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更新时间:2023-05-10 23: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第一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重庆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过渡地带的四川盆地的西南部。地跨东经105°11′-110°12′,北纬28°10′-32°15′,东与陕西、湖北、湖南交界,南靠贵州,西、北面与四川接壤。东西长约470千米,南北宽约450千米,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著,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

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原则(即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界于冬、夏季之间的时段分别为春、秋季)可以得到重庆市的四季变化情况。全市大部分地区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偏晚在3月4候前后,春季持续时间约70-85天。5月中旬开始,全市相继进入夏季,东南部最迟在6月初入夏,夏季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普遍有120-140天,东南部稍短,也有100天左右。9月中旬,东南部首先进入秋季,其余地区在9月末才入秋,持续时间与春季相当,约70-80天。冬季来临的时间一般在12月上中旬,东南部偏早在11月下旬,冬季长约75-90天,东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可达100天以上。

重庆冬季偏暖,少霜雪,多云雾,日照少。最冷月平均气温4-8℃,比同纬度的武汉、南京等地高约1-5℃,冬暖明显。由于冬暖整个重庆市都是四季长绿,地势较高的缙云山、四面山常绿阔叶也终年苍翠欲滴,生机盎然。冬季的日照时数在全国日照分布图上处于最少地区,1月日照时数仅30-50小时,不到可照时数的15%,重庆市的霜日在我国同纬度地区是最少的,年平均霜日1-5天,东南部和海拔较高地区8-10天,城口最长达25天,全年平均无霜期340天以上。雪日更少,除东南部和海拔较高地区平均雪日可达5-15天外,其余地区全年平均只有1天。冬季多云雾是重庆市的一大特点,12月(或1月)的阴天平均达20-23天,雾日多达3-7天,因此有“雾重庆”之称。

春季进入春旱,气温起伏大,寒潮多,风雹较频繁。重庆在2月末到3月初进入春季,比同纬度的武汉、南京等地约早一个月。随着气温回升,暖空气活跃,当冷空气南下时易形成寒潮,3、4月的寒潮(72小时内日平均气温下降8℃以上)频率分别占全年的20.8%和27.5%,春季是寒潮最多的季节,气温起伏大,降温强度也强。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不仅可引起强寒潮,还可以造成大风、冰雹等强对流空气,春季(3-5月)大风日数仅次于7、8月,占全年的30%左右,冰雹日数70%集中在3、4、5月。重庆市春季平均气温12-22℃,气候宜人,百花盛开,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夏季炎热光照强,降水不匀多伏旱。重庆夏季以“火炉”著称,极端最高气温38-4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42、43℃,彭水曾经在1971年7月27日出现43.3℃的全市极端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高温日数是炎热的标志之一,全市沿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两岸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海拔较低地区的高温日数平均为30-40天,反映出重庆炎热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盛夏7、8月是全年光照最强的季节,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40%左右,日照百分率达到50%。夏季又是暴雨等强降水时间最集中的季节,6、7、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60%-70%,且多集中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和8月下旬,常常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引起大量水土流失,危岩、房屋垮塌。夏季由于气温高、日照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又形成了10年8旱的伏旱气候,其中又有3-4年重旱或严重旱年,最长旱期达70多天。但从农业气候的角度看,6、7、8月光、热、水匹配同步,气候条件优越,使重庆成为天府粮仓之一。 重庆秋凉早,阴雨重,光照少。进入9月,常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势,9月上旬与中旬的平均气温相差3.5℃之多,夏季很快向秋季转换,连阴雨特真日显突出。9、10月的月平均雨日多达14-18天,而日照时数只有8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尽管如此,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常有一段多晴天的时段,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有“小阳春”之称。

第二节 重庆气候成因

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重庆市的气候特征正是这几大因素相互作用的 特殊性所决定的。

一、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或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是地球、大气唯一的能量源泉。不同地区太阳辐射的强弱可以引起气候上的差异,虽然气候还受到其它如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所以能够影响气候,就是 因为太阳辐射的效应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的缘故。

到达地表面的太阳辐射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直接辐射,它是太阳辐射通过大气直接到达地表面的平行光线。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它是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和大气中浮游的擦尘埃所散射的来自天穹各个部分的光线。直接辐射月散射辐射的和称为总辐射。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并不全部被地表面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地表面反射回太空,另一部分被地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射主要作用于加热地表面及其附近的大气,最终转换成驱动大气和海洋环流的能量。

地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与地理纬度有关。一般来说,地理纬度越低,太阳辐射的高度角越大,地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气温相对的就高。重庆最南端处于北纬28°10′,最北端处于北纬32°15′,南北跨地4个纬度400多千米,太阳辐射有较大差异。由于太阳高度角随季节而变化,因此,地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还与季节有关。一年中以夏季的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达到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小,冬至日最小。

冬季,太阳照射时间短,太阳高度角小,地面吸收的太阳热能少,因此各地气温较低。进入春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日照时间比冬季增多,地面迅速增热,气温随之升高,天气逐渐变暖。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昼长夜短,大量太阳辐射热量往地面和土壤深处输送,地面增热快,气温急剧升高,成为全年最热的季节。秋季,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日照时间变短,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也随之减少,天气逐渐变凉。

二、 地理环境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势由西向东逐步升高,从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全市以中低山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63.3%,丘陵约占25.3%,平坝、台地约占11.4%。重庆离海洋较远,属东亚季风区,冬季受到东北季风控制,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由于盆地周围山脉阻挡,尤其是青藏高原对于天气系统的影响,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分布不均,形成重庆独特的气候。

1、 对温度的影响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总体的分布市西高东低,这与地势西高东低一致。在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地形闭塞,为重庆市的高温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18℃,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0℃以上,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在40℃左右,多酷暑。在东部、南部山区,海拔较高,空气流畅,气温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4-16℃,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5℃左右,霜雪较多,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在38℃左右。

重庆靠近云贵高原,耸立于重庆正南面的大娄山以急速的坡度落入四川盆地,夏季偏南季风翻越云贵高原后出现明显的下沉增温,又因热量不易与外界交换,使重庆成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之一。另一方面,重庆市北面有高山屏障,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受到秦岭、大巴山的阻挡,因此,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显著偏高。

2、 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分布与地形、海拔高度和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重庆市的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山地一般多于盆地。在东部地区,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而西部地区仅1000

毫米左右。在季节分配上,夏、秋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冬季降水百分率很 小,且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雨季的早迟与季风进退有关,同时受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大雨最早于4月初在重庆东南部秀山、酉阳等地开始,逐渐向西北推进,到5月上班月,潼南、大足等地才出现大雨,相间约1个月。大雨结束期一般在10月,自西北向东南相继结束。总体来说,全市雨季是东、南部长,西、北部短。

自古有“巴山夜雨”之说,重庆市的夜雨率为60%-70%,多夜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近地面层空气潮湿,云雾较多,夜间云层上部辐射冷却快,下部比较温暖,上、夏温差较大,云层趋于不稳定,容易引起空气上升凝结,产生夜雨。二是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受阻于盆地北面的山区,夜间当气温下降时有利于冷空气进入盆地,从而形成夜雨。

青藏高原对重庆市的天气影响也非常明显。当冷空气翻越高原进入四川盆地时,引起下沉增温,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不易形成降雨。另一方面,当一支高空西风气流经过青藏高原时,会发生绕行或分支,绕过高原南侧的气流具有暖湿特性,绕过高原北侧的气流具有干冷特性,当这两支不同性质的气流在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上空汇合时容易产生初夏和秋季最为常见的持续阴雨天气。

三、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对一个地区气候形成有着重大影响。重庆市位于副热带地区,不同季节的大气环流有着较大的差异,形成独具特色的天气与气候。

1、 冬季环流特征

蒙古高原和阿留申低压是冬季影响东亚的两个大气活动中心。在代表冬季的1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上,整个亚洲大陆完全为强大的蒙古冷高压所控制,其中心强度达1040百帕以上,同时,中心强度为1000百帕的阿留申低压控制着整个北太平洋,而副热带高压则已退缩到太平洋东南部。重庆市处于蒙古高原的前部,地面受偏北气流控制。在1月的5500米高空的平均位势高度场上,与阿留申低压和蒙古高压相配合的是东亚大槽和乌拉尔高压脊。重庆市位于槽后脊前,受西北气流控制,常常引导冷空气南下。

冬季从地面到高空受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较频繁,温度低,云雾多,冷空气一旦与向北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相遇时,会出现降温降雨天气。

2、 春季环流特征

春季,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北退,低纬度地区的印度低压已经出现并向东北方向伸展,太平洋西部也由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在4月的 5500米高空的平均位势高度场上,东亚大槽变得很浅,副热带高压亦随之北移。

在春季环流形势下,重庆市得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回暖快,但不稳定,起伏大,寒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潮、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较频繁。

