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4-06-02 16: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知识点整理

一、 单元数一数 1、例题:内容 数 人和物 量 1 国旗、楼房、老师……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 2 讨论问题的学生 往校园走的学生…… 3 4 5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 8 9 10 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所有女同学 所有男同学 7 鸽子、 锻炼身体的学生…… 数量 6 人和物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分析: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二、 第二单元比一比 1、 比多少

(1) 例题内容:“三只小猪盖房子” 以两组素材,直观感受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 分析:“三只小猪盖房子”的引伸。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 实际教学中,学生用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不论釆用哪种方法 只要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就应给与肯定. 2、比长短、高矮

(1)例题

?内容: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

? 分析: 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量方法一致,为学测量作准备。例题介绍直接比,练习渗透间接比。

通过比铅笔,引出“长”“短”概念。直观感受,“长”“短”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

(2)例题?内容:左边直接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横道)。 ? 分析:通过直接比,引出“高”“矮”概念。直观感受“高”“矮”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

三、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各数的认识

(1)例题?内容:数数1--5各数

? 分析: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 抽象出数 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 (2)例题?内容: 计数器拨数;点子图

? 分析: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一颗出示的,让学生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 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

(3)例题?内容:1--5的书写

? 分析: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对身心发展不利。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会用一段时间教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2、比大小

例题?内容: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统计数量→比较

? 分析: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好做法:可以让学生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教师也可以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

3、第几、几和几

(1)例题?内容:生活情境引入:排队买票

? 分析:将静态教材动态化: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后,小朋友排第几?

也可以用课件:动态呈现买票过程。好处:①符合生活实际。 ②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 ③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 (2)例题?内容:主题图师生共同分小花(以数字4为例)

? 分析: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4以内的组成; 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5的组成。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4、加法

(1)例题?内容:主题图小朋友玩纸鹤;小丑玩气球。

? 分析:小孩玩纸鹤,小丑合气球,形象、直观,强调合并,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2)例题?内容: 加法的计算方法:数的组成来计算。

? 分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 5、减法

(1)例题?内容: 主题图小朋友玩纸鹤、小丑图。

? 分析: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学数学。 (2)例题?内容: 减法的计算方法:数的组成来计算。

? 分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 6、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例题?内容: 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0的书写。 ? 分析: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2)例题?内容:青蛙图 ? 分析:

四、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1、 认识立体图形。

例题?内容:一些生活中的立体物体,学具。

? 分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2、 认识平面图形

例题?内容:学生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

? 分析: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按形状分类—??分成四类?—??给出每类的名称;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五、第五单元分类

例题?内容:主题图:超市

? 分析:呈现文具柜台,让学生看看都有什么,是怎么摆放的,看到相同的文具都是摆放在一起的。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分类。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体会含义,建立分类思想,掌握方法。

六、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6和7的认识

(1)例题?内容:主题图:小朋友打扫卫生,计数器

? 分析:突出两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6添上1是7,这一点从主题图抽取出的实物图也得到了体现:6个学生加1老师是7个人。 (2) 例题?内容:直尺

? 分析:借助直尺来教学数的顺序。 (3)例题?内容: 点子图

? 分析:借助点子图,比象形统计图抽象些;将相邻邻三个数排在一起比较(原通用教材只比相邻两个数);任意两个数比较。 (3)例题?内容:小朋友数鱼缸里的鱼

? 分析:把基数与序数结合起来,表明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表示顺序。 (4)例题?内容:6和7的书写

? 分析:书写时注意6和7都时一笔完成的。6不要和b混在一起。 2、6和7的组成

(1)例题?内容:小朋友给圆片涂颜色

? 分析:在涂色过程中体会6的组成;结合直观图完整填出6的组成;涂后的图形象直观、可能有规律,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组成并更好记忆。 (2)例题?内容: 木块教学。

? 分析:通过操作分木块教学;对培养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减轻记忆的负担,为加减法教学做准备。 3、6和7的加减法

例题?内容:小朋友分小棒和分小圆片

? 分析:操作、看直观图或想组成计算。首次通过操作教学一图两式及写算式;分三个层次: 操作、看直观图或看算式计算;两组算式呈现的东西相同,为一图四式做准备。 4、8和9的认识

(1)例题?内容:师生共同浇花,整理树木,计数器

? 分析:突出两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7添上1是8,这一点从主题图抽取出的实物图也得到了体现:7个学生加1老师是8个人。 (2) 例题?内容:直尺

? 分析:借助直尺来教学数的顺序。 (3)例题?内容: 点子图

? 分析:借助点子图,比象形统计图抽象些;将相邻邻三个数排在一起比较(原通用教材只比相邻两个数);任意两个数比较。

(4)例题?内容:给蝴蝶涂颜色

? 分析:把基数与序数结合起来,表明数可以表示数量也可表示顺序。 (5)例题?内容:8和9的数学

? 分析:注意8的书写,不要写成两个0. 5、8和9的组成

例题?内容:学具小星星和小圆片

? 分析:提问启发学生摆出8和9的组成。8和9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联想推出(要求比6、7的组成略高一些)。 6、8和9的加减法 例题?内容:一图四式

