 B—被压低于设计被压(pb?pd)时,气流在喷管内仍按曲线A那样膨胀到设计压力。当气流一离开出口截面便与周围介质汇合,其压力立即降至实际被压值,如图五曲线B所示,流量仍为最大流量。 C—被压高于设计被压(pb?pd)时,气流在喷管内膨胀过渡,其压力低于被压,以至于气流在未达到出口截面处便被压缩,导致压力突然升跃(即产生激波),在出口截面处,其压力达到被压。如图五中的曲线C所示。激波产生的位置随着背压的升高而向喷管入口 方向移动,激波在未达到喉部之前,其喉部的压力仍保持临界压力,流量仍为最大流量。当背压升高到某一值时,将脱离临界状态,缩放管便与文丘里管的特性相同了,其流量低于最大流量。 五、 实验步骤 1.装上所需的喷管,调好“位移坐标板”的基准位置。 2.打开罐前的调节阀,将真空泵的飞轮盘车一至二圈。一切正常后,全开罐后调节阀,打开冷却水阀门。而后启动真空泵。 3.测量轴向压力分布: (1)用罐前调节阀调节背压至一定值(见真空表读数),并记录下该值。 (2)启动位移转动开关,使测压探针向出口方向移动。每移动一定距离(一般约2-3mm)便停顿下来,记录该点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压力值,一直测至喷管出口之外。把各个点描绘到坐标纸上,便得到一条在这一背压下喷管的压力分布曲线。 (3)若要做若干条压力分布曲线,只要改变其背压值并重复(1)、(2)步骤即可。 4.流量曲线的测绘 (1)把测压探针的引压孔移至出口截面之外,打开罐后调节阀,关闭罐前调节阀,启动真空泵。 (2)用罐前调节阀调节背压,每一次改变200Pa—300Pa,稳定后记录背压值和U型管差压计的读数。当背压升高到某一值时,U型管差压计的液柱便不再变化(即流量已达到了最大值 )。此后尽管不断提高背压,但U型管差压计的液柱仍保持不变,这时测2—3点。至此,流量测量即可完成。渐缩喷管和缩放喷管的流量曲线参见图2和图3 。 5、实验结束后的设备操作 打开背压调节阀,关闭真空罐前调节阀,让真空罐充气;3分钟后停真空泵并立即打开罐后调节阀,让真空泵充气(目的是防止回油)。最后关闭冷却水阀门。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压力值的确定 (1)本实验装置采用的是负压系统,表上读数均为真空度,为此须换算成绝对压力值(p): p?pa?p(v) (5) 式中: pa—大气压力(Pa) ; p(v)—用真空度表示的压力。 (2)由于喷管前装有孔板流量计,气流有压力损失。本实验装置的压力损失为U型管差压计读数(?p)的97% 。因此,喷管入口压力为: p1?pa?0.97?p (6) (3)由式(5)、(6)可得到临界压力pc?0.58p1,在真空表上的读数(即用真空度表示)为: pc(v)?0.0472pa?0.51?p (7) 计算时,式中各项必须用相同的压力单位。(大致判断,pc(v)约为3800Pa)。 2.喷管实际流量测定 由于管内气流的摩擦而形成边界层,从而减少了流通面积。因此,实际流量必然小于理论值。其实际流量为: m?1.373?10?4?p?????? (kg/s) 式中: ?—流速膨胀系数; ??1?2.873?10?2?—气态修正系数; ?p pa??o.538pa ta?273?—几何修正系数(约等于1.0); Δp—U型管差压计的读数(Pa) ; ; ta—室温(℃) pa—大气压力(Pa) 。 七、 实验报告的要求 1、以测压探针孔在喷管中的位置(x) 为横坐标,以的压力分布曲线。 ?pb2、一压力比为横坐标,流量m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曲线。 p1p为纵坐标,绘制不同工况下p13、根据条件,计算喷管最大流量的理论值,且与实验值比较。 八、思考题 七、 实验设备及器材 实验五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演示制冷(热泵)循环系统工作原理,观察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和现象。 2.熟悉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操作、调节方法。 3.进行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粗略的热力计算。 二、实验装置 演示装置由全封闭压缩机、换热器1、换热器2、浮子节流阀、四通换向阀及管路等组成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由转子流量计及换热器内盘管等组成水系统;还设有温度、压力、电流、电压等测量仪表。制冷工质采用低压工质R11。 装置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当系统作制冷(热泵)循环时,换热器1为蒸发器(冷凝器),换热器2为冷凝器(蒸发器)。 图1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装置原理图 二、 实验原理 三、 实验步骤 1.制冷循环演示 (1)将四通换向阀调至“制冷”位置。 (2)打开连接演示装置的供水阀门,利用转子流量计阀门适当调节蒸发器、冷凝器水流量。 图2 制冷剂流向改变流程图 (3)开启压缩机,观察工质的冷凝、蒸发过程及其现象。 (4)待系统运行稳定后,即可记录压缩机输入电流、电压;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进、出口温度及水流量等参数。 2.热泵循环演示 (1)将四通换向阀调至“热泵”位置 (2)类似上述2)、3)、4)步骤进行操作和记录。 注:实验结束后,首先关闭压缩机,过一分钟后再关闭供水阀门。