3、 夏季环流特征

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经成为影响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变化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在7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上,随着大陆得增暖,印度低压发展并控制了整个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扩展并向大陆西伸达到全年最盛时期。在这两个系统的作用下,重庆市盛行偏南风。在7月的5500米高空的平均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环流比较平直,贝加尔湖地区为一低压槽区,中低纬地区主要为副热带高压控制,脊线北跃到北纬25°附近。

在夏季环流影响下,重庆市的气候表现出高温高湿,降雨分布不均等特点。夏季异常高温伏旱和暴雨洪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异差。当重庆市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时,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暴雨洪涝和持续阴雨,当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重庆市多为高温伏旱天气。

4、 秋季环流特征

秋季的大气环流出现于春季完全相反的转变。夏季很不清楚的蒙古高原和阿留申低压又开始活跃,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明显衰退。在10月的5500米高空的平均位势高度场上,西风带明显南移,情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东亚大槽逐步加强,副热带高压随之减弱南撤到海上。

秋季北方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重庆市的阴雨较多,气温逐步下降。

四、 人类活动

人类在长期同自然界作斗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着各种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从而改变了自然环境,影响气候。人们从事的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兴建水库、农田灌溉、城市建设等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以及生产、生活能用排入大气的废气尘埃,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和大气成分,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气候产生影响,尤其对小气候和局地气候地影响更为明显。

1、 大气成分改变对气候地影响

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气候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是透明的,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它既不削弱太阳辐射,且对地面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二氧化碳层内而具有温室保温作用,称为气候的温室效应。据有关研究估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全球增暖的影响最大,其增暖效果约占50%。越来越多的观测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加0.4-0.8℃,这是近1000年来温度增加最大的一个世纪。其中陆地增暖比海洋大,20世纪90年代为仪器观测时期以来温度最高的十年。重庆市近几十年来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冬季增暖更加明显。

大气尘埃的增加造成气候的“阳伞效应”。大气中存在许多悬浮尘粒又称为气溶胶粒子,它来源于火山喷发、吹风、风化等自然现象和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烧荒、开垦土地、处理垃圾、使用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其中人为的粒子数约占全球大气中气溶胶粒子总量的三分之一,且增加速度惊人。由于气溶胶粒子增加了大气的混浊度,同时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阻挡了太阳光线的透过,使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地面温度。大气尘埃好像一把地球外围的遮阳伞,遮住了阳光进入地球故称为“阳伞效应”。但是,气溶胶粒子对夜间温度的影响与白天的影响却不相同,一些研究表明,气溶胶粒子增多对重庆市夜间贴地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

2、 下垫面状态改变对气候的影响

绿化和灌溉造成气候的“绿洲效应”。增加植被和种植树林可以使地面粗糙程度变大,反射率变小,从而调节地面和大气中的热量,同时还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和保持气候温润。灌溉不仅能湿润土壤,还可以使土壤的热容量和蒸发量都显著增大,从而平缓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气温的昼夜变差,并湿润空气。绿化和灌溉对于缓和及改造区域性干旱气候有重要作用,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这好像在沙漠中建立绿洲,故常把这种作用称为“绿岛效应”。有人对绿洲和周围半沙漠地区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是:绿洲上平均土壤表面温度比沙漠地区低13-15℃,日平均气温低3-5℃,相对湿度要高25%以上。绿化和灌溉引起的局地气候变化是明显的。

兴建水库造成气候的“湖泊效应”。水库对气候的影响相当于湖泊对气候的影响一样。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湿度和降水量的变化,所以把水库对气候的作用称为“湖泊效应”。据分析,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形成的水库讲对周围地区气候有一定的调节:年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冬季升温较明显,夏季气温略有下降,库区的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可能增大。

城市发展造成气候的“热岛效应”。城市工厂林立,人口稠密,各种生产、生活释放出来大量的人为热量和废气,加上城市的高大建筑物和密集的街道互相交错,凹凸不平,由混凝土、沥青、石子、砖瓦等建筑材料组成的特殊下垫面的导热率发生了变化,气流不畅也不利于热量扩散,因而使城市气温比周围高,好像一个温暖的岛,所以把城市的这种升温作用称为“热岛效应”。随着重庆市的发展和变化,城市热岛有逐年增强的趋势,1980年代与1960年代相比,全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重庆附郊的平均气温降幅比重庆主城区更明显(是重庆主城区的1倍)。城市热岛效应还具有晴天强,雨天弱,夜间强,白天弱的特点。由于在晴朗夜间城市热岛效应最强,它减缓了夜间的辐射降温,因此,城市热岛效应也是重庆雾减少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天气气候异常现象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旱涝、低温阴雨、高温酷暑、暴雨、寒潮、风雹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尤其是强度大、持续时间常的大旱、大涝和低温阴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重庆市的经济损失达74亿元,2001年夏季发生的异常伏旱使全市1506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粮食减产26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43亿元。可见,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 冷暖变化

重庆市从1924年开始使用仪器连续观测气温。按冷年(平均气温>18.8℃)的标准划分,近70多年来共计出现9个暖年(1928、1929、1931、1933、1941、1946、1963、1973、1998),其中6年出现在1940年代以前,1946年是最暖的一年,平均气温高达19.5℃。而8个冷年(1950、1968、1974、1977、1982、1986、1989、1996)均出现在1950年代以后,1950年和 1989年最冷,年平均气温仅为17.6℃。重庆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大致经历了暖—冷—暖的时期,192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为偏暖期,气温积累距平呈上升趋势,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是最暖的时期,相继出现了1928、1929、1931、1933等暖年。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气温累积距平呈下降趋势,1980年代是70多年来平均温度最低的年代,这10年间先后出现了3个冷年(1982、1986、1989)。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期,气温累积距平又有所增加。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在冬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92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为偏暖期,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19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期。历史上的冷冬年(平均气温<8.0℃)有8年(1935、1944、1950、1963、1966、1967、1976、1983),多集中在1960年代,暖冬年(平均气温>10.0℃

)有8年(1927、1928、1940、1945、1953、1978、1986、1998)。多集中在1920年代和1940年代。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夏季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别,192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均为偏暖期,1980年代至今处于一个偏冷期。凉夏年(平均气温<26.5℃)有11年(1926、1938、1950、1965、1968、1974、1977、1980、1982、1983、1993),多集中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热夏年(平均气温>28.5℃)有7年(1933、1936、1953、1959、1961、1972)。多集中在1930年代和1950年代。

二、 旱涝变化

1、1470年至1999年旱涝变化

按照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共分为5级,即1级为涝年,2级为偏涝年,3级为正常年,4级为偏旱年,5级为旱年。在1470年到1999年的530年中,重庆共有涝年26年,占总年数的4.9%,偏涝年103年,占19.4%,正常年291年,占54.9%,偏旱年89年,占16.4%,旱年36年,占6.8%。从旱涝的历史变化来看,旱涝年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16世纪,以正常年居多,(偏)旱年和(偏)涝年风别仅为18年和12年,17世纪(偏)旱年和(偏)涝年分别上升到23年和17年,18世界(偏)涝年继续增加到26年,二(偏)旱年减少到8年,19世纪的(偏)旱年猛增到26年,(偏)涝年也增加到31年,即旱涝发生的比例达到57%,20世纪的(偏)旱年和(偏)涝年大体相当,分别达到32年和35年,旱涝发生比例高达67%,而正常年仅占33%(旱、涝、正常年各占1/3)。

从500多年来的旱涝等级级差累加图可以看出,重庆旱涝有明显百年际变化特征,且旱涝灾害有逐年增多趋势:

1470年代到1650年代,(偏)旱年出现频率高,占23%,(偏)涝年仅占12%,为旱年多发期,尤其在1630年代到1650年代,干旱多且重,期间出现(偏)旱年12年,而(偏)涝年仅有3年。

1660年代到1790年代,(偏)涝年出现频率高,占26%,(偏)旱年仅占10%,是一个涝年多发期。

1800年代到1840年代,(偏)旱年出现频率甚高,占34%,(偏)涝年亦占20%,旱年多于涝年。

1850年代到1990年代,是旱涝频繁发生的时期,(偏)涝年占37%,(偏)旱年占27%,两者共计占64%。在这期间旱涝转换较快,1850年代到1890年代、1910年代、1920年代、1950年代到1990年代以(偏)涝年为主,而190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多旱年发生。 2、1892年至2001年雨量变化

在采用仪器测量降水的100多年中,,年雨量的 变化趋势明显,呈现一个时期雨水偏多,一个时期雨水偏少的变化特征。1890年代和1930年代至1950年代为少雨期。1900年代至1920年代和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为多雨期。

年雨量大雨1300毫米属异常多雨年,有1896、1903、1929、1915、1916、1921、1922、1937、1941、1956、1965、1968、1996、1998、1999等16年。多雨年出现在1900年代至1920年代、1960年代和1990年代。

年雨量小于900毫米属于异常少雨年,有1893、1898、1901、1912、1923、1930、1936、1939、1942、1943、1953、1958、1961、1971、1997、2001等16年。少雨年主要集中在1890年代、1930年代至1950年代。

