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1-心理学笔记5~6章

更新时间:2023-09-30 12: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心理学》-张厚粲

课程代码-00031

学习笔记笔记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第六章:智力

鸿 雁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它可以运用头脑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了加工、处理,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做出推理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思维。

[名解]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和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断性。

由于思维的间断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抽取出来,对其加以概括,并得出认识。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基础。

思维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表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两者是相反的过程。

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

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

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

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

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分类的水平也不祠。小学生往往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学生容易把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能抽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抽不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与概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抽象、概括都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任何概念、原理和理论都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

学生的概括可以分为两种水平。 1)初级形式的感性的概括。这种概括形式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然后对它们的特征加以概括。如,小学生根据鸟会飞这一外部特征得出“会飞的动物就是鸟类”,从而错误地认为鸭、鹅不会飞,所以不是鸟类。这种概括是属于知觉和表象水平的概括。

2)高级形式的科学概括。这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如,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动物学的知识,能准确地概括出鱼的本质特征,即“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是鱼类”。这种水平的概括属于思维水平的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具体化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一般与个别结合起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

知识、检验知识,使认识不断深化。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单选]平时我们说“保护儿童”、“爱护花木”,指的并不是哪一个具体人或物,而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类事物,这表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单选]人类的足迹目前还只能限于地球和月球,科学家却可以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这种对事物的思维过程是间接性。

[简答]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比较。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3、思维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研究者把思维划分为不同的种类:(1)具体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具体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具体直觉动作思维:指修试所实际行动解决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依赖于实际动作。如3岁小孩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掰手指数数就是典型的直觉动作思维,动作停止,他们的思考也停止了。

2)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3~7岁的儿童身上,他们更多的是运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如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言语符号。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特点: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

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活动。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常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其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等。

在创造性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分为三套测验,包括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单选]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种思维现象是具体形象思维。

[单选]科学家进行科学思考、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都需要运用已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单选]在抽象思维中起特别重要作用的是言语符号。

[单选]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常规思维。 [名解]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名解]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概念

(1)定义: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2)概念的分类: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 1)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2)科学概念(明确概念) 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 [单选]每个概念都包含两个方面,它们是内涵和外延。

[单选]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两类,一类是日常概念,另一类是科学概念。

[名解]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名解]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名解]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 [简答]学前儿童往往会把蝴蝶和蝙蝠认为是鸟,这是因为:

在心理学中,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也叫明确概念,其确切内涵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学前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日常概念,即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有时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学前儿童往往认为会飞的就是鸟,因为蝴蝶和蝙蝠都会飞,所以会把它们当成是鸟。 5、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研究 (1)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赫尔(首创):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

布鲁纳(归纳):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

罗施:样例理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确定,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后被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

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即样例信息和类别信息。假设检验理论对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都适用。

布鲁纳(假设检验模型)核心思想: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的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即假设――检验――再检验……直到成功。

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

(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名解]人工概念是人为地在实验程序上模拟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尔首创,用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简答]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过程:

为了了解人们形成概念的过程和实质,探索形成概念时所使用的策略,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自赫尔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利用人工概念探讨了概念形成的一些规律。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的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这一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假设一检验一再假设一再检验……直到成功。这一模式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研究的证明。 6、推理 (1)定义: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从特殊到一般)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从一般到特殊)

(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主要区别:

① 思维的起点不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

② 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不同:归纳推理的结论一般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只具有或然性;演绎推理的结论和前提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其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那么,其结论就必然真实。

相互联系:

①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是紧密的联系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大前提)的来源,来自于归纳推理概括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归纳推理也就没有演绎推理。

② 归纳推理也离不开演绎推理。归纳过程的分析、综合过程所利用的工具(概念、范畴)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而且,单靠归纳推理是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因此,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应用演绎推理对某些归纳的前提或者结论加以论证。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没有演绎推理也就不可能有归纳推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 (3)推理的一般过程

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

①三段论推理

“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而且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是三段论推理。

如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所以所有A都是C。 ②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又称为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绘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A比B长,C比B短,A比C长吗。 80年代以后,斯腾伯枝繁叶茂提出了语言――表象事例模型。 ③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

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a、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如果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b、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单选]“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而且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这描述的是三段论推理。

[单选]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是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

[名解]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7、问题解决的概念

(1)定义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想任务。

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① 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② 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③ 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有: ①目标指向性 ②操作系列性 ③认知性操作