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1、当系统作制冷运行时 换热器1的制冷量为: Q1?G1Cp(t1?t2)?q1 [KW] 换热器2的制冷量为: Q2?G2Cp(t3?t4)?q2 [KW] 热平衡误差为: ?1?Q1?(Q2?N)?100% Q1制冷系数为: ?1?Q1 N2、当系统作热泵运行时 换热器1的换热量为: Q1?G1Cp(t2?t1)?q1 [KW] 换热器2的换热量为: Q2?G2Cp(t4?t3)?q2 [KW] 热平衡误差为: 'Q1'?(Q2?N) ?2?% ?100'Q1''''''制冷系数为: Q1' ?1? N以上各式中: G1,G1和G2,G2--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水流量[kg/s] ''t1,t2和t4,t3--换热器1和换热器2水的进、出口温度[℃] Cp--水的定压比热,Cp=4.868KJ/kg [℃] 其中: q1?a(ta?te)?10 [KW] q1?a(ta?tc)?10 [KW] q2?b(ta?tc)?10 [KW] ?3'?3?3' q2?b(ta?te)?10?3 [KW] 式中: ta--环境温度 [℃] te,tc--工质在蒸发压力,冷凝压力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 [℃] a,b—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热损失系数(实验标定) [w/℃] N—压缩机轴功率 [KW] N??VA [KW] 1000式中: ?--电机效率(由指导教师给出) V—电压 [V] A—电流 [A] 五、分析讨论 1、分析实验结果,指出影响参数测定精度的因素 2、指出本系统运行参数的调节手段是什么 六、注意事项 为确保安全,切忌冷凝器不通水或无人照管情况下长时间运行。 制冷(热泵)循环系统的热力计算 1、当系统作制冷运行时 换热器1的换热量为: Q1?G1Cp(t1?t2)?q1 [KW] 换热器2的换热量为: Q2?G2Cp(t3?t4)?q2 [KW] 热平衡误差为: ?1?Q1?(Q2?N)?100% Q1制冷系数为: ?1?Q1 N2、当系统作热泵运行时 换热器1的换热量为: Q1?G1Cp(t2?t1)?q1 [KW] 换热器2的换热量为: Q2?G2Cp(t4?t3)?q2 [KW] ''''''制热系数为: ??Q'1N 以上各式中: G'1,G'1和G2,G2--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水流量[kg/s] t1,t2和t4,t3--换热器1和换热器2水的进、出口温度[℃] Cp--水的定压比热,Cp=4.868KJ/kg [℃] 其中: q1?a(ta?te)?10?3 [KW] q'31?a(ta?tc)?10? [KW] q2?b(ta?tc)?10?3 [KW] q'2?b(t3a?te)?10? [KW] 式中: ta--环境温度 [℃] te,tc--工质在蒸发压力,冷凝压力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 a,b—换热器1和换热器2的热损失系数 [w/℃] a=4.8;b=4.8 N—压缩机轴功率 [KW] N??VA1000 [KW] 式中: ?--电机效率,一般为0.96 V—电压 [V] A—电流 [A] 五、 实验报告的要求 六、思考题 七、 实验设备及器材 [℃]
正在阅读:
工热实验指导书07-11
动物侦探小故事11-20
感恩你我,真情成长02-12
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帮困补助沪工总保3501-11
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各种证明范本(免费版)07-21
锅炉基础模板工程施工方案06-01
助跑线话题作文600字03-12
教育研究知识产权共享的经济学分析09-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指导书
- 实验
- 数学五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2
- 如何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本科学位论文
- OEC管理简易手册
- 第五章 - 2011古代希腊文本1
- 动态电路专题分析学案
- 电子表格计算工程量
- 2017年电大《电子政务》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 川农15春《数字电子技术(专科)》在线作业答案
- 尔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答案
- 201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
- 2017年高考最新作文文学名句哲言素材
- 武汉市小学生读书竞赛试题
- 党校第三十九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教学内容安排(精)
- 2011级实验小学《见习工作手册》定稿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710分全攻略答案及解析(全)
- 西安交通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婚姻家庭继承法》作业考核试题
- 项目管理部2017年工作计划
- 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及答
- “校中厂”与“厂中校”运行模式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