夏季(6-8月)降水变化趋势雨年雨量基本相似。1890年代、1930年代至1940年代、1970年代为少雨期。1900年代至1920年代、1950年代至1960年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为多雨期。

夏季雨量大于650毫米属异常多雨年,有1903、1909、1917、1921、1922、1941、1956、1996、1998等9年。多集中在1900年代、1920年代和1990年代。

雨量小于300毫米属异常少雨年,近百余年中有1894、1899、1900、1930、1931、1939、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1971、2001等8年。异常少雨年多出现在1890年代和1930年代。

第二章 气象要素

第一节 气压

重庆市各地区累年年平均气压在939.4-994.9HPA之间,随高度递减。海拔1000米以内,气压递减大约每上升100米下降11.0-12.0HPA,100-2500米内大约每上升100米下降9.0-10.0 HPA。由于我市地形情况是东高西低,因此东部地区累年平均气压低于中西部地区。我市西部地区区域累年平均气压值最高,达980.0 HPA,东南部最低,累年平均气压为957.6 HPA,气压值由西向东逐渐减少。年平均气压最低值出现在东北部的城口,为924.8 HPA(除去高山台站金佛山);东南部的酉阳、黔江、石柱气压值也较低,在940 HPA左右。最高值出现在开县,达到了994.9 HPA;巴县和万州也有较高的气压平均值,都达到了990.0 HPA以上。

1960-1990年全市各地累年平均气压为970.4 HPA,气压年较差为19.9 HPA,各月的月际变化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夏季月际变化不大,春夏和夏秋季节交替时月际变化较大。一年中月平均气压变化趋势与月平均温度相反,冬季高,夏季低。全年平均最高月是12月,累年值为979.5 HPA;从一月起逐月下贱,7月是全年气压最低月,为959.6 HPA,下降共7个月,下降幅度比较均匀。从8月起气压回升,以9月和10月回升幅度最大,为7.0 HPA和5.6 HPA。12-1月气压仅下降了1.0 HPA,7-8月间气压上升了2.1 HPA,春秋季过渡期间大,3-4月气压下降了3.8 HPA,9-10月气压上升了5.6 HPA,此表明我市夏秋季节转换快于冬春和春夏季节转换。

气压有明显的日变化。一天之中没有冷暖空气强烈交换时,以雾晨气压最高,下午15时到16时最低,相差约2 HPA。当有冷暖空气交换时,气压变化急剧,一日之中可急升急降10 HPA以上,气压日变化也被破坏。从日的气压极值看,相差甚远。1955年4约15日沙坪坝气压955.5 HPA,为最低值;1979年11约18日气压高达1010.5 HPA,高低相差55 HPA。

第二节 光照与太阳辐射

一、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

重庆地区丘陵山地多,地貌形态复杂,云雾多,日照少。全市各地全年的日照时数大部分地区能达到1100-1300小时之间。东北部地区是一个高值区,忠县以东北地区在1300小时以上,巫溪、奉节和巫山等地多达1500多小时,而西部唯永川可达1300小时。彭水的日照时数最少,不足1000小时,比海拔较高的金佛山还低。

全市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33.7小时,日照时数以八月最多,达210.8小时;一月最少,仅有43.4小时。

全市各地年日照时数百分率大部分地区在26-33※之间,东北部的奉节、巫山、巫溪等地偏高,可达35%左右;彭水的日照百分率最低,仅有22%。日照百分率呈双峰型变化。12月最低为11%,以后逐月缓升,到4月为31%,5月略降为27%,6、7、8月逐步上升为55%,9月后急降直到12月。4月和8月为两个峰点。从全年的状况看,从10月到次年2月日照百分率不足20%,3、5月不足30%,4、6、9月不足35%,仅7、8月为50%以上。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重庆多云雾的特征。

二、日照的季节分析

我市日照在四季分布市夏多冬少,春季略多于冬季。各地冬季(12-2月)日照占年总日照时数的10%左右;春季约占日照总数的20-30%,其中西部地区略偏高。各地夏季日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照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0-50%;秋季日照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2-24%,其中东北部地区偏高。

三、日照的月分布

一年之中,日照时数逐月变化与温度大体相当,但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相比差异甚大。日照时数12月最小,从1月起逐渐增加,7、8月为峰值,后又急降至最低点。我市绝大部分地区从4月起,月日照时数可达100小时以上,东北地区可达130-140小时,唯东南部地区和金佛山不足100小时。大部分地区5、6月份的日照时数基本相当,一般为110-130小时,东北地区可达140-160小时。

7月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可达180-210小时,忠县高达220小时,二东南部的彭水、酉阳、黔江和东北部的城口仅有165-175小时。大部分地区7月日照百分率在46-53%之间,仅东南部地区及金佛山的日照百分率在40%左右。

8月各地日照时数都多达210-220小时,万州、奉节、开县可高达235小时,只有东南部的彭水、酉阳和东北部的城口不足200小时,但都是当地全年日照时数最多的一个月。各地8月的日照百分率高达53-60%,仅彭水、酉阳、秀山、城口在44-50%之间。 9月各地的日照时数均能保持在100-110小时左右,东北部的巫溪、奉节地区还可达130-140小时。

10月各地日照锐减,知道次年3月,月日照时数还不足100小时。1月日照最小大部分地区余人日照时数都只有30-50小时,唯东北地区可达50-70小时,东北部地区冬半年日照时数比其他地区多100-200小时。各地日照百分率从10月份开始减少,西部和中部地区在17-20%之间,东北部高达27-35%,东南部偏高,在24-26%之间,唯彭水不足20%。

四、太阳辐射

我市由于日照较少,全年太阳总辐射也少,且分布总市东多西少,但8月份市区的总辐射量却略多于东部的万州。东北部地区4-9月,中、西地区4-8月总辐射量均可达到863.04瓦/平方米以上,盛夏的7、8月我市太阳月总辐射量为1402.44瓦/平方米左右。

我市太阳辐射中,直接辐射约占总辐射的38%,散射辐射约占62%,散射辐射多,可增强作物对光能利用的有效性。

第三节 气温

气温是指百叶箱中离地1.5米高处的温度表量得得空气温度。它是反映空气冷暖得指标,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植被等因素影响。气温主要以年、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第气温等来描述其特征。

一、年平均气温

重庆地处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东部沿江两岸,北有秦岭、大巴山等山脉得阻挡,北方冷空气不易侵入,气温较高。各地年平均气温因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不同而又有较大差异。重庆大部分地区累年平均气温为17.0-18.0℃,沿长江河谷和嘉陵江下游海拔300米内得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8.0℃以上,其中江津、巴南、綦江、云阳、沙坪坝、开县达18.3-18.6℃,尤以巴南、綦江及云阳年平均气温最高;而东南部得酉阳、黔江、石柱、秀山和东北部的奉节为14.9-16.5℃,城口的年平均气温最低,为13.7℃(B02031)。

重庆各地年平均气温比较稳定,年际间差异大都在±1.0℃范围内。重庆的温度年型中,暖年(年平均气温距平≥0.5℃)占30%,冷年(年平均气温距平≤-0.5℃)占22%,正常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绝对值<0.5℃)占48%。暖年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而八十年代冷年发生频率较大(B02032)。

重庆各地气温的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较大,均在20.0以上。秀山的年较大差最大,为22.3℃;荣昌的气温年较差最小,为22.0℃(B02031)。

二、月平均气温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重庆各地月平均温度变化比较规则,1月温度最低,2-7月逐月递增,7或8月为最热,9-12月又逐月递减,最冷月与最热月相差20℃以上。月平均温度高于10.0℃的又3、4、10、11月,高于20℃的有5、6、7、8、9月,其余月份低于10.0℃。历年同月月平均温度变化较大。

1月平均气温最低,因此常以1月作为冬季气温的代表。西部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为7.0-8.0℃,东南部为4.0-6.0℃,东北部大部分地区为5.0-7.0℃,城口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2.5℃。

2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8.0-9.5℃,东南部部分地区为5.0-7.0℃,东北部城口仅

4.1℃,西部綦江、巴南则达到9.6-9.8℃。

3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13.0-14.0℃,地处河谷的綦江、巴南在14.0℃以上,东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为10.0-12.6℃,东北部城口仅为8.6℃,酉阳9.2℃为次低值。重庆大部分地区在3月上旬气温稳定通过10.0℃而进入春季。

重庆大部分地区4月平均气温为17.5-19.0℃,东南大部分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为15.5-16.5℃,城口 、酉阳低于15.0℃,分别为14.3℃和14.8℃。

5月重庆沿江河谷地区大都为22.0-23.0℃,其中巴南、綦江、江津、万州、开县、云阳、巫山等地在22.5℃以上。长寿、渝北、永川、大足、梁平、奉节、垫江、南川、武隆、石柱、彭水、秀山等月平均气温为20.0-22.0℃,而城口、酉阳、黔江在20.0℃以下,分别为18.3℃、19.2℃和19.7℃。

6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为24.0-25.5℃,东北部部分地区在25.5℃以上,它们是开县、云阳、巫山。渝北、梁平、奉节、南川、石柱,为23.4-23.9℃,而城口、酉阳、黔江则不足23.0℃,分别为21.7℃、22.5℃和22.9℃。