? 分析:第一次出现一图四式。三个层次:小组合作引出一图四;摆学具计算相关的四个算式;脱离直观计算。 7、10的认识

(1)例题?内容:和平广场放和平鸽,计数器

? 分析:突出两个数之间的相邻关系,9添上1是10,这一点从主题图抽取出的实物图也得到了体现:9个学生加1老师是10个人。 (2)例题?内容:直尺

? 分析:借助直尺来教学数的顺序。 (3)例题?内容: 点子图

? 分析:借助点子图,比象形统计图抽象些;将相邻邻三个数排在一起比较(原通用教材只比相邻两个数);任意两个数比较。 (4)例题?内容: 10的书写

? 分析:注意书写数字10时的0,要上下对称。 8、10的组成

例题?内容:点子图

? 分析:提问启发学生摆出10的组成。 9、10的加减法 例题?内容:点子图

? 分析:体会一个算式可以表示很多具体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简明。

10、连加

例题?内容:小朋友数小鸡

? 分析:赋予算式生动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明白数的顺序。 11、连减

例题?内容:小朋友数小鸡

? 分析:赋予算式生动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明白数的顺序。 12、加减混合

例题?内容:原来有4只天鹅,先飞来3只后来又飞走2只

例题?内容:超市结账

? 分析: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五、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1、例题?内容:主题图:超市结账,小朋友存钱;各种各样的人民币

? 分析:从情景中引入。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

2、例题?内容:人民币

? 分析: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 3、例题?内容:人民币 ? 分析: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 4、例题?内容:人民币

? 分析:了解角币和分币之间的关系. 5、例题?内容:人民币

? 分析: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

6、例题?内容:商品和价格

? 分析: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第50页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 7、例题?内容:气球与价格

? 分析: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 8、例题?内容:商店买东西

? 分析: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六、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例题?内容:情景图提出计算问题

? 分析:利用情景图提出计算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问题的提出非常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加减法对照编排,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便于学生掌握。提供多样

化的算法,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讨论空间。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例题?内容:学生发课本

? 分析:两位数加一位数与整十数对照编排(35+3、35+30),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2)例题?内容:主题图:开联欢会;小棒

? 分析: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算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不必完全按照这两种算法,还可以用更多的算法。借助小棒操作来说明算理,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计算方法。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例题?内容:商店买东西,小棒

? 分析:两位数减一位数与整十数对照编排(35-2、35-20),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2)例题?内容:如何买小汽车。小棒

? 分析: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交流算法明确所学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此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例题?内容:作业评比,小红花

? 分析: 教材从同一题材引出例3、例4,分别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给出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探索解答方法;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观察得出;一种是直接列算式计算。 七、单元认识时间

1、例题?内容:学生上课,各种钟表

? 分析: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 2、例题?内容:钟表

? 分析: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 八、第八单元找规律

1、例题1-4内容:学生联欢图,小旗,小花,小朋友,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分析: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

铺垫。

2.例题5-7内容:小朋友分图形,数字规律

分析:层次不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例5,规律与例4类似,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从数量的角度观察,数字的排列规律,也是循环出现的。为了帮助学生从观察数量角度寻找规律,教材把每种物体对应的数量都写了出来,引导学生按这样的角度,寻找后面的规律。例6,没有循环组,要从图形的数量上去寻找规律。数字的排列规律是等差数列。为了明确这一规律,还将相邻两个数的差标明了出来。例7,没有图形,只出数,通过观察找出数的排列规律,抽象程度更高。也是等差数列。 九、第九单元统计

1、例题?内容:小朋友数花

? 分析:通过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这里让学生统计每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这个问题,其实学生已经会解决,也就是把每种颜色的花的盆数数一遍就可以了,我们就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收集数据,引发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收集、整理数据的信心。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上表示出来,并根据条形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条形图还不是正式的条形统计图,图的左边没有标出每个方格对应的数据,图下面没有写出项目名称,而是用图标来代替。主要是想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条形图直观、简明的特点,为正式引出条形统计图做一些铺垫。

2、例题?内容:学生统计

? 分析:是例1的延续,通过统计喜欢各种颜色的人数。学习收集简单的随机的方法,认识条件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这里的收集数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可以采用例1的方法,分类统计。也就是如果要统计喜欢红色的人数,可以让喜欢红色的人举手来统计,喜欢其他三种颜色的人数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统计。还可以用收集随机数据的方法。所谓随机数据,也就是下一个数据是什么不能确定。我们这里重点教学第二种方法。对于随机数据的收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上,汇总后,用唱票的方式来收集。对于收集的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教材呈现了不同的方法:有画的,有画○的,还有画“正”字的。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选用简单、准确的方式进行收集,对于画“正”字的方法,可以介绍,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后还要正式学习。在收集出数据后,让学生将数据在条形图涂出来、并填在统计表中。并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条形统计图是正式的,图下面写出了统计的项目,图的左边标明了方格对应的数据,这样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统计的各项事物的数量,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直观、简明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