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一讲

更新时间:2023-11-16 1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 第二节 语言是符号系统 1.掌握语言的含义与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符号性; 3.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系统性。 重点:语言的含义与特点,语言的系统性。 难点: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语言的符号性的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 作业 参考文献 共3课时 1.名词解释,并举例说明。语言 言语 2.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矛盾吗?为什么? 5.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胡明扬《语言学概论》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论》

课 后 小 结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学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 一、 什么是语言

我们正常的人每天都要讲话,就像每天都要呼吸,都要睡觉一样,语言无处不在。但至今语言学界对语言还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语言定义为: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

具,它又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听觉的,很严密的符号体系。

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人类以外的动物也有所谓的“语言”。但这些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动物也不能真正掌握人类的语言。我们主要来看动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的本质区别:

1.人类语言结构的任意性、离散性、层级性和动物语言结构的简单性。

语言中绝大多数的词和语素的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即用什么样的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任意的,没有道理可言的。比如,汉语“人”“走”“好”等词为什么用语音形

35214214

式“ren” “zou”“hao”来表达,是说不出道理的,其实当初完全可以用其他语音形式来表达。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保证了任何事物都可用语音表达。离散性指每个单位都独立存在,彼此不相混淆。离散性保证了单位的自由拆装。而且通常可以使组装成的上一级单位内涵分明,便于从成分断定整

体。人类的语言内部是分层级的:分为两层。音位层和符号层。音位层包括几十个音位。符号层又分三级:语素、词、句子。语言划分了层级,就可以用较少的单位有规则的组成数量上扩大许多倍的上一级单位,逐级递增,直到无穷。动物所谓的“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但局限于一个题目,是僵硬的。动物的叫喊是浑沌的,无法分析出明晰的单位。动物语言的结构是非常简单的,只包括一套相互区别的本能反应。这种低效率

的结构自然限制了动物语言的功能。 2.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性和动物“语言”的功能相对封闭性

人类的语言具有功能开放性,表现在人类语言的可变性和创造性上。人类语言虽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语言各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可以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对比中发现。不管是语音、语义,还是词汇、语法,汉语都发生了变化。 创造性指人类能够运用有限的词语和规则造出无限个句子,包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而动物的语言则

语是补给手段,语言是材料库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刘连仁“孤岛”)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口语、书面语→书面化) (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 它包括: 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小孩说话明显)

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 C、言语的生理部分。(嗓音:粗细、大小;语速)

D、行文格式。(写出来的话)

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

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在语言学中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至少可以分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张口说话的动作,称为言语动作或言语行为;二是说话所

用的那套代码,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组成,称为语言;三是说出来的话,称为言语作品。我们也可以把一和三统称为言语,它和二形成言语与语言的对立。 这样言语可以总结为“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它是对语言的运用及其成果。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如: 琼瑶的语言很美。(言语作品)

他会说好几种语言。(语言)

说话要注意语言美。(言语作品)

他说话太快。(言语动作) 校园内应该讲普通话。(语言)

二、语言的符号性

(一)符号

“符号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出现,是二十世纪中期以[瑞士]索绪尔等人为代表提出的。

1.含义

符号就是人们约定的,代表某种事物的标记。比如,用红色标志革命,十字路口用绿灯代表可以通行,鼓掌表示欢迎,“口”

代表一个器官,包装物(纸箱、纸盒)印上一把伞或一个酒杯,提示不要倒放;交通标志牌,一只嗽叭打上一条斜线,提示此地禁鸣喇叭。 2.特点

(1)符号都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即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即“所指”;形式是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外在形式,即“能指”。比如,我们学校的校徽。样式和图案是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白底红字的代表大学生身份,黄底白字的代表研究生身份,红底白字的代表教职工身份。这是内容;它的形式就是颜色、图案等,可以被视觉感知,属于视觉符号。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2)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一般没有天然的联系。如,气色不好标志着失意或生病;脸红心跳标志着紧张或激动;闻到花香,说明院子里的玫瑰已经开放。这些都是征候,不是符号。 3.分类 (1)从符号的形式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