7、8月是重庆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大都在27.0-28.0℃,有五分之三的区市县平均最高气温在8月,西南部的綦江7月平均气温接近29.0℃;开县、云阳、巫山8月达29.0℃;而城口、酉阳、黔江和南川7、8月月平均气温低于27.0℃,酉阳8月月平均气温为24.8℃,而城口8月月平均气温仅为24.2℃。东南部地区7月气温高于8月,而东北部地区则是8月气温高于7月。

9月重庆平均气温大都在22.0-23.0℃之间,沿江河谷地区可达23.0-24.0℃,云阳、綦江、巫山、开县、忠县、丰都都达24.0℃以上,而酉阳、黔江只有21.0℃左右,城口仅19.0℃。

重庆10月月平均气温与4月较为接近,大部分地区为18.0-19.0℃,东南部(彭水除外)低于18.0℃,酉阳只有15.7℃。东北部城口仅14.2℃。

11月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13.0-14.0℃之间,东南部及奉节较低,在11.0-12.0℃之间,而城口仅8.7℃。

12月气温大部分地区与2月较接近,大都在8.0-9.5℃,东南部高于2月气温,在6.0-7.5℃之间。城口最低,仅有4.1℃(B02031)。

三、气温的日变化和垂直变化

气温在一日中变化有周期性。我市各地一日中最低温度大多出现在凌晨6-7时,日出后逐渐增高,最高温度出现在15-16时,随着日落,又逐渐降低。但在有冷空气侵入或降水出现在午后时,这种日变化周期则背打破。

由于云雾多的缘故,我市各地气温日差较小。日温差最大月时7、8两月,为8.5-9.3℃,4月次之,为8.1℃,10月到次年2月均在6.0℃以下,12月最小,为4.4℃。

温度随高度变化甚大。我市地势以丘陵、低山为主,海拔最低处与最高处相差1821.5米,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温度随高度变化因时因地不同,大约每上升100米下降0.5℃左右。

四、高温日数及极端最高气温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重庆地区盛夏高温明显,各地年最高气温,基本出现在7、8月间,也有少数年份出现在9月。海拔800米内地区极端最高气温都可达35℃以上,大部分地区≥35℃日数,年平均在20天以上,长江河谷地带海拔300米以内地区,最高气温≥35℃日数多年平均达30-40天,綦江达40天以上(B02033)。

重庆各地的极端最高气温绝大部分都在40℃以上,只有酉阳、黔江、城口和秀山不到40℃,其中河谷地带可达42℃以上,达43.0℃以上的地区有北碚(43.0℃)、丰都(43.5℃)、彭水(44.1℃)(B02032)

五、 极端最低气温

重庆极端最低气温常出现在1月。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大都在-4.0℃以上,沿江河谷地带在-2.5℃以上,东北部在-4.0--9.0℃之间,城口低达-13.2℃;东南部极端最低气温在-6.0--8.5之间(B02031,B02032)

六、积温

积温是指一定时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重庆绝大部分地区(海拔600米内)全年日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平均气温10℃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气象界限温度,有10℃以上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可以作为鉴定作物生育环境热量条件优劣的指标)重庆大部分地区在3月上旬,江津、巴南、綦江、万盛、丰都、开县提早到2月底;渝北、垫江、石柱、武隆、彭水、巫山、梁平稍迟在3月中旬;黔江、酉阳、秀山、奉节推迟到3月下旬,城口推迟到4月初。

大于等于10℃的持续天数绝大部分地区在260-280天之间;黔江、酉阳、秀山为230-240天,城口近220天,金佛山仅140天。

重庆大于等于10℃持续期间的积温大部地区在5500-5900℃之间。江津、巴南、綦江、开县、云阳等低海拔地区积温达6000-6150℃;城口、黔江、酉阳等地积温仅4200-4800℃;金佛山只有2200℃左右。

重庆大部分地区稳定通过15℃的开始期是4月上旬中到中旬中,綦江早在3月低,而酉阳、秀山迟到6月20日前后。大部地区稳定通过15℃的持续日数在190-210天之间,江津、綦江接近220天,而酉阳、黔江、秀山为170-190天,城口150天,金佛山只有70天左右。重庆稳定通过15℃持续日数间的积温大都在4500-5000℃之间,巴南、綦江、巫溪、开县、云阳可达5100-5200℃,而南川、酉阳、秀山为3800-4400℃,城口近3300℃,金佛山仅1250℃。

第四节 降水

重庆时地处中纬度,南北季风常交汇于此,带来丰富的降水,在全国降水分布图上,我市处在降水偏丰区的边缘部分。多夜雨是重庆市降雨的特征,有“巴山夜雨”之称。据统计,一日24小时中,下午15时到20时降水机会最少,凌晨3-8时机会最多,两者相差近4倍。从季节分布看,春夏之交和秋季均为夜雨,以春夏之交夜雨尤甚,夜间雨量占夜雨量得70%左右。

一、年降雨量

我市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在100-1300MM之间,东部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有两个年降水量相对高值区:一是东北偏西的城口、开县和梁平一线,为1260-1300MM。由于大巴山呈东西走向,使南来的暖湿气流受阻,在巫溪县境的红池坝、天子城一带形成大巴山暴雨区,年降雨量可达1900 MM左右;二是东南部的黔江、彭水、酉阳和秀山一带,在1200-1360 MM之间。西北部的潼南是全市各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仅有986.0 MM。

据1960-1990年累积平均降水资料,全市年降水量1434.8 MM,西部地区年均降水量最小,为1358.7 MM;东部地区最高,均在1500 MM以上。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二、季节配合

我市属于季风气候,只有当夏季暖湿的热带海洋性气团到达时,才可能产生大量降水,而冬季在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下,降水稀少,所以降水量随季节而异,季军分布极部均匀。我市各地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半年(5-10月),且光、热、水同季。大部分地区夏半季年雨量为800-900 MM,东北部地区可达900-1000 MM。各夏半年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5-82%,其中中部地区偏低,北部地区偏高。冬半年(11-4月)大部分地区在200-300 MM之间,东南部和东北部地区略多。各地冬半年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18-25%。概括而言,季节分布情况时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相当。

1、春季(3-5月)

全市累年平均降水量为368.1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5.7%。各地降水量大都在200 MM-400 MM之间,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逐渐增多。西部为331.3 MM,中部为377.2 MM,东北部为398.8 MM,东南部最高,为426.2MM。

2、夏季 (6-8月)

夏季是各季节中降水最多的季节,全市平均降水达616.0 MM,占全年总降水的42.9%,该季节中,东北部降水量最高,达656.1 MM;中部地区最少,仅有569.6 MM;西部和东南部分别为604.0 MM、630.8 MM。

3、 秋季 (9-11月)

入秋以后,降水明显减少,与春季降水相当,为363.8 MM,占全年总降水的25.4%。东北部降水仍为最高,有412.2 MM;西部最少,为333.4 MM;东南部、中部次之,分别为379.3 MM、351.8 MM。

4、 冬季 (12-2月)

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全市累年平均降水仅有86.9 MM,仅占全年降水的6.1%。东北地区降水最少,为80.7 MM;东南部最多为104.6 MM。

三、月际变化

全市大部分地区12-2月的降水月际变化不明显,月均降水量在20-34 MM之间,中部降水量偏高。

3月起,全市各地的降水;量开始增多,但雨量仍在30-45 MM之间,部分区县如忠县、梁平、黔江地区可达50 MM以上。

4月春雨表现为东早西迟,东部地区降雨量可增加到100 MM以上,而以西地区一般70-90 MM,荣昌、大足仅60 MM。

5月,大部分地区雨量迅速增至140-180 MM,东南部出现一高值区,酉阳、秀山高达190-200 MM;而西北部的大足、潼南以及荣昌、铜梁、巫溪等地仅110-130 MM,是全市降水量的低值区。

6月是我市梅雨的主要时期。各地降水量大多在150-200 MM之间,只有潼南、大足、巫山和城口仅145 MM左右。涪陵地区和东南部的黔江地区,6月的降水量达到全年最大值。 7月大部分地区的月降水量达全年最大值。月雨量在160-190 MM之间,东北部地区和西部的荣昌可达200-220 MM。这些地方的伏旱相对较轻。

8月,我市往往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部分地区月雨量降至120-160 MM,为盛夏的少雨时期。仅荣昌多达200 MM,而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等地仅110 MM左右。此时是我市伏旱高温的常发时期。

9月,夏季风开始减弱,我市各地雨量有所回升。大部分地区雨量可达130-160 MM,城口、梁平可达200-210 MM,而綦江、涪陵、丰都、秀山仅有110-120 MM。 10月,大部分地区雨量迅速降至80-100 MM,秋雨明显。

11月,各地雨量已降至40-60 MM。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我市汛期(5-9月)有3各降雨集中时段:5月15日-6月5日,6月20日-7月10日,9月10日-9月30日。3各时段降雨量均在100 MM以上。