(2)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也称为算子,

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使初始状态逐步到这目标状态的过程。怎样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出必要的算子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搜索算子(也就是问题解决)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①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缺点: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②启发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启发式方法。

缺点: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 常见的启发式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是:

(a)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

(b)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

(c)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d)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

(e)如果(d)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 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b、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这样翻越一个个的小山头,直到最终达到山顶。可以说,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作用,后退乃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进。 C、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

我们前面讲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逼近目标。与上述相反的还有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例如下面的几何证明题: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如图5.1)。要证明AD=CB,从目标出发逆向推理,即首先要证明△ACD全等于△BCD。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必须从这个子目标出发,搜索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这个题中,可以利用边角边定理解决子目标,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子目标,把最后一个子目标解决了,整个问题即得到解决。 图5.1 目标递归策略解题法示例

总之,无论是从初始状态逐级向目标状态递进,或是从目标状态逐级向初始状态回归,都是适用于相应条件的问题解决策略。

(3) [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 问题表征的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理解问题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由此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② 无关信息的干扰。

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用。

③ 功能固着性。

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很多人在表征物体时总是按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④ 心向。

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

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心向心理定势是指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陆钦斯的水罐实验证明了心理定势。

[单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可分为翅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认知操作。

[单选]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的特征是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认知性操作。

[单选]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算法式。 [单选]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爬山法。 [单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可分为翅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认知操作。

[单选]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的特征是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认知性操作。

[单选]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算法式。

[单选]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爬山法。 [单选]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逆向工作法。

[名解]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名解]心向心理定势是指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简答]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①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②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③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①目标指向性;②操作系列性;③认知性操作。 8、想象

(1)定义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基本特征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想像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想像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但它们仍来自现实,来自对人脑中记忆表象的加工,想像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都有其现实的依据。

[单选]想象处理的信息主要是表象。

[名解]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9、创造性思维

(1)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2)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 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②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③ 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 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 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

10、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或者说创造力的评估有许多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 发散思维测验尽管在有关创造性活动的测验中得到的指责与批评最多,但在教育领域一直得到密集使用。这类测验要求个体对一个具体的要求给出几个反应,认为观念流畅性是创造过程的关键成分。

在这一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分为三套测验,包括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发表于1960年。它测量的是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理论中与发散思维有关的那部分内容。这套测验最初包括14个分测验,都是发散思维类型的任务。

这套包含14个分测验的测验是为初中水平以上的被试设计的,以后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一套相似的儿童创造力测验。这两套测验都根据被试反应的数量、速度和新颖性等,依照记分手册的标准记分。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该测验的任务也是要求被试对言语或图形刺激给出多个反应。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分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三套,每套都有两个复本,以满足在实际研究中对创造力进行初测和复测的需要。

[单选]在创造性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

[单选]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分为三套测验,包括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10、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如何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以下12个项目:

①智力属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

②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很敏锐,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现象; ③流畅性,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 ④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

⑤独创性,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 ⑥精致性,凡提出设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思熟虑,加以改善; ⑦怀疑,对世事抱怀疑态度,超脱世俗; ⑧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

⑨智力的游戏性,表现出天真的赤子之心; ⑩幽默感; 11 独立性; ○

12自信心。 ○

(3).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 (4)动机因素

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无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有多大,环境有多好,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都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论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1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智商与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2)人格因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与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的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4)动机因素。创造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如果没有激起自己相应的创造活

动动机,就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行为表现。

12、创造性思维训练

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使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同的技巧,有人指出思维训练中的八种必要的技巧:会聚技巧、信息收集技巧、记忆技巧、信息的组织技巧、分析技巧、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的技巧、整合信息的技巧和评价技巧等。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对基本技巧的训练。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并不一定导致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会扼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动机和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我们在上面已经阐述了,有强烈愿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个体,也会有更多的创造性表现。缺乏强烈的动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建立动机主要是要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自信和傲慢之间往往一线之隔。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向参与者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会使得个体更愿意参与训练,在遇到困难时也更能坚持。在训练任务中,应更多地进行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要使儿童相信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和努力的影响,还要知道杰出的创造性表现需要多年的艰辛努力。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要给儿童多个活动供其选择,在活动过程中给其探索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和外部资源,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这些策略和技术包括上面提到的爬山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等。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可以使儿童掌握这类方法中的一些,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12)运用例子。运用例子更容易向儿童传送创造性的信仰和价值观。

国内有的学者曾指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直觉思维训练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大胆想象等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可以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