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语言、音乐、军号、汽笛、自行车铃声、上下班的钟声等)、视觉符号(文字、图画、舞蹈、哑语、各种商标、袖章、徽标、信号灯、旗语等)、触觉符号(盲文、握手、拥抱、接吻等)。嗅觉、味觉符号很少见。

(2)从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有无联系上,可以把符号分为象征性符号和任意性符号。如汉字早期的象形字、语言中的拟声词等。

另外像信号灯、旗语、文字也是视觉符号。它们也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军号、汽笛、语言都属于听觉符号。盲文属于触觉符号等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听觉符号,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有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概括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任意性、象似性、线条性。 1.任意性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这是源于索绪尔

的观点。所谓任意性即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即是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例如:汉语中“牛”“羊”“月季”“牡丹”等

3535

词,为什么普通话用“niu”“yang”

51214

“yueji”“mudan”等声音表示,而不用别的声音来代表,是说不出什么道理的。同样的事物,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另外语言中的同音异义现象也说明了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可以说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主要是就语言符号的单位语素、词来说的。这也不是绝对的,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叹词和拟声词,如:唉、啊、哇噻、叮咚、哗啦等。这些词的音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里,同样的人的激情本能的反应和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也是有差别的。比

如同样是布谷鸟的叫声,汉语用“bugu”,英语用“cuckoo”;同样表示惊讶,河南方言用“咦”,普通话用“哇塞、哎呀”等。这些词可归入象征性符号。但因为这些词在整个词汇系统中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语言中的词音义结合基本上都是任意的。 另外,语言规则的形成也有任意性。汉语说“吃苹果”,日语说“苹果吃”。汉语说“红苹果”,法语说“苹果红”。汉语说“李先生”,英语说“先生李”。前后次序相反,说不出道理。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印欧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等。也说不出道理。这些都是使用语言的不同民族约定俗成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音义(或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误解为人们可以随意改变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的随意性。语言的音义结合一旦形成并进入交际以后,对于使用它的人来说就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它。因为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取决于社会公认的习惯,并无好坏优劣之分,没有随意更改的必要。

51

2.象似性

与任意性相对的是象似性,也叫临摹性。关于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争论由来已久。长期以来索绪尔的任意性被看作语言的特性之一。20世纪80年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任意性提出了疑问,认为语言符号具有象似性。

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象似性。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与所指(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有理据的;以及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语言结构直接反映经验结构。

词汇层面上的拟声词、叹词具有一定的象似性。象似性主要反映在语法平面上,包括词法和句法。比如复杂词的构成,句子的构建都受到已由词汇和认知规律的制约。它在句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象似性可分为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等。如: 如汉语中可以说:我的帽子。我的书包。我的桌子。但不能说:我帽子。我书包。我桌子。但若把其中的“帽子、书包、桌子”

换成“爸爸、姐姐、眼睛”又可以说了。即:我爸爸。我姐姐。我眼睛。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反映了句法的距离象似性。在我们的经验中,爸爸、姐姐、眼睛与人的关系要比帽子、书包、桌子与人的关系密切得多。所以心理距离要近。反映在语言中即“爸爸、姐姐、眼睛”可以去掉“的”与“我”的距离相邻,而“帽子、书包、桌子”不能去掉“的”与“我”相邻。另外像:他没有瞒着家长买东西吃。他瞒着家长没有买东西吃。“没有”否定的对象不同。再如:她的一把小瓷茶壶。其中定语的排列次序(领属、数量、形容词、表性质的名词),也是由它们与中心语的亲密关系不同决定的。

另外像顺序象似性:他到那儿坐公共汽车。他坐公共汽车到那儿。

猴子在马背上跳。 猴子跳在马背上。

数量象似性:我 我们 bird birds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呢?它们之间是不是矛盾的

呢?我们认为就单个语言符号(语素、词)而言,任意性仍然是不能动摇的原则。另外复合词和派生词以及句法层面上除了任意性外,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象似性。正如索绪尔所说,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第一原则或基本真理,象似性只能看作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 3.线条性

语言符号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说,当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大的单位时,只能在一条线上延伸,不能在两维的面上或三维的立体空间里摆开。语言符号的排列只能成一条线,线条性限制了符号在组合时的空间配置。语言符号的排列具有线条性,但语言符号的组合却具有层次性,层次是两维的。 参看P16-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hdv.html

Top