降水随着地势高度而增加。我市的山区年降雨量大约每上升100米,降水增加25-35 MM,夏季(5-9月)平均每上升100米增加15-25 MM,冬半年(11-4月)平均上升100 MM增加10 MM。

四、累年降水日数

全市各地全年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 MM的天数大都在150-165天之间,中部偏南的万盛累年平均降水日数高达173.6天,与东南部的秀山、酉阳同为最高值地区。降水日数最少的台站是东北部的巫山,仅有126.8天,云阳、巫溪的降水日数也仅有130天左右。 各地全年日降水量大于10.0 MM日数在29-35天之间,秀山的日数最多,累年平均有42天,万盛和酉阳两地也在40天左右。潼南的降水日数最少,有27.2天,大足、永川也低于29天。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的降水日数多雨中部地区,其中尤以东南部最多。

各地全年日降水量大于25.0 MM日数大都是9-13天,其中中西部多在9-11天之间,东部地区在10-13天之间。最多天数的台站是酉阳和秀山,累年平均都达到了14.7天,万州、开县、梁平、彭水等地的日数也在14天左右。最少天数的台站是中西部的潼南,仅有

8.6天,綦江、永川、大足的日数也偏少,在9天左右。

我市各地日降水量达到暴雨的天数大都在2-3天左右,东北部出现暴雨的天数最多,万州、梁平、城口的累年平均都达到了4.1天。中部的綦江和东南部的涪陵出现的日数最少,有2.1天。

第五节 相对湿度和蒸发量

一、水汽压

重庆市域湿度大,在全国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年分布图上,重庆均在高值区内。在地域上全市的相对湿度和水汽分布差异不大,且年变化一致,即冬季小,夏季大。市区(沙坪坝站)的统计数据基本上可以说明。各地在7月有最大值,1月出现最小值,雨日较多的秋季大于春季。

东北部万州和开县两站在7月份的累年平均水汽压达到30HPA为最高值,东南部的酉阳、奉节两站的水汽压在1月份仅有6HPA,为整个地区的最低值(除金佛山)。从全市区域来看,平均情况市西部地区最高,东南部最小。

二、相对湿度

湿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密切相关,相对湿度的位相变化与温差相反,即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相对湿度变小。反之,气温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相对湿度则增大。故一日之间饱和水汽压最大,相对湿度最小的时刻经常出现在气温最高的时候,而饱和水汽压最小,相对湿度最大的时刻常出现在气温最低的清晨。

相对湿度年变化与地域差异小。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8-83%,东北部的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低于此范围,仅在67-72%之间。西部地区平均80.2%,中部地区平均79.1%,东北部平均75.0%,东南部平均78.3%,全市平均78.3%。一年之中相对湿度的月变化与水汽压不同,最高出现在10月,最低月在8月。在各站30年(1960-1990年)资料中,年最高月出现在10月,最低月在8月。最大相对湿度与最小相对湿度差异大。全市各地区最大相对湿度是100(即雨中或雨后空气已在饱和状态下的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全市各地均有小于或等于20。万州1962年9月有6天相对湿度为0。

三、蒸发量

重庆地区的蒸发量资料都是用小型蒸发器测定的。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湿度、水汽饱和差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一般来说,夏季7、8月的蒸发量最大,大部分地区可达150MM以上。气温高的台站如綦江、万盛、巫山还可达200MM以上。蒸发量最低月在12月,大部分地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区为22-275.0 MM之间,仅有少数地区如东南部的黔江地区可达30-425.0 MM之间。冬季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巫山,为58.75.0 MM。

全年蒸发量的地区分布以巫山、奉节、云阳等站的13005.0 MM以上为最大,其中巫山达到了15005.0 MM,而以合川、潼南、垫江、江北等站的9005.0 MM左右为最小,其中合川的年总蒸发量仅有8005.0 MM左右。

第六节 风

重庆处于东亚季风区,又受东北西南向平行岭谷地形影响,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则偏南风明显增多。全市累年平均风速为1.12M/S,西部地区平均风速最大,达1.26 M/S,东南部最小为0.9 M/S,其季节变化是秋季9、10月份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

(一)风速

全市各地年平均风速0.9-2.1 M/S,是全国风速最小的地区之一。云阳的累年平均风速最大,为2.1 M/S。奉节、长寿的累年平均风速也较高,在2.0-2.1 M/S,万州、城口的平均风速最小仅有0.6 M/S。

一年中,冬季风速较小,为0.97 M/S,春季最大,为1.3 M/S,夏季次之,为1.2 M/S。从全市月极值状况看,万州、开县12月平均风速仅0.4 M/S,云阳、长寿3月平均风速达

2.4 M/S。

最大风速,是指凤翔风速自记仪器记录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它比月平均风速大很多,沙坪坝1961年8月4日最大风速27 M/S,万州1973年8月27日最大风速竟达到33.3 M/S。瞬时极大风速各地均有超过17 M/S的记录,1985年5月2日重庆市气象台记录到36.8 M/S的极大风速,荣昌1986年5月20日的极大风速甚至超过40 M/S。

(二)风向

从盛行风向看,大多数地区全年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和北风。西南部的綦江、万盛因受到地形影响,全年盛行偏西风和东南风。永川最多风向为偏西北风和东风。巫溪处于大巴山的低麓,风向受大山的影响以偏东风为主。南川因地势较高,常年以东风和西南风为主。丰都、石柱全年最多风向吹偏西风。武隆常年盛行东风,彭水也以偏东南风为主。

在全市各地资料累年平均中,静风的频率最多,越占全年36%-50%,涪陵、南川、彭水的静风频率高达60%以上,各地类年最多风向资料中偏北风占60%左右,偏西风占17%,偏东风占11%,说明重庆地区的主导风是偏北风。以沙坪坝站的类年资料为例,全年静风频率占41%,偏北风占39%,偏南风占16%,东风占4※,西风占2%。从各地逐月各类风向所占百分比看,偏北风以12-4月最多,5-10月减少,尤以2、3、4月百分比最高,3月占50%,远大于其他风向的百分比,这几个月也高于静风频率。偏南风以此6-8月最多,8月占了23%。东风和西风在一年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大,月份之间的变化也不大。

第三章 气象灾害

第一节 干旱

干旱是指降水分布不均,持久不下透雨的现象。如果一时段较长时间连晴少雨,则致使干旱发生(B30102)。干旱是重庆市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根据季节不同,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以及冬干,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干旱,而危害最大频率最高的则是伏旱(B30101)。

一、春旱

发生在3、4月的干旱为春旱,气象上规定3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或4月降水量距平百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分率≤50%,则认为达到春旱的标准(B30103)。重庆各地发生春旱的频率一般在10-30%之间,总的是西多东少,在四川盆地内是春旱频率较低的地区。春旱主要是影响玉米播种出苗,造成水田黄浑,缺水整秧田,使土中小春作物受旱(B30101)。

二、夏旱

发生在5、6月份的干旱陈夏旱。气象上规定的夏旱的标准是5月至6月上旬连续20天降雨总量<30毫米的时段(B30103)。由于重庆市春雨早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夏旱平均3-5年一遇。地域分布上,重庆西部、北部夏旱多于东北、东南部地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夏旱呈上升趋势,夏旱主要是影响水稻和红苕的栽插(B30101)。

三、伏旱

气象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指日平均气温≥35℃或日最高气温≥38℃)出现,即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B30103)。伏旱是影响重庆大春粮食产量的主要气候要素,中稻产量与六月中旬到七月下旬的降水,以及六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期间的气温有很大关系;红苕产量则受八月中旬到九月上旬的雨量及八月上旬到九月上旬的温度影响最大,这些时段若少雨干旱,气温高,则欠产。雨量愈少,气温愈高,减产愈少;相反则增产。一般在降水、温度相适宜时,则日照不足成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B30115)。