第六章 智力

1、智力

大多数心理学家把智力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我国心理学界对智力的一般认识

智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单选]人的能力如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单选]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 [名解]智力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2、能力

(1)定义: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加上后天环境中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2)能力的分类:

如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①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 ②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一般认为: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是特殊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有一二种特殊能力占优势。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密切地联系着。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起作用。

③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像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④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

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⑤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⑥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例如,成年人学画、习字时的临摹,儿童模仿父母的说话、表情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

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⑦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能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智力与能力的关系(简述)

在心理学上,智力与能力这两个术语经常发生混淆。能力的涵义实际上很笼统,它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交际能力,表现在处理事务方面的才能等等。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可以有多种方面的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的能力。

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个体“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一个人“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对智力与能力关系的不同认识

从属说:即智力是能力的一个组成充分,也即所谓的一般能力。 包含说:即认为智力中包含着各种能力。

智能相对独立说:认为智力侧重于认知,能力侧重于活动。 (4)智力的发展特征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着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婴儿早起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 [单选]音乐能力属于特殊能力。

[单选]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是模仿能力。 [单选]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被称为创造能力。

[名解]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实际能力,指个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所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个体在各种条件适宜下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3、智商

(1)定义

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2)比率智商(法国心理学家比内)

智商(IQ)=心理年龄( MA)/实足年龄(CA)×100。这个智商由于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因此可称为比率智商。其只适用于儿童

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丝立。

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缩写为IQ。 [名解]法国心理学家比内首次提出心理年龄的概念。比内智力测验由一系列难度不同的题目组成,依据完成这个难度系列中题目的多少,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年龄,称之为心理年龄。

(3)离差智商(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队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队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单选]首先提出了“心理年龄”概念的心理学家是丝立。

[单选]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其中标准分数系统提出的根据是智力测验的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

[名解]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于同一被试群体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越高说明这一测验所得结果越可靠。信度又可以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评分者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名解]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效度又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预测效度等。

[名解]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团体,即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常模的必要条件。

(3)效度

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他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与信度相比,效度是一个更复杂、更重要的概念。心理学家一般将效度进一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

1、内容效度:所谓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2、构想效度:构想是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或特质,如智力、焦虑、自我、外向、攻击性等等。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3、预测效度(校标关联效度):预测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也就是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到什么程度。

如果一个测验是有效的,它必定是可靠的。但反过来,一个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它并不一定是有效的。 12、经典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内测验:斯坦福一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 适用于2~18岁的被试。测验题目经过严格的筛选,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在各分测验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测试人员对儿童进行单独测量和计分。

[单选]在我国,最早翻译并修订了斯坦福一比内测验的心理学家是陆志韦。

[单选]斯坦福一比内测验是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它主要测量的是认识领域中言语推理、抽象或视觉推理、数量推理和短时记忆。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三种智力量表的总称,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

它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称WAIS),测量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用于6至16岁学龄儿童;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简称WPPSI),测量4至6岁半学龄前儿童的智力。这三种量表项目类别相似,只是内容及难度方面存在差异。

用这种方法确定的智商又称离差智商。

[单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言语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常识、词汇、类比、理解、算术和记忆。

[单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有两个分测验,分别度量个体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其中操作能力的测量主要包括图片排列、填图、积木、译码和拼图。

[单选]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于20世纪中期编制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3、智力测验与向性测验、成就测验的区别

(1)三者都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这类测验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由

于对能力的认定与实施目的不同,实际使用时,能力测验被分为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2)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但由于在理论上至今仍然未能给智力下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因而智力测验的目标范围始终存在争议。但就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而言,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空间知觉、推理等。通用的智力测验如比内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都可视为对个体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人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潜在才能是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

成就测验或称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影响成就测验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而且包括习得的知识。 14、论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作用: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具体说来,影响智力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家庭谱系研究与双生子研究都证明遗传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较大的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 (4)社会实践。人和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当今社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要通过学校里知识的接纳,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单选]高尔顿研究遗传因素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家庭谱系研究。 15、[论述]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质量都会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并且各种智力技能在不同儿童身上的发展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应该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16、[简答]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即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从出生到15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增长,之后以负加速方式增长,增长逐渐减慢。一般在18到25岁之间,智力的发展达到高峰。

在成人期,智力表现为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保持期,可持续到60岁左右。

进入老年阶段(60岁以后),智力的发展表现出迅速下降现象,进入衰退期。 但由于智力是由许多不同的成分组成的,智力的各种成分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达到顶峰的年龄以及增长与衰退的过程也各不相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f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