伏旱是重庆市的客观气候规律,江津、涪陵、万州、重庆市区是伏旱高发区(B30104)。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十年有四年旱,十九世纪以前旱年偏少,大多数年代频数偏低,平均为2.8年,只有十六世纪以前旱年偏少,大多数年代频数偏少,平均有2.8年,只有十六世纪的一、十年代,十七世纪的四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超过总平均值,为5-7年,占十九世纪以前的32个年代中的四个,即13%。十七世纪初期前后和中叶及后期,以及十八世纪伏旱较少,史料记载也以大涝年为主。例如,1672年潼南,七月大水,各坝尽淹。梁平、忠县大水入城,垫江、丰都大水。1788年,万县六月长江大涨,大水入城,云阳被水灾。忠县六月大水进城,泊舟于下南门,漂没沿河庐舍人畜甚多。1795年永川大水,滨溪人家冲塌无算,人栖树顶,饥饿而死。这些记载表明,这样的洪水也是近几十年少见的。十九世纪以后,年代频数猛增,其平均数达5.8年之多,只有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和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频数为2到3年,低于总平均值,仅占这时期17个年代中的2个年代,为14%。十九世纪的二十年代、六十年代、二十时节的一十年代、五十年代频数为4到5年,其余年代频数为6到9年占17年代中的11个,为58%。其中二十世纪的四十、六十、七十等年代十有八九是干旱年(B30112)。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大多数年代十年中有六、七年旱,其中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及六十、七十年代伏旱频繁,平均十年有八旱。严重伏旱年代频数趋势和伏旱情况相近,十九世纪前后年代频数有由少到多的转变。严重伏旱频数总平均值为2.0年,十九世纪以前频数偏低,其平均值为1年;最高的达3年,只出现4次,其余频数为0到2年;十九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平均值达3年,只有十九世纪的就是年代和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频数为1年,而十九十九的一十、四十、七十、八十年代,二十世纪初及二十世纪的三十、七十年代严重伏旱达4到5年,占44%。据史料记载,在这些年代里灾情十分严重,如1814-1815年重庆、巴县大旱,饥民食树皮;1877年,潼南大旱,正月至六月,半年无雨,饮水困难,秋收全无,饿死者沿街塞路,有万人坑遗迹;1884年江津、永川、綦江夏秋连月皆旱,百谷无收,米价腾贵,饥民多饿死者。1935-1936年重庆地区五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颗粒无收,哀鸿遍野,道谨相望,灾民赖以树根芭蕉头为食。饥民多饿死者,其中铜梁、潼南饥民打仓抢米,采挖白泥络绎于途,旱情之惨,灾区之广,为百年所仅见。解放后,五十年代,频数处于短周期的波谷,伏旱甚少,雨水调匀。六十年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代、七十年代频数进入波峰,伏旱频繁,其中,1959、1960、1971、1972、1975、1976、1978等年干旱日数均在35天以上。七十年代多伏秋连旱,有时部分县,干旱日数达80-90天之多(B30112、B30114)。二十世纪以来,严重旱年三十、七十年代最多,十年中就有五年(B30105)。在二十世纪后四十年,重庆地区伏旱灾害发生频率高于洪涝的发生频率,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八十年代,而六、七十年代则是伏旱的高发年代(B30106)。六十年代伏旱偏重,十年中发生重旱四年,一般旱四年,无旱两年;七十年代伏旱更重,十年中发生严重旱四年,强度较六十年代强,一般旱四年;八十年代干旱显著减轻,十年中发生一般旱五年,基本无旱五年,没有发生明显的全区域性的重旱和严重旱(B30102)。

(一) 伏旱开始期与结束期

1、开始期

重庆市伏旱开始期在地域和年际间均有很达差异,它给农作物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直接关系到当年的产量。伏旱平均开始期分别集中在7月初,7月10日和7月20日前后,早的年代始于6月下旬;第二阶段伏旱多始于8月10日前后,早的年份开始于6月下旬;第二阶段伏旱多始于8月10日前后。始于“小暑”前的早伏旱,对大春作物危害极大,占30%左右;始于“立秋”后的第二段伏旱占64%(B30101)。

从各地平均情况看,第一段伏旱开始期比较早的出现在7月上旬中,主要集中在江津、重庆市区、涪陵沿江一带;万州及其偏西地区平均开始于7月中旬中,较前者约迟10天左右;东北部的大巴山南麓开始较迟,多出现在7月20日以后(B30104)。

2、结束期

伏旱结束期往往是重庆转入秋雨的标志,各地也参差不齐。东北部山地伏旱结束较早,一般在8月末到9月初;一般地区结束期相对较迟,一般在9月上旬结束,迟的年份在9月中旬结束(B30104)。

(二)、伏旱持续时间

江津、涪陵至忠县沿江伏旱偏重地带,伏旱平均持续时间一般为40天左右,一般地区平均30天左右,最长可达80余天。1951年以来重庆市严重伏旱年有1959、1960、1970、1971、1975、1976、1990、1992等年。1990和1992年普遍出现了40-64天的伏旱,且往往伴有日最高气温≥38℃或日平均气温≥35℃的连晴高温天气,重伏旱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普遍超过40℃。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先后有1992、1994、1995年出现了40℃以上的极端最高气温。

严重伏旱影响中稻正常抽穗开花结实,影响玉米灌浆成熟,土内红苕大面积干死,柑桔等经济作物产量质量都要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会使粮、经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蔬菜供应,而且还会造成上百万人和上百万头牲畜饮水的极大困难(B30101)。

(三) 伏旱强度指数分布

根据伏旱标准,统计重庆市各地伏旱出现的频率,以频率≥60%的地区作为伏旱常现区,以频率≥80%的地区为重伏旱区。但由于重庆市地理地形的差异,仅仅根据国家气象台站雨量资料计算的伏旱频率,远远不能反映重庆市伏旱的实际分布情况。为说明伏旱的相对强度,必须用指数来表示。从气象角度来讲,干旱与降雨和气温关系最直接。而重庆市地形复杂,还应考虑降雨、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通过计算重庆市伏旱强度指数分布与伏旱频率分布比较,伏旱强度指数≥0.6的区域与频率≥60%的区域相吻合;伏旱强度指数平均为1.0的地区,与频率≥80%的重旱区大体一致。

重庆市伏旱强度指数分布情况是:

1、 伏旱强度指数分布情况与7、8月降水量分布大体一致,平行岭谷地带伏旱轻重与雨量多少呈东北-西南走向,相间排列;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2、 重伏旱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嘉陵江下游,以及其他海拔300米以内地区,其中重庆市区至忠县的长江两岸平均伏旱开始期早,是重庆市旱区中心地带;

3、 一般伏旱区主要分布在平行岭谷、半山、丘陵、海拔300-600米的地带,这些地方的方山孤岭,水源缺乏,旱情仍较重;

4、 轻无伏旱区在盆地海拔较高的大巴山、七曜山等地;

5、 伏旱强度随高度的变化:总的是海拔低的地方重,高的地方轻。如在江津,海拔200米处伏旱出现频率为90%,海拔600米处已降到50%左右,在1000米处已基本无伏旱了。低海拔河谷地带,伏旱期间高温影响明显,倒海拔400米左右高温影响已显著减轻,700米以上已不存在高温危害,再往上则春秋季得低温冷害已渐突出。因此,在低海拔地区伏旱期间常伴随强光照,干旱加上高温,中稻抽穗扬花,玉米灌浆必须尽量避过这段时期以获丰收;800米以上山地又需“逗伏出谷”,充分利用这段光温丰富时期夺取高产(B30101、B30104)

(三) 伏旱形成原因

发生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导致自然降水减少。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另一个是青藏高压(B30101)。盛夏,沿110°E200hpa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急流中心位于45-50°N地区,重庆地区容易出现伏旱天气;再100hpa北半球环流形势上,如果南亚高压以东部型或带状型为主,则重庆地区伏旱天气明显;在500hpa北半球环流形势上,如果极涡偏于西半球,围绕极涡的西风带以长波槽脊为主,欧洲维持阻塞形势,东亚西风环流平直,重庆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容易出现伏旱天气,即重庆地区伏旱你年盛行纬向环流,极涡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且青藏高原高度场偏高。重旱年的同期中纬度西风环流与热带东风环流都显著偏强,副高持续地影响重庆地区;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偏强,位置偏北的年份,重庆地区夏季风盛行,容易出现严重伏旱天气。其次是地形的影响,一是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再是东北、东南地处盆周山地,夏季风盛行时,高空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低层东南气流沿山地下滑到低矮河谷地带,有焚风效应所致。重庆地区伏旱发生与太阳活动也有一定关系,在太阳黑子的高值期,重庆一般为轻五伏旱年,在太阳黑子的低值期,重庆地区一般为伏旱年。此外,ENSO对重庆旱涝也有影响,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通过低纬度关系,即此时重庆等盆东地区雨水偏多,伏旱偏轻;二十通过中高纬度的环流异常,当出现ENSO现象时,北太平洋对流层中上层高度场异常偏低,东亚大槽与西风急流东移,西藏高原附近处于脊区,冷空气活动偏东,导致重庆等四川盆地东部的地区降水偏多,伏旱偏轻。

第二节 连晴高温

一、连晴高温的基本规律

气象上规定,连续≥7天日最高气温≥35.0℃或连续≥5天日最高气温≥38.0℃称为连晴高温。重庆除东南部外其余地方盛夏高温明显,是连晴高温的多发区,而且连晴高温往往伴随伏旱发生,加重伏旱灾害的危害,是重庆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连晴高温对农作物生长有较大的影响。试验表明,水稻抽穗扬花遇到3天或以上日平均气温≥30℃的天气,则生产空壳率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产量。

重庆市连晴高温多发生在7月、8月,少部分也发生在7月、8月,少部分也发生在9月。在发生连晴高温的许多年份重,连晴高温灾害往往发生多次。重庆地区发生连晴高温灾害几乎完全受海拔高度和地理条件影响。其分布特点是沿江河谷海拔低的地方高温日数多,海拔四百米以下每降一百米增加至六天,海拔六百到四百米每降低一百米增加两天左右,到七百米左右则几乎不受高温影响。而且连晴高温在不同高度出现时间、频率也是不同的,海拔280米一下出现频率≥20%的时段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中到8月中旬初和8月下半月,其中7月下旬中至8月初达30%以上,长江河谷最高,出现频率达40%以上;海拔280-360米≥20%出现在7月低到8月初的几天内;海拔360以上高温影响大为减少。从以上分析可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以看出,高温是重庆伏旱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的一种气候现象,出现日数一般随高度升高逐渐减少。但由于重庆地形复杂,在相同高度下,山地比地势平坦的气温偏高,高温日数也相应地增加;处于伏旱区西部边缘106°E以西地地方,虽然海拔高度较低,伏旱仍较频繁,但已属副热带高压控制外围,高温日数有所减少。江津地区较为开阔,高温日数往往比同高度要少。在7、8月,日最高气温≥35℃平均出现日数,海拔280米以下28天以上,360-280米18-27天,420-360米15-20天,420米以下在15天以下。

日最高气温≥35℃出现的日数,除与海拔高度有直接关系外,还与该地的纬度、经度有关。≥35℃高温日数,海拔300米以下每降低100米增加8-10天,500-300米每降低100米增加6-7天,700-500米每降低100米增加5天左右,可见高度愈低,高温日数增加愈多。

从各旬出现日数来看,≥35℃高温日数,从7月开始逐渐增加,以7月下旬最多,8月上旬次之,但在各不同高度上出现日数有明显差别。海拔280米以下7月中旬-8月下旬,各旬平均日数都在4天以上,其中7月下旬将近7天;海拔280-360米7月下旬-8月上旬和下旬,各旬仍有4天;海拔360-420米7月下旬、8月上旬3天以上;420米以上各旬高温日数均降到3天以下;在106°E以西的旱区内,各旬虽不超过4天,但7月下旬至8月下旬高温都有3天。

重庆各地7、8月连续出现3天(连续出现连续统计次数)日平均气温≥30℃的高温和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一样,几乎完全受海拔高度和地理条件限制。其分布特点是沿江河谷海拔低的地方高温日数多,海拔400米以下每降低100米增加至5至6天,海拔600-400米每降低100米增加2天左右,到700米左右则几乎不受高温影响。

从重庆市各地年最高气温及极端高温气温也可以反映出重庆市是一个连晴高温的高发区。重庆市各地年最高气温,也都基本上出现在7、8月间,有少数年份出现在9月。海拔800米内地区极端最高气温都可达35.0℃以上,大部分区县≥35.0℃日数,年平均在20天以上,长江河谷地带海拔300米内地区,最高气温≥35.0℃的天数,多年平均达30-40天,綦江达43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偏多。再从极端最高气温来看,我市各地的极端最高气温绝大部分都在40.0℃以上,只有酉阳、黔江、秀山、城口、奉节、渝北和荣昌不到40.0℃,其中沿江河谷地带区县可达42.0℃。如果高温持续,则很容易造成连晴高温灾害。 器测时期以来,重庆市西部地区连晴高温比较突出的年份主要有1953年、1962年、1964年、1967年、1969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6年、1978年及1992年;而中部地区连晴高温灾害比较突出的年份主要有1953年、1959年、1964年、1966年、1971年、1972年、1975年、1976年、1978年、1981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而东北部地区连晴高温灾害比较突出的年份有1957年、1959年、1961年、1964年、1966年、1969年、1971年、1972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1年、1988年、1990年、1992年、1994年、1996年和1997年。这些年份连晴高温日数均在15天以上,部分年份发生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而这些年代正好对应重庆地区伏旱高温的年代,连晴高温往往是与伏旱共生相伴。发生较严重伏旱的年份,往往也发生连晴高温灾害。重庆东南部地区因所处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较高的影响,该地虽然也是伏旱较易发生的地区,但却达不到连晴高温的标准。根据连晴高温的标准,东南部地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基本无连晴高温灾害发生,其最高气温难以达到38.0℃,即使有些年份能达到35.0℃以上,但难持续较长时间。重庆地区其他海拔较高的地区也较类似。

二、连晴高温形成的主要原因

重庆市大部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河谷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夏季如果受到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的控制和影响,夏季异常高温明显,同时由于重庆靠近云贵高原,受“焚风效应”的影响,夏季偏南季风翻越云贵高原后使重庆增温,因而形成伏旱和连晴高温。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7、8月沿长江河谷的高温,显然也是由于地形影响所致。由于长江河谷处于大娄山、七曜山、巫山北坡,是夏季盛行气流背风下沉增温区;加之闭塞不易散热,这就更增加了沿江河谷干热的程度,形成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由于低层增温显著,气温随高度升高的递减率比高层和其他季节偏大。7、8月平均气温海拔300-150米28-29.5℃,600-300米26-28℃,到海拔1500-1300米已降到20℃以下。

第三节 暴雨、洪涝

一、暴雨、洪涝日数

根据重庆市1951-1998年的资料统计,全市出现暴雨共有138天,平均每年2.9天,最多年为8天,1971年没有出现暴雨日;日雨量≥100毫米18次,没有出现3日总雨量达到150毫米,而其中一日雨量<100毫米的情况,最多年为3次;其中包括1996年7月21日出现的降雨量为206.1毫米的特大暴雨。大暴雨平均约3年一遭。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暴雨日数为谷点,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为峰点,从90年代初以来,暴雨日数有大增的趋势。

近五十年来,连续2天以上暴雨共4次,分别是1963年5月25、26日(降水量分别是109.3毫米、 51.9毫米);1968年9月27、28日(降水量分别是毫米55.5、52.6毫米);1978年5月29、30日(降水量分别是59.3毫米、179.9毫米);1993年6月10、11日(降水量分别是70.2毫米、50.2毫米)。

二、暴雨的分布特征

1959-1998年暴雨日数各区县分布不均。全市共出现4053县日。其中出现暴雨最多的区县是开县,为191日,最少的是万盛,暴雨日数是84日,年出现暴雨日数最多的是1998年,各区县共出现187天,大足县最多,为9天,其次,垫江、江津、巴南、黔江、酉阳各有8天,巫溪、丰都最少,只有3天。各区县年暴雨日数最多为10天,分别是长寿1986年和梁平1952年。日最大降水出现在黔江1982年7月28日,降水量是306.9毫米。9月2日出现暴雨的情况最多,共出现71县次。

全市大暴雨(≥100毫米)共出现415县日,大暴雨出现最到的是荣昌,为27日,最少的是石柱,大暴雨日是4日。年出现大暴雨日数最多的是1982年,各区县共出现29天,1985年、1995年只出现过一次。7月7日和11日出现大暴雨的情况最多,分别出现过13县次。

全市只有垫江、梁平等12个区县出现过18次特大暴雨。梁平、江北出现各3次。出现年份最多的是1962、1982、1989年,分别出现3县次。

年平均暴雨多发区在东北部开县、梁平地区以及东南部黔江、酉阳等地区。涪陵等中部以及重庆市西部地区暴雨为相对较少区。同时,我市暴雨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特征,5-9月暴雨日数大于30的地区在北纬30度以北,东经107度以东。暴雨多发区5月份有3个,一个在北碚、璧山一带,第二个在长寿,第三个在万州。6月份上述三个暴雨多发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多暴雨带,位于铜梁、北碚、渝北、长寿、石柱、忠县、万州一带以北。7月份多暴雨区主要在垫江、忠县、万州、开县、梁平一带,另一个暴雨多发区在潼南、北碚、巴南一带,但范围和出现频率均要小得多。8月份有两个多暴雨中心,一个在万州区,一个在合川、璧山、永川一带。9月多暴雨中心主要在北纬31度附近的梁平、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一带,比其他地方多3-5倍以上。东北部是我市暴雨最多的区域。 大暴雨多发区在西部和东北开县等地,中部涪陵等地相对出现大暴雨的机率较小。 定义3天内出现的暴雨为一次暴雨过程,据此统计,1959-1998年全市共有835次暴雨过程,以局部暴雨过程居多,共出现490次,占59%;其次是单点暴雨过程,出现227次,占27%;大于10个区县以上出现暴雨的过程共有107次,占13%,其中20个区县以上有11次,占1%。在季节分布上,单点暴雨过程在4-10月分布相对比较平均,局部暴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雨过程主要集中在7、8月,10个区县以上的暴雨过程多发在6、7月。

3天内降水达到150毫米,共有457次,7越出现196次,占43%。各区县中,梁平出现31次,为最多,南川、涪陵出现最少,它们只出现过1次。而如果其中任何一天降水均在大暴雨以下,全市共出现107次,主要集中在6-8月,它占到总次数的75%以上。各区县中,石柱、永川、璧山、沙坪坝、涪陵、丰都、綦江等7个区没有此种情况出现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开县,共11次。

洪涝过程的开始日期在3天内为一次洪涝过程,据此统计,1959-1998年全市共有141次洪涝过程,它包括单点过程和局部洪涝过程65次,分别占54%和46%。这其中包括洪涝过程中无大暴雨出现的情况61次,单点和局部分别是43和18次。

全市各区县日雨量总和最多是1965年9月5日,达到2337.2毫米,其次为1964年8月28日,雨量和为2328.2毫米。雨量和达到1000毫米共有138天。雨量和达到1700毫米共有14天,雨量和达到2000毫米以上的共有5天。

全市各区县连续2天暴雨共181次,全市平均5.3次,每年平均4.5县次。其中万州最多,达14次,涪陵最少,仅有1次;从月分布来看,连续2天以上暴雨集中在4-11月,7月出现最多,为69次,占全部次数的38%,4、10、11月各2次。

连续3天暴雨全市有13次,计有开县、潼南、梁平、忠县、石柱、荣昌、万盛、巴南、秀山各1次,万州4次。除6月1次、8月2次外,其余都出现在7月;万州1993年7月17日连续4天都达到暴雨。

1959-1998年累年平均暴雨量全市72.2毫米,其中东北部73.0毫米,东南部69.6毫米,西部、中部分别为3.6天、3.0天、2.7天、2.6天;年连续暴雨次数全市为5.3天,东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分别是7.6天、5.6天、4.7天和3.0天。

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它包括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类型,它主要是因为暴雨等气象灾害而造成的次级灾害。

我市是四川盆地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区之一。主要是因为我市岩层重要为紫色页岩、砂岩互层,容易形成软弱结构面,属易滑动地层,而构造又多为复背斜和复向斜,单面山地貌发育,成为产生此种灾害的内在原因。加上森林植被破坏,过度垦殖等人为原因,导致沟坡侵蚀性增强,“块体运动”加大,在暴雨的作用下,地质灾害容易发生。

据有关资料分析,在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是:日雨量是诱发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有83%的滑坡的最主要因素,有83%的滑坡发生在大降水发生的当天或3天(含3天)以内,但仍有17%的滑坡发生在大降水发生后的4-10天之间。特别是大暴雨发生时,滑坡将发生在大降水的当天和第二天,且多为群发性滑坡。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来势猛成灾快,具有毁灭性。在我市东北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应尤其注意此重灾害,它往往土石随暴雨洪涝,从山上倾泻下来,淤积下部田土,或造成山间槽沟堵塞又积水成涝,或冲毁房屋、庄稼,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四、重大暴雨及其地质灾害

1960年6月25日到27日黔江、酉阳、彭水、开县、云阳、巫溪、巫山、垫江、梁平、万州、忠县、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沙坪坝、长寿等18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云阳(127.2毫米)、巫溪(139.2毫米)和垫江(145.5毫米)等三个。

1962年7月5日到7日巫山、潼南、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沙坪坝、江津、长寿、黔江、金佛山等15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荣昌、永川、北碚、江北、璧山等5个。

1962年7月8日到10日巫溪、奉节、垫江、万州、荣昌、永川、北碚、合川、璧山、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沙坪坝、南川、长寿、涪陵、綦江等14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万州、荣昌。永川、合川、长寿等5个。

1963年7月7日到9日潼南、垫江、梁平、忠县、石柱、北碚、合川、江北、沙坪坝、巴南、南川、长寿、綦江、金佛山、巫溪、秀山等16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北碚、合川、江北、巴南、綦江等5个。

1964年8月28日到30日开县、潼南、垫江、梁平、万州、忠县、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沙坪坝、江津、巴南、南川、长寿、涪陵、丰都、綦江、金佛山、秀山等24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开县、潼南、荣昌、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等8个。

1965年7月2日到4日合川、开县、云阳、江津、荣昌、永川、沙坪坝、巴南、南川、酉阳等10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开县、永川、酉阳等3个。 1965年9月5日到7日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垫江、梁平、万州、忠县、石柱、永川、北碚、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南川、长寿、丰都、綦江等21个区县大范围出现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开县、巫溪、垫江、梁平、永川、北碚、江北、江津、丰都等9个。

1968年7月2日到4日城口、潼南、荣昌、大足、永川、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长寿、涪陵、丰都、武隆等18个区县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城口、荣昌、永川、北碚、合川、长寿等6个。

1969年7月11日到13日梁平、万州、石柱、大足、荣昌、铜梁、北碚、合川、重庆市、沙坪坝、丰都、武隆、黔江、彭水等14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丰都、武隆、彭水等3个。

1970年7月29日到31日开县、万州、忠县、石柱、荣昌、万盛、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巴南、南川、长寿、涪陵、丰都、綦江、金佛山等20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北碚、合川、长寿等3个。

1970年9月21日到23日城口、开县、云阳、巫溪、垫江、梁平、万州、忠县、黔江、彭水等10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开县、梁平、万州等3个。 1974年6月18日到20日铜梁、沙坪坝、梁平、大足、荣昌、永川、万盛、江津、南川、彭水、綦江等11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大足、荣昌、永川等3个。

1974年6月18日到20日铜梁、沙坪坝、梁平、大足、荣昌、永川、万盛、江津、南川、彭水、綦江、等11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大足、荣昌、永川等3个。

1974年8月8日到10日北碚、重庆市、沙坪坝、潼南、万盛、铜梁、合川、江北、巴南、长寿、江津、涪陵、丰都、武隆、黔江、金佛山等16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潼南、北碚、长寿等3个。

1974年9月6日到8日梁平、荣昌、万盛、铜梁、江北、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南川、綦江等10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梁平、万盛、南川等3个。

1975年6月24日到26日忠县、荣昌、永川、万盛、长寿、开县、梁平、万州、武隆、綦江、金佛山、云阳、巫溪、奉节、巫山、石柱、黔江、彭水等18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万州、云阳、奉节、万州、彭水等5个。

1977年6月17日到19日云阳、潼南、梁平、万盛、铜梁、合川、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南川、长寿、涪陵、綦江、金佛山等17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比上、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等5个。

重庆市气候与气象灾害

1977年8月10日到12日巫溪、北碚、江北、璧山、开县、梁平、万州、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合川、长寿、金佛山等14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比上、开县、荣昌、北碚等4个。

1978年5月29日到31日垫江、铜梁、北碚、合川、江北、重庆市、沙坪坝、长寿、城口、璧山、武隆等11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铜梁、北碚、江北、长寿、沙坪坝等5个。

1979年6月23日到25日开县、垫江、忠县、石柱、大足、永川、万盛、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巴南、南川、涪陵、武隆、黔江、彭水、金佛山、酉阳、秀山、綦江等24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重庆市、沙坪坝、巴南、酉阳、万盛、金佛山等6个。

1979年9月21日到23日城口、垫江、永川、璧山、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梁平、万州、合川等12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云阳、奉节、万州等3个。

1980年7月29日到31日铜梁、梁平、忠县、石柱、荣昌、万盛、北碚、江北、璧山、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彭水、金佛山、酉阳等16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江北、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等5个。

1980年8月27日到29日城口、同那、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北碚、合川、江北、璧山、长寿、梁平、忠县、石柱、彭水等15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大足、荣昌、璧山等3个。

1981年7月2日到4日潼南、大足、荣昌、永川、铜梁、北碚、合川、璧山、重庆市、沙坪坝、江津、巴南等12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荣昌、重庆市、沙坪坝、荣昌等4个。

1982年7月16日到18日城口、开县、云阳、垫江、梁平、万州、忠县、石柱、巫溪、奉节、合川、长寿、涪陵、丰都等14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开县、云阳、梁平、万州、忠县、石柱、丰都等7个。

1982年7月27日到29日城口、开县、云阳、奉节、潼南、垫江、梁平、万州、合川、忠县、石柱、万盛、丰都、武隆、黔江、彭水、綦江、金佛山、酉阳、秀山、北碚、江北、重庆市、沙坪坝等24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城口、开县、垫江、梁平、忠县、石柱、黔江、彭水等8个。

1982年9月8日到10日开县、云阳、巫溪、奉节、巫山、潼南、垫江、梁平、万州、酉阳、秀山等11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云阳、奉节、巫山等3个。

1983年7月10日到15日江津、巴南、金佛山、江北、重庆市、沙坪坝、武隆、彭水、万州、大足、开县、云阳、垫江、梁平、忠县、合川、江北、万盛、武隆、黔江、彭水、酉阳、秀山等23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巴南、武隆、万州、万盛、彭水、酉阳等6个。

1983年8月19日到21日城口、开县、潼南、梁平、万州、大足、荣昌、铜梁、北碚、合川、璧山、南川等12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城口、梁平、铜梁等3个。

1984年7月23日到25日铜梁、北碚、合川、璧山、开县、垫江、忠县、荣昌、永川、重庆市、沙坪坝、江津、长寿等13个区县出现大范围暴雨,其中100毫米以上的区县是:北碚、合川、永川、长寿等4个。

1987年7月19日到21日城口、大足、铜梁、开县、垫江、梁平、荣昌、永川、北碚、合川、江北、璧山、江津、巴南、沙坪坝、南川、涪陵、黔江、金佛山、酉阳等20个区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w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